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吃相-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镇东头,几匹健马簇拥着一辆马车辘辘而来。
  马车不是后世常见的箱式马车,而是只有一个车顶,铜轴双轮,两匹马拉着,上面坐着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灰白细麻布衣服,做工还算精细,脸颊略瘦,颌下三缕黑色长须,看起来颇为稳重。
  马上的几个人形态各异,有高有矮,装束也都是细麻布衣,马鞍旁边还挂着刀剑和包裹,看起来风尘仆仆,既像赶路的行商,又像出游的富贵人家。
  “这里应该就是清河镇了,怎么会这么多人?”
  一群人慢慢接近清河镇,然后看着狭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马车上的中年文士忍不住奇怪的问。
  一个骑马的黑脸汉子策马缓缓上前叫住一个挑担的乡民问了几句之后回报说:“大人,这里的确就是清河镇,今日恰逢市集,因此人便多一些!”
  “呵呵,看来我们来的正好,刚好顺便打听一下!”中年文士点头微笑,然后轻轻的拍了一下马车的扶手说:“慢慢前行,不要冲撞路人,找个地方先歇息一下!”
  于是一群人放慢马速夹在人群之中缓缓往前。
  对于镇上的人来说,平日骑马来往的陌生人虽然不多,但隔三岔五还是能够看到,因此也并没有特别关注,听着前方热闹喧哗,于是都一起往小学涌去。
  喜欢看热闹这种习惯,中国人几千年来都特别喜好,越热闹的地方人越多,即便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都会凑上去围观一下。
  此时小学外面已经围上了三四百人,一群人策马站在最外围,不过因为骑在马上,视野开阔院子里面的情形一览无余,孩子们的歌舞虽然听的不甚清晰,但还是能够听个大概,因此听了一会儿之后马车上的中年人忍不住站起来观看,越听脸色越是惊奇,同时心中的感觉也越来越古怪。
  差不多一刻钟后,孩子们的表演结束,围观的乡民看看天色不早,于是也都三三两两的散去准备回家。
  等人都走的差不多了,一群人才驱马来到小学门口,中年文士抬头看着院子大门上“清河镇小学”五个篆书大字,脸色更是惊异,略一思忖,整理了一下衣服和头冠轻轻一摆手说:“你等就在外面守候,不可鲁莽,我亲自前去拜访小学的夫子。”


第161章 清河镇小学
  小学这个称呼很古老,周朝早已有之,开始并不指后世读书的小学,而是指文字学,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相对于小学,还有一个叫大学,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汉书·礼乐志》记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因此在古代,小学是蒙学,用来教小孩子读书识字和学习书写的意思,而大学则是专门用来研究学问的场所,男子成年之后束发履节就可以读大学,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当然,为了彰显儒家流派的学问很高,孔子的学生曾子编写过一本著名的传世作品叫《大学》,在书里面详细的归纳整理了儒学三纲八目的儒家要义,让儒家慢慢发展出来一整套的详细理论,而这些理论在汉朝之后因为适合帝王治国的方略,因此儒家被确立为一种国教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经过后世儒家弟子的继承和发扬,最后弄出了一个变态的三纲五常的理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孔老夫子的原始理论被弄的面目全非,中国人的思想彻底就被儒学禁锢了,特别是到了宋朝时期,经过朱熹的重新整理和注解,提出三纲五常的理论之后,儒学再次升级成为一整套严格的体系,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而儒学也详细的把中国人平日说话行事走路甚至是夫妻半夜圈圈叉叉都规定的事无巨细,一旦不合乎规定便是大逆不道,到了明朝更甚,就连皇帝要和自己的妃子快活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明朝的皇帝都很不快活,在一帮儒生的监视下,一个个都不愿意上朝,一点儿不对就会被满朝大臣喷,喷的越发颓废了,干脆当木匠,当道士,当缩头乌龟,反正大明王朝名义上是朕的,但朕管不了,你们爱咋着的。
  好吧!一不小心又扯远了!
  中年人虽然不知道这个清河镇小学是什么意思,但看里面都是一群儿童,大致也能猜到,这里是个学堂,只不过在这个偏远山区的偏僻乡镇,竟然能够见到学堂,自然是惊奇无比。
  “咳咳,请问小学的夫子在么?”中年人走进去之后,对着一群孩子亲切的问。
  “陈老陈老,有人找!”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扭头冲着站在屋檐下的陈老头儿大声喊。
  陈老头儿看着这个文士打扮的陌生中年人,也不敢怠慢,赶紧走下来拱手说:“老朽便是清河镇小学的教授陈泊年,请问你是……”
  “哦,鄙人赵擎,路过此地看到这里热闹非凡,特地进来看看,没有提前通秉,还请陈老夫子恕罪!”中年人赶紧拱手回礼。
  “呵呵,无妨无妨,今日恰逢集市,自然热闹,方才也不过是一群孩子玩闹游戏罢了!”陈老头儿摆摆手,“有客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既然是路过清河镇,也不忙走,老朽自然要招待一二,请郎君随我去餐厅歇息饮茶休息一下!”
  陈老头儿说完做个请的手势。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赵擎自然欣喜的一口答应。
  在陈老头儿的带领下,赵擎跟着走到旁边一个凉棚,里面摆放着六七张长条状的木桌,而且还有树桩做的高凳,一排摆的整整齐齐。
  “有客远来,速去弄些凉茶来解渴!”陈老头儿很轻车熟路的吩咐一声小学食堂的帮工,然后邀请赵擎坐下后捋着白花花的胡子笑着说,“偏僻乡村,条件简陋,还请赵郎君不要见怪!”
  “不敢不敢,老夫子言重了!”赵擎赶紧拱手,坐下之后转头四顾,满脸都是惊奇之色,看完之后忍不住问:“老夫子,这食堂乃是何种设施?有何用处?”
  “食堂者,食者聚集之堂也,就是小学孩童和教习就餐之地!”陈老夫子很得意的解释。
  食堂这个名字很好理解,一听就知道是吃饭的场所。
  小学也就二十多个孩子,加上三个老夫子和牛全几个老师,还有懒得自己开火做饭的陈旭和牛大石两人,平日吃饭也就二十多个人,不过因为食堂的饭食味道比较好,菜品花样也比较多,因此镇上一些乡民偶尔也会来吃。
  食堂对内不收钱,对外五钱一顿,平日二两粗粟米饭和三菜一汤,就像后世快餐那种,每过七天还会供应一顿肉食,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吃好,但比以前每天吃粗粮野菜饭饿肚子的情况好到天上去了,因此这短时间下来,小学的孩童都明显长胖了一圈,就连陈老夫子的一张老脸上都现出了红润之色。
  其实小学食堂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招待来往歇脚的行商和游客,县城下来办事的官吏和兵卒饿了也会在这招待吃饭喝茶,顺便谈工作,陈旭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呆在小学里听课,顺便学习识字和写字。
  而陈旭也明确吩咐,所有来往的行商和游客都必须好好招待,饭菜茶水都要随时能够供应的上。
  要把清河镇打造成为一个富裕乡镇光靠全镇六百来户苦哈哈肯定不行,得有外来人流和资金才行,慢慢的东西南北来往的人都知道了清河镇,人气或许就能够慢慢活跃起来。
  因此镇上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人路过清河镇要吃饭喝水,都会引到小学食堂来歇息就餐,而陈老夫子也是其中一员,而且把这个政策贯彻的比较彻底。
  凉茶很快端上来,就是普通的竹杯。
  “赵郎君,请!”陈老头儿悠然自得的端起一杯惬意的喝了一口。
  赵擎从雉县县城而来,赶了一个多时辰的路,此时也早已口渴,谢过之后端起竹杯喝了一口,茶水入口的瞬间身体不由一震,脸色更加惊讶,忍不住大喝几口之后激动的赞叹:“老夫子,此茶清凉润喉,还略带一股酸甜,实乃神奇之物也!”
  “呵呵,凉茶而已,就几种寻常野草熬制,当不得神奇二字,但却有清凉解暑的功效,这炎炎夏日解渴最好,听赵郎君口音不是我南阳人氏,又是风尘仆仆远道而来,不知可否告知来历?”陈老夫子谨记陈旭的提醒,又开始和赵擎拉家常。
  “赵擎乃是洛阳人氏,前几日路过南阳,听闻伏牛山中盛传有仙家弟子出现,不知老夫子听说过没有?”赵擎自然也很高兴和老头儿多攀谈几句打听点儿消息。
  “仙家弟子,胡说吧,老朽从未听说过!”陈老头儿摇摇头。
  “呵呵,老夫子莫怪,我也是道听途说而已,只不过一时好奇,路过也就来顺便打听几句,看来果然就是一个谣传而已!”赵擎干笑几声接着喝茶。
  要说仙家弟子的传闻,镇上的人还真的都不知道。
  紫云仙茶闹在宛城闹得沸沸扬扬,然后随着来往行商和游客口口相传,现在已经几乎扩散到全国各地,但这个消息也最多在方家术士和商贾官僚这个高层圈子传播,其实大部分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就连茶叶这种东西也还是只有这些人消费,普通人甚至都还不知道有一种新的茶叶出现,而且这个消息也主要在大城市流传,偏僻乡村要知道这个消息,估计得几年之后去了。
  就在两人喝茶聊天之时,突然旁边传来“当当当当”的摇铃声,赵擎转过头,就看到一个黑廋的中年人站在教室门口用手摇着一个小铜铃铛。
  “赵郎君恕罪,里典授课,老朽要去听课了,既然来了清河镇也不忙着离开,今日又是集市比较热闹,逗留几日再走也无妨,晚间自有留宿餐饮之地,稍坐,告辞!”陈老头儿站起来拱手,然后往教室走去。
  赵擎看着陈老头儿的背影,几口把手里的凉茶喝完站起来,然后慢慢走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静静的站在窗户边往里看,而除开他之外,小学的几个帮工也都兴趣盎然的也挤到窗户前面。
  和后世的小学上课差不多,一群孩子吵吵闹闹的冲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教室一阵忙乱之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赵擎惊讶不已,教室里面的课桌也不是他平日所见的那种低矮的案牍,而是跟方才吃饭一样的长条高桌,凳子也是两尺高的木桩,桌子上同样整整齐齐摆放着笔墨,还有一些麻灰色的纸张。
  孩子们坐好之后又双手平放在胸口的桌子上,一张张小脸都很严肃认真。
  而教师的后面,挨着坐了一派排人,刚才的陈老夫子和摇铃的那个中年人都在其中,还有一个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儿,另外是两个白胡子老头儿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陈旭匆匆抱着几样东西从外面走进教室,然后直接走到讲台上,把手里的东西放好之后才笑着说:“今天集市,比较忙也比较热闹,这节课本来想放到闲下来讲的,不过陈老说学习不可懈怠懒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我也不敢打他……”
  “哈哈哈哈……”
  教室里面的一群孩子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还有调皮的男孩子使劲儿拍桌子鼓掌。
  “而且,我猜想陈老是想提前吃到我手里的这颗鸡蛋!”陈旭拿起桌子上的一颗鸡蛋补充一句。
  “哈哈哈哈……”
  教室里笑的更加厉害了,就连后面一排听课的都忍不住笑起来,不过陈老头儿却不以为忤,满脸堆笑的捋着胡子,杏儿直接兴奋的嚷嚷,“兄长,我也想吃鸡蛋!”
  “别影响兄长上课!”旁边的陈姜氏赶紧捂住杏儿的嘴巴低声呵斥。
  “呵呵,无妨无妨,里典上课都是这样,寓教于乐,其乐融融也!”旁边一个老头儿笑着说。
  “婶娘别担心,旭哥儿上课都是这么不正经,不过挺好玩儿的!”牛大石坐在杏儿旁边也赶紧笑着解释。
  “好了,安静,今天我给大家接着讲道重力,上一节课大家都已经知道任何物质都有重量,那么就会产生重力,几乎所有东西放手之后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掉,上次的课后作业时观察重力,张全蛋,你来说说,你有没有见过放手后不往下掉的东西?”陈旭指着坐在中间的一个黑黑瘦瘦的男孩子。
  “有,我抓到一只蝉,放手后就飞了,没掉下来!”
  “对,鸟也掉不下来!”
  “除非扯掉它们的翅膀!”
  “拔毛!”
  张全蛋说完之后,孩子们又开始七嘴八舌的嚷嚷起来,陈旭脸很黑,脸皮抽抽了几下说:“看来大家课后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蝉和鸟能不能一直飞在天上?”
  “不能,会累死!”
  “对了,长翅膀的确能飞起来,但不能一直不停的飞下去,累了飞不动了就会掉下来,那这就还是重力在起作用,鸟和蝉之所以能够飞起来,是它们在煽动翅膀抵抗重力,因此重力无处不在,而因为重力的存在,就可以通过重力的特性制作一些常用的工具,比如秤……”陈旭拿起一杆小秤。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物质的重量产生的重力大小来称量,这就是一种重力平衡的简单应用,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很好玩的重力平衡试验!”陈旭把桌子上两个鸡蛋都拿起来,“有谁能够把鸡蛋竖起来放在桌子上?”
  “……”
  下面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孩子们都在冥思苦想,就连后面一排听课的都满脸惊异,低头互相凑在一起嘀嘀咕咕。
  “里典弄错了把,鸡蛋怎么可能竖的起来?”
  “我也觉得,圆溜溜的怎么竖,一放手还不就倒了?”
  “小里典大人要是能够把鸡蛋竖起来,我就把桌子吃下去!”
  窗户外面,几个学校的帮工也都在切切私语,满脸不信。
  而夹在其中的赵擎自然心里也满是古怪,虽然才听了几分钟,什么重力物质他都听不懂,但陈旭所说的意思他却听懂了,并且他万万没想到,清河镇的里典竟然如此年少,看起来就还没成年的样子,因此内心更加的怪异起来。
  “哼,小里典大人的神奇之处你还没看够吗,他说能够竖起来就肯定能竖起来,一会儿看你怎么吃桌子?”另一个帮工明显是陈旭的铁粉,语气甚是不满的哼哼。
  “大家都来试试,看看能不能竖起来,竖起来的申食奖励一枚鸡蛋!”陈旭说完之后,教室里的孩子都排队跑到讲台上,拿着一颗鸡蛋摆来摆去弄了半天却没有一个竖起来。
  “你们看,我就说竖不起来吧,绝对不可能竖起来!”
  “嘁,里典肯定能竖起来!”铁粉自然不屑一顾。
  闹闹嚷嚷十多分钟后孩子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陈旭拿起另外一颗鸡蛋,用手来回不停的晃动,然后笑着说:“鸡蛋虽然看起来圆溜溜的,但只要找到重力平衡点,就一定很够竖起来,大家看好了……”
  陈旭说着,小心翼翼的慢慢把鸡蛋的一头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不断的轻微移动,足足过了二十秒钟,在所有人屏住呼吸的注视下,只见陈旭慢慢把手放开,然后……鸡蛋果然稳稳的立在了桌面上。
  “哗~”
  顿时无论是教室里面还是教室外面都一阵惊呼。
  “太神奇了,我来试试!”牛大石迫不及待的挽着袖子跑到讲台上,轻轻碰了一下桌子,鸡蛋顿时歪倒,陈旭黑着脸把鸡蛋递给牛大石,这货拿在手上学着陈旭的样子开始竖起来,结果几分钟忙的满头大汗还是没有成功,反倒是一不小心把鸡蛋捏碎了。
  “嘿嘿,这个……失误失误!”牛大石看着陈旭要滴出墨汁来的脸色,擦着汗灰溜溜的跑回去了。
  接下来陈旭又讲了一些关于重力和平衡方面的应用和原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个小时。
  “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到此为止,大家下课后好好观察试验重力平衡,学会称重物体,利用重力平衡其实还能够制作出来更加精准的称量工具,有一种工具叫天平,甚至可以称量一粒麦子的重量,精确到毫厘之间,下节课我给大家讲光的现象,会做一个小孔成像的试验……”
  陈旭收拾好讲台宣布下课,孩子们顿时一窝蜂的冲出教室往食堂冲去,因为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第162章 裤裆底下有杀气
  陈旭牵着杏儿的手,带着陈姜氏去食堂吃饭。
  牛大石、牛全还有仨老头儿也都跟在后面。
  本来小学开始只有陈老头儿一个老师,但镇上三老的另外俩老头儿感觉受到了冷落,同时对陈老头儿也有些羡慕嫉妒恨,大家都差不多老,都是清河镇有名望的三老,凭什么你就当了小学的校长,天天免费吃喝不说,还能整天在镇上耀武扬威,走路都眼睛长在头顶上,因此剩下俩老头儿也忍不住了,一起找到陈旭,要求当小学的老师,陈旭没办法,只好都同意了,反正就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随便仨老头儿怎么折腾。
  食堂的午饭已经做好了,中午吃菜包子,小孩子一人一个,面粉是不过筛连同麸皮一起的全麦面粉,因此蒸出来的馒头都是黄褐色的,而且有些开裂,但热腾腾的绵软可口,口感和粗粮做的硬馍馍不可同日而语,就连仨掉了牙的老头儿都吃的赞不绝口。
  蒸笼也是前几天才做出来的,在陈旭的指导下,镇上两个篾匠试验了无数次才制作成功,主要是在结合部位和密闭性上不好弄,因为这种一层一层堆叠起来的东西他们从来都没见到过,而陈旭虽然见到过,但不会做。
  不过蒸笼再怎么说也就是一个简单的构造,试验了几次后还是做了出来,因此这几天小学的师生早上馒头和小米稀饭,中午包子,晚上要么稀饭面饼配咸菜,要么面条,反正和后世大河南的老乡差不多,一天三顿基本上都是面食,因此吃了几天之后,陈旭非常的怀恋大米饭。
  但大米饭眼下只能想想而已,南阳郡基本上都不种稻米,而产稻米的地方都在南方,而且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很有限,只能慢慢打听,然后看看能不能通过商人弄一些来。
  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坐下,食堂的帮工端过来一大盆热腾腾的包子,陈旭给陈姜氏拿了一个,牛大石给杏儿拿了一个,然后大家都毫不客气的开吃起来。
  “诸位,赵擎有礼了!”
  就在大家吃的兴奋热烈的时候,一个中年文士慢慢走到桌子旁边,很是恭敬的拱手作揖。
  “你是……”一群人都放下手里的包子。
  “我为大家介绍一番,这位赵郎君从洛阳过来,路过清河镇,刚刚老朽已经和他有过交谈!赵郎君,这位就是我们清河镇的陈里典!”陈老头儿赶紧介绍说。
  姓陈?赵擎忍不住心里一动,然后眼光落在陈旭身上。
  “远来是客,赵先生吃过午饭没有?”陈旭站起来笑着打招呼。
  “先生之称愧不敢当,鄙人赵擎,打搅各位进餐了!”赵擎赶紧拱手。
  陈旭虽然年轻,看样子还没成年,但却成了清河镇的里典,这在大秦来说绝无仅有,而且刚才赵擎站在教室外面听完了陈旭的整节课,感觉像听天书一样,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发憷,因为除开那个竖鸡蛋的游戏之外,说的东西他几乎完全都听不懂,但满教室二十多个十岁左右的小娃娃却都听的明白,可见这个小里典绝对不是一般人。
  最最重要的是,这个小里典姓陈,而且就在清河镇。
  他想起离开咸阳之时皇帝的谆谆吩咐,内心顿时如同狂潮般翻腾起来,如果不出意外,说不定皇帝要自己找的就是眼前这个少年。
  一念及此,赵擎顿时更加小心恭敬起来。
  “回里典,赵擎未曾进午食!”
  “呵呵,那就别客气了,坐下来一起吃个包子暂且充饥!”陈旭一摆手,牛大石赶紧把一个树墩子搬过来。
  “多谢,恭敬不如从命!”赵擎也不客气,他要确认眼前这个少年就是陛下要找的陈姓少年,多接触才是最好的方法,何况这热气腾腾的包子他也从来没见过,香味浓郁,很有吃一下的冲动。
  “请!”陈旭一屁股坐下来,赵擎也左右告罪之后拿起一个包子,仔细的看了几眼之后放到嘴里吃起来。
  看起来就是小麦面粉,但质地均匀细腻毫无粗糙感,绵软细糯,里面还裹有野菜,甚至还有一点点油渣,因此吃起来非常香,和以往吃到的任何食物都不一样,甚至他怀疑,皇帝陛下也不曾吃过这种食物。
  一个包子很快吃完,赵擎意犹未尽的说:“里典大人,我还有几个随从在小学外面,赶了半天路也未曾进食……”
  “好说!包子也可外卖,两钱一个!”陈旭一边吃一边说。
  “甚好甚好,物有所值也!”赵擎顿时高兴的站起来出去找自己的几个属下进来吃饭。
  赵擎带来六个属下,陈旭让食堂的帮工给他们上了一笼大包子,然后几个人也围着桌子吃起来,一个个脸色惊异的同时化身饕餮,风卷残云之下一笼包子很快就吃完了。
  吃完包子,陈旭照例用竹签剔着牙开始喝茶消食,杏儿已经和一群学生玩耍去了,陈姜氏也不敢打扰陈旭,跟着去照看杏儿,而一群学生吃饭是从来都不会坐在食堂里面的,一般拿了包子馒头院子里教室里到处乱彪飚,打闹嬉戏和后世的小学简直一球样,完全就是一群小疯子,因为自小便没怎么管,甚至还要疯狂三分。
  “此茶异香扑鼻,回味甘甜,入喉温润齿颊留香,真乃良物也!”赵擎喝了一口茶忍不住又开始赞叹。
  陈旭笑笑没有说话,而是不紧不慢的喝了几口茶才放下竹杯说:“赵先生是经商还是干什么?”
  “赵某家族也有商产,不过赵擎因为喜欢到处游历,因此只能算半个商贾吧!”赵擎赶紧说。
  “那你能弄到稻米否?”陈旭问。
  “稻米只有南方诸郡才有出产,要运来南阳颇为不易!莫非里典想做粮食买卖?”
  “不不,听说稻米美味,和麦粟口感完全不同,我只是想尝个新鲜而已!”陈旭连连摆手。
  “此事易耳,赵某家族行商走货于大秦各地,如若下次有机会,顺便贩卖一些过来与里典大人尝尝!”
  “多谢多谢!”陈旭赶紧拱手道谢。
  两人东扯西拉交谈了几句之后,马大伯和一群村民背着购买的东西来到小学,准备告辞回小河村,陈旭也就让赵擎自己在清河镇观看一下,晚上再做招待交流,赵擎自然满口答应。
  陈旭把马大伯等人和陈姜氏、杏儿送到镇口,看着杏儿念念不舍的样子,忍不住蹲下来摸着她的小脑袋说:“杏儿,镇上人多又很杂乱,兄长也太忙照顾不过来,等我把一切事情捋顺之后,明年你便来镇上上学好不好?”
  “兄长,那你可要说话算话呀!”杏儿小嘴瘪着,看起来要哭。
  “放心,兄长一定说话算话,到时候我把水姐姐接过来一起陪你!”陈旭笑着说。
  “那好,我们拉钩!”
  “好!”陈旭伸手勾住她的小指头。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杏儿把拉钩这个后世的动作学的顺溜的很,拉完钩还是舍不得放手。
  “杏儿,兄长忙碌,你再这样娘就生气了!”陈姜氏拉着杏儿的手,圆圈儿红红的呵斥。
  “娘,你别动不动都凶小妹,她还这么小!”陈旭赶紧说。
  “就是你宠着她,到时候长大了刁蛮任性,和那江家小娘子一样,看怎么嫁出去?”陈姜氏揉着眼睛说。
  “嘿嘿,婶娘放心,我会好好待杏儿妹子的!”牛大石站在旁边赶紧表示一下自己的存在,顺便宣示自己的主权。
  “杏儿才不会和那个小姐姐一样刁蛮呢!兄长你放心,我回去会把娘照顾好,还会把几头小山彘也养的肥肥的,寒衣节就可以宰杀吃肉了!”杏儿乖巧的点头说。
  (注一下:秦朝实行的是商周历法,也叫颛顼历,和后世的农历不一样,因为秦始皇崇信五德之说,所以把代表水的亥月定为元月,称为建亥,因此每年十月初一定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元旦,叫做寒衣节,实际上也就是春节,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直到汉武帝启用了司马迁编制的太初历之后,中国的农历才算彻底定型,各种节日也全部都依照太初历来实行,而且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启用西方的公元纪年法才算终结,但农历纪年因为传承日久,中国人的农历纪年法并没废弃,二十一世纪仍旧在用,而且各种农历节日也都还是按照太初历的时间在过。)
  “那就好,到时候兄长一定给你做好吃的糖醋排骨,酱肘子,红烧肥肠,还有香肠熏肉,酸辣血旺……”
  陈旭每说一个,杏儿便吸一下嘴巴,还没说完,周围一圈儿人都满嘴口水,弄的陈旭也是忍不住抹了一下嘴巴站起来对马大伯说:“大伯,我娘和杏儿就拜托你们照顾了!”
  “说这些干甚子,放心,不会有任何岔子!”
  “对对,小旭不要担心,家里的一切我们都会帮忙料理好,你专心当里典,到时候酿出酒来别忘记给我们带一些就行了!”其他的村民也都七嘴八舌的说。
  “多谢多谢,一定一定!”陈旭赶紧答应。
  “走吧,天色不早了!”马大伯一挥手,一群人启程离开。
  “娘,路上小心,我过几天回来看望你们!”
  “兄长,记得早早回来看杏儿呀!”杏儿走的老远了,还三步一回头的反复叮嘱。
  “放心,大家路上小心,保重!”陈旭不断的招手大喊,直到一群人都走的看不见了,这才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转身回去。
  来了两个多月,对于这个时代,陈旭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
  荒野山区偏僻难行,任何地方的人出门一趟都不容易,哪怕清河镇和小河村只隔二十里路,但要去回去一趟也很困难,他不是虞无涯那种武功高手兼脑癌大吃货,自然不敢一个人回去,带上牛大石也不敢,一般回去还得请一个亭长带三四个镇上的猎户护送回去,然后过两天又去接回来,不然一不小心路上遇到一只两只白额吊睛的大脑斧或者花豹,小命基本上就交代了。
  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又割舍不下,因此他对这个荒蛮的时代也充满了深深的怨念。
  “旭哥儿,今日来的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