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吃相-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在报纸上登载一句话而已!”
“什么话?”
“某的名字,经营地址,买卖货物的种类!”
庞姓男子情不自禁的打了几个哆嗦,然后直勾勾的看着齐姓男子:“那齐兄……齐兄岂不是瞬间就会名满天下?”
“然!”
“嗷~~”庞姓男子突然怪叫一声,激动的一把抓住齐姓男子的胳膊嚷嚷:“齐兄把船还给我,某这就去报馆接下部分衣物的运送事宜!”
齐姓男子瞥了一眼有些发癫的同伴说:“你来不及了,某已经和报馆达成了全部承运协议,任何人都不可能再接到这个任务!”
“某不信?”
“合同在此,信不信由你!”齐姓男子慢腾腾从衣袋中取出一张麻浆纸慢慢打开。
看完这份独家承运合同,看着最下面加盖的大秦都市报馆的鲜红色大印章,看着签下的总务秘书陈平字样和今天的时间,庞姓男子全身都在颤抖,许久之后如丧考妣的把合同还给齐姓男子,看着码头上如同蚂蚁一样来来回回喊着号子搬运衣物的帮工和船工,脸色颓然许久之后突然转头看着齐姓男子激动的说:“齐兄,你我相交数年,难道就不能拉兄弟一把?”
“你租船也没给我少一钱!”齐姓男子撇撇嘴说。
庞姓男子瞬间眼神一亮,一把抓住齐姓男子的手惊喜的说:“齐兄何出此言?此一时彼一时也,如若齐兄带上我走这一趟,某不光不收船资,此次运送衣物的各项费用某也愿意承担一半,到时候希望齐兄给侯爷多多美言几句,把庞某的名字也印制在大秦都市报上,你看如何?”
“这样啊?”齐姓男子面露为难之色。
“七成,庞某承担此次所有开销的七成费用,而且庞某可以随船队出发督促运送,齐兄只需要坐镇咸阳联系报馆就行!”庞姓男子咬咬牙继续加码。
“这笔开销可不小,至少都需要三万钱,庞兄不后悔?”齐姓男子眼眸深处露出一丝笑意。
“不后悔不后悔!”庞姓男子赶紧点头。
“那好,看来庞兄一番真诚,某答应便是,你我先回去写下一份委托承运合同,这些货物的押送就交与庞兄,而某就坐镇咸阳与报馆沟通,到时候必然不会让庞兄失望!”
“那就好那就好,一言为定,你我赶紧去签合同!”
庞姓男子生怕齐姓男子反悔,拉着他匆匆下船,然后坐上马车直奔城内。
一个时辰之后,庞姓男子独自返回,怀里多了一张新的承运合同,兴奋的开始指挥船工加快速度装船,而齐姓男子再次来到报馆找陈平商量工程转包这件事。
陈平听完后不以为意,只让齐姓男子放心,莫说是多加一个名字,就算是多加八个十个,只要能够顺利把这件事办好,那都不是事儿。
于是齐姓男子很高兴的揣着两张合同回家陪着妻儿老小享福去了,同时心里的紧张不安也彻底放松下来。
这一笔独家买卖他咬牙签了下来,如果没有人分担的话几乎就是砸进去全部身家,即便是圆满完成运送任务他也近乎于家底掏空,对于一贯小心谨慎无利不起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商人来说,这属于近乎于一种赌博的性质,而实际上他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但所谓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发财致富这种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这是大部分商人积累财富的过程,就比如他们这些普通商贾;但还有一种,抓住某个时机大赚一笔横财,就比如参加了约法三章的商贾,现在一个个都日进斗金富得流油,每一个都是新近崛起的巨商和富豪,让咸阳所有商贾眼红到流泪,但却只能看着别人赚钱插不上手。
因此齐姓男子签下合同之后找到了自己平日交好的庞姓商人,二人年岁相仿算是志同道合,而且为人还算干净磊落,值得他坑一把,因此才有方才码头的那一番对话,一切都只是引他上钩而已。
眼下庞姓男子不光出五艘大船,还自愿承担七成费用,又自告奋勇押运货物去灾区,这样的商业伙伴才是最好的合作对象。
何况在商言商,朋友归朋友,商业归商业,即便是庞姓男子事后知道自己上套,也绝对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这就是商业的信誉规则,人无信不立。
随着新一期大秦都市报在咸阳掀起的捐赠热潮,下午上朝之后,一帮儒家门徒都对始皇帝的赈灾谕令和报馆的仁义举措进行了热情空前的赞赏和表扬,弄的秦始皇也精神爽快了一下午,还亲自写下嘉奖谕令送到报馆,让报馆的一群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了许久。
而随着赈灾谕令的发出,三省六部通传谕令和巡视灾区赈灾的官吏也都陆续出发,咸阳城东门外的商旅码头,一艘艘载满人员的客舟也大量起航,如同一串珍珠沿着渭河顺水而下,只需两个时辰就能进入大河,然后速度更快,一日一夜便行进千里,三日便会到达灾区。
而这些客船之中,除开三省六部的官吏和巡视的御史之外,还有卫生院的医士护士以及携带的大量防止瘟疫和解暑的药丸,都是徐福等卫生院的一群医士术士根据陈旭当初制作的土人丹和解毒散剂重新改良而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艘船上的人员都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背后印制有大秦都市报字样,胸口挂着记者、管事等铭牌的报馆采访团队,带队的是丘乘、庞雀和李顺,余下还有十多个记者,这些人到达灾区后会深入灾区的民间进行详细的采访,然后写成通讯稿让通传命令的役卒带回咸阳,将择优登载在报纸上。
郁闷的李顺同志好不容易才从西北大胜而归,小白脸书生变成了黑廋兵痞,大宅美妾都还没来得及享受,只不过被邀请逛了一次园子就被舅父丘乘强行逼迫着再次去东南体察水患民情,因此只能郁闷的对着滔滔翻滚的河水长吁短叹。
与此同时,咸阳南门外的货物码头,经过两天的忙碌之后,二十条大船全部装满了咸阳民众捐赠的旧衣物,数量足有七万套,虽然相对于数十万的受灾人数来说完全不够,但这批衣物将大大缓解灾区最为急需衣物的灾民,加上赈灾谕令到达当地之后,估计也会在郡府发布捐赠的衣物倡议,估计还能筹集到一些,何况咸阳民众捐赠还并未完全停止,陆陆续续还有一些衣物送到报馆,再过几日凑上几船让齐姓商人送走就行了。
第560章 如此而已
在这个通讯极为落后的时代,面对疆域如此广大的一个国家,消息不光闭塞,而且因为交通问题导致消息的传递极其缓慢。
齐郡和东郡遭遇特大水患,足足拖了十日才传递到咸阳,而等咸阳的赈灾谕令到达灾区,时间差不多过去了半个月,这半个月当中,那些无衣无食的灾民只能吃腐食喝脏水,啃野果甚至草根树皮。
但即便是能够想象到一切大灾之后的凄惨景象,等赈灾的官吏、报社的记者和运送衣物的商贾到达灾区之后,还是被那种千里赤地饿殍遍野的景象震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洪水之后的黄河两岸到处都是冲毁的粮田房舍,死去的人和牲畜的尸体挂在树上已经在半个月的连续高温暴晒下腐臭生蛆。
许多饥民携家带口往周边郡县逃难,有身份牌者被驱赶在荒郊野外,没有身份牌者被抓捕充作奴隶,闹事者被投入监牢成为刑徒,沿途所见皆都是衣不蔽体的灾民,所闻皆是痛哭哀嚎,草根树皮都被啃食,而水灾过后蚊虫肆虐蛇鼠遍地,有中毒伤病者日夜哀嚎,有饥饿难耐者易子而食,受灾的数个县城几乎成为白地,到处散发着恶臭和浓浓的死亡气息。
而且许多地方还有流民匪徒和豪族抢夺灾民手里仅存的衣食,并且各种强暴屠杀事件层出不穷。
不过随着赈灾谕令的到达,在御史和咸阳官吏的压迫之下,当地官员开始开仓放粮救济聚集在县城附近的灾民,咸阳捐献来的衣物也安排当地官吏和乡吏分发下去,随行的医士和护士开始派驻到灾区乡村进行诊治和分发药物,安排指导当地乡民焚烧和深埋死去的人畜尸体防止疫情,匠吏和匠工开始指导灾民择地重建房屋,报馆的记者也四处深入到受灾区域将灾情全部都如实记录下来,同时也记录当地官吏的赈灾情况,并且将土匪恶霸欺凌强暴灾民的情况通报给监吏和御史,于是县尉郡尉派出大量兵卒开始四处抓捕为非作歹者。
无数安抚政策同时施展下来,短短不过三五日,受灾区域的灾民情绪便慢慢平静下来,在乡老啬夫游缴等配合下,灾民们重建家园的自救行动也开始变得有条不紊。
这次的赈灾活动在整个大秦来说绝无仅有,水灾之后十天咸阳才得到消息,但却行动迅速,数十万灾民并没有酿成大量的死亡,也没有激起民变,随着谕令从灾区往四周郡县扩散,大量逃难的民众也开始返回家乡,粮食、衣物、药物、工具、粮种都陆续开始分派下来。
大秦严苛的法令约束下,在咸阳直派的三省六部官员和御史管控下,半个月之后,灾区彻底恢复平静,随着陆陆续续更多的赈灾措施到位,一场本来会导致大乱的灾荒消弭无形。
而赈灾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也被报馆的记者用详细而深刻的笔触记录下来,被通报灾情的驿卒送回咸阳,然后登载在后续两期大秦都市报上。
因此皇帝大臣和咸阳民众,也都通过报纸很快知晓了灾区的详细情况。
第一期主要描写的是灾区的情形和民众的恶劣生存情况,还有就是当地官吏不作为导致的继发性灾难,各种死亡、饥饿、病痛以及易子而食的惨剧,还有流匪恶霸的强暴欺凌等现实情况。
不在其地无法领略其惨,一直生活在咸阳过着悠闲生活的报馆记者们真正到达灾区,才最终领略到灾难之后的灾民的那种凄凉和无助,炎热、酷暑、没有干净的水和食物、除开被冲毁的粮田和房舍之外什么都没有,感同身受之下报馆的记者也终于体会到了临行前清河侯淳淳告诫的事情,那就是身为记者,只有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才能真正触及自己的心灵,才能最终写出触动别人心灵的新闻稿,记者的笔,要永远保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只有这样,看报纸的人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毫无掩饰的灾区,才能真正为灾民做些什么。
具是炎黄子孙,在大灾大难面前当有同舟共济之精神。
因此这第一期刊登灾情的报纸首版中央,再次用雕版印上占四分之一版面的大字: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不仅如此,这一期报纸增加了一张报纸,用整整六版来刊登灾区的情况,虽然增加了一张报纸,但售价并未改变,依旧是十钱,而且在报纸的首页最下面,报馆刊发声明,报馆将把此期报纸销售的所有收入捐给灾区,同时也号召天下商贾捐献钱粮,与朝堂一起帮助灾民共渡难关,帮助灾民后续的灾后重建,同时报纸也感谢所有咸阳民众捐献的衣物,在最后一版登载了灾区当地一些名士名宿写的感谢文章,表达灾区人民对皇帝、大臣,对咸阳民众,对奔赴灾区的官吏匠工商贾的感激之情……
在报纸大张旗鼓的宣传之下,在这种和灾区民众的互动交流之下,咸阳民众捐赠的热情再次被激发起来,不光是商贾富豪前来报馆捐赠钱财,王侯公卿和官僚士族也纷纷慷慨解囊,大量的普通民众也再次踊跃捐献,虽然数量不多,或一钱两钱,或三钱五钱,报馆都不嫌弃,而且还安排人详细的登载记录下来,汇集成善心手册。
在陈旭的授意下,皇甫缺代表清河园捐献五万钱,在此带动下,清河园全体员工都参与了捐献,上到管事下到车夫帮工,两百多人共计捐赠三千余钱。
前齐国公主田惠单独去报馆捐献了五千钱。
华夏钱庄管事范采盈代表钱庄捐献五万钱。
数日之间报馆便筹集到善款近百万钱,而这百万钱也很快就被安排用船送往灾区分发给灾民,而在这百万钱的刺激下,灾区附近郡县的大量商人运送钱粮衣物、陶器农具涌向灾区,很快灾区物质便开始充实起来。
紧随其后的第二期报纸,内容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其中间隔也就十天左右,但从报纸新闻的内容看来,灾区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灾区数个受灾县乡都是正在大张旗鼓的灾后重建,写的最多的是赈灾物品的分发,房屋修建,抓捕作奸犯科的流民和匪徒,打击当地恶霸和勾结盗取赈灾钱粮的官吏等内容,同时也刊登了灾区民众更多的感谢文章。
这两期报纸,让皇帝领略到了这次赈灾带来的现实意义。
灾民的感谢,士族的支持,民众的踊跃,虽然前后要耗费百万石粮食,但收获的却是天下民心,因为随着这两期报纸传遍大秦,天下人将都会知道皇帝这次赈灾的仁义之举。
而在报纸的带动下,民众热情踊跃捐献衣物钱粮,这也是亘古未有过的事情,听闻驿卒带回来的消息,齐鲁韩魏等地皆都有民众开始捐献衣物钱粮,当地也有义商帮忙托运去灾区,民众这种史无前例的热情把皇帝和满朝文武公卿都惊吓到了。
光是咸阳,两天时间就征集到七万件衣物,这完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平日做一套普通衣服就需要一个织娘差不多两天的时间,被褥不仅更加耗费布料,而且耗费针线人工,因此当七万套衣物的数量统计出来后,直接就在朝堂之上把皇帝和王侯公卿砸的晕头转向。
即便这些都是旧的,那也是衣物,不是草屑石头。
再说普通百姓的衣物哪个不是修修补补穿一年又一年,怎么这次说捐就都捐出来了呢?
更加让皇帝和满朝文武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七万套衣物,整整装了二十条大船,没有任何官衙参与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运到灾区去了,这个速度和情形也让人瞠目结舌。
于是为了这件事皇帝还专门在朝议之时把陈旭请去朝堂询问究竟,但清河侯轻描淡写的回答:“陛下,臣以前说过,天下万事皆可以用之以商,当我们把朝堂政务等许多棘手的问题用商人的眼光来看,其实都可以迎刃而解,我不过是许他一条广告而已!”
“广告?究竟是何物事?朕问过户部,光是这二十条大船来往一趟就需要耗费数万钱!”
“陛下,广告在上期的报纸上提到过一次,可能陛下和诸位大人应该看到过,其实就是一句话,商贾帮报馆运送衣物,报馆在后续的报纸上登载一条他的名字和经营售卖的货物!”
“就如此?”
“是,就如此而已!”
“这个……”皇帝捏着下巴的胡须开始冥思苦想,这其中的原因必然不是这么简单,但为何仅仅一句话,就换来一个商人不惜耗费月余和数万钱来操办这件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要知道天下人所有憎恨商贾者,皆是因为商贾投机取利的本性,没有利润,他们是不可能如此积极的。
但秦始皇雄才大略心思敏锐,还是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症结所在,因此沉默半分钟之后眼神一亮说:“朕知道了,乃是名声二字!”
“陛下圣明!”陈旭很干爽直接的拍马屁,因为此时满朝大臣就没几个能够想通这个原因。
第561章 奇葩小侯爷
“陛下,齐地是我大秦最后征服的诸侯国,民众也最为躁动不安,此次赈灾可以极大收取齐地民众对大秦的归属感,这商人齐茂乃是齐郡人氏,算得上是齐地商贾和富豪的代表人物,而齐地自古就是商业最为繁华之地,如今迁徙咸阳之商贾富户,其中约有四成是齐地人氏,因此要收天下民众之心,就可以先从齐地开始,虽然臣许齐茂一条广告回馈其运送衣物的功劳,但此还不足以收其心,如若陛下还能再许以义商之名,则天下商贾必然侧目心动,而后景从之!”
“爱卿言之有理……”皇帝听完点头,但下面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来,一个户部官员忍不住站起来说,“陛下不可,商贾好利,善钻营取巧,岂闻有义哉,岂可许之以义商二字,臣以为可如同上次约法三章之规,赐封郎职闲官以示嘉奖!”
“臣附议,义商二字不可轻许之!”接连几个大臣站起来拱手。
“呵呵,商贾固然重利轻义,但诸位大人莫非忘记范蠡乎,商道非是只有利字,还有信有义,人非生而知之者,商贾也非生而好利轻义者,我等位居朝堂之上,当有教化万民之责,大道阴阳,万事并非非此即彼,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等便是种橘之人,辨识万物因地因时而植,则自然获得不同出产,商贾之事,朝堂宣之以义,则民信之以义,如若朝堂宣之以利,则民信之以利,此为教化引导,如今报纸号召万民捐献衣物,咸阳百姓踊跃景从,皆都心存善良仁义,此乃陛下教化之功也,而在所有商贾都观望之时,齐茂能够挺身而出出手相助,心中必有仁义之念,这种仁义不管大小与否,都值得去宣扬和赞赏,今许齐茂以义商之名,则天下商贾皆会以齐茂为楷模,日后行事心存仁义之心……”
“陛下,老子曾言: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又以为也。仁义之德乃是天授,乃是万民应有之德,我等饱读先贤书籍,当如清河侯所言有教化万民心存仁义之美德,臣以为当授齐茂义商之名,以宣扬陛下教化仁义美德之心。”一个博士站起来大声为陈旭顶贴。
“陛下,礼记云: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仁义乃是人道之本,为道德之源,臣以为清河侯言之有理!”一个大夫站起来顶贴。
“陛下,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今我大秦气象蒸蒸日上,山川海泽皆沐圣光,万民非仁义而不能治,臣赞同清河侯教化之论,请陛下许齐茂义商之名,则天下商贾景从而行义善,民众皆同矣!”又一个身穿儒生服的大夫站起来。
“教化仁义,万民归德,此乃陛下之责!”朝堂之上一大群博士大夫忽忽啦啦站起来一起拱手行礼齐声高呼。
李斯微微瞥了一眼站在自己前面的少年,忍住胡须眉毛微微抖了几下却没有说话。
义商之争也好,还是法令之争也好,李斯最近一直是落在下风。
因为陈旭的出现,朝堂之上的风气已经大为改变,虽然支持陈旭的看似都是一些大夫博士之内的闲官,但李斯知道远不是如同看到的表象如此。
只要他中书省有分量的官员或者法家门徒站出来反驳,尚书省和监察省必然也会有同级别的官员站出来为陈旭打气助威,甚至一干军中大佬也会跳出来找他晦气。
陈旭进言修建的忠烈祠,已成为了大秦将士的一个极高荣誉之地,如今每日香火缭绕得万民祭拜,这忠烈祠极大的凝聚了将士和民众之心,几乎所有的将士都对陈旭感恩戴德,朝堂之上的一群将军支持陈旭,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这短短大半年的时间,陈旭已经从朝堂之上一个看似只有仙家弟子外皮的杂牌军团变成了抵抗李斯的桥头堡垒。
因此李斯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一般现在不出手,而且也越来越隐忍低调,因为他发现皇帝的心思他也越来越摸不透,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揣摩。
看着一大群为陈旭出声的官员,秦始皇大袖一摆点头:“齐茂虽为商贾,但心存仁义之念,不计回报运送赈灾衣物,朕许之以义商之名,稍后会有宫人去齐茂府上宣读谕令,此事让报馆登载在报纸之上通传天下,以教化天下商贾和万民取利之时心存仁义,兼养美德!”
“陛下仁义!”陈旭和一大群大夫博士一起作揖高呼。
此次因为齐茂之事在朝堂引起仁义之争,对于陈旭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仁义乃是美德,百家门徒皆都传承,即便是法家也照样宣扬仁义,那句‘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就是出自韩非子之口。
而韩非子是李斯的同门师兄,算是一个比较地道的法家门徒,而对于仁德礼义最为推崇的当属儒家,而儒家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一分为八,相互之间已经出现了观念的不统一和争执,而在这八个不同派系的影响下,百家也逐渐分化,对于儒学出现了不同的观念和解读,其中最著名的两派就是孟子和荀子,一个宣扬人性本善,师从商周古礼宣扬仁德礼义,一个宣扬人性本恶,讲求礼法并举革故鼎新,而因此导致孟子的门徒和荀子的门徒已经渐成水火之势,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争斗的异常厉害,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之举,也和这种争斗密不可分,其中包含有多少李斯的报复心理不得而知。
因此在焚书坑儒没有成功之前,朝堂之上李斯也并非一手遮天,反对他的人一大把,怼走了一个淳于越,但又多了一个清河侯。
而清河侯是个大奇葩,似乎什么道理都讲,谈论道德的同时也谈论法律,谈论仁义的时候又大把搂钱,他吃山珍海味的同时又关心天下百姓疾苦,他自己锦衣玉食又能够和乞丐坐在一起坐地聊天,因此陈旭的所作所为在整个咸阳人看来,那就是乱七八糟,是一个矛盾综合体,看不清也摸不透,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
赈灾还在继续,但陈旭的心思已经没怎么放在赈灾上了。
时间已经到了六月中旬,最热的夏季来临。
城外的清河别院已经收拾干净整齐,可以入住了。
因此就在咸阳民众踊跃捐献钱粮衣物,满城皆在讨论灾区民众疾苦之时,奇葩侯爷陈旭乔迁新居住到城外享福去了。
清河别院距离咸阳城差不多有二十里,不过渭河平原除开小片的树林之外几乎一马平川一览无余,站在清河别院的门口就能看到远处的咸阳城头。
城外不是城内,这方圆数百顷土地山林全都是陈旭的私产,几次封赏了数十顷田产房产,王青袖去世之后又封赏了一百顷山林和一百顷粮田,还有十倾陵园,因此从渭河岸边往东北去近三十里的地盘都是陈旭的势力范围,上面的庄稼还有农户都是陈旭的,而且还不用宵禁,什么时候出门回家都不会有任何人来管,完全就是最为自由的一个土皇帝。
而面对这么大一个私人庄园,陈旭自然还是要好好巡视一番,因此自从搬来之后安顿好家里老小之后,每天都会抽空骑着马带着一群家仆背着刀枪弓箭在领地上到处查看。
和农夫交谈关于庄稼的耕种,查看自己领地上有的资源,哪里有小河,哪里有池塘,哪里有山林,哪里有好吃的野果,并且每次调查完之后,回家还要画出地图,然后因地制宜的规划这些地方该如何发挥特点,比如养鱼,比如种菜,比如栽种果树等等,因此这几天,这幅画的像一副游戏地图的庄园图引起了杏儿和虞姬的极大兴趣,没事就在庄园地图上做游戏。
这天上午,陈旭来到一条小溪旁边,这里有个水泽,面积约七八亩,里面生长有芦苇、莼菜等植物,青蛙呱呱乱蹦,蜻蜓如同轰炸机一般成群飞舞,水蛇也到处窸窸窣窣的在水草之中穿行,绝对是一副原生态的荒泽,平日根本就没有人来过,连路都没有。
这么好一个水泽,对于陈旭来说不用上就太可惜了,将其挖掘一下,四周修上堤坝就是一个原生态的池塘,养些鱼虾,然后还可以安排人在附近搭建一个农场,养一群鸡鸭鹅,闲来无事还可以来钓钓鱼,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地方。
随行而来的还有封地上的三老和啬夫游缴,一个个都大气不敢出,毕恭毕敬跟在陈旭身后。
“这个地方我要挖一个池塘,等夏粮收割完后你们几个召集村民来做,工人一天五钱外带补贴一斤粮……”
“侯爷,有活儿直接安排就是了,钱粮不敢要!”啬夫和游缴赶紧摇头。
“无妨,这算是奖赏,这样大家干活儿也能勤快点儿……”
就在陈旭带人围着这片水泽查看的时候,只听见旁边山坡上一阵稀里哗啦的声音响起,然后一头浑身斑点的鹿窜了出来,紧随其后,突然听见嘣的一声弓弦声音响起,一支利箭从树林中射出来,扑哧一声深深插在了野鹿的脖子上,野鹿哀鸣一声就栽倒在树林边上,紧接着,一个身穿粗布麻衣头披头散发手持一张大弓的青年从树林中冲了出来。
第562章 子婴莫哭
“保护侯爷~”
就在弓弦响起的瞬间,几个护卫立刻抽出大剑和弓弩将陈旭牢牢的护在了中间,等年轻人兴奋的提着弓冲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几个手持刀剑弓弩对着他的彪悍护卫。
“何人敢在侯爷领地狩猎,快快丢下武器!”侍卫首领怒喝。
“呃~”青年一下愣呆在当场,但不过短暂两秒之后直接就把大弓一丢然后噗通一声就跪在地上,“侯爷饶命!”
“你是何人?怎会在此打猎,莫非不知道这是我的封地!”陈旭皱着眉头问。
方才这一箭来的极其突然,而且杀伤力巨大,这头梅花鹿一击毙命直接被射穿了脖子,可见这一箭的力量有多大。
“回侯爷,小人名叫李归,就是附近的猎户,平日靠打猎为生!”青年吓的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
“你们认识他吗?”陈旭转头看着游缴和三老啬夫。
“侯爷,这个李归是八里之外李庄人氏,他祖上都是猎户,在这一代很有名气,我们都略有耳闻!”游缴回答。
“你起来说话,可曾带腰牌?”陈旭点点头。
“有,有,侯爷请查看!”青年在怀里摸出来一块木牌,陈旭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籍贯泾阳县李庄,李归,王七年生人,丹目狭耳,高七尺三寸,是一枚标准的身份证,而且应该在成年之后才正式换发,身高与描述的看起来差不多。
“既然是附近人,便允许你在此地打猎,但记得不准猎杀幼兽,还有注意不可伤人,否则本侯一定重处,你带着野鹿赶紧走吧!”陈旭把身份牌还给青年指挥摆摆手说。
“啊!?”不光青年愣住了,就连一群侍卫都愣住了。
“怎么?没有听清本侯的话?”陈旭皱起眉头,此时虽然是上午,天气还并不十分炎热,但水泽山林之中蚊虫多的要命,而且蚂蚁虫蛇也多,闻着一股浓烈的鲜血味道,陈旭感觉有些呼吸不畅。
“侯爷,这头鹿就当我孝敬您了!”李归哪里敢要,恭恭敬敬的抱拳弯腰不敢看陈旭一眼。
“送给我,也好,看你箭法高超,愿不愿意作我府上的护卫!”陈旭想了一下说。
“小人愿意!”李归大喜,噗通一声又跪在地上。
“行了,起来吧,跟我回去!”陈旭点点头,在一群护卫的护送下往回走,李归高兴的捡起自己的长弓扛起还在流血的梅花鹿屁颠儿屁颠儿的跟在后面。
回到清河别院,已经到了巳时,太阳如同一个火球挂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