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吃相-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醒目的位置登载有投稿地址以及各个板块的小编、责编以及都市报主编、秘书的名字,也就是说陈平、付安、丘乘、计通、庞雀等人也都会因为这份报纸很快名满咸阳,而数月之后,随着报纸被人带往其他地方,这些人的名字也必将响彻整个大秦。
  这是丘乘付安计通等一群流落咸阳落魄不堪的文士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不要激动的太早,恐怕这几天你们会忙的吃不好睡不好,赶紧去督促加紧印刷,同时整理稿件筹备第二份报纸,一样要求严格谨慎新奇有趣……”陈旭笑着说。
  “侯爷,即便是三天三夜不吃不睡我等也绝无怨言!”一群编辑都兴奋不已的嚷嚷。
  “好了,办报是一个长期而繁琐任务,天下可登载之事多如牛毛,每一篇稿件街都要反复斟酌精心修改,切不可有半分差池,这不仅是你们的任务,也是我大秦能够国泰民安的一个重要举措,各位不要忘记,昨日诸位才被陛下赐予官职,你们如今都已经是大秦官吏,因此必须摒弃往日一切对大秦、对朝堂的不满情绪,审理任何稿件都不要带有太过主观的情绪,既然是畅行天下的言论,力求公正公平不偏不倚,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正确省度所有稿件,唯一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一切为了我大秦的安危为己任,任何稿件都不允许出现祸乱民间和朝堂的言论……”
  陈旭老调重弹又密切叮嘱一番之后,陈平等人这才都强忍着激动的砰砰乱跳的心各自转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兴奋的工作起来。
  看着所有办公室里面热闹纷纷的情形,陈旭忍不住脸皮抽抽了几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些所谓的百家名士,也皆都是为功名利禄而来,其中真正甘受贫苦专心做学问教化万民的,恐怕一个都没有。
  也就是说,历春秋到战国,诸子百家不断崛起,利用思想和言论投其所好不断蛊惑诸侯征战,进而也催生了兵家、法家、儒家这些更加顺应潮流的理论,礼崩乐坏的结果就是士族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权贵阶层,逐渐代替和填补诸侯贵族的地位,真正的古贵族已经开始走向消亡。
  陈平如此,付安计通等人也如此,天下读书识字的百家门徒也是如此,都想通过自己的学问谋求更大的利益和权力,而要稳固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把其他的门派都踩下去。
  这就是法家门徒李斯昨天想干的事,而且他也一直都在干这件事。
  昨日的变故,就是言论自由和思想统一这两个互相对立的集团在激烈交锋,继而出现的就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抵抗和战争。
  而这两个敌对势力一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交手,只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交流和融合,这种博弈的范围也变越来越大,从诸侯到诸国,然后扩大到整个地球人类,最后形成东西方两个泾渭分明的敌对势力,这其中既有文明的差异,也有哲学和思想层面的对立,其实更多的是文化的互相不认同,就和眼前诸子百家和一家独大的法家势力之间的较量,双方或者多方互相不认同对方的理念,必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和较量。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后世毛大爷曾经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而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而来的搅屎棍,陈旭的内心是矛盾的。
  如果法家势力获胜,中国历史必然再一次演绎同样的过程,华夏将在大秦的统治下出现一次文明大崩溃,百家先贤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将被付之一炬,造成后世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文明阵痛。
  而如果百家势力获胜,各家言论互相攻击打压,必然造成国家的混乱,大秦帝国也必然无法长久,最后有可能分崩离析再次形成诸侯割据的状态,华夏也再次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战之中。
  因此在处置法家和诸子百家这场史无前例斗争中,陈旭其实是懵逼的。
  受后世各种言论的影响,似乎中华应该是有百家争鸣的气象才对,那才显的出盛世繁华,而春秋时期也屡屡被无数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拿出来大书特书,深刻的挖掘这个百家繁盛的时代到底是怎样出现的,怎样会突然爆发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思想和哲学的文明,怎么会突然诞生老子孔子这些几乎被尊为圣贤的人物。
  但春秋至战国直至眼下的大秦,百家数百年的较量下来,也只有法家能够最终完成华夏一统的局面,无论是儒家也好墨家也好甚至是黄老学派也好,这些门徒云集的学派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如果没有法家,可以说如今的中国仍旧是一盘散沙,依旧处于诸侯征战的局面。
  而如果大秦任凭李斯这种纯粹的法家门徒继续操控,大一统的局面也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这就像一盘菜,葱姜蒜芥油酱醋各种调料都被丢弃了,只放盐,而且要放一罐子盐,时间长了最后的结局就是吃菜的人要被齁死。
  因此要在不破坏百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要平息法家和百家之间这种你死我活的剧烈斗争,必须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兼容百家和法家的理论方法,才能让华夏灿烂的文明能够继续辉煌延续下去。
  但这个方法陈旭还是近乎于两眼一抹黑,虽然以前也有过各种各样看似很简单很直接的想法,但真的踏足咸阳,踏足朝堂,真的要面对处置的时候,一切又感觉到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首先面对的就是李斯这个千古历史名人,如今李斯大权在握,在治国方面皇帝对他的信任可以说比对陈旭要高的多。
  陈旭的身份神秘,秦始皇更多的是尊重,甚至说还有一些害怕。
  但李斯不一样,李斯自从当上廷尉开始,秉行法家理念,每一条奏书都深得秦始皇这位也喜欢法律的帝王喜欢,何况秦国还有延续百年的法家治国的传统,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法术思维的习惯。
  其中李斯当初建议废除分封制而实现全国的郡县制度,就完全符合秦始皇的想法,因此才力排众议推行郡县制。
  要知道当初李斯提出郡县制的时候,几乎满朝文武百官都持反对意见,时至今日,这种反对仍旧没有消除,从民间到朝堂都仍在不停的反对,而其中反对最厉害的就是尊古守礼的儒家门徒。
  如果陈旭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让焚书坑儒这种历史重演,就必须在法家和诸子百家的理论中找到一条新的路线,既要让秦始皇满意,又要让诸子百家的门徒满意,而且还要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
  而这个难度对于一个曾经的外卖小哥来说太难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只能说说而已,一旦佐料撒错了或者火候掌握不好,这条鱼就会被做成毒药。
  陈旭眼下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先用报纸这个平台来吸引百家门徒的注意力,然后有选择的发表一些引导性的策论,比如荀子的礼法治国的理论,然后也发布一些支持这些理论的百家名士的文章,而后吸引更多名士参与到争论之中,在理论上不断的博弈和妥协,最后形成一股新的势力,继而形成一种新理论的潮流,融汇主流学派的理论,融合法家治国的思想,最后被全国的士族接受,被文武百官接受,被秦始皇接受。
  这就所谓的舆论引导。
  陈旭凭借后世的历史积累跳跃两千年时空来俯视这个时代,有秦始皇的支持,加上报纸这个能够掌控舆论的前沿阵地,如果还不能改变这种状况,那就……嗯,回伏牛山养老,娶水轻柔,嫁妹子,陪着老妈,耕田种地,钓鱼玩耍,养一群鸡鸭鹅狗,一定要带上两头滚滚,然后愉快的终老。


第434章 搅动咸阳
  ……
  “卖报~卖报~大秦都市报,时政要闻,奇闻趣事,百家言论,美食制作……一份十钱,卖报卖报~”
  似乎突然之间,咸阳城中突然之间冒出一大群身穿印制着大秦都市报马甲的小孩子,背着挎包满大街开始吆喝。
  这些小孩子并不识字,半个月前还是乞童,不过被报馆招收之后经过半个月的统一训练,吆喝卖报有模有样。
  “大秦都市报,何物?”街上的民众都互相打听。
  “什么,大秦都市报?”两个无所事事逛街的文士装扮的人惊讶不已,其中一个疾步走到报童面前。
  “老爷要不要买一份,十钱!”小报童虽然略有些拘谨和害怕,但还是壮着胆子把一份报纸塞进中年文士的手中。
  中年文士展开只看了一眼忍不住惊呼:“不错,这就是昨日朝堂之上清河侯所制作的大秦都市报,没想到今日就开始售卖了,好好,我买一份……”
  中年人边说便掏出钱袋,结果打开看了一下脸皮忍不住抖了几下,将钱袋全部倒出来也不过七枚铜钱,于是讪笑着说:“小童,某这里只有七钱,卖我一份可否?”
  “不行!”报童伸手要将报纸收回去。
  中年文士手紧紧的抓住报纸不撒手,本想用强,但看着报童胸口挂着的科学院的铭牌,顿时一下就怂了,赶紧转头对旁边的同伴说:“付兄暂借我三钱明日还你!”
  “某看看!”同伴也抽出钱袋打开一看,然后脸皮同样抖了一下说:“某只有五钱,还是今日的饭食钱……”
  “莫啰嗦,莫非你不知道大秦都市报,快买一份,不然一会儿恐怕就要抢破头了!”在中年文士的激动催促之下,同伴无奈的只好借了三钱,而中年人也来不及啰嗦,将钱塞给报童之后拿着报纸转身就走。
  “大秦都市报,快快,与我一份!”此时又有几个宽袖大袍文士装扮男子从街边的茶舍之中冲了出来。
  “与我一份……”
  “两份……”
  “哪位兄台借我八钱……”
  “嘁,没钱就让让,别挡道……”
  几乎就在两个买报的文士前脚刚刚离开,一群人瞬间就把报童围在当中,手中的钱袋子抖的叮叮当当,不断争相抢购报童手里的报纸。
  而这个情形在附近的几个人流量大的街口几乎同时发生,而除开此处之外,咸阳的东南西北中都在同时上演,许多买到报纸的方家术士迫不及待的就随便找个地方蹲在街边开始观看,甚至还有人摇头晃脑的开始大声朗读,瞬间引来无数民众聚在四周听故事看热闹。
  而更多的读书人从大街小巷的民宅楼馆跑出来,有的还在系腰带整理衣服和头冠,明显刚从床上爬起来,眼角还挂着眼屎。
  此时还是寅时,天色刚亮不久,对于无所事事习惯高卧床榻睡懒觉的文士来说这么早爬起来要多消耗不少体力,浪费一顿朝食的钱,颇为不值当,但睡在床上却听见外面喧哗吵闹,讨论大秦都市报的声音越来越响,因此也都忍不住爬起来,一打听之下就慌神了,赶紧翻箱倒柜的找钱。
  报馆一夜赶印,也不过一千来份的报纸。
  但咸阳方家术士足有数万,这还不包括公卿贵族以及大小官吏,而且售卖的范围还是整个咸阳东南西北中,因此这点儿报纸就犹如毛毛雨一般完全不够卖,几乎不到二十分钟,所有的报纸便销售一空。
  但就是这一阵毛毛雨,一下将平日宁静安详的咸阳从凌晨的寂静中唤醒了。
  等到寅时中,整个咸阳的方家术士几乎都被惊动,全部都从四面八方涌向售卖报纸的几个地点,但除开能够看到人头涌动挤在一起的人之外,什么都没有。
  “什么?卖完了……”从堵在外面的人口中得知消息之后,无数人捶胸顿足。
  “妙哉妙哉,此文果然新奇有趣,这撰稿人落款高阳宋青,不知是何许人?”
  街边一栋脚舍门口,围着一大群人,人群中央一个年轻文士正展开一张报纸看的抓耳挠腮,旁边还围着一群文士,老少都有,一起看着年轻文士,一个个羡慕不已,其中一个中年人接话说:“宋青某知晓,乃是砀郡人氏,平日混迹城南,专门写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半个月前某还和他在喝过酒,不过落拓无比,没想到他的文章竟然能够登载到大秦都市报上……”
  “这位老哥竟然认识宋青,好好,能不能帮小弟引见一下,我看了他写的这个故事,特别喜欢……”年轻人赶紧转头对中年人说。
  “介绍好说,不知兄台能不能把另外一张借某一起观看!”中年人看着青年文士手中的报纸。
  “当然当然!”年轻文士微微想了一下之后就把另一张报纸递给中年人,而且还叮嘱:“千万别揉破了!”
  “哈哈,兄台放心,某会小心,决计不会揉破!”中年人激动的接过报纸,两人便一人一张站在人群中开始观看。
  临近卯时,大街上已经人满为患,卖完报纸的小报童被堵在报馆的马车旁边无法离开,被围在中间吓的不敢抬头,紧紧的捂着自己的空挎包,里面已经没有了报纸,只有几斤铜钱。
  “诸位,听说报馆就在城中,我等在这里守着也不是办法,要不干脆去报馆看看还有没有存货?”围堵在马车四周的一个人等的焦急,忍不住大声说。
  “不错,同去同去……”人群中顿时响起无数应和之声。
  “让让让让~报纸来了。”
  随着一声长喝,只见一匹马沿街而来,围堵的人群赶紧散开一条路,马背上的骑手把一捆报纸递给马车上的帮工:“总务处吩咐,每个报纸售卖点每个时辰可以补三十份……”
  “快,与我一份……”
  “某先来的!”
  “入你老娘,踩着我脚了!”
  “瓜皮,你说甚子?”
  “啪啪砰砰~”人群中几个人瞬间就开始动手打斗起来,现场一片慌乱,但更多的人却趁着几个人打斗之时挤到马车边上把手里的铜钱往五个小报童手里塞。
  一个时辰只能补充三十份报纸,尼玛排了半天好不容易挤到前面还有心情打架,明显是几个大傻逼。
  果然,等几个人鼻青脸肿的消停下来,刚刚送到的三十份报纸早已售卖一空,买到报纸的喜笑颜开的挤出人群,同时还带走了一群同伴共同研究去了,而没有买到的再次涌上来填补了占位的空缺,想挤进去简直不可能。
  几个打架的方士此时肠子都悔青了,互相横眉冷目的冷哼几声之后再次开始排队,而同样没有买到报纸的人也只能继续度过一个时辰的漫长煎熬和等待。
  虽然销售的报纸先后加起来也不到两千份,但这两千份报纸已经迅速搅动整个咸阳,无数方家术士在等待购买,但还有无数买到报纸的人聚在一起传阅观看。
  无论是首版要闻登载的要改革货币的消息,还是其他版面登载的各种内容,都引起了不同群体的极大兴趣。
  对于商人来说,改革钱币和钱庄自然是最为关注的,因此讨论的最多。
  对于农家的方士来说,里面关于精耕细作和果树嫁接的内容让他们非常感兴趣。
  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里面讲述的乐理也和编配的歌曲自然兴趣盎然。
  对于医道术士来说,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药丸散剂的配方让他们喜不自胜。
  而对于儒家名家等热衷于对抗法家希望散播自己执政理念的方士来说,百家言论中登载的两篇荀况的文章自然会引起大范围的热议。
  “荀况?不是左相李斯的师尊么?”
  “然也!”
  “但我观荀况的文章,隆礼重法,讲求道法自然,怎么会教出李斯这等只尊法术的败类!”
  “以前某对荀卿不了解,但看过这劝学篇,才发现此人不愧为大贤者!”
  “不错,荀卿虽言人性本恶,与孟子的言论大相径庭,但却尊孔子之礼,合老子之道,集管子之法,与李斯的理念差别甚大!如果用他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我等决计不会受到如此打压。”
  “李斯怕是学歪了!”
  “某也如是想,要不然他这么多年几乎从来就不传播荀卿的书籍和言论,弟子不能传播老师的思想,是为无德也!”
  “但今日这份报纸上突然出现荀卿的文章,是要说明什么?”
  “某猜测,清河侯这是对昨日朝堂焚书之事不满,因此特地登载荀卿的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旦这份报纸通传天下,李斯所作所为必被天下人诟病!”
  “嗯,这两篇文章明显和昨日的报纸不同,某在齐内史家见过昨日的报纸,并没有这两篇……”
  当咸阳的方家术士正为报纸之事搅得心绪不宁的时候,陈旭此时已经收拾停当坐着马车去上朝去了。
  本来按照他的想法,大秦都市报的首发应该往后再推几天,而且印刷数量也需要积累到起码万份以上才会正式发行,但昨日李斯突然抛出焚书奏章,他也不得不提前将报纸祭出来,把百家门徒的眼光全都集中到报纸上,免得无所事事继续游行示威。


第435章 郁闷的李斯
  历史上的焚事件爆发的很突然,是在秦始皇的皇宫晚宴上因为周青臣和淳于越之间爆发冲突,而且淳于越也在宴会上再次提出师法商周分封诸位皇子,这才惹怒了李斯,直接进言秦始皇焚书,于是秦始皇便同意了,于是焚书令一出,咸阳首当其冲,百家门徒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官吏和兵卒便开始挨家挨户的搜查书籍,一车一车的拉到大街上焚烧,同时抓捕不愿意交书的方士,于是聚集在咸阳的方家术士仓皇而逃。
  而这一次,因为焚书是李斯在朝议之上提出来的,而且秦始皇没有当场通过,这就导致焚书令没有发出来但焚书的消息提前散播,因此才有了昨日百家门徒聚集咸阳宫外示威游行。
  但这件事必须要化解掉,因此今日他上朝的目的就是看看能不能尽快把昨天提出的分化之策慢慢开始推行,办学校的事情可能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但修史和编书随时都可以开始,只要找几间房子,挂上招牌就可以开始征召百家方士中的名士,一旦这些名士都有了饭碗不闹事了,下面的那些百家门徒失去了首领,必然也就会慢慢消停下去。
  朝议大殿之外的广场上,陆续而来的文武公卿都穿戴整齐的从一辆辆马车上下来,有许多人手中还捏着早上开卖的大秦都市报,有些人还一边走一边讨论,看见陈旭到来,许多人都立刻笑容满面的打招呼。
  “多谢清河侯昨日仗义执言!”一群大夫和博士都围过来拱手作揖。
  “勿用多礼!”陈旭一路拱手还礼。
  踏进朝议大殿,三省六部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到期了。
  李斯和冯去疾一左一右坐在两侧的首位,蒙毅一如既往的坐在冯去疾的旁边,看见陈旭进来,许多文武官员都站起来拱手行礼问好,明显昨日陈旭反驳李斯的举动,收获了不少官员的好感。
  陈旭一边拱手,大步走到自己专属的大椅前面坐下,然后眼观鼻鼻观心的开始思虑今天该怎么开口。
  卯时一刻,朝堂之上官员已经全部到齐,很快后殿传来宫人的呼声,然后就看到秦始皇和平常一样龙行虎步的走出来。
  “恭迎陛下~”满朝文武都一起躬身行礼。
  “免礼,诸位爱卿请坐~”秦始皇大袖一摆坐下。
  而稀里哗啦一阵椅子碰撞挪动的声音之后,满朝文武坐下,但却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大部分人的眼神都落在李斯和陈旭身上。
  秦始皇也把眼神移到李斯和陈旭身上。
  李斯脸色平静没有任何表示和动作,明显不想第一个站出来参奏,陈旭微微想了一下站了起来。
  “陛下,臣有奏!”
  “清河侯请讲!”秦始皇微微点头。
  “臣除开管理科学院和城外的工厂之外,还是工部左中候,有负责改良工具,监管全国工匠等职,如今滞留咸阳的百家门徒太多,其中有许多精通机关数学者,因此臣提请陛下筹建工学院,征召能人异士和爱好此类的术士,以此培养大批修桥筑路、造船冶炼,打造工具的大匠,到时候委以匠吏之职分派到我大秦下属的各郡各县进行指导生产。”
  “陛下,清河侯此策是利国利民之举,臣以为要尽快筹备!”工部令宰纮第一个站了出来。
  “臣等附议!”宰纮之后一大群工部的官员以及许多大夫、博士都呼呼啦啦站起来顶贴,就连内史令齐宕都在其中。
  “嗯,清河侯此策的确是良策,假以时日必为我大秦培养诸多能工巧匠,朕准了!”秦始皇捻须点头。
  “谢陛下!”陈旭躬身行礼,然后再次开口:“陛下,臣还有奏!”
  “请讲!”
  “臣再提请陛下筹建撰史馆,征召大量名士编撰上古至今的史集,以此为华夏正本清源,不至于因为史料混乱而导致民间争执不休!”
  “此策也是良策,朕准了!”
  “陛下,臣再提请陛下筹建书局,征召大量名士整理流传民间流传的古籍,包括诗书经义、先贤诸子、农耕地理,天文历法,法律条令等一切内容,最后汇编成一部囊括上至远古,下至当今的百科大典,以此让后世子孙能够了解我华夏传承万载的辉煌,同时也能知道陛下囊括天下之博大胸怀,也必然赞扬陛下开创的伟大帝王之道!”
  秦始皇眼神猛然一亮,然后快速点头说:“不错,清河侯此策和朕想的一样,照准!”
  “谢陛下!”陈旭行礼之后坐下。
  秦始皇的眼神扫过整个大殿,满朝文武依旧沉默,似乎没有人愿意站起来上奏,秦始皇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说:“清河侯提请的三策,都与我大秦民生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以安抚百家方士,朕很高兴,不过既然以前有了卫生院,现在又有了工学院,朕就再组建一个农学院,汇聚天下农学名家,负责编撰农书,改良农具,培养大量精通耕作畜牧养殖的人士,到时候委以农吏派遣到全国郡县指导耕作种植!”
  “陛下圣明,一旦农学院筹备完成,数年之后有了大量精通耕种养殖的农吏,我大秦粮食增产数倍也定然是水到渠成之事!”户部令高腾第一个站起来。
  “陛下高瞻远瞩,我等赞同!”大殿之上所有人都一起站起来拍马屁。
  秦始皇心情大畅,笑着说:“筹建工学院之事交由工部,筹建农学院之事交由户部,筹建撰史馆和书局之事交由……嗯,暂时交由清河侯吧,刚好还有一个报馆,清河侯方便一起管理,这些事繁纷无比,但也不急于一时,就请清河侯多多操心!”
  “臣遵旨!”陈旭一口答应下来。
  掌控报社,就是掌控舆论喉舌,再掌控撰史馆和书局的一大票百家名士,基本上就把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囊括在自己手中,这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以后再做改革之时,这些人就会替自己摇旗呐喊,如果有人攻击自己,这些人就会在报纸上将对手喷的体无完肤,如果是杠精,直接就会被唾沫星子淹死,连在报纸上抬杠的机会都不会有。
  “工学院、农学院、书局、撰史馆必须加紧筹备,馆舍由内史府负责择地修建,其他事项由右相和六部协调处置,筹备完成之后报奏中书省……”
  “喏~”秦始皇一如既往的雷厉风行,办事毫不拖泥带水,吩咐完毕之后三省六部的官员都站起来领命。
  “陛下,工学院和农学院可以仿照卫生院设置,而且还有诸多学堂学馆可以借鉴,但撰史馆和书局前无古例,臣还请陛下指点该如何设置!”内史令齐宕行礼说。
  “唔,此事齐内史应当请教清河侯!”秦始皇想了一下说。
  “陛下,史馆和书局不易设置在闹市区,而且人数太多不易管理,最好是在城外,如果兴建馆舍花费必然不小,臣上次去城西游玩,看见渭河上游七八里外一片树林之中有一座废弃的大宅,臣觉得任凭废弃颇为可惜,臣建议将其修缮之后暂时作为撰史馆和书局的办公场所,然后慢慢再在附近征地修建附属馆舍……”
  陈旭说完之后整个朝堂一阵寂静。
  坐在龙椅上的秦始皇本来笑容满面,但突然之间脸色也变的阴沉无比,双手情不自禁的死死抓住龙椅的扶手。
  而坐在位置上的蒙毅忍不住脸皮抽抽了几下,沉默了半分钟之后站起来说:“陛下,清河侯来咸阳不久,不知道那是嫪毐的别院,还请陛下勿要怪罪!”
  嫪毐之事就是秦始皇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销声匿迹了近二十年,却没想到无意中再次被陈旭提了出来。
  但毕竟这件事以及过去的太久了,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已经逐渐淡忘出了谈论的话题和对象。
  而且有蒙毅带头,方才一帮在大殿外感谢陈旭的大夫和博士呼呼啦啦站起来十多个,一起躬身行礼说:“陛下,嫪毐已经被戮,此事早已烟消云散,而且清河侯也是好意,那别院占地数百亩,废弃的确可惜,而且位置依山临水环境清幽,正适合做学问,臣等请陛下应准!”
  “请陛下应准!”内史府和工部的一群官员也都站起来。
  嫪毐的那栋别苑谁都知道,但平日谁都不敢提,放在那里任凭废弃倒塌都感觉可惜,今日被不明真相的清河侯提出来,正是一个将其处置的好机会,何况修葺一栋房子要比重新择地修建这么大一栋房子可要简单多了,花费的代价十分之一都不到,内史府能够省下一大笔钱粮,工部也能少一大堆麻烦,光是征调的工匠和刑徒工奴都要少一大半,何况为清河侯解围也能获得一些好感,日后办事也方便的多!
  秦始皇沉默许久之后脸色逐渐恢复平静,情绪放松下来微微点头说:“清河侯所请之事朕准了,就将嫪毐的别院修葺之后暂时作为撰史馆和书局的办公署衙,同时将附近二十顷山林都划归其管理,以方便修建配套馆舍,此事由内史府和工部处置!”
  “喏~”一群人行礼之后稀里哗啦坐了下去,胖乎乎的老头儿宰纮和内史令齐宕还一起看了陈旭一眼,表示我们都已经顶过你的贴了,以后要对我们好点儿。
  (注一下:秦汉时期的一顷是五十亩,相当于现在的15公顷,二十顷差不多三百公顷,横竖1。7公里的范围,面积相当于一座小县城,这个面积其实已经非常大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来,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也不是白叫的,雄才大略从不小气,而且他也大致可以猜到陈旭的意思,将百家门徒汇聚到一个远离城区的地方集中管理,那样闹事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弄完这件事,朝堂之上先前沉默的气氛才被打破,然后三省六部的官员以及大夫公卿都陆续奏报一些事情,差不多一个时辰之后散朝。
  而这次的早朝自始至终李斯都未曾发言,看得出来还在极度的郁闷之中。


第436章 把女儿嫁给你
  陈旭走出朝议大殿,看着陆陆续续散去的文武百官,等到蒙毅出来,这才上前拱手笑着说:“方才多谢蒙大人帮忙解释!”
  蒙毅脸皮抽抽了几下说:“即便是老夫不解释,陛下也会同意!”
  “呵呵,那不一样,帮忙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