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杀明(拉丁)-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吁!”

徐兴夏忽然勒住战马。

王启年的杂货铺,还有点昏黄的灯光。

徐兴夏跳下马,直接进入杂货铺,发现王启年正趴在柜台上,无精打采的拨弄着算盘。其实,他这个锦衣卫百户,根本不需要依靠杂货铺维持生活。徐兴夏拨给他的情报经费,他随便伸伸手,都可以让自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这间小小的杂货铺,仅仅是他的伪装而已。不过,就王启年本人的个性而言,或许,他更愿意做一个真正的小小的杂货铺老板,而不愿意和锦衣卫有任何的纠葛。

发现徐兴夏到来,王启年慢慢的抬起头,面无表情的说道:“我刚刚收到最新的消息,说是林丹汗派人来找素木普日,估计是为了苔丝娜的事情。他是硬的不行来软的了。还有,风清武那边,有效的拖住了索布德。两天前,索布德才从蓝星峡通过……”

徐兴夏打断他的话,直截了当的说道:“白天,在火焰口庄园,我杀了田尔耕和许显纯,还有十六个锦衣缇骑。庆王府的护卫没有拦截我。一路上也没有人拦截我。”

王启年顿时愣住了,连口水从嘴角边渗出来都没有注意到。他是锦衣卫的老人了,也是搞情报的老手,一身的修养功夫,早就到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哪怕是一个炸雷在他的耳边响起,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反应,眼皮都不眨一下。但是,徐兴夏给他的消息,的确是太震撼了,将他这个情报老手都炸傻了。

他当然知道田尔耕和许显纯来了,还知道他们俩为什么来,冲着谁而来。他甚至还知道他们到来宁夏镇以后,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举动。他们三个,年轻的时候,曾经共事过,相互之间都很了解,很熟悉。之所以没有将他俩的名字告诉徐兴夏,就是他不想借徐兴夏的手,来对付他们两个。然而,他完全没想到,徐兴夏居然直接杀了他们。徐兴夏直接就将他的祸根都断掉了,斩草除根了。

当然,王启年很清楚,徐兴夏告诉他这个消息,不是为了向他邀功,更不是为了向他勒索报酬,而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杀了锦衣卫的两个千户,你还想继续混下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造反!和朝廷对着干!徐兴夏告诉他这个消息,就是在问他,你王启年要不要来跟我一起干?

王启年不假思索的说道:“大恩不言谢,你要我做什么?”

徐兴夏对王启年的回答很满意,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的心情,马上轻松起来了。对于身边的人,徐兴夏最不放心的,其实还是王启年。其他人的造反意念,甚至比他本人还强烈。现在,王启年也答应了,他就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了。他随意的说道:“以你老王的意见,我是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了?”

王启年难得的抖擞精神,面无表情的说道:“你觉得呢?你真的以为,锦衣卫的千户,是吃干饭的吗?你也是突然出手,才能杀了他们。如果他们的五百缇骑,全部都在身边,你未必能杀了他们。骆思恭得知这个消息,多半是要气坏的。锦衣卫的面子,不能在他的手里栽了。你觉得,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徐兴夏点点头,淡然自若的说道:“应该没有了。”

王启年再次抖擞精神,深沉的说道:“早做决定吧!坐以待毙,乃是最糟糕的策略!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王启年都参加一份!另外,我会将锦衣卫掌管的各地军事情报资料,都整理成册,提供你作为参考。”

他忽然精神又颓废下去,重新趴在柜台上,无精打采的喃喃自语的说道:“难道我这种人,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能来精神?如果没有仗打,马上就想睡觉了?想当初,在朝鲜的时候,我可是尝试过五天五夜基本没有合眼的啊!最后还杀了两个倭寇!”

徐兴夏沉吟片刻,缓缓的说道:“朝廷调集重兵,需要多少时间?”

王启年重新站起来,扳着手指说道:“现在朝廷的兵力,基本上都是空额了。不是空额的,也不能打仗。朝廷要对付你,必须调集各地的战兵。宁夏镇的战兵数量,不过一万五千人。固原镇的战兵数量,只有两万人。延绥镇的战兵数量只有一万三千人。甘肃镇的战兵数量,只有一万人左右。”

“整个西北四镇的全部战兵加起来,也就是六万人左右。当然,这六万人,是不可能全部抽调出来对付的,至少有一半要留在原地。事实上,就算是剩下的一半,也未必能够全部出动。我估计,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最多只能出动一万战兵对付你。”

说到这里,王启年忽然来了兴趣,向徐兴夏问道:“对了,我正好问问你,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徐兴夏沉声说道:“钱粮供应不上!”

王启年点点头,缓缓的说道:“是的,你说到点子上来了!”

他十分感慨的叹息一声,慢慢的坐下来,双手抚摸着柜面,娓娓的说道:“其实,现在的朝廷,真的很不想打仗。不是没有打仗的勇气,是打不起。没钱没粮,怎么打仗?之前打了三大仗,将太仓库、内帑都基本消耗光了。虽然最后,所有的战斗都获胜了,估计皇帝陛下的心里,也是有点悔意的。”

“所以,他的晚年,是坚决不准备动刀兵了,除非局势真的非常危险,不得不再次全国动员。嗯,我说的是钱粮的全国动员。现在朝廷的钱粮收入,捉襟见肘,稍微有点大的动静,都需要全国统筹,全国动员,从很远的异地调运钱粮,耗时耗力,效率还相当的底下。但是,如果不从全国调运,又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朝廷现在,面临的最大威胁,其实是在辽东,在努尔哈赤那里。去年正月,努尔哈赤宣布成立大金国,试图和皇上平起平坐,这让皇上的内心非常的不舒服。我琢磨着,在未来几年,辽东肯定是有战事的。咱们现在的这位皇帝陛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挑战他的皇帝权威。现在,各地的钱粮,都在有意识的聚集到辽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看钱粮的流向,就知道朝廷的心思了。”

微微顿了顿,王启年语调有点苦涩的说道:“你是外人,估计不会知道,现在的朝廷,是外表光鲜,内里千疮百孔。太仓库一年的银子收入,只有不足一千万两,支出却超过二千万两,中间的缺额,足足有一千万两。就算是有神仙一样的本事,都没办法将这个缺额填补回来。内帑只能支援一时,无法长久。”

“西北地区最大的麻烦,就是钱粮。西北苦寒之地,粮食的产量,本来就很低。这些年的旱灾,似乎又有扩展的趋势。陕西布政使司本身的钱粮供应,就是不足的。境内有四个军镇,有三十万的军户,加上他们各自的家眷,足足有上百万人。这上百万人,都需要朝廷养活,可想而知朝廷的负担有多重?”

“以前,朝廷和大盐商们合作,大盐商们将粮食运到边关,朝廷则发给相应的盐引,以此解决边关军镇的粮食不足问题,但是现在,这些盐引,都已经被人中饱私囊了,根本就没有中原的粮食到来边关。因此,四大军镇的存粮,必然是很少很少的。想要为大部队长途跋涉提供足够的钱粮,基本上不可能。三五千人或许勉强可以。就算有三边总督的协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钱粮供应问题。”

“我估计,外来的客军,肯定要宁夏镇本身提供粮食。宁夏镇本身的确有比较多的粮食,能够满足短期内的需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宁夏镇一旦陷入战乱,生产生活,都要遭受巨大破坏,粮食出产必定受到影响。届时,朝廷必须从外面调运粮食。这是一个很繁琐,很浩大的工程,只要想一想,都觉得很难。”

“因此,从朝廷的角度出发,当然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将叛乱镇压下去。但是,你的白衣军战斗力这么强,就算是宁夏镇的战兵全部出动,都不可能是你的对手。因此,朝廷的速战速决的策略,肯定是要破产的。一旦无法速战速决,朝廷就要被动了。”

第354章 这个……你们……太积极了吧?

对于王启年的分析,徐兴夏认为是有道理的。

大明朝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出在钱粮上,财源枯竭,入不敷出啊!不是说大明朝没有钱粮,而是这些钱粮,没有掌握在国家又或者是皇帝的手里。如果国家需要用到钱粮的时候,太仓库没有钱粮,皇帝的内帑也没有钱粮,那只好苦巴巴的上吊了。

后金鞑子之所以能够打进中原,最终成为中原之主,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大明朝没有钱粮打仗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完全枯竭了。连基本的军饷支出都成问题,军队又何来的战斗力?你总不能让自己的军队,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事实上,大明朝的钱粮,是非常充足的。明朝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度,江南一般的水稻亩产量,都有四百斤以上。部分比较肥沃的水田的水稻亩产量,甚至能超过五百斤。而大明朝可以耕种的田地,足足有八亿亩。如果没有灾荒什么的影响,大明朝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包括水稻和小麦),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数字。

至于金银方面,更是突出。自从隆庆年间开放海禁以后,大明朝的海上贸易,就非常发达。特别是万历时期,大量海外白银的流入,导致大明朝占有的白银数量,几乎占据全世界白银数量的一半以上。白银正式成为市场流通的基本货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万历朝,可以说是大明朝民间最富裕的一个阶段。

既然大明朝有足够的粮食,有足够的银子,为什么国家的仓库里没有钱粮,皇帝手里没有钱粮呢?大明朝的钱粮,都到什么地方去了?难道是白白的凭空消失了?当然不可能!事实上,大部分的钱粮,是进去了某些人的腰包,进了私人的口袋去了!

这里说到的某些人,包括大官僚、大地主、大商家等。他们是大明朝最富有的一个群体,占据着大明朝最多的财富,对大明朝的兴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朝也可以说是灭亡在他们的手里。当然,最终他们自己也被灭亡了。

在明朝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前所未有的繁荣,社会财富,逐渐的向工商业转移。通过参与工商业,很多人都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大明朝的税收政策,依然是局限在农业上,被征税的主体,依然是广大的农民,对工商业却是置若罔闻。朱元璋以前还曾经制定过三十税一的商业税,后来干脆全部免除了。

一方面,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农民的税收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可以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少,最终破产,成为流民。国家可以征收的财税,是越来越少。另外一方面,繁荣的工商业,却不需要贡献任何的税收。大量的财富可以随意的挥霍。

万历皇帝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决定另辟蹊径,对工商业收税。但是,他的行为,遭受到既得利益群体极力反对。因为,工商业群体的既得利益者,正是那些大官僚、大商家,他们是不会容忍自己的财富,轻易被万历皇帝夺走的。或许,他们一个人不是万历皇帝的对手。但是,所有人联合起来,就可以给万历皇帝施加极大的压力。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万历皇帝的确斗不过他们。

没办法,万历皇帝只好派遣出大量的宦官,到各地去直接征税,所得的收入,直接纳入自己的内帑,以绕开法制礼仪方面的争执。他知道走正规的途径,是绝对斗不过那些文官的。他在深宫窝了几十年,都是被他们给气的。斗不过,咱还躲不起吗?在他的努力下,内帑的收入,一度达到一千万两的历史高度,填补了国库的很多亏空。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万历皇帝自己有私心,下面的税监、矿监也有私心。没有严格的制度的约束,任何人都会有私心,这是必然的。他们利用万历皇帝赋予他们的权力,极力的中饱私囊,将财富落入自己的腰包。他们收入一百两的银子,最终可能只有三十两进入内帑,其他的,都被各级的太监瓜分了。

万历皇帝这样做,对于国家来说,又或者是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然而,他的行为,侵夺了大官僚、大商家的利益啊,他们当然不能轻易的万历皇帝。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想方设法的要求万历皇帝撤回各地的税监、矿监什么的,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攻击万历皇帝与民争利,使用了不知道多少富丽堂皇的借口,感觉好像万历皇帝万恶不赦一样,所有的过错,都应该由他来承担。其实,说到底,根本就是狗咬狗,又或者是狗咬狗毛。东林党的文章再鲜花锦簇,再富丽堂皇,再大义凛然,再才高八斗,永远都掩盖不了他们的自私自利,丑陋短视。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如果万历皇帝获胜了,或许大明朝还能存续更长一段时间。只要国家有钱,就可以抚恤陕西的灾民,尽可能的降低起义军的实力。同样的,只要国家有钱,辽东的战事也不会反反复复。只可惜,最终的结果,还是万历皇帝失败了。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的他,面对利益集团的围攻,再次败下阵来了。

国家没有钱,遇到大事必然大乱。万历皇帝靠着自己的内帑,总算是勉强支撑过来了。天启皇帝的时候,魏忠贤的手里,还有点钱,他也懂得如何搞钱,还能支持大明朝度过风雨飘摇的几年。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忠贤绝对是有功劳的。

魏忠贤倒台以后,大明朝的财政就彻底的崩溃了。朝廷再也懂得搞钱的人,又或者说是,再也没有有能力搞钱的人。崇祯皇帝一腔热血,满怀雄心,一心想要重振大明朝。可是,他的手里没有钱啊!没有钱,做什么都是扯淡!吊死煤山,几乎是必然的!

可见,解决国家财政的稳妥收入,是做皇帝的当务之急。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和大官僚、大地主、大商家做斗争,从他们的身上割肉。必须挡得住他们的攻击,必须打败他们。显然,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扯远了……

对于朝廷的攻击,徐兴夏其实是不太担心的。明军的战斗力,真的不行。宁夏镇的卫所军,就不要说了,根本可以忽略不计。宁夏镇的战兵,徐兴夏也见过了,有一点战斗力,比卫所军好点,但也仅仅是一点,想要更多绝对不可能。在线膛枪的面前,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完全就是被动挨打,被屠杀的对象。白衣军只要随便出动一千名的火枪手,就能让上万的明军败下阵来。

唯一担心的,只有北面。白衣军打垮了海勒金部落,可以说是彻底和鞑靼人结下了死仇。他还打败了莫日根,让莫日根也丢了面子。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鞑靼人南下,来找他徐兴夏的麻烦,现在还不好说。面对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鞑子骑兵,白衣军还是有点压力的。因此,徐兴夏冷静的说道:“我担心鞑靼人方面。”

王启年点点头,谨慎的说道:“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鞑靼人的确是很大的隐患。他们的部落数量的确是太多了。他们的军队数量,也的确是太多了。整个大漠,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除了鞑靼人,被鞑靼人统治,派兵配合鞑靼人作战的部落,估计也有几百个。要是他们全部联合起来,一次出动三十万骑兵,都不是难事。”

“另外,蒙古的林丹汗也是个不甘人下的家伙。他麾下的铁槊骑兵,战斗力很强。单纯就装备而言,林丹汗的铁槊骑兵装备,比鞑靼人的骑兵强得多。林丹汗对我朝的情况还相当的熟悉,对我们的作战方式,知之甚详。如果他也凑热闹南下的话,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不过,你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

“鞑靼人方面,短期内是不可能和朝廷合作的。他们不相信朝廷。上次勃拜的事情,鞑靼人还记恨在心呢!这些年,朝廷对于鞑靼人,也是完全采取敌对态度的,想要一下子扭转过来,不太容易。倒是需要提防林丹汗。只要有足够的好处,他很乐意充当朝廷的打手。不过,林丹汗的部队,要从归化城来到这里,太远了。”

徐兴夏沉吟着说道:“对了,你刚才提到,索布德目前的位置……”

王启年说道:“最多距离蓝星峡东面一百里,距离大同府还远着呢!以他目前的行军速度,没有三个月的时间,休想到达大同府。你手下的那个风清武,这活儿干得漂亮,以后的大草原,估计是这小伙子的天下了。人才啊,真的是个人才。”

徐兴夏闭上双眼,从脑海里调出大体的地图,仔细的衡量一下距离。最后,他认为王启年的说法,很有道理。风清武这小伙子,这活儿的确是干得不错。索布德遇到他,只能说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从那天和自己分手以后,索布德才走了那么一点点的路程,这都过去大半个月的时间里,当真是跟蜗牛差不多。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自己只需要派遣一支几百人的骑兵,前往接应风清武,索布德运送的那些财货,应该就可以到手了。当然,估计林丹汗是不会袖手旁观的,抢到财货不难,难在要将财货运回来。这件事,还得从长计议。沉思片刻以后,他点点头,沉声说道:“很好!你就继续帮我收集情报吧!有什么消息立刻来通知我!”

王启年答应了,随即低着头不再说话。等徐兴夏走到门口的时候,王启年才忽然深沉的说道:“徐兴夏,我谢谢你!”

徐兴夏笑了笑,轻描淡写的说道:“没有必要说这话。”

王启年语调有些苍老的说道:“如果有时间,我给你说说我和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恩怨。说起来,也是在朝鲜时候的事情了。”

徐兴夏点点头,离开了杂货铺。结果,一出门,他就发现门外,陈登隆、刘广梁、高正城等人,正在等待他出来呢!看他们的脸色,一脸的慎重严肃,就知道他们是有大事,要和徐兴夏商量了。不用问,就知道是为了是否造反的事情。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徐兴夏在火焰口庄园大开杀戒,杀了锦衣卫的事情,陈登隆等人都知道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个噩耗,更不是一个震惊,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喜讯。因为,他们终于找到,可以让徐兴夏义无反顾的踏上造反道路的理由了。杀了锦衣卫的两个千户,还有十六个锦衣缇骑,你还能不立刻造反?

徐兴夏随口说道:“都知道了?那好,大家都坐下来说说吧!”

陈登隆等人都默然不语,其实内心都显得相当的兴奋。他们简直迫不及待的就要建议徐兴夏立刻揭竿起义,宣布造反。一行人来到旧军营,在会议室坐下来。当晚在威镇堡的管事会百户,总共有七人,以陈登隆、刘广梁为首。其他的四个人,也都派人去通知了,应该很快就会到来。这样的大事,所有的百户,都必须在场的。

徐兴夏将事情的经过缘由,大体的述说了一遍。他的述说,隐去了田尔耕、许显纯、王启年等三人之间的恩怨,只说是锦衣卫的人要抓捕自己,自己拒捕,将他们都全部杀了。他最后缓缓的说道:“情况就是这样,大家看看,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陈登隆第一个站起来,双目圆睁,神情热切的说道:“千户大人,干得好!咱们就等着你这一天呢!杀了锦衣卫的人,朝廷一定会给你栽上造反的罪名!说你是大逆不道的反贼!万恶不赦!我看也不用等朝廷栽罪名了,咱们直接就反了!”

林海牛跟着站起来,大声的说道:“锦衣卫的那些家伙,死了也是活该!最好是全部死光了才好!东厂的最好也死光!我同意陈登隆的话,咱们不用等朝廷栽罪名了,咱们就直接反了!反正,我看朝廷的那些王八蛋,早就不顺眼了!”

高正城也亢奋的说道:“我就说咱们不能跟上面的那些家伙混,那都是一些垃圾啊!比垃圾还不如!他们早就看咱们不顺眼了,背地里一直在想办法整死我们!反正咱们也看他们不顺眼,千户大人,咱们不如就直接反了,和他们划清界限,整死他们算了!”

孙默闷声说道:“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是谁将我们扔给鞑子的,又是谁将我们救回来的!我能代表绝大部分被鞑子掳走弟兄们,在此郑重的表态!咱们的头号敌人是鞑子!次号敌人,就是朝廷!千户大人,只要是你带着我们造反,我们绝对没有二话!”

胡一山朗声说道:“没错,我们宁愿死,也不愿意让他们继续领导我们。鞑子是我们的头号敌人,朝廷就是我们的二号敌人。我们要杀鞑子,还要推翻朝廷!大人,你要是不愿意造反,就杀了咱们算了。反正,咱们的心里,早就想着造反了!”

张云大没头没脑的说道:“你们干啥我也跟着干啥!”

徐兴夏皱眉说道:“造反不是过家家,不是儿戏,是要掉脑袋的,是要全家抄斩甚至是诛九族的!你们就真的那么想造反吗?万一失败了,咱们全部都得脑袋搬家。到时候,就不是我们用马车来装别人的脑袋,而是别人用马车来装我们的脑袋了。”

胡一山闷声说道:“我们的脑袋,早就掉过无数次了,还怕什么?千户大人,如果不是你将我们救回来,我们迟早都会死在鞑子的手里!咱们的命,都是你救的!咱们欠你的!你让咱们做什么,咱们就做什么!你要是不愿意造反,将咱们送给朝廷,一个个都剁了脑袋,悬首示众,我们也没有二话!谁让我们跟错人了呢?”

孙默也说道:“说得对!咱们的命,早就没有了!现在这条命,都是老天眷顾,让我们捡回来的。咱们杀的鞑子数量,似乎也差不多了,就差没有杀朝廷的狗官了!我对狗官的痛恨,仅次于对鞑子!我一定要杀了那些狗官!当初,就是他们,将我们推入火坑的!上千的鞑子杀来,他们居然呆在宁夏城,一动不动,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被破城,被鞑子掳走!此仇不报非君子!”

“这个……你们……太积极了吧?”徐兴夏忽然发现,自己最大的难题,居然不是煽动这些人起来造反,相反的,而是尽可能的劝阻他们不要起来造反。又或者是,不要这么匆匆忙忙的起来造反。会议室里面的这些人,听说自己杀了锦衣卫的人,根本没有感觉到惊愕,也没有感觉到慌张。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第355章 必须泼一泼冷水

也难怪,他们这些人,对朝廷的确是没有丝毫的感情。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老百姓都记得一门儿清。在朝廷的统治之下,他们几乎连小命都丢掉了,能活到现在,大大的不容易。因为朝廷拖欠钱粮的原因,被活生生饿死的亲人,其实不在少数。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对朝廷有感情?

至于孙默、胡一山这些被释放回来的奴隶,对朝廷不要说感情,没有仇深似海就算不错了。如果不是朝廷的无能,如果不是官府的无能,他们的亲人,又怎么会死在鞑子骑兵的手里,他们又怎么会沦落为鞑子的奴隶?如果有人提议造反,他们绝对第一个赞成啊!可以说,这六七万的奴隶,绝对是徐兴夏最忠实的拥护者。

而其他的各位管事,也都代表着各自的阶层。他们要么是来自威镇堡,要么是来镇朔堡,要么是原来十分穷苦的军户,要么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无论是哪一种身份,都让他们对现状非常的不满意。他们埋怨的最多的,一个是鞑子,另外一个就是朝廷了。

好不容易的,在徐兴夏的带领下,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对于未来,他们也才刚刚有了希望。可是现在,居然听到消息说,徐兴夏有可能被干掉,他们有可能又要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又要重新遭受各级官府的欺压。这样的消息,他们怎么能够接受?他们又怎么能忍受那些王八蛋官员回来作威作福?

说实在的,他们都受够了原来的痛苦生活。没有人愿意回到以前的日子里。哪怕是死,都不愿意继续过以前的痛苦生活。现在,在徐兴夏的带领下,他们的日子,不知道有多么的滋润,甚至连宁夏城里面的民众,都羡慕不已。如果要他们中断这样的生活,回到原点,继续痛苦,继续绝望,那还不如杀了他们。

仅仅是这些原因,就没有人会怀疑他们造反的动力。如果加上其他某些方面的因素,他们造反的动力,的确很大。中国的百姓的确很能忍,只要有活路,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起来造反。但是,如果你觉得他们没有造反的胆子,那又大错特错。任何朝代,都不缺乏试图推翻现任政府的人。关键是他们能不能成事而已。

以前,宁夏镇的军户们,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个合适的造反带头者。对于造反者来说,一个适合的领导人,是可遇不可求的。造反毕竟是提着脑袋的活计,谁也不愿意跟着一个窝囊废起来造反吧?看不到希望的造反,岂不是自杀?这个造反者必须有很强的能力,能够让大家相信,他一定可以带着他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们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就只能继续忍耐。一直忍耐到徐兴夏出现。毫无疑问,徐兴夏的各项条件,都十分符合军户们的要求。他已经用自己的能力,充分的证明,只要是跟着他徐兴夏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都能脱离苦海。如果由徐兴夏来带领他们起来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一定很大。就算不能成功,估计也没有太大的风险。

如果徐兴夏的上头,对徐兴夏采取拉拢的态度,或许他们造反的信念,还不是那样的强烈。他们总不能强迫徐兴夏必须起来造反不是?现在,徐兴夏受到了打压,他们造反的念头,顿时就呼之欲出了。反正上头也看不起你徐兴夏,咱们就反了吧?

以前,徐兴夏也隐约的察觉到,管事会的这帮人,都不是什么安分的人,他们的内心里,都藏着一颗跃跃欲试的造反的心。但是,当时的他,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他们的心思,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他总算是意识到了。造反,对于他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冒险的事情,而是期待已久的行动,颇有点如愿以偿的味道。

“到底是我上了他们的贼船,还是他们上了我的贼船……”徐兴夏忍不住在内心里悄悄的问自己。这样的局面,真是有点古怪。这一次,估计自己就算不想造反,也没有什么退路了。

……

在心理上来说,管事会的百户们,更是占据有明显的优势。一般的民众,之所以害怕造反,无非担心造反失败,被杀头抄家。历朝历代,都是用最凶悍的刑罚,来处置任何试图造反的人。这是对造反者最大的威慑所在。但是,白衣军完全是个例外。白衣军的战斗力这么强,造反的成功可能性极大,完全值得冒险。

宁夏镇的明军,在鞑子骑兵的面前,就是一堆散沙,没有任何的战斗力。而鞑子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