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是秦二世(华夏)-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被项羽亲手诛杀的江东亲卫夹杂着不可置信、愤怒、恐惧、疑惑、仇恨的眼神,龙且那陌生、带着浓浓失望的眼神,在这数月的时间里,在多少个午夜梦回中出现在项羽的眼前,让项羽一遍遍的承受着煎熬,让项羽一次次夜不能寐。

    这数个月时间里,项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下去。虽然他依然有着万夫莫挡之勇。但是精神上的疲惫,任谁都能看的出来。

    项羽有着他自己的骄傲,有着他自己的追求。

    此刻,在皇图霸业、江山美人一切都成空的时候,项羽突然发现自己先前的坚持是何等的愚不可及。数十条为了保护他、为了项氏一族出生入死的江东子弟,就因为少将军的声名而被自己亲手诛杀。

    “少将军,末将请战!”

    龙且作为从小同项羽一起长大的兄弟,深知项羽的秉性。同样也知道,因为那秦军将领的一番话让项羽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是数百江东骑兵的性命,一方是项羽心中的骄傲和坚持。

    成武之事,在这两兄弟之间划下了一道似乎永远不可愈合的鸿沟。从成武归来,龙且再也没有如先前那般同项羽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军营之中就是外出回到吴县。

    在第一次龙且回吴县之时,曾经见过项羽。那也是项羽在认识龙且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龙且第一次对项羽提出要求。

    一起回到吴县,安排那数十名江东亲卫的家人。

    龙且的要求换来的是项羽的沉默。最终,龙且一人回到吴县。

    虽然项羽没有来,但是龙且在吴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以项羽的名义。这些项羽同样知道。

    在今天,项羽再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龙且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项羽一面。他相信,成武那件事并不是项羽的本意。而是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改变了项羽。他同样相信,以自己等人谋反的罪名,就算束手就擒到最后也同样会被大秦取下首级。

    所以,他在项羽犹豫的时候,替项羽作出了选择。

    听到龙且的话,原本神情有些松动的江东骑兵无不一震,眼中在流露出失望之色的同时却悄然握紧了手中的兵械。

    不想死,不代表着怕死。

    “诸将听令!”

    沉默半响的项羽看了一眼龙且,眼神自一个个虚弱之极互相搀扶着才能站立的江东骑兵身上扫过,陡然大声喝道。

    “末将在!”

    龙且、英布以及一众江东骑兵齐齐高声应道,在应命的同时一众江东骑兵身子却是已经做好了进行最后一次冲锋的准备,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不出数步自己等人就将死在漫天落下的秦军弩箭雨之下。

    “我,项羽命令尔等放下兵械解除铠甲……投降!”

    说到最后“投降”两字的时候,项羽的声音赫然带着些许颤抖。

    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命令。但是同样也是一个让所有人喜出望外的命令。

    “少将军……”

    “不要再劝,我意已决!”项羽抬手打断龙且是话,静静的看着龙且道。

    不知道为何,看着项羽平静的眼神,龙且再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陌生。

    说完话的项羽,右手一抬,从未离身的万人带着呼啸“噗通”一声,没入滚滚淮河中。然后转身走出军阵来到阵前,将身上的铠甲一件件的卸下扔在地上,只留下一柄佩剑挂在腰间。

    一直注视着项羽的江东骑兵,看到项羽的动作无不惊呼出声。所有人都知道,万人敌对项羽意味着什么。此刻却被项羽毫不留恋的投入淮河之中,显然项羽已经是打定主意投降了。

    做完这一切的项羽,转身静静的看着一个个江东骑兵。在项羽的注视下,楚军渐渐安静下来。

    “噗通!”

    一个江东骑兵在项羽的注视下,缓缓走出放下兵械、脱下铠甲扔到地上。项羽退后两步让开道路。那名江东骑兵先是一愣,然后对着项羽深深一揖,随后朝着青龙军阵前行去。

    紧接着是第二个江东骑兵,第三个,第四个……

    不过片刻功夫仅剩的两百八十三个江东骑兵已经尽皆放下兵械解除铠甲,向青龙军投降。

    淮河岸边,已经仅剩项羽、龙且和英布三人。

    对项羽会作何选择,徐闯并不知道。但是项羽最终投降之举,却让徐闯心中对项羽顿时轻视了那么几分。

    他不明白为什么皇帝会对项羽如此重视,在发来的诏令中特别交代只要项羽投降要好生看管不得辱骂、若是自杀同样好生保存尸体等待皇帝亲至不得祸及投降楚军的话语。

    对这样一个败军且贪生怕死的将领,徐闯是看不起的。

    行到青龙军阵前的江东骑兵都被青龙军看管起来,但是却没有带下去也没有绑缚。同时,对伤势严重的江东骑兵已经由随军的青龙军军医展开了临时救治。

    青龙军的动作,让所有投降的江东骑兵心中暗松一口气。

    所有的江东骑兵已经全部投降,如今就剩项羽、英布、龙且三人。

    此刻,龙且和英布两人的铠甲和兵械同样也都卸下。

    “龙且兄弟,你也去吧。我有些话要对英布将军说!”项羽看着英布,话却是对龙且说的。

    龙且嘴巴微微蠕动,最终却是什么都没有说,同样对着项羽深深一揖,迈开步子朝着青龙军阵前行来。

    “龙且兄弟,各位江东弟兄们,我项羽对不住你们!”

    项羽的爆喝,自龙且身后遥遥传来。

    龙且身子一震,猛然回首。只见项羽正对着自己以及已经在秦军阵前的数百江东骑兵一揖到地。

    话落,起身,一道耀眼的寒芒闪过。

    “啊!”

    一声惊天动地的惨叫,一道滚烫血柱冲天而起。

    再看间,站立在项羽身边的英布头颅抛飞而出,茫然睁大着双眼的英布似乎怎么也无法相信项羽会在这个时候、这种时候突然对自己出手。

    “扑通!”一声,英布的首级落入淮河之中,溅起一片血花,随即消失不见。

    出其不意用腰间佩剑斩杀英布的项羽,在龙且目龇欲裂的眼神中,左手抓住自己的发髻,右手持剑猛然倒挥从颈间划过。

    又是一道冲天而起带着缕缕白汽的血柱。

    在数万青龙军骑兵的注视下,在数百江东骑兵的注视下,在徐闯的注视下,在龙且的注视下,项羽抓着自己发髻的左手,提着自己的头颅,遥遥对龙且送出。

    (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鲜血铺就的古道

    无头的英布缓缓倒地,发出一声沉沉的闷响。

    整个淮河岸边数万人,鸦雀无声。

    数万双眼睛怔怔的看着那个亲手割下自己头颅然后提着自己头颅遥遥送出的无头但依然站立的挺拔身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从此不复返。

    “少将军!啊!”

    已经走出二十余步外的龙且看到项羽遥遥对着自己送出首级的一幕,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连滚带爬的冲到项羽身前。

    割去自己头颅的项羽,依然稳稳的站立着,只是已经再没有了任何生息。左手提着的头颅,双眼圆瞪一如生时。只是此刻眼中流露出些许解脱和释然,少了往日的桀骜和锋芒。

    龙且堂堂八尺男儿此刻却哭泣的如同孩童般。颤抖着伸出双手却怎么也没有勇气接过项羽左手提着的头颅。

    这个时候,龙且已经明白项羽根本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骄傲,之所以答应投降只是为了让自己以及数百江东骑兵能够活下去而已。

    对项羽自杀并将头颅遥送自己的做法,龙且很清楚原因。

    项羽不会投降,同样项羽也在赎罪。为在成武城外被他下手诛杀的数十个江东亲卫赎罪。

    龙且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过项羽会有朝一日醒悟过来,但是他没有想到,项羽会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进行赎罪。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却又是如今最好的结果。

    如此一来,项羽诛杀英布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英布在听到徐闯话语时眼神就已经开始闪烁,相对于依然做好了同秦军殊死一搏的江东骑兵,英布更想要活命。这一点龙且看在眼里,项羽同样看在眼里。

    项羽既然已经做好了用自己的人头为当初被自己诛杀的江东亲卫赎罪,那么双手上同样沾满了那些江东亲卫鲜血的英布,项羽又怎么可能放过?更何况英布,一直不为项羽所喜。

    “砰!”一声响,泣不成声的龙且重重跪倒在地。

    被青龙军看押的数百江东骑兵此刻也从极度的震惊中清醒过来,顿时哀嚎一片,纷纷挣扎着想要奔向项羽所处之地。

    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徐闯的意料。

    在所有的楚国残军都投降之后,项羽选择了自杀。

    微叹一声,徐闯摆摆手。阻拦江东骑兵的青龙军兵卒纷纷放开江东骑兵。

    ……

    当天晚上胡亥就收到了项羽在广陵淮河岸边诛杀英布之后自杀身亡的消息,他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

    毕竟,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

    虽然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在自杀前将英布杀掉,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英布已经死了,更着项羽一起死掉了。死人,自然不会再有威胁。

    在传诏徐闯厚葬项羽、收拢楚军俘虏回军陈县的同时,胡亥向冯劫和韩信两人同时下达了南下平定会稽、鄣郡等地的命令。

    熊心、项梁、昭通等人全部生擒,楚军的主力随着项羽身死基本上损失殆尽。至此,整个楚地已经再没有楚军能对秦军构成威胁,此刻南下平定会稽、鄣郡等地可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

    楚地基本平定,如今还在大秦境内最后的叛乱也就只剩下南越子婴和赵佗了。

    在大秦数十万大军齐聚淮河北岸平定楚地的时候,远在南越的章邯也没有闲着。

    从九月初五到达巴郡枳县(后世重庆市涪陵区中心)开始,在巴清的帮助下十五万虎贲军很快渡过长江,开始沿着乌江顺流而下,进入黔中郡。

    当然乌江在大秦这个时候并不叫乌江,而是叫做延水。

    先秦时代,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中原等地,也就是原本的齐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这五国,如燕国和楚国两国,虽然国土都不小,但是却有很多地方都是荒芜人烟之地。

    后世云贵一带、甘肃一带、辽东、广西、广州、福建、湖南、以及江浙等地尤其是靠近海岸线的地方,虽然大多都幅员辽阔,但是却是城池稀少。

    南越三郡,除南海郡包括郡治在内有着三城外,桂林郡只有两城,而象郡更是只有一城。

    始皇帝平定天下后,治粟内史郑国受命勘定的天下大道有四百余条,由低至高,分作三大类分别整合。

    第一类,郡县官道。这些官道大多都是依照原本七国各自国内的道路进行整合和修缮而成。第二类,则是以大秦国都咸阳所在的内史郡为中心的通外官道十二条。(这十二条官道在第二卷两百多章的时候有过介绍,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大类则是天下驰道。驰道有四大干线。分别是: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秦燕齐驰道,秦吴越驰道,秦楚粤驰道。

    除上面三大主干道外,为了对抗匈奴,始皇帝专门命蒙恬修筑了一条关中通往九原的直道。这是一条逢山开路,遇谷填埋,不犹旎绕,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所以叫做直道,除大道本身径直,同样也代表着大秦依周制而行的精神。周曾经也有着一条直道。

    《诗?小雅?大东》歌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唱的便是周王朝这条古老的王道。

    当初天下平定,始皇帝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两场浩大的战事。南征百越和北击匈奴之战。其中蒙恬北击匈奴,那个时候九原直道尚未完工。

    而南征百越的秦军主力,则是兵分三路。一路大军走秦吴越驰道,北以函谷关驰道为接点,南抵楚国郢寿(寿春)驰道为转折点,东南经丹徒、吴中,过震泽南岸,进入会稽郡,再南下进入闽越之地。

    另一路大军走秦楚粤驰道,北以函谷关驰道为起点,经洛阳、新郑、安陵南下,经故楚陈城、汝阴,抵达故楚都城郢寿(寿春),再南下穿越衡山郡、长沙郡,翻越五岭抵达南海郡,再抵达桂林郡。此道自五岭以南,时人称为扬粤新道。

    而在原本历史上,六国遗族风起云涌举起反秦大旗的时候,因为大秦中原大乱,南海尉赵佗封闭了秦楚粤驰道,最终游离于楚汉相争之外。

    大秦南征百越的大军,前文就说过是以投降的楚军为主力南下。所以在公元前219年屠睢为主将南征时,所走的主要是前面两条驰道。

    随着屠睢身死以及第一次南征的失败,始皇帝南巡确定了灵渠的修建,随后任嚣再次领军南下,并最终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而在任嚣南征时,有一路大军正是从巴郡枳县出发,沿着乌江过黔中郡抵达后世桂林附近的兴安县,经灵渠转而进击南越。

    同样,正是在灵渠修筑完成的那一年,始皇帝最终平定南越,将广袤的南越大地第一次正式纳入华夏版图之中。从此也再没有脱离华夏的版图。

    如今章邯大军所行走的路线,正是当初始皇帝南征第三路大军所走的路线。

    而从枳县过黔中到达桂林郡灵渠的这千余里路程,却是根本没有道路的。完全是由十余万从巴蜀出发的老秦人用双脚生生在无数的崇山峻岭之中踩出来的一条大道。

    在南越平定之后,始皇帝又陆续迁出了数十万老秦人进入南越,以稳定南越根基同化百越蛮夷。这条大道两旁,埋葬着不下十余万的老翘炜族。这些人里面,有精壮男丁,有军人,有老弱,同样也有妇孺。

    无数的老秦人,用双脚踩出了这条平定南越的大道。

    时隔数年之久,章邯领着十五万皇帝亲军虎贲,再次走在这一条完全是老秦人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来的古道,所行所感,另一一番不同。

    每一日,章邯大军前行的信报都会准时的送达胡亥的铜案之上。胡亥在关注平楚之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下对章邯这路大军的关注。

    大秦平定南越其实除掉路途遥远山高林险道路难行之外,最为难以适应的却是南越云贵等地湿热的气候。毕竟关中的气候,同南越的气候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每日章邯的信报,都会事无巨细的将一路行军所见种种禀报胡亥,这是胡亥的要求。以如今大秦的条件,如果胡亥想要南巡将南越走上一遍,怕是没有一年半载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在如今大秦刚刚经过连连战乱的关键时候,胡亥根本没有如此多的时间让他来挥霍。他现在还不是始皇帝,一人就可以定鼎这庞大的天下。

    章邯的信报,等若带着胡亥走了一遭这条铺满老秦人鲜血和汗水的南下古道。

    在南越之地行军,每一日看到的都是无尽的高山,莽莽大树,永不退色的深绿,以及时不时就会来上一场的瓢泼大雨。

    初进这条古道,从小生活在关中的虎贲军兵卒,还在为漫山遍野的猿鸣虎啸而惊喜,还在为这个季节在关中根本看不到的翠绿而陶醉。

    但是十余天漫长而无聊的行军之后,再没有一个人因为听到虎啸而惊讶。任谁走上十余天除了看到自己身边的袍泽再看不到丝毫人烟,也不会视觉疲劳。

    这是一段枯燥而漫长的征途!

    每一日都会在古道两边发现一具具早就风化到一碰就碎的白骨。十余日的行军,虎贲军兵卒,做的最多的就是将一具具露天的白骨刨坑郑重安葬。(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项梁何在?

    大秦二世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胡亥在三千御林军亲卫的护送下到达陈郡郡治陈县。

    跟随胡亥一道抵达陈县的还有从三川郡的十万民夫。这十万民夫正是三川郡守奉胡亥之命征召的负责运送大批敖仓之粮赶到陈县来的三川百姓。

    这十万民夫,在一千朱雀军骑兵的护送下早在胡亥行到三川郡之前从敖仓出发赶往陈县。虽然一众民夫劳役干劲十足没日没夜的赶路,但是如此众多的粮车终究没有轻车简从的胡亥要行的快。

    在行到颍川境内的时候,胡亥就已经赶上这路运粮大军。

    有着始皇帝留下来的十余个装满粮食的官仓做后盾,胡亥在东巡诛杀赵高回到咸阳后,接二连三的数次传诏天下减赋免赋,并大力提倡百姓自发的开垦荒田。

    这不仅是为了收拢浮动的人心,同时也是在提前为战后的大秦休养生息做准备。

    到如今,关中、山东、山西、河东、河西等最先平定叛乱或者说没有发生叛乱地方的百姓,基本上都是三年内不用向朝廷缴纳任何的赋税,而且即便是三年过后,赋税也仅仅是以前的一半。

    数个月来,以上各地百姓从最初的根本不信,再到将信将疑,一直到秋收之时的欢欣鼓舞。终于明白,皇帝陛下确实是在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各地民心为此大定,即便是在严冬之中,一路行来胡亥依然看到了无数的百姓在顶着凛冽的寒风挥舞着简陋的工具在开荒。

    而他们看向大秦兵卒的眼神,也许一如先前那样带着些许畏惧,却已经不再有仇恨和厌恶。

    此次,方有从征召三川劳役,在严格执行胡亥诏令的基础上,为了让一众受到征召的百姓安心,更是提前就将此次运粮应得之报酬中的粮食发放都一众百姓手中。如此行事,更是让有幸得到征召的百姓欣喜异常,不仅对赶路运粮没有丝毫抗拒,更是主动加班加点的赶路。

    到如今,已经不再有人怀疑大秦朝廷与民生息的诏令。

    种种该病,让天下百姓对据传被始皇帝梦中点醒变得英明、又因求雨之事而几乎被神化的大秦二世皇帝,更是充满了好奇。

    这十万民夫中,除老秦人外同样不乏有赵人、魏人、齐人、韩人,但是能够如此近距离的看到年轻的大秦二世皇帝陛下,更是让一众百姓今后的生命多了几分颜色。

    曾经于天子同行,那是何等巨大的荣耀。

    胡亥的到来,硬是让十万运送粮草的百姓不眠不休的也要跟上皇帝脚步。无奈之下,胡亥只好放缓了行程,最终同运送粮草的百姓一道抵达陈县。

    这其中故事自不言表。可以想像,十万个百姓在回到三川回到山东等地之后,必然会成为宣扬大秦的十万个火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十万个火炬呢?

    陈县只是胡亥南征的一个节点,却是十万三川百姓此行的终点。

    平定楚地之后,除掉冯劫和韩信两人因为领军进入鄣郡和会稽,并依然在南下朝着庐山和闽中等地推进无法赶来拜见外,驻守寿春的玄武军、驻扎在淮河北岸看守楚军降卒的白虎军以及青龙军三大军团除副将留守大营外,其余校尉以上高级将领尽皆齐聚陈县迎驾。

    而投降的熊心、昭通、吴芮以及被生擒的项梁、范增、宋义等人自然一道被带到陈县之中。

    修缮一新的陈县城门前,翁仲、杜腾、徐闯等一众将领森然而立。熊心、项梁等一众或投降或被擒的楚项叛贼赫然在列,没有绑缚,没有囚衣,就这样施施然任他们这些在原本历史上真的将整个大秦一遭推翻的叛逆站在城门前。

    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自信。

    对这些曾经也许是大秦心腹之患的人,如今,已经对大翘旎再有丝毫的威胁。当然,各中意味,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数披坚执锐的白虎军和青龙军精锐密布整个陈县城池内外。

    现如今,整个陈郡尤其是陈县附近,聚集了几乎所有的楚国降卒,足足有近三十万之众。

    虽然翁仲等人都守在城门前等待迎驾,但是青龙和白虎两军统计五万五千人的骑兵,却是在胡亥进入陈郡境内的时候就已经赶去接应。

    胡亥一人,身系整个大秦存亡。在如今陈郡遍布楚军降卒的情况下,翁仲、杜腾、徐闯三人怎么敢懈怠。如果不是胡亥的严令,怕是三人早就亲自领军前去护驾了。

    杜腾、熊心、项梁等人在等待着大秦二世皇帝陛下的亲临,在陈郡境内的数十万楚军降卒同样也在等待着大秦二世皇帝陛下的到来。

    只是,在今天,这近三十万的楚军降卒都被圈禁在陈县城外的五处大营之中有十万白虎军和青龙军步卒严加看守。他们自然不可能如百姓那般能够自由的拥挤在官道两侧欢迎皇帝陛下的到来。

    御驾亲征的大秦二世皇帝不日就将驾临陈县,这在整个陈郡甚至包括楚地寿春、九江都不是什么秘密。胡亥也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行踪。

    在近三十万的三大军团镇守楚地,楚国所有的军事力量基本上都被摧毁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自己的安全。这一点,胡亥还是很有自信的。

    如果三十万的精锐大军都不能够保护的了自己的安全,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外星人出现了。

    无数回归陈县的百姓拥挤在官道两侧,焦急的等待着大秦二世皇帝陛下的到来。跟随胡亥南下的数百龙卫死士早就提前混入这些人群之中,黑铁统领的玄鸟军同样如此。白虎军和青龙军统共一万人的斥候也进阶分散到这数十里长的官道中。

    远处的声浪在一波*的传来。

    冲天而起的“陛下万岁”高呼声合着滚滚而来的隆隆马蹄声,即便是隔着十余里地,在陈县城门外等候的翁仲、杜腾、熊心、项梁、范增、吴芮等人也是能够听的一清二楚。

    声浪在前进,骚动在蔓延。

    一种狂热的气氛开始悄然弥漫在整个陈县内外。

    华夏百姓所求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其实一直都很简单。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能够不太痛苦的活下去,这就足够。

    而如今的大秦二世皇帝陛下在陈郡、砀郡所做的一切,正是这…。

    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由皇帝陛下亲自押送而来的粮食之后,就会是无数从咸阳起运如今正在途中的御寒衣物。这些事情,同样不是秘密。

    陈郡和砀郡百姓,还能有什么不满足的?

    其实,粮食是不是皇帝陛下亲自押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胡亥表现出来的爱民之心。这就足够了。

    轰隆隆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官道两侧蜂涌在一起的无数百姓随着马蹄声的前进,一片片的匍匐在官道两侧,高呼着万岁。

    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宣泄、才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

    随着距离的接近,原本轰隆而来的滚滚马蹄声逐渐减弱。显然是护驾的骑兵放慢了速度,由慢跑变成了策马而行。

    视线的尽头,出现一片森然的铠甲丛林。

    官道两侧百姓冲天而起的欢呼声,让熊心、项梁等人无不面色发白。秦皇有如此声望,这样的大秦又怎么可能是偏居一隅的小小楚国能够推翻的?秦国又要如数十年前般大兴了吗?

    直到此刻,项梁依然没有从心中接受楚项失败的事实。

    密密麻麻策马而来的骑兵终于近了,缓缓从中分裂开来越过侍立在城门前的翁仲等人,取代白虎军和青龙军步卒组成的防御,占据了陈县城门内外的险要之地。

    无数策马而立的骑兵尽头,缓缓行来一员身穿黑色铠甲、头戴金冠、腰悬长剑、英气逼人的年轻骑士。赫然正是御驾亲征的大秦二世皇帝陛下,胡亥。

    进入五十步内,项梁已经能够清楚的看到胡亥的面容。他也一直在努力让自己能够看清楚胡亥的面容。毕竟,等到皇帝近了,再如此盯着皇帝看,显然是不可能。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年轻。脸上始终带着丝和熙微笑,显示出今天的秦皇心情确实不错。如果去掉铠甲和周围那些眼神火热的大秦骑兵,眼前的秦皇其实更像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子。

    似乎感应到项梁注视的眼神,隔着数十步,胡亥原本在城门前侍立的一众人等中游弋的眼神蓦然停顿在人群之中的项梁身上。

    随着胡亥视线的停顿,项梁只觉马上有至少十余道凌厉之极的杀气瞬间笼罩住自己全身,冰冷之极的杀气让究竟战阵的项梁也不由的遍体生寒。他丝毫不怀疑,此刻秦皇只要稍微有些表示,自己马上就将人头落地。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翁仲、杜腾、徐闯等一众将领齐齐单膝跪地,高声呼道。

    “罪臣熊心(昭通、景共、屈平、吴芮、宋义、范增)参见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秦一众将领话音刚落,在熊心的带领下,一众投降大秦的楚国君臣齐齐一揖到地。只是声音同翁仲等人要散乱了不少,中气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项梁何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注册会员推荐该作品,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十章 楚国项梁?

    陈县城门外,除跟随胡亥前来接替白虎军兵卒警戒的骑兵无法下马行礼外,所有人都拜倒在地恭迎胡亥,只有怔怔站立在当场的项梁没有动作,在一片黑压压拜倒的人群前,“傲然”站立的项梁显得极为突兀。

    听到皇帝的问话,整个成武城外顿时落针可闻。

    因为胡亥没有说平身,而项梁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站立的位置确是在熊心、昭通等一众人最后方。所以无论是翁仲还是熊心、吴芮等人,都没有发现项梁根被没有对胡亥行礼。当然,他们也同样没有想到,秦皇竟然连城都还没进去,就已经开始在寻找项梁了。

    这是要兴师问罪吗?熊心等人无不心中惴惴。

    翁仲等人看不到项梁,其余一干龙卫和御林军自然不可能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对项梁的不对皇帝行礼的大不敬行为出声指责。

    在胡亥出声的同时,项梁就感觉到那笼罩自己全身让自己脊背生寒的十余道杀气已经消失无踪。

    端坐在马背上的胡亥脸上依然带着淡淡的笑容,似乎丝毫没有因为项梁这大不敬的行为而动怒,这让已经对胡亥尽量高估的项梁,在心中瞬间对胡亥再次提升了一个危险级。虽然胡亥明明在问项梁何在,但是从年轻秦皇看着自己的眼神中,项梁知道,秦皇已经知道自己就是项梁。

    “楚国大将军、大司马项梁见过大秦二世皇帝陛下!”

    项梁对着胡亥躬身遥遥一礼朗声道。

    在安静的陈县城门前,项梁这突然发出的声音显得极为的突兀和响亮。至少周围数十米的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