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持剑壮汉见所有人看向自己,脸上顿时冷汗直冒,唯恐丁靖与史阿瞅准自己,向自己袭杀而来。
  这持剑壮汉名为孟坦。
  此刻他也知道自己这方的气势,被丁靖、史阿二人给完全压住了,若是不快点做出反抗之举的话,恐怕所有人立马就会轰然而散,到时候他与兄长所积留的威势,也将荡然无存。
  而且孟坦本身就是一个极度要强不屈的人,见到丁靖如此威势凌人,他的心中也满是不服,只想快点杀杀丁靖的威风,将身上那股威压快点扫开。
  就在此时,孟坦不再犹豫,趁着众人胆气还在,连忙高举铁剑叫道:“大家不要怕,他们只有两个人,我们却有数十人,大家一起上,定能将这两个恶人围杀!”
  “大家,随我杀!”孟坦嘶声喊道,就要第一个冲出,向丁靖、史阿二人攻来。
  (本章完)


第336章 韩福和孟坦
  然而,孟坦刚刚高声喝令,想要领着众人一起围杀丁靖二人之时,丁靖一旁的史阿却是突然动了。
  只见史阿如同一道流星,身形化作一行残影,猛得向前一扑,瞬间就冲过这十多步的距离,连人带剑的立在孟坦面前,手中长剑已是死死地抵在孟坦的脖颈之上,只要稍微一抹,就可割断孟坦的喉咙。
  史阿的动作实在太快了,仿若缩地成寸般的瞬移,以孟坦的眼力和神经反应,根本没有看清史阿的动作。
  因此,未等他反应过来,史阿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
  而等他反应过来后,史阿的剑也已经搭在他的脖子上了,令他根本不敢动弹哪怕一下。
  史阿的突然暴起,吓到的可不只是孟坦,其余的持械民众也吓了一大跳,纷纷向后倒退,尽量远离着史阿这个怪物。
  “咻~!”
  突然,凌空中又是一道急促的破空声,一支箭矢极速得向史阿脑门袭来。
  史阿听到箭响,知道有箭矢从旁边射向自己,连忙就要扭身躲避,用孟坦的身躯充当盾牌,挡住袭来的箭矢。
  然而就在此时,一旁却传来丁靖的震喝声,道:“别动!我来!”
  听到丁靖的吼声,史阿顿时心中一凛,知道丁靖要替自己出手,立刻心中安定,全然按照丁靖之言,依旧挟持着孟坦一动不动,似乎已不将那袭来的箭矢放在心上了。
  另一旁,丁靖的身躯也猛地一动,仿若恶虎扑食一般向前冲刺,瞬间便冲到史阿身侧。
  只见丁靖右手向前一抓,竟然凌空就将袭向史阿的箭矢抓住,并以惊人的握力,令箭矢再难向前一寸。
  这手抓飞箭的举动,简直惊呆了在场每一个人,所有人再次被丁靖的强悍给震慑到了。
  在抓住箭矢的瞬间,丁靖却是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身躯再次向前一闪,朝着箭矢射来的位置突冲而去。
  射箭袭击史阿的不是别人,正是孟坦的结义兄长韩福,说来他还是出身大户世家的,乃是颍川韩家的族人,昔日还担任过这谷城的城守一职。
  这一刻,见到丁靖向自己冲来,韩福的内心几乎崩溃,浑身也因为极度的惊恐而颤抖如筛。
  毕竟丁靖给韩福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恐怖骇人了,从之前丁靖那躲箭的动作,可以看出丁靖灵狐般的敏捷,现在他这又一手抓箭的举动,更是展示出了其熊虎般的力量,而这两样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正常人可以具备的。
  就在韩福颤栗愣神之际,丁靖已是转瞬间突到他的面前,像是提起一个鸡崽一般,一下子将其单手提溜了起来。
  见到韩福和孟坦二人被分别擒住,其余的持械民众顿时大骇,几乎人人丧胆,尽皆将手中棍棒丢弃在地,连忙向丁靖、史阿二人跪地求饶不止。
  见众人全都丧失反抗之心,丁靖顿时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却是依旧怒目瞪着手中抓住的韩福,厉声喝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袭击我二人?!”
  听到丁靖雷霆般的喝吼之声,韩福几乎惊恐到浑身趴软了,连忙求饶道:“大爷饶命!大爷饶命!我们都是些流民,没有钱财孝敬你们!”
  听到韩福的求饶声,丁靖却是眉头一皱,忍不住喝道:“什么乱七八糟的!我俩是官军,不是贼匪,不需要你们孝敬钱财!”
  丁靖话音一落,在场所有人都是一惊,纷纷面面相觑,脸上却是露出一丝疑惑。
  韩福有些胆怯的看了看丁靖,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下,他却发现丁靖虽然长得是眉清目秀,但是浑身上下所散发出的气息,却是满满的杀意凛然,一看就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百战悍卒。
  韩福的心中依旧惊恐,但是却多了份淡定,犹豫了片刻之后,便有些怯弱地向丁靖,问道:“不知大爷是哪里的官军?”
  丁靖眉头一挑,想不到这韩福还算有点胆气,便直接胡扯答道:“我是河东徐将军的部下!”
  “可是并州军的徐晃?!”韩福连忙问道。
  ……
  说来韩福对徐晃还算有点认识,并且对徐晃及其帐下的并州军,都十分佩服与感激。
  因为董卓蛮狠迁都之举,他韩福也遭了秧,被西凉军压迫着前往关中。
  而等到董卓死后,西凉军也分崩离析,马、韩、吕三部兵马,在关中三辅之地大打出手,争夺着关中的所有权。
  乘此机会,韩福便号召被破迁往关中的谷城居民,一起趁机逃出关中,返回洛阳地的家园。
  在韩福的不懈努力下,他与结拜兄弟孟坦,一起领着这数千人的民众,逃出了潼关,终于回到了司隶旧地。
  不过,出了潼关之后,韩福等一行人也全部精疲力竭、水尽粮绝,几乎到了极限,想要继续向东行走,却也是有心无力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即将死在回家的路上之时,徐晃和他的军队出现了,徐晃为韩福一行人提供了救命的饮水与食物,将他们从死亡的悬崖拉了回来。
  得救之后,韩福、孟坦立刻领头向徐晃表示感激之情,徐晃也欣然接受,并且提议他们全部迁往并州,还保证他们只要迁往并州,就能得到足够的土地分配。
  虽然去并州的能被给予的好处不少,但是韩福一行人却是极度思乡,几乎每个人都想回老家谷城,并不想去并州生活。
  见众人不愿意去并州,徐晃也不强求,而是发放给所有人一定的水和食物之后,便领军离去。
  而凭借这徐晃给予的食物和饮水,韩福一行人,也终于返回了家乡谷城,才有了今天的谷城重建之景。
  ……
  丁靖点了点头,肃然道:“不错,我就是徐将军的部下!”
  “是恩人!拜见恩人!”
  “拜见恩人!”
  “拜见恩人!”
  听到丁靖肯定的回答,周围所有人再次跪拜磕头,然而这一次却不是在求饶了,而是在向丁靖表达感激。
  见到众人如此言行,丁靖也是一愣,有些不明所以地问道:“诶,这……你们为何如此?!”
  “大爷,徐晃将军救了我们所有人的命,你既然也是徐将军的人,那么自然就是我们的恩人!”就在丁靖疑惑之时,韩福却是连忙言道,并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向丁靖述说详尽。
  听到这里,丁靖也彻底明白了,便松手将韩福放开。
  另一边的史阿也收回长剑,恢复了孟坦的行动力。
  韩福、孟坦二人恢复自由后,连忙向丁靖恭敬一拜,道:“拜见恩人!”
  “不必如此!”丁靖连忙将韩福和孟坦扶起,却是问道,“对了,我还没问你们,刚才为何突然袭击我俩,我俩就这么像贼匪么?”
  韩福和孟坦不禁对视了一眼,脸上满是尴尬地看着丁靖,歉然道:“恩人不要见怪,你们虽然一身风尘仆仆,但是外表却是极为规整,倒不像是贼匪,只是你们未着军甲,却有百骑而来,因此我们以为你们是一伙前来劫掠的马匪,故而才冒犯的,却不想竟是场误会,还差点害了恩人,请恩人责罚我们!”
  言罢,韩福却是要想丁靖再拜。
  丁靖连忙将其拉住,道:“不知者不罪,不过我倒是很不解,你们如此紧张我俩的身份,不会是这附近真的有马匪悍贼吧?!”
  韩福闻言一愣,眼中露出哑然之色,却是点了点头,言道:“恩人真是料事如神,这河南尹确实有一支马匪!”
  “哦?说来听听!”丁靖连忙问道。
  韩福立即解释道:“恩人应该也知道,自从董卓迁都之后,这河南尹就荒芜凄凉,其他势力也不愿插足至此,故而这里便成了一个没人管的地带,许多贼匪走投无路,便在此结寨立窝,躲避官军的围剿。”
  “就在前段时间,这河南尹境内却是来了一批马匪,人数约两百左右,领头是一个名叫卞喜的悍酋,武力过人,常常劫掠河内、颍川等地,十分嚣张!”
  “如今,我们谷城虽然尚未恢复昔日光景,却是也有了点积蓄,故而唯恐卞喜惦记,这才如此小心谨慎!”
  听完韩福的解释,丁靖也彻底明白了,心中便有了一个想法,他想要帮韩福保住这谷城,保住这个因毁灭而再次重新建设的城池。
  让这座谷城成为河南尹境内的一道曙光,希望谷城能够像荒野里的野草一般,安然而坚强的生根发芽,让这片荒野成为绿色的生命之所的源头。
  没错,丁靖就是要让谷城成为一座标杆,一座令所有流离失所的民众,看见希望的标杆。
  突然,丁靖从自己的怀中掏出了一枚并州军令牌,这是并州军传达军令的信物。
  丁靖将这块令牌递到韩福手中,言道:“你拿着此令去河东找徐晃将军,请他派官军来此保护你们,甚至可以让他们将卞喜一伙给彻底解决,我想徐晃将军绝不会拒绝的!”
  韩福听着丁靖的话语,又看着手中精致的令牌,心中顿时意识到了什么,能够驱使徐晃的家伙,绝对不是简单的人物,一时间韩福对丁靖的身份,有些格外的惊颤起来。
  “恩人,你难道是……”韩福看着丁靖,有些颤巍巍的问道。
  丁靖摇了摇头,道:“别问这么多!做你该做的就够了,希望下次我来到这谷城的时候,这里可以变成一座真正的生机复苏的城池!”
  听到丁靖的话语,韩福的心中如同雷击,一股莫名的意志油然而生,似乎寻到了某种人生目标一样,脸上变得格外坚定毅然。
  “我会让谷城恢复昔日的繁华的!”韩福对着丁靖坚定说道,似在对丁靖做出某种保证,又似在对自己做出某种保证。
  (本章完)


第337章 过南阳
  丁靖没有在河南尹多留,次日天还未明,丁靖一行人便离开了谷城,一路继续南下,依靠着颍川和南阳的交界线,向着汝南行进。
  如果按照最短路线的话,丁靖应该直穿颍川郡,经陈国地之后,就可直接抵达汝南。
  只是,这条路线的路程虽然最短,不过对丁靖而言,却不是最快速的一条路。
  毕竟现在颍川和陈国都归属于曹操统治,又因为许昌就在颍川郡内,这里便成了曹操治下最重要的领地之一,所以这里驻扎的曹军也不少,并且还是曹操的大将曹仁统御在此。
  这曹仁无论地位和本事,都是曹操麾下排的上号的人物,其人稳重严整、奉公守令,善领大军,尤其擅长盘踞坚守。
  历史上曹操之所以能够在群雄并据的中原打败所有的对手,制衡称霸整个北方,就是因为前期发展之时,他手下有三个能力出色的兄弟在鼎力帮助。
  而曹操的这三个兄弟,就是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三人。
  这三兄弟中,夏侯渊擅长进攻掠地,曹仁擅长固守要险,夏侯惇擅长统筹后勤。
  三兄弟各司其长,相互协力,这才有了不可阻挡的胜势,这才帮助曹操脱颖而出,从一个中小型的割据势力,数年间就发展成了一个大诸侯。
  因为此前在河内郡的争端,丁靖与曹操私底下小摩擦不断,虽然并未公开敌对,但是却都视彼此为重大隐患,互为眼中之钉。
  若是有机会的话,丁靖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干掉曹操的机会,当然反之曹操也是一样。
  因此,丁靖不敢轻易进入颍川,以曹军的能力,必不可能让他这支百骑队伍能快速地行地跨郡。
  若是遭到曹军阻拦盘查等事而拖延了时间不说,甚至还可能引起曹军猜忌,极可能暴露丁靖的身份,那时候恐怕丁靖就有些麻烦了。
  毕竟颍川驻守着的可是大将曹仁,面对这样的人物,一向胆大妄为的丁靖,也不得不小心谨慎起来。
  故此,丁靖才选择沿着颍川和南阳的边界线行路,这样虽然路程饶远了一些,但是却更加安全,反倒是让行路速度提快了不少。
  自从董卓灭亡之后,关中之地的牛辅却是领了不少精锐军卒,顺利逃出了潼关,并且占据了这处南阳郡。
  并且牛辅在占据南阳之后,完全听从李儒的建议,独自割据在南阳,无论周边何方势力想要招揽他,或者想要吞并他,都遭到牛辅的强烈反击。
  袁术、刘表、曹操都在牛辅面前吃了闭门羹,甚至彼此间还产生过一些摩擦,不过牛辅虽然势力弱小,但是手下的却有一支精锐的董卓旧军残部,此军名为飞熊军,人数有数千人,是昔日董卓最嫡系的军队,战斗力不可小视。
  凭着飞熊军的威势,各个诸侯也不敢和牛辅正式交战,那样只会得不偿失,尽管南阳虽然是一方大郡,但是却先后已经遭受黄巾、袁术的剥削,并不是一个非要占据住的地盘。
  因此,费尽兵力钱粮和牛辅开战,所得到的收益太低,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倒不如先攻伐其他地方,等来日更加强大之后,再吞吃了南阳不迟。
  此刻,南阳尽落在牛辅的掌控之中,然对丁靖而言,这南阳却比颍川要安全许多。
  至少在丁靖的认识里,牛辅可比曹仁要简单许多,应对起来也更加容易。
  就这样,丁靖沿着南阳和颍川的边界线,依靠在南阳郡的境内,不断地向南而进,准备由此绕行至汝南。
  果然不出丁靖预料,为了不引起非必要的猜忌与摩擦,这两郡交界的沿途中,真的没有任何军队驻扎游弋,除了官道之外,连路卡都少有。
  就这样,丁靖一行人畅通无阻,仿若进入了无人之境一般,连续快速奔行了一个白日,直到傍晚时分,才减缓速度。
  眼看着就要天黑,为了保持队伍的行径速度,必须要有足够充沛的精力才行,丁靖决定找个地方扎营休息,等明日凌晨再行。
  丁靖看向身旁的郝昭,问道:“郝昭,我们差不多到了哪里了?”
  郝昭连忙拿出地图,估算了一下大家行进的路程,再根据沿途中所见的景物为参照,与地图上的标示对比了一番后,立即回答道:“主公,前方不远就是叶县了!”
  因为出发前做过一番准备和调查,丁靖倒是知道这个叶县。
  这叶县虽然不是什么大县,但是却是颍川和南阳交界处上,最大的一座县城,是两郡来往交流的重镇要隘。
  对于叶县这种重要的地方,丁靖料想城中必有大军驻扎,若是自己这百骑人马冒然靠近的话,定会引起提防,很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缠与麻烦。
  丁靖取过郝昭手中的地图看了看,目光顿时汇集到了叶县西南十多里之外的地方,这里有一处小镇子,镇名为博望。
  如果丁靖没料错的话,历史上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那场火烧博望坡的伏击战,便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丁靖将目光集中在这博望之上,并非因为这里发生了诸葛亮的处女战,令他想要去欣赏膜拜一下,而是因为这里不但是绕开叶县的必经之处,还是一个靠近水源,十分适合驻地宿营的好地方。
  丁靖将地图还给郝昭,随即立刻下令道:“全军向正南方向前进,我们去博望驻营一夜,争取在日落之前抵达博望!”
  ……
  叶县内,这里有三千牛辅军驻扎,而统军的首领,是一个名为胡车儿的西凉壮汉,据说这胡车儿本事不俗,有“力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的称赞。
  而从这句称赞中,可见胡车儿的不一般,不但证明了他的力气很大,而且还显示了他的御马耐力很强。
  不过就是这个本事过人的胡车儿,此刻在叶县城中,却也不得不对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人唯唯诺诺,马首是瞻。
  令谁也没想到,此刻的叶县城中,除了胡车儿与三千大军之外,竟然还有一个儒袍文人在此。
  此人便是和牛辅一样,同为董卓女婿的李儒,如今他已是牛辅的军师,包括牛辅在内,整个南阳的军队,都对李儒言听计从、不敢怠慢。
  话说李儒为何在此,原因却是这叶县城中,前几日刚刚迁来定居了一个人,而此人对李儒而言,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为何如此说呢?
  那便要从南阳如今的形势说起!
  (本章完)


第338章 南阳诸葛庐
  经过李儒的不懈努力,牛辅虽然在南阳站住了脚跟,成功割据一方,但是却依旧还是不够,想要保住大家的性命,不但要割据一方,还要找一个更大的诸侯做依靠才行。
  毕竟他们是董卓旧部,还是董卓的女婿,因为董卓的倒行逆施,这天下已经包容不下他们了。
  因此李儒十分清楚,他和牛辅最多在南阳割据一方,想要做到更进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他们稍微露出一点侵略之心,必定会遭到其余诸侯的联合进攻,这样的话,他俩只有死路一条。
  而不扩充势力,只是割据一郡的话,迟早要被人吞吃个干净。
  因此,在李儒的思虑中,割据一方也只是暂时性的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一个强大的势力,不过却不能轻易随便投靠,否则必定还是会被过河拆桥。
  所以,李儒必须让牛辅及其军队表现出足够的狠戾,令各个诸侯在担忧恐惧之时,也能生出一份招揽占有之心。
  正是这个原因,在进入南阳之后,李儒才会令牛辅强硬对待周边的诸侯,让周围的诸侯已经见识到了他们的力量与价值。
  果不出其所料,不少的诸侯都向他们递来了招揽信,曹操、袁术、袁绍等,甚至连远在汉中的张鲁,都有意与牛辅军亲善。
  不过,这些诸侯都不是李儒心中的结交对象,在他的认识里,袁绍和袁术都是最好的归处,但是这两兄弟分立南北,日后必定会有一战,在不确定两兄弟谁胜谁负的时候,李儒不会轻易押上筹码。
  另一个还算有实力的诸侯,就是占据兖州的曹****,曹操的实力虽然不如袁氏兄弟,但是却最为朝气蓬勃、锐意进发,正值实力的暴涨期,而且还在举兵攻伐徐州。
  此刻李儒和牛辅去投靠曹操的话,相当于雪中送炭之举,必定受到重用。
  只是曹操已经迎奉天子,以朝廷百官对董卓的憎恨程度,必不可能接纳他李儒和牛辅。
  哪怕就算接纳了,也难免会过河拆桥,寻机将他二人处决雪恨。
  因此,曹操虽好,却不是李儒和牛辅的归处。
  而汉中的张鲁,虽然也是实力不错,但是张鲁其人却有些野心不足,只可合作为盟,不可归属投靠。
  在李儒的想法中,他最想要投靠亲近的,反而是南方襄阳的刘表。
  这刘表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对当今的皇帝却有些不以为然,否则也不会在当初诸侯联合讨董的时候,一点支援之声也不发,完全是坐山观虎斗的自守状态。
  而且,现在刘表刚刚收服荆州,除了襄阳、南郡的蔡家和蒯家支持他之外,江夏的黄家,荆南的各郡,都对刘表只是面上顺服,实地里却是不太尊令。
  如果有了他李儒和牛辅的投靠,刘表就可用他们来制衡荆南和江夏,让刘表完全统辖荆州。
  同时,他李儒和牛辅,也可以顺势与刘表结为一体,相当于给一棵大树绕上了浓密的藤蔓,令这棵大树更加雄武。
  如此两相有利的事情,李儒觉得刘表必定会答应的。
  只是,李儒他们和刘表从无交集,甚至还发生过一点摩擦。
  这种情况下,李儒担心自己即便向刘表阐述了亲近投靠之意,恐怕刘表也会猜忌犹豫,甚至以为有诈而更加隔阂。
  因此,他李儒必须找一个刘表可以信服的人作为使者才行,而这样的人物,李儒在南阳之地却是始终没有遇到。
  直到前几日,这个合适的使者人选,终于出现在了南阳之地的叶县境内。
  而此人,便是诸葛玄!
  这诸葛玄出生琅琊诸葛家,早年曾是刘表的属官,与刘表的关系莫逆。
  前段时间,诸葛玄听说自己的兄长诸葛珪去世,便辞别刘表回到家乡琅琊,照顾兄长的遗嗣,准备亲自将他们养育成人。
  可谁想在这个时候,曹操竟然大举进攻徐州,一时间徐州战乱不断,而为了避祸,他带着兄长的三子两女,一路逃到南阳,在这叶县的博望附近,寻了处地方结庐定居,躬耕田野,再不问外事。
  此刻李儒来到叶县,就是为了这诸葛玄而来,他想通过诸葛玄,来为自己给刘表沟通联系,以求可以与刘表联合依靠为一部。
  ……
  博望东南数里外,丁靖一行人在此扎营休息,准备养精蓄锐,以便于明日继续快马行走。
  可丁靖不知道,距离他们数百米外的一处山丘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而在竹林中,却有好几间庐舍。
  这庐舍之中,却是住着三国时期,最鼎鼎大名的一家人。
  没错,诸葛玄就住在这里,而跟着诸葛玄一起居住的,还有三男两女。
  说到这三男,便是三国里大名鼎鼎的四兄弟之三,除了诸葛诞不在这里之外,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均三兄弟,都住在这里。
  此刻庐舍之中,诸葛亮和诸葛均兴奋的闯入大哥诸葛瑾的房间,忍不住大声叫道:“大哥,我们发现竹林外面有股贼人!”
  诸葛瑾此时正在挑灯读书,被两个小家伙突然打扰到,顿时有些生气。
  又听到两人话语,诸葛瑾顿时一愣,连忙说道:“快去通知叔父,让他报官求救,等等,我们应该拉上叔父快点离开这里,免得被贼人所害!”
  诸葛瑾之所以如此反应,是因为从徐州迁来这里的途中,他们见到了不少贼匪肆掠的乱世局面,无数的经验告诉了他们,遇到这些悍匪,还是尽量远离躲避最好。
  不过,诸葛瑾突然脑海一闪,他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这里可是颍川和南阳的交界处,虽然两郡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隐患而导致的摩擦,这里的贼匪几乎被曹军和牛辅军各自剿灭殆尽,根本不可能有贼匪在此纵横,这也是诸葛玄选择这里躬耕结庐的根本原因。
  诸葛瑾又看向二人,想要再确认一下,便又问道:“你们两个给我仔细说说,你们在竹林外,到底看到了什么情况?此事关乎大家生死,务必尽数说清!”
  诸葛亮和诸葛均两个小家伙,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心智却远超同龄人,顿时明白了大哥诸葛瑾的担忧,也不敢有丝毫马虎,仔仔细细的将自己看到的诉说了出来。
  (本章完)


第339章 暗中观察三兄弟
  诸葛亮仔细想了想自己看到的情况,抓了抓脑袋,言道:“大哥,竹林外那帮贼人数量过百,而且每个人都拥有一匹马,还都是不错的战马,虽然他们没有明持兵刃在手,但是却各个面露杀气、凶相毕露,我看他们又无旌旗、盔甲来显示身份,故而猜测他们是一帮流寇贼匪。”
  十多岁出头的诸葛亮,很是有理有据的说着,脸上满是坚定之色,他跟随叔父诸葛玄从徐州来到南阳,一路上见过无数贼匪凶兵,对这些残暴之徒的气质很是熟悉。
  诸葛瑾一听完,脸上也再次露出凝重之色,对于自己的这个二弟诸葛亮,诸葛瑾还是很熟悉不过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的聪慧谨慎,绝不可能对他胡言乱语、妄想瞎说的。
  不过在诸葛瑾看来,弟弟诸葛亮的诉说,还是存在着一些疑惑和漏洞。
  按照弟弟诸葛亮的描述,外面的贼人足足有一百人,而且各个都有匹优良战马,这样的配置,可不是寻常贼匪可以拥有的。
  而自从牛辅和李儒入驻南阳之后,便以强硬手段肃清了南阳境内的大型贼匪,并且采取高度戒备,阻挡其他地方的贼匪向南阳逃窜。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牛辅和李儒入驻南阳,不但没有对南阳横征暴敛,反而采取了怀柔亲近的策略,一面交好当地的世族,一面又尽力安境保民,比曾经统治这里的袁术要好上无数倍。
  若非牛辅和李儒二人的身份有点大逆不道,这南阳的世家豪族,早就鼎立支持二人了。
  此刻,诸葛瑾思虑了许久,对着两个弟弟言道:“我猜竹林外面的家伙,应该不是什么悍匪贼人,而是一支潜行至此、别有目的的官军。”
  “如果他们是什么贼匪的话,沿途必定劫掠不断,定会引起牛辅军的注意与围剿。”
  “而听你俩所言,他们在竹林外大摇大摆的驻扎休息,毫无顾忌的样子,显然不是被人追击的贼匪,应该是隐蔽身份的官方兵马!”
  听到大哥诸葛瑾的猜测,诸葛亮的脑海里也思虑飞转,立刻悟到了什么,连忙言道:“大哥,你说竹林外的那伙人,会不会兖州曹操派来的斥探人马?难道曹操已经攻下了徐州,准备前来征讨宛城!”
  这诸葛亮虽然才堪堪十三岁,但是其对局势的意识,倒是非比寻常,瞬间便得出了一个颇有可能性的猜测。
  正如其所言,这南阳对曹操来说,还真的比较重要,毕竟南阳毗邻颍川,靠近许昌,是曹操心头上的一块石头。
  如果能拿下南阳,或者占据南阳郡宛城以东,则颍川的西面就有了一块屏障,无论是汝南的袁术军,还是荆州的刘表军,亦或者河东的并州军,都不可能快速驱兵威胁道许昌。
  若不是南阳的牛辅军太过凶悍难啃,以曹操的性格,岂有不迅速夺取这里的道理,那样他就可以紧紧关上自家院子的后门,以防宵小袭击许昌了。
  然而诸葛亮的猜测虽然有些道理,却依旧还是有些漏洞,并不能彻底说服诸葛瑾。
  诸葛瑾言道:“陶谦经营徐州多年,除非陶谦暴毙,徐州各势力分崩离析,否则曹操不可能这样就打下徐州的。而且就算曹操拿下了徐州,也要花费兵力和精力在徐州安抚之事上,不可能立即准备对南阳动手!”
  “因此,我猜竹林外的人马,应该不是曹操的斥候探子,而是其他的人马!”
  听到大哥诸葛瑾如此认定,诸葛亮也有些不服气,却是言道:“大兄,你这话我就不认同了,按你这么说的话,这竹林外那伙人既不是贼人,也不是曹操的密探,难道他们是牛辅军不成?!”
  诸葛瑾性情温厚,见弟弟诸葛亮对自己有些不服气,他也并无一丝生气,而是温和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