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荣立即跪拜在地,诚恳言道:“荣听恩公之言后,于路上冥思苦想,这才幡然醒悟,董卓罪大恶极,不为人主,恩公仁义高崇,实乃明主。荣愿弃暗投明,请恩公收容!”
  丁靖听后也是震惊,不过又想到郭汜之前的反叛举动,他心中也有些犹豫,不知道要不要收下徐荣。
  “甚好,得将军良才,吾如虎添翼也!”只是思虑片刻,丁靖立即下马扶起徐荣,丝毫不介意徐荣走而复回的事情。
  见丁靖依旧肯收纳自己,徐荣心中激动不已,顿时感恩再拜道:“荣谢主公不计前嫌!必肝脑涂地以报!”
  “节武请起,与吾大军共去洛阳,可好?”丁靖再次扶起徐荣,笑着说道。
  徐荣立即抱拳,说道:“荣愿为向导!”
  (本章完)


第30章 焚城
  洛阳,城头。
  一文士打扮之人正立于城关之上,远眺东南,手指轻敲,似在等待什么。
  “报军师,南面四十里出现联军队伍!”
  就在此时,一传令士卒登上洛阳城头,对着那文士报告道。原来这文士打扮之人,就是董卓集团之中的智囊,西凉军智商担当的李儒。
  李儒听到士兵报道后,微微点了点头,沉吟问道:“洛阳城内百官、百姓是否已全部出城?”
  “一时辰前皆已西去,牛辅将军亲自带三千刀斧手,于迁徙队伍之后驱赶!”传来士兵回答道。
  李儒闻言后轻轻一叹,捡起一块洛阳城墙上的砖石,小心翼翼的放入怀中,随即眉光如剑,冷言道:“在城内布置好薪柴碳石、干草枯枝、火油烈酒等一切,待联军进入城中,命弓箭手向城内释放火箭。”
  “诺!”传来士兵立即领命而去。
  布置完最后一切后,李儒也跟随西凉军向西而去,朝着董卓大驾疾行。
  李儒手下斥候探到的联军部队,不是别人,正是从南边沿着小道潜行至洛阳地界的孙坚军。
  孙坚带军摸过来,仅仅半日前进就能见到不远处的洛阳高耸城墙,一时间孙坚手下军队欣喜不已,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打破洛阳,成为联军中功劳最大的一支。
  “将士们,洛阳城就在眼前,董贼定想不到吾军会突袭而来!”孙坚驱马至大军之前,对着军伍大声喊道,“待吾等杀入洛阳,救出陛下,届时陛下必定大赏三军,吾等有功者必定封侯拜相,封爵荫子。”
  听到主将孙坚的话语,军中士卒将领尽皆振奋,眼中斗志旺盛,目光直指洛阳方向。
  “冲啊!”
  孙坚大吼一声,一马当先,带着全军朝着洛阳冲锋而去。
  只一刻不到,孙坚军马就杀到洛阳城下,只见洛阳城门洞开,孙坚想也不想就带人杀入其中。待全军进城,孙坚才发现不对,这偌大的洛阳城内,竟然空无一人。
  “父亲,没有发现董贼军队!”孙策立即拨马至孙坚面前,说道,“连普通百姓也不见,不知道人都去哪里了!”
  就在孙坚军疑惑不解的时候,城外突然火箭四起,纷纷朝城内射来,火箭落在城内民房之上,点燃诸多引火之物,瞬间城内大火四起,由边缘向中心燃烧而去。
  火势太大,根本来不及救火,有士卒立即向没火的城市中央而去。
  孙坚见士卒向城中心逃散,立即大喝阻止,他知道此时若是往城中心逃唯有等死而已,必须趁火势不可阻挡之前快点冲出火焰包围,闯出城外才行。
  “往城外冲!往城外冲!”
  孙坚大声呼喊,想要让士卒往城外冲,只是城门等处大火连片,常人根本不敢靠近。
  见大部分士卒不敢往火堆里冲,孙坚毅然决然,身先士卒,只身朝城门火墙冲去。火墙旺盛,孙坚却全然不惧,径直就冲了过去。
  孙坚的举动瞬间激励了城中将士,第二个照做的乃是其子孙策,一个接一个的,相继有人朝城门火墙冲去,待越过火墙之后就能穿过城门,只有出了城门才能获得生机。
  虽然孙坚的反应已经很快了,但是李儒的焚城之举实在狠辣,孙策手下八千江东子弟,最后冲出火墙逃出城外的,仅仅剩下三千人不到,就连孙坚的须发都皆被烧掉,心中惊恐不止。
  逃出洛阳城内的火焰包围后,孙坚却没有放下心中惊悚,反而更加浑身颤抖害怕不止。
  只见孙坚看着面前巍峨洛阳城,瘫跪于地,目光紧紧看着洛阳大城,瞳孔中印着洛阳内火焰冲天、黑烟遍地的场景。
  “大……大……汉!……大汉呀!……董贼!董贼!”
  孙坚跪倒在地,口中声嘶力竭的喊着,作为汉臣的孙坚,看到洛阳被焚烧,心如刀绞,若大的汉子竟然哭的泣不成声。
  不止是孙坚,在场众人无不哭泣、哀嚎,人人皆想救火,挽救汉家洛阳,可这洛阳城内火势太大,根本无法扑灭。
  此火形势,若是无雨,不烧个把月是不会熄灭的,待那时候洛阳早已经焦土一片。
  几日后,洛阳东面偃师、南面轩辕关,诸侯联军纷纷望向洛阳方向,只见洛阳城位置,夜里火光冲天如同白昼,白昼黑烟滚滚如同黑夜,宛如天灾末世一般。
  “不好!董卓那厮焚城了!”
  “董贼安敢如此!”
  “陛下呀!汉家不幸呀!”
  明眼者立即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纷纷如遭雷击,皆跪地不起。
  “大军急速奔进洛阳!”
  联军盟主袁绍立即下令全军朝洛阳火速开进,只是谁都知道,为时已晚了。
  ……
  洛阳西面一百里,董卓辇架。
  董卓回望洛阳方向,见洛阳黑烟火光不止,顿时站起大笑,言道:“哈哈哈哈哈!关东贼子们,汝等不是想要洛阳吗?拿去吧!拿去吧!哈哈哈哈哈!”
  而被董卓驱赶的众多百姓,见到家园被毁,纷纷痛哭不止,百官们痛心疾首,只能无劳地痛骂董卓恶行,甚者有人绝望到自殉而去。
  在洛阳北面的丁靖军,也见到了洛阳方向的情况,亦是猜到了事情原委。
  “大军西向!定要让董贼付出代价!”
  丁靖立即调转兵锋向西,他知道此时前往洛阳只是徒劳,唯有追上董卓的队伍,才能令董卓付出罪恶的代价。
  身在丁靖旁白的徐荣也是脸色阴沉,他想不到董卓竟然敢焚烧洛阳,如此十恶不赦之举再次令徐荣更加失望,心中最后的底线也彻底消失。
  徐荣看向军前丁靖,报告道:“主公欲要追击西凉军是否?”
  “正是!”丁靖点了点头,也不隐瞒。
  徐荣闻言举手指向西南,大声说道:“荣知道一条直达函谷的小径,可省去一日路程!”
  听到徐荣话语,丁靖大喜,立即让徐荣前方带路,朝西面函谷进发。
  如今时间就是胜负,能抄捷径的话,对丁靖大军却是最好。
  (本章完)


第31章 破九寨
  在徐荣的带领下,丁靖率军穿过小路,提前一日赶到函谷关前的新安地界,此时正领大军暗藏于一山后,遍派斥候刺探军情。
  此时新安地界各处都是迁徙出洛阳的民众,沿途每隔一里就有一伍西凉军卒巡视驱赶,此外在人潮南北两面,则屯有五千人以上大军九处,各自占据山口险要,预防不测。
  见到这九处鳞次栉比的军寨,丁靖也难以下手,只怪这九处军寨的布置方位实在刁钻,九寨结合新安地势而搭建,彼此遥相呼应,各成体系,无论攻打哪一个,其余八个军寨就可领军支援,围击来犯之军。
  想要破解这九寨之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同时派兵进攻各个军寨,可是这些军寨的驻军加起来过四万人,丁靖手底下根本没那么多军队能执行齐攻策略。
  此时丁靖站立于一处山谷之上,脑海里思虑着解决之策,就在此时,徐荣来到丁靖身后,拱手拜道:“主公可是为破九寨而烦恼?”
  丁靖转身看向徐荣,点了点头,说道:“正如节武所言,吾没想到董贼竟然有此能耐,布下这九寨阵势于新安,令吾束手无策矣!”
  看着丁靖无奈的样子,徐荣似乎早已预料,说道:“主公高看董卓了,这九寨之阵乃是李儒,李文优所布也!吾在西凉军中之时,也与李儒相熟,知晓其人才智,若非明珠暗投,必为绝世谋主!”
  听到徐荣的解释,丁靖也来了兴趣,李儒的名头一般人可能不知,不过作为穿越者的丁靖却略有耳闻。
  在三国前期时,李儒可谓董卓第一谋士,没有李儒就没有董卓如今的威势,其人多智狠毒,善于斩草除根之绝计。
  “节武既与李儒熟识,可是知晓这九寨连环的破解之策!?”丁靖连忙看向徐荣问道,脸上期待不已。
  徐荣也不隐瞒,继续说道:“想要破解李儒的九寨之阵,从外只有强攻齐攻不可,但我军兵少,此策不通。依吾见,请主公用诈谋,由内而破九寨!”
  丁靖听完后,一时没有理解徐荣的意思,低头思虑不止,随即想到缘由,惊呼道:“节武是要以身犯险!不可!不可!”
  原来徐荣提出的建议也很简单,就是令他徐荣为内应,骗九寨中的军马出来,届时丁靖再带人伏击,此消彼长之下可令九寨折损大半,届时再攻可大有作为。不过这个策略唯一的缺点,就是必须让徐荣只身前往九寨军营,若是西凉军已经知晓徐荣投靠了丁靖,此举乃是前往送死而已。
  “主公无需担心!”徐荣摇了摇头,态度坚决的说道,“西凉军中知晓吾之事者除逃走的郭汜亲兵外,只有留在孟津的诸多士卒,郭汜亲兵四散而逃,必不可能比我军更早来到此处,吾猜九寨之中并不会有人怀疑吾的!”
  见到徐荣如此态度坚决,丁靖也无法阻止,而今破解九寨之计也只有这个最好,为了完成大业,丁靖只能脱手冒险了。
  得到丁靖同意,徐荣也高兴不已,连忙与丁靖共同商讨伏击地点以及引敌策略,完成了安排后,徐荣立即为跨上自己的战马,将自己打扮成败军模样后,随即就离开丁靖军,朝着九寨而去。
  当徐荣来到九寨前之时,九寨中的守备士卒皆认识中郎将徐荣,连忙引徐荣入寨。
  “中郎将何故如此狼狈?”
  九寨中的将领见徐荣衣甲不整,身上带血,头发散乱,皆露出惊讶的表情。
  徐荣连喘了数口大气,悲伤的说道:“吾被联军击败,成皋已失,关东贼军穷追不舍,吾快马才逃至此处。”
  听到徐荣的话语,九寨将领尽皆默然,片刻后皆安慰道:“中郎将死里逃生,军师令吾等在此断后,中郎将请无需再担心联军矣。”
  徐荣点了点头,随即似乎想到了什么,大呼道:“危矣!危矣!吾忘了郭汜将军尚在关东贼军追击中!”
  九寨将领连忙发问出了什么事,徐荣将早有预谋的说辞告诉众人,道:“吾与郭将军共逃向函谷关而来,不料关东贼军穷追不舍,郭将军带人断后,如今也不知道什么情况?”
  “郭将军在哪里断后?”九寨将士立即问道。
  徐荣手指北方,说道:“好像是那边的一座山前!”
  “在夹山,应是在夹山!”
  顺着徐荣手指方向,九寨将领纷纷说道,立即有四寨将领各自回到营中领兵,全是快马骑军,统共一万余人,朝着夹山方向而去。
  而丁靖早已经带人在夹山埋伏多时,待九寨骑兵至此,丁靖一声令下,夹山上箭如蝗雨,将前来救援的西凉骑军杀得肝胆俱裂。有西凉军见势不妙,想要撤退,徐晃早带数千骑兵截断退路,一万多的西凉援军,竟然未有一人一马走脱。
  ……
  数个时辰过去。
  九寨中的人依旧心急如麻,有人大叫道:“为何还不见夹山消息?”
  援军出去如此之久,夹山又只有数十里之近,就算没有救得郭汜,也不可能一点消息也不传回来。
  “莫非是联军势大,援军亦是阻挡不得?”有将领说道。
  “若如此,可再派人马前往救援,联军长途袭来,必是强弩之末,可一击而溃!”就在九寨将领惊疑不定的时候,徐荣添油加醋地说道。
  九寨将士皆知道徐荣有谋断,听到徐荣话语,皆觉得十分有理,立即又有将领再次领兵前往救援。
  丁靖于夹山依葫芦画瓢,再次伏击前来的九寨援军,又将援军全歼。
  “吾军已在此伏击两次,歼敌军马两万余,如今此处横尸遍野,再有军来必不再中计,而九寨中人马已损失近半,此时杀向九寨,西凉军必定溃逃!”
  解决了两拨援军后,丁靖立即招呼手下人马,修整片刻后,立即朝着九寨方向奔腾杀去。
  此时九寨外,丁靖骑军绕着九寨遥隔相望,喊杀乱箭骚扰不止,九寨守军皆是被弄得苦不堪言。
  九寨西凉军中的骑兵,几乎全部用在前两次的救援中,一时间竟然拿寨外的丁靖骑军没有办法。
  被丁靖骚扰得没辙,九寨剩余将领再次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
  “关东贼军已经有人马杀到此处,吾军寨中已无建制骑军,可如何是好?”九寨将领焦急问道。
  徐荣闻言再次站了出来,说道:“救援郭将军的军队依旧没有消息,怕是已经遭遇不测了,如今关东贼军既然有人马已来至此,则贼军大部已是不远。”
  “若吾等还在此困守,实在是游鱼搁浅,等死而已!”徐荣感叹不止,继续说道,“若是函谷关再失,则关中长安不保,董公必不饶恕吾等,不如快快撤军回函谷关驻守,防止关东贼军袭扰董公!何如?”
  “中郎将言之有理。”
  九寨剩余将领纷纷点头应是,各自离开营帐回归本部,统领军马朝函谷关撤退。
  见九寨将领全都离去,徐荣独自在帐中,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意,他知道自己的冒险果然成功了,待九寨军马退去,则丁靖大军将在这新安地界畅行无阻。
  就在徐荣高兴万分之时,一个声音从帐外传来,言道:“徐将军好计策呀!轻易间就将李儒九寨之阵破去!可汝瞒得过诸位将军,岂能骗的了我?”
  (本章完)


第32章 贾诩初策
  帐外传来的言语諕得徐荣魂飞魄散,心中震颤不止,急忙朝帐门看去,却见说话者,文袍竹冠,看起来文质彬彬,眉宇间却杀戾锋芒。
  “汝是何人?为何胡言?”徐荣看着那文士斥问道。
  不料那文士却满不在意,依旧哈哈大笑,说道:“徐将军不必装疯卖傻,吾并无将汝计策公布出来的意思。”
  听到文士话语,徐荣再次一惊,心中肯定自己的策略已被此人知晓,不由惊颤此人机智。
  “汝到底想要作甚?”徐荣对着文士继续问道。
  “吾乃贾诩,曾在张济将军麾下任文吏书笔,自张济将军兵败后,吾仅是流落于西凉各军中的讨食之犬罢了。”文士开始介绍自己的来历,语气中带着一丝悲凉。
  原来之前贾诩一直跟随在张济军中,张济追击丁靖被打败后,其部下军伍也被打散,由其余西凉军蚕食吞下。贾诩曾作为张济书笔吏,不可免的被人当做张济亲信,皆不愿过分信任重用他,贾诩只好游走于西凉各军中,希望能重新得到重要,此时他正好来到这九寨军伍还没几日。
  介绍完自己,不等徐荣发话,贾诩继续问道:“熟不知徐将军此时在关东哪路诸侯手下做事?”
  听到贾诩问话,徐荣本不想回答,但考虑到贾诩能看破自己的计策,应该是足智多谋之人,若是能带他投到丁靖麾下,岂不美哉。
  想到此处,徐荣将贾诩拉入帐中,令士卒离帐三十步,小声言道:“吾已投靠并州军,汝可愿与吾共往?”
  “原来是上党太守张扬,吾见张扬虽据山川之郡,却只有匹夫之勇,汝追随于他,实不幸也!”贾诩闻言默然,不愿再与徐荣纠缠。
  徐荣见贾诩猜错,却是大笑,说道:“汝猜错矣!那张扬一匹夫耳!何德何能,值吾追随?实话告诉你,如今吾已是并州丁靖麾下!”
  “并州丁靖?”贾诩突然大叫道,“可是击破张济将军的丁靖?”
  徐荣微微笑道:“除我家主公外,还有何人!”
  贾诩闻言呆立于旁,心中沸腾翻滚,他之所以在西凉军中失去依靠,正是因为丁靖把张济打败所导致。其心中对丁靖虽算不上仇恨,却带有一丝怨气,他从没想过此时联军中能杀到这新安地界的,会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
  “今日所见,可见一斑,并州丁靖实有大才,张济落败并非时运不济。”贾诩不禁叹道。
  徐荣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说道:“汝既已知我家主公才能,何不随吾相投?何愁富贵不有?”
  贾诩闻言却没有立即作答,而是点头深思,徐荣见状也不打扰,只在一旁等待。片刻后,贾诩徒然站直,对着徐荣说道:“丁靖此来可是为了这洛阳民众,欲将民众尽数迁移北去,充实并州人口?”
  徐荣闻言再次惊骇,口中大叫:“汝怎能知道此事?”
  听到徐荣话语,贾诩心中更是惊涛骇浪,他竟然没有猜错,这丁靖竟然并非前来勤王,而是要掠夺争霸的资本。想到这里,贾诩身体微颤,并非是因为害怕,而是被丁靖气势**所慑。
  知晓丁靖所图甚大后,贾诩的心境反而轻松了许多,心中也已经意动。
  他贾诩算是看明白了,如今天下大乱,刘氏江山已经不稳,不出数年,这大汉江山就会回到先秦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状态,若能投明主以侍,可成就春秋工业。
  丁靖的野心亦勾起了贾诩的**,心中安定,对着徐荣说道:“请带吾去见主公吧!”
  当看到西凉九寨残余军卒朝着函谷关撤退后,丁靖也不追击,而是将手下军士化整为零,以百人为一支,按计划解救新安境内被强迫迁徙的洛阳民众。
  就连丁靖自己都加入了抢夺人口行动的序列,没有西凉大军掩护,押送洛阳民众的西凉军士怎能抵挡丁靖大军,纷纷各自弃甲逃跑、投降。
  “吾等乃是并州军卒,特前来救驾勤王!”
  见到丁靖大军杀来,随行迁徙的洛阳百姓更是害怕不已,担心兵争而殃及池鱼,丁靖立即让大军大喊安民,阻止民众西迁。
  看到丁靖大军将西凉押运士卒驱赶,却未对百姓下手,又指导百姓就地休息、建立营地、发放食物,随行百姓无不扣首感恩。
  很快,丁靖大军就将新安地界的西凉军伍全部赶回了函谷关,解救了还未穿过函谷关的迁徙百姓。丁靖粗粗估算了一番,自己大军解救下来的人口竟然有四十万,物资粮草等更是无数。
  完成了解救行动后,丁靖立即安排士卒引导士卒北去孟津,再转回并州。
  但是令丁靖没想到的是,四十万百姓里竟然有过半不愿跟他去并州,无论丁靖如何劝导引诱都没用,这些人就是不往北走,皆想各返回家乡。
  虽然明知洛阳已被董卓焚毁,但是这些人就是要回去,死活不跟着丁靖回并州,而这就是华夏人骨子里留着的故土难离。
  对于洛阳百姓的冥顽不灵,丁靖只能无奈叹气,只要肯迁往并州,他就给予诸多好处,如田地赐予、赋税减免等,可惜尽皆无效,这让他有种强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就在丁靖在帐中对民众不愿北行之事一筹莫展时,徐荣也找机会离开西凉大军,返回大营来了。
  丁靖立即将徐荣请入帐中,对徐荣不停夸赞,道:“节武真乃猛士矣!”
  对于丁靖的夸奖,徐荣喜笑相受,随即对丁靖说道:“主公可是为民众不愿北去并州而烦心?”
  “正是!正是!节武又有解决方法?”丁靖对着徐荣惊叫道。
  “荣无能,并不能提主公解忧。”徐荣摇了摇头,随即说道,“不过有一人可助主公解忧!”
  “何人?!”丁靖问道。
  徐荣也不回答,而是转身离开营帐,将一人带入营中,介绍道:“此人姓贾,名诩,字文和,吾前在西凉九寨时,他本看出吾的诈诱之策,却未声张,其有意投靠主公。”
  听完徐荣介绍,丁靖却是惊得呆在原地,脑海里茫然一片,想不到面前文士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贾诩。贾诩虽然此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丁靖作为穿越者,岂能不知道贾诩的厉害之处,贾诩可是三国历史中排名最前的谋士之一,有“一策可灭国”的名头,被世人称为毒士。
  贾诩用计虽然狠毒,但是却没有遭到任何报复,只因为除用计狠毒外,贾诩还有着趋吉避凶的远见。只凭他揣君之准,可与郦食其观将同论,就可见贾诩趋吉避凶的本事。
  能得见贾诩这样的名人来投,丁靖立即起身相迎,握住贾诩双手,激动言道:“先生有计教我?”
  贾诩见丁靖如此重视自己,心中高兴,连忙说道:“主公可知耍猴人的训猴之策。”
  丁靖闻言不解,摇了摇头,贾诩见状再次解释道:“猴性顽劣,驯服不易,若是用一鸡于猴前宰杀,猴观之后惊骇,必听人之号令。”
  听完贾诩平淡的话语,丁靖本就是聪慧之人,心中瞬间了然贾诩言之所指。
  原来这贾诩的计策就是杀鸡儆猴,让丁靖派大军对民众不要客气,只管驱赶百姓往北而去,若是有不前者、逃跑者的话,直接拖出来杀了展示给其他人看,其他人必定害怕,就会听从命令北走并州。
  如此计策肯定有效果,只是实在太狠了,非善良者所为。
  不过丁靖也算下了决心,他知道这样的世界不能按常规道德约束自己,若不无情狠辣一点,是不可能在这个乱世活下去的。
  丁靖不再顾忌那一丝的同情理念,叫来士兵下令道:“叫徐晃、高顺带人强行驱赶民众北去并州,若有反抗不前者,就地格杀示众!”
  “诺!”士卒立即领命而去。
  见丁靖如此果断,帐中贾诩脸上露出笑意,连忙拜服丁靖道:“主公果决!”
  “妇人之仁岂能救天下苍生!”似自我安慰般言毕,丁靖连忙扶起贾诩,高兴说道,“吾得文和,如高祖得陈平也!”
  听到丁靖话语,竟自比高祖,贾诩心中更是高兴,心慨自己的选择没错。
  (本章完)


第33章 都是人才
  丁靖采纳了贾诩的杀鸡儆猴之计,一时间整个随迁民众中,超过五百人被抓了典型,就地正法示众。
  一时间民众哀叹惊恐不止,他们本以为丁靖乃是仁德之人,却不想也是残忍嗜杀之徒。见到丁靖大军如此狠戾,民众无不恐惧,只好按照大军指示,朝孟津方向迁徙。
  就在丁靖大军强势驱赶民众北去之际,士卒突然见民众中有一家人,足有马车四辆,车上满载着大箱子,沉重无比,行路缓慢,还影响了大部队其他人的北迁行动。
  立即就有军卒上去斥责,令马车快行,不要耽误了其他人的行进速度。
  只是四辆马车的拉车马匹都是劣马,又不停拉车赶路数日,早已经是疲惫不堪,再加上去孟津没有规整大路,道路极不平坦,马车实在难行缓慢。
  士卒却不理解这些客观事实,见马车依旧行动缓慢,立时大恼,就要将马车上的箱子等物卸下来丢弃。
  “哎呦,别丢吾的书!别丢吾的书!”马车主人立即出来阻止士卒,只奈何他只是一五十余的老者,怎能挡住这帮彪悍健卒。
  士卒将马车上的木箱尽皆丢弃,箱中物什立刻散落于地,乃是数千古籍书卷。老者见书籍被丢弃于地,瞬间老泪纵横,连忙拾捡想要放回车上。而这时前方马车上也下来一女子,头戴面纱,体态婀娜。
  女子行至老者面前,关切问道:“父亲,身子可有伤到?”
  老者摆手表示自己无事,只顾低头捡书,女子也跟着帮忙捡书。
  见老者和女子如此举动,周围几个士卒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就要对着老者拳打脚踢。
  就在此时,周围围观人群中突然站出一人,口中大喝:“住手!”
  士卒们立即转头看向叫停之人,只见那人眉清目秀、衣冠楚楚,一副士族模样,士卒心存疑惑,问道:“你是什么人?”
  那人也不回答,径直越过几名士卒,走到老者面前,一齐帮忙拾书放于车上,并趁机仔细端详老者的模样,心中确认自己没有认错。
  见三人如此无视自己,几名士兵更是大怒,就要将三人抓住处决惩罚,却不料那士族男子指着老者,对着士族们突然说道:“你们可知此人是谁?”
  几名士卒面面相觑,冷笑道:“我们管他是谁,主公有令,只要有人妨碍了队伍迁徙,就要接受处罚!”
  “他是当朝重臣,当今大儒,侍中蔡邕,蔡伯喈是也!”男子大声说道。
  听到男子话语,众士卒却是哈哈一笑,说道:“呵呵,以为拿出侍中名头就能吓到我们了?一刻钟前有人自称少府,不照样被砍头示众!就算你是皇亲国戚,也要按规矩来!”
  士卒竟然不在乎蔡邕的官位地位,这令男子却是大惊,一时间竟然不知如何是好。士卒见男子没了底气,立即涌上来,就要将三人抓住问罪。
  这时老者身旁女子却站了出来,口中娇喝:“并州丁靖是要效仿董卓么!”
  听到女子将自家主公与汉贼董卓相提并论,几名士卒瞬间暴跳如雷,拔刀就朝着三人砍来。
  眼看士卒刀剑就要劈在三人身上,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人,剑客打扮,手中长剑一动,瞬间将士卒手中兵器尽数斩断。
  见剑客突然杀出,手中兵刃也被弄损,士卒们尽皆惊骇,却没有撤退之意,只一人脱离撤退寻找援军,其余士卒则摆出军中阵势,将剑客及蔡邕三人包围了起来。
  剑客剑术高超,不易对付,士卒只把众人包围牵制,等待援军来后,用弓弩处置。
  不久,二十多名援军赶到,各自配有硬弓弩具,见到如此阵势,蔡邕等人尽皆哑然,知道此次是真的大祸临头了,都不敢做出任何反抗举动,以至于命丧弓弩之下。
  “吾的书,吾的书……”唯有蔡邕呢喃不已,对自己的藏书被弃,难受不已。
  见父亲如此难过,蔡邕之女蔡琰亦是难过,连忙站出来喊道:“并州丁靖亦是贼子!并州丁靖亦是贼子!”
  听到蔡琰喊叫话语,周围士卒无不愤怒,手中箭矢纷纷脱弦,朝四人乱射而来。
  见箭矢飞来,蔡邕等人皆闭眼待死,唯有那剑客舞动手中长剑,身体腿脚大开大合,只听空中“叮当”不止,竟是将射过来的箭矢统统打落在地。
  一轮乱射之后,竟然没有一支箭矢伤到四人,一时间周围士卒尽皆骇然,难以置信那剑客的剑术。
  “你是何人?”士卒中的什长对着剑客问道,心中对剑客的剑术欣赏不已。
  剑客执剑在手,面色冷淡,平静说道:“吾是王越之徒,史阿是也!”
  听到剑客自报家门,周围士卒无不露出恭敬之色,那什长更是歉然说道:“不知是剑神之徒,多有得罪!”
  如今天下军旅之中,有两人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