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靖康雪-御炎-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守卫蓟州的金帅完颜宗弼仓皇逃跑,守城金军两万余全军覆没。
二百年了,燕云十六州,终于光复!
三百零七这是汉人二百年的梦想(三)
燕云光复之战虽然看上去是顺风顺水的乘胜之战,大宋军队一鼓作气把燕云十六州的金人政权摧毁,摧毁了金人的全部军事力量,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但是其中大宋军队的付出也是极为惨重的,涿州一役,林冲付出了八千宋兵阵亡的代价才攻下四千金兵镇守的城池,还不算城内汉人百姓拼死相助付出的一万多条人命。
幽州一战,大家里应外合,也付出了一万战士的姓名和两万多百姓的性命,最后金兵负隅顽抗,而宋兵体力即将耗尽,猛将鲁达甚至为此身中三箭失去战斗力,若不是最后时刻刘锜率领一万西军铁骑及时赶到摧毁金军的防线,此战极有可能被金军挽救回来,因为那个时候,一万多金军援军正在快速朝幽州移动,林冲的主力精疲力竭,而宗泽只带了先锋军赶来,主力还有一天时间才能赶到。
刘锜毁掉了金军防线夺下幽州城,又回身把金军援军杀了个人仰马翻,保住了战果,所以宗泽这位好胜心极强的倔强老人才认同了刘锜参与分配此次的战功,否则,按照宗泽的性子怎么会容忍最后时刻插一脚进来的“友军”。
之后的蓟州攻略战是一场会战模式的大战,是一场比幽州之战规模大十倍不止的会战,宋军集合西北军和河北军锻炼出来的精锐主力超过十五万人和金兵仓促之间集合的军队七万余人展开最后的会战。岳翻亲临第一线出谋划策,代替冲锋陷阵的岳飞指挥作战。因为诸将之中,岳翻的经验最丰富,能力也最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这一战大战了整整五天四夜,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反扑极其猛烈,岳飞的兵锋甚至一度受挫。被剽悍的女真骑兵集合最后的力量挫败。西军骑兵损失惨重,当然,也狠狠的咬了女真骑兵一口,使得女真正兵的数量再度下降,以至于到了完全无法接受的状态,之后的战场上,在没有见到过成建制的女真正兵的身影。
大批大批的契丹人和渤海人还有奚人被拉上了战场,女真皇帝甚至还拉来了草原骑兵助战,企图再度越过被宋军夺回的长城搅乱宋军的后方。这一次,他失策了,虽然长城年久失修,但是他明显低估了吴玠和李彦仙的防御能力。他们把长城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配合长城作战,可是,却依然感受到了千年前修筑长城的先人们的心血,以及那之后数百年先人们依靠长城作战的壮举。
先人栽树,后人乘凉,宋兵们依靠长城。死死的挡住了草原骑兵的南下,没让女真皇帝的诡计得逞,东部战线上,岳飞没了女真正兵成群结队的铁骑威胁之后,被历练出来的西军铁骑再无敌手,狠狠的教训了那些契丹人一顿,以至于大量金兵逃亡,不愿继续和宋军作战,加上岳翻主导的宣传攻势,宣传各自民族各自做主,绝对不为女真人卖命的理念,从心理上摧毁金军的构成基础。
被契丹人统治过的渤海人和奚人对契丹人不爽,甚至怀抱着对女真人的感激,所以帮助女真人作战的信念比较坚定,但是有着亡国之仇并且极其不受信任的契丹人,那就不一样了,现在每一次上战场契丹人都是最大的炮灰,这让契丹人的领袖们十分不爽,私下里一商议,就答应了岳翻派来的特使的要求,反了!阵前倒戈!
岳飞得知岳翻的反间计成功之后,非常兴奋,握住岳翻的手笑道:“我有翻弟,犹如神助!何愁燕云不得,女真不灭!诸君,随我拿下蓟州,灭亡女真!”
宋军齐声高喝:“拿下蓟州!灭亡女真!”
蓟州会战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天的大战上,契丹军临阵倒戈,相助宋军反杀金军,一举捣毁了金军大阵,岳飞亲自率领宋军诸多猛将杀入金军大阵之中,真刀真枪的和金兵血战了一天一夜,终于摧毁了金军的主力,使得金军彻底崩溃,金帅完颜宗弼带着还没样好的伤仓皇逃入蓟州城,闭城死守,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才两年时间,曾经被女真兵吊打的宋兵居然变得如此强悍。
“宋兵用了妖术!妖术!”完颜宗弼歇斯底里地大叫着,被左右亲兵拉入蓟州城,两万残兵死死守着蓟州城,一度给宋兵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过很快,岳翻再度联络自己在蓟州城内的暗线,策动了城内汉人的反水,于是,二十万蓟州汉人大暴动,配合宋军里应外合,歼灭了城内所有的金军,以至于完颜宗弼在三五百女真亲兵的保护下狼狈的向东北逃去,岳飞即刻命令林冲率军一万直冲榆关,定要拿下这场长城最东边的重要关口,彻底关上长城大门。
完颜宗弼的溃败昭示着金军在燕云十六州的彻底失败,丧失几乎全部精锐主力的金国再也没有能力在燕云十六州对大宋造成任何有威胁的打击,燕云十六州之内,汉人彻底没了敌手,等到六月十七日林冲五百里奔袭榆关并且攻克之的消息传来,大家都彻底松了一口气。
燕云十六州,终于在实质上光复了,所有的长城都被宋军收复,宋军也彻底占据了长城上各大重要关口,西北军和河北军的剩余兵马临时成为了国防戍边军,承担起了国防的重责。
但是最后一战里,不仅是宋军付出了足足一万多人战死的代价,城内百姓也付出了两万多人死于非命的代价,因为金兵最后疯狂中,对城内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若不是吴璘迅速率军赶到击杀金军残军,百姓们的损失还会更大,这也就造成了燕云十六州范围内对女真人渤海人还有奚人的极端仇恨,汉人和契丹人联合起来,对燕云十六州境内的女真渤海和奚人三族进行了报复。
这是战争之后许多大事里的一件大事,血腥残酷的民族报复让岳翻深刻的理解了残酷两个字怎么写,也深深的感受到燕云十六州的人们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大概也就在八月底,报复行动终于结束,此刻,燕云的人口较之靖康元年八月已经减少了三成,女真人渤海人和奚人再也见不到踪迹。
这是岳飞默许的,也是宗泽默许的,更是赵桓所默许的,积压了太久的仇恨需要宣泄,宣泄完之后才能更好地接受大宋的文明统治。
燕云十六州光复之战紧随着金军南侵之战,也被算作第三次宋金战争之列,第三次宋金战争到此告一段落,无论是金军还是宋军都无力在短时间内发动下一次战争,第三次宋金战争以宋军的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比起之前两次大宋耻辱性的失败,这一次,大宋迎来了极其光辉的胜利。
初期大宋屡战屡败,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防区迅速沦陷,战况岌岌可危,即使有类似延安大捷之类的胜利,也没有阻止金兵南下的兵锋,直到数月之后的富平之战,才真正的为大宋奠定了胜局,大宋军队一战歼灭西路金军主力,也就等于歼灭了金军南侵军队的主力,杀死了金帅完颜娄室和完颜拔离速,战果辉煌,之后,金军崩溃。
帝国西部的战线稳定之后,东部战线也在宗泽和林冲的率领下取得辉煌胜利,杀死了曾经给大宋带来巨大创伤的完颜宗望,而俘获皇族的罪魁祸首之一完颜宗翰侥幸逃脱,至今不知所踪。
随后,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反击拉开序幕,宋军在大胜之后完全没有休息,及其有默契的一致选择了趁胜北伐燕云,让金军没有喘息之机,西北军和河北军再次举行了北伐之战,一举杀入燕云,杀得金军人仰马翻毫无抵抗之力,仓促之间金军人心惶惶,投降者大有人在,曾经只会发生在大宋的事情,也发生在了金国。
因此大大降低了宋军攻略燕云的难度,在这样的大胜之下,宋军彻底攻克燕云夺回长城,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当林冲拿下榆关彻底关上大宋国门的消息传来之后,大家还是狂欢了三天三夜,每个人在那时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多少年了,在大宋最危险的时候,大家奋进而起,不仅洗雪国耻,甚至还完成了老祖宗未完成的遗愿,太祖太宗皇帝多少年的渴望,在这一刻,迎来了终结。
光辉的终结。
紧接着,赵桓宣布迁都,而不是还都,他说,他要把国都迁移到幽州城,进燕山府为北京,定为大宋之都城,宣示大宋皇帝绝不偏安于南方,而要奋起自北方之意愿。
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才能真正的被称为北宋,岳翻在蓟州城往北看,他知道这个时候,大宋已经彻底逃离了被打入深渊的残酷命运之中,开始创造出新的历史,赵桓也不再是那个及其耻辱倒霉的皇帝,而是一个极为辉煌的皇帝,他的谥号注定是武皇帝。
汉人二百年的梦想在此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新的未来,在一步步走来。
三百零八这是赵桓的荣耀时刻,更是大宋的荣耀时刻
林冲攻克榆关的消息传来之后,赵桓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了内屋里,不允许任何人进来打搅他自己,他要一个人好好儿的静一静,好好儿的缓一缓,人世间变得太快太大,让他难以接受这飞速的变化,他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无法适应的话,他无法继续做一个成熟合格的皇帝。
因为他已然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帝国的皇帝,从大宋击败金国的那一刻开始,大宋浴火重生的市民就达成了,从一个积贫积弱冗官冗兵的衰弱国家,成为了一个奋发向上的大帝国,赵桓完全经历了这风云变幻的数年,以至于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他真的没想过做皇帝,虽然他被立为太子,但是他从赵佶冷漠的眼神和漠不关心的态度里,就知道这位皇帝父亲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皇帝父亲的女人太多,子女太多,他的感情就不足以分配了,年龄越大,得到的越少,更何况他和他的生母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徽宗的喜爱和重视,所以,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太子之位什么时候被剥夺。
皇帝就是狗屎!
年轻的他曾这样认为过。
然后等到他的父亲在床上拼尽全力装出一副病弱的样子向他托付皇位的时候,他就知道,父亲的演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老师们很尽职尽责,尽全力教会他什么叫做帝王心术帝王权术。他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知道皇宫里的肮脏和阴霾。更知道外面现在发生了什么,于是,他大哭失声,要以最懦弱的姿态逼迫自己的父亲和大臣们绝望。
但是,他想得太简单了。
他们仅仅是想找一个顶包师,而已。
宋徽宗赵佶的执政板子是中华有史以来最无耻最懦弱最无能的一套执政板子。士大夫气节之低。武将勇气之敌,官员执政能力之底,军队战斗力之低,均创下历史最低记录,所以,他们只想着自己能不能活下来,而对谁来做这个皇帝毫不在意,赵佶想的是只要自己不是皇帝,就能正大光明的逃跑。官员们想的是只要赵佶做了太上皇逃跑,他们也能以陪护太上皇的名义一起逃跑。
谁会在意谁来做这个皇帝呢?
赵桓做这个皇帝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替代品,赵佶为了这个替代品和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不惜把权力也交出去一大半。
但是无论是赵桓还是赵佶都没有想到。一个国家无论衰弱到了什么地步,也还是有英雄挺身而出,或者说只有到了最危难的时候,英雄才会出现,他们是历史给予这个国家最后的机会,是彻底灭亡还是浴火重生,你可以自己选择。
李纲出现了。张叔夜出现了,李若水出现了,他们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为燃料,点燃了希望的光芒,哪怕仅仅只是一瞬,也要刺破这片大地上浓重的黑暗,第一次宋金战争虽然以宋的惨败和丧权辱国为结束,但是到底还是保住了宋的政权,在国防基本废掉,官员基本逃掉的前提之下,这已经非常难得。
然而赵桓的心境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大难之后,他对赵佶和他的朝政班底产生了浓重的仇恨心理,也对那些大臣产生了极重的不信任之感,尤其是刚烈如火的李纲,虽然能力强,有气节,但是在赵桓面前,李纲显得太强势,太爱揽权,以至于赵桓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
你让皇帝没有安全感,皇帝就要让你没有安全。
于是李纲被驱逐了,李纲没有反意,也不会去做曹操,所以,他走了。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赵桓自我感觉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和父亲斗法,和朝臣斗法,等到好不容易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宋金第二次战争开始了,赵桓一生中黑暗中的黑暗开始了,为此,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包括尊严和地位,他被自己人出卖,被金人废黜,成为有史以来汉家大一统王朝里面第一个被异族俘虏之后废黜的皇帝,耻辱到了极点。
人们常说,否极泰来,或许这句话在另一个时空里没有适用,或许这句话本身也有局限性,但是,在这个时空里,岳翻的出现,将大宋本来悲惨的命运硬生生的扭转了,三万勇士血战十五万金兵,救出皇室,再造宋室,活民百万,让大宋保存了珍贵的元气,保证了未来的希望。
然后,赵桓的心境发生了第二次变化,他为自己被俘虏这件事感到耻辱,感到悲哀,感到怒火万丈,不仅仅恨着金人,更在恨着那些毫无气节的卖国之臣。
杀大臣,杀武将,杀叛徒,杀汉奸,应天府的最初几个月是在刀光剑影里度过的,经历了很多事情的赵桓发生了蜕变,越来越不忌惮于使用武力来解决事情,他也逐渐意识到,掌握一支精锐武装,甚至亲自掌握一支精锐武装的重要性,岳翻留给他的一千多人里面,他择其精锐扩编为皇家护卫队,自己亲自掌握,应天最初最困难的岁月里,他就是这样度过的。
等到好不容易稳定了局面,大宋进入了快速发展恢复期之后,却又在很关键的时刻,迎来了宋金第三次战争——金国皇帝不允许大宋有更多的崛起的时间,他不允许,所以,金国一定要进攻,而赵桓也注定要雪耻,他也注定不会妥协,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作为一个皇帝的奋斗。
而且,他再度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的救命恩人,整个大宋的恩人岳翻还没有死,他抵达了西北,和他的兄长岳飞一起,正在策划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要和金军的西路军在西北决战,以保卫关中和蜀中,他放出豪言壮语,此次不胜,必死!
赵桓舍不得他死,真的舍不得,患难之臣最为难得,更别说是只此一个,忠肝义胆感天动地,东京城外血战金兵以致全军覆没之举让全天下铭记了四个大字——国存我死。
这天下,唯有他一人身体力行的做到了这一点,别的大臣口口声声说着要为国而死,主辱臣死,但是,他们谁做到了?没有,一个都没有。
这样的臣子,难道不珍贵吗?这样的臣子,难道不值得保护和信任吗?
直到今天,在大宋获得了第三次宋金战争的完全胜利的日子里,他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上一场,然后去祖宗的太庙里还愿。
太庙在东京。
靖康三年七月,赵桓宣布迁都北京燕山府,率皇族众人和文武百官及整个应天府的全部物资北迁,以示自己决不后退的决心,更是在途中去往东京故都祭祀祖先,祭祀他们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带走的大宋的先代皇帝们。
皇帝们的陵墓被金兵毁坏不少,很多地方都被掘开,凄惨的模样让赵桓痛不欲生,跪倒在地大声嚎哭,向先代皇帝们告罪,群臣皆流泪涕下,一起跪下谢罪,之前的溃败使得先祖受辱,这是整个大宋朝廷和皇族的耻辱,必须要以同样的手段对付金国人才能洗雪耻辱。
赵佶还是不愿意北上,说自己只要留在应天养老就好,赵桓不答应,最后赵佶苦苦哀求留在东京行不行,就在东京养老好不好?赵桓铁青着脸,说道:“大人,大宋新的东京在蓟州,如果您愿意,儿没有意见。”
赵佶被吓得魂不附体,蓟州那是刚刚才攻下来城池,安全性怎么能够得到保障?赵桓把新的四京安排了一下,东京变为蓟州,北京是幽州,西京是云州,南京成了真定府。
朕再也不会朝南,也不会允许皇族子孙朝南,一旦往南走,就再没有了往北看的勇气,朕绝对不允许子孙后代再次走回老路,大宋的皇族必须要在最北方,守卫着整个大宋的土地,南方,那是温暖安逸之地,绝对不是皇家人应该呆在的地方!
夺下长城之后,大宋就有了养马地,林冲攻略燕云榆关途中得到了大量金人和辽人留下的马场,吴玠他们西进途中也发现了很多马场和适宜养马之地,这下,不用等攻下河湟,大宋已经有了养马之地,可以养马来组建骑兵了,得到燕云之地,就是把汉家故土全部得到了,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少。
那么,女真人,你们准备好了吗?朕洗雪耻辱的举措,才刚刚开始,你们可不要高兴得太早,以为朕就没有办法越过长城来对付你们了!
赵桓已经为今后的国策定下了基调,那就是积极进取,绝不偏安,先灭女真,在灭西夏,最后恢复故唐疆土,把大宋之荣耀散播到寰宇之内!
赵桓意气风发,壮志高昂,与此相比,皇室的态度就截然相反,离开应天府的决定刚刚下达,皇族就闹腾开了,打死都不愿意离开的有很多很多,赵桓直接下令,不愿意走可以,从宗族中除名,子子孙孙皆为庶人,不得姓赵氏,不得参加科举为官,你们自己选择吧!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有种种不开心的地方,但是此刻,的确是大宋最荣耀的时刻,也是赵桓自己最荣耀的时刻。
三百零九向天下人宣布,岳翻还活着!
如果说在这段岁月里,大宋最应该感谢的人,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岳翻了,这一点,全天下所有的宋人都不会觉得有异议,连皇帝赵桓也是如此,北迁的途中,翻看着岳翻写给他的每一份奏折,他总觉得心潮澎湃,时而又觉得感慨不已,他终于发现,大宋如果没有岳翻,将会落到什么样的境地。
今日的局面,是岳翻一手促成的,是岳翻用自己的性命换来的,他是真的这样打算的,他之所以没死,是上天垂怜大宋,所以,让岳翻活了下来,还在西北之地立下如此大的功勋,他不仅是文人中的极品三元状元,更是武将之中最具有能力的帅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出现在大宋,该是多么值得欢欣鼓舞的一件事情?
很小的时候,尽职尽责的老师就对他说过,作为帝王,你不需要会做很多事情,因为自然会有臣子帮你去做,国家之所以举办科举考试,就是为了选拔出这样的人才来为皇帝做事,如果什么事情都让皇帝去做了,那么要大臣是干什么的?开国皇帝具备那样的能力,但是之后的皇帝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能力,所以,做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处理国务的能力,而是识人用人的能力。
若说古代最具有军事能力的皇帝,莫过于项羽,但是项羽失败了,为什么?项羽曾经得到过韩信,但是他不能任用韩信,逼得韩信离开,转投刘邦,最后垓下之战,韩信正面击败了项羽;得到范曾,却又对他多加提防,使得范曾无法发挥自己的全力,郁郁而终;一文一武两大奇才在他手下却不能得到信任,项羽作为人主,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被刘邦所打败。
英布这样的猛将也被项羽逼反。项伯这样的宗室人物居然和敌人暗通有无项羽却不自知,你想想,项羽作为人主,是多么的失败?或者说从一开始。他就注定了失败。
所以,赵桓,你要明白,天下之大,不是什么事情你都需要去做的。哪怕你什么都不会做,你只需要具备两种东西,你就是最英明的帝王,一种是识人用人的能力,一种是坚定的意志,识人用人可以帮助你完美的处理国务,而不会造成大的灾难,坚定的意志可以帮助你驾驭群臣,并且在群臣起争执、国家需要重要决策的时候,可以做出最终的正确的判决。
然而说起来简单。只有两个能力,但是,真正做到的皇帝,少之又少,不仅没有识人用人只能,还没有坚定意志的皇帝占了绝大多数,或者说,这样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之前的赵桓,就属于这类人。他知道这个道理,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很多人都是如此。
然而经历了靖康之难后,在地狱般的耻辱的洗刷之下,赵桓变了。他开始看清楚身边的人都是些什么样的货色,也开始具备了旁人所不具备的坚定意志,看人的能力使得他可以区分什么人是他所需要的,什么人是他所不需要的,什么人是需要杀的,什么人是需要贬斥的。
坚定的意志使得他再也不会被投降派和主和派所左右。复仇的信念,光耀的未来,让他杀掉投降派,贬斥主和派,将坚定的主战派留了下来,组建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坚强的一任主战政府。
这样的政府帮助他高效率的处理国务,高效率的处理军务,使得他可以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使得他可以得到最高效率的建议并且付诸实施,一群最优秀的被战火磨砺出来的人才,让他所进行的中兴大业有了最好的保证。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那个同样具备坚定意志和识人用人之能力的岳翻,他的坚定意志,使得他可以在举世朝南的时刻坚定向北,识人用人之能使得他的新政府得以建立,要知道,他的新政府里面的重要核心成员,有三分之一都是岳翻的旧部,他留下来的人才,举荐的人才。
包括枢密使吴用,户部尚书公孙胜,殿前司都指挥使林冲和副都指挥使鲁达,以及重新合并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阮小五阮武,话说阮武这个名字还是赵桓给阮小五取的,赵桓觉得这样比较威武,而且阮小五才是岳翻留下的旧部里最得到信任的一个人,不仅直接负责赵桓的安危,还负责大宋水军的统领,一手缔造了大宋新的水军,在黄河之役给了宗泽极大的帮助。
靠着这批最初的核心团队,赵桓挺过了最初的困难时节,而如今,一切都变得是那么美好,但是最重要的功臣岳翻却还在外面,甚至他还活着的消息,除了西北军,大家都不知道,默默的帮助西北军立下这样大的功勋,赵桓觉得不能继续亏待功臣了,于是,他在北迁途中下达了一道诏书——诏,原龙图阁学士、江南南路安抚使、知吉军州事岳翻,克日启程往北京迎侯圣驾!
此诏一出,天下震动。
岳翻……还活着?!
吴用公孙胜等人纷纷跑来询问此事,惊讶地询问岳翻不是死了吗?为什么还活着?陛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赵桓微笑着出示了那份曾经给吴用看过的奏折,吴用看了一会儿,双手不住地颤抖起来,赵桓微笑道:“当初你我都太过激动,所以你未能注意到这奏折的字迹正是岳卿的字迹,加亮,岳卿未死,他还活着,他悄悄的抵达了西北,此次大宋之胜,岳卿居功至伟。”
吴用一下子瘫倒在地,公孙胜捡起奏折,看了一会儿,便满脸泪水了:“原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岳公,臣还欠着岳公一条命啊!”
阮小五也激动的难以抑制,嚎哭不已,群臣皆感叹不已,李纲感叹道:“真是想不到,岳公居然还活着,当日一战,惊天动地,本以为是绝唱,却不曾料到,上天垂怜,岳公还活着,陛下,大宋中兴,必然大成啊!”
张叔夜流泪道:“当日在江南,岳鹏展与臣辩论之时,臣尚且以为岳鹏展乃是一自私自利之小人,却不曾想到,岳鹏展能为英雄,臣也要尊称一声岳公,岳公之壮举,惊天动地,大宋有此臣子,幸甚!”
赵桓抬头看着蔚蓝的天空,笑道:“所以,朕才会执意迁都北京,女真人辱我,此仇此恨,不共戴天,毁我宗庙,此仇此恨,更不共戴天,仅仅一战,如何能洗刷耻辱?诸位臣工,今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诸位去做,很多功劳等着诸位去领,诸位,慎重!”
群臣皆拜服:“臣遵命。”
而在燕山府之内,岳飞早已按照朝廷的指令开始以缴获金人留下财富为基础开始营建大宋宫廷,作为曾经的辽国南京,幽州城有自己的基础,也有一些宫殿,虽然显得残破了一些,但是至少留有地基,岳飞招募了很多流离失所的燕云汉人来做工,顺便给他们一口饭吃,也方便集中他们,方便大宋进行统治的安排,等到大宋完成了各地官员的任命和重建工作之后,再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家乡,这样不会造成任何的暴乱。
契丹人也被承认为大宋的居民,这些契丹人失去了辽国的庇护之后,自然过得非常惨,所以他们不愿去任何地方,只愿留在燕云十六州,成为大宋子民,为大宋出力,所以,岳飞也在军队里招募了一些契丹兵马,任用契丹的民间领袖做军官,笼络人心,安抚契丹人,毕竟之前大宋给契丹带来了很多的不好的影响。
岳翻也一同抵达了燕山府,这座大宋已经确认的新首都,说实话,岳翻没想到赵桓这么有种,直接把首都定在了这里,还以为他会重回东京,或者干脆定都应天府,他也明白赵桓为什么这么做,燕云十六州虽说光复,长城也收复,大宋有了屏障,但是说实话,这个屏障还很脆弱,长城年久失修,防御力大大降低,大宋目前的军事实力也不足以对金国和草原诸族以及西夏等国形成绝对的实力压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胜所带来的成果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去巩固,然后才能确立大宋第一强国的地位。
所以此时定都燕山府是一件冒险的举措,各个关口的防御才刚刚建立,如果此时有一股强大的骑兵力量来袭,很有可能突破长城,那么大宋的首都也会很危险,赵桓这样做,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岳翻也理解,赵桓要让自己长期处于这种威胁之下,使得自己不会懈怠,后世子孙也不会懈怠,他也下了诏书,后世子孙不得以任何理由把首都移往南方,一旦离开燕云界限,就不算是大宋的继承人!
这个决心,下的很大,岳翻也挺佩服的。
靖康三年九月初一,赵桓一行人抵达北京燕山府之内,阔别数载,岳翻再度见到了那位曾经落魄无比的现在光辉无比的皇帝,赵桓也见到了曾经扛着大旗义无反顾奔赴死亡的忠心臣子,两人相见,纷纷感到恍如隔世,仿佛昨天还在烽火连天的东京城外,而今日,却已经在燕云十六州之内,迎接大宋的光辉了。
这一切,都好像是在梦中一般。
三百一十我想回家
岳翻身着白衣,很是朴素,让人看不出他是一位连中三元的极品文人,也看不出他是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之中的绝世帅才,静静的站在那里,好象是一个普通的和这个世界完全无关的人一样,赵桓从很远的地方就下了马,把马交给了身边的阮小五,然后步行,向岳翻走去。
场面很平静,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只有西北河北诸将和大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