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的税收制度,沿袭历朝历代的作风,并不是按照全国的土地面积来收税,而是按照人头来收税。
举个例子来说,某农民家里有一百亩地,家中有八口人。
那么他交税的标准不是一百亩。而是八口人。他要负担的不是一百亩地的税,而是八口人的税。
这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如果每个农民都有土地自然不会有问题,可是如果某一家破产。家中的一百亩地全部都卖了出去,从此就没有了收入,可仍然要担负八个人的赋税,这就有问题了。
反过来说,那些大地主,比如河南康家。动辄占地十八个县,可是他们家又能有多少人?算你一百个人好吧。
可是十八个县交一百个人的赋税,这不是开玩笑么?
不是,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这是明朝中期之前的事情。
后来,张居正改革,将按人头收税变成了按人头和土地双重收税,国家的财政暂时得到了好转,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然并卵。
因为按照规定,明朝的藩王是不用交税的。
于是,很多农民或者中小地主都将自己的土地寄存到藩王的名下逃避赋税,然后只需要给藩王一定的好处费就行了。
如此种种,导致了全国赋税的一再缩水,缩到崇祯年间,国家税收不及明朝建国初期的二十分之一,自然,各种问题也就油然而生了。
“如果朕的这个计划在全国实行,洪大人觉得日后我大明王朝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朱常渊深吸一口气,朝洪承畴说道。
洪承畴身子微微动弹,猛然想起一个可怕的事实。
他忽然想到,如果土地按照人口分配,如果土地禁止买卖!那结果就是,不会有地主的产生,不会有土地兼并,更不会有国家税收的减少和缩水。
如此一来,只要制度订立,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立法,只要朱常渊的子孙后代不是自己作死,大明帝国似乎就可以光耀万世,永垂不朽。
洪承畴只感觉到中华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被朱常渊真正的一语道破。
“站起来!”朱常渊的声音猛然提高:“朕可以派遣两万精兵随你入台湾,打破旧有秩序,重建新的大明帝国就从台湾开始!”
“朕委任你全权处理台湾事务,生杀予夺,可斩杀一切敢于反抗朕之人!”朱常渊眼睛微微一眯,道出了一句让洪承畴不寒而栗的话:“杀万人不用报与朕知!”
“呼!”洪承畴感到呼吸急促,这种权利,几乎可以比拟当初在辽东的朱常渊了。
“这封圣旨给你!”朱常渊从桌子上拿出一卷早就准备好的圣旨,递给洪承畴说道:“你看看吧!”
洪承畴打开圣旨,只看了一眼呼吸再次急促。
上面明明写着封他为定海侯,俸禄与当朝一品平齐,子孙万代与国同休。
唯一让洪承畴感到纳闷的是,圣旨的后面落款是泰正二年六月十二月三十日!
今年不是泰正元年么?怎么是泰正二年呢?
朱常渊很快的解答了洪承畴的疑问:“去旧革新难上加难,更何况这种有利于我大明朝千秋万代之革新,若成功,等同开疆拓土,封侯封王,朕在所不惜。”
“明年年底如果能够将全台湾的土地丈量完毕并分发给百姓,这封诏书算是朕对你的奖励,若完不成,你就把它烧了吧!”
“是!”洪承畴站在天子跟前,感觉微微有些压抑,封侯本来是一件让他荣耀万分的事情,可是今天发生在他的身上,他却觉得这封圣旨像是一座大山压在了背上。
“只是,臣以何为由?”洪承畴问道。
要革新土地政策可以,但是得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啊。
朱常渊摇了摇头,道:“那是你的事,朕不会给你任何理由,杀万人不用报与朕知,如果这样你都完不成,朕就无话可说了。”
“是!”洪承畴冷汗直流,战战兢兢的说道:“臣尽量刀不染血!”
“无妨!”朱常渊眼睛微微一眯,大声说道:“为了革新,为了大明帝国的千秋伟业,哪怕刀山火海白骨累累,朕也在所不惜。”
杀人算什么?
日后开拓四海,宰割全球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死在朕的屠刀之下呢!
洪承畴终于还是去台湾了,带着两万精锐之师,带着百余名能臣干吏,带着一百万两启动资金,还带着朱常渊的殷殷期望。
洪承畴走后不几日,朱常渊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陕西巡抚上报,长安科技大学已经建设完毕。
这是朱常渊之前就指示陕西当地官员要做的一件大事,长安科技大学的学府所在,原来是长安城中几处较大的豪宅集中区,当地官员稍加改造,便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学堂。
陕西,是朱常渊的大后方,也是对朱常渊支持力度最高的地方。
而且,在这个地方,不存在有地主,因为早在两年前朱常渊就将所有的肥沃土地分给了当地的农民,他只需要在陕西当地下一道命令:禁止土地私相买卖就可以了。
这里和辽东两地的土地改革最快最彻底,也最先完成,同时,随着土地革新的完成,陕西与辽东地区也成了赋税来源的主要地区。
作为回报,朱常渊手中有限的化肥资源,自然无限的向这两个地方倾斜了过去。
当然了,言归正传,建立长安科技大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安置那些在日月岛上的半吊子科学家和发明家。
并不是日月岛上不适合居住,而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明帝国和西方的欧洲诸国很可能变成战斗敌对国,朱常渊不希望自己手下的那些老毛子科学家到时候在背后捅他刀子,或者带着科学技术再回到欧洲去。
把他们从日月岛接出来,然后关进长安城再好不过,到时候一方面他们不会知道任何母国的信息,第二,即便万一知道,数千里的纵深陆地不比海洋,想跑也跑不了。
朱常渊自然也不会亏待那些人,好吃好喝好玩的一概不缺,而且处于人性化关怀,很早之前就将大部分人的家属也接来了日月岛。
第41章****也有价值?
于是,浩浩荡荡的搬家队伍开始了。
日月岛上所有关于科学院的一切,包括仪器、资料、书籍,当然了最重要的是人,全部都被大船运送到了襄阳,然后再从襄阳周转朝长安运送过去。
让朱常渊非常高兴的是,由于高薪厚俸的吸引和诱惑,现在整个科技团队已经不再是外国人主导,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汉人。
原来许多脑袋机灵逻辑能力比较强又爱好学习的同学,屡试不第,便放弃学业改而专攻这些仪器设备。
这群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而且在社会上还略有影响力。
现在,整个日月岛上的读书人都把科学院看作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传承。
这都是在朱常渊的引导下可以想象的事情,毕竟他不希望百年之后引导这个世界上最先机科学技术的还是那些外国人。
长安科技大学成立,里面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国家科学院,以供这些人研究发明之用,而且,朱常渊还在长安城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和风能混合动力发电站,供他们科学研究使用。
这些人刚刚从岛上来到长安,免不了诸多抱怨。毕竟日月岛是什么地方?那里的生活是何等优越?
“这该死的乡下小村庄,我看一眼都够了,不知道陛下为什么不让咱们在日月岛继续居住,非要把我们弄到这乡下的长安来?”这是一个外国鬼子发泄的不满。
“唉,别说了,你们是被陛下调过来专门搞研究搞教育的,可是俺们几个真是躺着也中枪啊!”后面一名汉族人苦恼着摇头。
他确实是躺枪,刚开始的时候朱常渊诏令只把科学院的人搬过来,后来想想需要成立一个大学,于是就把各个科目的人抽调过来一两个,作为大学的教授传授学生知识,为学生授业解惑。
“这长安城盖的很宏伟,也很繁华啊。本来就是个大城市,不知道比咱们的日月城要大多少倍!可是,为什么我还是喜欢咱们日月城的大马路,喜欢咱们日月城的超市呢?”
“别说了。老子就想过一辈子做着公交的生活,呜呜~~~~”
抱怨归抱怨,事情还得做,毕竟是皇帝亲口下的命令,毕竟日月岛上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他将这项特权收回,谁也不能说个不字!
长安科技大学成立、挂牌、营业,开始了招生。
朱常渊诏令全国:往后凡科举而仕者,必须先入科技大学培训两年,两年后视学业优秀与否任用提拔。
此诏令一出,天下读书人如丧考妣!
他们辛辛苦苦读书,本来就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后做官,现在好了,科举考试没变,然而。所有通过科举的人想要做官还要去科技大学中读书两年,还要根据学业优秀与否选拔任用。
这真的让天下读书人身上的担子加重了不少。
朱常渊是一个现代社会过来的人,自然不可能做这么毫无意义的事情,所以,在加了当官之前必须在学校深造的这一条之外,还同时颁布了一项政策。
那就是,日后的科举也要改革,圣贤书并非是不考,而是有选择的删减,难易程度上来说更偏重于容易。要求一般的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即可,并非将所有人都培养成为大儒。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考试制度,每年一考试。以此来督促学生们学习进步。
还有,课程设置上,也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这些圣贤之道,而是增加了科技知识、数学知识、地理知识。以后考试,也会分门别类的考。
整个教育体系和关键大变。
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内阁中那些老六部的阁臣全部反对。百官除了朱常渊的心腹之外也全部反对。
就连已经在台湾的洪承畴也给朱常渊写了一封加急的奏疏,要求朱常渊收回成命。
钱谦益这个教育部尚书整天苦着脸旁敲侧击的对朱常渊苦口婆心劝说。
因为这些人,都是科举制度的得益者,科举制度如此一改,也就是说他们这些老家伙已经作废了,等新人走向官位的时候,官场的风气到时候会大变。
想想,一个满嘴孔孟之道的老学究,和十几个整天谈论物理化学,风力电力水利的新型官员能尿到一个壶里去吗?
不可能!
那些官员说是在反对,其实也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害怕。
朱常渊不得不把所有反对的大臣召集在一起,语重心长的对他们谆谆善诱的教导,道:“以前打仗用刀用剑,现在我距离你五百步远就可以用火枪将你打倒,甚至是打死。以前灌溉,水利,全靠人工或者水车,现在我只要蓄水池,然后用电力就可以将灌溉用水送到田间地头;之前你们坐的是马车驴车,现在我日月岛上面跑到全部是电力机车,朕在阜新城和锦州城之间修了一条铁路,一次便可以运送煤炭百万石!”
“诸位,整个世界都在改变,你不改变,你就是落后!俗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我把这句大家都懂的话再送给你们,在这个世界改变的潮流中,你们不前进,不学习,不接受新的知识,不懂科学道理,你们的结局我可以预见,那就是被社会淘汰!”
“孔孟之道乃是大道,是治国之道,朕懂,所以朕并没有将孔孟之道从读书考试中删除,相反,而是给了他们很大一部分的卷面分数比例!但现在的情况是,朕不但要治国,还要治器,还要治人,还要天下大同!”
“孔孟之道能给我弄出来水车吗?孔孟之道能给我生产出化肥吗?孔孟之道能发电吗?孔孟之道能造火车吗?”
朝堂上一片沉静,朱常渊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但是沉静并不代表着臣服。
比如,有个身材略显肥胖的老者就从队列中出来,朝朱常渊拱手深深一揖,说道:“且不说陛下所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可陛下如此大事只和教育部尚书钱牧斋商议,完全没有通过内阁定义,是否视内阁如无物,视百官如无物?”
朱常渊猛然抬起头,锐利的目光直直的落在了那人的身上。
这个人他认识,不但认识,可以说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黄道周。
这货在崇祯年间极力反对汤若望改良制造火枪的建议,直接导致了火枪在中国没有出现,从而导致了中国可以提前八百年称霸世界的的机会。
当然了,事情没干成崇祯皇帝不快活,就把黄道周赶回家了。
朱常渊碍于此人的名气,在登基之后将他重新召回朝廷,对他可以说是寄予厚望,没想到这货是个愣角色,完全不懂世情圆滑。
所以,皇帝的脾气起来了,说话自然也不好听:“朕要做的事情很多,朕还要在有生之年吞并天下之土地,没时间在这些小事上和你们磨磨唧唧。”
朱常渊知道,依照大明朝官员的尿性,把这事捣鼓半年肯定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自己的观念一辈子也别想推行下去。
然后,黄道周听了朱常渊这句话,好像受了什么了不得的羞辱一样,说道:“陛下如此说,我等臣子皆是无用之臣子了?哼,臣以为,孔孟之道才是治国之大道,其他诸如墨家、法家、纵横家,皆是****,天下所治,首治人心,人心若是不稳,无论你如何折腾,最终还是会走前明老路!”
朱常渊听了差点一口老血喷出。
当皇帝这么久了,还真的没碰到过这么大胆的人,脾气竟然这么臭。
当然了,他还是有点气度的,没有当场发火。毕竟黄道周是他自己提拔上来的,俗话说的好,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而且,下面薛国观一系的官员脸上甚至喜形于色,在等着看笑话。
朱常渊强忍住怒火,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黄大人,存在即有价值,万物得来皆是造化,莫要以自己之清高,贬低造化之功!”
黄道周竟然没有看出皇帝的愤怒,顺着朱常渊的话,马上接道:“那么敢问陛下,****也有价值?”
我去年买了个表!
朱常渊一脑门的黑线,目光也变得阴冷起来,阴阳怪气的说道:“你要是敢拿着瓢去老农家中抢屎,你看人家会不会灌你一肚子屎尿!”
朝臣哈哈大笑,黄道周脸色通红,看样子也是怒急。
朱常渊可知道这货是个不要命的家伙,也不敢和他硬刚,怕坏了自己明君的名头,摆摆手打断了黄道周即将脱口而出的难听话,一拍桌子道:“放肆,目无君父,也是孔孟之道吗?亏你还是当世之大儒!”
黄道周气哼哼的说了一句:“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
“放肆。。。。”
“大胆。。。。”
“住口。。。。”
黄道周说的很难听,朱常渊还没说话,朝臣就已经怒不可遏了,一个个突然回头对着黄道周训斥,大声叫嚷,企图压住黄道周的话。
然而,黄道周却继续优哉游哉的说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朱常渊脸色铁青,朝堂下面死一般的宁静!
ps:推荐一本书《重生南明当皇帝》,本书讲述穿越南明永历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原河山后开启大航海,殖民世界,圈占土地,资本掠夺的故事。
第42章传首九边
朱常渊虽然懂得古代的知识不是太多,可是对于《孟子》中的七篇还是略有研究的,比如刚刚黄道周说的话,他就看过。
本来是齐宣王召见孟子,问他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这些事都是真的么?”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确实是这么记载的。”
齐宣王的坑挖好了以后,接着抛出一个非常难为人的问题:“商汤是夏桀的臣子,周武王原来也是纣王的臣子,臣子杀他的君主也是可以吗?”
孟子当时肯定是咬着牙说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成白话也就是说:“夏桀商纣王都是无道之君,对于人民来说只是个****不算是国君,国君不可以杀,但是****就可以杀!”
现在黄道周对着朱常渊如此说,不但但说朱常渊无道,还堪比夏桀与商纣王!
朱常渊如何不怒,可他是成年人,不能一怒就杀了臣子,况且是黄道周这样的大儒。而且朱常渊是穿越者,用后世人的目光看前世人,感觉有点不一样。
比如,他知道历史上明朝灭亡以后,这个黄道周率领自家老弱病残毅然决然北伐,和大清国拼尽了最后一份力,终于英勇就义。就义前还写了一首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朱常渊很尊敬他的气节,所以,在脸色黑了十几秒钟之后,才慢慢的转为缓和,有气无力的笑了一声,朝黄道周道:“你这个老匹夫,差点把朕气得杀了你。”
黄道周尤不自知,道:“陛下若是杀了臣,臣也无悔无怨。正所谓天地不仁,我便取义!”
我去!还天地不仁,不就是说我不仁吗?关键是老子再怎么说对你也有知遇之恩,为何对我如此刀炮相向呢?
想了一会。朱常渊感觉应该是登基太过突然,有一部分前朝旧臣认为自己是篡夺了崇祯的大明天子之位,恐怕在他们眼中,自己和曹操应该差不多了吧!
“呼!”朱常渊深深的吐出一口气,心中有些不高兴。摆了摆手朝黄道周:“黄大人你也别取义了,身为孔孟之后,行教化之功本来就是尔等的责任,这样吧,既然你不愿意接受朕的教育方式,那朕就让你按照自己的教化来。”
朱常渊从龙椅上站起来,对着满朝文武百官,指着黄道周说道:“洪大人远赴台湾,旨在扩我国土,征服其地其土。教化之功就依仗黄大人,不知道黄大人愿意否?”
这就是要把黄道周从京师发配到台湾了。
黄道周虽然脾气不好,当时担当还是响当当的,道:“臣领旨!”
朱常渊点点头,暗道还好这货知道进退,若是给他个台阶再不下,就只要动大棍打屁股了。
“好,如此,加教育部左侍郎,以左侍郎视台湾教化之事。莫负朕望!”
++++
三月,阳春!杨柳抽芽,温度渐渐回升。
即便是在北国的京师之地,也渐渐的披上了一层绿色。
朱常渊默默的看着明媚的天空。躺在阳光下暗自思量。
崇祯十一年的春天,他第一次穿越到这个世界,如今是大明泰正元年的春天,算来算去已经过了四年,距离自己完成系统交代的最终任务还有六年的时间。
一切,都在稳步进行。如果按照他的设想,将大明朝的土地改革和铁路修筑完毕,完成任务应该不在话下。
但是现在有另外一件事让他感到无比的头疼。就是那次自己完成日月岛城镇任务时引发的天象。
因为不知道不明白,所以才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慌。
朱常渊不知道下次自己再次完成任务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光景,难到还会有异象,还会引来大海啸灾难?
朱常渊不得而知。
曹化淳从宫外走进来,一直走到朱常渊的身边,躬身行礼,然后道:“拜见陛下!”
朱常渊点点头,示意他坐下来。
以前曹化淳的身子不好,五十多岁的人像六七十一样垂垂老矣。如今,在朱常渊的疗养院和医院待了一段时间治治病,身子竟然慢慢好转,甚至比朱常渊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气色还好!
“看你高兴的,有什么可喜的事情?”朱常渊问道。
“大喜事!”曹化淳微微一笑,神秘的说道:“辽东那边传来消息,总兵秦林抓住了一个人!”
“谁?”
“吴三桂!”
“好啊,这老小子,终于抓住了!”朱常渊拍了拍手,异常高兴。
之前大明亡国,吴三桂献关满清鞑子,得到了平西王的封号。
再后来,发现朱常渊竟然没死,他甚至连清兵都不相信,自己连夜化妆逃跑,给多尔衮都没打招呼。
这也是满清投降朱常渊却没有献出吴三桂的最大原因。
不过现在倒好,吴三桂竟然被秦林给抓到了。
“秦总兵请示陛下,是就地看管还是押解到北京来?”曹化淳看着朱常渊问道。
朱常渊稍微一思考,嘿嘿而笑,说道:“****的,朕才不想见他,让秦林就地格杀,砍了头传首九边吧,从辽东镇开始,一直到西边的甘肃镇!”
很久很久以前,朱常渊还是个小小的把总,在辽东混的无处容身的时候就对着宁远城发下过弘誓大愿,要把吴三桂传首九边。
如今,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
曹化淳微微一顿,没想到朱常渊下令如此果决,连审问都不用。
“就以,叛国罪论处,齑其三族!”朱常渊又恶狠狠的补了一刀。
曹化淳领旨,然后出去给秦林传口谕。
但是他的心里却像是翻江倒海一样,这都是什么事啊?这个主子平时一点架子都没有,可是你却不能得罪他,得罪他的下场就是吴三桂。
哎,好像不对!
曹化淳仔细回忆,发现越来越摸不懂朱常渊的思路了。
吴三桂是曾经参与谋害过他不错,可是前几天早上上朝时候那个黄道周为何在骂了皇帝之后又能升官又能全身而退,还博得了好名声?
这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
曹化淳想不明白,便不去想,老老实实的走到一处暗室,拿出手机给秦林打了个电话,告诉秦林朱常渊的原话!
这种小事,是不需要圣旨的!
九边,又称九镇,是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九边设立之后,到朱常渊的泰正元年,已经前后邃延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在这一百五十年中,无不饱经战火洗礼,见证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灭亡。
最终,为它画上了句号的还是吴三桂的传首九边。
秦林砍掉了吴三桂的头颅以后,按照朱常渊的旨意,将其头颅从辽东镇传送到蓟州镇、从蓟州镇传送到宣府,而后便是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和甘肃。
到了甘肃后,头颅已经发臭的不能闻,当地总兵将这个头颅葬到沙漠里,和吴三桂躯干所葬身之处整整有四五千里的路程。
在吴三桂传首九边的同时,朱常渊与孔和正在做着另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改革:划分军区。
朱常渊建议,裁撤九边中的六个,只保留其中的甘肃、辽东和宣府三个军事重镇。改名为甘肃军区、辽东军区还有宣府军区。
每个军区设置总兵官一名,其余建制和大明朝时期的军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些边境的军镇除了镇守边疆,还肩负起了开垦土地、开垦荒地的任务。
“甘肃军区驻军十万,防守西北边陲,防止那些蛮夷之人为乱!其军费由朝廷开支,所有军官只理军务,严禁干涉地方政务!”
“辽东军区驻军五万,其军费开支自给自足,防守边陲之外,令需担负东北地区的建设任务!”
朱常渊因地制宜的给不同的军区下达不同的命令。
甘肃那边面临的少数民族不但有蒙古,还有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关系复杂容易发生战乱。可辽东的鞑子现在已经被朱常渊覆灭,几乎没有太多的军事任务,所以自然而言就让他们肩负起建设和开垦的重任。
“至于京师背面的宣府,由于拱卫京师,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可驻军三万,配备最先进和新式的武器,并配备燃油、机械,并给予两架飞机以作巡航监察之用,随时保卫京师之安全!”
要对付蒙古人其实还是很简单的,不需要做如此多的部署。
朱常渊之所以还在北方保留着三大军区,一方面是威胁蒙古,但是更多的却是把矛头指向了老毛子俄罗斯。
北方的草原狼,换了一个又一个,从东胡到匈奴,从匈奴到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还有满清鞑子,但他们都是狼。
而俄罗斯一旦越过了西伯利亚,形成了对我大中华的威胁,就变成了一头无懈可击的北方狗熊。
狼咬人,尚能断其一腿,而要把狗熊赶走,付出的代价无疑更大。
第43章受阻
朱常渊已经准备好了獠牙,不知他沙皇会不会来到中国的地盘撒野,反正西伯利亚是要定了。
“第四个军区,放在这里!”
朱常渊的手微微一动,在地图上瞬间越过千万里,点在了四川盆地之处:“成都军区!”
建立成都军区,意义重大。
因为成都不但和云南离得近,和**离得也近,和青海甘肃离得也不远。可以说成都军区一旦建立起来,其威胁范围和辐射范围是所有军区里面最大的。
进,可以依靠成都向**、缅甸甚至是印度发起战争,退,可以保境安民。
“成都军区常驻军三十万,必须全部是精兵!”朱常渊的眼睛微微一眯,看着孔和笑着说道:“你也别那么诧异,这三十万军队,可是大有用途的。”
将成都军区的作用给孔和一解释,这货就明白了。
“第五个军区,以水师为主,以步卒为辅!”朱常渊的手点了点地图,目光却落到了台湾之上,道:“就放在台湾,朕以为可让洪承畴兼任总兵官,你看如何?”
孔和稍微一沉思,觉得朱常渊的这个主意很好。
虽然郑成功在攻占台湾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可惜终究太过年轻,担任一个水师提督就已经是少年得志够他臭屁一段时间了,如果在弄个总兵官,这小屁孩估计会上天。
现在洪承畴正好是台湾巡抚,军政一体化有助于他将朱常渊的理念实施的更加彻底。
“陛下英明。”孔和朝朱常渊恭维。
朱常渊面色不变,一边沉思一边说道:“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大争之世,地球上的那些航海强国一个个的争相侵占地盘,殖民掠夺。我大明一步慢步步慢!”
“所以,朕想在台湾岛上打造一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舰队,所向披靡。往小了说可以快速的驰援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往大了说,为日后占领整个亚欧之地做准备。”
“国内就建立这五个大的军区。至于国外!”朱常渊的目光在地图上掠过东海黄海,直直的盯着朝鲜半岛,说道:“朕想要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一个联军基地,也好威慑扶桑。兵寇北海!”
点了点朝鲜王朝南部的一个靠海的城镇,寻思了一会后,道:“这方面的事情还需要鸿胪寺派使者前去沟通,看看朝鲜王什么态度,能不能容忍朕的军队开赴的他们国家。这事你们内阁看着办吧!”
朱常渊又道:“日月岛上的驻军和水师。日后缓步移到台湾,支援洪承畴和沐天波!”
朱常渊即便是远在京师,也念念不忘台湾,不忘洪承畴,不忘他的土地革新。
而此时的洪承畴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发台湾,建设衙门。
洪承畴很有眼光,把整个台湾的政治中心就地选择在了热兰遮城,并且改热兰遮城为台南城,为台湾省的首府。
根据台湾的地形特点和地盘大小,设置三府六县。每个县任命了一些基础的官员,分拨了一些银两,建制完成。
建制虽然完成,可是要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