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已经决定,不在辽东人事上面挣扎了,倒不如爽快的放权给他朱常渊。

不过,如此欺凌君父,等辽东诸事平定之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臣遵旨!”薛国观领旨而去。

皇帝还没休息三分钟的时间,薛国观这货去而复回,几乎是一路小跑跑到皇帝面前,说道:“陛下,不好了,渤海王朱翊钒八百里加急奏疏。”

第167章朱翊钒的恐惧

“渤海王朱翊钒?”

崇祯想了很久一会,一时之间也没想到这货是谁。

倒是薛国观提醒他说:“陛下,这朱常渊,便是渤海王中的一支,当今渤海王朱翊钒便是朱常渊的亲叔叔。”

“哦?”

崇祯皇帝顿时一个激灵。

牵涉到朱常渊的任何事情,现在对他来说都是大事。

“怎么了,到底有何急事!”

倒也不是什么急事,若是在平时,像朱翊钒启奏的这种事情,在大明王朝来说平常之极,皇帝每年对于这类的事情一般都是问也不问就同意。

可是今天,崇祯心里有些愤怒了。

因为,渤海王启奏的事情比较敏感:王世子储位。

根据渤海王奏疏中所说,渤海王的先王世子本来就是朱常渊的父亲,而他不过是因为朱常渊父亲去世的早,占个便宜袭了王位。

现在,朱翊钒说自己已经耄耋老矣,竟然要立朱常渊为渤海王王世子,而且,立了世子之后,就想要把王位立即传与他。

这个事实在是太敏感了。

朱常渊现在军功赫赫,又是根正苗红的宗室血脉,在辽东大权独握,手下精兵强将不计其数,和当年的成祖皇帝朱棣相比,就差了一个王位。

这崇祯如何能够答应?

万一朱常渊搞一场兵变,从辽东出兵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这天下还有他崇祯什么份?

关键是渤海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荣华富贵送给哥哥的儿子,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儿子?

崇祯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可是他笃定的认为:这中间必有朱常渊的影子出现,或者说,是朱常渊威逼渤海王让位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准!”崇祯几乎是当即出口,直接予以拒绝:“世子之位,当立嫡子,渤海王若无嫡子。可选长子,若二者皆无,选其贤者而立。”

说完,又不放心的问道:“渤海王有无子嗣?”

薛国观道:“渤海王有三子。”

“好。就这么办!”

“臣遵旨。”

+++++++++++

这下,崇祯皇帝可有些冤枉朱常渊了。

其实,这件事,真的是渤海王朱翊钒自作主张,朱常渊不可能也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如果有可能提前得知,他甚至会阻止渤海王上书。

毕竟,对于他来说,渤海王只是一个虚名,既然手中有实权,何必在惹得皇帝不高兴,封王这件事只要坏处没有好处。

可是渤海王不这么想。

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

之前听说过朱常渊战功彪炳,老是想着攀附,甚至想让自己的儿子到他军中历练历练,可是看到朱常渊在山海关中一句话就宰了六千关宁铁骑。他害怕了。

平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侄子竟然是个如此心黑手狠的人。

真是低估了他了。

朱翊钒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当初渤海王王世子是朱常渊的父亲,他朱翊钒不过是老王爷众多子嗣中并不出众的一个。

但是,他最终却赢了。

当然了,其中是用了不少手段的,特别是朱常渊的父亲,朱翊钒没少给他挖坑,将自己的这位大哥坑的何止是泪流满面。

就算大哥去世后,朱翊钒甚至将朱常渊撵出家族的权力中心。仅仅给他留了二百亩山田。

站在朱翊钒的角度,用他的眼光看问题,他总是感觉朱常渊会在最近拿他开刀,想想六千关宁铁骑的下场。吴三桂的下场,半夜里都会被噩梦惊醒,感觉自己头上随时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可他不知道的是,朱常渊极少关心王府的事情,根本从来没有问过渤海王王府。

这只是其中第一重的误会。

然而,误会还会叠加在一块。让崇祯这个多疑的皇帝心中更加难安。

比如说,他的传旨太监拿着御赐尚方宝剑到辽东寻找朱常渊下旨的时候,突然得知,朱常渊挂印回家了。

回日月岛了。

这下子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皇太极密切关注、崇祯拍案而起、渤海王惊慌失措。

其实,朱常渊回家只是给皇帝做做样子看,让他收回成命别尼玛今天想要派个人来,明天想要派一支军队过来跟老子夺权。明确告诉皇帝:老子就要在辽东大权独揽,老子可是要干大事的,你别烦我好不?

你要是再烦我,我真的不干了,你找左良玉来吧。

至于渤海王的事情,他到现在为止压根就不知道。

听说朱常渊挂印致仕的消息,皇太极喜极而泣,连睡觉都是带着笑容的,要知道,一旦朱常渊和崇祯皇帝闹翻,那么这个天下,这个大明,就再也没有他的一合之将了。

虽然现在不知道朱常渊辞职是真是假,可是,万一真的弄假成真了呢?

相反,崇祯皇帝却气愤的差点晕过去。

在他看来,这就是朱常渊在给他这个皇帝上眼药了。

不就是没答应渤海王将王位让给他么?不就是你朱常渊想要裂土分王么?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崇祯皇帝狠狠的骂了一句,然后又道:“朕早晚食汝之肉,饮汝之血!”

当年袁崇焕那个贼子,虽然狂妄欺君,也没到这种程度,你朱常渊比之袁崇焕更甚。

崇祯长舒一口气,看着面前的几个股肱之臣,说道:“几位爱卿,你们看此事?”

薛国观道:“如今无他法,辽东之地情势危急,臣怕若无朱常渊镇守,皇太极岂肯休兵,我大明有倾覆之险。”

“好了,诸卿下去吧,朕在想想!”

这种事情,即便群臣心中想的最佳办法就是给朱常渊封王,可是,他们也不会傻到说出来。

讲白了,宗室的事情,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的手中,不管外臣如何反对,皇帝照样能够将自己的意志执行下去。

比如这次朱常渊要夺渤海王王位,崇祯若是给,其他人反对也没用,崇祯若是不给,渤海王哪怕是天天往京师跑,王位照样要落在朱翊钒的子孙身上。

但是目前这个情况,既然朱常渊铁了心的要王位,崇祯虽然憋屈,可是还得给。

自然了,在崇祯皇帝的心中,即便是给,也不能让你那么舒舒服服的接受,至少,要让天下人看见你的狼子野心。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东厂提督王之心、老太监曹化淳,还有礼部尚书兼内阁首辅薛国观一行人,在皇帝的授意之下,从京师启程进入天津卫,然后由天津卫登船,直向日月岛而去。

当然了,将整个黄海都纳入巡视范围内的李三,第一时间就发现了状况,赶紧朝朱常渊汇报。

朱常渊一听,顿时慌了起来。

但不是怕这几个人要对自己干嘛,而是怕几人若是真的登陆了日月岛,可就不得了了。

虽然平时崇祯没少派奸细装作商人来朱常渊岛上查看,但再怎么说都是背地里干的事,上不了台面。而现在,万一这些人到了岛上,当面质问还真的不好回答。

比如说,日月岛上的大量驻军、比拟皇宫的建筑、还有自己的夫人拉娜,该如何解释?

所以,朱常渊也很聪明,在这一队伍人没有到达自己岛上之前,主动开动船只,朝他们迎面过去。

就这样,两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偶然碰面了。

朱常渊很热情的将几人连同百十个士兵邀请到自己的大船上,笑呵呵的说道:“哎哟,几位大人,这是要去哪里啊?”

薛国观嘿嘿一笑,说道:“正是要到日月岛上给皇叔宣旨。”

“宣旨?”

朱常渊心底一喜,暗道:莫非皇帝当真不再往辽东塞人了。口中却说道:“薛阁老辛苦啊。”

和朱常渊最熟悉的莫过于曹化淳这个大阉宦,看着他笑嘻嘻的说道:“常渊啊,你可是鱼跃龙门了,咱家先给你道喜了。”

朱常渊苦苦一笑,说道:“哎呦,曹公哎,都是保家卫国,何喜之有啊。”

“那是。。。。”

曹化淳一句囫囵话还没说完,就被薛国观这个不识趣的家伙硬生生的打断,像是打了一半的飞机被人强行击落了一样,心里难受无比。

“大都督切莫着急,现在这海上也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上了岸再说吧!”

朱常渊心中一阵鄙夷,看着曹化淳那憋屈的模样,有心想要帮他一把,嘿嘿一笑,道:“薛阁老所言甚是,此处确实不是说话之所,本将这就开船,咱们靠岸以后再说。”

将所有人请进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大船之上,朱常渊便打开自动巡航功能,让大船自己在海上航行,不过,航行的目的地不是日月岛,而是辽东半岛,确切些说应该是盖州。

几人坐了一天的船,等下船登岸的时候,薛国观有些迷惑的看着周围的景物,疑惑的问道:“这就是日月岛?”

朱常渊冷笑,说道:“不是啊,这里是盖州,对面的耀州和海州中,就是皇太极的驻军。”

“什么?”薛国观一听急了,道:“谁让你把船开到盖州来的,不是日月岛吗?”

这次过来,他确实存了想看看传说中的日月岛,准备顺便将岛上的情况添油加醋的给皇帝汇报一下的想法,没想到这朱常渊倒好,直接将他们一行人接到了盖州来。

第168章延明王

“为什么要去日月岛?”

朱常渊反问道。

薛国观据理力争,看着朱常渊好不怯懦,说道:“陛下令我等去日月岛宣旨,如今你把我等带到辽东之地来,是何道理?”

朱常渊顿时苦笑了,道:“薛阁老啊,上船的时候您也没说要到日月岛去,所以,我就来到辽东了。”

“再说了,陛下让你们宣旨,难道不是给我宣旨么?抑或是,给日月岛上的其他人宣旨?”朱常渊演技现在有所提高,接着说道:“这样吧,如果不是给本将宣旨,本将现在就派人送大人去日月岛。”

“算了,算了。”东厂提督王之心出来打圆场,说道:“大都督也并不知情,再说了,陛下让我等过来,就是给大都督宣旨的,至于在哪里,倒是其次了。”

“朱常渊接旨!”

王之心不给薛国观说话间的机会,大声高喊一句,然后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圣旨,展开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蓟辽督师朱常渊,宗室苗裔,成祖皇帝血脉,战功彪炳,于大明屡有奇功,此城国之干城也。”

朱常渊就地跪倒,引得盖州城百姓都过来围观。

当然了,听到皇帝的诏书圣旨,百姓也都纷纷下跪。

王之心继续读道:“渤海王朱翊钒慷慨大义,奏朕曰常渊可承王裔,朕亦嘉之。今从其所奏,敕令蓟辽督师朱常渊承袭王爵。”

王之心读道这里,朱常渊绝逼是楞了。

渤海王?朱翊钒?

我的那个便宜叔叔?

什么时候这么慷慨大方了,要把王爵都让出来?

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阴谋?

一瞬间,朱常渊的脑海中闪过诸多念头,唯独没有欣喜,他甚至有一种严重的危机感。

我这个大侄子皇帝到底是玩的哪一出啊?

“皇叔国之栋梁,挽大明于即倒,延国祚于将倾。朕意其王爵除渤海二字。御赐延明,以彰其功,统御原渤海王其地。并赐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各一。”

朱常渊听了,脑子一片混乱。

这尼玛什么事啊?

还赐车马衣服。虎贲朱户,这尼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共九样,不就是传说中的九锡(ci,通“赐”)吗?

这九锡给老子算什么回事?

是想告诉天下我特么是个大大的奸臣吗?

这边他还在纠结。那边王之心的圣旨已经念完了。

“带砺山河,国以永宁,爱及苗裔,与国同休,永光不烈,昭告天下!”

“此诏,大明崇祯十二年。。。”

王之心读完,还严肃的看向跪地的朱常渊,问道:“朱常渊,你可听明白了么?”

朱常渊点头。道:“臣,听明白了。”

然后,王之心突然换上一副笑意,乐呵呵的试图将朱常渊从地上拉起来,说道:“恭喜王爷,从此以后福泽子孙,与国同休了。”

朱常渊执意跪地不起,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常渊何德何能,安敢受此封赏。公公莫要见怪,请恕常渊万死不敢受封。”

“王爷快快请起,这是陛下一番心意,也是朱翊钒之意。不要再推脱了。”曹化淳也笑眯眯的看着朱常渊,劝说道。

朱常渊哪里敢起来,执意跪地,道:“王位某受之,九锡惧不敢当!”

开什么玩笑,崇祯皇帝也真是够了。想想历史上都是有哪些人受过九锡吧!

王莽受九锡,结果这货窜了西汉,建立了新朝。

曹操受九锡,结果这货的儿子建魏代汉。

司马昭受九锡,结果,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司马伦受九锡,结果矫诏废帝,自立为皇帝。

还有后来的孙权、杨坚、李渊。

哪一个不是乱臣贼子?

崇祯皇帝现在给自己赐这九样东西,就差在他的脸上贴个标签,上面在书两个字“奸臣”了,哦不,应该说已经给他贴上标签了。

不是说要昭告天下么?

我去年买了个表。

“延明王!”薛国观站到朱常渊的面前,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由不得你不受,莫非你还想要抗旨不成?”

“王位你接受,九锡不受,有这么接旨的么?”

薛国观说的对,接旨接一半确实有点藐视皇权了。

朱常渊不得已,毕竟这些人仅仅是被崇祯差过来传旨的,没有权利收回圣旨,只得俯首顿拜,山呼万岁,然后道:“臣诚惶诚恐,接旨谢恩!”

从地上站起来,朱常渊心中也是感慨不已。

其实做官能做到他这个份上,也属不易,也属得意,也算圆满了。

抛开延明王的封号不说,他目前的官职,武英殿大学士、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堂堂正正的一品大元。

当然了,兵部尚书只是个加衔,并不是他真的任职兵部尚书,但是这样,也够他牛逼一辈子的了。

毕竟单单一个兵部尚书也才区区二品,他已经被朝廷擢升为一品了。

这个世界上,除了崇祯皇帝和那个五省总理熊文灿之外,应该没有哪一个人比他朱常渊的官职更高。

更何况,他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宗室血脉。

别人不是大明宗室,最多顶天像徐弘基那样承袭或者被封个国公,而朱常渊,却是可以裂土封王的。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他就是大明的新一任渤海王,哦不,应该说是延明王。

也就是从今天开始,他可以称孤道寡,在辽东之地肆无忌惮,再无掣肘之人。

从一名小小的把总,做到大明最顶尖的官位,他凭借着那个狂魔一样的外挂,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而且,更让整个天下人艳羡的是,今年的朱常渊,才看看二十二岁。

如果有可能,如果不是背负着历史使命,系统赋予他的责任,朱常渊都想就此了了一生,不去和明思宗朱由检明争暗斗,也不用把人家逼入死地。

毕竟不管出发点为何,崇祯对他算是不错了,而且崇祯皇帝本身,也是一个令朱常渊既佩服又同情的人。

如果不是咫尺之间的那个位置,他相信,二人甚至能够成为朋友。

不过,如今的处境决定了,他朱常渊,必须要取而代之,越快越好。

“唉!”内心深处叹了一口气,朱常渊摇了摇头,暗自安慰道:“反正就算我不来,你的江山也仅仅只剩下四年多的光景,大明王朝亡国之日也不远了。”

“陛下啊,算臣对不住您,以后,如果有可能,就补偿到你的儿子朱慈烺身上来吧。”

甩掉心中的那些杂念,将面前的一行人热情的请到盖州城中,用现代宴会的样子丰盛的款待了一番,而后,各自给些赏钱,打发他们离开。

至于薛国观带过来的那一百名雄壮的士兵,朱常渊就留下来了,没让他们带走。

实在是,即便是让薛国观他们带,他们也不会再带走了。

因为这一百名军士,属于九锡之一,也即是所谓的虎贲。

然后,勉励辽阳总兵朱金彪一番,道:“从今天开始,你辽阳总兵的头衔就改成盖州总兵吧,什么时候有机会,本王会让你们如愿以偿。”

令朱金彪带领两千人守住盖州城,让孔和带领船队回到日月岛,并令他择日再去欧洲,多多诱拐欧洲的那些科学家。

然后,带着二百铁骑和一百虎贲,大摇大摆的从皇太极的地盘上飞驰,一路从越过大凌河,从锦州到宁远,二日后抵达山海关。

抵达山海关以后,几乎是同一时间,皇太极派人过来,送上贺表,祝贺朱常渊封王裂土,而且,领队的范文程还兼具着交割宁远和锦州二城的任务。

交割其实很简单,就是清军在三日内将城中所有的军械、物资等东西搬回他们的沈阳老家,反正朱常渊的意思,你们能带多少带多少,可是有一点,不能带百姓。

古代社会,国家对于领土倒不是怎么太过看重,丢失一城一地也不是不能原谅的事情,是以,各个朝代,疆域地图变化都非常之大。

但是百姓却不一样,百姓就是财富,国家税收的来源,他们却看得很重。

比如刘备,城守不住了不要紧,老子带着百姓走就可以了。

皇太极也乐得不带百姓,对于他们这种游牧民族来说,虽然现在定居沈阳也进入了农耕文明,可惜,文化跟不上,老百姓多了养不活,他巴不得人少一点呢。

一切交割完毕后,朱常渊马上命令:东江总兵官胡大,率领两千人驻守东江皮岛;宁远总兵贺兰筹率领五千人驻守宁远;锦州总兵官牛峰,率领一万人驻守锦州,至于本来的山海关,则只留了几千人看守。

因为对于朱常渊来说,现在无论是宁远还是山海关,都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地盘上的门户:锦州和盖州。

朱常渊自己,也带着家眷从山海关迁移到了锦州城中,并着人在城中新起了一处王府:延明王府,正好将皇帝陛下送的九锡之一的朱户安装上面。

所谓的朱户,其实就是红色的大门而已。

一切准备好之后,朱常渊将自己手下二百万人敌分散进入宁远和锦州下面的最基层去,安抚百姓,吊死问伤。

许多没有食物过冬的居民都被分发了大量的粮食,衣服不足的也送上了衣服,甚至朱常渊还从后世阜新的那个露天煤矿开采了不少煤炭,送与居民过冬取暖。

这些工作做完以后,东北地区严冷的冬天终于到来了。

第169章准备

东北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这才刚刚入冬的节奏,朱常渊走在外面的大街上都已经哈气成冰了。

宁远和锦州两个城市所有的军民都进入了冬休时节,而且,有了朱常渊手中大量的粮食和衣物,他们的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太难过。

当时从陕西之地带过来将近三分之一的粮食,现在治下的人口也不是太多,所以,即便是整个宁锦三年不种地,也吃不完的粮食,这一点,倒是不用发愁。

天气虽然冷,可是有一队人马,始终没闲着,那就是朱常渊的二百铁甲骑兵部队。

现在不用打仗了,他们又化作道路测量方面的专家,拿着仪器在野外走来走去,勘探地形。

确切的说,应该是勘探锦州到后世阜新这一段路程的地形。

后世光绪年间才开始在阜新市所在的地方设置阜新县,现在来说,那地方还只是一处规模略大一点的村镇,居民聚集地而已,远远谈不上什么城市。

朱常渊现在是蓟辽总督、大明延明王,统御辽东,有全权决断的权利,所以,为了方便,就给后世阜新所在之地起了一个新的名字:阜新城。

让身边的边横带着五千人马前去那边筑城,并在那个露天煤矿的山脚下开凿出一个大大的水池,以供朱常渊的巨轮停放。

两百铁骑人人都是万人敌,体格强壮不用说,加上身上穿着朱常渊从现代社会运送过来的超级加厚羽绒服,对付这寒冷的冬天也还行。

毕竟,这里和北京差不多在同一纬度,虽然在东北。可也并非是遥远的哈尔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

现在有了朱常渊的全球定位子系统,不但能够使用手机。而且还可以使用gprs进行定位测量,不必使用全站仪。所以,勘察队的工作效率高出了很多。

半个月的时间,所有从阜新城到锦州这一段的地形图测量全部完毕,并且出了地形图,可谓是第一手的勘探设计资料。

一旦这些原始的数据被采集到以后,朱常渊马上组织日月岛上面的道路设计师,根据地形图设计出一条从阜新城到锦州城的最佳线路,并将这条线路延伸到海边。

当然了。鉴于平行世界的建设条件,就没有设计公路,而是设计了一条铁路,单线。因为在道路建设中,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是建设要求,铁路都比公路要低的多。

朱常渊是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对于工程上面的事情虽然不敢说精通,但这点常识还是有的,而且,他还在工地上待过不少时间。整天又有老爸的耳濡目染,懂得还有那么一点点啦。

估计了一下,全线估计差不多一百公里。不太长,也不太短。

三天后,设计院的人员就选线完毕,将选好的图纸递给朱常渊。

朱常渊认真看了以后,摇了摇头:这些设计人员,完全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来设计,纵然没有错,可是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咱们现在的建桥技术跟不上,线路选择当以少跨河流为好。实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再架桥,要坚持这个原则。”

一条一百公里的线路。来来回回跨大凌河八次,尼玛你以为老子很能架桥么?

好在。朱常渊把自己的思路清晰的告知了下面的人之后,又几天的时间,正式的道路选线图纸出炉,线路总算定下来了。

不过,线路虽然订了下来,具体的细部图纸还没有设计出来。

朱常渊倒也不急,反正即便设计出来,现在也无法施工,给他们一个冬天的时间慢慢设计,明年开春就动工,今年提前将各种准备做好,至少将人员动员成功。

人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实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关键的地方在两点:一是铁轨,二是火车。

土方和路基填筑很好说,道砟石子也没有什么高科技。

关键是铁轨,以现在他手中的设备,生产出铁轨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丹尼斯他们的炼钢炉早日成型了。

铁轨这种东西,虽然在现代社会稍微费点事也能搞到,可朱常渊是不打算从现代社会运送的,他要的就是自己生产。

按照他的计划,通过这次轨道的生产,将能带动至少一批生产厂的产生,也会给岛上很多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提高整个世界的科技水平。

现在他算是明白了一点,要发展科技,单靠从现代社会运输东西过来可不行,在运输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运用人力物力,不能老是养着一堆闲人。

好消息就是,丹尼斯带领的一队老毛子,工作热情非常高,两个项目他们分成了十个小队伍,每五个队伍负责一块,分别制作丹尼斯发明的蒸汽机,还有朱常渊提出来的炼钢炉。

至于原材料,则是朱常渊提供的。

在工人的配合下,按照老毛子设计出来的规格,有人切割钢板,有人焊接,有人负责电路,一个小型的炼钢设备正在被一点点的安装起来。

朱常渊看了,也是非常的高兴,而且看样子,年后这两个项目就能具备生产条件,虽然生产的效率不敢保证。

为了保证生产,在设备具备生产条件之前,朱常渊还需要干另外一件事情:准备原材料。

比如说,不论炼钢还是蒸汽机火车,都需要煤,那就要开采煤矿。

好在阜新城那边就有一个露天的大煤矿,现在也已经有挖掘机在日夜不停的开采。

从煤山上开采出来了煤矿之后,然后通过环保不耗能、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大汽车运送到山脚下,有专门的人开着装载机,将煤炭一点点的装到大轮船上。

而轮船就停在大凌河被拓宽的水道中。

一旦三万吨的轮船被装满,朱常渊就可以将之收到系统中,然后带到日月岛,将船上的煤矿堆在专门的储煤场,供以后炼钢和蒸汽机所用。

煤炭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个问题:铁矿。

不得不说,辽东真是个好地方,不但有露天煤矿,还尼玛有露天铁矿。

铁矿在哪?

鞍山!

鞍山在哪?

就在盖州的背面,辽阳的南侧,有一个超级大铁矿,储量惊人足够朱常渊这辈子用的不说,关键尼玛还是露天的。

只是有一点,铁矿所在地现在属于皇太极的地盘,有些不好弄。

虽说两方现在已经议和,可是尼玛总不能大摇大摆的跑到人家那里挖矿吧,这也太不把人家当回事了。

朱常渊在现代社会做了一番调查。

鞍山最大的露天铁矿应该就是大孤山铁矿,平行社会中还没开采的情况下,应该是个海拔在三百米左右的小山包,方圆十里。

古代号称“十里铁山”,就在千山脚下,与沈阳相距一百公里,与盖州城的距离也差不多是一百公里。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十里铁山就在沈阳和盖州城之间的地方,是群山最外围的一个小山包,交通方便,开采更加方便。

这个铁矿即使是在平行世界,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

所谓十里铁山,指的就是这个十里大的小山包几乎就是一块散碎的铁疙瘩,不但朱常渊知道,皇太极也知道。

而且,皇太极的很多兵器用铁,来源就在这里。

想要将这个山包据为己有且投入人员机械开采,难度无疑是很大的,不单单是技术难度,而是皇太极那边,人家根本就不会愿意。

怎么办?

打!

打人就落了下乘,朱常渊没事要发展经济,不可能天天带着兵干仗,所以,最好还是想别的办法,比如说互利互惠。

于是,带着试探性的想法,朱常渊派出了一支二三十人的使者团,访问沈阳,并且,给皇太极提出要开发铁矿山的要求。

为了表示隆重和重视,这次朱常渊派出的是日月岛的骨干老成持重的严宏,作为使者团的团长和皇太极谈判有关开发铁矿的一切事宜。

“外臣,大明使者团团长严宏,参见大清皇帝陛下,愿陛下福体康健!”

严宏拜而不跪,口称外臣,喊皇太极陛下。

没办法,总的来说,人家已经建国了,这在政治地位上来说并不比京师的那位崇祯皇帝差。

“使者大人一路辛苦,请坐!”

皇太极的大殿上,专门有人给严宏搬了个凳子,严宏也不客气,就坐了下来,与御阶上的皇太极正面相对,不过一上一下而已。

“延明王为了表示和大清永享和平的诚意,托我带来礼物,并送陛下!”严宏一摆手,下面两人抬着一辆摩托车上来,放到了皇太极的大殿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