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远征军-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都是闽王心腹,享受着帝国最高的权利,但同样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不论李捷要做什么,他们都要义无反顾的跟随。
尽管李捷之前已经像他们透露出了计划的一部分,可最近的动作实在是太大了,就算一个个都是人杰也是心头不安。
刚一回来就如此焦急,如此高调的召集重臣,肯定没好事!
尽管是李捷召令他们过来议事,帝王威严下李捷还是最后一个到的,铁塔一样高壮的赞婆撑着雨伞为李捷打开落水珠帘。满面严肃中,李捷快步走了进来,落座于早已经摆放好的长条桌上首,收起雨伞,赞婆也是铁塔一般伺立在李捷身后,最后居然还有个洋王妃安娜跟在后头淋着水钻了进来,看了看没有自己坐的地方,不得不哼哼了一声,站在了李捷身后另一面。
幸好这是大唐七世纪,王与士大夫坐而论道,要是宋代,王玄策几个就不得不站着了,要是明代,甚至还得跪着,不过此时压抑的气氛让几人感觉还不如跪在外头了。
作为首辅,已经留出了清癯三文胡,一副宰相威严之相的王玄策硬着头皮率先打破了平静,先是领着几个重臣站起身向李捷行礼,然后犹豫着抱着笏板问道:“陛下召集臣等,不知所为何事?”
“机会到了。”
无关的莫名其妙说了一句,李捷从怀里掏出一卷羊皮纸,随手递给了赞婆,让他分给大臣们阅读,不过没等赞婆迈出去步,另一头的安娜已经眼疾手快抢了过去,洋溢着兴奋翻了开。
不过仅仅看了第一眼,安娜脸颊上的笑容就僵住了,转而沉闷的扫了两眼,最后凝重的将羊皮卷还了回去。
安娜的表情明显也影响了其他人,从赞婆手中接过羊皮卷,王玄策皱着眉头瞄了一眼,然后面不改色递给了一旁李绩。
浓密的黑色胡须如今有些变白,李绩也是变得更加苍老,不复当年高句丽战场上的狠先锋,不过满是皱纹的老脸上却多了中历经风霜的老而弥坚,看过羊皮卷后,一抹喜色在他脸上绽放。
然后是狄仁杰,来济,两人都是为难的摇了摇头,剩下的将军们则一个个面露严肃,不自觉的挺直了身板。
“真没想到,侯杰这厮恶贯满盈,最后落了个*而死,国一年而亡,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过陛下,您真的决定了再次征讨阿拉伯帝国?”
慢慢回味了片刻羊皮卷上的紧急军情,王玄策方才摇着头感慨的说着,但旋即,他又是故作镇定的把眼神微微瞄向了李捷,试探性问道。
毕竟上一次征讨阿拉伯帝国的大败还有一层阴影,阿拉伯帝国与闽国一样都是大国,征讨这样的大国,风险可并不小,也难怪王玄策都有点打怵了。
可李捷旋即的话差不点没让在场十来人都从椅子上跳起来。拳头猛地压在桌子上,李捷面容严肃,直截了当的摇了摇头。
“不是决不决定,明日孤就要在朝堂上宣布征讨阿拉伯帝国,一月时间积累兵力准备辎重,开元初年九月,孤要出兵阿拉伯帝国!”
“陛下不可!”
想都不想王玄策脱口而出,看着李捷一眼看过来,他才猛地醒悟,却依旧焦急的站了起来,急迫的抱拳行礼下去。
“陛下,最近满朝文武已经在对呼罗珊的局势有所不满了,如此后方不稳固之时贸然宣布出兵,势必引起群陈凡对啊,还望陛下三思!”
王玄策说的颇为诚恳,很是恳切的看着李捷,可没等其他阁臣站起来声援王玄策,李捷已经抢先两个拳头锤在桌子上站了起来,阴沉着脸说道。
“孤只是在通知你们,不是征求你们的意见,你们是首辅大臣,宰相,群臣不同意,你们就说服他们同意,明天,孤一定会宣布讨伐阿拉伯帝国的消息!”
说完,李捷径直的离开了桌位,向外面走去。
一直以来,李捷都是个随和的主公,这一次,难得他像诸多大臣发了脾气,以至于王玄策几个当即愣在了那里,赞婆也是跟着李捷背后转身就走,惊愕了下,安娜赶忙也是屁颠屁颠跟着出去,水珠在她新染的金发上滑落下来,轻轻甩到了桌子上。
眼看着李捷真的要走出这个淋着水的亭子了,一个激灵回过神来,王玄策赶忙是对着李捷背影伸出了手,也顾不上君臣礼仪了,焦急的大声喊道:“陛下,三天,给臣三天时间!”
在赞婆撑着的伞下回过身,李捷却是满面的冷漠,淡淡然的回了一句。
“孤讨厌等待!”
这一回,李捷三个是彻底走出了湘亭,留下一堆亲信面面相觑,好一会,最是忠厚寡言的来济方才无奈的吐出一口浊气说道:“陛下受什么刺激了吗?”
“也许吧,毕竟上一次死的人太多了。”
模棱两可了摇摇头,王玄策也禁不住哀叹起来。
“这一回,麻烦更多了。”
“不过老狄,你说这逆贼侯杰这么多年都好好的,怎么就刚登位一年,说垮台就垮台了呢?”
“谁知道?”愈发精明干炼的狄阁老干脆翻了个白眼。
傍晚时分,一群鸽子扑棱扑棱的展开翅膀,由宫中直奔东方飞去,每一个脚上都带这个竹筒,七八个将军大臣也是满腹心思,各自回了办公的衙门,收拾东西出了宫。
回首看着朝臣们上朝办公的大殿,王玄策又是止不住头疼的拍了拍脑袋,三天时间,如何说服群臣,接受闽王突如其来又要进行的举国征讨?
骑上马向回返的王玄策却并没有注意到,就在宫门口不远处,一个亮晶晶的望远镜缩在民居中,正紧紧盯着他,刚刚他忧愁的动作,也一丝不落的映**了望远镜中。
波西斯城东,近些年来也新建了不少的大臣府邸,连片的官宅一座挨着一座,几进的硕大宅院,门口一个挨着一个的威严石狮子,尤其是靠向最东端一座园子,尤为的气派。
门口,家丁护院骄傲的将胸口挺得直直的,偌大的官厅中,也是灯火通明,丝竹之声阵阵悦耳。
唐人豪迈,聚众宴饮,吟诗作乐之事太过平常,所以这一处也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不过要是进了宴会里面,气氛就显得有些不对了。
足足二十多个大臣,美酒佳肴在前,却一个个都显得提不起兴趣来,尤其是最上首的宅院主人,缕着梳得整齐的胡须美髯,却是止不住唉声叹气。
“老爷老爷,王相公他们从宫里出来了,不过似乎闽王安排了什么大事,王相公显得很忧愁。”
一听这话,一个个闷闷不乐的大臣全都把注意力转了过来,尤其是上首的胡显,豁然站了起来,连酒杯碰到了都没有顾及得上。
“王玄策他们讨论过究竟闽王吩咐立刻什么事吗?”
“回老爷,王相公他们都是贵人,小的哪儿敢上前听啊!”
看着灰衣小帽黑黝黝的天竺奴仆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胡显满腹不耐赶苍蝇一样摆了摆手。
“去,王玄策回府肯定会召集他的心腹,想办法跟阁部府的下人打听清楚,闽王究竟吩咐下了什么?”
灰衣小帽的下人如蒙大赦一般灰溜溜的出了门,没再看他一眼,胡显则是忧愁又是端起了酒杯。
“大人还有心思喝酒,闽王如此急急匆匆带领河中郡王东征西讨,恐怕就是在为河中郡王树立声望,培植羽翼,如今刚一回朝,就急急匆匆召集元老,密意,圣驾反复无常,恐怕重立大公子的心思又是燃起,这是吩咐王相公他们想方设法为大公子造势,并寻世子的毛病行废立之事了。”
这话一出,整个官厅都是静了静,不过胡显却仿佛一点儿也没听出这话的禁忌一般,捏着酒杯直接烦躁的晃了晃头。
“这天下是他们的,废不废立,要我又能怎么办?”
第949章。结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是一点儿也不假。
汉朝时候,外戚与宦官相互争夺政权,斗争不已,南北朝,汉人地主世家与胡人贵族大户矛盾重重,南方侨居的士族与本土的土族争权夺利,相互勾结,大唐建立后,就政治问题,关陇军事集团与关东世家们同样有着纠纷,只不过皇家出身于关陇军事集团,不论李渊还是李世民都是暗暗压制着关东门阀,大唐初期政治比较清明而没显露太多端倪而已。
李捷一手带出来的闽国如今同样也分出了这样那样的势力。
几种人在闽国比较受重用,最炙手可热的就是李捷召集的那些功臣,如王微那样最早跟着李捷的,如来济那样,跟着李捷去五原建立突厥都护府的,十多个人组成的元老派,始终是把持着帝国最顶尖的权利。
其二,就是向秦怀阳,房遗爱这样皇族的亲戚,还有江左萧家,弘农杨氏这些早起投靠李捷,或是在八闽时期投靠过来的,老杨翊的遗泽,杨姓,萧姓在闽国都是官运亨通。
第三档是关陇军事贵族,李靖给李捷遗留下的礼物,关陇贵族各世家都在李靖遗留下的劝说中,向李捷派发了自己家族子弟,辅佐李捷稳固在天竺,东南亚的统治,不过这一部分势力主要在军中。
第四等就是如胡显等人,以及关东诸多门阀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五姓七世家都有大量士人迁居到了闽国,落地生根,建立庄园繁衍生息,不过明显李捷对他们并不是太感冒,很大这一部分唐人士人,顶多能做一县令,一地刺使,而巡查一道的巡查使,观察使,不是由关陇世人担任,就是由闽王亲族,如萧,杨,陇西李氏担任。
不过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力量之间的转换也是此起彼伏,最早进入天竺的时候,地方上,到处都是戒日王朝以及其他王国留下的地方势力,唐人是少数派,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权上是竭力把征服地民族编入军府当中,实行军管。
这种情况下,文人世家当然难起到什么作用,影响,所以初占据北印度的时候,世家影响被压制到最低。
可是如今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华夏文明是最具有影响力与包容力的,东亚的历史上,很大程度就是华夏影响史,偌大的天竺一两千万人口,逐渐被华夏所容纳,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及各种华夏礼仪,说汉话,世家大族参与科举,一个个地方州县正式建立,逐渐取代了原本的军府统治,由读书人数众多的世家门阀也正式开始发展其影响。
有好的一面,这些世家门阀必定会运用起影响力将冥顽不化,还留恋婆罗门时代愚昧风俗的地方势力斩尽杀绝,维护闽国的统治,可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野心总是无止境的。
曾经曲女城叛乱,就是荥阳郑氏的郑伦等一批人不满意闽王没有重用他们,联合婆罗门势力,还有心怀郁结的叛将刘豹韬对政权发起的一次挑战,那一次叛乱平息后,李捷曾经狠狠地打压过这些关东门阀,重用关陇士人。
可如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关东门阀还是渐渐起来了。
胡显就是其中之一,闽地三大门阀的八闽胡家,曾经担任闽国工部尚书,不过在曲女城案中被牵扯,左迁,这两年他却又起来了,年前,因为治理呼罗珊北省有功,入鸾台,担任鸾台右侍郎,正三品。
这个位置,相当于闽国的丞相了。
身为丞相,李捷召集重臣密议,却没他的事儿,也难怪胡显闷闷不乐了。
至于出声的,与他品级也差不多,鸾台散骑常侍崔道融,博陵崔氏出身,也属于唐太宗钦定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也是宰相之列。
不过因为荥阳郑氏的事儿,李捷对五姓七世家除了本家之外其余的都没太多好感,故而崔道融也算宰相中颇为不入流的那种,也是郁郁不得志。
剩下与之聚会的,同样多是山东门阀或者闽地几个世家的官员,被别人指挥的团团转,到哪儿都自称下官,也难怪这些接受闽国颁发土地供养出来的天之骄子郁郁不平,一肚子酸气了。
听着胡显垂头丧气的话语,其余的世家官员更是满腹忧愁,甚至有几个还冒出了几句被贬谪的酸词,喝下了一杯闷酒。
不过眼看着这样一幅景象,崔道融却是愤愤然的将手中酒杯狠狠摔在了地上,指着胡显几个鼻子就斥骂道。
“胡兄啊胡兄,枉你平日还饱读圣贤书,将君子傲骨挂在嘴上,如今主上昏暗,朝中奸人当道,你却这般退缩忍让,你对得起你所读的圣贤书吗?”
其实什么圣贤书根本扯不上关系,无非是权利分配不均,可崔道融这一番话倒是惹得几十个世家官员心头共鸣,纷纷点头称是,胡显听的也是动容。
在他们心中,不任用向自己这样的高门世家,大族子弟,而去任用那些粗鄙武夫或者有胡人血脉的世家,就是昏暗,就是奸人当道。
不过舆论被调动起来,胡显神色变了几下后,却还是一副斗志缺乏的模样,昏昏沉沉的摇晃着酒杯说道。
“那又如何?帝国还不是掌控在王玄策,来济,狄仁杰这样人手中,闽王最相信的还是他们,就算我们上一万道奏书,闽王不相信我们,不也是白搭?”
“那是闽王没有真正见识过我们的力量!”
说这话的时候,崔道融本来就生在世家就显得颇为俊俏的脸庞上更是多了一层容光焕发。
“闽王之所以倚重王玄策等起家时候的元老,一方面是因为情意所在,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几位重臣能总览住全局,给予闽王各项政策有力的支撑,可如果一旦宰相们控制不住时局了呢?”
“你这话什么意思?”
听着崔道融犹如珊珊魔音一般的话语,胡显刹那间却仿佛感觉到被毒蛇盯上那一般,后背起了一层寒毛,酒意都清醒了几分,盯着这个与他吟诗作对的好友很陌生的眼睛,警惕的问着。
满是笑意,崔道融却是从他紫色的官袍怀里掏出了一本奏书来。
“闽王太过宠爱河中郡王,给与他地盘,给与他兵力,这一次,急急匆匆带领河中郡王从安西都护府回来,估计闽王会有下一步的动作了,要么废世子李瑾,重新扶立长子李让,要么就是分裂帝国,把呼罗珊分给河中郡王,无论哪一点,群臣们可是都不能接受。”
“谏议大夫卢群,太常卿崔辩,刑部侍郎郑虔,兵科给事中烛绒,列位大人可都是列名于其上,要求陛下贬斥河中郡王,遣散河中都护府,迁回京师,恢复两京为一京。”
“只要胡兄您在上面列一个名字,您就是我们的领头人,一旦闽王幡然醒悟,贬斥王玄策诸宰,您就是宰相首辅!而且世子也将会引您作为最信任的人,挽救了帝国,名垂青史!”
“成与不成,可全在大人一念之间了啊。”
崔道融的声音就循循诱惑着想在耳边,让胡显不由自主的接过了那份奏折,咋一翻开,映入眼帘的上面列得满满的各部官员名录与印章,密密麻麻不知道多少人。
的确没有几个重臣,但是真不愧为世家,四品五品六品在京官员,上面至少列名了三四百人,囊括朝堂快一半的官员。
偌大的朝廷由什么组成,各级官员犹如金字塔一般叠加上去的,如果要是塔基出了问题,那么光凭着站在塔尖上的闽王,还有几个宰相也是玩不转的。
捧着这份名单的手似乎有些发抖,胡显似乎想象到了自己站在朝堂上,执牛耳者,振臂一呼,群臣响应,哪怕是宰相如何弹压,都压不住这沸腾之声,最后,堂堂闽王也不得不对群臣之声妥协。
就算闽王在位时期,依旧重用王玄策等宰相,等到世子登基时候,自己据理力争保住了世子地位,李瑾也定然会将自己引为心腹,到时候今天的王玄策就是明天的自己,想到这里,胡显留着三缕清癯胡子忍不住长了开,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看着胡显入彀,崔道融的脸上,也是浮现出了丝丝得逞的笑容,旋即掩盖一般双手抱拳,对着胡显低头拜下,朗朗说道。
“能不能匡扶国本,可就看胡兄的了。”
“哪里哪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胡某愿意与诸位大人共勉。”
“胡大人说得好,国家养士,用在社稷,三天之后的大朝会,吾等拥护在胡相公周围,拨开层层乌云,定然还闽国一个朗朗乾坤!”
“说得好,哈哈哈哈!”
一个又一个刚刚还满腹酸气的世家官员纷纷站了起来,彼此的恭维声此起彼伏,爽朗的笑声让奢华的宴会终于恢复了本来就应该有的气氛。
不过一个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世家官员,脑海里想的,有几分是国家,有几分是自己的乌纱前途利益,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在阵阵欢声笑语中,一个巨大的朋党,似乎缓缓成形……
第950章。太学生暴动
一转眼,三天时间就过去了。
与大唐的制度差不多,闽国也是一日一小朝,三天一大朝,大朝会上,在京五品官员以及六部涉事官员六品以上,御史台各路御史,宗室,周边属国使节全部要上朝听政。
举办大朝会的地方也是波西斯新修建最大的宫殿德政殿中,水泥修建的九米高台上,壮观的大殿几千平方米的殿阁中,多达上千官员使节将军整齐的叩拜在下方,这一天,总是大闽最热闹最威严的一天。
不过今天,朝堂上的气氛总是有些怪。
“诸卿平身”
“谢陛下。”
高高在龙椅金座上的李捷愈发有着皇帝的宝像与威严,威严中带着仁慈的声音下,跪伏在地上的千多大臣使节纷纷爬起,敬畏的望了李捷一眼,方才纷纷向两边的蒲团走去。
宰相的位置在一切勋亲大臣前面,华夏以左为尊,王玄策的位置就在李捷左手下最前端,最风光的位置。
不过,也只有这个位置上,才能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抱着象牙做的笏板,王玄策戴着宰相毡帽的垂的颇为低,他身旁,几个主要的宰相来济,狄仁杰也是流露出了些许不安,今天可是闽王限定三天期限的最后一天。
事情却还没办成。
几天之内,宰相们不是无所作为,王玄策几人率先与亲信麾下通过气,并且开始在边境制造舆论,甚至还找了十多个阿拉伯商人冒充使节,入朝向闽国求援。
边民被杀,商旅被劫掠,还有外国使臣称臣,求援,再加上隐隐放出的阿拉伯内乱消息,让群臣心里有个准备,虽然三天时间布置的着实有些仓促,不过这些理由,基本上还是可以劝服大臣们的。
可人算不如天算,谁知道就在王玄策等人行动的时候,一条谣言弥漫了整个朝堂。
闽王要费世子李瑾,重新恢复李让的世子之位。
谣言倒也不是空**来风,谁让李捷这两年栽培李让实在太多了,老而弥坚的席君买给他调去做王傅,一个都护府超配了五万人的卫队,尤其是当年废黜李让时候,最后还是在群臣的苦谏下,闽王才让步,而且不到几年,李让又回到了闽王身边。
如今的王后还是长孙织,闽王还如此厚此薄彼,所以谣言一出,马上传的有鼻子有眼的。
册立太子可一向是中国人的大事,不然李世民册立李治时候如何会思前想后考虑了几年,太子对于臣子们更是大事,后世的明代宗为了改封太子,不得不向大臣们政治行贿,万历皇帝更是为册封自己宠爱的福王为太子,与群臣打了几十年国本之争。
如今有不少大臣已经认同了李瑾的太子地位,闽王却如同过家家一样反复无常,践踏所有人的认同,效忠。
这可无疑犯了众怒。
最近三天,阿拉伯帝国的内乱,以及犯边,劫掠商路,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波澜,反倒是波西斯城中各处酒馆,大小会馆,茶馆中,都是一片沸腾之色,数不清的文人士子聚会在一起,慷慨激昂的评论着朝政,整个政局都有如星火燎原之势,沸腾而不可止。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在了废立太子一事上,王玄策甚至都能想象,这个时候闽王提出来发动全国进行国战,再次征讨阿拉伯帝国,该引起朝政何等的震动。
可偏偏这两天闽王连自己这些近臣都不接见了,让王玄策请求宽限两天都做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局一步步的走向对立面。
朝堂之上,不许说话,交流,宰相也不得例外,隐隐能看到一个个下面六部属官,御史台,九寺五监诸军官员满是躁动,最后面的来济不断努着嘴对王玄策使眼色,示意他赶紧想办法,可绕是他眼珠子都快瞪了出来,王玄策依旧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微微耸着肩。
上首宰相上官们焦躁的样子,完全被下面宰相末尾座位的崔道融看在眼里,再斜了一眼身边因为即将发动的政争而浑身激动颤抖得胡显,一丝鄙夷的笑容在他略胖的下巴上显露出来。
胡显个庸人,还真以为本官会拥立你为首领,为你马首是瞻?如果不是看中你们胡家在官场的影响,真以为本官会与你这马屁不通之人交往甚密,还和你吟诗作赋,就凭你这文采家世,给本官提鞋都不配!
哼哼,如今,是时候让闽王知道知道,谁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离了我们这些世家,任你如何英雄了得,也玩不转。
阴狠的笑容更加愉悦的在崔道融的脸颊上展露了出来,这时候,站在高高在上的丹殿上,李捷的亲信宦官斯婆罗提陀也终于甩开了拂尘,扯开了他尖锐的嗓子。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宦官尖锐的声音,十来个金冠武士喊着嘿呦,在外整齐的推动着几米高沉重殿门,随着轰的一声,朝堂彻底被封闭住,将内外隔绝开来。
几乎就与此差不多的时候,波西斯宫门前,宽阔的朱雀广场上。
十多队玄甲武士还是如同往日那样来回巡视于广场左右,皇家重地,平时是不允许靠近窥探的。
今日当值的是薛仁贵的长子薛讷。
与历史上不同,薛仁贵没有守了二十年的玄武门,没有成天郁郁不得志在家训斥儿子,于是乎薛讷也不像历史上那么沉默寡言,反倒是一个颇为活泼的将门公子。
守城门这种干枯无聊的活计对于生性好动的将门子弟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一面指挥着属下换防,薛讷一面好无聊的抱着他的方天画戟打着哈欠,可就在这时候,阵阵杂乱的脚步声忽然传了来。
“不会是噶尔襄陵那小子过来挑衅了吧?”
闽国是个十足的大熔炉,李捷一路前进,就一路有新的种族加入进来,上层勋贵武将中,吐蕃人也不占少数,噶尔襄陵就是噶尔家族搬迁到闽国后,闽国化的第二代,继承了大唐的文化之余,也没有丢下属于吐蕃人的那份彪悍。
两个人是马球场上的生死对头,京师,波西斯马球场上大小几十场战斗胜负参半,也难怪薛讷听到脚步声,第一念头又是这小子来挑衅了。
可旋即,十多个金吾卫禁军无比慌张的跑到了城门卫通道,右手拿枪急迫的单膝跪在地上行军礼跪伏与地上。
“都尉大人,不,不好,暴乱!”
“什么,暴乱?”还在懒洋洋打着哈欠的薛讷差不点没被自己一口气噎过去,迷糊了一下旋即气急败坏的向前猛地一挥手嚷嚷着:“那还不集结,把胆敢叛乱闽国的混蛋打回姥姥家去。”
“可,都尉大人,打,打不得啊!”
没等领头的伍长说完,薛讷自己已经看清楚了,数以千计,头戴纶巾,身披儒袍直裳,甚至抱着画筒书卷的暴乱者蜂蛹的扑了过来。
太学生!
兵士们用长矛矛干连成一条防线,奋勇的护成一个圈子,拼命维护着宫门前的平稳,可是数千个太学生,波西斯各大书院的学生仿佛疯了一般,喊着口号向里面拥挤着,有的干脆抱着沉重的四书五经,狠狠地砸在了拦截的军士头盔上。
沉重的书本甚至于将一些军士直接砸晕了过去,不少太学生神情激动的越过了兵士组成的防线,攀爬进了里圈,与散乱的禁军兵士扭打在了一起。
“陛下醒悟啊!”
“世子无罪而诛,国本动荡,国将不国啊!”
“戾太子,永嘉之乱历历在目!”
还有老夫子在后头拉开了大大的横幅,几乎每一个暴乱的太学生都是激动对着宫门呐喊着。
满头大汗的守卫在后面,薛讷却是一筹莫展。
眼前这些不光是唐人,还有其他各民族,个个都是十足的儒家子弟,未来闽国官场的主力,尤其是一个个唐化的天竺人,波斯人,未来治理这些宗族他们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这么多年,闽国推行华夏文化的最精华都是眼前这帮太学生了,真是打打不得,骂,骂不得。
更要命的是闽王还尤为宠爱的给与他们参政权,如果要是有官员*,弊政,学生们可以理直气壮堵在衙门口抗议去。
这一条源自李捷学生时期的学生情节,谁知道今天能被学生们堵到了自己家门口来,一本重重的左传正正好好砸在了薛讷的头盔上,知识的重量让这位将门之后也是头昏眼花,迷糊着举起了盾牌放才发现自己好不容易维护住的阵型又被压缩向后了几米远。
宫门有厚厚的大铁门,倒是不怕学生们闯进工区,可堂堂闽王被人堵了门,皇家威严何在?不得已,金吾卫的将士顶着疯狂的太学生们铺天盖地的书本戒尺,吃奶得劲儿都用了出来,就是不敢退缩。
急得满头大汗,顶着块盾牌薛讷也不得不亲自顶在了最前沿,同时悲催的回过头,对着刚刚过来报告的伍长拼命地嘶吼着。
“快入宫,去找我父亲左金吾卫大将军薛礼,让他速速做决断,怎么办!”
样看自己都尉喊的脖子上青筋都爆了起来,一直迷糊的伍长这会儿也终于醒悟过来,拿着入宫的鱼符,头也不回的奔了进去。
守卫宫门外围的左金吾卫不过两百多人,在汇聚的越来越多的,愈发疯狂的太学生,弘文馆学生拥堵下,护卫圈子压缩的越来越小……
第951章。逼宫,人多势众
皇宫之内,宫禁丛丛,广从朱雀广场到举行朝会的太政殿光宫门就有五座,还好那个伍长是薛仁贵的亲兵,平时就负责代表薛仁贵来回奔波联络各军,而薛仁贵这一年多因公提拔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专司宫廷宫禁。
靠着薛礼的令牌,亲信伍长这方才一路过关通门,满是焦急的赶到了太正殿前。
不过,交叉在一起的金瓜却是结结实实的挡在了他面前。
“太学生暴动,纠结数千生员围堵宫门,卑职奉屯门校尉之命,需要速速面见大将军!”急得满面通红,亲信伍长梗着脖子,焦虑的大吼着。
可惜,守卫宫门的禁军却不忙卖账,两个金瓜武士脸色冰冷的仿佛铁人那样,生硬的说道。
“开国之制,大朝会上,非圣命不得开门也!汝速速退下,否则,格杀勿论!”
金瓜武士沉重的长柄瓜锤直指伍长面门,傲慢的说着,眼看着冰冷的锤子,惊愕在那里的亲信伍长愣了片刻,旋即却是深吸一口气,退后了两步,对着宏伟壮观的太正殿昂头大吼了起来。
“大将军,我是薛安,太学生暴乱围攻宫门,请速速定夺!”
似乎是传令兵出身,伍长这一嗓子,震得太政殿上的瓦片似乎都嗡嗡作响,几个守门禁卫脸色大变。
不过殿中,除了最靠后的几个芝麻绿袍小官听到点端倪,宽敞的太政殿内,连个波澜都没激起来。
为了防止泄密,各大殿阁设计之初已经尤为注意隔音,外面就是天塌了
哪怕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