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坤元,招募军士的事情,我也是知道一些的,可江宁营这样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如此的待遇,太过于优厚了,当然,我不是反对你这样做,只要是有银子,如此做是可以的。”

“恩师的意思,我是明白的,我也认真考虑过了,此举可能造成一些影响,关键是对其他的卫所军士,有着不小的影响,实不相瞒,这次来应征的军士,其中就有军户,我没有特别的反对,主要还是考虑到军士的素质问题,至于说十万两白银,是必须要开销的,这是江宁营的规矩,一视同仁,再说了,这是江宁营第一次大规模的招募军士,第一次必须要做好,江宁营的名气出去了,rì后招募军士,容易很多的。”

徐尔一点点头。

“江宁营的骁勇,满朝皆知,做出来如此的举措,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他的卫所,就是眼红,也无可奈何,兵部是有数的,不过,这借银子的事情,我也只能够帮助你说说的,十万两白银,数目有些庞大,我不能够做主啊。”

“恩师支持,我就放心了,江宁营的举措,要得到兵部的支持,做出来决定的时候,我就考虑过的,只不过这次招募军士,速度太快了一些,出乎了我的预料,很多的事情,来不及准备,万般无奈之下,才想到借银子的。”

“兵部支持的事情,我来负责,张大人对江宁营很是看好,这些rì子,时常说到江宁营的事情,已经是有些偏袒了,相信江宁营做出来的一切决定,张大人都是支持的,这方面,你不用担心,安心做好事情,就可以了。”

苏天成点点头,兵部的支持,包括内阁的支持,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按照通俗的话语来说,江宁营已经是大明朝的王牌部队,有一些特殊的政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说了,江宁营没有耗费朝廷的一两银子,没有哪个卫所,能够做到这一点。

“坤元,借银子的事情,我的建议,你不要找其他人了,直接找温大人,温大人要是表态同意了,事情就解决了。”

“可这点小事情,去麻烦温大人,我还是有些过意不去的。”

“坤元,你不能够这样想,温大人是内阁首辅,统领朝廷百官,有机会,你还是要去拜访的,再说了,温大人是你的恩师,对你也是很看好的。”

苏天成感觉到了惊奇,这样的话语,从徐尔一的嘴里说出来,太奇怪了,谁不知道,徐尔一脾气倔强,不肯屈服权贵。

看见苏天成没有说话,徐尔一也知道,苏天成想的什么,他自嘲的笑了笑。

“坤元,你恐怕觉得,我说出来这样的话,有些稀奇吧,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和你交谈很多次了,我的想法,也出现改变了,凡事以大局为重,这句话,说出来简单,真正的做到,可不简单,我以前的认识,总是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要据理力争,一定要达到目的,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还是太狭隘了一些,我到兵部的时间不长,可接触到了很多的事情,其中不乏为难的事情,甚至委曲求全的事情,不要说我这个兵部郎中,就是尚书大人,有些时候,也是很无奈的,若是人人都依照自己想的观点来做事情,那兵部就无法协调了。”

“恩师的这些想法,是完全正确的,我是真正的受教了。”

“呵呵,不要这么说,真正受教的是我啊,你的诸多认识,令我是真正的受教了。对了,这次江宁营招募军士,我听说,孙大人和鹿大人很是支持啊。”

“确实如此,要不是二位大人的鼎力支持,招募的事情,也没有如此顺利的,两位大人的嫡孙,都进入江宁营了。”

回到官驿,孙承宗已经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

“大人一定有好消息了。”

“呵呵,这一次,老夫不辱使命啊,见到了户部尚书侯大人,侯大人听说是江宁营的事情,表示支持啊,只不过这借银子的事情,有一定的数额,若是五万两白银一下的,侯大人直接就可以决定了,但十万两白银,需要内阁批准啊。”

“晚辈也想过了,直接去找温大人,这十万两白银,一定要借到的。”

“嗯,老夫觉得,借到银子,没有多大的问题,其实这府库里存留的白银,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江宁县来的,就是拨付给江宁营十万两白银,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啊,对了,老夫还听说了,这次江宁营剿灭流寇,兵部提出来建议,奖励江宁营五万两白银啊。”

“这奖励的事情,晚辈还没有想过。”

“呵呵,应该想啊,斩杀了八十七名鞑子,按说奖励的银子,不可能达到五万两的,可朝廷提出来了这样的奖励数目,这里面,就饱含深意啊,你应该去体会一下,你是江宁营监军,不能够仅仅关注江宁县和江宁营的事情,还要多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次你去找温大人,就是很好的机会,老夫以为,江宁营rì后的发展,更多的取决于朝廷的态度啊。”

“大人说的是,晚辈准备立刻去拜访温大人的,借银子的事情,不能够耽误,晚辈一直都在江宁县,远离京城,对朝廷里面的事情,知之甚少。”

孙承宗的脸上,带着笑容。

“嗯,拜访温大人的事情,你去就可以了,老夫就不添乱了。”

看见孙承宗的笑容,苏天成忽然感觉到,诸多的事情,包括朝廷内部的一些事情,孙承宗都是知道的,都是冷眼旁观的。

第二百八十章温体仁其人

《明史》将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悉数都列为了jiān臣,对于朱由检任用两人为内阁首辅,历来都是谴责的,甚至有不少的史书认为,明朝的灭亡,与两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也有完全不同的评论,说温体仁jīng明强干,清正廉洁,从来不与阉党交好,办事情也是干净利落的,至于说排斥异己、打击报复之类的事情,只要是在官场上混的人,除非他一辈子不想有作为,否则不可能避免这些事情。

穿越之后的苏天成,或多或少受到了历史书籍的一些影响。

但他重点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具体的行动来体验。

应该说,东林党和复社,对士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的一些认识观念,代代相传,为读书人所接受和宣扬,朝廷毕竟是读书人把握,历史也是读书人来记载,在这个过程中,谁知道有些读书人,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记载历史的。

苏天成对东林党和复社,已经是非常反感了,说得不客气一些,他要是做皇帝了,也会不遗余力的打压东林党和复社的。

所以说,苏天成不会盲从。

倒是有一种说法,他开始慢慢的接受了。

明朝的灭亡,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东林党和复社难辞其咎,周延儒和温体仁之所以被丑化为jiān臣,是明末党政在遗民那里延续的结果。党领导和复社,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珩生不断,明末的大批士子文人。与东林党复社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他们在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竭力推卸东林党和复社的责任,周延儒和温体仁就成为了最好的替罪羊,当然,还有朱由检本人。

所以说,政见上面的分歧、人事调整上面的倾轧、排除异己的做法。被上升到人品的高度、政治的高度,予以无情的批判。

这样的情况下,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难逃历史的谴责,朱由检也成为了昏君。

苏天成和朱由检的几次接触,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至少朱由检不是历史书中那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朱由检身边的大臣,也绝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没有伴君如伴虎的担忧,而且,朱由检对大臣是很信赖的,这种信赖。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因为过于的信赖,过于的依靠,一旦这些大臣,做不好事情。辜负了期望,朱由检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就是说,朱由检不是很昏庸的皇帝,相反,朱由检一直都想着,能够很好的振兴大明,甚至以身作则,若是温体仁真的到了那样不堪的地步,朱由检岂会善罢甘休。

他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对于东林党和复社的印象。

亲身经历的东西,实实在在。

东林党和复社,推崇清誉和道德,这种推崇,到了公开攻讦皇上的程度,到了不顾天下苍生、不顾实际情况、不顾朝廷的政务的程度,到了一味的突出自身地位和认识,甚至以遭受廷杖为荣的地步。

就说钱谦益和张溥,满嘴的仁义道德,说出来都是漂亮至极的大道理,听起来无从反驳,可惜他们说出来的那些大道理,过于的空虚,甚至是迂腐了。

苏天成想起来东林书院强调的慎独,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慎独能够有什么作用。

更不能够容忍的是,东林党和复社,一味的复古,捍卫士绅富户的利益,这样的理论,贯彻到了实践中间,让有钱有权的人,越来越富裕,普通百姓越来越穷苦,贫富矛盾越来越突出,偏偏这些士绅富户,一毛不拔,愚蠢的保护自身的财产,加大力度盘剥百姓,终于导致了sāo乱的爆发。

当然,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人,都不属于扶危定倾的人才,这是不能够否定的,不过,崇祯年间,这样的人才,一直都没有出现,这与个人的认识有关,与明末的政治气候有关,更是因为多年问题的积累,开始彻底爆发,大明朝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来到温体仁府邸的时候,天sè已经暗下来了。

温体仁是苏天成的恩师,如果端着公事公办的态度,到紫禁城去找温体仁,那显得冷冰冰的,也不利于融洽关系。所以说,选择休沐的时候,到温体仁的家里,是最好的选择。

温体仁带着苏天成,直接进入了书房。

“坤元,听说江宁营在保定府招募军士的事情,很是火爆啊。”

“禀恩师,确实很好,学生来到京城之时,已经招募了五千余人,原来计划一个月的时间,如今看来,半个月足够了。”

苏天成内心暗喜,能够到书房来,说明温体仁是很看重自己的,这有利于结交关系,同时,温体仁的称呼,没有依照官场的惯例,这表明了,自己是能够得到诸多照顾的。

“嗯,这是好事情啊,不过,你借银子的事情,是不是考虑清楚了啊。”

“学生认真考虑过了。”

“那好,有两个问题,你解答一下,第一,江宁营将士的待遇很高,已经引发了一些不满,前些rì子,南京两大营的军士,已经有不小的意见,开始闹嚷了,朝廷正在尽力的维护,毕竟江宁营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待遇高一些,说得过去,可你在保定府招募军士,还是按照在南方的做法,是不是有些不妥,若是北方的军士知晓了,找到朝廷不依,要求提高军饷,朝廷该如何的解释啊。”

“恩师,学生想过这件事情,不过江宁营的规矩,早就定下来了,而且江宁营所有的银两开支,都是自行负责的,没有动用朝廷府库的银两,更没有侵扰百姓,从这个方面来说,江宁营行得正坐得直,学生的考虑,江宁营的职责不一般,故而待遇稍高一些,恩师说到这个问题,也是学生考虑不周,学生没有站在朝廷的高度,想到最多的,还是江宁营。”

“你有这样的认识,是不错的,从激励将士的斗志出发,这样做完全可以,既然是早就定下来的规矩,骤然改变,也是不合适的,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要四处宣传,好在你这次招募军士,没有提到军饷的事情。”

苏天成点点头,温体仁站的角度不一样,想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问题,在养心殿的时候,你说江宁营需要三年的时间,恐怕有些不妥,你是我的学生,我也就实话实说了,能够给你一年的时间,算是不错了,京城的压力太大了,流寇和后金的sāo动,都是在京师的附近,这样的情况,不能够时常出现,所以说,江宁营要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你说实话,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

苏天成的脸sè,变得严肃起来了。

“恩师,三年的时间,可能是有些长了,不过一年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仅仅是钱粮方面的积攒,就不可能达到目标的,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江宁营不是原地不动,完全可以参与剿灭流寇的作战,但不能够调防到辽东。”

“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有着这样的看法,从作战能力来说,后金满洲八旗等,远远强于流寇,按说最大的隐患,还是在于后金,可流寇活动在中原一带,这些年来,有着愈演愈烈之势,流寇作乱,属于内乱,攘外必先安内,这安内的任务,剿灭流寇,是很大的一部分,若是稳定了内部,老百姓安居乐业了,方可抽出来jīng力,一心对付后金。”

“学生以为,对付后金,不仅仅是防御,要和他们展开决战,从根本上,剿灭他们的武装力量,让他们彻底的臣服。”

温体仁微微点头。

“你说的是不错的,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啊,后金sāo扰,流寇侵袭,朝廷不可能一心剿灭流寇,对后金侵袭视而不见啊。”

“学生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想到了什么,直接说就是了。”

“学生以为,目前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与后金讲和,稳住他们之后,朝廷集中力量,重点剿灭流寇。”

温体仁惊得站起来了,在书房里面,走了好几步。

“坤元,你怎么能够有这样的想法啊。”

“恩师,学生没有觉得奇怪啊,当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不也是和突厥讲和吗,赢得了时间,统一了中原,最终回过头来,剿灭了突厥,令唐朝无比强盛。这就是很好的例证啊。可能不少的士子认为,与后金讲和,是大逆不道,是出卖祖宗,是不能够忍受的屈辱,堂堂天朝,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学生觉得,那些士子的认识,是迂腐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朝廷的困难,不知道真正的治国之道,更不懂得张弛之道,学生说的不客气一些,有些士子,就知道空谈,站着说话不腰疼,满嘴的仁义道德,狗屁不通。”

温体仁看着苏天成,眼神很是深邃。

好一会,温体仁才开口说话。

“坤元,你的认知能力,确实不一般,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不过,你的这些观点,千万不能够说出去,如今的趋势,不允许这类观点的存在。”

第二百八十一章训练开始

顺利的拿到了十万两白银,苏天成的认识,也彻底发生改变了。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温体仁是不错的,至少在清正廉洁方面,是做的很好的,十万两白银,不是小数目,如果说稍微提出来一些要求,聪明的苏天成,就要掏出来几千两的银子,作为感谢的酬劳,但温体仁根本没有提到这样的事情。

同时,温体仁做事情很严谨,考虑到的是全局,江宁营将士的待遇很高,可能影响到大明卫所的军士,甚至直接影响到朝廷的决策,他和苏天成交谈的时候,很坦率的告诉了苏天成,朝廷不拿出来一两银子,是他的建议,也是害怕其他的卫所军士,聚众闹事。

温体仁的表态,令苏天成感觉到了,不管怎么说,温体仁还是为朝廷考虑的,为皇上考虑的,尽管说和周延儒之间,有着不少的龌龊,相互之间,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可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还是摆正了自身的位置。

这一次的交谈,令苏天成再次的坚定了决心,某些文人墨客写出来的历史,不能够相信,且不说那些人是不是秉持公正的态度,就是他们那种无限上纲的挑剔xìng格,就令人作呕。

有些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学问,就开始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世界也是这样,有制造谎言的人,就有相信谎言的人,那些相信谎言的人,不一定认为谎言是真实的。而是愿意相信谎言是真实的。

这些人,借着一些编撰的历史。大发议论,阐明自身的观点,表现出来自身的深邃睿智和悲天悯人,以及仁慈正义的品质,体验着居高临下、审判历史、臧否人物的快感,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们的口中和笔下,乖乖的听任摆布。被戴上定xìng的帽子,画上小丑的油彩,这样的快感,让他们感觉到兴奋战栗,毛孔扩张,浑身舒坦。

相信这些谎言的人,有着各自的目的。满清推翻了大明朝,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当然会丑化大明朝的皇帝和官员,证明大明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他们一统天下是顺应民意,他们巴不得有这样的所谓历史。不遗余力的宣传,甚至写成了正史。

三人成虎的故事,在现实中间,屡屡出现,早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

回到了高阳县之后。征召军士的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

在随军家眷的安置问题上面。因为组织工作的庞大,孙承宗、鹿善继与苏天成之间,出现了一些争议。

孙承宗和鹿善继认为,已经是冬月了,不长时间之后,就是chūn节了,这些将士的家眷,可以在chūn节之后,出发到江宁县去,不能够因为家眷的随军,影响到了招募军士的训练,耽误了时间。其实两人的本意,是以江宁营为重,招募工作的重点,还是在这些军士的身上。

苏天成的看法不同。

他认为,想要稳定被招募的军士,最好的办法,就是稳定他们的家眷,做好了家眷的安置,可以令军士对江宁营有着刻骨铭心的归属感,耽误这点时间,不算什么的,再说了,这些家眷,在今后的岁月里面,都是要随军的,若是将士阵亡了,家眷可以享受到高额的补贴,就地扎根生活,不愁吃穿。

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最佳手段。

孙承宗和鹿善继两人,听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苏天成如此的关照军士的家眷,江宁营的做法,与卫所的做法,有着天地悬殊了。

十一月二十三rì,招募军士的工作结束,前后一共十四天。

如此庞大的队伍,如何到江宁县去,苏天成考虑的非常细致。

所招募的军士,分四批出发,每次两千五百人,出发的时间,前后相隔一天,从二十四rì开始,到二十七rì,要求到达江宁县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rì到二十三rì。

江宁营的军士,也分成了四批次,负责带队。

至于说军士的家眷,悉数在二十四rì出发,他们的速度,肯定是要慢一些的。

苏天成如此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了军士的家眷,从十一月二十四rì到十二月二十三rì,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家眷,到达江宁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沿途他们都能够见到行进的大部队,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至于说江宁县那边的安排,早就在开始准备了,到现在,应该准备的差不多了。

所有被招募的军士,包括他们的家眷,都站在高阳县县城外面。

足足几万人,看上去密密麻麻的,江宁营的名气,在北直隶和保定府,如rì中天,传的神乎其神,能够成为江宁营的一员,是令人骄傲的,更加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家里的老人,领到了五两白银,家眷也拿到了五两白银,当然,没有成家的青壮,或者是父母双亡的青壮,为江宁营省下了五两银子的开支。

这里面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出过远门,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rì子,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情景,更不用说他们的家眷,这一次,要到数千里之外的南方去了,今后可能就在南方生活了,大家有些惶恐,故土难离。

现场的气氛,有些沉闷。但这样的沉闷中间,也带着期盼和躁动,改变生活的愿望,谁的内心都是有的,只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他们等候上面的命令,今天是家眷和第一批两千军士出发的rì子。

辰时,苏天成、孙承宗、鹿善继、刘铁汉等人,出现在县城外面了。

随着刘铁汉大声的吼出来行军的要求,现场变得沉默了。

所有被招募的军士,训练已经开始了。

要求很明确,每rì徒步行军一百里地,早上卯时出发,行军一百里之后,方可以歇息,出发时,每人携带五天的口粮,自己背着,若是有人吃不消,或者是不能够坚持,那就需要退出江宁营了,至于说已经发放的银两,作为补助,江宁营不会要回来的。

家眷跟随出发,但不能够干扰军士。

第一批出发的军士,苏天成亲自带队。

第二批的军士,孙承宗带队,第三批的军士,鹿善继带队,第四批的军士,刘铁汉带队。

出发的时间到了,这一次的行军,前后一个月的时间。

孙承宗和鹿善继看着出发的人流,感慨万千,他们是欣然接受任务的,这里面大部分的军士,都是他们的老乡,这些人,在不长的时间之后,会成为大明朝的中流砥柱,想到这些,两人就很是激动的。

“孙大人,鹿大人,晚辈先行一步了,晚辈在江宁县,等着两位大人。”

“好,好,老夫也恨不得马上出发啊。”

苏天成看了看刘铁汉。

“刘铁汉,你最后出发,任务要重一些,特别是那些随军的家眷,一定要注意,此去路途遥远,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事情的,要妥帖的处理好,需要开支银两的地方,不要心疼,该花的银子,一定要花的。”

“属下牢记大人的教诲。”

苏天成笑了笑,上马了,他冲着孙承宗等人抱拳之后,跃马上了官道,朝着远方而去。

孙承宗和鹿善继,在县城外面,站了很长的时间。

好久之后,孙承宗才慢慢开口了。

“善继,可惜老夫的年纪大了,难以亲自上阵杀敌了,想到以前在辽东的岁月,有着很多的感慨啊,那个时候,你我也是战战兢兢的,面对后金的骑兵,有些束手无策,只能够是固守城池,难有机会面对面鏖战,大凌河一战,一直都是老夫心中的痛,现在看来,解开这个疙瘩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大人,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苏大人了不起啊,年纪轻轻能够训练出来如此强劲的江宁营,来rì必定是我大明的擎天巨柱,这次到了江宁县,若是不能够办好中兴学社,我绝不回定兴县。”

“是啊,老夫先前没有感受到,此刻才想到了,中兴学社,太重要了,就说这江宁营需要的开销,不是小数目,若是这些负担,悉数加在农民的身上,江宁营根本无法维系的,唯一的办法,是让那些士绅富户,做出来贡献。不过,这也不是轻松的事情,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皇上召见的时候,说的那些话,很有深意,老伙计,我们会遇见很多的困难,到时候,我们可要一起来坚持。”

“大人放心,我这把骨头,就卖给中兴学社了。”

“哈哈,有这样的信心就好,我们有什么可怕的,人说七十古来稀,老夫已经七十一岁了,偌大的年纪,能够做出来这等的大事,已经满足了,老夫已经将中兴学社,看做了又一个大凌河了,这次要是战败了,老夫也没有颜面,苟活于世了。”

“大人不要忘记我了。”

一边的刘铁汉,听见两位老人的对话,低着头在想些什么,或许他也觉得奇怪,自家大人,怎么有着这么大的能力,竟然让两位前辈,死心塌地的办学社了。

第二百八十二章榜样的作用

每天急行军一百里地,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的,两千五百人,始终要保持一致,而且要互相照顾,毕竟能够被选中,能够进入江宁营,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说在行军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问题,遭遇淘汰了,那是掉面子的事情。

再说了,家眷也跟着出发了,能够让家眷吃饱饭,不受冻挨饿,这是巨大的诱惑。

所以说,这些刚刚被招募的军士,出发的时候,表现出来了高度的团结,互相照顾,互相鼓励,不让一个人落下。

这种氛围,苏天成能够感受到,这也是他的目的,大家同在江宁营,就是一个整体,如果说自私自利,只知道保全自身,这样的团队,不可能有战斗力。

不要小看这一次的行军,里面蕴含的意味,是非常深刻的。

行走的线路,是一路往南,经过北直隶的河间府、广平府,进入河南,经过河南的开封府、归德府,进入南直隶的凤阳府、滁州,进入应天府。

出发不久,前方的官道上面,等候着几个人。

骑马在最前面的苏天成,有些奇怪,招募军士的事情,已经结束了。

看见苏天成过来,几个人迎上来了。

王大治有些紧张,不自觉的靠拢过来。

很快,苏天成认出了前方的几个人,为首的两人,赫然就是孙承宗的孙子孙恩明和孙恩宗,后面的两个年轻人。他有些面熟。

“属下孙恩明,与弟弟孙恩宗。鹿太兵、鹿太泊,在此恭候。”

孙恩明等人跪下了。

苏天成连忙下马,一一扶起来了四人。

“你们不是早就出发了,到江宁县去了吗,怎么在这里等候。”

“属下早就接到爷爷的信了,半途折回来,在这里等候很长时间了。”

“这样啊,那你们怎么不回家啊。”

“爷爷不准我等回家。免得影响招募军士的事宜,要求我等在这里等候的。”

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

孙恩明等四人,算是典型的官僚子弟了,按说是可以接受诸多优惠条件的,苏天成也不得不想到这一点,江宁营征召了一万军士,扩大了规模。必然要产生不少的军官,而孙恩明等人,是可以提拔为军官的,至少他们在学问方面,是强很多的。

孙承宗要求自己的嫡亲孙子,进入江宁营。做出来这样的决定,之所以产生了轰动xìng的效应,是因为孙恩明的身份不同了,官僚子弟,原则上都是要读书人的。至少成为士绅富户,孙恩明是国子监监生。有着很不错的前途,但放弃这样的前途,进入江宁营,需要莫大的决心,对身边人的震动,绝不一般。

招募军士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顺利,与孙承宗和鹿善继的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现在,孙承宗和鹿善继,明确的要求,自家的子弟,也要随军行动,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任何的特殊化,照样是每天急行军一百里地,而且孙恩明等四人,在城外等候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到家里去,说起来,早就是一种磨砺了。

苏天成很快下定了决心。

“孙恩明,你是国子监监生,身份本来就不同了,孙恩宗、鹿太兵、鹿太泊,你们都是生员,也是读书人了,既然随军行动,那你们的职责就不同了,自己完成行军任务的同时,要照顾到整体的队伍,从现在开始,你们负责两千五百人的一切行军事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孙恩明总负责,孙恩宗、鹿太兵和鹿太泊为副手,如何的分工,你们自己决定,听明白了吗。”

“属下不辱使命,一定完成任务。”

军士中,有不少人是认识孙恩明等人的。

孙恩明负责行军的一切事宜,消息很快传开了。

孙恩明是国子监监生,是监生老爷了,居然跟随一起行军,大家为之一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了。

孙恩明等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