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众人有些奇怪的是,皇上决口不提日本,其实日本也在观望了很长时间之后,暗地里派来了使者,可惜使者没有见到皇上,要知道从位置上面来说,日本距离大晋王朝的距离是更近的。

确立了这些对外的政策之后,众人总算是从中得到了体验了,东南亚等藩属国,忙不迭的进贡,纷纷学习朝鲜,与户部礼部商谈,明确每年进贡多少,条件就是得到大晋朝廷的庇护,而且他们还得到了意外的惊喜,那就好大晋朝廷绝不会插手他们内部的事物,一切都由他们自身做主。

众人没有想到,皇上做出来的一切的决定,不过是奠定基础,为后来更大的动作做准备。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焦虑的皇太极

庄妃和福临回到沈阳,居然有满人权贵感觉到高兴和兴奋,认为这是新成立的大晋朝廷,为了能够稳定内部做出来的妥协,在这些满人权贵看来,苏天成毕竟是以前大明朝廷的臣子,无端的造反,肯定要遭遇到汉人之中那些文人士大夫的反对,尽管说暂时统一了中原,内部肯定是不稳定的,甚至可能是盗贼横行的,处于这等的情况之下,苏天成当然想着与大清国交好,稳住辽东的局面。

甚至连主持情报工作的谭泰,都有这类的看法,他与贾基涵分析了诸多的情况,结合了历史上很多的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皇太极一度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苏天成肯定是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至少在进入到京城之后,局面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皇太极的认识,得益于这段时间大清国休养生息、强力发展的背景,自从臣服大明朝廷之后,大清国没有付出任何实际的东西,无非就是庄妃和福临到大明京城当做人质了,身为皇家的人员,承担这样的责任本来就是应该的。

相反,大清国得到了很多的实惠,特别是在广宁的互市放开之后,大清国利用从大明关内劫掠而来的金银财宝,大量的购买粮草,包括很多的铁器等以前难以交易到的物资,而且大清国的商贾,通过广宁深入到内地,不断为大清国购买必须的物资,通过这些购买来的物资,皇太极想办法稳住了大清谷的局势,开始致力于发展,当然,先军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以前遭遇到江宁营重创的满八旗和汉八旗,都开始慢慢的恢复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满八旗和汉八旗都难以进入到关内劫掠了。

这次多尔衮进入到关内,虽然也劫掠到了很多的财富,但大军损失还是有些大的,足足损失了一万多的将士。这些都是满人之中的勇士,再多的财富都难以换取的。

大清国如今最为缺乏的,不是物资了,而是人口。

每次进入到关内劫掠,所有将士都不会忘记一个职责,那就是尽量多的劫掠中原的人口,主要就是青壮的男女,这些人到了大清国之后,能够耕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身强体壮的男人,还可以经过训练之后,编入到汉八旗军队之中去,大清国所处的地域有些特殊,天寒地冻,生育总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不要说汉人。就是满人之中,小孩子夭折的情况都是比较多的。皇太极自身就遭遇过这等的痛苦。

可这个最大的问题,迄今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了。

皇太极和满人权贵都很清楚,只要江宁营盘踞在中原,大清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想要彻底击败江宁营,若干年之内不要有这等的考虑。只能够寄希望于中原自身大乱,若是中原地区一直都是繁荣昌盛,那大清国也就没有生存的机会了。

所以苏天成造反,在很多满人权贵看来是好事情。

可惜众人没有想到,大明朝廷的军队。竟然不堪一击,这么快的时间就被江宁营剿灭了,就连进入关内去增援的多尔衮,也遭受到惨重的损失。

对于江宁营的看法,诸多的满人权贵认识早就改变了,最开始是轻视,之后是不相信,到现在只剩下恐惧了,任何的一支满八旗和汉八旗军队,恐怕都不愿意和江宁营直接交手的,多尔衮是大清国最为厉害的骁勇将领了,可惜也是败在江宁营的麾下了,还有谁能够去直接抵抗江宁营。

压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总是需要有爆发途径,这次庄妃和福临回到沈阳,这种衙役总算是找到了宣泄的途径了。恐怕也是在这种大趋势之下,满人权贵的认识普遍出现乐观的情形,认为中原大地已经陷入到内乱之中了,苏天成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才有可能稳定中原的局面,这种情况之下,大清国的机会出现了,趁机占据辽东,与大晋朝廷形成对峙的局面,为今后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说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很可笑的事情,皇太极与苏天成之间的交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很清楚苏天成的厉害,那他就应该要想到,如此厉害的苏天成,怎么可能不想到稳定中原,怎么可能让中原大地处于风雨飘渺之中。

可惜的是,皇太极的认识,包括诸多满人权贵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很高了,降不下来了,他们想到的是入主中原,统领中原,他们的要求是做中原的霸主,满人来统领天下,在这种思想的不断激励之下,任何的困难险阻,他们都能够克服,他们能够团结起来,爆发出来巨大的力量,大清国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因为成功的次数太多了,他们几乎难以接受失败,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巨大的痛苦,都会在满人之中产生难以愈合的伤痕。

何况江宁营给大清国造成的伤害太多了。

其实皇太极不是没有机会,若是他分析准确,应该知道在短时间之内,大晋朝廷是不会在辽东展开进攻的,这是因为黑死病消耗了大晋朝廷大量的白银,朝廷府库的银子明显不足了,打战若是没有足够的银子支撑,那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这个时候大晋朝廷的皇帝苏天成,满脑子想到的都是挣钱,都是让府库充盈起来的。

退一步说,女真族是非常骁勇的,就算是失去了辽东,同样可以回到白山黑水之中去拼搏,去继续集聚力量,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吗,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充分说明了女真族的骁勇,可能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苏天成想到的就是全歼后金鞑子,彻底消灭后金鞑子的军事力量,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雄厚的财力支撑。

可惜皇太极分析不到这样的局面,他做出来的选择,是最为不明智的,也就是将所有的主力,都集中在沈阳和辽东,誓死要保卫沈阳,誓死捍卫大清国的尊严,殊不知命都保不住了,还能够保住什么尊严。

崇政殿,诸多的满人权贵聚集在这里,庄妃回来之后,将苏天成所有的话语,都带回来了,苏天成的这些话语,被当做了最大的侮辱,激起了满人权贵的怒火,就算是江宁营无比的骁勇,满八旗的尊严也是不能够被亵渎的。

群情激愤之中,睿亲王多尔衮显得很是冷静。

这次进入到关内,直接与江宁营交手之后,多尔衮多了很多的冷静和分析,从内心里面的感悟来看,多尔衮认为大清国尚且不具备与大晋朝廷决战的能力。

这种改变是从血的教训之中得来的,是从苏天成的博大胸怀之中得到的,可惜多尔衮的这些感悟,不能够在崇政殿里面说出来,因为以前他就是最为强硬的主战派,突然的改变主张和看法,难免遭遇到讥讽,个人的声望会大大的降低。

但诸多满人权贵,令多尔衮着急,他很清楚,这个时候在辽东发动决战,必败无疑,带来的后果,很有可能是大清国一蹶不振,甚至是直接走向毁灭。

皇太极当然注意到了多尔衮的表现,除开多尔衮,济尔哈朗的情绪也稍显平静,这两人的态度不坚决,令皇太极难以下定决心。

皇太极豪格的态度是很坚决的,认为机会难得,若是能够占据辽东大半的土地,甚至拿下大凌河城,就能够很好的拱卫沈阳,否则来日江宁营从大凌河黑山等地发动进攻,凭着义州、广宁和西平堡的地形,是难以防御的,辽河以南同样要失去。

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都是支持豪格的意见的。

但皇太极没有立即拍板。

众人散去之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留下来了,皇太极没有要求豪格留在崇政殿,他清楚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恩怨,这个时候,豪格若是留在这里,多尔衮照样不会开口的。

稍微的沉默之后,多尔衮主动开口了。

“皇上,臣弟认为,如今进攻辽东,不是很合适,若是强行进攻,恐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请皇上深思。”

多尔衮没有说理由,其实他也不好说理由,若是直接说明了苏天成的博大和睿智,说江宁营的无敌,无疑是贬低自身了。

多尔衮说完之后,济尔哈朗也开口了。

“臣同意睿亲王的见解,是否稍等,看看中原的局势究竟如何。。。”

皇太极突然感觉到了焦虑,倒不是主要考虑是不是在辽东展开进攻的事宜,他想到的更加深远,多尔衮与豪格的意见完全相左,在豪格那样慷慨陈词的时候,多尔衮都没有开口表态,这在皇太极的预料之中,但济尔哈朗突然转而支持多尔衮的看法,而且是在多尔衮未能够说明清楚理由的情况之下,若是这样的局面长期维持下去,一旦自己升天了,大清国将拥有什么样的局面。

皇太极不敢想象,这个时候,他真切感受到了,大清国内部并非是那么的稳定,自己当年遇见的问题,今后恐怕会长时间的存在的,这是大清国面临的最大危险。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创办银行与发行纸币(1)

拜祭天地的仪式结束了,朝廷官吏也在加紧的配备之中,不过,令朱审烜等人困惑的是,皇上对官吏的编制,压得很是厉害,另外一方面,却准备在下半年的时候,开始科举考试,要知道考取的读书人,最终都是要进入到朝廷为官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就算是大明朝廷遗留下来的文武大臣,都无法全部安排到位的。

朱审烜忽略了最大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创办银行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他与户部尚书苏天浩负责的,要说两人与苏天成的关系,那是其他文武大臣无法比拟的,毕竟血缘关系在这里,怎么都抹不掉的。

四月初八。

拜祭天地仪式之后,朝廷休沐了两日,毕竟进入京城之后,众人太忙了,几乎没有时间歇息,加之朝廷刚刚搬到京城来,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朱审烜和诸多的丞相聊天的时候,笑着说几个月的时间,自己瘦下来了接近二十斤了,要知道朱审烜是很胖的,现在看上去没有肥胖的感觉了。

休沐之后,早朝马上开始进行了。

有关早朝的安排,大晋朝廷也与大明朝廷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了,丞相、都察院都御使和六部尚书,那是必须参与早朝的,此外增加了六部的左右侍郎、大理寺卿,原来大明朝廷所有的六科被直接裁撤了,也就是大晋朝廷不存在六科给事中这个职位了,所有的监察权力,都归都察院所拥有了,此外皇上废除了太监的所有权力,原来所谓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等等,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意味着内廷完全不存在了。

至于说其他的官员,若是有需要,自然有人专门通知他们赶到乾清宫。

这样参与早朝的人就少了很多,减少了京官的痛苦,不需要天不亮就起身去参与所谓的早朝了,这种早朝的形势。早就被苏天成看做是巨大的浪费了,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到乾清宫来,很多的事情,根本牵涉不到,参加早朝的很多京官,也是木呆呆的站着。

大晋朝廷的早朝,相当于以前大明朝廷的小朝,也就是内阁与皇上专门商议事情的形式。

这样就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也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礼仪,早朝就是重点商议事情,至于说重大的事宜,可以在早朝之后,皇上与诸多的丞相商议。

辰时,苏天成准时出现在了乾清宫。

尚未等到朱审烜开始禀报事宜,苏天成就直接开口了。

“今日的早朝,其余的事情不用商议。朕早就说过了,寻常的事宜。不需要拿到这里来商议,否则诸位爱卿不用动脑子,都是朕来思考了,你们跟随朕的时间不短了,应该清楚朕的习惯,除非是牵涉到朝廷的重大事宜。重大的开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包括部分知府的任免,其余的事宜,丞相、都御使和六部尚书商议就可以定下来了。早朝的时候,通报情况,没有异议就直接执行。”

朱审烜楞了一下,看着苏天成。他的压力太大了,皇上的确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很多的大事情,都是他与杨嗣昌、范景文、张溥等人商议决定下来的,这在大明朝廷是不可能想象的,至少皇上要担心被架空了,但权力意味着责任,朱审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就是休沐的两天时间,府邸里面也是太多的官吏。不要说他朱审烜,其余的丞相是一样的,就连专门负责军队的洪承畴和负责刑部的渠清泽,也是忙得透不过去,相反,看看皇上,优哉游哉,根本就看不出来累的样子。

这就是命,没有办法。

朱审烜需要汇报的事情,还真的没有很多的大事情,要说这段时间过去,很大的大事情都忙过来了,暂时没有太大的事情需要办理,征伐后金鞑子恐怕是最大的事情,但辽东尚在稳固的过程之中,兵部尚书、都督卢象升已经代表朝廷,直接到辽东去了,目的就是整合辽东边军,裁撤多余的军士,同时部署江宁营的将士进驻辽东。从这个情况来看,恐怕一时半会是不会征伐后金鞑子的,再说府库里面的银子也不足以支撑了。

看见了朱审烜的表情,苏天成知道,没有什么大事情需要商议,他需要再次提出来创办银行和统一发行纸币的事宜了,其实这是苏天成认为最为重要的事宜,但一直得不到朱审烜、杨嗣昌和范文程等人的关注,大概他们还不清楚银行的真正作用,以为和商贾创办的钱庄是差不多的。

“朕提到的创办银行与统一发行纸币的事宜,筹备如何了。”

这个问题是抛给朱审烜的,其实苏天成清楚,众人都还没有考虑这个事情,因为册立太子和拜祭天地仪式等的事情,暂时也考虑不到这些重大的事情。

朱审烜的脸有一些红了,他的确还没有认真的考虑,统一发行纸币的事宜,是他和苏天浩直接负责的,不过这样的事情,难度太大了,在王朝成立的初期,就考虑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皇上,臣这段时间忙于其他的事情,尚未来得及考虑发行纸币的事宜,臣也认为,王朝成立之初,以稳定为主,过早的发行纸币,恐怕对朝廷有着很大的影响啊。”

苏天成站起来了,走下台阶。

“朕知道你们不理解,这里面蕴含的道理是很多的,统一发行纸币,其实对朝廷是有着很大好处的,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但基本上都失败了,甚至动摇了王朝的统治,朱大人刚刚说了,大晋王朝刚刚成立,突然做这么大的事情,恐怕会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这种考虑在预料中,没有什么奇怪的。”

“朕说过了,今后的朝会,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就算是指着朕的鼻子说话,朕也不会在乎的,诸位虽然没有开口,但朕以为,你们恐怕也是想着,朝廷统一发行纸币,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这里面的道理,朕简单说一下,统一发行纸币,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朝廷的控制是很大的,若是滥发纸币,导致了货物价格的上涨,吃亏的是老百姓,出现这等的情况,对于朝廷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导致朝廷的灭亡,此外,朝廷若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发行货币,也是会遭遇到很大麻烦的,老百姓手里拿着纸币,却买不到商品,岂不是要造反了,既然决定发行纸币了,那就要根据朝廷的实际情况,看看能够发行多少的货币,看看什么时候应该要增加货币的数量等等。”

“纸币的好处,朕需要重点强调,发行了统一的纸币之后,老百姓的出行和购买商品,都要方便很多的,这对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域各国与我大晋朝廷交易,同样需要按照我大晋朝廷发行的纸币来结算,也就是说,货物交易的价格,是由我大晋朝廷的纸币来控制的。”

。。。。。。

苏天成说了好一会,有关货币发行的作用,他不可能完全说清楚,毕竟不是金融方面的专家,不可能完全理解货币的作用,但使用纸币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作为最为强盛的王朝,大晋朝廷完全可以通过发行纸币的方式,开掠夺世界上的财富,不管是黄金白银,还是其他的商品货物,一律都是按照大晋朝廷的纸币来进行结算的,这就不需要真正的用战争来征服和掠夺了。

银行就更不用说了,一旦大晋朝廷创办的银行兴旺起来了,估计全世界的金银珠宝,都要朝着这里集中的,谁都想着将自家的财富,存到一个令人放心的地方,银行另外的一个职能,就是推行大晋朝廷统一制定的纸币,这样纸币就能够在世界各地流通了,带给大晋朝廷的财富是巨大的。

苏天成相信,一旦银行创办起来了,统一发行纸币了,巨大的作用会马上体现出来,到时候,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的,恐怕就是在乾清宫的诸位文武大臣了。

皇上做了解释之后,众人总算是明白了,创办银行与统一发行纸币,是必须要办理的事情了,皇上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可能动摇了。

讨论的话题,很快转移到这方面来了。

众人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的,人数少得可怜,也就是户部尚书苏天浩与户部右侍郎宋思军,而且能够做出来一些解释的,还就是宋思军,至于其余的文武大臣,都是反对的,或者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不反对,但认为全面铺开有很大的难度,是否在京畿之地和山东、南京等地首先创办试点,若是成功之后,全面铺开。

宋思军毕竟是商贾出身,和皇上多次探讨了银行的作用与统一发行纸币的作用,深知做到了这两点,大晋的商贾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朝廷从中获取的利益,将是巨大的,故而是完全支持的,并且不同意创办试点,认为这样的事情,必须全面铺开,开始的难度也许大一些,但对于后面是有利的。

(本书计划于五月底完本了,新书筹划了很久,终于开始动笔了,暂定名为《铁血穿越》,计划在六月份开始上传,希望得到读者大大继续的支持,我也相信,新书一定能够克服本书不少的缺陷的。)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创办银行与发行纸币(2)

创办银行与发行纸币需要有理论上的支持,这是肯定的,不过这方面的理论,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诞生,若是想着在创办之前,就拿出来一套健全的理论出来,可能性是不大的,而且很多的经营手法与相关的理论,也需要慢慢进行改进,最终慢慢臻于完善。

苏天成与宋思军的交谈相对多一些,创办银行与发行纸币,首先牵涉到的就是商贸,而且对商贸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宋思军一直都是在经商,而且充分扮演了官商结合的角色,所以对这些情况应该是熟悉的,也是能够最大程度的理解创办银行与统一发行纸币的作用。

宋思军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创办银行,他这个户部右侍郎,基本不管其他的事情,包括商贸事宜,都移交给其他人了,重点的精力就放到了创办银行方面。

宋思军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很快提出来了两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也就是让更多的朝廷官吏明白创办银行和发行纸币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级的官府倾尽全力在大晋各地铺开,第二个建议是总结出来创办银行和发行纸币最为主要的作用,要让商贾和老百姓都明白这里面的意义,便于在推行的时候,阻力小一些的。

这其实也是苏天成重点考虑的问题,说到创办银行与发行纸币,这里面都牵涉到一个信用的问题,银行肯定是要开展借贷业务的,借钱不还的情况,肯定令银行走入死胡同,纸币的发行,必须是以朝廷的财力作为信用保证的。若是朝廷无节制的发行纸币,引发的经济上的灾难,足以颠覆整个的王朝。

但是在理论上面做出来总结,苏天成还真的不行,他内心是明白的,但无法系统的说出来。无法用一整套的理论来阐明这里面的重要性。

其实不要说苏天成,就算是几百年之后,有关货币的争论,也是大量存在的,就算是金融方面的专家,说出来的也是多种多样的道理。

譬如说理论认为,货币没有任何的价值,也不产生价值,只是在用于交易的时候。才有价值,但也有理论认为,货币是有价值的,就连这种最基本的争论都持续了那么长的时间,就不要说很多高深的理论了。

总结银行和纸币作用的事宜,自然是宋思军去忙碌了。

宋思军也是了得,利用自己熟悉商贾的身份,召集了好一些在大商贾商议这件事情。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撰写出来了一份奏折。交给了苏天成。

苏天成看完奏折之后,内心是真的服气了,谁说大晋朝廷没有人才啊。

四月二十日,大朝在皇极殿举行了。

皇极殿是举行各种大型典礼活动的地方,一般来说,能够在皇极殿举行的典礼。都是具有很大规模的,参加的人原则上是京城里面七品以上的官员。

大晋朝廷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朝会终于在皇极殿举行了。

这次朝会主要的内容,就是苏天成讲课,阐述创办银行和发行纸币的重要作用。

其实皇上坚持要创办银行和统一发行纸币,朝中的官吏都知道了。只是观点一直都没有能够统一,归纳起来,反对的还是居多的,只不过皇上的睿智,令所有人心服,他们都认为,只要是皇上坚持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一定是好事情的,至于说为什么会成功,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蹊跷,钻研的人不是很多。

今日早朝的目的,众多的官吏也是清楚的,礼部早就做好了准备,好几个负责唱旨的官员,做了好长时间的准备。

所谓的唱旨,也就是将皇上所说的话语,大声的念出来,因为在皇极殿的早朝,参与的朝廷官员太多了,皇上的话语,不是每一个官吏都能够听到的,故而唱旨的官员,保证每一个参加早朝的官员,都能够听见皇上的旨意。

三品以上的官吏,悉数都在皇极殿大殿里面,四品到七品的官吏,则是站在大殿之外。

苏天成进入到皇极殿之后,诸多的官员都行跪拜礼了,其实这个仪式,本应该在中极殿就进行的,但皇上免去了那道仪式,在中极殿跪拜了,还要来到皇极殿,所有的文武大臣再次的跪拜,没有这样的必要,皇帝的威严不需要靠这样的仪式来巩固。

跪拜仪式结束之后,苏天成站起身来,慢慢从金銮殿上面走下来了。

一边走,苏天成一边开口了。

“朕今日所要讲述的这些道理,还要感谢户部右侍郎宋思军啊,朕相信,今日朕说出来这些道理之后,诸位就能够明白创办银行与发行纸币的重要作用了。”

“朕首先举个例子,譬如一个大家庭,兄弟十人,长大之后都分家了,各自有了小家庭,十户家庭的生活状况不一样,其中的老大家境很好,特别的富裕,其余的九家,时常会遇见诸多的困难,或者是断粮了,或者是银子不够用了,等等的情况,于是这九户家庭,时常向老大求助,或者是借银子,或者是借粮食,度过难关之后,还上了银子和粮食,如何的还银子和粮食呢,借了一两银子,则还上了一两一厘的银子,以表示感谢,借了一石粮食,则多还一斗的粮食表示感谢。”

“这种情况可以循环往复,某家有困难了,就可以去找老大借银子借粮食,度过难关,这种情况,诸位也应该是见过的,很是正常。”

“朕要特别强调的是,若是没有了老大的支撑,某家困难之后,借不到银子或者是粮食,那就可能迈步过去这个坎,等待这个家庭的会是什么命运呢,或许这个家庭就此倒下了,一蹶不振了,此等的情况,更是简单,崇祯初年的时候,大量流民的出现,也就是这等的情况。”

“或许有人要说了,这个老大也太富裕了吧,难道就如此的有钱,就不害怕人家借了没有银子和粮食来归还吗,那好,朕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说,若是没有如此富足的老大,但有一种情况可以出现啊,那就是老大出面,让所有的家庭,将暂时不用的银子和粮食存起来,集中到一个地方,如此的情况之下,若是哪一家遇见了困难,一样可以去借银子借粮食,岂不是也能够解决遇见的诸多困难吗。”

“听到这里,诸位应该能够清楚了,这个老大,就是这个大家族的基石,他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完全稳定这个家族,让家族不管遇见什么困难,都能够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渡过难关,老大发挥出来的作用巨大啊。”

“朕说到的这个老大,就是银行。”

“诸位可以想想,我大晋朝廷正在鼓励商贸的发展,做生意是需要银子的,没有银子的支撑,肯定是做不下去的,若是这个时候,银行出现了,集中了所有人的财富,来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商贾渡过难关,而这些商贾在走出困境之后,归还银子,并且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岂不是能够让商贾很好的发展下去,不至于时常出现倒闭的危险。”

“商贾发展了,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作坊扩大了,需要更多的老百姓去做事情,老百姓在作坊里面做事情,拿到了银子,就能够维持生活,就能够养活家人,朝廷可以从商贸的交易之中,得到赋税,如此的情况之下,岂不是稳定了一大片。”

“相反,若是这个银行不存在了,商贾遇见了困难,借不到银子,等待的就是倾家荡产,甚至无法支付做事情的老百姓工钱,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造成一大片的不稳定,商贾自身没有银子了,作坊垮掉了,做事情的老百姓拿不到工钱,生活一样难以维持,至少难以过上稳定的日子。”

“说到这里,朕相信诸位都明白了,银行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够保证我大晋王朝的稳定,能够促使我大晋王朝飞速的发展,更加能够规范我大晋王朝的商贸秩序。”

“再来看统一的发行纸币,有了银行的支撑,特别是存在银行里面的巨大的财富来支撑,统一发行纸币,就顺理成章了,银行是朝廷直接办的,也就是朝廷和银行来承担纸币的信用,做生意需要大宗的金银交易,若是从银行里面每次都取出来那么多的金银,多不方便,换成了同样价值的纸币,岂不是方便很多了。”

“当然,朕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那就是信用的问题,不管是朝廷和银行,还是商贾,必须要有信用保证,朝廷和银行是不用说的,若是乱来了,恐怕会导致王朝的覆灭,至于说商贾不讲信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