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渠清泽点点头,想不到周延儒如此的直接,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提出来什么条件,其实这才是聪明人,识时务者为俊杰。

渠清泽开始说出来了相关的要求,也就是江宁营能够和平的进入到京城,包括外城和内城,至于说皇宫,不做要求,那也是皇上提出来的,要求周延儒打开皇宫,不是那么的现实,况且皇上也不想闹得皇宫里面乌烟瘴气的。

周延儒送了一口气,他最为害怕的就是要求他来打开皇宫,或者是将人直接带进皇宫里面,想不到渠清泽根本没有提出来这样的要求,至于说进入外城和内城,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守卫外城城门的是五城兵马司的军士,守卫内城的是京营的军士,锦衣卫前两日被撤换下来了,故而外城城门和内城城门,都在周延儒的掌控之中。

周延儒放心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江宁营的军纪严明,进入京城之后,绝不会大开杀戒,更不会劫掠,相反会很好的维持京城的局势。

不过周延儒还说记挂皇上。

看见周延儒有些疑惑的表情,渠清泽再次开口了。

“周大人是担心大明皇上吧,这一点请放心,皇上已经说过了,这件事情亲自来解决,不需要其他人插手的,皇上早就做出过保证,护卫大明皇室的所有人安全,就算是他们想着抵抗,皇上也不会轻易杀戮的。”

渠清泽说出来这句话之后,周延儒站起身来了,对着渠清泽抱拳行礼了。

“皇上仁慈,周某铭记在心了,俗语说的好,食君禄,为君忧,忠君事,在下已经有失操持了,本无颜说话了,可在下还是要感激皇上的大度,请渠大人放心,明日子时,大军可以直接进入京城,在下亲自在内城城门处迎接。”

周延儒离开客栈之后,渠清泽的脸上带着微笑,他没有想到,谈判会如此的顺利,眨眼之间,一切都定下来了,延续几百年的大明朝廷,终于走到了覆灭的边沿,可悲可叹,但在强大的大晋王朝面前,大明朝廷根本就五还手之力了。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别有一番滋味

苏天成的发迹,严格说起来,与北平没有多大的关系,成为了殿试榜样,他就请求外放离开了京城,之后一直在大明各地奔波,到北平的时间很少,但因为夫人朱审馨一直都在北平,所以他时常回到北平来,作为大明的京城,北平被赋予不同的意味,这里是大明的政治文化中心,官场的博弈、权力的争斗,几乎都在这里展开,苏天成也曾经在这里体味到了官场博弈的滋味,只不过他抽身很是及时,基本上不参与到朝廷的党争之中去,也正是因为如此,苏天成在创建大晋王朝的时候,官吏队伍是比较干净的。

大晋王朝成立之后,苏天成是非常注意党争的,要说在朝廷里面,朱审烜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既是内阁首辅、尚书令,百官之首,又是大晋王朝皇后娘娘的亲哥哥,权势非常的惊人,但苏天成时常的告诫朱审烜,创建一个王朝不容易,大明王朝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衰败,党争是很大的原因之一,故而朱审烜也是非常注意的。

当然,苏天成不是迂腐之人,也不会学习几百年之后的做法,什么官员的收入比寻常的百姓还要低,对官员捆的死死的,因为他非常清楚,时代不一样了,官员的素质,比寻常百姓高很多的,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多,绝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文盲,甚至有读书人就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的说法,故而读书人就是支撑朝廷最为重要的力量。

老百姓视官员为青天大老爷,官吏视百姓为衣食父母,虽然是诸多的王朝都强调的观点,可真正这样做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恐怕百年之后。能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还是不好说的事情,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好高骛远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苏天成记得很清楚,西汉时期的王莽,就是最大的教训。王莽推翻西汉,建立起来王朝的时候,与大晋王朝面临的情况有些相似,政治**,官吏贪墨,党争横行无忌,加之士绅富户大量的兼并土地,使得老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更有连年的灾荒,令老百姓基本没有了活路,继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造反,流寇一度横扫各地,重创了大明王朝。

王莽被誉为是是一个有远见而且无私的改革者,甚至被称呼为社会主义皇帝,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有作为的皇帝,却在登基二十年之后。被起义军推翻杀死,短短二十年的王朝。成立历史上最为短命的王朝之一。

王莽的很多想法和做法,甚至符合千年之后的思潮,可惜生不逢时,在什么时代,就要注意这个时代的特点,做事情唯有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寻求改变。

苏天成推行的很多政策,甚至毕王莽当年还要激进,譬如说将耕地收归朝廷所有的举措,就是不一般的。弄得不好引发了所有士绅富户的反对,苏天成将死无葬身之地,但在推进这个政策之前,苏天成做了很多的准备,包括壮大江宁营,有了军队的支持,而且当初的时候,苏天成就没有给予江宁营将士土地的奖赏,一直都是要求将士的家人租赁耕种土地,之后又在山东等地,大规模的发展商贾,令经济开始高度繁荣,市场开始热闹起来,很多的财富也在市场上产生了。苏天成做的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进入大晋朝廷的官吏,一律都不得拥有土地,土地必须要收归朝廷,朝廷拿出来一部分的银子,表示收购土地,但数量不多,仅仅是表示,另外的一方面,大晋朝廷给予官吏的俸禄是很高的,足以让他们养活家人,过上体面的日子。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之下,收回耕地依旧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熟知历史可以明确得失,掌控未来就能够决定历史的走向,有了如此好的条件,苏天成当然知道该怎么做了。

渠清泽的情报很快传出来了。

大晋二年二月十一日子时。

整装待发的江宁营将士,精神矍铄,他们都知道,今夜要进入北平了,这可是大明朝廷的京城,一旦进入了这里,就意味着大明朝廷被推翻了,被颠覆了,大明朝廷从此将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晋王朝。

江宁营的将士不可能不激动,这么多年了,他们南征北战,以前是为大明朝廷效力,剿灭流寇,狠狠打击后金鞑子,后来他们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王朝,为了推翻大明王朝,不长的时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大晋王朝建立起来了,江宁营的军魂苏天成成为了大晋王朝的皇上。可不管怎么说,大晋王朝还没有固定的京城,这是所有人内心的遗憾,如今拿下了北平,大晋王朝将要定都于此,到了那个时候,大晋王朝就真正的矗立起来了。

能够亲身为王朝的建立拼杀,能够亲自见证王朝的兴盛,这是每一个江宁营将士的心声。

随着洪承畴的一声令下,大部队开始行进了。

二月的夜晚,依旧是非常寒冷的,可没有将士感受到寒冷,他们全身都是热乎乎的,这种情绪在大队人马之中蔓延,马蹄依旧包裹着,这成为了习惯,将士们骑在马上,虽然没有开口说话,可依稀能够看见每个人兴奋的神情,天公作美,一轮快要满圆的月亮高挂在天空,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和谐。

京城外城的南门早就打开了。

大明京营的军士,整齐的站在城门内外,等候江宁营进入,接到了打开城门迎接江宁营进入京城的消息,几乎没有军士反对,绝大部分的军官也是赞同的,少数不赞同的军官或者是军士,也没有机会去告密,被捆起来或者是直接斩杀了,军士已经没有了斗志,谁也不想在一场毫无意义的注定要失败的战斗之中失去生命。

大军来到京城南门的时候,所有的将士都停下来了,他们很清楚,这个时候,第一个进入京城的必须是皇上,故而他们都在等候,让皇上第一个进入到京城里面。

三千人的亲兵护卫,将苏天成包围在中间,朝着京城的南门而去。

京城早就戒严了,入夜之后,百姓是不准上街的,大街上有军士巡逻,也正是因为这等有利的条件,江宁营进入京城几乎不为外人所知晓。

其实有很多的事情需要防备,一方面京城里面黑死病尚在蔓延,另外一个方面,谁知道是不是有居心叵测的大明官吏,想着在大军进入到京城的时候,谋害皇上,尽管说有着这些危险的因素,但苏天成还是坚持首先进入到京城。

苏天成的穿着是不一般的,深黄色的绸布棉袍,加上亮闪闪的金黄色的盔甲,如今这个时代,除非是皇上,其余人是不敢这样穿着的。

火把将方圆几百米的范围之内,照的很亮,亲兵和斥候都是高度紧张,观察着周围的所有动静,哪怕是有风吹草动,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避免皇上遭受到任何的伤害。

南门守卫的大明京营的军士,包括部分五城兵马司的军士,看见众人簇拥着苏天成过来之后,不自觉的跪下了,所有人都跪下了,这个进入到京城的人,就是他们将来的皇帝,就是决定他们生死的皇帝了。

苏天成没有停留,在众人的簇拥之下,缓缓的进入南门,南门已经由江宁营将士接手看管,城门外是江宁营将士守着,城门里面也有将士守护,只不过在进入城内的方向,没有一个江宁营的将士,靠近城门内沿的将士,手里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周围的一切道路。

战马快要进入城池的时候,苏天成轻轻勒住了缰绳。

他回头看了看黑洞洞的城门,内心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穿越十五个年头了,他终于走进了权力的中枢之地了,以前来到京城,绝不会有这等的感受,那个时候到京城来,或者是为了和家人团聚,或者是为了官职的调整等事宜,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他是来统领这里的,从这之后,他将要在这里发号施令,开始建设更加富强繁荣的大晋王朝,他将要运筹帷幄,灭掉辽东的后金鞑子,他将要殚精竭虑,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

略微停留之后,苏天成回过头了。

他看了看周围的将士,大声开口说话了。

“将士们,兄弟们,朕带着你们进京了。。。”

喊声也就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了。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五万多的江宁营将士,悉数下马跪下了,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没落了,被颠覆和推翻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矗立起来了,这个崭新王朝的皇上,正带着众人进入京城,带着众人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苏天成的身体微微发抖,他身边的人全部都跪下了,包括武荣等人,这些贴身护卫,还从来没有下跪,但今日的情况不同了,城内城外,就是他一个人骑在马背上。

苏天成捏紧了拳头,朝着空中挥舞了几下,什么都没有说,跃马朝着城内而去。。。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史可法的选择

(感谢hhhffv投出了宝贵的评价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别有一番滋味的,还有担任大明辽东巡抚的史可法。

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他早就收到了,可惜到了这个时候,他这个辽东巡抚,已经不能够完全左右辽东的局面了,一切都是因为来到辽东的阎应元和柳敬亭,这两人是苏天成派来的,代表大晋王朝的,可这两人自从来到了辽东,就一直留在这里了,成为了祖大寿和祖大乐等人的座上宾。

只要不是傻子,谁都明白大明朝廷的危局是无法缓解的,大明朝廷的覆灭是无力更改的事实了,这样的情况之下,史可法依旧想着效忠朝廷,效忠皇上,但他的这种想法,在辽东得不到支持,不要说祖大乐和祖大寿等人,就连巡抚衙门的官吏,都是支持大晋王朝的,至于说辽东边军,绝大部分都是准备直接投靠大晋朝廷,投靠苏天成,毕竟苏天成在辽东的威信是不一般的。

山海关一直都处于戒严的状态,早先派出去的九万左右的边军,身体没有什么问题的都陆续从山海关进入辽东了,尚且呆在隔离区的军士,有些得到了治疗,但也有不少军士永远的倒下了,因为有柳敬亭和阎应元等人的指导,随军郎中也加大了对黑死病的治疗,而且果断的焚烧了尸体,这样才令黑死病没有继续疯狂的蔓延。

到了后来,本来满腹怨气的军士,也清楚了道理,他们若是不能够治好黑死病,就这样进入到辽东,那就是巨大的灾难。整个的辽东都有可能被黑死病所毁灭掉的。故而这些军士一方面配合治疗,一方面也注意自身的卫生,加之粮草依旧是山海关直接提供的,倒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朝廷的敕书和皇上的圣旨来到了辽东,要求辽东边军悉数开往京城,护卫京城。与江宁营决战,这个圣旨得不到军士的支持,诸多的军官本来就不想和江宁营开战,双方交锋是什么样的结果,辽东的军士用屁股都能够想得到,更何况还有大晋朝廷的阎应元和柳敬亭在辽东,成为了两位总兵大人的贵宾,下面的军官军士谁不明包意思啊。

史可法的意思,还是调集八万左右的边军。直接赶赴京城,不管怎么说,辽东边军都是大明朝廷的军队,自己还是大明朝廷的辽东巡抚,生死存亡的时刻,若是对京城发生的事情不理不睬,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可惜史可法下达命令的时候,才发现情况不对了。首先就是祖大寿和祖大乐不支持,以前他们还是不发表意见。反正自身是不会带兵去京城的,这一次他们明确表示了反对,什么理由都不说,其实也不需要说了,他们就是想着归顺大晋朝廷。

其次就是辽东边军的各级军官,态度也不对。不管调到哪一部分的军队,都是相互推诿,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愿意离开辽东,进入京城。甚至有军官直接说了,京城的黑死病正在蔓延,说不定大军还没有能够进入到京城,军士沾染了黑死病,不用打战,大军就要被黑死病直接击溃了。

最后就是军士的态度,特别是辽东边军之中的骨干,这些军士多次跟随江宁营征伐,在狠狠打击后金鞑子的战斗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诸多的军士对大明朝廷根本就不是很相信了,特别是陈新甲担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导致辽东边军死伤惨重,差点被连锅端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不少军士都知道了,其实那一次的征伐,还是皇上的意思,也就是因为皇上的武断,导致了近八万的辽东边军军士被后金鞑子消灭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军士也不愿意进入到京城去,对阵江宁营。

史可法到辽东的时间不长,尚未能够完全调整军官,没有能够安插心腹骨干,他曾经想着,在辽东站稳之后,调集南京京营的部分将士来到辽东,担任重要位置的军官,可惜这个想法,最终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没有根基,就难以调动军队,不说其他的,柳敬亭和阎应元两人,好好的在辽东做客,史可法想要对付他们都不大可能,祖大寿和祖大乐专门派出了身边的亲兵,护卫两人的安全。

史可法陷入到彷徨之中,特别是朝廷之后发来的敕书,言江宁营已经朝着京城开进了,辽东边军要火速开拔,驰援京城,他更是完全陷入到痛苦之中。

史可法身上有很多的优点,但优柔寡断的缺陷,这个时候暴露无遗了,他总是想着能够维护稳定的局面,总是想着能够妥善的解决一切的问题,可现实情况是不允许有这样的做法的,其实在刚刚就任辽东巡抚的时候,一方面安抚祖大寿和祖大乐等人,一方面果断的下决心,调整部分辽东边军的军官,将辽东边军掌控在手里,也就不会出现如今的问题了。

可惜史可法想到动作的时候,又害怕祖大寿和祖大乐等人从中作梗,导致自己在辽东的地位出现动摇,加之那个时候,南京京营也陷入到危机之中,需要应对江宁营的进攻。

机会一旦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

史可法发了好几次的脾气了,甚至当着祖大寿和祖大乐等人的面发脾气,但人家装聋作哑,就是不回答,令史可法无计可施。

想着大明朝廷马上就要覆灭了,江宁营就要进入京城了,可自己管辖的辽东边军,在最关键的时刻反叛了,史可法觉得脸上无关,也认为自己无颜继续活下去了。

他想到了自杀,追随大明朝廷而去。

史可法的这种想法,被祖大寿发现了。

毕竟祖大寿和史可法走的最近,实话实说,祖大寿认为史可法这人还是不错的,有着很强的正义感,也绝不会仗势欺人,对待祖大乐和他都是很不错的,就是阎应元和柳敬亭来到了辽东,史可法也没有动用权力抓获两人,甚至是交给朝廷。

但是在归顺大晋朝廷这件事情上面,祖大寿和祖大乐决心已定,不可能动摇了。

黑死病的蔓延,帮助了祖大寿和祖大乐,驰援京城的辽东边军,在路途之中沾染了黑死病,结果是损失惨重,要不是苏天成派出柳敬亭等人专门来提醒,还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损失,估计整个的辽东边军,都有可能彻底瘫痪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祖大寿和祖大乐有了直接掌控军队的理由和底气了,他们也察觉到了,军官和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支持他们的,所以他们留下了阎应元和柳敬亭,一方面是防御黑死病的蔓延,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更加的靠近大晋王朝。

辽东的广宁、西平堡和义州等地,再次的丢失了,因为收缩兵力,因为要驰援京城,这些地方只能够失去,让后金鞑子占据了,辽东边军将士普遍是不满意的,只是这样的怨气没有公开暴露出来罢了。

种种因素掺杂在一起,令祖大寿和祖大乐掌控了辽东边军。

祖大寿几乎天天和史可法在一起,关宁城池不大,属于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距离,加之巡抚衙门和总兵府每天都有公务往来,两人避免不了需要见面的。

祖大寿发现史可法的情绪非常的低沉,到后来喃喃自语,说到的都是对不起皇上、对不起朝廷的话语,而且眼神很是散乱。

祖大寿将这个情况,告知了阎应元和柳敬亭。

柳敬亭最早得出了分析结果,认为史可法可能有其他的想法了,对于辜负了皇上和朝廷的打击,承受不住,肯定是准备走极端的。

祖大寿感觉到有些可惜,但也不是很在意,毕竟这是史可法自身的选择,此外一旦史可法自尽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领辽东边军,宣布归顺大晋朝廷了。

但阎应元和柳敬亭不是这样看的,他们两人商议之后,决定还是去见一见史可法。

祖大寿最终做出了安排,带着阎应元和柳敬亭两人,进入了巡抚衙门,当然,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祖大寿派出了亲兵,严密护卫阎应元和柳敬亭两人,除非两人进入了厢房,与史可法交谈了,其余的时候,都要保护两人,不能够出现任何的意外。

阎应元和柳敬亭在厢房呆了接近两个时辰,厢房里面只有史可法、阎应元和柳敬亭三人,没有其他的任何人,至于他们交谈了一些什么,柳敬亭和阎应元没有说。

不过这次的交谈之后,史可法的情绪好了一些,之后祖大寿和也是史可法在一起的时候,听到史可法的说法不同了,更多的说到天意。

祖大寿很是佩服柳敬亭和阎应元,他知道这两人也不是什么正宗的读书人,反正没有能够经过科举考试,论起学问来,高深不到哪里去,但人家在苏天成的身边,在大晋朝廷里面,就是能够锻炼出来,能说会道,不惧生死,还被赋予重任了,可见跟随苏天成,是一定能够建功立业的。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悲怆

一夜之间,外城和内城被江宁营占据,朱由检所能够控制的地方,只有皇城了,这还是人家苏天成不准任何人骚扰皇宫,才有这样的情况。

看见了一脸灰败的王承恩和秦三德等人,刚刚听完了禀报,朱由检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健步朝着大殿走去,那里是早朝的地方,他已经很久没有去了,大殿上面空无一人,朱由检甚至亲自拿起了鼓锤,敲响了大鼓,这是要求文武大臣上朝的,可惜传来的只有空荡荡的鼓声,还有聚集在大殿之外的太监和一些宫女,看不见一个文武大臣了。

这个鼓声,意味着大明朝廷彻底走向了覆灭。

这才几年的时间,大明王朝没有倒在流寇的作乱之下,没有倒在后金鞑子的劫掠之中,却倒在了大明朝廷一手培植起来的苏天成手上了。

朱由检的脸色红了白,白了红,他禁不住狂笑起来了。

“朕的江山,就这样丢掉了,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嚎啕的哭声在大殿里面回荡,太监和宫女从来没有听见这样凄惨的哭声,他们都感觉到了后怕,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守卫在皇宫里面的锦衣卫也不多了,凭着这些锦衣卫和太监,想要守住皇城,那是不可能的,皇宫的失陷,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朱由检坐在金銮殿上面,他不想到皇宫的城墙上面去,他很清楚,外面肯定是江宁营军士把手了,就连这个皇帝的宝座,他再也没有机会坐了。

蓦地,脸色发青的朱由检站起身来了。随手拿起了旁边柱子上面的宝剑,急匆匆的朝着后宫的方向走去,身边的王承恩,脸色发白,他很清楚皇上要做什么,也匆匆跟着过去了。

进入了乾宁宫。周皇后的脸色很是安详,盛装坐在椅子上,正在等候皇上。

看见皇上提着宝剑进来之后,周皇后站起来了,给皇上行礼。

“臣妾正在等着皇上,臣妾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是恳请皇上让太子、定王和永王早些逃走,他们都还小啊。。。”

周皇后没有说到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也没有说到其他的嫔妃。看样子是想着这些嫔妃、太平公主和昭仁公主都跟着殉葬了。

朱由检的身体发抖,握着宝剑的手也在剧烈的抖动,他流着泪开口了。

“皇后,你当初为什么嫁给朕了,若是在寻常人家,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王承恩脸色发白,他想着上前去求饶,恳求皇上不要这样做。可他不敢往前走,避免面前是皇上和皇后娘娘。他一个奴才怎么敢做出来如此忤逆的事情来。

眼看着悲剧就要发生了,这样的时候,无人能够阻拦皇上的决定。

一名太监飞奔进入了乾宁宫,看见了眼前的一幕,吓得扑通跪下了。

“奴婢禀报皇上,皇后娘娘。那个苏天成求见,说、说是要求见皇上,还说,还说。。。”

朱由检铁青着脸,转过身看着太监。厉声开口了。

“狗奴才,支支吾吾的干什么,苏天成还说什么。”

“还说请皇上不要做出来后悔终身的事情,要看的开一些,说皇宫的任何人都不会遭遇到伤害的,这、这都是那个苏天成说的,不是奴婢说的,皇上恕罪啊。。。”

太监不停的磕头,这个时候,若是皇上发怒了,举起宝剑,一刀割破他的喉咙,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朱由检楞了一下,沉默了好一会,满脸悲怆的开口了。

“朕这是做了什么孽啊,这个苏天成,知道朕想做什么吗。。。”

看见皇上的态度缓和了一些,一边的王承恩知道机会来了,马上跪下开口了。

“皇上,皇后娘娘,奴婢有几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由检没有开口,一边的周皇后开口了。

“有什么话就说吧。”

“奴婢以为皇上不必如此,苏天成乃是殿试榜样,虽说造反了,不过奴婢以为,苏天成是绝不会对皇上和皇后娘娘动手的,更不会动皇宫里面的任何人,奴婢恳求皇上不要如此,这是奴婢的心里话,皇上恕罪,皇后娘娘恕罪。。。”

王承恩也开始磕头了。

朱由检当然明白王承恩的意思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承恩的忠心,他是非常清楚的,从实际情况来说,王承恩说的也是实话。

好半天的时间过去了,朱由检终于动了。

宝剑哐当的掉在地上了,他知道苏天成是绝不会侮辱皇室的,至少有一条,朱审馨是苏天成的皇后,朱朱审烜是大晋朝廷的尚书令、内阁首辅,这两人都是朱家的子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苏天成是绝对不会动朱家人的。

“罢了罢了,朕这就去拜见苏天成,拜见这个大晋朝廷的皇上。。。”

皇宫里面的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凄凉,苏天成及时传进来的话语,稳定了绝大部分人的心,但诸多的太监是明白的,从此之后,好日子将要离他们远去了,听说苏天成对太监很不感兴趣,恐怕东厂横行朝廷的日子,不可能继续存在了。

皇宫里面的人还是不少的,皇上刚刚登基的时候,因为朝廷缺钱,曾经一度清理皇宫里面的宫女,加之皇上不好女色,后宫的嫔妃也不多,可朝廷的情况慢慢好转之后,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皇宫里面的太监和宫女慢慢多起来了。

这些太监和宫女对苏天成没有特别的恶意,毕竟改朝换代不是他们所能够决定的事情,只能够是默默的承受,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意味着一轮腥风血雨,就连皇宫里面也是不例外的,但这一次的情况不同,至少京城里面没有什么反应,江宁营进入到京城之后,局面非常的平静,这种平静也令皇宫里面异常的安静。

这样的比较甚至在私下里进行过,曾经有太监专门分析了苏天成,认为苏天成比起后金鞑子来,强百倍不止了,苏天成是汉人,曾经是大明朝廷的官员,这就意味着苏天成对皇室一定是尊重的,不会采取极端的手段,就是采取手段,针对的也就是皇上,不会迁怒到其他人,这样的认识与朝中文武大臣的认识有些大致相同,当初抽调辽东边军,文武大臣就是坚决不同意了,他们认为,若是丢失了辽东,导致后金鞑子攻打京城了,面临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多尔衮在昌平一带的残暴行径,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一大早苏天成和江宁营进入到京城的消息就在皇宫里面传开了,诸多的太监和宫女,甚至不管皇宫里面的规矩,来到大殿之前集中了,他们想着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这其实是他们为自己担心,苏天成的承诺传到皇宫里面之后,集聚在大殿之外的太监和宫女迅速散开了,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回到各自的位置上面去。

朱由检跌跌撞撞的朝着大殿的方向走去,他的心神已经乱了。

其实苏天成的承诺,他早就知道了,苏天成曾经说过,绝不会伤害皇室成员,估计这里面有朱审烜和朱审馨的意思,但这样的消息,对于他这个大明朝廷的皇上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侮辱,曾经令他暴跳如雷,可到了现在,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朱由检更加的清楚,满朝的文武大臣,可以投靠大晋朝廷,可以归顺苏天成,但自己是没有什么后路的,历史上的经验都说明,被推翻的王朝,皇上是没有好的结果的,为了皇位的稳固,苏天成是不会放过他的,包括他的皇后、嫔妃以及子女等等。

登基十七年了,往事历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