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就意味着要统一中原,意味着要最终对付大清国,也就是说,大清国与大晋朝廷之间的战斗,是无法避免的。

但这里面也有机会,作为一生都在鏖战的皇太极,岂能看不出来机会。

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那么也就意味着苏天成与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也成为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双方相互之间的厮杀一直都在持续,而且这种厮杀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灭亡,稍有理智的人就会明白,大明王朝轰然倒地的时间屈指可数了。整个的南方都被苏天成占据了,北方还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苏天成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再次用兵了,也就是大明王朝最终倒塌的时间了。

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机遇,尽管大明、大晋和大清三方表面看上去,都是不可调和的对手,但利益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点,譬如说大晋非常强大了。直接威胁到大明和大清了,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和大清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大晋王朝。

类似的商议进行过好几次了,但还没有牵涉到联合的事宜,多尔衮好几次提到了机会的事宜,也就是趁着大明与大晋之间交手的时候,趁机占去辽东的大片土地。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皇太极和豪格商议之后。要求户部拨付了大量的银子,趁着秋收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粮草,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开始慢慢朝着辽东方向集中。而且越过了辽河安营扎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遗憾的是辽东边军依旧是虎视眈眈,而且兵力达到了接近三十万人的规模,若是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能够有充足的把握。故而多尔衮暂时按兵不动。

善于把握一切机会的皇太极,不会错过机会的,他决定要采取行动。

崇政殿,豪格、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都在这里等候,多尔衮是从辽东匆匆赶回来的,代善则是从大草原赶回来的。

皇太极的精神很好。

“二哥,草原的情形如何。”

“禀皇上,草原的局势整体还是不错的,因为苏天成称帝,成立了大晋王朝,故而草原诸多的部落,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臣也曾经派人与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进行了接触,不过这两个部落,态度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不愿意归顺我大清国,但诸多的小部落,态度出现了动摇,草原诸多部落,除开被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占据的地方之外,其余的都表明了态度,服从我大清国的统治。”

“至于说在草原征伐的事宜,臣以为时间上与对手上都不合适,征伐必然牵涉到粮草的消耗,草原上补给很是困难,若是满八旗在草原上征伐,恐怕要消耗太多的精力,我大清国的重点,还是应该在辽东和中原。。。”

皇太极频频点头,代善的这个认识,早就得到了他的认可,依照大清国的实力,两面征伐肯定是吃不消的,草原上能够慢慢出现改变,就很不错了,再说草原上几个大的部落,悉数都是服从大清国统治的,也就没有必要展开征伐了,最为关键的是,在草原上展开征伐,得不到任何的好处,那些地方本来就贫瘠,出去消耗粮草,根本得不到补给。

草原上能够维持稳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次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过代善还是要继续驻扎在草原,慢慢促成一些更多的改变。

代善说完之后,皇太极转向了多尔衮。

“十四弟,你那里的情况如何。”

多尔衮的精神一样很不错,在辽东的慢慢扩张,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

“禀皇上,辽东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本月初,臣带领大军越过了辽河,在辽河对岸安营扎寨了,臣的想法,就是想着辽东边军前来进攻,如此臣就能够有征伐的理由了,可惜辽东边军没有什么动作,那个辽东巡抚史可法,臣听说还不错,可也是缩头乌龟。。。”

多尔衮的汇报,众人听起来很是舒服,曾几何时,满八旗在辽东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要不是因为关宁锦防线的阻断,八旗军早就拿下大明的京城了,不管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清国必须要拿下关宁锦防线,才能够顺利的入主中原,否则大军就有遭遇到分割包围和缺乏补给和支援的危险,自从和大明王朝签署了臣服的协议之后,朝廷上下都认为,进攻大明的突破口,还是在辽东,在关宁锦防线。

多尔衮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部署的,曾经因为江宁营的强悍,大清国失去了辽东的大片土地,满八旗和汉八旗损失惨重,迫不得已向大明王朝表示臣服,可如今的局面出现变化了,那个令大清国头疼的苏天成,已经成为了大晋王朝的皇帝,占领了大明南方的大部分地方。

朝廷之中有不少人认为,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占领了大明南方绝大部分的地方,接下来主要的任务,恐怕是稳固自身的统治,暂时不会将手伸到北方来,说不定时间长了,苏天成安于享乐了,不打算进攻也有可能了。

包括索尔滚都是这样的看法,不然为什么在局面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九月份突然停止进攻了,其实苏天成在拿下南直隶之后,从山东方向朝着北直隶进攻,那是很方便的事情,这条进攻的路线上面,可没有什么关宁锦防线的。

若是苏天成沉湎于满足之中了,大清国的机会就来了,趁机攻破关宁锦防线,彻底推翻大明王朝,占据中原,与大晋王朝形成对峙,相互积聚实力,或者干脆划定边界,各自相安无事。

皇太极的脸色慢慢变得严肃了,朝廷之中满人权贵的一些想法,他也是清楚的,那些想当然的思维,以及总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设想的念头,是万万要不得的,是要害死人的,依照他对苏天成的了解,苏天成占据南方之后就满足的可能性为零。

事实就是很清楚的,为什么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依旧在草原坚持,为什么辽东边军没有任何的调动,尽管说苏天成已经成立了大晋王朝,但边关依旧是岿然不动,这里面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之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仔细的考虑。

众人都说完之后,皇太极开口了。

“二哥驻扎在草原,十四弟驻扎在辽东,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朕非常欣慰,朕早就说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朕有些事情,必须要提醒你们了。”

“朕了解苏天成,就好比是朕了解自身一样,你们以为苏天成会满足现状,那是误判,朕可以断定,不久之后,苏天成就会带领江宁营,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苏天成会以最快的速度,占据中原,接下来就要开始对付我大清国了。”

说到这里,皇太极顿了一下。

“朕今日召集你们商议,就是要想好如何面对如此的局面,坐山观虎斗是行不通的,因为下一步就可能轮到我大清国了,苏天成若是统一了中原,凭借着雄厚的物力人力,大举展开进攻,我大清国是难以抗衡的,故而如今就是机会,我大清国必须要采取行动。”

“朕考虑了,再次派出使者,与大明进行洽谈,这一次洽谈的目的,是共同来对付苏天成,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以前依靠的地大物博,调集人力物力进行征伐,可如今没有这样的优势了,已经成为弱势的一方了,这个时候,联合大明共同来对抗大晋,对抗苏天成,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化敌为友?

济尔哈朗秘密进入了京城,尽管身为大清国的亲王,可这次肩负的使命太过于重要了,好在辽东的通行很是方便了,济尔哈朗对大明京城也是非常熟悉了,所以说来到大明京城,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要说满人进入到大明境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发,不过进入十月之后,天气渐渐寒冷起来,戴上帽子,也不会令人疑心的。

皇太极的认识,总是朝前一些的,也正是凭着这些睿智,能够得到满人权贵的拥护,能够被努尔哈赤确定为接班人,能够被草原诸多的部落拥护,登基称帝,成立大清国。在与大明朝廷联合的事情方面,皇太极就表现出来了不一般的认识。

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都认为,苏天成登基称帝是最好的机会,大明的实力将要遭受到极大的损害,这个时候从辽东方向展开进攻,就能够获取到最大的好处,可惜皇太极不是这样的看法,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皇太极也想着能够从中渔利,但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皇太极否定了这样的观点,而且要求多尔衮率领大军,返回到耀州和海州一带,准备与苏天成率领的江宁营作战。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化敌为友的举措,可不是轻易能够做出来的,满人权贵的顶尖阶层,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辩驳之后,终于接受了皇太极的观点,这也是因为诸多的满人权贵,的确知道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厉害,若是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导致大明王朝轰然倒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直接帮助苏天成和大晋王朝。就会导致大清国遭受到更加严酷的打击,这种违背自身利益的事情,还是不要做的好。

济尔哈朗是从内心里面接受皇太极的意见的,其实最早的时候,他就提出来了这样的观点,恐怕要采取联合的态势。

济尔哈朗参与了连续几次的谈判。对于大明朝廷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在大明京城的时候,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同时也搜集到了一些情报,对于苏天成的所作所为,济尔哈朗只能够用恐惧来形容,苏天成进入到大明朝廷之后,所过之处,老百姓都能够过上好日子。赋税就能够增加,特别是在满目疮痍的登州和莱州等地,创出一片富庶的局面,这种能力,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出来的。

了解情况的济尔哈朗,同样认为大清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苏天成,也就是如今的大晋王朝,至于说大明王朝。能够维系的时间不多了。

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和豪格秘密商议了好几次,对于采取联合大明朝廷。对付大晋王朝和苏天成的观点,是高度统一的,但这里面也有微妙之处,也就是在联合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才能够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大清国臣服大明王朝。前面签署的有协议,故而这次济尔哈朗到大明京城,是非常低调的,不可能张扬,这也就表明了。这一次的谈判,不一定非常的顺利,大明朝廷不一定会答应联合的主张,甚至会直接要求大清国出兵攻打苏天成,如此的情况,济尔哈朗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面子上的失去不算什么,关键是如何进攻,从哪个方向进攻的问题。

谭泰和贾吉涵搜集到了很多的情报,这些情报表明,江宁营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到了南直隶一带,包括山东等地,复州、宣州和盖州等地,驻扎的军士不是很多,而且苏天成的主要精力,也就是在占领南方之后,朝着北方推进,进而统一中原的。

这里面就有机会了,皇太极命令多尔衮返回到耀州和宣州,其实就是选择这边作为进攻的方向,至于说迎战江宁营的主力大军,那是大明朝廷的事情和任务,与大清国没有关系,这样大清国就能够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了。

而且这样的部署,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明朝廷可以调动辽东边军参与厮杀,不管怎么说,近三十万的大军,也足够苏天成头疼了。

苏天成面对的是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就算是江宁营骁勇无比,可要面对这样的局面,也难以应付。

至于说大清国,从这里面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大明朝廷与苏天成展开了绝命的搏杀,两边都会受到致命的伤害,而且辽东的防御空虚了,不管是大明朝廷获得了胜利,还是大晋王朝将要统一中原,休养生息的大清国,完全可以出兵占领整个的辽东,甚至是趁着机会,在苏天成喘息养伤的时候,开始对大晋王朝的征伐。

这就是皇太极的全部打算,是皇太极和大清国所需要追求的最大利益,也是济尔哈朗这次到大明京城来的目的。

济尔哈朗来到大明京城,携带了大量的财宝,通过这些财宝,他很快就见到了大明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周延儒见面之后的交谈,情况并不是很好,济尔哈朗从周延儒的言行之中就看出来了,周延儒对这个计划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也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这其中的难度,济尔哈朗是非常清楚的,皇太极之所以要求他来到大明京城,之所以还是要求他采取卑躬屈膝的态度,骨子里当然是为了大清国的利益,所以说,只要周延儒愿意见面,这就是胜利了。

接下来见到大明内阁次辅陈新甲,态度就有些不一样了,陈新甲听得很是仔细,虽然对于联手的方案未知可否,但济尔哈朗能够从陈新甲的态度之中,感受到明确的不同之处的,这令济尔哈朗的信心大增了。

济尔哈朗来到京城之后,所有的行动都被朝廷掌握了,济尔哈朗能够顺利的见到周延儒和陈新甲,其实也是皇上的安排,若是没有皇上的点头,如此的非常时刻,济尔哈朗就是带着金山银山来到大明京城,也不可能有多少的路子可走的,毕竟牵涉到生命的安危,没有谁会过于的看重钱财了。

紫禁城,养心殿,朱由检正在认真听取周延儒和陈新甲的禀报。

周延儒和陈新甲两人的意见有些不大一致,与济尔哈朗接触,从目前的局势来说,还是绝密的事情,朝廷不可能议论,内阁也不可能讨论,至于说后面应该如何的决定,朱由检也没有仔细考虑,且走一步看一步。

周延儒的态度是坚决的,认为与后金鞑子的合作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不要说朝廷内的文武大臣不会允许,就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同意的,毕竟后金鞑子是异类,反叛了朝廷这么多年,自立为王,给大明朝廷和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与之合作,从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再说了,与蛮夷合作,也会令朝廷掉了身价。

陈新甲的态度不一样,相对来说务实一些,陈新甲也没有立刻认为联合可以应允,不过认为这个建议值得考虑,从形式上来说,后金鞑子不是与朝廷合作,而是听从朝廷的安排,对苏天成展开进攻,因为后金鞑子已经臣服朝廷,双方签署了协议,只不过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朝廷暂时没有回复建州卫的建制,也还没有来得及重新设立奴儿干都司。

陈新甲的态度是,朝廷可以以调遣兵力的形式,要求后金鞑子对苏天成展开进攻,至于说具体的操作步骤,那是需要双方坐下来商议的事情。

陈新甲说完之后,周延儒马上就反对了,认为这样的想法过于的幼稚了,皇太极和后金鞑子的用心,尽人皆知,后金鞑子臣服朝廷之后,很多的事情都没有做,根本就不管协议如何,将庄妃和福临放在京城当做人质,就认为是做完一切的事情了,从这等的态度来说,合作是同床异梦,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局。

陈新甲也反驳了,认为联合是说得过去的,他从后金鞑子的角度分析,认为后金的皇太极,一定也是感觉到危险了,朝廷内忧外困之时,皇太极没有想着从辽东展开进攻,而是选择合作,共同来对付苏天成,这样的远见卓识,本来就不简单的,如此的情况之下,双方联合的基础还是存在的,至于说后面怎么具体的操作,让后金鞑子不至于占到什么便宜,那是在谈判过程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书人和老百姓对后金鞑子是深恶痛绝的,不过后金鞑子臣服朝廷了,后金鞑子所拥有的满八旗和汉八旗,甚至是蒙八旗,也就是朝廷可以调遣的军队之一了,从这个方面出发解释,读书人和老百姓也不会有太多的反感。

朱由检最终拍板了,同意进行商谈,具体让陈新甲来操作这件事情。

皇太极不愧是厉害,猜中了朱由检的心思,朱由检也不是那么笨,知道朝廷想要完全调动后金的军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从两个方向对苏天成展开进攻,可以最大限度的削弱苏天成的力量,此外辽东边军也就可以适当的调遣了,既然后金鞑子选择与朝廷联合,一同来对付苏天成,辽东就不应该是双方厮杀的地方。

朱由检更加清楚的是,在辽河以南安营扎寨的后金鞑子,已经完全撤走了,这就是表现出来的诚意。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利益链条

土地改革的难度,超乎了苏天成的想象,不少的士绅富户联合起来,反对官府,反对将土地收归朝廷所有,而且一些士绅富户,不愿意交出来地契,不愿意按照朝廷确定的价格贱卖土地,他们提出来了许许多多的要求,甚至谩骂大晋王朝,谩骂苏天成。

基本统一南方之后,苏天成的想法还是争取能够平稳,需要稳定各个方面的人,包括老百姓和绅士富户,不能够偏向于某一个方面,若是完全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顾及到其他层面了,最终还是会出现大问题的,毕竟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基本没有什么自身的诉求。所以苏天成采取的手段,是相对柔和的,朝廷对于各级官吏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够随便动用武力,也不得引发诸多的群体**件。

可惜苏天成的想法出现问题了,过于的一厢情愿了。

改革面临的难度,几百年之后都是存在的,封建王朝的每一次重大的改革,就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革命,采用了血腥的手段才能够实现,要求既得利益者放弃自身的利益,这等于是要他们的命,他们也就理所当然的跟你拼命了。

令苏天成勃然大怒和痛下决心的事情,来自于应天府所辖的溧水县,作为京畿县,各地都是看着应天府的,看看这里的土地政策,是否能够落实下去,溧水县的官吏在推行土地收归朝廷的工作之中,遭遇到士绅富户的反对,居然有三个官吏被人杀害了,而且尸体被悬挂起来示众,不少的士绅富户对这样的事情。都是赞成的,还到处宣扬,导致了溧水县土地收归朝廷的工作,几乎全面停滞。

苏天成决定要出手了,作为穿越人士,他非常清楚如何利用老百姓的力量。让这些士绅富户生不如死,只不过当初不愿意这样做,现在这些士绅富户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和朝廷对着干了,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想想朱由检曾经被迫卖掉宫里的人参,何尝不是士绅富户逼迫出来的,苏天成可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新政本来就需要流血。

南京的皇宫。不管是从规模上面,还是从气势和风水方面,不能够和北京的皇宫比较的,苏天成办公的地方在乾清宫,这里也是原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办公的地方。

南京的皇宫,宫殿的地势前高后低,遇到下雨的时候,内涝严重。偏偏宫殿的后面,主要是皇宫的核心所在地。朱审烜和杨嗣昌等人,都建议整修皇宫,但苏天成拒绝了,尽管说户部有着不少的银子,但好钢用在刀刃上,需要用银子的地方是不少的。再说了,苏天成感觉到,皇宫所占据的地方已经是很大了,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地方,整修就更加的没有必要。能够居住和办公就可以了。

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张溥、洪承畴、渠清泽、卢象升、徐尔一、苏俊、徐继礼等人,集中在了乾清宫,朝廷的宰相全部都到齐了,卢象升是兵部尚书,徐尔一是都察院的右都御使,苏俊掌管大理寺,不用说,这就是要讨论大事情了。

苏天成的神色很是严肃,应天府府尹徐继礼禀报了发生在溧水县的事情,经过缜密的侦查,案件已经侦破了,是溧水县某一大户雇佣的混混,残忍杀害了县衙的官吏,而且将官吏的衣服扒光,挖掉了眼睛,割去了鼻子,撕烂了嘴唇,还割去了三人的生殖器,吊在了县城的显眼处。

此事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溧水县的官吏,义愤填膺,准备动手和县里的士绅富户对着干了,也就是采取暴力的手段了。

徐继礼说完之后,众人脸上的表情都是愤怒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你可以杀掉人家,这是利益之争,可你不能够侮辱别人的身体啊,在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观点都是明确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是残全不全了,就会被认为是不孝了。

作为百官之首,朱审烜肯定是最先发言的。

“皇上,臣以为,这件事情性质过于的恶劣,必须要严惩,绝不能够手软,对于那两名凶手,臣以为一定要千刀万剐,如此才能够平息官吏心中的怒气,尽管说朝廷是不赞成严刑酷吏的,不过特殊时期,可以特事特办,至于说溧水县的士绅富户,也应该要严厉警告,甚至是对于一些负隅顽抗的人采取必要的惩戒,如此才能够保证土地收归朝廷的事情全面推行下去的。。。”

朱审烜发言的过程之中,众人不断的点头,显然是赞成朱审烜的意见。

苏天成却从里面听出来了味道,他一直都认为,朝廷之中的官吏,按照身份来说,本就是士绅富户之中的一份子,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统治阶层是需要维护自身利益的,溧水县的士绅富户,面对官吏动手了,这就违背了大忌,一个阶层之内相互动手了,惩戒起来肯定是非常严格的,可若是如此的对待老百姓,众人的态度恐怕是不一样的。

尽管接受了诸多先进的教育,可在苏天成的内心,对于有些东西还是坚持的,譬如说精英政治的观念,有些人认为,精英政治是不行的,往往精英政治做出来的决定,不管成功与否,最终承担后果的都是老百姓,那些所谓的精英是不会有多大损失的,所以最终还是要依靠老百姓,这样的认识苏天成不同意,不管什么时候,从事政治事业的人,都会被称之为政治家,或者是政客,这本来就是一个团体,也就是精英团体,否认精英团体的存在,就是自欺欺人。

还有一个观点,苏天成认为,要求官吏和老百姓之间完全平等,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就算是几百年之后,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不管那些政治精英如何的鼓吹,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一个人的地位与财富,完全能够彰显身份,勉强要让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最终走向的就是一种混乱的境地。

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天成默许了官吏和士绅富户有着一定的特权,只要他们按照要求做事情,维护朝廷的利益,就让他们过人上人的生活,就让他们接受老百姓的崇拜和敬仰。

但这里面有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维护朝廷的决定和利益,不能够和朝廷对着干,否则你的这些特权,朝廷一样可以剥夺的。

朱审烜的话语之中,虽然是赞成采取断然措施的,但还是包含了一丝对于士绅富户的保护在里面的,提出来了严厉警告,这其实是苏天成不愿意看见的情况,目前的情况之下,警告那些士绅富户,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了,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了。

“你们的意见,朕都明白了,不过朕的想法不是这样了,应该说,朝廷政策推行之初,朕还是考虑到了方方面面,需要尊重那些所谓的士绅富户,需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可事实的发展证明,朕的这些想法是错误的,不采取铁血的手段,就难以改革土地政策。”

“你们都清楚,朕不希望出现波澜,甚至不想杀人,恐怕有些人以为,这是朕的软弱之处,甚至有人在暗自庆幸,认为朕不过是一个无原则的糊涂君王,喜欢的就是表面的繁荣昌盛,很容易就被糊弄了,可惜的是,朕不是这样想的。”

“朕记得很久之前,就和你们之中有一些臣子议论过的,朕不反对享受荣华富贵,不反对官吏和士绅富户的家人过上好的日子,朕也不会如同流寇那样,打着均贫富的旗帜,对于士绅富户进行大规模的掠夺,这些事情,都是朕的底线,如今有些人,错误理解了朕的底线,他们不清楚,朝廷颁布的号令,就是朕的最大底线,任何触碰这个底线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朕都不会轻饶的。”

“溧水县发生的事情,徐大人按照今日商议的处理,行凶者赔偿性命,指使者一并斩首,而且还要拿出来钱财,赔偿被杀害的官吏,具体如何的办理,刑部和大理寺过问,按照相关的规矩来办理。”

“今日朕请大家商议一个决定,土地收归朝廷所有的政策,是必须要坚持的,绝对不能够动摇,朕以前想着能够平稳的收归朝廷所有,看来是不可能了,那么就商议一个办法,强行的收回土地,刑部和大理寺拟出来律例,朕的意见,凡是强行违背此项决定的人,官府一律直接追究责任,该关押的关押,该严惩的严惩,若是因为在收回土地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凶杀事件,当事者一律斩首,其家里的财产,大部分充公,留下少部分给家眷生活,朕要提醒你们,这个律例一定要清楚明白,要能够易于操作。”

“内阁必须把关,刑部和大理寺最终监督执行。”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商议,律例出台之后,士绅富户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清楚,朝廷动手了,来真格的,若是继续和朝廷对着干,或者是隐瞒土地,遭遇的惩罚是悲惨的,特别是财产充公这一条,可以说是击中了绝大部分的软肋。

从这之后,清理和收回土地的事宜,得以迅速铺开,为大晋王朝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以不变应万变

偏安与南方,不仅仅是苏天成不会同意,就是朱审烜等人也不会善罢甘休的,大晋王朝如此的强大,江宁营骁勇无比,而且兵精粮足,如此有利的局面之下,若只是想着统领南方,那也是说不过去的。

商议了如何推进土地改革的事宜之后,接下来就是想着北方进兵的事宜了。

这方面存在两种意见,也就是两个进攻的方向。

第一种意见认为,从湖广和江苏省等地开始,朝着河南、山西以及陕西等地展开进攻,拿下了北方诸省之后,最后进攻北直隶,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就是,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此举能够很好的稳住辽东的局势,令大明朝廷总是抱有一丝的幻想,等到最终剩下京城的时候,江宁营也就能够控制辽东的局面了。

第二种意见认为,从山东方向,直接朝着北直隶进攻,目标就是大明朝廷的京城,而且要用最快的速度拿下京城,只要能够拿下京城,就有可能出现拿下南直隶时候的情况,南方的其余诸省,根本不可能抵抗,也没有实力抵抗,只能够是归顺。至于说辽东的局面,问题不是很大,只要尽快的进入北直隶,一样能够掌控辽东的局面。

当初苏天成也是支持第二种意见的,并且做了一定的准备。

可提出来第一种意见的人,居然是朱审烜、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

这就令苏天成高度重视了,他很清楚,朝廷里面的诸多文武大臣,内心里面还是有着一丝情结的,那就是对大明王朝的愧疚,想着能够尽量让大明王朝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