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势的。

多尔衮和多铎两人是亲兄弟,感情非同一般,两人掌控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是非常团结的,加之兄弟两人都是骁勇善战的,所以在大清国的影响是很大的,权势是不一般的,代善就更不用说了,曾经的四大贝勒之一,地位甚至在多尔衮和多铎之上的。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不少的,但这么长时间以来,代善表现出来的都是谦逊,因为一些大家都知晓的原因,代善很少主动议论朝政,也很少讨论征战的事宜。

代善这一次表现出来的不一般,引起了多尔衮和多铎的关注。

代善看了看多尔衮和多铎,再次的开口了。

“十四弟,十五弟,这些年来,我很少关注朝中的事情了,或许是在京城的时间有些长了,到了朝鲜之后,我才感觉到,我大清国远未到安逸的时候啊,辽东的地位,太重要了,当年孙承宗建立的关宁锦防线,成为了阻拦我大清国前进的一大障碍啊,若是我大清国能够突破关宁锦防线,中原唾手可得,此等的大事情,我们都应该要关心啊。”

“皇上时常说了,大清国的满人不多,和汉人比较起来,微不足道,可大清国为什么能够屹立,还不是我们满人团结,看看那些汉人,人数众多怎么样,各唱各的调,人心不齐,习惯于算计,我大清国万万是不能够如此的,要不然大清国无法和大明抗衡,更不用说入主中原了,蒙古的局势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前年我到蒙古去的时候,已经感觉到这种变化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不断的强大起来,隐隐有了统领蒙古部落的实力了,两个部落依靠着大明,依靠着和大明的互市,影响力逐渐扩大,一些其他的部落,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投靠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长此以往,总有发生变故的那一天。”

“如今我大清国的局面,可不是很好啊,皇上肯定是着急的,召集我们进京,恐怕就是为了辽东的事情,依照我的预计,辽东的局势,很快将要出现重大的变化。”

代善刚刚说完,多尔衮跟着开口了。

“二哥说的是啊,驻守在广宁的时候,两边的商贾来往不断,我也是听到了不少消息的,明军控制的地方,注重民生,可以说我大清国在辽东,已经没有多少的优势了,前些年,大量的汉人逃亡,一些军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今才体现出来弊端,耕地缺乏人耕种,我八旗子弟,常年习惯狩猎生活,不是很熟悉农耕,开春的时候,大量的耕地,差点无人耕作了,好在明军变动了政策,不再接纳汉人,若不然,我八旗军如何能够固守辽东。”

多铎也开口了。

“皇上一直都是非常注重农耕的,在朝会的时候,专门要求了,满人也要学会耕作,民以食为天,若是不能够耕作,缺乏粮食,就难以维持的,可惜不少的满人,根本就无心农垦。”

代善背着手走动了几步,慢慢开口了。

“皇上已经注重到这些问题,想必会出现改变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没有了粮草,根本就无法征战厮杀的,回到沈阳的路上,我也在思考,辽东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皇上准备发动进攻了吗,若是这样,首先就要拿下大凌河城,驻扎在辽东的明军不少啊,真的想要拿下大凌河城,可没有以前那么简单了,大凌河城周围数十里范围,都是明军掌控的地方,我大清国没有优势了,十四弟,这一次若是发动进攻,你肯定是主帅,这些问题,不得不考虑啊。”

代善说完这些话,多尔衮和多铎都是点头,他们绝对不会想到,这一次是明军主动要进攻了,不管皇太极说江宁营如何的厉害,他们都没有和江宁营直接交手,更没有和苏天成打过交道,不会相信明军真的强大起来了,更不会相信,以前那些孱弱的明军,敢于主动在辽东发起进攻的。

“二哥,其实我一直都在注意,明军占领大凌河城之后,非常注意周边据点和堡垒的固守,这些据点和堡垒,与大凌河城连成一片,若是真的要攻打大凌河城,必须要拔掉这些据点和堡垒,同时,大凌河城距离锦州城太近,想要困住大凌河城,必须要防止明军的增援,依照我的预计,需要出动的军士,至少在十万人以上,其中的三万到四万人,负责阻止锦州和宁远、山海关明军的增援,其余六万到七万将士,进攻大凌河城,我们依旧只能够采取困守的办法,让大凌河城的明军,无法维持,被迫选择出城迎战的办法,这样才可能有胜算的,大凌河城的城池异常的坚固,采用强攻的办法,伤亡巨大,不一定能够奏效的,而且明军的火炮犀利,远不是我们所能够承受的。”

虽说代善、多尔衮和多铎,没有想到明军有可能对驻守在黑山、广宁的八旗军发动主动的进攻,但他们都预料到,辽东很有可能发生重大的事情,这也说明了,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辽东的局势,时时刻刻都想到了大清国的未来,从这个方面来说,大明朝廷里面的文武大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也就是大明和大清的差别所在。

这里面折射出来的问题,有着很多的原因,代善等满族权贵,身为皇亲,时时刻刻都想到了,大清国是他们的大清国,可大明朝廷里面的那些文武大臣,认为江山是皇家的,自己不过是为皇上卖命。恐怕也就是这样的区别所在,大明朝虽然地大物博,但就是难以战胜地处边陲、土地贫瘠的大清国。

第八百零七章重大决定

(感谢求乐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崇政殿。

皇太极看着大殿之内的文武大臣,神情很是严肃,今rì要讨论大事情,能够进入这崇政殿的,也是大清国的jīng锐了。

代善等人吃惊不已,这一次能够进入到崇政殿的人,虽说不是很多,但每个人都是不简单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阿济格等亲王和郡王,此外还有索尼、鳌拜和谭泰等人,至于说范文程等人,站在了前面。令人吃惊的是,汉八旗的旗主,也悉数都来到了崇政殿,看来真的是要讨论重大的事情了。

随着皇太极的开口,众人都安静下来了。

“朕今rì召集你们来,是有重大的事情需要商议的,这件事情,关乎到我大清国的未来,不容小觑,今rì满八旗的旗主、汉八旗的旗主,悉数都到了大殿之上,朕也就直说了。”

皇太极的目光扫过了所有人。

“父皇自颁布七大恨以来,时刻都想着能够推翻大明,入主中原,朕遵从父皇遗愿,也是为此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么多年过去,我大清国慢慢强大起来了,但入住中原的事情,似乎变得遥远了。”

“自崇德元年以来,我八旗子弟很少入关了,想必你们也都有些疑惑了,六年时间了,为什么会如此的平静,朕听到了一些传闻,说朕开始享受了,不想征战的事宜了。朕听到了这些传闻,没有觉得奇怪,有些时候,朕都在想,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了。朕究竟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是不是对得起先皇。”

“辽东的局势,边关的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朕时时刻刻都感觉到焦虑,大明出了一个苏天成。难道真的能够力挽狂澜,难道真的能够令大明强盛,朕是不相信的,大明的那个崇祯,难以容人,虽说也是兢兢业业。可难以有什么成效,朕想着,或许有一天,崇祯忽然觉得苏天成势力太大了,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了,就要着手剿灭苏天成了,朕也从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几年时间过去,并没有多少的成效。”

“苏天成离开辽东,朕以为机会来了,重点观察辽东的局势,可朕还是失望了,辽东没有多少的变化,一切如故,朕经常在深夜祈祷,难道是朕激怒了上天。上天要给朕惩罚吗,就不能够让朕如愿吗。”

大殿里面非常的安静,众人都低着头,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语,皇太极的强势。众人都是清楚的,想不到在大殿之上,说出来了这样的一番话。

“朕还是鼓足信心的,有人认为,朕这是害怕,还是要在辽东发动进攻,同时从喜峰口等地入关,威逼大明的京城,朕何尝不想这样做,但朕不能够这样做,朕明白,不能够让将士们的鲜血白流,朕不能够拿我大清国儿郎的生命去冒险,去做谓的攻击。”

“苏天成到辽东之后,进攻大凌河城,我大清国的三万将士,悉数被剿灭,这需要何等的实力,虽说驻守大凌河城的,大部分都是汉军,但统帅是岳托,朕以为,岳托在战场上的骁勇,是不输于你们的,岳托被生擒,孔有德被生擒,攻打大凌河城的战斗,一天时间就结束了,这些情况,你们都是知道的,难道没有从这里面悟出来一些什么吗。”

“朕一直都说,苏天成和江宁营是大明的中流砥柱,万万不能够轻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总是认为这是大明朝廷夸大的作用,可你们想想,苏天成什么时候吹嘘过,江宁营剿灭了大明内地的几十万流寇,崇德元年的时候,剿杀了我大清国三万勇士,攻打大凌河城,再次剿杀了我大清国三万将士,这些战功,动动嘴就能够做到的吗。”

“朕提醒你们,大明开始变化了,要时刻提高jǐng惕,我们满人不多,需要加的团结,需要吸纳各方面的力量,需要不断壮大自身,可有些人,就是不能够认识到,朕很是痛心。”

大殿之内,加的安静。

“朕说了这么多,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天佑我大清国,机会终于来了,不过这一次的机会,你们恐怕要大吃一惊了,辽东的明军,已经在座准备了,准备进攻我大清国,准备主动发动进攻了。”

皇太极说完这句话之后,大殿之内的安静被打破了,代善、多尔衮等人,脸sè出现了变化,他们确实没有想到,驻守辽东的明军,居然敢主动发动进攻了,毕竟苏天成已经离开了辽东,驻守辽东的明军,以边军为主了,代善等人,曾经也认为,苏天成离开了辽东,机会来了,强悍的江宁营,大部分都到登州、莱州等地去了,这个时候,大清国可以对辽东发动攻势了,至少要夺回大凌河城。

看见众人开始窃窃私语,皇太极暂时没有说话,他需要这样刺激众人,让众人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斗志,只有这样,即将来到的征战,众人才能够爆发出来最大的能量。

几分钟之后,皇太极再次开口了。

“辽东的明军,主动发动进攻的事宜,是文程侦查到的,你们都安静下来,听听文程说,朕希望你们今后,也多多分析,多多思考,不要总是想着在战场上厮杀。”

众人很安静下来,看着范文程。

范文程很是镇定,从怀里掏出来了信函,开始通报情况了。

这个过程中,众人听得很是仔细,代善、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济尔哈朗是知道很多情况的,显得镇定很多,至于说阿济格,依旧是不在乎的神情,认为范文程此举,不过是讨好皇上。

小半个时辰之后,范文程说完了。

范文程主要是说到辽东的诸多变化,并没有说到战役的部署等等情况,但范文程在通报情报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陈甲的特点,以及这一次的战斗,会是什么样的规模,包括大清国如何的应对,做到有的放矢,都做出来了分析。

不得不说,范文程的分析,是非常详细的,是有着很强的说服力的,通过这些情报,众人基本明白了,驻守辽东的明军,肯定是要展开进攻了,接下来,众人需要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做好准备,迎战明军,并且歼灭明军了。

范文程说完之后,一个声音出现了。

“皇上,臣弟愿意领军出战,臣弟做先锋,愿意立下军令状,一定剿灭进犯的明军。”

这个声音出现之后,就连老成的代善,都皱起了眉头。

说这话的,自然是阿济格。

皇太极这次没有客气了。

“阿济格,朕来问你,明军准备什么时候发动进攻,你知道吗,明军准备首先攻击哪里,你知道吗,明军攻击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你领军作战,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战术,准备如何歼灭明军,这些问题,你给朕说说,你是如何考虑的。”

阿济格看着皇太极,张口结舌,他哪里想过这些问题。

看着阿济格说不出话来,皇太极有些生气了。

“文程刚才已经说到了这些问题,朕看你是心不在焉啊,文程已经分析,明军估计在五月之后发动攻击,因为雨季已经过去,气候适宜,明军准备首先攻击黑山,目的可能是拿下黑山、义州和广宁,继而稳固这些地方,至于说我大清国的勇士,如何的歼灭来犯的明军,就需要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让明军以为能够轻易拿下黑山、义州甚至是广宁,能够轻易取得胜利,这样好大喜功的陈甲,才会不顾一切的继续发动进攻,甚至不顾后防,这才是我大清国真正的机会,这些重要的分析,你不能够认真听,还说什么做前锋,你以为凭着血勇之气,不管不顾将士的死活,就是勇猛了,朕看你从现在开始闭嘴,听听其他人怎么说。”

其实范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基本指出来了大清国该如何的应对这一次的进攻,代善、多尔衮、多铎、豪格以及济尔哈朗等人,听得非常仔细,也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可行的,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了,这样能够取得重大的胜利,甚至能够大规模的歼灭明军。

从这个方面来说,范文程的确是不错的。

很,代善、多尔衮、豪格、多铎、济尔哈朗等人,先后说话了,都是赞成范文程的分析的,认为采取诱敌深入是最好的办法,这样能够避开明军的锋芒,给予明军毁灭xìng的打击,至于说诸多汉八旗的旗主,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他们到崇政殿来,也就是听着,这些王爷和郡王,都是他们以前的主子,在主子面前,他们没有资格开口说话。

皇太极很是满意这样的讨论,一切基本都是自己做出来的安排,众人依旧是服从,不明事理的阿济格被自己训斥了,也是老老实实的呆在一边,不在开口说话了。

其实范文程通报的情况,其中的作战思想,就是皇太极的作战思想,这也是他详细思考之后,做出来的,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作战部署。

“朕决定了,这一次迎战明军,朕亲自担任主帅,多尔衮、豪格为副帅,这一次,我大清国一定要歼灭来犯的明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qidian。阅读。),

第八百零八章洪承畴的纠结

辽东的形势表明,征伐即将开始了,作为江宁营都指挥使,洪承畴想到的自然是更多的,江宁营已经有十一万多将士了,不过他这个都指挥使,真正率领的将士,只有在辽东的三万人,登州、莱州和青州,本来有六万八千江宁营将士,这次苏天成再次征召了一万五千将士,总数超过十一万人了,这已经是一支庞大的军队了。

留在辽东,这是苏天成做出来的决定,洪承畴也想着,能够在辽东建功立业,毕竟登州和莱州,主要的任务还是恢复重建,暂时不会参与到征战和厮杀之中的,尽管说苏天成离开了辽东,但辽东的一切,暂时没有多少的变化,江宁营依旧是辽东的老大。

可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变化了,陈新甲入主辽东之后,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措施,那就是提高边军和榆林营军士的军饷,这一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拉拢了边军军官的心,也令边军军士更加的服从陈新甲的指挥。

开年之后,洪承畴明显感觉到了,江宁营慢慢被边缘化了,虽说陈新甲和钱谦益没有直接插手江宁营的事情,但也基本没有关注江宁营,多数的战术布置,与江宁营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了,自己参加的诸多会议,陈新甲和钱谦益两人说的,基本都是辽东的局势,说到的都是边军和榆林营的事宜。

洪承畴给苏天成写信,隐隐反应了这个方面的情况,但苏天成没有做出来明确的指示,只是要求洪承畴牢牢控制江宁营,或许将来守卫关宁锦防线的。还是江宁营。

最近一段时间,苏天成的要求突然多起来,主要是有关辽东的诸多变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要及时写信。这令洪承畴还是有一些欣慰的,他知道,苏天成还是关心辽东局势的。

至于说苏天成对辽东局势的分析,洪承畴自然认为是有道理的,在他的内心里面,一直都是崇拜苏天成的。

洪承畴是一个很傲气的人。轻易是不会服从谁的,现任内阁首辅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当年担任三边总督,指挥剿灭流寇战斗的时候,采取的是以招抚为主的战略,可洪承畴坚持自身的看法。以镇压为主,不会轻饶那些已经投降的流寇,因为洪承畴认为,流寇贼心不死,投降不过是想着喘息,一旦机会合适,就会再次造反。后来杨鹤因为招抚的决策失败。被免去了职务,洪承畴更是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跟随在苏天成身边这么多年了,铁一般的事实,令洪承畴真心感叹,自己比不上苏天成,尽管说苏天成年轻,但人家就是能够做出来睿智的决定,就是能够带领江宁营将士,剿灭流寇。打的蒙古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臣服,让后金鞑子不敢觊觎关内。

苏天成的能力,洪承畴是真正见识过的,而且苏天成做出来的每一项决定,事实证明都是正确的。剿灭流寇的时候,苏天成坚决不同意放过流寇的首领,全部都予以斩杀,但打败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之后,苏天成反而给予这两个部落诸多的优待,特别是在安宁堡和靖边开展互市,如今的发展局势,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伟大的,朝廷不用担心宁夏、大同、榆林等地的边防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已经成为大明边关的坚定守护者。

苏天成进入辽东之后,果断决定舀下大凌河城,巩固了关宁锦防线,在这个基础上,苏天成没有决定对后金鞑子发动进攻,而是埋头致力于辽东的建设,这一决定,令辽东迅速稳定下来,开始出现了兴旺的景象,宁远城内和锦州城内的商贾云集,交易火爆,最大限度的证明了辽东的稳固,试想一下,若是辽东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商贾岂会到这里来做生意,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对于苏天成的要求,洪承畴历来都是服从的,当然了,苏天成也有要求,必须要理解执行每一项的决定,不能够盲目的服从。

前不久,苏天成的来信,要求洪承畴在陈新甲和钱谦益的面前,阐明辽东进攻的战术布置,这说明苏天成是赞成对后金鞑子采取有限进攻的,这是洪承畴第一次发现,苏天成在原则xìng问题上面,做出来了调整。

但洪承畴的建议,作用似乎不是很大,陈新甲和钱谦益,对于有限进攻这个概念,很是不满意,虽然没有直接批驳,但看他们的态度,也是不赞成的。

在辽东的高层,谁都清楚,陈新甲在筹备对后金鞑子的进攻事宜,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大家也知道,这是皇上同意的,对后金鞑子展开攻击。

有关战术布置方面,洪承畴也想着,希望江宁营能够参加这一次对后金鞑子的战斗,既然苏天成已经认同了对后金鞑子展开有限的攻击,那就不会反对江宁营参战的,谁知道在苏天成的来信之中,严格要求了,江宁营必须要死守大凌河城、锦州城、宁远城和山海关,这几个地方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问题,辽东的边军、榆林营军士,超过十五万人了,这些人去征伐后金鞑子,足够了。

洪承畴有些不理解这里面的意思,甚至是有些不满意了,自己参加了太多的厮杀,留在辽东,就是要和后金鞑子面对面厮杀的,否则还不如跟对到登州去的。

还有令洪承畴头疼的问题。

江宁营监军秦三德,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苏天成在辽东的时候,秦三德是完全支持苏天成的,也是服从决定的,但陈新甲来到辽东之后,很快和秦三德搞好了关系,秦三德的立场开始变化,后来钱谦益来到辽东,与秦三德的关系也是不错的,钱谦益这样的大儒,能够主动放下身架,和秦三德交往,令秦三德受宠若惊了。

太监虽然有着不错的权势,但因为身体的缺陷,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士大夫看不起的,人家表面上对你不错,骨子里是鄙视你的,但陈新甲和钱谦益对秦三德的确是不错的,苏天成在辽东的时候,要求秦三德关注边军的事宜,陈新甲来到辽东之后,依旧要求秦三德多多关注边军的事宜,一年多时间过去,秦三德很少关心江宁营的事情,重点的jīng力,都放到边军之中去了。

江宁营有着严格的规定,监军在这里面,是难以讨好的,要说克扣军饷等事情,想都不要想,也不敢做,这方面,苏天成是无情的,不管是谁,违背了这个原则,基本都是斩首,在江宁营没有什么油水,秦三德转而关注边军了,洪承畴清楚,秦三德肯定是得到了大量好处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尽心。

至于说对于辽东的决策部署方面,秦三德更是维护陈新甲和钱谦益。

这也是令洪承畴感慨的地方,当初苏天成离开辽东的时候,为什么要求秦三德关注边军的事宜,实际上成为边军的监军,看来是有深意的,苏天成还特别嘱托他洪承畴,必须要牢牢把握江宁营,言下之意,有些时候,就算是秦三德做出来了什么决定,或者是提出来什么建议,也要他洪承畴同意的。

这就是先见之明。

边军的军官,出现的变化,更加的令洪承畴诧异和佩服。

苏天成离开辽东的时候,要求洪承畴特别的注意祖大乐,没有提到祖大笀和祖大弼,当时洪承畴还有些奇怪,但事实的情况,令洪承畴不得不服。

祖大笀和祖大弼,是完全拥护陈新甲和钱谦益等人的,唯有祖大乐,不是很在乎,依旧对江宁营有着不一般的情怀,数次要求加入江宁营,哪怕是做普通的军士,虽说这个要求,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苏天成和洪承畴都要考虑到,边军是不能够和江宁营有着太多纠缠的,若是这些骁勇的将军,悉数都进入江宁营了,朝廷会怎么看,皇上会怎么想。

辽东的局势,慢慢出现变化,这些变化,洪承畴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几乎每天都要给苏天成写信,说到这里面出现的一些变化,也分析辽东即将出现的战事,一直到二月份的时候,朝廷的敕书来了,敕书的内容,就是同意边军在辽东,展开对后金鞑子的攻击,陈新甲为这次战役的主帅,钱谦益、洪承畴等人,协助陈新甲,服从陈新甲的指挥。

陈新甲接到敕书之后,没有马上召集相关人员,进行战术部署。

这令洪承畴更加的不安,看来陈新甲恐怕已经考虑好了所有的作战部署,只是没有告诉任何人,这样的情况,不是很正常,征伐后金鞑子,这么大的事情,陈新甲不和众人商议,自己就思考出来了多有的作战部署,这也是不严肃的,想想当初苏天成进行每一次战斗的时候,都是召集众人商议,大家甚至会出现争论的。((。)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更新快∷∷纯文字∷。〗

第八百零九章前兆

唐海泰前来拜访的时候,洪承畴还是很注意的。他不清楚唐海泰与苏天成之间的纠葛,但他清楚,唐海泰的身份很是特殊。

唐海泰虽然只是巡抚衙门的知事,但深的陈新甲的信任,而且又是内阁次辅唐世济的侄子,其背后的光环,是任何人都不会小觑的。唐海泰负责上传下达,还负责不少的监督落实的工作,很多时候,唐海泰的态度,很有可能代表了陈新甲的态度。辽东的军官基本都明白这一点的。

洪承畴对唐海泰的印象一般,感觉到唐海泰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而且身上还有一些纨绔的味道,他认定唐海泰没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到今天这一步的地位,恐怕依靠的就是唐世济了。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唐世济恐怕也是很疼爱唐海泰的。

“洪大人,下官奉巡抚大人的钧令,特来通知大人,明rì辰时,请大人到巡抚衙门商议事情。”

“知道了,唐大人是否知晓,明rì商议为了何事啊。”

洪承畴有些奇怪,以往他参加这类的会议,唐海泰也是来通知的,但一般都说了商议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次却没有说,下意识之中,洪承畴开口询问了。

“大人,下官也不是很清楚,下官估计是与皇上的圣旨有关。”

洪承畴点点头,内心也有了一丝异样的感觉。

唐海泰没有马上离开,接着又开口了。

“大人,下官佩服江宁营的骁勇啊,皇上下了圣旨,下官以为。这一次的战斗,一定是江宁营建功立业的时候。”

谁都爱听表扬的话语,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听见唐海泰这么说,洪承畴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唐大人过奖了。本官还希望唐大人能够在陈大人和钱大人面前帮忙说说,这征伐后金鞑子,江宁营可是枕戈待旦啊。”

说出来这话,洪承畴也是下定决心的,虽说苏天成有强调,但他认为。江宁营的骁勇,就是要体现在战场上,若是龟缩在城池里面,人家建功立业了,也是要笑话江宁营的,再说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江宁营一直都没有什么作为,在辽东的影响慢慢弱下来了,这样的情况,绝不能够延续下去的。

“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在巡抚大人的面前说的,下官本来就佩服江宁营的骁勇。”

唐海泰离开之后。洪承畴很是高兴,他清楚,明rì到巡抚衙门商议事情,肯定是与征伐后金鞑子有关的事情,虽然才三月份,也正是农忙季节,但很多的事情,需要提前做出来部署,军队也需要进行调防,大凌河城、锦州、宁远和山海关。还是需要固守的,以防后金鞑子突然攻击关宁锦防线的。

江宁营卫指挥使以上的军官,全部都到登州去了,洪承畴身边,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商议了。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事情,需要洪承畴单独做出来决定,江宁营三万将士的指挥重任,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

洪承畴一直都认为,这一次征伐后金鞑子,能够完成任务,驻守辽东的边军、榆林营和江宁营,总兵力达到了十八万人,征伐后金鞑子,出动十万大军,是算是规模宏大了,余下的八万军士,固守关宁锦防线,这样两头都是能够兼顾到的,若是洪承畴来指挥这一次的作战,他必将派遣出全部的三万江宁营将士,全部的榆林营将士,一部分的边军,守卫关宁锦防线的任务,自然是交给边军的,这样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唐海泰回巡抚衙门之后,自然是给陈新甲和钱谦益禀报通知的情况。

至于洪承畴说到的话语,他肯定是不会说的,在他的内心里面,压根就没有为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