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看着城墙不断的垮塌,炮弹落入了城池之中,扬起了大股大股的灰尘,苏天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虽说五万大军开拔,攻打黑山,消耗了不少的钱粮,但这也震慑了后金,震慑了皇太极,让皇太极明白,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渠清泽说的很对,考虑到自身存在的困难,同时也看看看对手存在的麻烦,不能够过低的估计了自身,也不能够太高的估计了对手,后金从努尔哈赤的手里开始发展,也不是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根基并不是很牢固,真的想要强大起来,还需要时间,只要自己按照既定的方针办事,就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的。
第六百九十章远没有结束
沈阳。
皇太极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济尔哈朗、豪格、阿济格等人,脸上出现了愤愤不平的神情,范文程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争论已经持续了好一会了,皇太极做事情,有着这样的习惯,大家有什么意见和看法,尽管说出来,不需要憋在心里,说出来了,心里总是舒畅一些的,这个时候,皇太极就在听大家的意见,准确的说,是听众人发脾气。
他已经下旨,命令多尔衮和代善都回到沈阳,这表示大清国的这次进攻,彻底结束了,虽说多尔衮在登州和莱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可就这样撤回来,还是不舒服的,多尔衮完全可以进入北直隶,甚至是未必大明朝的京师,劫掠更多的财富,更令大家不能够理解的是,为什么不死守黑山,令明军轻易就突破了黑山,这是不能够忍受的,后金的勇士,什么时候在明军的面前示弱过的。
皇太极有着充足的准备,听众人发牢骚,脸上是微笑的神情,看样子就是胸有成竹的。
时间过去了一个时辰了,众人终于说完了,也提出来建议了,不过,这些建议,顶多就是发发牢骚罢了,皇上的圣旨已经下去了,代善和多尔衮也是要撤兵回来的,黑山那边,八旗军没有做什么抵抗,也就是人员方面,没有多少的损失,关键是多尔衮那边传来了消息,劫掠的白银折合达到了三百万两以上,粮食超过三十万石,这是巨大的收获了,以至于济尔哈朗都感觉到有些眼红了。
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出兵登州和莱州。大清国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少教训了大明,劫掠了粮草和白银,有了这样的成绩,大家还能够多说什么呢,以至于争论到后面。有些人承认这次的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收兵也是可以的。
皇太极一直都没有说话,其实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很压迫人的,想到前不久,皇太极才刚刚说出来,要求某些人要担心,不要在外面乱说。所以大家伙也是有些后怕的,尽管说你的身份不一般了,但若是惹恼了皇上,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
大清国最大的优点,就是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了,或者是有些什么不同的看法了,可以在大殿之上提出来,可以摆出来观点。甚至可以争论,这些皇上都是允许的。甚至有些时候,鼓励这样做,这也是能够正确决策的重要一步。
看见众人都不说话了,皇太极终于开口了。
“你们的意见,朕都知道了,朕也清楚你们想到的是什么。你们想到的是我大清国的颜面,想要的是我大清国必须要所向披靡,尽管是血流满面,但依旧是不能够后退和屈服的,你们有这样的想法。朕不怪你们,但朕还是要提醒你们,朕不管你们内心有着什么样的算盘,但时时刻刻要把我大清国放在第一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简单的道理,你们必须要明白,不管是父皇,还是朕,每一次的征伐和厮杀,都是为着我大清国的未来考虑的,辽东的情况,朕不想多说,你们都是知道的,此等情况下,需要做些什么事情,想必你们偶尔也是考虑过的,这一次,朕已经做出来决定了,二哥和十四弟必须要马上撤回沈阳,这是不容置疑的,也不需要讨论的,至于说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你们大可提出自己的看法。”
散朝之后,范文程留下来了。
这一次范文程出的主意,皇太极非常的满意,而且在朝廷上面辩论的过程中,不少人都承认,这一次的战斗,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清国的战船开始发挥作用,得到了第一次的训练,劫掠了大批的粮食和钱财,基本毁掉了登州和莱州,这样的成绩说说不掉的,至于说主动撤出黑山城池,没有造成军士的损失,这是一种战术上面的安排,并非是害怕明军,有一点大家慢慢的明白了,厮杀的目的在于,获得实质性的好处,为了面子去厮杀,不是明智的行为。
这样的观念,范文程是一直坚持的,每次说到征伐的时候,都要考虑最终的目的,不会盲目的提出来作战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大清国每次的征伐,基本都得到了好处,崇德元年的失败,皇太极实际上也是在思考的,那个时候,大清国刚刚建立,从炫耀的角度出发,给予大明一定的教训,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程啊,朕这两天仔细思索了,觉得你提出来的建议是可行的,日后你还是多多提出来这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啊。”
“皇上,奴才一定尽心竭力,绝不敢藏私的。”
“对了,上次你没有说完,好像还有什么后续的动作,朕想着听一听。”
“奴才正想着给皇上禀报的,奴才以为,这一局的棋,还没有走完,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步,若是能够发挥出来作用,就是皇上的福气,我大清国的福气了。”
皇太极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知道,范文程的心思缜密,这样说,肯定是有很好的想法了,步步为营是范文程擅长的东西。
“皇上,苏天成攻击黑山,这件事情,不可能隐瞒的,如今,苏天成轻易就攻下了城池,接下来的行动,他会非常的为难,若是继续进攻,不是他的初衷,加之睿亲王和礼亲王分别退兵了,苏天成没有继续进攻的理由了,占据黑山,明军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是做不到的,可就这样撤走,需要理由,明明是大好形势下,为什么无缘无故就撤走了。”
皇太极频频点头,同样想到了一些什么。
“若是大明朝廷知晓了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催促苏天成继续进攻的,最好是能够攻打沈阳,可惜苏天成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奴才早就分析过了,苏天成攻打黑山,确实是非常明智的,他传递给皇上一个信号,那就是睿亲王若是继续进攻,明军将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黑山,进而攻打沈阳,双方鱼死网破。”
“可苏天成的这种想法,是不能够透露出去的,也是无法和众人商议的,大明朝廷里面的那些官员,奴才是知道的,他们都是读书人,想到的都是气节,他们不熟悉边关的事物,不知道征伐的艰难,评论起来却头头是道,似乎自己带兵征战,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别人都是蠢货和草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是我大清国的机会。”
“大明朝廷里面,羡慕嫉妒苏天成的人,一定是不少的,可苏天成拿下黑山城池之后,却不发动进攻了,这必然会引发那些大臣的质疑,甚至会说苏天成怀有异心,此等的情况下,皇上不妨点一把火,专门写出来书信,故意让大明朝廷发现。”
“书信的内容也是很简单的,不要说其他的,就说和苏天成议和的事情,只要这份书信到了大明朝廷,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的,苏天成是有苦难言,根本不好做出来解释的,只要大明朝廷里面,反对的人多了,那个崇祯皇帝,怕也难以护住苏天成的。”
皇太极听了范文程的计谋,抬头哈哈大笑了。
“好啊,这个计谋不错,可惜大明朝廷啊,养了一大帮的废物,这些就知道嫉妒贤能,时时刻刻想到自身的利益,朕看苏天成如此的年轻,肯定是遭遇众人猜忌的,不管这次的计谋是否成功,朕都要给你记功啊。”
“皇上,奴才不敢,奴才还是有些担忧的。”
“有什么担忧的地方,尽管说出来。”
“奴才斗胆了,奴才估计,礼亲王和睿亲王回来之后,肯定是不满的,礼亲王带领大军,深入蒙古,结果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睿亲王在登州和莱州的势头正盛,还能够取得更多的胜利,偏偏这个时候,皇上下旨了。。。”
“你的想法,朕清楚,商议大军作战的事宜,郑亲王不知道,你却是清楚的,二哥和十四弟回来之后,恐怕政亲王会有所牢骚的,这些事情不算什么,有朕给你做主,哼,你不要以为二哥到蒙古去了,没有能够厮杀,会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他在蒙古获得的财富,恐怕不差于十四弟的,这些情况,朕都是知晓的,他们回来之后,朕会专门和他们交谈的。”
停顿了一下,皇太极再次开口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大清国和大明,恐怕鲜有厮杀了,你要重点考虑,如何让我大清国的汉人才俊,为我大清效力,若是有可能,能够吸收到大明的才俊,也是好的,接下来的较量,就在于实力上面的比对了,大明虽然地大物博,不过崇祯需要考虑的事情也是更多的,至少有那么多的人需要养活啊。”
“朕考虑过了,如有必要,继续进行科举考试,吸纳人才,这是今后最为关键的任务,朕的身边,多一些文程这样的才俊,我大清国将更加的强盛啊。”
第六百九十一章脑残的审讯
(感谢三台真人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jesonshers的打赏,谢谢了。)
多尔衮从登州和莱州撤军了,代善也从蒙古撤军了,进攻黑山的明军,同样撤回了大凌河城,一切都暂时告一段落了,除开遍地哀嚎的登州和莱州,没有谁会记得发生的这些事情,朝廷没有宣扬,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也是不可能知晓的。
但这件事情,给予了苏天成很大的打击,他感觉到,自己虽然是穿越人士,但也不是全能的,这个时代还是有着英雄豪杰的,皇太极就是了不起的人物,远远强于李自成、紫金梁、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而且皇太极的手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加之皇太极能够放下身段,耐心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果说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假以时rì,后金必然会大发展的,不过渠清泽说的也不错,皇太极身边的能人多了,并非是那么完美的事情,这些能人,个个都有想法,一旦皇太极驾崩了,谁来控制这些能人。
从黑山撤军,很多人不能够理解,这里面的原因,苏天成不可能大肆宣扬,参与作战的边军不能够理解,更不用说朝廷里面的那些大臣了,一时间,苏天成很是担忧,总觉得事情还没有结束,恐怕还有一些波折。
京城。
内阁次辅唐世济亲自参与了一起审讯,当然了,这一次的审讯,到目前来说,还是很秘密的,后金有人投奔到京城来了,也就是反水了,带来了一份皇太极写的亲笔信,这份信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和苏天成两人议和,双方互不侵犯。皇太极还在信里面说了,苏天成攻下了大凌河城,实在令他敬佩,大家都是英雄,不要互相伤害。
信里面说到了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那就多尔衮从登州和莱州撤军,包括代善从蒙古撤军。都是皇太极和苏天成之间的一个协议,换来的是苏天成从黑山撤军,从此以后,皇太极暂时不会入侵大明,苏天成也要保证,不越过大凌河城。
这件事情。与实际的发展是相符的,很奇怪的是,在这个后金鞑子反水之后,交出来了皇太极的亲笔信,事实果然如同信函里面说到的一样,多尔衮和代善撤军了,苏天成也从黑山撤军了。双方真的有默契。
反水的人还说了,宁远戒备森严,自己不敢到那里去送信,以前皇太极和苏天成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通过京城,或者是带口信到苏天成的府邸里面,通过苏平阳等人转达,或者是通过在辽东往来的商贾。传递一切的消息,但写信这是第一次,以前苏天成给皇太极写过一封信,皇太极并没有回信。
按说这样的告密,里面值得怀疑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是幼稚的、脑残的告密,但偏偏引起了唐世济的注意。要求大理寺展开审讯,一定要弄清楚详细情况,若是苏天成和皇太极私下里接触了,那还了得。岂不是要祸害整个大明吗。
就连大理寺审讯的官吏,都不相信这件事情,反水的人,身份一般,不过是后金一个普通的官员,按说是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秘密的,就算是皇太极想着和苏天成接触,也不会派出这样不靠谱的人做事情,所以说,在审讯的过程中,大理寺根本就没有上心。
但这一切,随着唐世济的重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了。
几天的审讯之后,唐世济拿到了大量的材料,直接找到了皇上。
一次非常秘密的讨论,在四人之间展开了。
朱由检的面前,站着孙承宗、唐世济,两人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内阁次辅,站在朱由检身后的,是大太监王承恩。
这次的讨论是绝密的,不管说什么,都不能够外泄。
唐世济拿出来了审讯的材料,上面反映的情况很是详尽,经过几天的审讯,所有的细节都进行了加工,看起来是一份完美的材料了。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这也是不置可否的态度。
争论首先在孙承宗和唐世济之间展开了,这一次,孙承宗没有留任何的情面,事关大明的前途了,他绝不会客气了。
孙承宗首先对着唐世济发火了。
“唐大人,本官就奇怪了,你身为内阁次辅,这本应是大理寺做的事情,你参与进去干什么,若是本官理解,你是不是就想着拿到这些口供,本官还有奇怪的地方,口供不可能是一次就形成的,这是基本的道理,大凡审讯人犯,总是会有反复的,你提供的这份口供材料,什么都是齐全的,甚至细节都是那么的清楚,包括后金皇太极什么时间写信,说的是什么,都是清清楚楚的,可这个投靠我大明的后金鞑子,不过是户部的一名主事,本官就不明白了,难道那后金的皇太极,如此的礼贤下士,做的如此隐秘的事情,都要告诉这个户部主事吗。”
唐世济脸sè有些发红,开始了辩解。
“孙大人,下官确实参与了审讯,至于说大人说到的这些情况,下官不清楚,投靠我大明的这个后金鞑子,为什么会知道这些情况,下官也不清楚,下官只是本着对皇上和朝廷负责任的态度,参与了这次的审讯,下官也没有说苏大人一定就做了这些事情的。”
孙承宗可不会就此罢休。
“哦,那本官就要问问唐大人了,你拿来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口口声声建议,要大肆展开调查,又是什么意思,你甚至提到了,要拘传苏平阳,是想着弄清楚什么情况,若是凭着后金鞑子的一封书信,就如此的大动干戈,那本官也不敢自保了,说不定哪一天,皇太极给本官也写了一封信,派人到京城来反水了,本官岂不是也要受到调查吗。”
“大人如此说,下官不敢苟同,既然掌握了这样的情况,那就需要调查清楚,否则若是真的有此等的情况了,岂不是危险了。”
孙承宗的脸上露出了冷笑,没有管身边的朱由检。
“唐大人,本官很明确的告诉你,若是真的有这等情况了,恐怕你也没有机会站在这里了,不要说你,本官恐怕都要跟着掉脑袋了,至于后面的话语,本官不想说了。”
说完这句话,孙承宗对着朱由检跪下了,他是不需要跪下的。
“皇上,臣年老体弱,恳请辞去内阁首辅职位。”
朱由检眼神很是复杂,他的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皇太极的这封信,以及反水的后金鞑子,这样的事情,他不清楚怎么判断,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事情,到了他这里,总是能够勾起一些回忆,当年的袁崇焕,就是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当然了,袁崇焕还有其他的事情。
但朱由检很清楚,若是孙承宗辞去了内阁首辅的职位,苏天成被冤枉了,大明恐怕会出现巨大的危机。
可孙承宗这样的做法,令他感觉到愤怒,怎么能够这样要挟呢。
看见朱由检没有开口,也没有要孙承宗起来的意思,唐世济再次开口了。
“孙大人,下官以为,你这样的做法就不对了,这岂不是要挟皇上吗。”
孙承宗满脸通红,他也感觉到自己唐突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遇见事情,为什么不能够冷静下来,轻言细语的说,偏偏要采取这等过激的手段,当然,皇上居然想着讨论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是很荒谬的,后金的巨大威胁还在眼前,就想着过河拆桥,就想着自毁江山,大明朝恐怕是没有救了。
关键时刻,王承恩开口了。
“皇上,奴婢以为,还是慎重一些的好,孙大人也是着急。”
王承恩都开口了,朱由检也不能够沉默了。
“孙爱卿,快起来吧,朕就是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孙承宗没有坚持,马上起来了。
王承恩既然开口了,当然就不会停下来,否则皇上的脾气,他是知道的,作为大太监,他是非常敏感的,看问题也是很深的。
“唐大人,咱家有几个问题,还请唐大人解惑啊。”
“公公请说。”
“这第一个问题,皇太极为何会舍近求远,千里迢迢的通过京师,来和苏大人联系,难道说苏大人想着造反,还要将家人牵扯进去吗,咱家实在不明白,第二个问题,皇太极既然和苏大人之间联系,总是要保密的,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身份肯定是不一般的,许多机密的大事,绝不会对外人泄露的,这个告密者,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好像是皇太极肚子里的蛔虫,这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若是皇上处置了苏大人,好像我大明朝得不到多少的好处,反而是皇太极高兴了,边关震动,江宁营sāo动,边军不稳,看看后金,除掉了心腹大患,甚至可以举杯祝贺了,这些问题,还请唐大人帮忙解惑一下啊。”
唐世济脸sè发白,王承恩问到的问题,非常的关键,这里面说不通的地方太多了,唐世济不是不知道,但事情做到这一步了,他也没有退路了,回答王承恩提出来的问题,显然是做不到的。(未完待续。)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六百九十二章水落石出
朱由检终于开口了。
“此事疑点太多,朕也是想着彻底弄清楚,唐爱卿,令大理寺,将人犯押解到养心殿,孙爱卿,王公公,你们审讯,朕要亲自看看。”
犯人很快被押来了,红光满面,大概是没有想到要进入皇宫,见到大明朝的皇帝,有些发蒙,虽然隔着一定的距离,但朱由检闻到了酒气,看样子这个人犯,待遇还是不错的。
唐世济垂手站在一边,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他没有什么担心的,几天的审讯下来,这个人犯已经清楚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了。
朱由检看了看孙承宗和王承恩。
王承恩看了看人犯,也看了看孙承宗,慢悠悠的开口了。
“你是后金户部主事,平rì里都做些什么事情啊?”
“我挂名户部主事,其实主要负责联系大明蓟辽督师苏天成大人。”
“哦,你说宁远监视严密,无法送信,都是直接到京城来的,到苏大人的府邸联系的,是这样吗?”
“是的,宁远城防守严密,我没有机会,只好到京城来了。”
“你到京城来过几次啊?”
“一共来过四次。”
“每次都是见到苏府的谁啊?”
“见到的是苏大人的管家,据说是苏平阳,我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是不是叫做苏平阳。”
“每次都见到了吗?”
“笑话,不见到苏平阳,我的情报不能够传递出去,肯定是不行的啊。”
“那你描述一下,苏平阳的是什么样子啊。”
人犯低下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前面的话已经说出口了,要说自己不能够描述出来,有些不合适。可要描述,实在说不出来。
“我描述不出来,但见到本人了,一定能够认出来的。”
王承恩对着朱由检耳语了几句话,朱由检点点头,很快,一个小太监进来了。王承恩小声吩咐之后,小太监点头出去了。
不过几分钟时间,进来了十余人。
“苏平阳就在这些人的中间,你能够指出来吗?”
人犯有一些慌张了,看了看眼前的十来人,凭着记忆搜索了一下。指向其中一个年级稍大一些的人。
“和这人长得有些相似,具体相貌,我也记不清楚了。”
朱由检的脸sè变化了,这十来人都是锦衣卫,长相和苏平阳根本挨不上边,苏平阳五十多岁了,因为过于的cāo劳。须发皆白,朱由检见过,应该说相貌特征是很好记住的。
羞愧与愤怒涌上了朱由检的心头。
羞愧的是,他冒出来不少奇怪的想法,怀疑苏天成,功高震主的教训,他记得很是清楚,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内心的恐惧是很多的,甚至是无法克服的,以至于胡思乱想了,愤怒的是,人家皇太极随便派来一个人,都可以糊弄自己,弄得君臣不和。险些闹出来风波,这样的事情,若是扩大了影响,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的结局。今rì这件事情传出去了,还不知道后金的那个皇太极,笑着什么模样了。
气愤之极的朱由检,开口说话了。
“朕看你大言不惭,不懂任何的规矩,以为我大明朝的文武百官都是木头吗,由着你这个宵小之徒来戏弄的吗,来人,将这人押下去,凌迟处死。”
朱由检说出来的话就是圣旨,当然是要执行的,凌迟处死的滋味,人犯是清楚的,到了这个时候,人犯突然冒出来了一句话。
“都是这个唐大人教我这样说的。”
养心殿里面,瞬间安静下来了。
朱由检的脸sè开始发白,受到愚弄的感觉,刺激到了他的内心。
唐世济的身体也开始颤抖,指着跪在地上的人犯,甚至说不出话来了,这是在养心殿,在皇上的面前,人犯这样说,他脸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可笑的是,先前孙承宗已经说出来了这样的可能,若是继续出来一个后金鞑子,诬告他孙承宗,是不是也是里通外国。
这等于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唐世济的脸上。
不过,这个时候,孙承宗还是很沉着的,看着人犯开口了。
“尽管说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尽管捏造,本官是不是也和你有什么联系啊,皇太极给了你多少的好处,恐怕银子足够养活家人了吧,你放心,我大明朝岂会不调查清楚,你以为你为皇太极卖命了,你的家人就可以过好rì子了,须知我大明蓟辽督师苏大人骁勇,皇上一道圣旨下去,你以为你的家人还能够活命吗,你知道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吗,那是灭九族的罪行。”
孙承宗这番话说出来,人犯的身体开始颤抖,脸上也出现了惊恐的神情,要是经常这些明朝的大官,他没有多少畏惧的,但驻守在辽东的那个苏天成,他是真的害怕的,这样的事情,苏天成一定能够做到的,自己这次到大明的京城来,就没有想着能够活着了,范文程大人给予的银两,足够养活家人了,自己也不是什么朝廷的官员,纯粹的无赖。
看人人犯的身体开始颤抖,孙承宗继续说话了。
“你若是老实交代,皇上念你说出来实话,也许会不追究你的家人了,否则,不管你的家人在什么地方,明年就是他们的祭rì。”
人犯终于顶不住了,颤抖着开口了。
“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过是街头混饭吃的,什么都不知道,范大人要我这样做的,这些事情,与我的家人没有关系啊。。。”
养心殿里面安静下来了。
孙承宗和唐世济都离开了,王承恩依旧站在朱由检的身后。
刚才发生的一幕,给予朱由检很大的刺激,他想到的不仅仅是皇太极和范文程的算计,而是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做,一个最简单滑稽的计谋,就令自己相信了,恐怕皇太极和范文程都没有期盼能够有效果的,人家不过是动员一个无赖,前来送死的,相当于用银子买下了这个无赖的xìng命,可笑的是自己还真的相信了一点点。
“王公公,朕今rì的表现,是不是很糟糕啊。”
“皇上,奴婢不这样看,皇上担心是正常的,苏大人镇守边关,手握大权,若是有什么异动,对于我大明是有着巨大影响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弄清楚也是好的。”
“你这是替朕开拓啊,皇太极和范文程用这样拙劣的手段,朕几乎都要相信了,苏爱卿攻下了黑山,却没有进攻,朕也感觉到疑惑的,故而相信了这些诡计,朕想着,皇太极和范文程恐怕都没有抱什么希望的,朕感觉到惭愧啊。”
王承恩站不住了,扑通一下,在朱由检的身后跪下了。
“皇上每rì里cāo劳,奴婢看着心疼啊,朝廷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皇上一定要保证龙体啊。”
说着这些话的时候,王承恩流出了眼泪。
朱由检转身扶起了王承恩,长叹一声,没有说话。
休沐之后,回到府邸的孙承宗,正准备休息,管家突然来禀报,说是唐世济大人来拜访了,孙承宗连忙到了会客室。
看见孙承宗进来,唐世济连忙稽首行礼。
“下官今rì唐突了,被jiān吝小人欺骗,惭愧不已,若不是大人惊醒,下官还要铸下大错的,想不到皇太极和范文程如此的jiān诈,想着挑拨我大明君臣关系,大人胸怀宽广,下官还要多多学习,下官愧对大人的教诲啊。”
“唐大人,不必这样,你也是无心之举,一心为着朝廷的,既然皇太极和范文程如此做,那就说明他们的确是惧怕苏大人的,这是我大明的幸事啊。”
唐世济微微摇头。
“下官也不好面对苏大人啊,苏大人镇守辽东,如此的辛苦,下官却一味的怀疑,下官自己都难以原谅了,改rì还请大人为下官美言几句,下官亲自向苏大人请罪。”
“唐大人,今rì之事,其实是好事情,皇上也看清楚了,今后,不管皇太极想到什么办法,都是难以离间君臣关系的,苏大人乃是我大明的柱石,岂能轻易遭受不白之冤啊,只要皇上能够信任苏大人,苏大人也辽东就能够安心御敌啊。”
唐世济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大人,下官有一事不明,苏大人既然攻下了黑山,为什么不能够驻守啊,如此的良机,失去了岂不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情,本官也仔细考虑过的,你来看。”
会客厅的墙上,挂着地图。
“黑山距离大凌河城一百余里,距离沈阳三百余里,从黑山到沈阳,几乎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险要地方,若是苏大人占领了黑山,试问皇太极会怎么应对,会看着苏大人占领黑山吗,恐怕不可能,依本官看,皇太极会不顾一切的夺回黑山,如此我大明必然和后金展开大规模的决战,这是必然的情况,苏大人一定想到这些方面了,如今还不是决战的时候啊。”
唐世济连连点头。
孙承宗继续开口了。
“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