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失落)-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陕西的官员调整,以及藩王和藩王世子的安排,就有些蹊跷了。

接下了圣旨,苏天成准备回到陕西去了,跟随他一同回去的,还有洪承畴等人。

苏天成依旧不准备带家眷到陕西去,接下来面临的事情很多。其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家眷暂时在京城。条件好很多的,没有必要到陕西去吃苦,只不过诸位太太都有些不高兴,她们可都是想着跟随苏天成到陕西去的,特别是顾横波,因为没有孩子的拖累。跟随苏天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京城呆了这么长的时间,洪承畴也不是与世隔绝,朝廷中间的有些大佬,想要见他,还是可以的。或许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洪承畴显得平静了很多,就是在聆听圣旨的时候,也没有多少的表情。

“洪大人,这次到京城来,有什么体会啊。”

“大人是想着听实话,还是听假话。”

“呵呵,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了,你看我愿意听什么话啊。”

“我也实话实说了,江宁营到了陕西,不一定是好事情,早知道这样的情况,还不如留在河南府,条件好很多,也不会引发那么大的关注,朝廷里面的诸位大人,期盼着江宁营在半年之内,彻底剿灭流寇,而且说的很是清楚了,只要能够在半年之内剿灭流寇,需要开销的银两,朝廷都是可以负责的,不管多少,这样的条件,真的是很诱人啊。”

“哦,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啊。”

“大人小看我了,这等的大事情,我岂能轻易的回答,我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大人才是江宁营的都指挥使,拥有决定权,我不过是江宁营的监军,这些具体的事情上面,不能够随意的表态。”

“你这样说,岂不是得罪了那些大人吗。”

洪承畴的神情严肃了,一字一顿的开口了。

“经历多了,早就看穿了,要不是来到江宁营,说不定我这个罪人,已经削职为民了,和流寇交战这么多年了,来到江宁营之后,内心一直都是很爽快的,没有掣肘,能够依据战场的形势来做出来决策,这才是真正的征伐啊,其实我内心的想法,一直都是感觉到,流寇最终是倒在江宁营的手里的,不要说流寇,就算是后金鞑子,也会栽倒在江宁营的旗下。”

“江宁营有这如此好的前景,岂能够轻易的受伤,以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曹文昭就是最好的说明,要说起骁勇善战,谁不知道曹文昭啊,流寇听到曹文昭的名字,大呼曹老虎来了,躲避不及,可惜啊,因为朝廷内部的一些事情,居然让曹文昭带着一千将士,迎战流寇好几万人,这样的情况下,不出事情才是稀奇事情啊。”

“如今,我已经将江宁营视为自己的家了,任何损伤江宁营的事情,我都是要抗拒的,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

洪承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突然抱拳给苏天成行礼了。

“大人,我也曾经挂兵部尚书衔,总督五省军务,品秩不低了,可总是有些忐忑,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就突然倒下了,来到了江宁营,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总算是是明白了,大人的胸襟,令人佩服啊,让我能够一心扑倒军务上面,不操心其他的事情,所有的杂事,大人一力承担了,根本就没有牵扯到我。”

“我本是江宁营的监军,也算是戴罪立功了,大人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如日中天,本不必要在我面前如此客气的,可大人放手让我指挥江宁营,这次剿灭十万流寇,我不过是指挥了具体的战斗,诸多的准备事宜,都是大人做好的,可大人在奏折里面,将所有的功劳,都归结到我的头上,我实在是羞愧啊。”

“这一次,朝廷特别看重江宁营取得的胜利,很多的大人都透露出来了乐观的心态,认为剿灭流寇指日可待,可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陕西的情况,很多的大人不知道,若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治理,剿灭流寇是不大可能的。”

“不管在什么场合,也不管是面对谁,我都是坚持这样的看法。”

“陕西省的民政事务,我没有具体管什么,但我一直都是关注的,江宁营来到陕西,与陕西的命运就联系在一起了,刚才听了圣旨,对陕西官员的安排,我还是有些看法的,我一直都觉得,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是应该调整的,谁知道这次都没有动,大人的发展思路,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不是认为的制造了障碍吗。”

“陕西的现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蒲开强、左孝虎和谭宗亮,能力都是有欠缺的,这是实际情况,可内阁没有理会,我听渠清泽说过了,蒲开强甚至认为,因为江宁营取得了胜利,各级的官府和官吏,要更加严格的管理百姓,这简直是南辕北辙。”

“大人到陕西去,本就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这样的关键时刻,朝廷应该是无条件的支持大人的,谁知道闹出来这样的一出戏。。。”

洪承畴说了很多,这是两人共事以来,洪承畴说的最多的一次,从洪承畴的话语来看,他已经是完全支持苏天成了。

等到洪承畴说完了,苏天成笑着开口了。

“洪大人,人生不如意十之**,想着事事如意,那是不大可能的,你想想,若是我提出来的所有事宜,朝廷都照办了,那是不是显得朝廷失去威信了,特别是在官员的任命方面,这样的大事情,朝廷是要注意平衡术的,要关照到陕西,更要想到其他地方的情况。”

洪承畴有些吃惊,看着苏天成,难以理解,苏天成为什么会这样说。

“洪大人,你不要想多了,陕西官吏的调整,总体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跟随我到陕西的众人,悉数都安排了,至少我们能够掌控知府知州这一级了,至于说下面的各县,还是需要慢慢来的,不用太着急。”

“朝廷也催促我了,希望江宁营能够在半年之内剿灭流寇,被我挡回去了,我给出的时间是两年,其实这个时间,也很紧张了,稍有疏忽,我们就不能够做到,所以我们需要拼命啊,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

“回到陕西之后,你的主要精力,就是管理好江宁营,两年时间,江宁营需要扩充到十万大军,今后就维持这个规模了,江宁营有六万多将士,接近七万人了,兵源倒不是很担心,主要还是供给方面,只能够将陕西建设好了,才有可能维持江宁营的开销。”

“我的精力,可能要转移到民生方面了,至少在一年时间以内,要初步改变陕西省的状况,所以说,需要辛苦你了。”

“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在三年的时间,彻底改变陕西省的情况,不过,我们都不要想着享福的事情,还有很多的任务等着我们啊。”

第五百零五章明确要求(1)

蒲开强、左孝虎和谭宗亮早就得到了消息,赶到了巡抚衙门等候,他们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不知道等来的究竟是什么圣旨,大凡被排到陕西来任职的,都是朝廷里面落魄的官员,稍微有门路的,也没有谁愿意到这样的鬼地方来。这也决定了,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对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不是很清楚。

陕西各级的官府,这次变动的人很多,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陕西下辖八个府,分别为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延安府、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和临洮府,这八个府的知府,这次全部都调整了。

要说也只有苏天成敢于如此的做事情,放在其他人的身上,没有谁敢于做出来这样的决定,陕西连年遭受灾荒,加之流寇的骚扰,这里更是流寇的大本营,局势异常动荡,各地的官府,主要的职责就在于维护稳定,譬如汉中府和凤翔府这样的地方,稳定都说不上,官府在当地的影响力,比不上流寇。

多年来,因为流寇作乱,陕西各级官府,无法收缴赋税,自身也难以维持,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朝廷免去赋税,勉强过日子,千里做官为的吃穿,到陕西省这样的地方来,你就是想着贪墨,也难以达到目的,所以说,这样的地方,官员是谈虎色变。

江宁营刚刚来到陕西,就取得大捷,剿灭十万流寇,令流寇的气焰大为收缩,这仿佛是一针强心剂,各级的官府,都准备趁着这个时机,好好的教训一下诸多的农户。要求农户上缴拖欠的赋税,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自然能够得到诸多的好处,可惜巡抚衙门一纸令下,不准骚扰百姓,不少的官员。颇有微词,奈何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影响力,也不敢多说。

偏偏在这个时候,苏天成大胆动手,全部调整了陕西所辖八个府衙的知府。

被调整的知府,悉数都离开了陕西,这也是苏天成提出来的建议,人家在陕西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继续留在陕西,不好安排,索性都离开了,至于说他们安排什么样的职位,那是他们自己去活动的事情了。

崇祯九年十月二十五日,陕西省巡抚衙门。

陕西省四品以上的官员,悉数都集中到这里来了,等候苏天成宣读圣旨。

大堂的人很多。其中有着不少的陌生面孔,其中有几个人的气质不一般。蒲开强等人很是疑惑,难道说这几个人就是所谓的藩王或者是藩王世子吗。

苏天成终于来到了大堂,他的身边,是江宁营的监军洪承畴。

苏天成请出来圣旨和尚方宝剑的时候,所有人都跪下了。

宣读圣旨的时间有些长,但关键还是在后面的内容。也就是任命诸多的知府。

“。。。渠清泽任西安府知府,苏平阳任延安府知府,朱由菘任凤翔府知府,朱审烜任汉中府知府,孙思宗任平凉府知府。鹿太兵任庆阳府知府,陈于泰任巩昌府知府,邓辉任临洮府知府。。。”

“。。。苏二童任西安府同知,苏俊任汉中府同知,蓝桥正任汉中府同知。。。”

“。。。柳敬亭任承宣布政使司知事,岳高峰任提刑按察使司知事。。。”

这是一份令任何人吃惊的圣旨,从这道圣旨里面,陕西的诸多官吏,更加体会到了苏天成在朝廷里面的影响,或者说皇上是如何的看重苏天成。

渠清泽、苏平阳、孙思宗、鹿太兵、邓辉、苏二童、苏俊、柳敬亭、岳高峰等人,都是苏天成从河南府待到陕西省来的,更为关键的时候,这些人中,除开苏俊是进士出身,其余人都是杂牌军,渠清泽从军队中间出身,孙思宗和鹿太兵是生员出身,其余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科举考试,可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居然都能够成为朝廷官员,其中更是不乏四品知府,这些人几乎掌控了整个陕西的官场,从这一刻开始,三司的作用,不会很大了,也就是说,蒲开强、左孝虎、谭宗亮等人,都必须要听苏天成的安排了。

这是一方面的影响,更加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朱由菘和朱审烜两人的安排。

朱审烜是晋王,响当当的藩王,安排到了汉中府担任知府,朱由菘是福王世子,当今皇上朱由检的亲表弟,到凤翔府担任知府,这两位皇亲国戚来到了陕西,出任知府,这也表明了,皇上的圣旨终于开始落实了。

至于说陈于泰离开了翰林院,堂堂的状元,却安排到榜眼的手下,到巩昌府出任知府,倒不是引发很多人注意了。

这里面的原委,苏天成是清楚的,就在他到京城的时候,一个老熟人前来拜访了,周延儒的管家周康,周康带来了周延儒的亲笔信,里面重点说到了陈于泰的事情,陈于泰虽然还是在翰林院担任修撰,但因为温体仁把持朝政,陈于泰根本没有进言献策的机会,就算是顶着修撰的名分,也是有名无实,当年的状元,几乎要被众人遗忘了,在这个过程中间,陈于泰多次的申请外放,甚至没有期盼能够留在京城,可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够得到满足,万般无奈之下,陈于泰求助于周延儒,毕竟周延儒是当年的首辅。

苏天成答应了周延儒的请求,建议陈于泰到陕西去。

至于说朱审烜,那是苏天成主动要求到陕西的,朱审烜是聪明人,但从来没有在官场上有过磨砺,对官场上的诸多事情,也是雾里看花,作为皇亲国戚,步入官场,遭遇到的诘难是很多的,满朝的大臣几乎都反对皇亲国戚步入朝廷,一定会人为的设置种种的障碍,以此来证明皇上这道旨意是错误的。

越是这样的时候,苏天成越是要让朱审烜到陕西来,通过他的帮助,让朱审烜在陕西做出来一番的成绩,这样就能够最好的证明,皇上的决定是正确的。

朱由菘到陕西来,这是出乎苏天成预料的,他当时的建议,是让朱由菘到南方去,毕竟南方的条件好一些,朱由菘为人处世很是灵活,到南方去打开局面,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想不到孙承宗建议朱由菘到陕西来了。

应该说,苏天成绝大部分的建议,皇上都是采纳了,特别是在苏天成诸多心腹的任命上面,皇上是鼎力支持的,要不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绝大部分的朝廷官员,是绝不愿意到陕西来的,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些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宁愿外放到南方去做知县,也不愿意到陕西来做知府,在陕西殒命的知县和受到弹劾治罪的知府,高居全国之首。

虽然说江宁营到了陕西,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但陕西境内,依旧有二十万的流寇,谁知道这些流寇,会不会突然的发威,攻下了某个县城或者是州城,那样的情况下,知府和知县是不要想着保全身家性命的。

多方面条件的综合,形成了目前的局面。

苏天成的目的达到了一大半,至于说三司的主官还没有调整,其实也算不上太大的事情了,任何的地方,都存在内耗,就算是陕西的官员,做了如此大的调整,可困难依旧是存在的,陕西的基础不好,还有大量的流寇,百姓极度的贫困,想要恢复元气,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再说了,诸多的知县,依旧是以前的队伍,光是扭转这些知县的认识,就需要好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江宁营还需要不断出动,逐步的蚕食流寇,缩小流寇的活动地盘,不断的给陕西各级官吏打气鼓劲。

前世本来就是公务员,所以苏天成的认识,有很多务实的地方,他不苛刻,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从实际出发,不会好高骛远,他注意搞好同僚之间的关系,尽量利用所有的有利条件,为人做事情都很低调,短短几年时间,能够做出来这么多的大事,也是有理由的。

回到陕西的路上,苏天成就想了很多,包括下一步该如何做,骤然调整这么多的官员,引发震动是肯定的,乱世需用重典,以前那些温柔的手段,难以达到好的效果,譬如说陕西各级的官吏,巡抚衙门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就是要抓住所有的知府,只要知府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情况就能够很快好转,而且这样做,也是收效最快的。

如此的做法,苏天成承受的压力是不一般的,皇上准了他的奏折,官员的安排几乎都是按照他提出来的要求,如此的情况下,陕西很难得到朝廷的支持,翁同章其实打过招呼了,若是在一段时间之内,陕西不能够出现好的局面,朝廷里面会爆发出来的攻击,是可以想象的。

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所以说,苏天成早就思考过了,必须要想到一些特殊的办法,按照常规来做事情,不可能达到效果,至于说落实这些办法或者是想法,就在圣旨宣布之后的这一刻了。

第五百零六章明确要求(2)

圣旨宣读完毕,所有人都站起来了。

蒲开强等人,最为注意的还是朱审烜和朱由菘,这两位可是正经的藩王和藩王世子,人家的身份不同了,按照大明朝的规矩,朝廷的官员见到藩王和藩王世子之后,还是要主动行礼的,虽说这些藩王没有什么政治上的权力,但人家毕竟是皇家的人,身份尊贵。

其余人也是注意着朱审烜和朱由菘,看上去想着和他们打招呼,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办,礼节不是很好把握。

这样的情况,苏天成早就预料到了,朱审烜和朱由菘到陕西来了,两人都是知府的身份,官职不是很大,但身份过于的尊贵,所以说,有些要求,苏天成是必须要明确的。

“好了,圣旨宣读完毕,诸位同僚也接到了圣旨,马上就要上任了,这上任之前,我有一些话,或者说是一些要求,提前说出来。”

众人很快安静下来了。

“晋王殿下和福王世子到陕西来了,出任了知府,这是我们陕西的荣幸啊,这样穷苦之地,二位恐怕要吃苦了,可不管怎么说,晋王殿下和福王世子都是首批进入到朝廷的皇家人了,身份是尊贵的。”

“我首先就要说到这礼节的事情,按照朝廷的规定,就算是我见到了晋王殿下和福王世子,也是要行礼的,可那是以前的情况,二位如今是朝廷命官,那就需要将朝廷里面的规矩,与皇家的规矩结合起来了。”

“诸位今后都要在一起做事情,尽管在各自不同的地方,但平日里可能有着诸多的接触,若是礼节方面不到位。恐怕有些不妥,晋王殿下和福王世子是清楚里面的厉害关系的,说得不客气一些,朝廷里面,有着不少的大人,都在盯着此类的情况。礼节方面稍微不注意,肯定引来大批量的弹劾奏折,一次两次我可以顶回去,但次数多了,我也不能够完全置之不理。”

“没有礼节不行,礼节太多了也不行,那我们该如何做呢,前面是没有先例的,今日我们就定下规矩。便于今后的操作,处理政务的时候,晋王殿下和福王世子按照朝廷的规矩来,你们是知府,见到了蒲大人、左大人和谭大人,还是要主动行礼,平日里的接触,诸位按照以前的规矩来。”

大堂里很是安静。很多人没有想到,苏天成居然会说到这样的小事情。

其实这不是小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离开京城之前,苏天成和孙承宗等人,就专门说到了这件事情,皇上和朝廷都是注重礼节的,儒家的教育,礼义仁智信。礼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乱了礼节,或者在平时没有多注意,被朝廷里面的御史或者是给事中发现了,那就是他们做文章的大好机会了。

藩王和藩王世子进入朝廷做官。举步维艰,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反对的,可以想象,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遇见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进入朝廷为官的皇家子弟,自身要注意,但上面的官员更是要多多提醒。

这一次进入朝廷为官的皇家子弟不多,一共也就是十二人,没有人留在京城,官职最小的是知县,但都是担任主官,没有佐官,除开朱审烜和朱由菘,其余人全部都到南直隶去了,南直隶的条件相对好一些,而且南直隶的规矩,和京城的规矩差不多,能够很好的注意礼节,不至于在这方面闹出来什么笑话。

苏天成说到的平衡术,也体现在这件事情上面了,这一次的十二人,是孙承宗等人仿佛挑选的,确保素质都不错的,内阁给出来的意见,是用一年时间,看看这十二位藩王或者是藩王世子的表现,若是表现好,这项政策就继续推行下去,若是表现不好,甚至是坏事,那这项政策,就有可能夭折。

清楚里面内幕的苏天成,当然是格外小心,他需要朱审烜和朱由菘,在陕西省做出来实实在在的成绩。

“署理政务的事情,我不想做过多的强调,陕西省的情况,诸位也是知晓的,这里穷的不仅是百姓,包括官府,百姓穷苦,无法上缴赋税,士绅富户大量的离开陕西,更是雪上加霜,官府不能够收取到赋税,总不能凭空生出来银子,所以说,贫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所以说,诸位上任的时候,首先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享乐肯定是不行的,若是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就不要到陕西来了,或者说你认为自己吃不消,现在就可以提出来,时间还来得及。”

没有人会说自己吃不消,但苏天成还是要强调。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六个字,为老百姓办事。”

“可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要做到是很不简单的,因为流寇的肆掠,在陕西这个地方,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对立的,官府和官吏视百姓为洪水猛兽,是流寇潜在的发展对象,百姓视官府为杀人恶魔,极度的不信任,甚至是处处做对,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

“形成目前这样的情况,有着特定的原因,我们也不要怪以前的同僚,要用平常心去对待这样的局势,你们上任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打开这个结。”

“必须要要改善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否则,一切的事情,都无从谈起,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巡抚衙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不干涉你们具体的政务,任务是明确的,你们必须在今年之内,让这种对立的局势大幅度的松动。”

“做好这件事情的同时,要关心农事,老百姓若是没有粮食吃,总是饿肚子,就算我们巧言如簧,也没有作用,人家要活下去,总是要吃饭,可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情况,陕西省境内的老百姓,六成以上,吃不饱穿不暖,绝大部分沦落为流民,最终的结果,就是加入到流寇队伍里面去。”

“大家都担心,陕西境内还有二十万流寇,这些流寇可能要坏大事,就算是官府不断的救济和关心百姓,流寇从中作梗,一样会破坏这层关系,我觉得,大家完全不必担心。”

“不管怎么说,老百姓内心,还是认可官府的,认可朝廷的,流寇造反,名不正言不顺,不可能长久,况且江宁营刚刚到陕西,剿灭了十万流寇,短时间之内,流寇不敢猖獗,诸位要抓住这段时间,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宜。”

“已经是播种冬小麦的时间了,诸位上任之后,必须要督促农户种植冬小麦,这一季的冬小麦,不能够种下去,明年我们的麻烦会更大。”

“我不喜欢听大话,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作用,我需要的是结果,诸位到陕西来了,不仅仅是吃苦,还要做事情。”

“至于说知府衙门面临的具体困难,巡抚衙门会考虑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大家若是没有起火本,不好做事情。就在这两天的时间,巡抚衙门会拿出来具体的方案。”

“好了,该说的我都说了,要求很高,这没有办法,诸位和我一样,如今都在被架在火上烤,稍不注意,我们就被烤熟了,挣扎的机会都没有,接下来有两天的时间,诸位做好准备,到时候,江宁营派出将士,护送大家去上任。”

接风酒宴自然是要安排的,这是规矩。

这次的酒宴,安排在巡抚衙门的寅宾馆里面,巡抚衙门一样很穷,没有什么多余的银子,就是在酒楼里面去吃饭,也是要掂量掂量的。

苏天成的心情并不是很好,上任之前,他找到了户部,想着能否特殊照顾一下陕西省,但吃了闭门羹,他明白,这不过是开始,今后一段时间,陕西省不要想着有什么特殊的政策,朝廷的银子,也不会到陕西省来,他提出来藩王和藩王世子、子弟进入官场的奏折,已经和大部分的朝廷官员对立起来了。

孙承宗虽然是内阁次辅,但分管的事情特殊,暂时无法撼动内阁首辅温体仁。

和温体仁之间的关系,是苏天成最为揪心的事情,翁同章来拜访,说出来的那些话,其实就是温体仁的意思,只不过温体仁不好出面,自己表明了态度,实际上就是拒绝了温体仁提出来的所有要求,可以想象,温体仁是很恼怒的。

苏天成可不会小看内阁的力量,有些时候,皇上都无可奈何的。

面临这样的实际情况,苏天成唯有拼命,依靠着自己提拔起来的这帮人,苦干实干,真正的改变陕西贫困的面貌。

或许是苏天成说的很是严肃,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拘谨的,毕竟这次上任的大部分官员,都是苏天成的心腹,他们是严格按照苏天成的要求做事情的,他们更是知道,前面的道路很艰难,结果究竟如何,还是未知数,至少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银子。

第五百零七章必须支持

(感谢三忍众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john01b的打赏,特别感谢srqg和相忘不过如此送出的月饼,谢谢了。)

个别谈话是不能够少的,苏天成需要谈话的,重点就是朱审烜、朱由菘和陈于泰三人,这三人之中,陈于泰的情绪明显不好,换位思考,作为殿试的状元,却在榜眼的手下做事情,尽管说苏天成有能力,至少也要避开,到其他的地方去做事情,可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

陈于泰的这种心情,苏天成能够理解,这是读书人的酸气,也是虚荣心作怪,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说是没有作用的,需要陈于泰自身去调节,若是长时间沉湎其中,不能够实实在在做出来成绩,苏天成也不会客气的。

他和陈于泰之间的交谈,仅仅持续了半个时辰,这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苏天成在说话,提出来一些具体的要求,陈于泰担任巩昌府知府,巩昌府下辖七县两州,所辖的地方,属于几百年之后甘肃省所属的地方了,那个地方的条件不是很好,建设的难度有些大,作为殿试状元,翰林院修撰,曾经是大有希望的,突然到条件艰苦的巩昌府,需要吃苦,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但苏天成不会给陈于泰时间。

他很明确的告诉陈于泰,不管是殿试的状元,还是榜眼,都需要用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能力,外放不是在京城,仅仅靠着嘴皮子和笔杆子,办不了事情,很多的时候,需要身体力行。需要吃苦,自己不会过多的干涉巩昌府的事宜,但会限定时间,要求府衙做好基础的事情,特别是这次播种冬小麦,坚决不能够耽误。

陈于泰一直都没有说什么。没有明确表态。

看见陈于泰这样的表现,苏天成有些失望,他以为,作为殿试状元,陈于泰还是应该有些学识和魄力的,到陕西来了,可能成为自己的力的助手,可惜这样的想法,有些天真了。陈于泰出身于官宦世家,也很好的继承了官宦之家的酸腐之气。

见到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禁不住想到了一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和朱审烜、朱由菘两人的交谈,是苏天成重点考虑的事情,他需要得到两人的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变陕西的局面。

缺银子是苏天成面临最大的问题。朝廷里面得不到支持,那就只有自己想办法。

朱审烜和朱由菘两人。包括身在西安府的秦王朱存枢,汉中府的瑞王朱常浩,平凉府韩王朱亶火脊,是苏天成的重要依靠。

这些藩王,几乎都集聚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依靠走私、兼并土地。获得大量的财富,因为明朝的体制,致使这些藩王异常的吝啬,不管朝廷多么的缺银子,他们是不会掏一个子的。悉数沉湎于自身的享受,再说了,他们若是慷慨了,掏出来银子了,支援朝廷了,说不定会背上罪名,不得善终。

现在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