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1981-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路微微点头,拍了拍毕晓龙的肩膀,说,“我信任你,你更要有信心。上海是热土,大有可为,你的成就,未来不会输于卢惠冠。”

“那可不敢想,呵呵。”毕晓龙连连摇头。

卢惠冠那是家族企业,经过了往上两代人的积累,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东南亚颇有名气的主营橡胶涉及多行业的集团企业了。要超过卢惠冠的成就,现在的毕晓龙是如何都不敢想的。

李路也不多说,道,“行了,走吧。”

他和毕晓龙一起走出来,大家都围过来,随即,他对众人说道,“诸位,我一会儿就回陆港去了,这些天,感谢大家的努力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工作,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很官方的道别话语。

韦德知道过几天去了陆港还要和李路好好的详细谈一谈,因此也不矫情了,说了几句,就和毕晓龙一道走了。易谋站在那里犹豫着,不知道是否应该等白雪一起,白雪是坐他的车过来的。

易谋恐怕是最清楚白雪对李路的感情的了。

“老板,那,那我先走了。”易谋说。

李路本想让白雪跟易谋一道离开,一对上白雪的目光,心又软了下来,点了点头,说,“嗯,你先走,回头我顺道送白小姐回去。”

张卫伟说,“易经理,我送送你。”

借口和易谋一起下楼。

第352章 智者远虑

凉风有信冬日无边,晚冬的凉风从阳台那边吹进来,有些凉意。

“过了年就是春天了,我是真不喜欢冬天。”李路笑着说,指了指沙发那边,走过去坐下。

白雪走过去,在他对面坐下,正对着。

李路说,“白雪,易谋那边,你替我盯紧点,和我保持联系。易谋这个人,值得信任,但不值得百分之百信任。”

“你还没征求我意见呢。”白雪说。

“征求什么意见?”李路不解问。

白雪说,“你要聘请我,是不是应该先征求我的意见。”

“你说这个。”李路顿时笑了,“你肯定会答应的,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我肯定会答应。”白雪问道。

李路笑着指了指天花板,“它告诉我的。”

白雪微微一愣,随即脸色慢慢红了起来。

气氛有些尴尬了,白雪不知道如何说起。她的心是乱着的,不上不下的,始终找不到那个落脚点,但她清楚地看到了出发点。她实在是搞不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方淑珍这个人,本质不坏,但行事作风这一方面,是有些欠缺的,价值观也不太端正,你以后得防着她点。”李路很直白地说。

白雪心里暖暖的,这是关心,同样也说明了李路没有把她当外人,因此才会这么直白的说这样的话。

“嗯,我知道了。”白雪说。

李路道,“抽时间多去部队看看,学习一下怎样当一个兵。我打算拍一个战争题材的电影,希望你担纲女主角。”

“好,我记下了。”白雪说。

李路微微点头,“回去吧,我让老张送你。”

“我……”白雪想说什么,但是不知从何说起,“你不是要去机场吗?”

李路道,“我还有点事要交代,你先回去吧。”

白雪站起来,走到那边去拎过来几个大袋子,说,“这里是一些衣服什么的,给你家里人买的。”

“好,谢谢了。”李路站起来送白雪下楼。

白雪很清楚,这个男人让她走,她就必须得离开,她实在生不起抗拒的心,更不知道怎样把心里话说起。

目送白雪离去,李路刚刚返身回来坐下,黄光辉就从楼下上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早已经下了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知道这个时候应该上来,越来越像是幽灵。

黄光辉在李路侧面直接坐下。

要对他交代的事情属于绝密,甚至连张卫伟都不能知晓,因此黄光辉显然会是最后一个离开。

李路问道,“这两个星期,感觉怎么样?”

黄光辉轻叹了口气,面无表情的神情终于有了一些松动,他说,“首长,我只有一个感觉——自己懂的太少。”

“有这个认识就很好。”李路递过去烟,给他点上,自己点了一根抽了两口,说,“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只能往小了说。所谓隔行如隔山,相信你现在的感觉最明显。”

“是的,到了七十二号后,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行当。我总会有一种感觉,如果把这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那么这个行当是独立的一个部分,其他所有行当是一个部分,而我们这个行当做的,是站在黑暗处注视着一切动静的工作。有刺激,更有压力。”黄光辉思索着说道。

李路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样子安排你负责情报方面是对的,你很有天赋。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有了这么深的感悟。光辉,我对你非常有信心。”

“首长,我就一句话,拼尽全力去做。”黄光辉挺了挺胸脯表态道。

李路摆摆手,说道,“现在不是开政治会议,不要整那些虚的,做事做事,把事做好比什么都强。有几个事情,你要特别留意一下。”

“首长,请指示!”黄光辉道。

李路沉吟着说,“首要的,你要尽快把情报网络建起来,一年之内,七十二号那边会尽力提供帮助,但一年之后,就什么都要靠自己了。因此这一年非常的关键。”

“首长,我立军令状!”黄光辉说。

李路道,“第二件事,找人,到处找人,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这边集中了华东大部分的人才,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我找人才,不管是哪个领域哪些方面的,不仅限于科研,哪怕是饭量拔尖的,都给我找过来,说服他们接受聘请。拉大网,能捞着多少算多少。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大量的技术工人。”

他说着,从拉出茶几抽屉取出一份有好几十页纸的文件,递给黄光辉,说,“这里面有最详细的材料,既是你挖掘人才的指导手册,也是待遇标准手册。我已经尽可能的进行了细分,你按照这上面的来操作。”

黄光辉连忙打开一看,目录非常的清晰,每一个领域算一节,机械工业在第一,内容最多,正文内容从最高等级开始往下,详细规定了对应的待遇标准。

比如一名机械厂的技术工人,普通技术工人,只要愿意到陆港去,加入红星厂,首先就能得到一笔五千元的安家费,然后是两居一室以及安置家属工作。

这是普通技术工人的标准。

黄光辉只是扫了一眼,就明白这项庞大的人才计划是多么的重要,甚至需要投入的资金是他无法想象的。

他知道自己肩膀上担着的担子的重量了。

李路继续说道,“第三件事,内部保卫监督,这方面我不多说,你也是老兵了,明白是该怎么做。借鉴七十二号的做法,学习他们的经验。明白我的意思吗?”

黄光辉丝毫的不敢分神,严肃地点头,“首长,我明白。”

“经费按月算,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白雪会把钱放到这里,你月初前五天这个时间里来去,记住,其他时间不要到这里来。”李路着重交代道。

黄光辉深深记进脑子里,道,“是,我记下了。”

给了权,就不会给钱,这是李路另一世花了二十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个权钱分离不是简单的分开掌握那么简单,也不是相互制约那么简单,李路的操作,更加的复杂。

费这么多心思,目的只有一个,保证这个机构体系稳固长久地运转下去。

同样的,他把红星上海分公司交给毕晓龙搭理,那么负责管财务的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到上海这边上任。当然,他在企业里施行的,尚且是一个简单的约束机制,远远比不上在商务情报系统这方面的复杂设计。

说到底,李路不担心企业这些出问题,只要商务情报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转,那么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建设的商务情报系统,此时此刻,同时也是对内的内部保卫监督系统。

第353章 留下火种

三叉戟滑跑,昂头起飞,持续爬升,花了三分多钟进入巡航状态。

相比二三十年后,这样的速度算是很快的了。未来的航班日益增多,起飞爬升经常要绕个几圈避开降落航班的航线,没个十分八分钟,空姐都不出来服务的。

张卫伟松了口气,说,“头儿,不知道怎么的,爬升的时候,我总感觉**酸酸的,有点心悸。”

“没有踏实感,这个正常。”李路说。

别说坐飞机,就算是打飞机,李路都是滚瓜烂熟不知道多少回了,因此什么感觉都没有。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年代的客机,那舒适度是真心差。

“头儿,叶斌通那边怎么办?”张卫伟忧心忡忡地问道。

姚太航带着他花了一个多星期走遍了整个上海,几乎把Y10项目组的主要技术专家都见了一遍,尽管愿意到陆港去的不多,但张卫伟是越来越了解情况的。他知道叶斌通的重要性,甚至感觉有点像建国前我党从广东往东北转移知名科学家艺术家的那件事情。

叶斌通最终还是没能和李路一起回陆港,尽管叶斌通答应了过去两三个月,如果李路能建起他理想中的实验室,他就留下,反之则离开。但是,李路和叶斌通见面第二天,叶斌通就接到了命令,到南京去协助完成一个项目。

这一下不但不知道叶斌通什么时候能到陆港,李路最担心的是这中间会出什么其他变故。

李路说,“顺其自然吧,该做的我们已经做了。”

“那,那实验室还搞不搞?”张卫伟问道。

“当然要搞,不管有没有叶斌通,雷达通讯实验室我们早晚要搞,这两件事情不冲突。”李路道。

张卫伟叹息着说,“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么好的条件,叶斌通为什么就不干脆一点呢?”

李路顿时笑了,问道,“如果让你去别的地方,条件比陆港的好,比我这里的好,你去不去?”

“当然不去。”张卫伟根本没有考虑,回答道。

李路笑着紧接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张卫伟却是愣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思索着说,“这个……怎么说,就像当兵一样,那肯定是不想退伍回家的。”

李路道,“没错,叶斌通一样。”

张卫伟若有所思,慢慢明白,这里面不是待遇条件的原因。

待遇条件一直以来都不是重要条件,对于军工人来说,现在如此,几十年后一样如此。李路非常的清楚,姚太航这样的航发领域的顶级专家愿意到陆港去,加入一家私营小工厂,是因为李路抢救了那些资料,是因为李路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继续研究的基础。自始自终,姚太航都没有问过个人的待遇。

包括其他所有愿意放弃体编制前往陆港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目的同样如此。因为他们内心里,是想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想让自己制造的飞机能够翱翔天空而不再处处看人脸色受制于人。

这叫骨气,军工人的骨气,中华儿女的骨气!

叶斌通的犹豫,不正是因为这样的骨气吗!他想要为国防科研贡献力量,而不是为某个企业家谋利,这不是正是他即便吃着烂菜叶子也照样没有丝毫委屈的原因所在吗?

李路身边的这些人,包括张卫伟在内,他们所经历的变化实在巨大。短短一年的时间,从为了一块两块钱加班补贴争抢加班值班,到看到数百万现钞都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他们受到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一种思维,那就是所有人首先看重的,那就是个人的待遇。这样的观点没有错,起码得吃饱饭,老婆孩子得生活。之前去洛阳挖一拖的工人,李路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手段吗?

只是,哪怕是张卫伟,都需要时间沉淀和思考,洛阳之行和上海之行,情况完全的不一样。

姚太航这样的顶级专家,再怎么着也不会饿着,如同马金涛,他的工资比当光明厂公安保卫处副处长的李路都要高。

真正有家国理想的一代人,后人常常难以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却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常常能够在纪录片里看到许多相似的镜头——干瘦的科研人员们围着简陋的实验设备讨论。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镜头,但凡出现在镜头前面发言的,除了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年迈的老人,一个个都肥头大耳的,肚子比怀胎七八月的都要大。

可以想象这一代科研人员的生活状态。

姚太航等十几位骨干科研专家已经与前一天乘坐联航的航班飞抵了陆港,另有三十多骨干技术人员更早的乘坐火车抵达了陆港。这里面大部分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Y10项目的技术人员。

李路的上海之行的最大收获不是与浦江区达成了投资协议打响了进军魔都的第一炮,而是这一批宝贵的专业人才。他们就是让Y10项目得以延续下去的唯一班底。

全部加起来不足五十人的技术团队,距离撑起Y10项目全速运转的规模,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按照姚太航的估算,同水平的技术人员,至少还需要一百人,并且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够让Y10项目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李路更加清楚状况。未来的Y10项目将由红星厂独立撑起运转,而以前的Y10项目,则是背后有国家的支撑。区别在于,以前的Y10项目背后有不计其数的研究机构、工厂提供支撑,行政命令下去,所有能够用上的资源都会倾斜过来。

比如一颗螺丝,在以前,一个行政命令下去,好几个工厂不计成本进行制造一直到拿出合格产品,然后在最短时间内送到项目组。而现在,红星厂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求着人家去制造,甚至都未必能顺利拿到产品。

红星厂,仅仅是一个挂着能造豪车却只能造手扶拖拉机的机械厂而已。

这里面的差距,不是一两百人的研发团队或者几千万研发经费能够解决的。

然而,李路非常的有信心,只要努力去做,就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不去做,时光不能倒流,一旦失去了,那么将需要用至少两代人作为代价,才有希望夯实最初的基础。

甚至在他心里,最坏的打算是,哪怕Y10项目最终失败,至少能达到保留下珍贵火种的目的。

人定胜天,永不言败。

第354章 截胡

和去程一样,三叉戟客机在惠州经停,然后才再次起飞前往陆港。

趁着客机经停着几十分钟,李路闭目养神。过道来来往往的有旅客上上下下,大多是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也有少数的华侨外商什么的。

两名精干的身着黑色中山装的男子走上来,其中一名约莫三十多岁的男子走在前面,后面更年轻一些的男子守在了舱门那里。

男子沿着过道朝里面走,鹰隼一般的目光打量着两侧的乘客,在寻找着什么人。

李路慢慢睁开眼睛,一会儿,张卫伟也慢慢的清醒过来。他们都是战场上下来的老兵,对危险的嗅觉异常的灵敏。尤其是李路,两名男子一进舱门,他实际上已经感觉到了客舱里的磁场发生了变化。

张卫伟的手摸到了肋下去,那里是快枪套。他和李路都是特别持枪证,随身携带手枪一点问题都没有,哪怕是坐飞机。

微微摇了摇头,李路说,“没事。”

有危险感,但不是针对任何人的,只是说明这个人具有极强的攻击能力,不是普通人。

那男子走了过来,目光落在李路脸上。

李路慢慢摆头看过去,淡淡一笑,却让那男子感受到了心悸的感觉。那种感觉他曾经遇到过,那就是在一次给一名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射杀了三百多名敌人的老战士当警卫工作的时候。

“请问你是李路同志吗?”男子很客气的问道。

张卫伟站起来,挡住了男子,问道,“你是谁?”

男子却没搭理张卫伟,而是继续对李路说,“我是军区后勤部的,方部长的警卫参谋,我叫刘斌,首长请你去一趟。”

原来是军区首长方鹤成的人。

李路站起来,笑道,“你怎么就认定我是李路?”

刘斌说,“您的气势很像抗美援朝时期走出来的老战士张老。”

“呵呵。”

笑着,李路和张卫伟跟着刘斌下飞机,自然的把行李带上。李路甚至看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空姐已经把货舱里的行李取出来了,两名战士搬上了212吉普车。李路他们的行李可不少,一大堆呢。

上了另一辆212吉普车,跟着刘斌过来的那名年轻人开车,两台车一溜烟的就开了出去。这个时候李路才发现,吉普车是直接开到了飞机下面来的。

方鹤成召见?

李路心里纳闷得很,不知道是因为是什么事情。

他心里有一丝不太好的预感,却又说不上来是什么,这让他很忐忑。

这个年代的军区首长,那基本都是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领,很多人都是战功赫赫的。另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岗位都是高职低配,因为战功赫赫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方鹤成就是正兵团职,和军区副司令员一个级别。对应的是大区副职,级别那是相当的高。而且,方鹤成还没满六十岁,妥妥的未来大区一把的备选。

三十年后,他现在这个岗位,大多是少将正军级或者副军级干部,去到部长才是正军级。可见这个年代的部队,很多岗位上的领导,职务级别都是相对要高许多的。

两台吉普车没开多久,就拐入了一条水泥路,能够清楚地看到前面就是部队营区。原来,方鹤成是在惠州场站这里视察工作。空军惠州场站实际上就是惠州机场,这里一直是军用机场,这年头也只有联航的飞机能在这里降落。

不多时,就到了机关楼前面。

刘斌下车,说道,“李路同志,请你跟我来。”

他随即看向张卫伟,说,“张卫伟同志,请你先到招待所休息。”

显然是不由你说话的,开车的年轻干部继续把张卫伟和行李送去招待所。刘斌引着李路走进机关楼。

熟悉的营区,入目之处都是熟悉的场面。楼梯拐角那里的军容镜前面,李路站定,整理了一下着装,这才跟着刘斌继续往走。

来到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刘斌对李路说,“李路同志,请稍等。”

他敲门进去报告。

不多时,里面传来“首长,我们先去准备”之类的话,随即就看到好几位四五十岁的干部一边往外走一边戴帽子。看见李路站在一边,都好奇地打量了几眼,但是没多问,脚步匆匆的就走了。很显然,这些是空军歼击机师以及场站的领导。

刘斌走出来,说,“李路同志,首长请你进去。”

李路再一次整理了一下着装,举步走进去,看见方鹤成坐在办工作后面翻看着文件,往前走了三步,立正敬礼,“报告首长!陆港预备役师光明厂坦克营营长李路奉命前来报到!”

他的职务太多,面对方鹤成,最合适的就是这个,只有这个才是稍显正式的部队职务。

身后,刘斌从外面带上门,就在门口那里站起了岗。

说起来,李路只见过方鹤成一次。那还是亚洲虎坦克定型之前,方鹤成到光明厂视察,恰好是新厂长王嘉庆上任的那几天,交谈的时间不长,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鹤成看过来,笑着说道,“小李啊,你可是红星防务公司的总经理,也是新光明厂公安保卫处的处长,听说你们公安保卫处还是国防科工委保卫总局以及中调部在陆港地区的机动力量。你还自己搞了两个企业,红星厂和奋远公司。说实话,你是让我很吃惊的。但是不知道你还是陆港预备役师坦克营的营长。”

李路连忙解释道,“首长,我这个营长没算进部队的编制内,虽然级别没什么区别,但是我的工资津贴,是新光明厂发的,实际上坦克营就是新光明厂民兵营里的坦克连。”

摆了摆手,方鹤成笑道,“不要去扣那些细节。来,你坐下说话。”

李路没有犹豫,立马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坐下。在部队,那就是令行禁止,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来不得任何一丝犹豫。这种令行禁止的作风尤其在西南边疆还在打仗的今天,更加的明显。

一场战争,打出来的必将是一支更加有战斗力的军队。

“首长,您直接把我拦截下来,一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李路首先表态。

方鹤成呵呵笑着,“你还没问什么事情就表态,到时候可不要肉疼。”

李路坚决地说道,“坚决不会!”

“好。”方鹤成坐直了身体,严肃地说道,“李路同志,你买了八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你知道这些设备很重要,对国防工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一直在寻求购买,但始终没能找到渠道。我希望你能把这些设备交给国家。”

一直忐忑不安的那颗心终于掉了下来,李路重重呼出一口气,真的是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来的。

第355章 等价交换

获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意味着什么,打过仗又搞过技术的方鹤成非常清楚,李路同样非常清楚。

那是真正的国之利器,正如李路冒着巨大风险也要把这些设备尽可能多的买回来,就是因为他非常的清楚一点——错过了这次机会,华夏将再没有任何可能获得国外此类设备。

李路没想过部队会伸手跟他要这玩意儿吗,当然的不会没有想过,甚至如何应对,他也都有了全盘的计划。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么快,消息就传到了部队这边,直接到了方鹤成这个级别的领导这里。

方鹤成又如何不震惊呢,他太震惊不过了。他很难想象,几个月前还是个“有潜力的小伙子”的李路,居然搞到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而且一搞就是八套!这意味着,在关键制造领域,华夏能够在一夜之间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准。

尤其明显的是潜艇使用的桨叶,曲面加工非常复杂,非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不行。有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潜艇的噪音能够得到大幅的降低,隐蔽性能的提升是跃进式的。

华夏海军历来重视潜艇部队建设,除了国防战略的影响外,造船业的技术水平限制是根本原因。华夏海军的033系列潜艇是从苏联当年援助过来的潜艇技术发展而来的,当时就达到了射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老旧的潜艇被美国一些海军军官称之为“一出港太平洋对岸就能听见声音的破旧东西”。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用处绝对的广泛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桨叶加工。

今天,方鹤成对李路的客气,其原因是非常明显了。

一切的前提是获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李路沉声问道,“首长,部队的外汇比较紧缺,我先转让两套吧,按照成本价来执行。我个人是非常愿意为国防工业的建设出一份力的。”

方鹤成一下子有些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

想了想,他干脆坦白,“小李,我就直说了吧,部队没钱,不但没外汇,华夏币也没有。”

李路看着方鹤成,表情有些复杂。

方鹤成的心情是很复杂的,那些毕竟是人家真金白银买回来的,不给钱,光靠爱国精神,他自己都觉得不靠谱。

“小李,提一提其他条件。”方鹤成叹了口气,说,“部队要全力支持经济建设,况且西南边境还在打仗,部队的开支很大。你是从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很清楚部队的情况。”

李路沉声说道,“首长,我知道。我完全可以无偿捐给国家,事实上我早有这样的打算。八套设备,我用不了那么多。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可以,我愿意捐给国家四套。四套这样的设备,用来研究的有了,用来生产的也有了。”

方鹤成看着李路,很是激动,他道,“我一直在考虑怎么开这个口,也设想过你的反应,但绝对没有想到过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李路严肃地说道,“首长,我是老兵,更是炎黄子孙。做这些,我义无反顾。”

他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是,出于长远考虑,必须要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这对我们企业,对部队,都有好处没坏处。我想了一个方案,货款先欠着,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十年后,部队再还回来,都没问题。”

这和白送没有区别,方鹤成缓缓点头,“没错,正式的合同是要签订下来,避免以后的各种麻烦。你的考虑很周全。”

李路突然问,“首长,运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货船,进入领海了吧?”

一愣,方鹤成笑道,“你小子,脑子转得挺快。”

笑了笑,李路说,“否则首长你也不会在半途上把我拦下来。”

“没错,我没征求你的同意,让货船在羊城靠岸了。”方鹤成说,“我们留下四套,剩下四套,用火车给你发到陆港去,其他备件零部件,也按照一半一半这样来。”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李路此时后脊梁也是出了冷汗。

如果他不答应,那么就一套也没有了。部队来硬你,你又能怎么办?

李路只能报以微笑。

点了根烟抽,方鹤成沉声说道,“小李,欠着货款这个方案……还有没有其他方案?听说你的羊城买了很多地,建工厂搞房地产。呵呵,做生意我不懂,不过,我们部队有一些空余的地皮,不如用地皮来抵货款?”

房地产这个概念且得几年才被正式提出来,尽管方鹤成提到了这个字眼,但和许多人一样,他是不知道这个行业意味着什么的,更不会想到就是这个行业,成为了未来的重要经济支柱。

李路略显尴尬,他说,“首长,设备一套要八百万美元。”

言下之意就是在提醒方鹤成,四套设备,那是要三千两百万美元。

一下子,方鹤成就明白了——那得多少地才能抵掉三千两百万美元!

“呵呵,呵呵呵。”方鹤成干笑起来,掩饰着自己的无知,说道,“那你再想一想,找找其他的方案,更好一些的。”

李路摇头,说,“首长,没更合适的方案了。其实部队不必放在心上,或者干脆以象征性的一块钱采购四套设备好了,这是没有问题的。”

“那不行,部队不能占你便宜。”方鹤成摇头说道,的确,就是要送,部队还真的不一定会要,最起码形式上要是买回来的。象征性的一元钱方案,这却很让部队尴尬,领导都不一定会同意。

李路无奈摊手说,“首长,我真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方案了。”

“一起想想,办法肯定是有的嘛。”方鹤成笑着摆了摆手,凝神思索起来。

也点了根烟,李路一边抽一边思索着。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简单操作的话,现在看来很合适,不过就连方鹤成也能想到,以后肯定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李路提出的方案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方鹤成这边是不愿意留下占便宜这样的话柄的,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市场价格购买这些设备”,当然,李路愿意打折也是可以的,部队也会接受的,关键在于,不能违反市场逻辑——数百万美元一套的设备你卖几百块钱,那显然是不行的。

想了有十几分钟,李路苦笑着说,“首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