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枭雄(雨天)-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东云听罢点点头:“看样子编练的工作还是有所进展的!”
第四混成协和第五混成协是属于典型的应急产物,袁世凯被刺杀后赵东云一挥手就是要扩张两个混成协,而且为了尽快成军,采取了北洋扩军的传统办法,那就是直接抽调一部分的现役部队为基干,然后以此为基础扩编一支新部队。
第四混成协和第五混成协就是分别抽调了奉天第一镇、第二镇的一个步兵标以及一个炮兵队,其他的辅助兵种也抽调了少许,以此为基干再进行扩编。
“奉天和辽阳那边没有正规部队也不行,这第五混成协还是要继续过去布防的,至于这第四混成协嘛!”赵东云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下来,他之前是准备把这个第四混成协派往营口一带布防的,但是现在关内这边兵力紧张,所以也只能改变原来的计划了。
“给何宗莲去电,让他率部移防山海关!”
“再让第十二标的两个营从山海关移防唐山!”
“调老孟的骑兵协北上配合第三镇作战!”
这一番部署,最为核心的就是把何宗莲的第四混成协调往山海关,不过这个第四混成协说是混成协呢,但实际上现在也就一个步兵标可以打的,新招募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训练呢!
得益于关内外铁路,赵东云调动部队的速度还是非常迅速的,何宗莲的第四混成协得到赵东云的电令后,次日就是登上了火车前往山海关接替防务,而原本驻防山海关的第十二标两个营也是在交接防御后继续西进,随后抵达唐山,正式接替唐山一带防务。
而孟恩远的骑兵协也是终于能够抽出身来,然后迅速机动北上,不过他们并没有在通州停留,而是继续北上到了马坡一带,然后转道向西直插沙河、阳坊等地,在连续端掉了京师北部的几个小规模驻点后,成功把京师的北部也给封锁了起来,并且和从西部发起进攻的王英楷部第一镇骑兵部队会师于苏家坨一带。
这个时候,整个京师已经算是被王段赵三人联军给彻底包围了起来!
第一百九十九章朝廷来人
当骑兵部队北上的时候,赵东云也是抽调了第六协之一标又一营从通州北上,然后直接朝着西北方向的东坝一带发起进攻。
虽然对面的第六镇反应及时,很快就是派出了部队进行拦截,但是就和杨德明之前说的一样,前来拦截的第六镇部队由于缺乏事先购置的防御工事,加上顾蓝玉为人比较年轻,作战风格没有那么保守,不再固执于进行阵地战,而是大规模运用其运动战术,并且在第三镇师属骑兵营的配合下,成功的通过数次大范围的迂回包抄,迫使前来拦截的第六镇部队为了防止陷入包围圈,不断进行后撤。
而这种后撤又是给了顾蓝玉扩大战果的机会!
在这个十一月中旬,顾蓝玉只率领了一个四个步兵营以及一个骑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就是成功打的第六镇之第十二协步步后退,期间顾蓝玉直接让两个步兵营进行夜色中的强行军,成功在十一月十七号绕到第六镇之第十二协之第二十三标侧后,进而配合正面进攻的部队彻底击溃该标。
经此一战,顾蓝玉的大名几乎传遍了整个北洋!
他用事实告诉了世人,尽管重机枪和战壕已经成为了当代战争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运动战依旧是战争的主流。
这种迂回突进的作战模式,实际上带有浓厚的日式风格,当然往深了说其实就是德式风格!
当代德国陆军以什么战术闻名?那就是迂回进攻!
师从德国的日‘本陆军,同样极为擅长迂回进攻,从日俄战争再到后世里的抗日战争,人家日‘本人几十年来玩的都是同一套。
同样师从德国陆军的北洋,其实很多将领也是擅长这种战术的,只不过这两年来由于赵东云的因素重机枪和战壕大放异彩,再加上日军在奉天战场上的几次战略迂回都是被俄军所挫败,所以很多人认为未来的战争模式就只能是进行阵地战了。
但是现在的顾蓝玉就是用事实告诉了世人,运动战依旧是当代战争的主流,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好!不枉我对他的期待!”赵东云看到顾蓝玉的报捷战报后,露出了满怀的笑容,这顾蓝玉虽然算是自己的亲近嫡系,但是能够让赵东云在入关之前把他提起来任职第六协统领,自然也是因为这个人不错的能力,要不然赵东云的嫡系部下多了去,怎么会选择顾蓝玉担任第六协统领啊!
一旁的陈光远听到赵东云这话,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的第五协一直耗在通州,进展虽然也有,也一直压着对面的第六镇第十一协打,但怎么说呢,就是有了优势但是转换不了战果,迟迟无法拿下通州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不过好在赵东云并没有对他多以指责,毕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是陈光远,而是其他的诸多客观因素,再者自从抽调了第六协北上之后,赵东云就没有指望过能够在通州这边取得什么突破了,他已经是把希望放到了第六协和第一骑兵协上头,
而第五协的话,能够在通州牵制住第六镇的一半兵力就算合格了。
然而正是因为赵东云的这种不报希望,才让陈光远感到了危机感!
不管是之前的北洋大体系,还是在现在的苏系小体系里,战功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他陈光远要想往上继续爬,顺利从赵东云手中接过第三镇统制之位,那么就得拿出过人的资历和实力来。
而没有什么比战功更好用了!
如果说之前陈光远对第三镇统制之位还不怎么担心的话,但是现在顾蓝玉的突然崛起就是给了他极大的危机感,他们两人同为第三镇的两位统领,要是顾蓝玉在这场战争里发挥出色,而他陈光远表现平平的话,那么他想要谋图这第三镇统制之位就会困难很多了。
然而就在陈光远满心担忧的时候,外头来人来报,说是有人求见!
陈光远只见李三俯身在赵东云耳边说了几句话后,就见赵东云脸色略变,尽管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但还是被陈光远等人所看见,当下心里自然免不了嘀咕起来:什么人竟然还会让司令动容!
不过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答案,赵东云很快就是摆了摆手站起来:“这第六协那边打的不错,告诉顾蓝玉让他继续努力,我是看好他的!”
言罢就是轻轻抬手,示意众将可以离开了,方壁永和陈光远等人虽然一脸的好奇,但是也没敢出口问,只能是陆续出去了。
不多时,李三就是亲自带着另外一个身穿马褂便服的人出现在了赵东云的临时办公室里!
赵东云抬头看着来人,此人约莫六十左右,身穿的虽然是便服马褂,但是身上那种高官的气质却是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此人在后世名声不显,但是在当代却是名副其实的重臣,乃是今年新官制改革后进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之一:林绍年。
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是‘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还没有正式入直,乃是资浅军机大臣,但哪怕是资浅的军机大臣那也是军机大臣啊,可是名副其实的中枢重臣!
“林枢密!”赵东云看清来人后,只是面露微笑然后主动开口,但是他却是没有起身,而是继续坐着,这倒不是他狂妄而是哪怕他不算叛军首领,只按照清朝的官制来说,他的官职也比林绍年高!
林绍年是以侍郎衔充任军机,而这军机大臣只是兼差,所以赵东云虽然尊称他为‘林枢密’,但这林绍年严格上说起来也就是一侍郎而已。而赵东云呢,之前他就是盛京将军加兵部侍郎衔,后来清廷为了笼络他又授予东三省总督、并加陆军部尚书衔。
尽管赵东云没有上谢恩折,但是也不能否认赵东云是东三省总督的事实!
所以这林绍年虽然是军机大臣,但是赵东云不管是从那个方面来说,其实都不用给他面子!
那林绍年显然对赵东云的这副态度是早有预料的,只见他朗声道:“袁公称赵部堂为北洋之雄,极善中外兵事,世人又云赵宿迁乃当代第一军事大家,往日林某人我还以为多有虚言,但是今日来这一看果然不假,出入军营所见军士,皆是虎狼之士啊!”
林绍年这一张口,就是一通马匹拍过来,说实话能够让一个军机大臣给自己拍马屁,那感觉还是很爽的,所以赵东云也是面露和气的笑了:“那里那里,都是世人虚赞了!”
此时,李三已经是亲自端着茶上来了,不过他也没敢停留,这清廷的现任军机大臣突然出现在通州外的第三镇军营里,而且还是亲自面见赵东云,这里头要是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那是谁也不信的。
李三向来都是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虽然天天跟在赵东云身边,但是不该看,不该听的事他都是及时躲得远远的,就算知道了一些隐秘之极的事情,他也是紧闭嘴巴,而他的这种谨慎也是获得赵东云持续多年信任的重要原因。
李三退了出去后,赵东云这才和林绍年一起坐了下来,不过不等赵东云开口先问有什么事,那林绍年就是率先开口了。
“子杨你可知贵部日渐危矣!”林绍年开口就是危言耸听!
不过这又不是什么三国演义,如果是演义小说里估计赵东云就得被吓到或者是好奇问一句:“为何?”
但是赵东云却是对他的话嗤之以鼻,来当说客就好好当说客,别整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直接把价码开出来,老子觉得合适了就算把王英楷卖给你们满清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依旧不动声色!
那林绍年没有听到预料中的话,当即就是再一次开口:“如今子杨你和王段二人联合固然声威大震,但是可曾考虑过,一旦攻克京师,谁会入住京师?倘若王段二人之一入住京师,届时子杨你该何去何从?”
赵东云听罢面露不耐烦之色,眼前的这个林绍年读书读傻了不成?难道他真以为自己入关之前没有详细考虑过这些得失,还是他以为自己是拍拍脑袋就入关了!
赵东云现在以及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麻烦和问题,他自己比外人更清楚,所以不用外人来提醒他他都知道,所以他当即就是摆了摆手:“枢密你今天来如果只是说这些,那么我想接下来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林绍年见罢却是没有露出沮丧之色,反而是朗声一笑:“果然不出我所料,子杨你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想必对当今局势也是看在眼里!这样的话我也就放心了!”
感情刚才是装傻卖弄,赵东云对这些喜欢玩弄小阴谋诡计的官员实在有些无语!
林绍年继续道:“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那么我就不多废话了,今天来你这边,的确是想要请求赵部堂你能够退兵!”
“哦,理由!”赵东云随口应着,这谈判嘛,总得拿出点什么来不是。
林绍年这个时候却是盯着赵东云,然后深吸了口气后说出了两个字:“辽王”
“西宫太后懿旨,只要子杨你退兵出关,即封你为辽王,国东三省,与国同休!”
听到这话,喝着茶的赵东云直接一口茶给喷了出来!
第两百章攻克通州
“辽王?”听到这个词汇让赵东云把正喝着的一口茶给直接喷了出来!
靠,慈禧这老太婆没事拿自己消遣不成?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辽王,你就算把皇位让出来给我做,我都要考虑考虑呢!
现在可已经是1906年了,在民间里‘国家’和‘民族’等意识已经初步觉醒,没看见一大票革命党人天天在闹事要说什么共和嘛,在这种时候,顺应时局喊起共和口号才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觉悟。
在经历最初几秒的荒唐后,赵东云心里头却是不由自己的想起了另外一个想法,这可是称王啊,自古以来几千年无数豪杰都在为此奋斗!
如果不考虑客观事实,也就是说不去考虑称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自己麾下的将领们会不会支持,国内会不会掀起一片骂声之类的,说实话称王还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每一个男人心里头都是有着一个称孤道寡的梦啊!
有那么一瞬间,赵东云还真想答应了混一个辽王当当,不过随后他却是想到了慈禧这个女人!
后世人也许都看到了她的愚昧落后,导致国家败亡,但是你要睁大了眼睛仔细看,那么就会发现这个女人实在不简单,她掌权中国长达半个世纪,和她玩政治手腕的人一个个都下场悲剧……
可以说的当代百年里,此女是玩弄权术的头号大家了,可惜她是满人,代表的是满清王朝的利益,如果她是汉人,放到汉人王朝里,估计就是后世无数皇汉歌颂的女汉子了……
仔细想想这两个月来,慈禧干的事实际上不多,前头袁世凯还没死的时候,她一手力压皇族派系,继续支持袁世凯,从而平息了当时北洋可能出现的动乱。然而袁世凯被刺杀了后,她却是迅速改变初衷,采取了拉拢分化的政策,一个直隶总督和一个陆军部大臣,就是把王士珍以及冯国璋拉倒了朝廷阵营,从而把北洋和朝廷之争变成了北洋内部之争。
而现在更是把主意打到了赵东云头上,一出手就是一个辽王,这份气魄是满清两百多年来诸多君主从未有过的。
满清两百多年历史了,封汉人为王的只有几次而已,而且都是在初期,嗯,那几个被封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平西亲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这几个人了。不过他们下场都比较悲剧,被后来的康麻子给削藩了。
至于以后嘛,就没有封过汉人为王了,嗯,对少数大臣死后追授的倒是有,但是活着封的一个都没有,更加不要说实封了。
慈禧的那句话不仅仅是封赵东云为辽王,而且还有‘国东三省’这几个字,也就是说这个封是实封,这种实封可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封王,代表着赵东云将会拥有的军事财政甚至外交内政等,嗯,届时这个所谓的辽国和清国的关系大体上可以看成是甲午战争之前的朝鲜和清国之间的关系。
这种大手笔一般的统治者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哪怕是就此亡国也不会,但是慈禧就敢,也许对于她而言,这家国天下不过是她玩弄权术的筹码罢了!
赵东云说实话对称王称帝之类的不心动那肯定是假的,但是他能够走到今天这种地步,拥军三镇两协,苏系上下近十万人效忠于他,依靠的可不仅仅是玩耍机枪战术,这没点政治手段他根本爬不上来今天这个地步。
所以心中尽管闪过一丝心动,但是他却是掩饰的很好,丝毫没有表达出来,反而是露出了震惊可不可置信的表情对林绍年道:“我说林枢密,时代已经变了,这老一套不管用了!”
林绍年看着赵东云前后的失态以及现在的这句话,也是让他心中一凉,从他看见赵东云失态喷茶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那赵东云绝对是不会答应这种条件的!
封王,这种事如果放在三五十年前,或许还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这个连皇帝都被人叫嚷要赶下台的时代里,区区一个辽王吸引力还不如直接给赵东云几十万两银子呢!
而且退一步说,这个辽王对于赵东云而言只是个虚名,因为没有这个辽王谁又敢说东三省不是他赵东云的地盘了?
接受辽王,只是得到一个虚名而已,然而就此退兵出关,就此造成的后果却是极为严重的,哪怕是赵东云也无法承担的。
林绍年听罢后,脸色也是逐渐严肃起来,然后正色道:“那依子杨之见,那么该如何才能停息这场战争!”
这个时候,赵东云站了起来道:“很简单,我赵某人就两个要求,第一:把谋害袁公的凶手正法!第二:遵从袁公遗命,立宪创共和!只要朝廷答应了这两条,我赵某人二话不说,立即退兵出关!”
看着赵东云说的慷慨陈词,林绍年心里头闪过一丝愤怒,这两条别说都答应了,一条都不能答应,尤其是前者,赵东云和王英楷以及段祺瑞列出的谋害袁公的凶手名单了,那可是越来越长,刚开始的时候只有载沣、载洵等人,然后随着正式起兵后凡是反对王段赵三人联军的,都被一股脑列入了这份名单,现在连冯国璋和王士珍都名列其中,而南方几个反对他们的督抚也是名列其中,嗯,他林绍年和瞿鸿禨等几个军机大臣也在这上头!
可以说要是把所谓的谋害袁公凶手都正法了,估计当代清廷的中枢和地方的重臣得死掉一大半……尤其是皇族里的重要角色,估计除了宫里的光绪帝没事外,其他的都得死翘翘,王英楷甚至把三岁小儿,载沣的儿子傅仪都列入其中。
而后一条立宪创共和虽然看上去问题不大,但是北洋人要求的是像英国那样的虚君共和制,也就是说每年给皇室一点花俏,必要时候出来充当下招牌,其他时候皇帝就别管事了,凡事有我北洋人呢!
而皇室那边虽然这几年也被迫答应实行立宪,但他们要的却是有实权的君主立宪,参考德国和日‘本那边,皇帝虽然受到一定的权力限制,但是依旧保证了部分权力。
可以说赵东云提出的两个条件是清廷绝对不可能答应的,因为要是答应了不用赵东云他们去攻克京师,朝廷自己就得先崩溃了。
从赵东云提出的条件也可以看得出来,王段赵三人根本就没有和朝廷谈判的心思,甚至练玩虚君立宪的心思都没有了,不管是王英楷还是段祺瑞又或者是赵东云,一个个都想着总统宝座呢!
这一次暗中的谈判,注定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林绍年离开了后,赵东云率领的第三镇以及第一骑兵协继续对京师东线发起猛攻,尤其是顾蓝玉率领的第六协一部,更是颇为活跃,连接击溃了第六镇一个标又一个营后,已经成功迫使第六镇该部侧退!
紧接着第六协继续推进,而这一推进的话对通州前线也是造成了重大影响,以为第六协推进的方向就是通州的侧翼,而且再等多几天的话,估计第六协就能够迂回到通州防线的侧后位置,到时候通州的第六镇部队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险境。
在这种情况下,王士珍也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拦住赵东云的第三镇固然重要,但是保住自己的部队实力更重要,所以当第六协迂回成功后,王士珍就是亲自率领第六镇的第十二协从通州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自然免不了会有所损失,又是至少损失了数百人。
而王士珍的第六镇从通州一线全面撤退后,也就代表着已经激战大半个月的通州之战落下了帷幕!
“在过去的二十多天,围绕攻克通州呢进行的一系列战役中,我军累计投入十个步兵营,五个骑兵营以及三个炮营以及其他若干部队,战斗兵力以及后勤兵力总人数达两万三千人。敌军布防通州的应有第六镇之第十一协一部,第十二协全部以及炮兵等部队,在一系列战事中,我军一共造成敌军伤亡一千八百余人,俘虏两百余人,缴获枪支五百于支,火炮六门”
这对敌军的伤亡数字只是个估算而已,因为战场上很难统计敌人的伤亡,只能说一个大概,不过第三镇自身的伤亡数据就会准确的多了。
方壁永继续道:“我军自从入关后,历尽月余作战,目前一共阵亡两百二十人,伤八百七十人!”
赵东云听罢这个伤亡数字,心中暗自估算着伤亡对比,觉得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客观的,自己主攻进攻,而对面的第六镇依托工事防守,但是自己的伤亡比率却是还小于对方,这说明部队基层里并没有的盲目进攻,而是充分发挥了迫击炮、迂回机动等战术。
当然了,这也和北洋部队的伤亡承受率低有关,别看第六镇才死伤一千多就撤退了,但是第六镇一共才多少人啊,一共也就一万两三千,哪怕是加强一些临时征召的士兵,人数也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人,如今伤亡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十。
而这个伤亡比例对于一支只依靠个人忠诚和饷银维持的近代化军队来说,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好的!
第两百零一章剧变
当代北洋军,不管是赵东云手下的几个镇还是其他人的部队,其实性质都差不多,都是效忠于军队首领的近代化封建军队,和西方列强里用国家和民族等信仰武装起来的近代化国家军队是无法比肩的。
这种差距不是赵东云个人就可以改变的,而是当代中国的局限性。
赵东云手下的奉天常备军比其他几家国内军阀强的,不是什么军队信仰或者意识形态啊什么的,强的地方是装备以及战术理念上。
所以哪怕是赵东云的部队,当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十的时候,实际上也不会比王士珍的第六镇好到哪里去。
但是赵东云却是不会让自己的部队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啊!
这一个月打下来,总攻才死伤了近千人,在两万多人里头也就百分之五的伤亡率而已,这个程度赵东云还能够承受得起。
“嗯,伤亡部队的兵员补充可顺利?什么时候能够补充完毕?”赵东云可不会让自己的军队越打越少,这前线开战的同时,后方的诸多征兵站也在征兵呢,几个新兵训练营也在紧张的培训新兵呢!
方壁永道:“我已经催促过锦州方面,不过最近的一批新兵还要等两天才能抵达!之前的兵源大多补充到两个混成协了!”
赵东云听罢皱眉:“兵员补充的速度还是远远不够,给王占元去电,让他继续扩大招兵的规模,不仅仅是在奉天一省招兵,黑龙江和吉林以及蒙古那边也要展开募兵的工作,另外我们控制下的直隶东部地区也要展开相应的征兵工作!”
现在是战争时期,兵员是越多越好的,至于说养不养得起这么多部队,那得以后再说了,反正现在是部队越多越好。
不过现在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由于新兵训练也需要时间,哪怕是再压缩时间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至少这一两个月内赵东云是不要指望有多少新兵给他补充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赵东云手下的军队大扩张时间表将会一个月以后,因为那个时候十月初开始大规模招募的新兵将会陆续完成基础训练,然后补入各支部队,届时将会极大的增加现役部队的数量。
这扩军的事也不是赵东云一个人在搞,十月初袁世凯遇刺以来,几乎所有北洋体系的诸多将领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那就是扩军,甚至南方的督抚们也是在不约而同的扩编手下的军队,只不过规模和速度都没有北洋诸将那么夸张而已。
比如说赵东云新弄出来了两个混成协,但是王英楷也是依靠留在天津马厂的那个标为基础,进而打算扩编为一个混成协,称之为北洋常备军第一混成协。
而段祺瑞也是不甘示弱,同样也是抽调了一个标为基础,然后成立了所谓的北洋常备军第二混成协。
就连王士珍和冯国璋,也是各自扩军,王士珍弄出了一个第六镇补充协,而冯国璋虽然没弄协的番号,但是却给第一镇新编了两个后备标,然后又开始着手建立了禁卫军。
不过这些人扩编的部队都是还没有正式编成,连纸面上的数据都是不够数的,所以目前来说能打仗的还是诸人前几年练成的老部队。
不过就算依靠以前的老部队,赵东云也有信心打进京师,然后把光绪赶下皇帝宝座,目前第三镇在通州的顺利进展就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第三镇在通州这边的表现却是引起了王英楷的注意!
“他赵东云手底下的兵能打果然不假,这打一个通州虽然时间久了点,但是只是伤亡不过千人就拿下了通州,而且第六镇那边死伤的人竟然比他们还多!”王英楷皱着眉头。
这赵东云能打表面看起来似乎对己方很有利,但是对于王英楷来说可不算什么好事,因为谁都知道,这干掉了满清后,总是要推出一个人来当总统的,到时候王段赵三人就得进行竞争了!
“而且我听闻他新编的那个第四混成协也已经抵达山海关了,如果关内有事的话,恐怕这个混成协也是随时能够入关的!”旁边人如此说着。
而听罢后的王英楷就更加皱眉了!
当今北洋里,虽然明面上说自己的威望最大,也收拢了不少袁世凯时代的幕僚和人才,但是北洋到底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团体,而是一个依赖军权而生存的体系,所以手中兵力的多寡就是实力的直接体现。
他王英楷手里头直接控制的兵力也就是一个第一镇而已,尽管张怀芝那边对自己还保持一定的尊敬,但是已经脱离了以往的上下属关系,顶多也就是政治盟友而已。而且现在张怀芝率领第五镇和第八镇对持,阻拦了黎元洪的第八镇以及第二十九混成协的北上,勉强说也算是尽到了盟友的义务。
所以王英楷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是继续拉拢张怀芝。
然而哪怕是加上张怀芝,哪怕是加上自己刚成立的北洋常备军第一混成协,自己所能依靠的也不过两镇一协,满打满算三万多人,然而赵东云呢,战前就拥军三镇,现在更是成立了一个骑兵协以及两个混成协。
这说起来就是三镇三协,总兵力少说也有五六万。
这兵力没有赵东云多,这说起话来腰杆都挺不直,然而现在又听到赵东云的部队那么能打,在自己和段祺瑞没能攻克南苑之前就拿下了通州,这就更加让王英楷顾忌了。
王段赵联盟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极为脆弱的联盟,甚至可以说王段赵三人都知道等将来把满清干掉后,那么三人之间的内斗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王英楷对赵东云的实力增长感到担忧是必然的。
“看来,我们扩军的步伐还不够快,现在的一个第一混成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你再去找一找日‘本人,问问他们的军械能不能再便宜一些!”王英楷皱着眉头,然后咬了咬牙道:“再让人去第四镇那边,告诉那姓段合肥,我要和他见面谈一谈!”
城外局势纷乱的同时,京师城内也是局势相当不妙!
“这都打了差不多一个月了,兄弟们死伤惨重啊,大人,不能再这么继续打下去了,不然的话我们第六镇就要拼光了!”
面对底下人的诉苦,王士珍也是一脸黑线,他实在没有想到,前半个月都还好好的,通州防线虽然不敢说固若金汤,但是他预计赵东云要想拿下来,至少也得死伤三五千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赵东云竟然只用了一个迂回进攻,就是迫使自己主动放弃了通州,而且这大半个月打下来,自己的第六镇可是死伤惨重了。
死伤以及被俘虏和失踪的加起来,他第六镇至少损失了两千五百多人,这可都是他的老底啊,要是都死光了他王士珍就得成为光头司令了。
旁边的下属们继续哭诉着:“如今朝廷摆明了是要利用我们,而且利用了还不算,你看看那冯国璋他的第一镇现在才死伤多少?他们在那边和西边根本就没怎么打,前后死伤不过几百人,但是我们第六镇呢,对上的却是赵东云,再这么下去!”
王士珍这个时候也是冷哼一声:“都够了!现在说这些有意思吗?”
然而他虽然训斥了部下,但是脑海里却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