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枭雄(雨天)-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句话完全算得上是拍马屁了,其他高级将领虽然效忠于赵东云,但实际上平日里大多还是比较自持身份的,而赵东云也都是以兄弟、平辈之类的对待他们,这里头从他们的称呼就可以看的出来。

赵东云称陈光远、王占元、何宗莲、曹锟等人的时候,一般都是喊字,而这个字一般都是同辈之间的称呼,也就是说赵东云在对待他们的称呼上,是故意放低了身份以示笼络。当然了,他们绝对是不敢回一句‘子杨’的,能够叫赵东云为‘子杨‘的人,在当代已经不多了,也就北洋的其他几个大佬有资格,至于其他疆臣要么自持身份,把赵东云当成晚辈直接叫名字,要么就是以‘赵宿迁’三字代替。

苏系里,赵东云和大多数下属之间的关系一般都算比较正常的从属关系,一般都会说“不复大人厚望!”之类的话,很少会直接说出效死之类的话。

但是今天这顾蓝玉却是开了这个头,以后大家岂不是得学着来?

不提这些小细节,当天军议里说了这些大事后,后续的商讨内容还是以入关作战的详细计划为主,三个小时后,赵东云喝了口茶润润嗓子:“既然都商讨的差不多了,那么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如今第一镇和第四镇那边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们也不好太过推迟!”

说到这里,他环视一圈后露出慎重之色:“我命令,即日起第三镇、第一骑兵协立即随我入关!”rg

第一百八十六章出兵宣言

就在赵东云在锦州进行了入关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时,也就是十月十一号上午时分,在保定的王英楷再一次发布通电,称刺杀袁公的乃是满清皇族,目的乃是为了阻挡君主立宪的推行。

然后通电要求清廷将多位凶手正法,以慰北洋数十万将士之悲,以安兆亿国民之痛!

这凶手名单里,满清的诸多权贵赫然在列,比如光绪的皇弟载沣,嗯,此人就是未来宣统帝的父亲,宣统朝的摄政王;然后就是未来宣统朝的海军部大臣,清末重建海军计划的主导者载洵,恩,此人也是光绪的弟弟。

王英楷列出的凶手名单里头,头两个就是当代皇族的核心人士,更加不说说后头还跟了五六个比较出名的满清权贵,比如前方朝争中力主杀袁世凯的载泽,铁良、端方等人。

这一份凶手名单几乎是把当代满族贵族里几个重要的大臣一网打尽,慈禧要是真按照王英楷的这封通电处理了他们,估计满清王朝不用推翻,自己先就撑不过三个月了。

所以这份名单非常明显,谁都不指望朝廷会答应,所以这只是一个战争的借口而已!

面对王英楷的指责,朝廷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好说好歹也得争一争天下民心啊,到时候北洋起兵的时候,它才能够号召其他诸多省份进京勤王啊。

当然了满清皇族自己是不好直接辩解的,所以就由冯国璋出面发布通电,称陆军部已经和巡警部等各衙门成立调查委员会,已经展开对刺客的身份调查和全面搜捕,必然还天下人一个真相云云。

同时他们还利用袁世凯的遗体在他们手上的优势,当即就是组织袁世凯的后事,各种法事已经做了起来,而且慈禧还了争夺民心,还特地下令袁公之丧可用亲王之制。

让汉人大臣享受亲王规格的丧礼,这也算是满清开国以来头一回了,之前可没有臣子享受过这种皇族亲王的身后之荣。

但是朝廷和冯国璋的举动自然不会打消北洋三大佬的起兵念头,王英楷在得知冯国璋在北京擅自为袁公治丧后,向来以北洋继承人自居的王英楷那里忍受的了啊!

虽然名义上袁世凯的丧失是袁家人的私事,但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了政治事件,谁能够办这事对于后续的争夺大义名分可是相当重要的,但是不满也没有办法,毕竟冯国璋是在京师而他王英楷则是在保定,他王英楷总不能在保定弄出一个袁世凯的假遗体来办丧事。

王英楷已经是懒得打口水战,过去的那么多天里,王英楷手下的第一镇、段祺瑞的第四镇、赵东云的第三镇以及第一骑兵协都已经是做好了战争的准备,等的就是借口了。

所以他再一次发表通电,称不把谋害袁公的凶手绳之以法绝不干休,并且宣称他将会亲自进京调查刺杀一案,并且电请北洋诸将随同他一起入京!

随后段祺瑞、赵东云迅速发布通电,大体意思也差不多,就是自己也会在随后进京主持调查刺杀一案。

当然了,他们都会带着手下的军队一起去!

这个时候,实际上北洋三大佬已经是发出了正式起兵的宣言!

尽管之前很多人已经预料到会发生这种事情,但是王段赵三人的决心明显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的坚决。

一时间里,国内通电是满天飞,身为南方督抚的领头人,张之洞再一次发布通电请求北洋诸将要保持克制!

而刚被慈禧紧急任命为两江总督的端方,这还没到江宁呢,就是发布通电,宣称两江绝对不同意北洋诸将进入京师,同时宣称要调遣两江之第九镇、江西之第二十七混成协、安徽之第三十一混成协入京勤王。

不过两江之地素来不稳,革命党人又多,端方这刚到任呢,要想摆平各方势力汇集新军北上勤王,估计没有三五个月的功夫是开动不起来。

而且张之洞又是发布通电,号称南方各省要保持克制,不可轻易卷入北洋内斗,所以南方各督抚,尤其是那些汉人督抚、新军统领们,没有几个愿意北上勤王的,因为这一次北洋王段赵三人造反,举得可是为袁世凯报仇,嗯还有立宪遗命之类的旗号,一个搞不好就是要身败名裂。

而且更关键的是如果要勤王,那就代表着要带着军队和北洋打仗,就算是不懂军事的那些文臣督抚们,也都知道自家省内的新军和北洋七镇不是一个概念,估计还没进入直隶呢,就被张怀芝的第五镇给干掉了。

这年头的南方新军说实话比北洋军差太多,编制最完整的就是张之洞手下的第八镇以及两江的第九镇了,可是这两个镇人员是满了,步枪也是装备了汉阳厂或者江南制造局的88式步枪,但是其他的技术性装备根本无法和北洋七镇以及奉天两镇相提并论。

比如说火炮,新军规定是要用75毫米的火炮,而且北洋新军更是采用最新式的管退75毫米火炮。而第八镇和第九镇呢,别说最新式的管退炮了,他们连架退炮都没有多少们是75毫米的,大多数还是五十七毫米的山炮,还是架退炮!

再比如说重机枪,北洋的重机枪装备水平比历史上要提高许多,额定编制是三十挺,但实际上各镇或多或少都超编了,比如赵东国云的第三镇重机枪达到了七十多挺,其他各镇一般都是三十到五十挺不等。

而南方新军呢,第八镇虽然也练了个重机枪队,但是只有区区十来挺而已,第九镇就更少了。

装备水平也就算了,更关键的是训练水平以及军官素质。当代北洋新军是拥有完整体系的军队,拥有大量合格的军官,并且士兵也是常年进行实弹训练。而南方新军的军官也就靠那几个留日士官生支撑着,根本就没有大量合格的军官,而实弹训练这种事就更少了。

所以在这一两年的国内,南方新军和北洋新军的差距是极大的。

有人说1911年时代的北洋才是最巅峰的状态,但实际上1906年的现在,北洋才是处于最巅峰的状态,全新的装备,良好的训练,军官阶层整体上年轻而上进,晋升体系没有僵硬,真正的人才很容易就能够获得上位,再加上之前充足的财政保障,这些都是让1906的北洋军处于了最巅峰的状态。

面对这样的北洋军,说实话那些南方督抚们是腿脚有些发软的!

再加上这一次表面上看起来是北洋造清廷的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北洋自家的内斗,所以诸君还不如搬着板凳先看戏,等着北洋内斗的元气大伤后,再来摘取胜利的果实。

南方督抚们什么反应,说实话影响不了如今的局势,因为就算南方督抚全都出兵勤王也影响不了大局,这一场争斗的核心始终是王段赵三人和王士珍以及冯国璋这两个派系之间。

而要分出胜负来,除了打一场外已经是没有其他途径!

十二号早上,锦州女儿乡校场,此时此刻已经汇集了超过万人,而旁边的高台上,赵东云正带着一群苏系高级将领们下来,在之前赵东云已经做了一番出发前的演讲,主要还是为了鼓舞士气,宣扬自己出兵京师的正确性,让士兵们知道他们这次去京师,要为了袁世凯报仇,是为了立宪能够顺利施行。

毕竟直接打着造反的旗号是不好听!

走下了高台后,赵东云接过护卫牵过来的战马缰绳,然后一个翻身就是上了马背!

此时的赵东云穿着全套的将官冬装礼服,不过和以往身穿常服的时候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穿皮鞋,而是穿了长筒马靴,再加上腰间的那柄指挥刀,此时的他就是摆出了一军统帅的架势。

紧随赵东云之后,其他的孟恩远,陈光远,何宗莲,林永权等高级将领也是齐齐翻身上马,他们乘坐的马匹并不是军中大量普及的蒙古马,也不是这两年才逐步引进培育的顿河马,而是日俄战争后期赵东云陆续从日‘本购买引进的盎格鲁阿拉伯马。

这种源自法国的混血马虽然不算世界上的顶级军用马匹,但相对于东亚地区现有的其他乘骑军马而言,各方面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不过价格也比蒙古马以及顿河马甚至盎格鲁诺曼底马要昂贵,所以在这些数量比较少的盎格鲁阿拉伯马在奉天陆军里头,作用和日军那边差不多,主要是充当高级将官乘骑用马。

毕竟高级将官乘马出行的时候,乘坐一匹只有一米四多的蒙古马和乘坐一匹一米六多的盎格鲁阿拉伯形象差距还是很大的!

一大票的高级将领相继上马后,赵东云轻夹马腹,然后就是催动身下的这批枣红色的战马向前小跑而去,后头的十余名高级将官也是随后而行。

策马从高台一侧出来后,赵东云一行人就是越过了高台下的步兵方阵,他此时一手控马,另外一手则是抽出了自己的指挥刀,然后向着西方遥指,口中大喝:“出发!”rg

第一百八十七章进驻山海关

一时间,军阵中的大量中低级军官们也是一个个翻身上马,个个抽出了指挥刀发出了各种口令,士兵们开始在各级军官的带领下,唱着军歌踏出了校场!

而更远处,第三骑兵营的士兵们也是各自策动战马,数百骑就是相继呼啸而出,一时间校场内的声威好不惊人,仍凭谁看了都会大呼威武之师。

不过这些东西在那些高级将领们看来,却都是面子货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给自己人壮胆,鼓舞士气,要不然也不会弄这些花哨玩意搞出一个出征仪式来了。

相对于女儿乡校场这边的花哨的出征仪式,锦州火车站内进行的真正的入关出行,一队一队的士兵们走上军列,炮兵们吆喝着把火炮推上火车,机枪兵们把机枪也是搬上火炮。而辎重部队还有那些民夫们则是把更多的炮弹,弹药以及各种后勤补给品装满了列车,然后这些军列就会载着士兵们和装备一起南下。

除了赵东云亲自率领的这些步兵和炮兵为主的主力部队外,昨天上午,孟恩远率领的奉天第一骑兵协已经提前南下,他们将会成为奉天陆军的前锋队,为大军的西进开出一条安全的通道来。

等出征仪式完了后,赵东云也是带着一群高级将领们登上了军列,随同他一起入关的除了第三镇以及第一骑兵协的军官和士兵们外,还有奉天陆军司令部的大量人员,主要是参谋部为主,辅以部分军需部的人员,这些人员都是赵东云入关后司令部的主要构成人员,以方壁永为首。主要工作就是为赵东云提供各种战术方案以及解决各种后勤补给方案。

而留在奉天的,则是有奉天第一镇和第二镇的主要军官们以及奉天陆军司令部的其他留守人员!

由于奉天是自己的老巢,所以赵东云是不可能把所有大全都交给某一个人,他而是把权力均分给徐邦杰和林永权,他临走前任命林永权为奉天陆军司令部‘署理会办’,而这个奉天陆军司令部督办是赵东云,至于总办没有设立,所以林永权的这个‘署理会办’的话,其实就是临时负责人了。

但是他又命令锦州防务归属徐邦杰负责!

如此就造成了责权之间互有重叠和矛盾,避免任何一家独大!

同时他又抽掉了奉天第一镇一个步兵标,以作为奉天第四混成协的编练基础,还抽调了奉天第二镇的一个步兵标,以作为奉天第五混成协的编练基础。

而这两个混成协的主官何宗莲和曹锟都算是后来者,他们两个人可都是孤零零来锦州投靠赵东云的,和奉天里头的原有将领没有太大牵连,所以也可以进一步分化徐邦杰以及林永权等人手中的权势。

同时他还严令任何扩军,财政事宜都必须报备他到的司令部来,锦州不可自决。

以上的诸多手段就是为了让奉天内部不至于在自己入关后发生混乱,要是说赵东云一走,锦州就乱掉甚至弄出什么背叛的事来,赵东云就得哭死了。

就当赵东云率军从锦州出发的时候,王英楷也是已经率领第一镇北上,不过行程有些缓慢,因为他不能自己一个人就跑过去攻打京师了,得等到段祺瑞的第四镇和赵东云的第三镇来了以后再打。

毕竟现在京师里有着王士珍的第六镇和冯国璋的第七镇呢,其中的第七镇因为存在大量其他派系的北洋军官,尤其是苏系内的军官众多,原先的两个大协统都是苏系的人,然后中低层军官也有不少是苏系的。所以冯国璋为了保持对第七镇的控制权,清洗了大量苏系军官,然后抽调了自己的门生担任第七镇要职。

这里得说一说,第七镇虽然还拥有大量旗人,但实际上满清的代表也就是铁良从头到尾都是没能掌控这一支军队的,以前是苏系和王英楷,段祺瑞等多个派系相争,现在则是被冯国璋夺了过去,基本没铁良什么事!

这个第七镇由于中高级军官的调动,对战斗力也是会有所影响!

不过王士珍的第六镇问题就不大了,王士珍的第六镇原先是以武卫右军为核心整编的,而武卫右军乃是正儿八经的老北洋部队了,现有的所有北洋中高级将领,包括王段赵冯等人都是出自于武卫右军。

这一次动荡第六镇由于不存在什么旗人问题,加上第六镇乃是王士珍的基本盘,所以变动不大,只是和其他部队一样把非自己派系军官调走而已。

而这种事也不仅仅只有他王士珍这么干,王英楷,段祺瑞和赵东云都是这么干的,赵东云架空王占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他派系也是没对苏系将领留情,大量在其他派系任职的苏系军官被调离要职或者干脆是免职,然后这些被排挤出来的苏系将领会怎么办?大部分都是和曹锟、何宗莲他们一样,会跑到锦州去投靠赵东云这个苏系老大!

王英楷慢慢北上的同时,段祺瑞也是开始率领大军西进!实际上在数天前,段祺瑞就已经派出了一个标的部队前往唐山。

主要是为了保护位于唐山的福元机器厂!

眼看着战争即将爆发,不用赵东云说呢,段祺瑞就是立马派兵先把唐山控制了起来,并且断绝了福元机器厂的对外军事订单。

不过他还是考虑到了赵东云的反应,所以没有直接拉走福元机器厂内的大量军火,而是给了钱后才拿走军火,只是段祺瑞手头上本来没什么钱,这给出的钱自然是连成本价都不够的。

看着赵晨滨发来的哭诉电报,赵东云不以为意,现在局势那么乱,这福元机器厂又处于段祺瑞的势力范围之内,人家没有直接强行征召就算是给他赵东云面子了。

“福厂之事还是要慎重,按照我来看,还是尽早把福厂搬到奉天来好!”赵东平如此道:“毕竟唐山地处四战之地,将来一旦发生战事好不好办!”

赵东云面对福元机器厂的处境也是有些头痛,当初建立福元机器厂的时候他可没有想到自己会跑到奉天来当东北王,要是他能未卜先知的话,他早就把福元机器厂建在锦州了,何至于像这样那么麻烦。

而现在的话,如果自己入关能够掌控唐山,这自然是最好的,如果到时候局势不秒,比如打了败仗到时候被迫退回关外的话,估计自己就要把福元机器厂拆了带回奉天来。

至于现在如果仅仅因为未雨绸缪这四个字就要把福元机器厂搬到奉天来,那样是非常不可取的。

现在战争时期,不管是他赵东云还段祺瑞甚至王英楷的部队,都是需要大量军火的时候,福元机器厂这个时候不能动,一旦动了还怎么生产军火啊?

这搬迁说的简单,但可不仅仅是挪个地方那么简单,这搬迁的话一两年内都别想恢复如今这个产量,所以能不搬还是不搬的好,尤其是这种关键时刻。

至于说入关后战败,被别人赶回关外,那就另外一回事了,到时候少不得要当一回拆迁办,把整个福元搬回奉天去的。

“老孟的骑兵到那里了?什么时候到山海关?”赵东云放下赵晨滨的电文后,然后抬头问方壁永。

方壁永道:“孟将军都骑兵协已经过了绥中,预计明天就能到山海关了!”

孟恩远的骑兵提前两天出发,不过比以为孟恩远的骑兵就是直接骑着马西进了,其实不是,孟恩远的骑兵和后边的步兵们一样,同样是乘坐火车进行机动,要不然的话长途骑马行军马匹会受不了,走个几十公里估计就得死一大片的战马,如果是牵着马步行,那行军速度估计比步兵还要慢了!

古代里头的那些骑兵,尤其是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机动数百公里,主要是依靠一人三骑甚至四骑。

赵东云手下的骑兵都是单人单骑,进行机动的时候主要还是以中短距离的机动为主,近代骑兵所说的机动性,一般是指中短距离的战术性机动,尤其是抵达战场后的战术机动,并不是小说家言所说的那种千里奔袭!

这孟恩远的骑兵也不是什么天兵神将,可没办法两三天之内就从锦州跑到山海关去,还得依靠乘坐火车!

仅仅从赵东云入关的行动来看,就可以进一步证明了铁路在当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入关没有关内外铁路,赵东云根本不可能两三天内就从锦州抵达山海关,只能老老实实的靠腿走过去,而且现在初冬来临,等到山海关的时候估计都是大雪纷纷了。

十三号上午,山海关内,孟恩远带着华振基等一票骑兵将领们走下了火车,而前头则是一大群前来欢迎的第四镇将领,孟恩远走近了一看,没有发现段祺瑞等人,很明显段祺瑞已经带着他的大军提前南下了。

前来迎接的不过是第四镇的一个营管带,只见他上前道:“孟将军,现在这山海关叫交给你了!”

这第四镇在山海关内留下的部队已经只有一个步兵营了,如果不是为了守住这山海关让赵东云进来,估计段祺瑞这一个营也是不会留下来的。所以把山海关的防务交给孟恩远后,那第四镇的这个步兵营立即就是开拔南下,追赶段祺瑞的主力部队去了。

孟恩远看着相继下火车的士兵们,然后转头对华振基道:“先让兄弟们把战马安顿好了!”

然后他又对手下副官道:“给司令去信,就说我部已抵达山海关,请求后续指示!”rg

第一百八十七章插手唐山

听到孟恩远已经顺利从第四镇手中接过山海关,这让还在西进火车上赵东云放心不少,尽管知道山海关那边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段祺瑞暂时和自己是同盟,而冯国璋和王士珍的部队还远在京师一带呢,是不可能威胁到山海关的。

但是山海关这等战略要地一天没有掌控在手中,他赵东云一天就睡不好觉,这要是突然冒出一股军队来把山海关给抢占了,到时候他赵东云还入不入关了?

如今孟恩远顺利从第四镇手中接过山海关,就是代表着已经清理了自家大军进军京师的最后障碍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尽快赶到境外外围和段祺瑞、王英楷两部汇合,进而把冯国璋和王士珍这两个北洋叛徒给灭了,嗯,顺手也把满清王朝也送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给孟将军去电,让他留下一部驻防山海关,随后继续南下唐山地区,以保福元机器不失为要!”赵东云对于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是早就有了一个腹案。

虽然他不可能预料到战争爆发后的可能的战术细节,但是战略上他却还是略能把握的,对于己方的王段赵联军来说,由于兵力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不用和京师的冯王两人那样慌张,完全可以从稳部署,汇集三方大军后一鼓作气攻克京师。

这也是近几天来王英楷的第一镇和段祺瑞的第四镇一直徘徊不进的缘故,这不是他们不敢进攻,而是要等待一个联合进攻的时机,要不然的三军分散进行就容易形成逐步添油战术,进而导致被各个击破。

王段他们两人虽然不如赵东云那样以‘精通中外兵事’而闻名北洋内外,但到底是老资格的近代化军事将领,必要的战略眼光还是具备的。

所以哪怕是嘴上喊的响亮,但在过去的五六天时间里可是半步都没挪过,就等着赵东云的奉军来了。

由于王段赵三方联军商定的是比较保守的战略,没有说天马行空、千里奔袭京师,活捉慈禧之类的计策,所以赵东云也是以稳重为上,先是把山海关给守住了,然后派遣兵力进驻唐山,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保福元机器厂给保住。

在战争期间,一家能够大规模量产各种军械的兵工厂对于己方而言有多么重要是不用说的了,而现在赵东云乃至段祺瑞以及王英楷,他们的意见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让福元机器厂继续生产大量的军械。

而自从袁世凯遇刺后,在各方的压力逼迫下,福元机器厂已经被迫不计成本的实行日夜开工,昼夜单日步枪产量已经是突破到了三百支,比往常的正常产量多了一倍不止,而近几日这些生产出来的枪支弹药自然是被段祺瑞毫不客气的以优先购买,连赵东云都分不到一粒子弹。

至于福元机器厂之前库存的大量军械,则是在六号和七号那几天时间里被清廷陆军部紧急征购,包括八门七十五毫米管退山炮以及两千多支88式步枪,而且还有数十万发的子弹和数千发炮弹,这些军械原本都是北洋军各镇以及国内其他省份的订购产品。

不过战争在即,人家朝廷可顾不上这些枪械是谁了,如果不是福元机器厂牵扯太大,背后的股东几乎代表了整个北方工商阶层,恐怕清廷都想不给钱直接拉走了,最后还是在各方压力干涉下,这才被迫答应以市场价购买。

这个福元机器厂,实际上是不属于任何一方的,尽管赵东云名下的福元公司拥有福元机器厂百分之三十多的股份,但是依旧没有实际上的控股权,这个福元机器厂其实是属于整个北方利益阶层。作为一个融资高达一千多万两银子的超大企业,它已经把大量的北方资产都融入其中,甚至除了工商阶层外,就连满清贵族都有人在里头拥有股份,嗯,比如奕劻就在里头拥有了好几个百分点的股份。

而多方的利益交缠,也是让它在最近的动荡局势里避免受到摧毁,强行征用的命运!只不过失去了自主销售权而已,清廷掌控唐山的时候强行购买了所有军械,段祺瑞掌控唐山的时候也是强行购买了所有军械,只不过都没敢不给钱罢!

如今他派孟恩远率部去唐山,主要还是为了提醒段祺瑞,这个福元机器厂可不是你段某人的私人兵工厂,而是整个北洋的兵工厂,这生产出来的军械不可能你一家独吞了,要不然就别怪我赵某人翻脸了。

远在山海关的孟恩远接到了赵东云的电报后,当即命令华振基率领所部驻防山海关,等候赵东云的主力前来,而他则是继续率领四个骑兵营南下,直奔唐山而去。

于此同时,唐山里,段祺瑞也是接到了赵东云的电报,赵东云这一次的电报除了说起军事外,还说奉天缺弹少药,急需向福元机器厂购置一批子弹和炮弹,往芝泉兄转告福厂方面。

站在段祺瑞身旁的雷震春也是看过了电报,然后一脸不满:“他赵子杨倒是好胃口,一张口就是要五十万发的子弹和五千发炮弹,我们都没拿到这么多呢!”

一旁的张永成也是道:“我看这的确是过分了,就算他们要分润福厂的弹药,但也不能一张口把所有都拿走吧!”

“哼,我就知道这赵子杨不是什么善良之辈,这那里是把我们当成盟友,分明是把我们当成他的下属了!”一旁的卢永祥也是满脸不满道。

段祺瑞则是没有说话,而是看了一眼屋内的这几个人,眼前的这些就是第四镇的主要将领了,也就是他段祺瑞的班底了,第七协的统领雷震春,第八协统领张永成,第十五标统带卢永祥等。

看着他们段祺瑞就是不由自主的和王英楷以及赵东云比起来,和他们两个人比起来,段祺瑞在拉拢人才方面就要逊色的多了。

王英楷不用说,以前就是北洋第一梯队的第一人,袁世凯一死就以北洋继承人自居,就连徐世昌、唐绍仪、赵秉钧等袁世凯的幕僚们也是相继选择了效忠于他,而更多的北洋中高级将领们同样也是听从他的号令。

可以说自从袁世凯死了以后,王英楷是接受了袁世凯的大部分政治遗产,如果清廷不搞分化拉拢打压的把戏,他作为袁世凯的继承人当上直隶总督成为北洋新一代的首领是极有可能的。

就算是清廷把分化打压了王英楷,但是他在北洋内部的威望依旧是最强势的,如果不是张怀芝被清廷拉拢了过去,从而背叛了王英楷的话,那么王英楷完全可以手握两镇和他的庞大威望继而完成统一北洋大业。

这样的王英楷,对于很多北洋人来说,尤其是中立派的北洋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效忠对象。

而赵东云呢,别看他的威望资历不显,但是在北洋年轻一代里很有威望,其主办的奉天武备学堂进修班、其亲自编写以及指导第三镇督练处编写数十本现代军事著作更是每一个北洋军官必看的军事理论书籍。

赵东云亲自编写的‘战壕理论’一书更是在日俄战争期间被日俄两军极为推崇,称之为当代最具贡献的军事著作。

甚至可以说日俄战争期间日俄两国的军官们就是手捧着赵东云的‘战壕理论’打仗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呢,这本书就已经有了英日德俄法等诸多翻译版本,甚至成为了各校生的必读书籍,而日‘本陆士更是直接翻译了当教材用!

此书乃是中国自从‘孙子兵法’后,第二本被各国广泛翻译并采纳的军事著作。

在很多外官眼中,当代中国如果还有一个军事家的话,那肯定不是袁世凯甚至李鸿章,而是赵东云!

德国柏林军事学院更是把赵东云称之为该校教学的杰出成果!

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