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枭雄(雨天)-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对了,如果站在键盘政治家的角度去看待,其实清末还有一桩好处,那就是还可以一边搂着小凤仙一边办个报纸批判下光绪慈禧什么的,好歹能过一把匹夫有责的瘾头不是,要是觉得这还不够爽而且觉得自己不会成为革命先烈的话,还可以能跑去跟孙文混玩革命!
但是你要是站在社会精英的角度去看待清末,那简直是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瞧瞧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看看赔的那些银子,看看割让的那些土地,足以让任何受过国家和民族熏陶的炎黄子孙为之哀嚎,昔日汉唐风采的炎黄子孙竟然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无数祖宗先贤估计是恨不得从坟墓里跳出来破口大骂了!
庚子改革后的清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三言两句说不清,大体上可以认为这个时代在是士子心中已经有亡国灭族之危;对于不甘心泯灭于众生之间的阴谋家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
但是在寻常小民心中,这是一个勉强还能活得下去的年代,加上新政改革后小日子也能够过的比以前更好了,所以1901年到1911年这短暂十年里不说太平盛世但是也可以算得上是平稳,在乱世不如狗这五个字面前,稳定就是幸福!
至于国家和民族,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能穿吗?能住吗?
清末,它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愚昧和落后,但是同样又充满了希望的时代!
所以这个时代和让人几乎要绝望,改无可改的直想推翻所有东西的明末相比,清末还保持着一定的希望。
但是国家是国家,民族是民族,政府是政府,政党是政党,so,国家和民族有希望,不代表清廷这个政府还有希望!
如果庚子年后的中国、华夏民族还有一丝希望的话,那么满清朝廷肯定是没救了……rg
第一百三十五章阵前反叛
尽管张作霖知道自己很难挡住孔眺北大军的征讨,但是他认为前来新民的北洋新军不过两千多,而自己手下拥有一千三百多人,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刀口上舔血多年的悍匪,面对新军的两千多人他认为只要自己谨慎用兵,哪怕不能获得大规模的胜利,但是应该也能够打个半斤八两,从而让孔眺北以及赵东云看到自己的战力所在,并提出优厚条件来招抚。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两者的差距不仅仅在数量上,更是在质量上!
他早就听过北洋新军能打了,但是依旧没有想到自己麾下四百多人发动的那场反击战,竟然连对面的皮都没摸着就已经完蛋了。
不但死伤大半,而且王立有为首的一哨人马更是因为冲的太前,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被包围歼灭,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王立有在阵前已经投降当了俘虏呢。
他更不知道已经有人偷偷带了王立有的信去找上了张作相以及其他几个土匪头领!
张作相放下手中的书信,和他王立有相交多年自然认得出来这是王立有的笔迹,放下书信的他抬头看了眼前的这个身穿马褂的年轻人:“哼,虽然自古有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前例,但是你就不怕我真杀了!”
那年轻人却是对张作相的恐吓不以为意:“死我自然是怕的,不过张哨官要是舍得自己和你手下的近三百兄弟陪我一起死,我倒是也不冤了!”
听着此人狂妄的话,张作相脸色瞬间就是拉了下来:“就算贵军能打,我等打不过难道还不会转进北上吗!想要留下我等数百性命,让你们整个第三镇来还差不多!”
听着张作相的话,年轻使者却是继续哈哈一笑:“在广宗,我家统领统帅千人平叛,数月间剿杀两千余人,俘者近万。年初至今多次剿匪作战,亡命于我军之下的悍匪不下过两千,俘者达三千之众。昨日一战,我军主力未出就已击溃贵军四百余,当场斩杀百余人,俘者过百!”
数了一遍自家第三镇的战绩后,年轻使者继续看着张作相道:“难道张哨官认为你自己可以在我大军碾压之下得以存活?至于逃,我军华帮统麾下两千骑就在外围游走,你们有自信逃得掉吗?”
这话一字一句都是让张作相听的心惊胆颤,听着赵东云麾下军队的战绩,就会发现别看赵东云似乎没有打过什么正八儿经的仗,但是死在赵东云手下的人是绝对不少的。
也许王英楷,冯国璋,王士珍他们是纯粹依靠资历和才华爬上来的,但是赵东云在却是没有足够资历的,他依靠的是才华和战功。
平定广宗民变和锦州剿匪这两件事也许放在历史长河里不算什么,但是谁都无法否认赵东云率领麾下军队前后已经杀了好几千人。
看见张作相的脸色数遍,年轻使者继续道:“然我军要灭尔等虽然轻松之极,但是也需要消耗些许弹药,为节省弹药故,我家统带也不介意继续保你一个官身!”
张作相听到这些话脸色就更尴尬了,人家说接受他的投降不是说怕打不过或者伤亡大,仅仅是为了节省弹药而已……
而且这还还真的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打仗消耗的弹药可不少,尤其是进行炮击的时候,那可是无数白花花的银子往里砸啊,这对于家小业小的第三镇而言自然是能省就省,犯不着打一个土匪就消耗好几千发炮弹不是……
见张作相似乎还不愿意正面回答,年轻的使者再一次道:“还有我可以告诉张哨官,这是最后一个机会了,只要张哨官愿意率军来投,那么我家统带至少可以保你一个副军校的前程。如果错过了今天,将来哪怕张哨官阵前投诚,也是不可能有这种优待了!”
张作相这个时候终于是开口了:“如果我带人过去,是否能和吕管带那样继续带兵?”
使者心中暗自鄙夷:你觉得你的部队在过半伤亡的情况下还能继续作战吗?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什么货色,如果不是为了节省几万两银子的弹药钱,那里还会接受你们的投诚啊,早打过来了!
吕双枪投降后还受到重用,这是一件极为特殊的例子,此人带兵打仗的战术虽然不算多么厉害,但是人家的人格魅力简直就是军神级别的,鼓舞部队士气的能力在第三镇数百名大小军官里头都算是妖孽级别的,要不然他一投诚土匪出身的人还想做到骑兵营的管带?而且还是在赵东云手下的锦州巡防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使者很干脆的道:“不能!”
拒绝了人家自然得给人家点希望:“我们可以安排你到镇本部或协本部任文职,如果你想要继续领兵,那么你可以选择去我第三镇随营学堂进学,毕业后成绩优异自然能被排遣到部队任实职!”
张作相听到这里,仔细考虑了一分多钟后终于道:“既然如此,那么我张某人这条命就卖给赵大人了!”
那年轻使者听罢当即笑了起来:“欢迎张兄加入我第三镇!”
张作相也是哈哈笑道:“以后还请龚兄多多帮衬了!”
“好说好说,张兄先去随营学堂那边的速成班待半年,再出来我们也就是同僚了!”
张作相也是呵呵笑着,已经是想着自己能够摆脱土匪的身份而且还能够去第三镇的随营学堂进修的话,估计以后也就不用和现在这样提心吊胆了。
说实话,这个待遇已经是很多人想要都没有的了,第三镇的文职军官虽然不领兵,但是如果做的出色权势也是极大的,比如第三镇的那几个镇本部机构的总办们,还不都是文职军官啊,但是林永权、赵东平他们的权势谁又敢小瞧了。
至于第三镇的随营学堂,它虽然不算正式军校,但是在北洋体系甚至在北中国里名声都不算小,因为它里头的进修班是北洋体系里唯一一个能够提供高级军官进修的地方。
普通人可想进都进不去呢,寻常学子要想报考该学堂,得先到第三镇报名参军,然后才能以第三镇现役军人的身份去报考该学堂,而且去的只能是速成班,至于进修班旨在培养高级军官,只能是现役军官才能够报考,而且一般都是兼职学习,并不对士兵以及寻常学子招生!
张作相投诚了,而且还是带着他手下的近三百人马在阵前直接反叛的,在次日孔眺北率领部队发起攻势的时候,张作相就是率领所部杀进了张作霖的指挥部,然后当场格杀张作霖和汤玉麟等多人,然后又是率部从背后对张作霖的其他人马发起进攻,不到一天时间,张作霖的其他部队就是彻底溃散了。
带着这一份投名状,张作相这才忐忑的走进了孔眺北的临时司令部!
“张兄,此战你居功甚伟啊!”孔眺北并没有摆什么臭屁的架子,这一次孔眺北能够以这么小的代价,甚至连炮弹都没打几发就把张作霖一伙给一锅端,不但把张作霖、汤玉麟当场格杀,而且这上千土匪一个都没能逃走,除了交战时候被打死了百多人后,其他的不是投诚就是被俘虏。
尤其是成功策反张作相这一招,让孔眺北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此战虽然打死打伤的敌人不算多,远不如孟恩远领军的上两次剿匪作战,但是相对的自己伤亡也小,弹药消耗也少,这仔细算起来,还是自己更划算一些。
孔眺北甚至都已经想象着自己的战报到了锦州后,自家统制大人会露出什么样的笑脸了,凭借此战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的,不过也能够在自己的从军履历上重重的写上一笔,以后有晋升机会的时候,自己可就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势了。
赵东云的确和他想象的那样,在接到了他的捷报后赵东云看到孔眺北说竟然只以阵亡四人,伤三十余人,而且阵亡的四个人里头有一个还是骑马行军的时候堕马身亡的情况下,竟然击溃上千人的张作霖所部,更关键的是连弹药都没有消耗多好,孔眺北率领下的联系剿匪支队前往新民府月余,虽然小规模战斗打的不少,但是大规模的战斗前后也就打了三场而已,一个是最开始骑兵为了拦截金万福的骑匪外套而展开的拦截作战,五十余骑对两百骑的马上近战,不过这场战斗可以说一粒子弹都没有消耗。而后面两场一场是防御战,另外一场是最后的一场进攻战,规模虽然达到了数百人,但是持续时间比较短,交火也不是非常激烈,所以弹药消耗还是比较少的。
而且那批军械也是被顺利找到了,该批军械被藏在一个荒山野岭里头,如果没人带路的话还真找不到,不过张作霖手下那么多人总是有人知道的,还是张作相亲自带人去把这些军械抬回来的。
这样一对比下来,几乎可以是看成孔眺北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张作霖所部,这都不知道是该说他运气还还是说他实力强了……rg
第一百三十六章留德浪潮
但是不管因为何故,打赢了自然就该勉励一番,所以回了信进行了口头上的表扬,然后又说让他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把剩下的金万福以及王小辫子的马队也给剿灭了。
对于投诚过来的张作相,虽然赵东云对他一样没什么好感,实际上赵东云对这些土匪大多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但是人家既然阵前反叛投诚过来,而且还心甘情愿的放下兵权,他自然也是不会随手打发了,所以亲自批了个条‘子,让他去随营学堂速成班进学。
随营学堂虽然只是第三镇的私设学堂,但就算是第三镇内部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考进去的,更加别说是中途插班了,没有赵东云的条‘子张作相根本就进不去。
‘第三镇随营学堂’前身就是新建机枪营随营学堂、后来先后改名为第三协随营学堂、第三混成协随营学堂,到第三镇成立后自然改名为第三镇随营学堂,靠挂在镇本部教育处名下,学生主要是为第三镇现役士兵以及军官。
其中分有进修班和速成班,进修班的话旨在提高第三镇内中高级军官的战略、战术素养,讲课的主要是赵东云以及高薪聘请的数名外籍高级退役军官,教授的课程相对比较高阶。
此外随着北洋扩军速度越来越快,北洋体系下的几所军校虽然招生越来越多,但是短时间内依旧很难满足各镇对新式军官的需求,,尤其是去年年底第三镇、第四镇同时开办,北洋一时间根本就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合格军官,所以当时保定毕业的一大批军官被段祺瑞招揽了后,导致第三镇扩军过程中基层军官极为缺乏,为此赵东云一方面是在国内范围内大力招揽人才,另外一方面也是自己尝试着培养基层军官。这才除了现役军官进修班外,又开设了一个速成班,从现役短文识字的士兵以及文案情书中挑选进行军官速成培养。
不过为了避免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随营学堂里不管是速成班还是进修班,都是不对外界招生的,随营学堂只从第三镇内部招生,不过依旧有不少人年轻人想要报考。
这年头虽然普通人对当兵有一定的抗拒性,认为好男不当兵的大把,但是当兵和当军官是两码事,庚子年后随着科举改革,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投军,尤其是那些秀才们投军的更多,当然他们去投军不是说当大头兵的,而是普遍去报考军校或者从事文案清书之类的职位。
然而别以为这些军校就容易报考了,各省尤其是湖北或者直隶的几所学堂每年都是上千人去报考,最后一般只录取百多人而已,所以很多人听到赵东云弄了个随营学堂后也有不少人想要报考,听说不能直接报考所以很多人就走了迂回的路子,也就是先去当文案清书之类的,然后再用第三镇现役军人的身份去报考。
赵东云弄的这个随营学堂速成班的教学质量自然是不如北洋陆军军官学堂这种正规军校,不过培养出来的当个基层军官还是勉勉强强可以的。
这个速成班虽然不算多少,但是第三镇随营学堂不仅仅有速成班,还有进修班呢。
这个进修班在北洋体系内的名声可比随营学堂速成班大多了,从新建机枪营时代开始,赵东云在保定开办的时候就有不少友军的军官时常来旁听,尤其是赵东云经常亲自授课,根据后世的记忆以及留德生涯里所学的军事理论,基本上他讲述的都是当代最前沿甚至是超前的战争理论,很多东西国内甚至没有人听过的。
在国内你如果想要知道什么叫静态或者弹性防御理论,你就得来这个进修班,如果你想要详细的了解什么叫做总体战,你还得来这个进修班,又比如你如果想要知道赵东云去年年底提出的‘国土防御理论’里头的‘空间换时间’是什么意思以及拥有什么意义,那么你还得来这个进修班。
这些东西涉及的已经不是战术层面,而是战略层面,你在北洋陆军军官学堂和日‘本陆士是学不到这些东西的,至于其他几所可以学到这些东西的名校,比如日‘本陆大、德国柏林军事学院一般国人根本就去不了,陆大就不说,人家日‘本根本就不允许国人去报考,至于德国那边的几所高级军事院校按照道理来说也是不会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但是德国对接纳中国的留学生还是比较欢迎的,通过外交途径还是勉强可以让德国接受少量几个留学生到那几所高等军事院校学习的。
但是前提得通过外交途径的官派生而且还得你自己考上才行。
因此北洋的诸多军官唯一能够接触到这些战略层面并且是最前沿的战争理论,只能跑到赵东云的这个进修班来听赵东云讲了。
赵东云在保定数年之所以能够拉起一个少壮派来,他的讲课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北洋内部不少中高层军官可都是或多或少旁听过他授课的,所以听到其他北洋军官突然喊一声赵东云为老师,千万别觉得奇怪。
到锦州后,这个随营学堂继续开办,而且依旧有不少旁听生,去年年底段祺瑞、王英楷、吴长纯他们是拉下面子,亲自找赵东云要了十几个名额,并各镇里抽调了十几个手下到锦州来旁听了半年,今年年初其他三镇又是派遣了第二批十多名旁听生来进修。
在当代中国,能够接触到当代最前沿军事理论的地方,也就只有赵东云开办的这个第三镇随营学堂进修班了,至于北洋军官学堂虽然出名,但是依旧只是一所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而已。
其实赵东云回国并崛起后,北洋又是掀起了一番留学德国的,这几年来虽然大部分留学生还是首选留学日‘本,但是也有少部分人尤其是北洋体系里的人选择追寻赵东云的留学步伐,前往德国留学,不过能够进入柏林军校的还是屈指可数,那不仅仅要官方派遣生才可以,而且还得你自己有能力考进去才行,那些自费生就不说了,基本上不可能考上军校的。
而官派生的话,这几年已经单单北洋就已经选派了前后上百人赴德留学,不过这些都是普通留学生,去就读普通院校或者普通的军事院校。
然而由于赵东云这个成功例子在前,导致袁世凯对德国的几所名校,尤其是柏林军事学院大为期待,甚至特地每年都选派了真正的精英人才专程去德国报考该校。
1902年袁世凯从北洋新军里头,先头挑选了四个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留德幼年班的年轻军官前往德国留学,要知道这四个人可都是和之前的赵东云一样在天津武备学堂幼年班学习多年,精通德文以及军事理论的,算得上当代北洋体系里能够培养出来的顶尖精英了。
然而这四个人一个都没考上柏林军校,让袁世凯颇为失望,不过他没死心,他觉得自己手下有一个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的赵东云成效就那么大了,要是能再多几个的话那就更好了。
所以他去年又从整个直隶了搜刮七个精英人才去德国,不为别的,就为了去报考柏林军事学院,而且为了安排他们去考试,清廷的外交部门可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但也只考上了一个历史上名不经穿的杨德明而已,今年估计还要派遣人过去应考,不过真正能考上几个就是没准了。
为了积累更多能去德国留学,尤其是能够报考那些德国名校的留学种子,北洋陆军军官学校那边还效仿之前的天津武备学堂,再一次开设了留德幼年班呢。
不过这些精英去了德国的人虽然大多考不上柏林军事学院,但是好歹是官派生呢,通过外交途径倒是可以上德国的其他几所二三流的军事学院,从整体的生源素质以及就学情况来看,比北洋体系派遣到日‘本的学生比选派到日‘本那边的学生要强得多。
这也算是赵东云给当代北洋带来的一个小小改变了,毕竟有着他的例子在前,不少人是希望能够和他一样学有所成回国后一飞冲天的。
只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很少而已,对于普通识字而言,连获得官派生的机会都非常难,更别说在外交途径的帮助下报考各国名校了,他们一般都是自费去了某国运气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后,能够考上正规院校,如果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不够,基本上只是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连日文或者德文都没学顺溜就回国了,这些半途而归的人自然是说不上有什么能力的。
这两年,北洋体系内派遣到德国的留学生比较多,除了由于赵东云的影响外,实际上还和去日‘本那边的留学生普遍玩参与革命党有关!
也许对于那些南方省份来说,派遣出去的留日学生参加革命党不算什么事,但是在北洋体系里这却是犯忌讳的事情,不管是在现在的北洋还是十几年后的北洋,这个体系一直都是非常排斥那些拥有过激主张的革命党。
这种情况下北洋自然是减少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转而加大了对向德国派遣军事留学生的数量,除了前头说的每年几个专门去报考柏林军事学院这类高等院校的精英外,还有大量的普通留学生,这两年都已经送去了上百人,这些人一部分会进入德国的部分初等军事学院以及普通大学学习。
赵东云给北洋带来的变化也不仅仅是留德浪潮,更主要的还是让北洋的诸多中高层将领知道了大量的当代前沿军事理论,不至于让北洋体系的战略理论还停留在普法战争时期。
给张作相批了进入随营学堂的条‘子后,赵东云就是开始考虑起来新民府那边的布防来!
之前新民府的布防自然是属于张作霖来做,然而现在张作霖都被灭了个赶紧,而中国一方又不能不在新民府步兵,毕竟奉天就在边上呢,得防着俄国人或者日‘本人越过辽河进入辽西。
只是驻扎多少兵力以及派遣什么部队去倒是个问题!rg
第一百三十七章新民驻军
庚子年后到日俄战争时期里的东北局势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庚子年后俄军全面占领了东北,虽然后来在英日美等国的逼迫下俄国被迫和清廷签署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并在1903上半年先后撤出辽西地区。
本来按照《交收东三省条约》俄军是需要全部撤出东三省领土的,但是俄军拒绝执行第二期条约,因此也就没有继续撤兵,相反还再一次出兵占据了营口、奉天等辽河一带的重要城市。
而中国这一方,准确的说是北洋这边对俄军拒绝撤兵的反应就是派遣了当时还只是第三协的赵东云部进驻锦州,此外奉天的部分地方部队,比如奉天巡防营、锦州巡防营以及其他部分乱七八糟的旧军分别掌控了辽河以西的新民、辽中、台安等地区。
由此在日俄战争前夕,东北这边黑龙江和吉林不用说了,现在哪里还有部分名义上的中国地方部队,但是实际上处于俄军的全面掌控之下,而在奉天大体以辽河为界,包括奉天、营口以及辽河以东地区、辽东半岛都处于俄军实际控制之下。
辽河以西处于中国方面的奉天巡防营、锦州巡防营分别掌控,锦州以及辽西走廊则是由赵东云所部第三镇掌控,这种情况即便是日俄爆发战争后也没有得带太大的改变。
到1904年8月份的今天,辽西地区依旧处于中国的掌控之下,但是现在有所不同的是,其中多个地区原本是处于奉天巡防营掌控之下的,然而现在却是被赵东云手下的锦州巡防营、第三镇陆续接管。
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家俄国人、日‘本人对增祺手下的奉天巡防营以及其他地方部队不关注,随便他们在新民等地折腾,但是不代表他们同样会无视赵东云手下第三镇。
不管是谁都知道,奉天这边能打仗的只有赵东云手下的第三镇而已,这个第三镇就算战斗力不如列强部队,但是好歹也是具有现代化陆军性质的正规军,绝对是不能用旧式、土匪军队去看待的,而且第三镇兵力还不少,如果算上锦州巡防营的话,赵东云手下可是有一万五千多人呢。
这一万五千多号兵力也许在日俄双方的数十万兵力面前不算什么,但是在如今日俄辽阳会战的紧要关头,赵东云这一万号人的去向自然是会引起双方的极大关注,要是赵东云向日‘本或者俄军背后捅刀子,那就是有可能对战局造成重大影响的。
所以哪怕中国以及袁世凯天天都讲中立的,但是日俄双方依旧是对赵东云所部的动向保持了密切关注。
这派遣部队进攻新民府的张作霖,虽然打着剿匪的名头但是也是让不少人紧张兮兮的!
不过赵东云却是没打算插手日俄之间的战争,他之所以进驻新民府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而已,至于控制新民府只能算是一个附带的收益。
然而打下了新民府,把盘踞新民府的张作霖部一扫而空之后,同时为了保障后续对俄国的军事贸易通畅,他也就必须在新民府这边驻扎一部分兵力了。
“我们第三镇的直属兵力过去肯定是不行的,现在俄国人那边意见已经很大了,如果我们再把第三镇的步兵营也留下来,估计俄国人是要吃不下饭了!”林永权如此道:“新民府距离奉天不过数十里,而我们第三镇的一举一动世人瞩目,直接由我部驻扎该地的话,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某种程度上来说锦州巡防营和第三镇都是赵东云手下的军队,但是第三镇的政治含金量比锦州巡防营大多了,在很多外人心中这个锦州巡防营估计也就是和奉天巡防营那样的货色,乃是赵东云到了锦州后收拢土匪和旧军弄出来的一股地方军队,用来打打土匪还凑合,但是打不了大战。
然而第三镇呢,谁都知道它是北洋四镇之一,而且还是北洋体系里第二支建军的部队,第二镇、第四镇以及现在还处于筹备之中的第五镇、第六镇可都是后来者。第三镇前身是第三协,而第三协在1902年就已经成立了,所以别看第三镇的番号是1903年底才获得,但实际上赵东云手下的这个第三镇建军时间应该是追溯到1902年的。
这样的一支部队先不提他的战斗力强不强,但是赵东云的这个第三镇就是正儿八经的北洋嫡系,人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赵东云的所做所想,更是袁世凯的所做所想。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赵东云突然出兵辽东,不管是打日‘本还是俄国,那么人们绝对不会认为这是赵东云自己的意思,而是百分百会认为是袁世凯的指使。又或者说赵东云突然率领返回直隶,然后进攻北京,清廷第一反应不是赵东云要造反,而是袁世凯要造反!
也就是说第三镇所代表的政治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赵东云了!
在日俄之间辽阳会战的精要关头里,第三镇要是轻举妄动,那可是会影响到整个日俄战争进程的,所以不到必要时候赵东云是不会派遣部队长期驻扎新民的。
此时陈光远也道:“如今之计也只能靠孟兄的第一混成协了,他手下还有几个营头,派遣一个步营和一个骑兵队驻扎新民也能勉强维持局势了,而且这样一来俄国人也不好说什么了!”
孟恩远这个时候自然是看向赵东云道:“职部全凭大人吩咐!”
赵东云把自己的视线从桌面上的地图收了回来道:“新民那边还是过于敏感了,驻扎太多兵力很容易引起俄国人的过渡反应,而且我们也要在辽中、台安、盘山分别驻兵,一时间也不好挪用太多的兵力!”
随着1904年初赵东云在辽河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剿匪,加上这一次又把张作霖给灭了,所以先后掌控了不少地盘,这些地盘都是用锦州巡防营的名义驻扎的,尤其是在辽中、台安、盘山三县的县城里,都驻扎了一定数量的部队。
除了锦州徐方圆外,还有奉天巡防营,这个巡防营之前一共有四路,分别张作霖的前路,冯德麟的左路,增祺亲自掌控的右路,以及还没有编成的后路。张作霖那边就不说了,现在已经完蛋,没有编成的后路没有几个人,不说也罢,而冯德麟被收编后掌控的防区是营口、盘山、辽阳、台安这四地的交汇处,也就是说上述数县里头他都占了一定的地盘,但是并没有掌控上述地盘的县城,走的是郊区、农村的路子。
而增祺亲自整编而来的右路,那也是个架子货色,虽然有千把人但是战斗力都不如张作霖、冯德麟这些土匪部队,而且也比较分散,主要是负责当地治安,也是没有实际控制大面积的地盘。
所以从实际军事层面来说,除了冯德麟所部外,整个辽西的防务都是需要赵东云手下的部队来承担的,由于第三镇又不好轻举妄动,所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