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枭雄(雨天)-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永祥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而空出来的第一师师长之位则是被李纯接任,相对于卢永祥的任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李纯的任命倒是要显得正常的多,李纯原本就是资深的苏系骨干将领,唐山一战里也表现出色,现在进一步晋升为师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离开京师南下任职之前,和其他就职前的将领一样获得了赵东云的召见,在中海的碎石路上两人一边走着一边谈论着,走着走着的赵东云突然停了下来,然后面露郑重之色对他道:“希望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不要辜负国家和民族对你的期望!”

当赵东云用着真挚的期翼眼神看向他的时候,李纯心中生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有着被重视的喜悦感,有着沉重的压力感,更有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和很多苏系文臣武将们一样,李纯对赵东云并没有说太过深刻的个人忠诚感,他虽然效忠赵东云,但是这和私人忠诚无关,他效忠的并不是赵东云这个个体,而是苏系这个体系,而赵东云只是这个体系的领袖而已。

苏系的高层军政要员,除了林永权这个比较特殊的个例外,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比较理智的,不会说和那些进修生们一样,视赵东云为天地,以效忠赵东云为最基本的原则。

包括孟恩远,陈光远这些人在内大多如此。

他们之所以选择效忠赵东云,是有着诸多理由的,有的认为赵东云是领导中国统一、崛起的最佳选择,也有的认为赵东云可以带领他们获得权势和荣耀,但是这里头很少掺杂有私人忠诚的,换了一个同样出色的人成为北洋苏系领袖,他们同样会选择效忠那个人。

然而今天,李纯看着赵东云,想起了自己追随赵东云的这些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中下层军官成长为今天的一师之长,如果没有赵东云的欣赏和栽培,就没有今天的他李纯,当感激之心再结合对赵东云的敬佩,终于是化为了一丝淡薄的忠诚!

送走李纯后,赵东云继续呆在中海,随后他又是接见了1908年届的进修班毕业生。

受到战局紧张,奉军扩编急需大量中层军官的因素,1907年、1908年两届的进修生毕业时间都提前了一定的时间。

原本进修班的学生学制两年,但是在奉天军校进修班时期,就出现了加大了每天授课时间,导致学生往往提前一两个月完成学业,然后提前进入部队服役,去年成立陆军大学后,学制,授课内容都是延续奉天军校进修班时期的体制,同时也延续了缩短授课时间,比如今年的1908年届毕业生原定于今年夏季七月毕业,但是和去年1907年届的毕业生提前到六月服役一样,今年的1908年届毕业生服役时间也提前了,而且受到渡江战役即将展开的影响。

该届毕业生更是提前了足足五个月就走出校门!

今天,这些提前毕业的学生受邀前往西苑中海,参加由赵东云亲自支持的毕业授衔仪式。

站在开阔的空地讲台上,赵东云看着下面的学子们,心中很难得生出了感慨之心,台下坐着的这四十六名进修生可是当代奉军里能够培养出来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了,他们入学前就是奉军里最优秀的基层军官,他们有的来自奉天军校的优秀毕业生,有的来自留德、留日归事留学生,而这些人都有着同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优秀到足以让那些高级将官亲自举荐,因为那样才能够获得入学考试的资格,而后在每年数百人的举荐考生后杀出一条血路来,夺得了属于自己的入学资格。

而对他们的教学,赵东云也是非常用心,目前陆军大学的老师并不算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从德国、法国等聘请来的退役将,此外还有那些从柏林军事学院出身的军官回国后,不管担任什么职位,一般都是兼任陆军大学的教官一职,同样一些比较优秀的高级将领,比如顾蓝玉等奉军内公认的名将,也都是在陆军大学挂着兼任教官的头衔,只要身在京师的话一般都要抽出时间去陆军大学授课的。

而赵东云自己更不用说,他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前往亲自授课。

所以目前的陆军大学规模虽然非常小,在校生只有区区一百来人,远远不如现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奉天军校上千学员的规模,但是规模虽小,但是五脏俱全,课程都是仿效柏林军事学院和日‘本陆大的,虽然受限于师资不足,授课的含金量要低于这些军事名校,但是也不是那些初等军事学员可以相提并论的。

而这些进修生,也就是当代奉军所能够培养出来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了,虽然其中很多进修生还只是半吊子,远不如杨德明、李想这些柏林军事学院出身的正派精英,但是放眼中国也算得上是高端军事人才了。

只是赵东云看着台下的这些人,心中却是想起了一个问题,这些人有多少能够活着看见中国统一?

进修生的总人数并不算多,在校生不算,包括1908年届在内的毕业生在内,在奉军里服役的进修生总数不过两百多人,但是由于大部分刚毕业的进修生往往都是分配到前线担任营长一职,再加上进修生拥有远超普通军官的荣誉感和忠诚感,使得进修生作战果敢勇猛的同时也是让进修生的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去年刚毕业就进入部队参加入关唐山战役以及南下诸多战役的1907年届进修生里,毕业照片上有三十八人,然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七人战死沙场,受伤者更多占据半数以上,这个伤亡比例是要远远超过奉军里的军官伤亡比例的。

而可以预见的是,今年1908年届进修生匆忙毕业后,第一时间就会被分配到急需大量优秀中层军官的南下部队里担任营长、副团长等职务,然后参加渡江作战以及后续南下各省作战,在这个过程中有极大可能重演1907年届毕业生伤亡过大的悲剧。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今天台下的这些进修生有多少人活的战后呢?四十人?三十人?二十人甚至更少?

赵东云并不知道!

再给前三名的优秀毕业生授予中校军衔的时候,赵东云面带着鼓励的微笑,然后说:“我期待着你们为国家和民族带来荣耀!”

看着那几人明显兴奋激动,然而却强自镇定的表情,赵东云一时间里竟然是有些感伤!

这种把亲自教导多年的学生送上战场,然后坐等他们战死沙场的消息传来的感觉并不好受!

仪式结束后,赵东云带着略显得沉重的心情离开,而原本一个个板着脸的进修生军官们这才各自露出了笑容,他们为毕业而欢呼,而即将启程南下作战而期待。

“泉杨兄,你可是好运气啊,竟然分配到了第三师这等强军里,有幸在顾将军麾下征战,他日名扬宇外可不要忘记我们兄弟几个啊!”一个四人组成的小圈子里,一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中校如此说着。

“你还用得着羡慕我,你是我们班的第二名,这一次南下可是要就任第十五旅的参谋长,今后你高升少‘将了,恐怕我们还在营团里打转呢!”

“呵呵,参谋长又如何,第八师地处河南,久无战事,想要积功升迁谈何容易!”那高大的中校呵呵一笑,说实话他对自己的任命是不太满意的,他乃是本届进修生的第二名,和其他普通毕业生被授予少校不同,他毕业后被授予的军衔却是中校,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经是进入了高层的视线之内,这一次南下第八师第十五旅就任参谋长,顶多算是过渡,上头是有心让他历练数月后就调到作战处任职的,未来也许不用多久自己就能升迁一个步兵团的团长了。

只是仕途虽然无忧,但是这却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现在到前线担任实职主官!

此时,另外一名年轻少校也道:“明后两日你们两人都是南下了,我也要到奉天第十旅那边任职,而浩元兄也要去保定,今天一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此相聚了,走,我们今日要不醉不归!”

旁边各自略微低矮的陈浩元却道:“喝酒不急,我们还是先去照相馆拍照留念,待拍完了再去大醉一场!”

“好!”其余几人相继应声答道。

不用多时,在祥福照相馆里,这四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站成一排,都是穿着清一色的冬季军官礼服,肩配少校或中校的军衔,身子略微偏侧,各自带着白色手套的手拄着一柄军‘刀。

此时陈浩元突然道:“今日怕是我们的最后相聚之日了!”

一旁的李泉杨却是神色不变:“怕什么,大不了我们他日英灵阁再聚!”

说着这些的时候,前头的摄影师叫了起来:“要准备拍了!”

四人当即没有再说话,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照相机,只是没有人在笑,他们的表情大多沉重而严肃。

随着镁光灯闪起,这四个年轻军官的身影就是永远的留在了这张黑白照片里。

第三百八十六章千帆竞渡

第三百八十六章千帆竞渡

随着二月结束,三月到来后,奉军的渡江作战计划已经是到了最后的准备阶段,第九师、第十四师已经相继秘密前往和州,调任第四军军长的孟恩远也离开了巢湖,带领刚成立没有多久的第四军军部随同第九师一起前往和州。喜欢网就上。

为了掩护第四军的行动,奉军各部已经是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前期掩护伴攻行动。

三月二号,准备多时的第一军第一师正式发动了对安庆当面之敌的进攻,虽然安庆方向的进攻在奉军的渡江作战计划里只是伴攻,然而为了吸引皖军的足够注意力,第一师的攻势发动的非常猛烈,当天就是投入了一个团参与对皖军的进攻。

第一师发动了今年以来奉军的首次大规模进攻,自然是引起了对面皖军的极大注意力!

金陵两江巡阅使府内,段祺瑞和大批皖系军官们汇聚一堂!

“昨天开始,敌军第一师已经对我安庆发动大规模攻势,敌军投入进攻的兵力不少于五千人,第六师那边压力很大!”

负责防守安庆的皖军部队有两江第六师以及其他两个旅的省军,总数大约在两万人左右,虽然皖军的防守兵力要超过进攻的奉军,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较大,卢永祥带出来的这个第一师虽然战斗力还不如奉军的三大主力师部队,但是经过今年的补充休整后,已经是齐装满员,仅仅就人员和装备来说,第一师已经和第三师、第九师、第十师这三个主力部队是一样了,战斗经验也相当丰富,只是训练以及士气方面还不如三大主力师而已。

对面的皖军主力,也就是两江第六师虽然在皖军里头也算得上是主力部队,乃是两江省军里最能打的一支省军,但到底只是一支省军部队,面对老北洋部队第一师的进攻,显得吃力是正常的。

不过第六师的困难并没有引起段祺瑞的多大重视!

“安庆方面虽然困难一些,但是依靠第六师守住安庆还是问题不大,而且敌军对安庆的进攻只是伴攻而已,现在我们要重视的是,敌军的渡江主攻部队在那里?”段祺瑞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安庆方向的战事只是一场此次要方向的战事而已,他也能够猜的出来,奉军对安庆的进攻乃是为了掩护真正的渡江主攻部队。

不然的话,奉军在安庆投入的就不会是一个第一师,而会是两个师,甚至是三个师乃至更多的部队。

“现在敌军的林永权部在那里?”比起安庆方向的战事,段祺瑞更加关心林永权的第九师去了那里。

因为在当今的局势下,第九师所在的方向往往就是奉军渡江的方向!

“根据我们的情报得知,第九师在上月底就已经离开巢湖,目前动向不明,另外有情报现实有一部敌军离开巢湖前往芜湖方向,初步判定人数有上万人,该部极有可能就是敌军之第九师,但是也有可能是敌军的第四混成或者是第一师的部队!”

段祺瑞听罢皱眉:“这么说来,他们有可能把渡江方向决定在芜湖了?”

“这种可能行较大,另外也有情报显示,敌军在含山一带出现,而且规模不小,虽然我们还没有查明他们的番号,但是极有可能就是敌军最近风头很大的第十四师,该部已经离开含山,有可能往西南方向的芜湖而去。此外我们也不排除敌军就近在当涂一带登陆的可能性!”

皖军将领对奉军的渡江方向的推测,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准确率。

虽然受限于情报不足等因素,但是皖军的将领们依旧是根据江南地区的形势以及对奉军的少量情报判断出来,奉军的主要渡江方向不可能是在苏北,也不可能是在安庆,而是在芜湖、铜陵、南京一线,而考虑到铜陵当面的奉军数量有限,第一师又在安庆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那么奉军在铜陵方向渡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

目前皖军已经是可以断定,奉军的渡江部队就是在安庆到金陵这一段上百公里的范围内,然而问题是,皖军无法确定具体地点。

因为这一段距离的地形相差不大,渡江难度也是大同小异,在考虑到近期奉军的频繁调动,奉军有可能在芜湖,也有可能在当涂甚至在金陵西,这些地方的可能性都有。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皖军除了让第二混成旅重兵驻防芜湖外,也向当涂方向派遣了一个师,同样又抽调了第四师的一个旅西进,准备布防在当涂和金陵的中间地带。

只要到时候发现了奉军在上述任何一个地方渡江,那么这些部队就会迅速赶往奉军渡江地点,争取在一天最多两天内抵达渡江地区,在奉军把浮桥成功架设前把奉军的前期渡江部队赶下长江。

皖军的这种谨慎态度,也是让奉军想要偷渡渡江成为不可能的事!

只是偷偷摸摸渡江不成,然而却是不代表奉军就不能渡江了,也并不是说奉军不需要对渡江地点进行保密了。

战争嘛,这玩的就是一个虚虚实实,反正奉军部队就在长江北岸,有可能在这里渡江,也有可能在那里渡江,而这种虚虚实实的可能性就足以牵制皖军的大部分精力了。

为了掩护第四军在和州的渡江行动,奉军除了第一师在安庆发动大规模的伴攻外,两天后,在金陵方向,奉军第二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第三师派遣部队对金陵的外围防线进攻大规模的进攻,而在步兵的大规模进攻之前,更大规模的炮击行动也是展开了。

这还不算,次日,第十师位于南通方向的部队利用搜集的数十艘船只发动了中等规模的渡江作战。

短短三四天的时间里,长江沿线各地都是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事,尤其是金陵方向第二军的攻势相当猛烈,这咋一看还以为奉军真的要在这里玩正面渡江突破呢了。

然而奉军在上述方面的伴攻行动越猛烈,对面皖军将领就是越睁大了眼睛盯着芜湖和当涂等方向,近日来皖军在芜湖、当涂、和州等地派遣了大量游骑,密切监控着这一段一百多公里的江面。

这个时候,不管是段祺瑞还是其他皖军将领都知道,奉军的大规模渡江即将到来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三月五号,太平府和州,距离江面五六公里外,大量的奉军部队正在驻扎休息。

在一家农家院子里,第四军的临时指挥部就是架设了起来!

“第四迫击炮营什么时候才能到?”孟恩远一边是看着一副奉军所能够测绘出现最详细的和州周边地区的军事地图,一边向下属问道。

“第四迫击炮营目前已经抵达我后方十公里外,和第一混成旅的炮营一起,预计明日午时就能够顺利抵达!”

孟恩远点头:“第三迫击炮营还有两个炮团准备的怎么样了?”

“目前第九炮兵团和第十四炮兵团、第三迫击炮营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快速机动至预定阵地!”

为了保证隐秘,孟恩远抵达和州后就是彻底封锁了和州周边地区,同时为了避免引起当涂之敌的警惕,他也是没有提前把炮兵部队架设到江边,只是提前找到预定阵地,等渡江准备工作妥当后,就是迅速前往预定炮兵阵地,为渡江部队提供火炮支援。

不过现在嘛,包括炮兵和第九师、第十四师的部队都还待在和州,距离江边还足足有五六公里。

因为他们还得等第四混成旅到来,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还得就地造一些小木船甚至竹排,用于前期的渡江工作。

为了渡江所需的船只,第四军可以说是花费了极大的苦心,从当地征集现有的船只远远不够用,只能是就地取材,自行建造小木船甚至是竹排。

反正这只是渡江作战,又不是渡海作战,也不需要什么大型船只,专门的登陆舰、运输舰什么的,随便什么小木船甚至竹排都能用,至于说火炮等重武器的运输,那就只能等待大型浮桥架设完毕后才能运输过江了。

三月六号,第一混成旅也是顺理抵达和州,当天晚上,孟恩远再一次向统帅部发起密电,称第四军上下已经准备万全准备,随时可渡江作战。

当天晚上,赵东云再一次召开统帅部军事会议,这场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后,赵东云在渡江作战计划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批准第四军展开渡江作战。

次日接到统帅部批准计划的回复后,孟恩远召集第四军旅长以上的军事会议,商讨并确定详细的渡江计划。

毕竟统帅部作战处制定的渡江作战方案虽然已经很详细,但那也只是一份战略性质的计划而已,真正的和州详细渡江作战计划,还得第四军自身来制定。

当天下午,第四军之第九师召集所有校官进行了扩大军事会议,会议上林永权正式通知了第九师的军官们渡江计划已经正式启动,而第九师就是首批渡江部队。

当天下午,第九师上下提前进行休息,当晚夜十一点,第九师开始提前就餐,夜十二点,第九师正式离开驻地前往江边。

为了避免对面的皖军有所差距,第九师并没有举着火把前进,而是依靠之前的详细侦查,以及微弱的星光前进,虽然有前提的多方侦查,详细的行军路线已经确定,但是依旧出了不小的乱子,以至于第九师在这短短的五公里上花费了足足五六个小时,一直到黎明前夕才抵达江边。

而随着第九师抵达江边,随军抵达,并迅速展开的八十毫米、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展开并对对岸发射密集的炮弹时,将士们也是竹排、小木船推进江水,然后坐了上去奋力的用木浆滑动江水。

在黎明的阳光下,数百艘竹排、木船如同波浪一样在长江上泛起耀眼的光芒!

第三百八十七章渡江战役(一)

第三百八十七章渡江战役(一)

三月八号,阳光升起把长江江面照亮的那一瞬间,数百艘小木船、竹排如同波浪一样泛起了耀眼的光芒。m。乐文移动网

此时南岸的一个低矮的小山头上,一个身穿着深蓝色军服的皖军士兵睁大了眼睛看着江面,然而下一瞬间他就是似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见的东西,从而喃喃自语道:“那是什么?”

然而于此同时,他旁边的皖军士兵却是表情变得极为惊恐,并用着极为尖锐的声音大声叫了起来:“是奉军,他们渡江了!”

他的叫声很快引起了后头其余几个皖军的注意力,很快一个身穿军官常服的皖军中尉就是快速走了上来,然后拿起了他的望远镜朝着北方的江面看去。

从望远镜里,他可以看见数千米外的江面上正有着大量的船只朝着南岸划来!

紧接着他就是吹响了胸前挂着的铜哨声,下一瞬间,尖锐的铜哨声就是响遍了整个山头!

很快,就是有一个传令兵紧急翻上了他的战马,然后狠狠的挥起了马鞭,受疼的战马瞬间就是迈开了四蹄,然后急速朝着当涂县城疾驰而去。

于此同时,长江北岸,林永权正在和多名第九师的中高级将领们站在一起,在他们的身前身后,是无数的奉军士兵正在前仆后继的涌向长江,这些奉军士兵们或抬,或拖着征收、自造的小木船、竹排推进江水,然后坐上去后,就是奋力的滑动手中的船桨。

“第三十三团的第一营已经全数渡江,第二营和第三营也已经陆续展开!”旁边的副官及时汇报了当前的渡江情况。

林永权并没有回头,而是继续往望远镜观察着长江,此时此刻江面并没有什么浓雾,黎明的阳光把整个江面照的通明无比,在望远镜里,他已经可以看见对岸有着人影跑动,根据之前得知的情报,那应该是皖军派驻在此刻的一个步兵营。

皖军早就预测到奉军可能会从芜湖、当涂、金陵这一线渡江,虽然他们之前无法判断奉军的准确渡江地点,但是谨慎的段祺瑞依旧抽调了一个师进驻当涂,这就是两江陆军第七师。

该部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编练的新部队,和皖军里的诸多省军投诚的南方联邦军队改编不同,这个两江陆军第七师乃是一支全新组建的部队,也算是段祺瑞在1906年后首次按照老北洋常备军的要求编练的新部队,兵员都是良家子中招募,发放足额的饷银,保持较大强度的训练,武器装备乃是清一色的日械,装备日造三十八年式步‘枪,日造之三十八年式七十五毫米野战炮、日造三十一年式七十五毫米山炮,三十八年式重机枪。

虽然该部队的作战经验近乎于零,但是装备水平相当不错,去年苏北战役期间,该部由于正处于新编期间,一直驻防在上海、江阴等地,江北战役后先是被调往驻防金陵,随后继续西调驻防当涂。

对于这支部队,奉军所了解的信息相当有限!

实际上奉军除了对第四师、第二混成旅这两支皖军里的精锐主力部队了解较多外,对于皖军的其他部队了解都相当有限,如今奉军知道了段祺瑞在江北战役后大力改革了皖军现有部队,据说撤销了大量地方省军的番号,统一整合为两江陆军,并把原来的诸多部队整合为新部队,但是具体如何却是不得知。

目前奉军情报处能够了解到的是,皖军方面重编了第一师、第二师、第五师,但是对两江陆军到底有多少部分的番号却是不了解的,比如说情报处在广东就是发现了两江陆军第十二师的皖军部队番号,但是同时又得知这支部队还挂着广东混成旅的番号。

当代的信息渠道有效,而部队编制又是大家都想要保密的事情,所以要想彻底了解皖军的编制番号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能是大体推测皖军的总人数而已。

赵东云并不知道的是,去年江北战役失败了后,段祺瑞是镇定思痛开始大力改革皖军的现有编制、指挥机构,把原有的大量地方省军,也就是浙江省陆军第一混成旅、江西省陆军第一混成旅、江北混成旅、广东混成旅、赣州守备队、江西警备师等这些乱七八糟的部队番号,统一整合为‘两江陆军’的番号。

其中就包括了把江北混成旅、江西第一混成旅重编为两江陆军第一师;利用浙江的两个混成旅重编为两江陆军第二师等。

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段祺瑞已经是成功的把皖军麾下的各种省军番号的部队整编了十三个两江陆军师,而省军里的混成旅部队只剩下了一个两江陆军第一混成旅,其他的各种名目的混成旅、守备队等都是被编入了十三个两江陆军师当中。

所以到目前为止,段祺瑞麾下的皖军是包含了中央陆军第四师、第二混成旅、第六混成旅;以及两江陆军第一到第十三师、第一混成旅,总兵力约二十万人。

不过番号虽然变动了,但是部队还是那些部队,同样是两江陆军部队,但是战斗力相差却是极大,比如说两江陆军第六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在皖军里是比较好的,其士兵的素质和武器装备以及战斗经验都是仅次于第四师、第二混成旅,可以说和姜桂题的第六混成旅不相上下。

然而同样两江陆军的第十二师,这支部队前身只是南方联邦在广东战败后的降军,被收编后开始编为广东混成旅,随后被授予两江陆军第十二师的番号,其兵力只有区区八千人,火炮十门都没有,就连枪支都是杂乱无序的,这个第十二师拉出来估计都打不过段祺瑞亲率的第四师麾下的一个团。

皖军原来的番号就比较混乱,而段祺瑞又在近期搞军制改革,番号统一之类的事情,这就让不明就里的奉军情报部门更加挠头了,搞到现在奉军的情报部队实际上都无法得知皖军在长江沿线到底部署了那些部队,这些部队的番号是什么?

只能是猜测一个大概上的兵力来。

此种情况也就让前线的奉军第四军将领对当涂的两江陆军第七师了解甚少,只知道皖军在当涂部署了近万人的部队,也知道是两江陆军第七师,但是这支部队的来历,战斗力如何,装备的详细情况如何的了解就比较少了。

不过这对于孟恩远和林永权来说问题不大,他们只需要知道,对面的不是皖军的主力第四师或者第二混成旅那就足够了,至于到底是皖军部队的其他那支部队,对于他们而言区别并不大。

两江陆军第六师和第十二师之间战斗力是有所差距,但是对于奉军里那些心高气傲的将领看来,这两者的区别无非就是战三渣和战五渣的区别。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虽然战三渣和战五渣都不咋滴,但是战五渣的战斗力还是要比战三渣强得多。

至少对面的那个皖军第七师的步兵营在发现了对面的奉军大规模渡江后,他们并没有和那些战三渣们一样被吓得了转身就跑,尽管这支部队还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考验,但还是在前线军官的督导下展开了防御作战。

这些头一次参战战争的皖军士兵们快速进入视线挖掘好的滩头防御阵地,然后给自己的步‘枪上好子弹,并且也把仅有的两挺重机枪架了起来,甚至在后续奉军发起了持续性的火炮袭击后,他们在爆炸声中颤抖,但是他们没有转身就逃。

当奉军的渡江船只从上游划来,距离南岸只有千米距离的时候,对面皖军中的重机枪也是响起了嗒嗒声。

正在渡江的奉军自然不甘示弱,几艘体型较大的木船船头上架设的机枪也是开始发生,机枪的巨大后坐力让小木船几乎快要散架。

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拉近,更小的木船上,多挺轻机枪也是陆续开火,朝着南岸的皖军阵地泼洒着无数的子弹。

此时虽然双方的距离较远,机枪的子弹命中率非常低,导致众多子弹落在空地上,落在河水中激起点点水柱,但是机枪嘛向来都不讲究什么命中率,人家靠的是密集的射速然后形成一片弹幕,以形成面压制。

持续的重机枪扫射,就算是运气不好,但是依旧能够取得可观的命中。

很快,一艘乘搭了十余名奉军士兵的木船就是被一连串的机枪子弹横扫而过,子弹打在船只上,撕碎着木板,打在人体上,收割着生命。

很快鲜血就和江水搅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过去,渡江部队越来越靠近南岸,而伤亡也是越来越大,原本泥黄色的江水很快就是被染红,在黎明的阳光下,显得鲜艳而妖艳!

然而这一切却是让林永权无动于衷,他彷佛没有看见渡江部队的伤亡一样,放下望远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