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夫大文豪-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祝振国回道:“君子当有毅力,不能出尔反尔,食言而肥,说到就要做到,以后侄儿每日都跑,定要练个健壮体魄,定要当个文武双全。”
祝振国又是一番誓言般的孩童话,祝文仲听了还是一哂道:“国儿这健壮体魄对读书有何用?”
祝振国答道:“体魄健壮了读书也有力气,读书也是要花力气的。”
祝文仲笑了笑自己打头先出了门,心中总觉得这侄儿玩闹不得几日,总是要放弃的。让自己这侄儿学武,祝文仲心里还是不愿意的,学武其实深层次里就意味着打斗厮杀,这不是国儿该做的事情,读书进学,将来考个进士再殿试里夺个状元才是光耀门楣,无上荣光的。
第二十一章 妙计得逞
第二十一章妙计得逞
祝文仲先聚起了之前军中同袍四十七人,又招满了族中健壮的游闲青壮子弟。毕竟管吃管住每月还有两百文的例钱,来应聘的人还是众多,淘汰了不少,凑足了两百十几人,开始训练。
只是目前依旧还有困难,族中连一柄像样的刀枪都没有,虽然弓弩还是有些,但是大多都是打猎用的软弓,射不了几十步。真要置办起来也是需要大钱的,铁器在这个时代是相当昂贵。更不要说甲装了。只有先凑合着木杆先使用着。
至于祝振国苦肉大计已经坚持了月余,族中很多家中有顽童的家长也把孩子赶来与祝振国同跑,说是为了来沾染一下文曲星的文气,其实也是长辈都要干活,孩子没有人管理,聚在一起也有个照应,怕出了什么意外。
这一点祝振国还是没有想到的,没想到跑了一个来月,事情还没有成功,身边却多出来几十个顽童,鼻涕流脓的,跑完祝振国还要再家中多拿许多面饼出来分与众人食用。真真是有些得不偿失,奶奶都怪罪自己不知道粮食来得不易,每天还让仆人多烙了几十张小面饼去分食。
祝振国可不在乎每天几十张面饼子的钱,只是看着这些满脸鼻涕的小童,实在有些不忍心,一人发张面饼也是能吃饱一个小孩子的。
至于这苦肉计,已经用了一个多月了,虽然二伯再没有挤兑什么,调侃的话语一句都没有了,但是也没有正眼瞧过自己,祝振国内心已经不能用纳闷来形容了。这一个来月唯一的好处就是现在跑完两圈真是不费力气了,再走一圈也能勉强。
非是祝文仲不拿正眼瞧自己侄儿,其实祝文仲自己内心也是有些心疼,有些松动了,只是最近他实在太忙了,一个来月才堪堪让护卫队的事情走上正轨,正在考虑刀枪的事情。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管自己这侄儿子。
其实一切早已经有了转变,祝文仲之前早已经打定主意这辈子再也不碰刀枪弓弩了,这天戒律到现在来说已经是打破了,证明祝文仲内心的那些门槛已经松动得差不多了。
只是在自己侄儿要习武的事情上还多少有些过不去,觉得自己侄儿将来是要中进士的,一个进士学武在大华朝来说还真是有些丢身份的事情。不像是古代时候,文人很多都能舞上一手好剑,现在的文人也有很多配剑,不过都是装饰的作用,文人配的剑都珍珠宝石镶嵌,及其漂亮,最近更是多了起来,大多是迎合承平皇帝尚武的思想。大多是在表示武人虽然战败,自己这个文人也是敢投笔从戎为了国家不惜一死的。
祝振国安排了众多鼻涕童子,自己到族学里转了一番,跟刘平武老夫子见了礼,也不多留又回来家中。匆匆回来是祝振国准备再一次跟祝文仲摊牌了。
临近中午,祝文仲也回来了,祝振国专门找上祝文仲见面就道:“二伯最近是不是有心事?”
祝文仲哈哈一笑道:“国儿是想为二伯分忧?”
祝振国也不矫情:“侄儿倒是有个解决办法,不知二伯有没有兴趣听听。”
祝文仲看着这侄儿装得一本正经的小大人样子心中发笑道:“国儿说来听听。”
“二伯要想知道侄儿这妙计,必须答应侄儿一个要求。”祝振国拿起架子一本正经道。
“哦。。。还有要求,你这是与二伯讨价还价不是一个后辈该做的事情哦。”祝文仲也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表情颇为严肃。
“侄儿也不与您多说,只是这侄儿妙计必定可以解决二伯烦忧。”祝振国今日就是来摊牌的,所以这正经要样子还必须要装下去。
“那侄儿你就先把你那学武的要求说与我听听。”祝文仲这话说得调侃,表示心中已经明白了这小鬼头的诡计。
“侄儿的确是要学武,侄儿学武之心是越来越坚定,书侄儿读得好,这武也是要学得好。”祝振国表明了态度。
“国儿书读得好我心中有数,这武也学得好二伯却是不信,学武的苦头国儿不一定吃得下去。”祝文仲的话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坚定拒绝了,一是这侄儿却是天生有才,读书不费力气,而且六岁作的词就让大哥文广夸赞得天上地下就此一人。二是通过上次湖匪劫道的事情心中也多了许多的担忧,要是这侄子出了个三长两短那真是不可想象的后果,要是侄儿通些武艺,不说与人争斗什么的,逃跑也多了几分胜算。心中已经慢慢有些松动。
“国儿能不能吃下习武的苦头,二伯心中怕是已经有了见地,侄儿近来大半个时辰就能跑下这十里路程,不是随意就能做到的,你看那庄子小娃大多都是跑不了一圈就在家门口等面饼了。”祝振国有理有据说道。
祝文仲稍微沉默一下道:“那国儿你把妙计说来与我听听。说得好二伯也许答应你。”祝文仲也是想了不少近来发生的事情,这侄儿不仅聪慧,也是有大毅力的人,世道实在是不同了,学些武艺总有好处,只要读书不放下,武艺也是多一门好处,总比以后变成走路都费劲的老夫子好些。
祝振国现在也不矫情了,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现在再端起架子只怕二伯耐心也有限了,便道:“二伯,我这次进城见到了一个人。”
“何人?”
“是那青山城的百户成大器,在那城门时候成百户还说很仰慕二伯您。”
“呵呵。。。”祝文仲笑了笑,心中还是很开心的,有人仰慕不论真假听起来也是心中舒畅。
“四叔还邀请他到我祝家庄来吃酒,成百户也是应允说要来拜访,已经过去了一个来月了,只是这拜访也要我们主人家邀请一下,毕竟成百户也是有些头脸的。”祝振国接着说道。
“邀请这百户来吃饭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跟这刀枪弓弩有什么关系?”祝文仲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
“二伯您没有多想,侄儿我是想得差不多了,请他来喝酒不能白喝了,总要捞一些好处,咱们给他送些厚礼,让他把府库里面不用的一些朴刀枪头卖给我们一些,虽然大多是些废弃的东西,但是我们庄中也是有铁匠的,稍微修缮打磨一下,很多应该还是很好的武器。”祝振国说道。
“好办法,此法应该行得通,府库中想来这些东西肯定是堆积如山,就算锈蚀了,重新打造一下也是好用的,比买生铁来打造节约不少,侄儿脑子真是聪明。”祝文仲心里也想通关节,这些库房里的武器大多是以前打造的精品,虽然锈蚀损坏了,但是拿回来去锈打磨一下也是不错的,而且还省去了把生铁百炼捶打成钢的步骤,既节约了成本,又节约了人力。
祝振国看二伯想通了关节又道:“要是可以,还能弄些强弓来,二伯的弟兄们个个都是弓马娴熟,没有弓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的。”
文仲想了想道:“军中弓弩是禁品,民间是不能私藏的,这个倒是有些不妥。”军中的弓弩与民间的不同,而且区别很大,一把军中的好弓,制作至少要三年,工序繁杂,先要选好木料晾晒火烤,然后要打磨牛角片,先把木料反曲定型一年,再用动物胶反复粘贴牛角,几层重合,接着又要反曲定型,还要放入特殊桐油与药水中浸泡,接着又要定型晾晒,弓弦也是用上等牛筋晒干,然后用木锤捣开,再人工搓制,最后才成一把好弓。
民间打猎的弓基本就是把竹子劈成多条的长片,晾晒烟熏,然后定型用动物胶贴合,连上麻绳就成了,威力小了不是一星半点。
祝振国心中早已经有了腹稿便道:“这个事情两面解决,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名目,有了名目弓弩之事就不在话下,孩儿想了一下,弄个乡勇团练的名目就成了。一边与成百户沟通,多送银两,得到成百户的支持了,再由大哥四叔去找县太爷,缘由就是上次得罪了湖匪,要自保安民,送上礼物。旁边还有成百户说项,应该能成。”
事情虽然计划得周到,但是成事也是靠人,自己大伯四叔二伯来做这个事情,应该是能成的。
祝文仲想了许久,觉得可行,这个侄儿给自己的惊喜真不是一般的大,六岁孩童真真是筹划事情比自己都周到,若不是这两年侄儿一直在自己身边晃悠,自己都不会给这侄儿说这些事情的机会,没想到随便与这孩儿聊玩,还真解决了心中大事,心中也是怅然:“人常说,大江之浪,后浪推前浪,国儿还是童子就能有这番筹划,二伯真是空长这些年岁。”
祝振国趁热打铁道:“二伯,孩儿学武之事?”
祝文仲回了心神,仔细打量了一下祝振国,心中也是犹豫,良久才道:“学些手脚以后出门也多份安稳。”
祝文仲心里大概是想稍微教导一下侄儿,也没想去真把侄儿教导成一个武艺大家高手,毕竟想要成为一个高手实在是太难了,只是满足一下侄儿心里即可。
祝振国可不管这么多,只要开始教了,那就由不得师傅了,徒弟能学能会,难道师傅还有不教的道理。不能说自己学会了五个字,师傅就不肯教第六个字了,何况师傅还是自己的二伯。
第二十二章 习武开始
第二十二章习武开始
第二天文仲自己亲自带着几人去了趟城里,先是拜访了一下成大器,表达了自己如何钦佩仰慕,又小饮了一番,两人尽欢,又相约几日后祝家庄再聚,说好文仲亲自派车来接。
又与自己两个秀才兄弟把一番事情都商量妥当,文仲便回了庄中,吩咐几个兄弟这几天上山打些野味回来,海味没有,山珍还是要备上一些的。
安排妥当已经是傍晚了,把祝振国唤到跟前说了一句:“明早跑完步到庄口寻我。”
祝振国欢天喜地下去了,晚上吃饭都多吃了几碗,夜一黑便洗涮好上床休息去了,明天肯定要一个好的精神面貌。
第二天一大早,祝振国带着云书桓出门去,早已经有几十个父母干活去了的鼻涕童子等候在门口,一帮人哼哼喝喝的跑了步子。
回到庄口,庄中护卫队的早操已经出完了,文仲也在树下坐着等候,祝振国上前比平常恭敬些地见礼。
祝文仲也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武学之道,就在几样,一是力量,二是速度,三是技巧。力量一道是要经久打磨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半点捷径。速度一道便是千万次的习练与特殊方法的训练,也是来不了半点虚假的。至于技之一道,那也是门派繁多,各式各样,归根结底就是智慧,对敌要用脑,二伯在技之一道上多是传自军中一个高手,是沧北一派与军中技巧的结合。说来二伯算是沧北一派的传承。”
祝振国边听边记,听到沧北派便感兴趣问道:“沧北一派是江湖门派?”
“沧北位于长河以北,古燕赵之地,古时候燕赵多是屠狗之辈,自古武风盛行,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击理论流派,传承上千年到现在就形成了沧北派,现在也算是江湖门派了,之前还多有在军中效力的,现在军中恐怕也不多了。”
“那二伯师傅肯定是沧北派的大高手。”祝振国道。
“我那师傅原本是夜不收,也没有正式拜师,却是也不遗余力的教我,军中武技也是不容小觑,我那师傅更是集沧北派与军中武技之大成,当年出征时候他年岁大了负责运粮草,我回来时候已经积劳成疾病死了。”
“那真是可惜了。”祝振国道。祝文仲的话也间接说明了学武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前途不大,像自己师傅那样的大高手,也是没有出人头地的时候,如今军中早已经有既定势力掌控利益,哪会有外人轻易的升迁余地,自己当初能当百户也是因为有银两开道,还有同乡支持,再加上自己武艺不凡,才勉强得到升迁。
祝文仲也不多说真正进入主题道:“以后侄儿早上起来先跑,跑完念书,午后练技,傍晚用石锁练力,臂膀要坚实,腰腹要有力。”
“听二伯安排。”祝振国道。
“今天就开始练习技巧,先学拳脚,再学刀枪,之后就是弓马。二伯拳脚与江湖上大多的套路不同,沧北拳脚讲究锤炮,意思为拳脚直来直去,每一次攻击都要使出全身力量,不拐弯抹角,跟军中的拳脚道理有些暗合,军中拳脚讲究有效、致命,也是毫无花招,讲究一击毙命,所以二伯的拳脚少防守多进攻。”
祝文仲说到这里停住了,等待祝振国发问,见祝振国没有发问的意思,显然是都听得明白又道:“不论是什么样的武技都是看人的,什么人使出了决定了武技的威力,军中武技讲究一个字,便是“勇”,兵书也说,夫战,勇气也。即便是以伤换伤以命换命也是一往无前,军中武技必须要有无上的勇气才能学成,国儿明白了吗?”
祝振国听到这里倒是有些震惊了问道:“那军中武技岂不就是搏命的打法?”
祝文仲摇摇头道:“国儿想得太简单了,岂是搏命就能简单概括一门武技的,对敌之中勇气是势,脑袋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以势压人,以势带来一往无前必胜的信念,以思想来斗争,用冷静的思考与果决的执行来赢得战斗,这才是精髓,如果只是搏命,那一个人能有几条命来搏,如果只是这样二伯也不会活着回来了。”
祝振国似懂非懂,也不知道怎么去问,便也默不作声,祝文仲也知道自己说得有些过于理论了,以后慢慢学习也会明白的,便道:“其实也无什么了不起,以后慢慢练就知道了。”
祝文仲也不多说,先教扎马,马步是基础,哪里都一样。祝文仲手中也是拿着一根竹条子,只要祝振国稍有动作变形竹条子马上就印在身上,直打得祝振国是嗷嗷直叫,心中有些埋怨,毕竟自己才六岁,这二伯也真下得去手。
祝文仲心中早已通透明白,要就不教,要教就不能是庄稼把式,要就不学,要学就受得住管教,不过在祝文仲内心里还是觉得这从小没有受过苦的侄儿怕是坚持不了多久。心中又想侄儿坚持下去做条好汉,心中又不想侄儿坚持下去,读书进学的天才实在没有必要受这份苦。
马步一扎就是半个时辰,祝振国早已经大汗淋漓两股颤栗,祝文仲也觉得差不多了才放过祝振国。接着开始教拳,先从直拳练起,如何腰马合一,如何摆腰冲拳,如何趟动脚步,说得兴起的时候祝文仲自己拄着拐一一做着示范。
就这样两个时辰过去了,祝振国直觉得比跑了三圈还累,全身没有一处不酸痛的,祝文仲也是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一起回家吃饭去了。
下午饭后休息,祝振国把云书桓叫到跟前,也不说什么道理,把上午二伯教给自己的动作要领示范了一遍便让云书桓下午照着这个练习,也教他扎马半个时辰。本来还想叫二伯一起教导云书桓的,却是知道二伯教自己的大概心思,也就没有说出口,等练得一段时间找机会再说。
第二十三章 练武成痴
第二十三章练武成痴
开始习武之后,祝振国每天都是按照二伯安排的时间来一一完成项目,早上起来跑步,跑完了回来读书,下午跟着二伯学武,傍晚打熬身体力气,只是还多了一项吃完饭自己又教导云书桓半个时辰,云书桓也是越来越听话,对于祝振国安排的也是毫不打折的做完。有时候晚上祝振国还会检查一下云书桓,把白天自己受的气都原封不动的“发泄”到云书桓身上。
就这样过了一年,祝振国已经开始练刀了,手中开始拿着竹刀咿咿呀呀,祝文仲教的基础刀法相当简单,一招把刀高高举起快速劈下,就让练了一个月,每天就是这样一下,开始时候对着空气劈,之后会对着大树下石凳子劈,竹刀不知道劈坏了多少把,听二伯说之后会拿树叶来练准度。。。
庄子中的族人个个都知道这小少爷是练武成痴了,平常念书也不见他表现出彩的地方,就算去了族学也是自己一人默默念书,有时候还是老夫子上门来教,也没见到在文才方面祝振国的表现,只是多听得老夫子夸赞。
倒是练武,人人都瞧见了,个个都觉得这小少爷好玩,之前还觉得好笑,之后也是暗暗佩服,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也是有一番大毅力。
祝文仲也是习惯了教这个侄儿习武,每日固定时候,一步一步的教授,也没有再多想之前的一些小心思,或者是说也懒得去想之前的小心思了,走一步算一步。
这一年来,祝家庄也是没有发生什么鸡鸣狗盗的事情,一切都相安无事,至于湖匪,更是半个也没有看到。年前筹划的事情也大多实现了,官府盖上大印的团练文书也下来了,刀枪等武器也配齐了,成大器收了好处,多方奔走,还买来了五六十把强弓,箭矢倒是自己能造出来。
今年秋天,也就是大华承平二十年秋,祝文广与祝文远要到大江郡城去赶考了,参加秋闱,也就是举人考试。有了举人功名的读书人才又做官的资格,也是读书人完全上了一个台阶,变成真正的贵族阶层。但并不是说中了举人就能做官,举人做官的还是很少的少数,做官也是要排队补缺的,翰林院那么多进士都在排队等着空缺,一般哪里能轮到举人上任的。
除非是朝廷有了大动荡,需要大批官员后补,举人才有机会为官。青山县的知县杨仁甫就是同进士出身,干了一辈子还是在这偏僻的青山县当个知县。
祝家大爷与四爷要出发了,庄子中有头有脸的都来相送,祝文仲也是安排了十个军汉子陪同,清一色的深色劲装,腰挎长刀,马背上还有硬弓箭筒,还专门到官府开了批文,免得出门遇到巡查难以解释。
祝家两位爷也是到城里成衣铺子置办了一身高档江南出产的丝绸衣裤,也是为了进了郡城不被人看轻了,算是讲究面子。还有两个小厮陪同。虽然到郡城也就两百里不到的距离,还是各方各面都准备得妥妥当当。
祝振国在庄口目送两位长辈赶考了,心思也就不在这里了。最近祝振国一直在想这辈子到底要做些什么?
要说读书考科举,这个是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广大门楣,不让这些个疼爱自己的长辈失望。但是科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是为官一方,在这个世界为官却不是祝振国想要的做的事情,关键是这个时代做官真没有什么事可以做,无非就两件事,一是收税,二是审案子,而且除了审案子,其他事情都可以交给下人去办,作为主官大多都是无所事事。还要说有什么事情,那就是巴结上官了。
学武做什么?征战沙场?祝振国是肯定是不想的,难道自己传阅到了古代就是去打仗,谁知道哪天战死沙场了,那岂不是枉费了此生。行走江湖?虽然可以尝试,但是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祝振国想来想去,现在就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要把祝家发扬光大,这个事情还是要做的,一是受人尊敬,二是生活富足,三是安全稳定。
受人尊敬就是读书,生活富足就是赚钱,安全稳定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想通这些,祝振国把目光又转向了那些鼻涕童子身上,这些人以后就是班底了,必须要为以后谋划一番,世道虽然还不会大乱,朝廷也还不会崩溃,但是这世道却是已经乱起来了,保不住自己的安全,一切都是空谈。
要说野心,祝振国确实不敢多想,虽然自己是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但是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到处是高人,大华朝廷也是传承五百年,哪里还有祝振国这个乡下人什么发挥余地,一个不好就是小命不保,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祝振国从今以后又多了一项事情,就是召集这七八十号几岁童子练武,说是练武,也不过就是拿着竹棍木杆到处乱打,也只能说是一个开始了。
今日练刀,祝文仲郑重其事的开始教授了:“国儿,你觉得这世上最适合近身拼杀的武器是什么?”
祝振国其实真不知晓什么是最适合近身拼杀的武器,但是脑子却是聪明,猜道:“莫非是刀。”
“国儿聪慧,确实是刀,有人以为是剑,剑乃兵中君子,君子怎么可能适合去厮杀,剑劈砍不如刀,刺杀不如枪,更不太适合双手使用,力道上也就会差上不少。剑是两边开刃,在自身强度上也会比刀差上一些,过长易折,短了又吃亏。其实剑在近身搏杀中并不如刀。”
祝振国听了二伯的解释也是点点头表示明白,祝文仲接着说道:“刀法最重其势,精华就在于攻击之上。攻要势大力沉快如闪电,攻得敌人必救,攻得敌人不能反手,要快要准要狠。”
祝振国问道:“那怎么才能做到快准狠呢?”
“那就要多练,刀的攻击是必救的,快刀挥出去是一条线,敌人要躲那就要全身而躲,而剑与枪攻击是刺,刺是一个点,敌人要躲只需要躲过这个刺杀之点即可,所以说刀的攻击更加凌厉,而剑的攻击要多变化,刺杀不中就要再砍,反而繁琐起来,而枪则要成林才有威力,长枪成林才会威力十足。”祝文仲耐心解释道。
“那刀法如何才能练好呢?”这个才是祝振国最想知道的,毕竟现在祝振国已经是在练刀。
“刀法简单,主要用法只有三招,劈砍扫,劈为迅猛快捷,砍为角度刁钻,扫则是要势大力沉。要知道人在躲避的时候,左右闪躲是最快速的,时候前后闪躲是最迟钝的,所以劈砍追求速度与角度,而扫则要追求力道,一击以致命。”
“那是不是说扫比劈砍更加厉害,更加有效?”祝振国显然有点迷糊。
“非也,劈砍才是交手常用之道,要知道敌人也是会进攻的,只有劈砍才能克制敌人的进攻,才能让自己进攻奏效。”祝文仲也知道祝振国能懂这些,也就一股脑先把理论灌输进去。
说完很多,祝文仲已经持刀坐在石凳上面,双手拿起刀的祝文仲身上气息马上一变,杀气凛然,突然大呵一声,长刀高举头顶快速劈出,瞬间长刀已经划过前方空气回到自己右后边。
真真是迅雷不及掩耳,祝振国也是大惊,人的速度能达到这样真是太骇人了,这就像是现代开得极快的风扇叶片,只在空中看见一道残影。
第二十四章 落榜而归
第二十四章落榜而归
祝振国满脑子都是二伯那快如闪电都不足以形容的劈砍,就拿一招,简单的一下,长刀划过空中,只有残影,这在上辈子完全就不是人力可以做出来的动作,就算强如李小龙,拳脚的轨迹人眼都是能清楚看到的。长刀到得身后又立马停住,这种控制能力不是简单的力量强大就能做到。
脑子里都是那个画面,手中的竹刀却是怎么劈砍都没有那种效果,力气用得太大,竹刀划过前方却是带着自己的身体转了起来。祝文仲那惊人的一刀此时不是挫折,而是更加激起了祝振国的武道之心,比起这冰冷的无什么用处的四书五经,这身体上的强大更让祝振国这个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有兴趣。
过了几天,祝文仲又带祝振国来到河边,拿起祝振国手中的竹刀单手握住,随着一根粗壮的芦苇,这次祝文仲出刀却是慢了许多,慢到轨迹清晰可见,慢到祝振国也觉得自己能劈出来的速度,当竹刀碰上粗壮芦苇杆子的时候,芦苇应声而断。
祝文仲把刀交给了祝振国道:“这一刀,不在力量,不在速度,只在角度。就像樵夫砍柴,虽是劣刀,却是能把小树一刀而断,这就是角度。这竹刀断芦苇也是这个道理。”
比起之前看到那无影一刀的迷茫,这一刀才是给祝振国下的任务,也是祝振国现在能做到的事情。
祝文仲到一旁河岸放下拐子坐下,祝振国已经在一刀一刀劈砍起芦苇丛。芦苇不是硬木,祝振国此时也力气太小,大多只是把芦苇打偏,芦苇杆子却依旧是直挺挺的回到原位。偶尔运气好一刀下去,芦苇杆子也只是轻微折了一点,却还是坚挺。
第二日再来到芦苇丛中砍芦苇杆子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是云书桓连带着十几二十个小童,河岸芦苇却是遭了殃。
又过得半月,文广文远兄弟回来了,两人风尘仆仆垂头丧气,显然是没有考中。秋闱要考帖经,墨义,还要考策问。帖经墨义大多是照本宣科,就算墨义要自我领会也是有一个范围的,还是要解释圣人之言,就看谁的文章漂亮,而策问才是难点。
这“策问”问的是政治与朝政,是要针砭时弊,以及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叫策问。帖经墨义想来文广文远是能勉强过关的,这是这策问两人是真不擅长,这也与眼界有关,乡下地方每天能见到最长不过知县,每天能遇到的事情最大也不过地里收成多了少了,家国大事在这乡下地方确实是影响不大,除了最近战争,几十上百年来青山都是和谐地方,一家一族,一田一水。朝廷邸报也就到知县手上,知县都不太细看,哪里能见识什么朝政时弊,更不谈家国大事。
所以与大城市的学子比起来,祝文广祝文远兄弟的见识实在还是有些短浅的,这眼界问题不是凭借四书五经能弥补的。所以举人不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祝振国倒是慢慢也想通了些关窍,但是想得明白却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个世界不像上辈子,每天都有新闻联播,每天都有报纸电视,连网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名家评论。学子们想真正接触朝政就要靠交流,不论是风花雪月还是桌边闲谈,这些才是接受新的消息事物唯一的办法。
祝文广与祝文远兄弟二人心中也大致是明白自己的短板,这次去了郡城,见到的差距也让他们兄弟俩自惭形秽。特意置办的穿着虽和城里人一样,城里的学子虽然诗词文章不一定有自己写得好,但是一个个高谈阔论,有是小道消息聊以自娱,也有家国大事个个有一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