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3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没想到,沙贾汗却先去示弱,而富御蛮又广为宣传,顿时,就让孟加拉行省的各个部族一下明白了明国的强大,连沙贾汗都怕了。于是,人心动荡,各种心思的人都有了。这个情况,等到云南土司的军队开到孟加拉之后,便到达了一个顶峰。当然,眼下还没有,不过明军的厉害,随着莫卧儿帝国的那些败卒散开,也就流传开了。
  相对于沙贾汗遇到的憋屈事情,阮福源和乔治这支流窜败军,却是苦不堪言。不是说他们当面的老挝难对付,而是明军犹如牛皮糖一样撵着他们,让他们就没有好好休整的机会。
  从升龙府开始一直逃窜,逃到老挝后再一路南逃。开始的时候,还以为甩掉了明军,以后的对手是老挝这边。而他们发现,老挝这边简直不堪一击,这又让他们两人欣喜若狂。早知道这样的话,之前就该先向西扩张,吞并老挝的。
  实际上,阮福源的后世子孙,就是不停地西进,蚕食吞并西边的老挝、柬埔寨的领地。在十七世纪这段时间,老挝是南掌王朝,而柬埔寨是吴哥王朝,这两个王朝的鼎盛已经过去,都是在王朝末期时候,毫无战力,备受邻国欺负。
  如今,南掌已经被阮福源的军队祸害的差不多了,原本他手下的人和那些葡萄牙人抢够了金银珠宝,都想安顿下来了。结果没想到,明军追上来了。阮福源和乔治倒是不想跑了,想打一仗。只要能打赢了,就至少有一块地盘可以歇息。
  但是,他们的那些手下不想打了。第一,是之前就被明军打怕了,对上明军,就知道会是恶仗,那是要死人的,谁也不想死;第二,就是抢到的东西多了,就更是没人想死;第三,欺负弱小都欺负惯了,打硬仗,真不愿也不敢了。
  没奈何,最终阮福源和乔治又都蹿入了吴哥王朝境内,这股祸水继续南下。
  尾随他们的明军,也是发大财了。他们追击阮福源的残军,对于缴获的战利品,当然不会还给南掌的。另外,因为有阮福源那支残军无恶不作,烧杀劫掠作为对比,明军这支卫所军队只是一般该有的军纪,都被南掌百姓感激地跪地迎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南掌百姓之中,就有了这样的言论。
  “官府只会欺压我们百姓,对于那些杀进来的敌人,却无一胜绩,这样的官府,我们要了何用?”
  “大明乃是天朝上国,还有强大的军队,大明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安南有大明藩王分封,洞吾也分封了大明藩王,全都有了好日子可以过。我们也要大明藩王来当我们的王!”
  “对,向明军请愿,向大明皇帝请愿,要求往南掌分封藩王!”
  “……”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声音还比较弱,因为他们生怕被官府报复。可有几次,在南掌的明军为他们做主之后,他们的胆子就大了。这个言论,就犹如火烧燎原之势,顿时就席卷整个南掌王朝。
  对于老百姓来说,谁当他们的国王都无所谓,只要他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成。他们对南掌官府的不满,早已经积累了不少,最终阮福源和乔治联军攻入南掌后的一系列事情,导致这个积压的不满一下爆发出来了。在暗地里的锦衣卫的引导之下,就有了这个声势浩大的要求。
  在南掌和吴哥王朝的边界,有一支明军驻扎在这里,这是追击阮福源和乔治那支败军的明军后军。在其中一个营帐中,锦衣卫千户韩五,刚听完了所有手下的禀告。而后,他就笑着说道:“大家干得不错,这南掌王朝算是完了。南掌百姓的万民请愿书,会一路公开向京师递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大明又将有一名藩王会被分封出来了。”
  听到这话,所有锦衣卫校尉都欣慰地笑了。这可是他们的一件大功,当然了,之所以开心,他们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对于南掌百姓来说,大明的藩王是个宝,就期待着大明藩王能过来,代替南掌那些无能的统治者。可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藩王就是个祸害。待在国内,只会占去大批的粮田,要大明百姓、朝廷养活着他们,而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如果他们能封出去,大明百姓,甚至包括这些锦衣卫,其实都是喜闻乐见的。
  韩五也很高兴,等手下都轻松了一会后,便脸色稍微严肃了一点,对他的手下继续说道:“明日,我们就要进入吴哥了,相信具体要做的事情,就不用本官多说了。在南掌怎么做,那在吴哥也怎么做。不管怎么样,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大明的藩王再少一位。”
  “属下遵命!”他的手下,纷纷斗志昂扬地大声领命。


第1174章 北方突变
  辽阔地草原,一条大青山脉横贯东西。在河套平原的西部,一座新的城镇拔地而起。
  这座城镇比起内地,规模很小,最特别的是,没有高大的城墙。只有一座座地水泥房子,井然有序地组成了城镇最核心地区域。而在城镇四角,这都有四个军营。这四个军营都是水泥围墙了,各种防御措施,只要是军营中该有的,这里都有。和普通军营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些军营都是按照菱形而建。
  在城镇的中间,还有一处和军营差不多大的建筑。和军营一般,飘扬着一杆大明国旗,不用说,这里是官衙了。
  如果有耐心观察地话,能看到这里其实军卒要比普通百姓多。
  这个地方,就是大明在草原最西边的城池,皇上执意要建的城池包头。那处官衙,则是包头巡抚衙门。
  此时,在衙门后衙,有两个人正在一边喝着马奶茶,一边说着话。
  其中一人,身材一看就很壮,一脸大胡子,似乎有点闷闷不乐,就见他抬头对主位上那名斯文的绯袍官员说道:“中丞大人,天天练兵却又没仗可打,都快闷出鸟来了。还真不如以前,好歹每天都能打仗!”
  “忠勇伯,你这话在这后衙说说就算了,出去说的话,影响不好,本官可是会弹劾你的!”包头巡抚杨嗣昌严肃了脸,认真地劝谏道。
  现在皇上圣明,把大明北方的敌人都给打败了,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好事,可忠勇伯满桂却喊着没有以前好,这种话说出来,绝对是挨批的。
  如果换了以前两人不熟悉,杨嗣昌就不会这么好心提醒了;当然,这也和满桂本就是一个粗人,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有关。这种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并没有多少让人意外。但满桂对大明的忠心,对皇上的忠心,那也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因此,他才被皇帝封为忠勇伯。
  当然了,杨嗣昌这么好说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自己,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他是一方巡抚,政绩还可以从治理地方上来获取。可这包头,就建在渺无人烟的草原上,并没有多少人口,就是想要出成绩,也得要有人才行。这个时候的杨嗣昌,就经常有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其实并不比归化总督差。只是缺少好的机遇而已。他洪承畴,就遇到了一个好时候,刚好陕西流贼作乱,自己父亲手下无可用之大将,才让洪承畴这个当初只是兵备道的文官,携军功崛起,甚至一路因为军功,做到了归化总督的位置上。
  如果现在有仗可打的话,杨嗣昌相信,自己也能立下军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速地升迁。要不待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都还不如关内一个上等县的县令管辖的人多,当然,除去军队之外来算。
  因此,杨嗣昌其实在心中,也和满桂一样,渴望有仗可打。
  之前的时候,皇上御驾亲征之时,是最好的获取军功的机会,可是,包头离得太远,草原这边出兵,也只是归化城那边而已。
  这么想着,杨嗣昌心中叹了口气,顺手就喝了一口马奶茶。
  看着手里的杯子,杨嗣昌不由得心中又是叹了口气,以前一直喝不惯这草原上的东西,结果几年待下来,硬是喝习惯了!
  这个时候,他都有点怀疑,当初自己毛遂自荐,来当这包头巡抚,到底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
  不过,在满桂这个武夫面前,杨嗣昌还是保持着自己该有的仪态,放下杯子,对满桂说道:“就算是太平盛世,也必须要练兵。否则一旦战事突起,何以克敌?”
  满桂听了,没马上回答,也是喝光了杯中马奶茶,伸手抹了下挂在胡子上的马奶茶,而后才回应道:“中丞大人,要不我带兵往北边走走?”
  在大青山脉的北方,生活着北方蒙古的三个大部族,统称喀尔喀蒙古,还没有被大明所征服。如今包头要想有仗可打的话,也只有这一处敌人了。
  毕竟西边蒙古已经臣服大明,并且新任大汗鄂齐尔图和大明的关系匪浅。不但他自己在京营新军中训练,回去之后,又是大手笔的购买大明火器,而皇上这边一律准许。这样的关系,至少在短期之内,是不可能变成敌视的。
  “不行,你可别乱来!”杨嗣昌一听满桂的话,连忙劝阻道,“我们大明乃是礼仪之邦,断无先行挑起战事之理。”
  不管是从法理上还是历史渊源上来说,那么远的地方,都和大明没关系。如果大明先挑起战事,那就是不义之师。
  满桂却有点不在乎,想着继续讨价还价道:“中丞大人,这事我自有分寸,定能让他们先挑事,然后我们反击如何?”
  “你带兵去了他们地头搞这事,你以为天下人傻啊?”杨嗣昌听了,却觉得有点好笑,当即摇头反驳道,“再者说了,一旦起了战事,那喀尔喀蒙古可不是包头这边能对付的,归化城那边也得全力以赴,搞不好,还要再从关内调兵。这可是一场大战了!”
  说到这里,还没说完,杨嗣昌继续又说道:“喀尔喀蒙古还和辽东建虏不同,他们居无定所,要是大明军队远征,结果他们逃了,不说最终仗会打成什么样子,光是出征的物资消耗,就是天文数字了!而这些事情,必然是要朝堂诸公考虑,得上奏皇上准许才行的。”
  满桂听了,张嘴想说,没想到杨嗣昌似乎成了话痨,又抢先一步继续说道:“而且你是没发现,皇上一般都不打亏损之战。本官梳理了这几年的战事,发现我们大明军队的打仗,多是有赚的。对于朝廷的后勤压力,并不算打。如果要去和喀尔喀部族打仗,消耗钱粮无数,本官看皇上是不可能会同意的。”
  满桂一听杨嗣昌不赞同,就又郁闷了,自己倒起马奶茶又喝了起来。他却没往深处去想,杨嗣昌在一提喀尔喀这个话题之后,就滔滔不绝地说,显然是以前就考虑过这事,而且花得心思还不少。
  后衙安静了一会,忽然,满桂眼睛一亮,又抬头看杨嗣昌说道:“中丞大人,西边的鄂齐尔图汗不是在和喀尔喀蒙古打仗么?要不,去和他说说,让他向我大明求援,这样,我们不就能名正言顺地出兵了?”
  听到这话,杨嗣昌不由得看着这个大胡子,有点刮目相看的意思了。这个方法,至少比他之前所说,自己带兵去挑事要强不少了。
  这个事情,他之前其实就已经考虑到了。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如此,我大明军队的钱粮谁出?”
  “当然是要鄂齐尔图汗来出了!”满桂一听,立刻说道,“帮他去打仗,还要我们自己出钱粮,哪来的道理?”
  杨嗣昌听了,心中不由得想到:要是换了以前,鄂齐尔图汗多说点好话,多夸上一夸,只要让皇上感到有面子,搞不好皇帝还真可能会自己负担钱粮。但是,如今的皇帝很务实,断然不可能做这等事情的。要不然,自己早就派人暗示鄂齐尔图汗了。
  这么想着,杨嗣昌便问满桂道:“那本官问你,鄂齐尔图汗会出这个钱粮么?”
  一听这话,满桂张口欲答,可忽然想到了什么,就又变得垂头丧气起来,当即摇头道:“那鄂齐尔图汗用了我们的练兵之法,还大量购买我们大明的军国重器,连战连捷,又怎么可能会再出钱粮给我们大明!”
  “就是这个理!”杨嗣昌听了点点头回答道,“除非鄂齐尔图汗打了败仗,形势岌岌可危,否则的话,他不可能另外再花钱来找我们大明出兵的。”
  满桂听了就郁闷了,年前传来的消息,鄂齐尔图汗是连战连捷,哪有一丝打败仗,形势岌岌可危的迹象。如今春暖花开,草原复苏,又到了可以用兵打仗的季节,搞不好,鄂齐尔图汗又派人来大明,又要大量购买大明的军国重器了!
  火器和冷兵器不同,损耗非常高的。一杆燧发枪,打得次数多了之后,就会增加炸膛的几率,射击精度什么的也都会下降,必须要报废的。当然,不报废也可以,一直用到废了为止。另外,火药更是损耗的大头,而西部蒙古却没有这个能力大规模产火药,更不用说大明提供的优质火药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西部蒙古也快要派人过来,又要向大明购买火器,补充火药了。
  如果要是换了以前的话,满桂必定会非常嫉妒。不过如今,大明兵仗局那边听说用上了什么蒸汽机,还搞什么流水线,燧发枪的产量上来了,他手下各部,也已经开始配备燧发枪。因此,对于西部蒙古不断购买燧发枪的事情,他就没那么介意了。
  当然,他是不知道,西部蒙古购买一杆燧发枪的价格,其实可以制造出四杆燧发枪了。他手下的这些燧发枪,其实都是西部蒙古在给他们买单。
  “他奶奶地,那鄂齐尔图汗有了我们大明做靠山,真不要太划算了!”满桂听了,暴了一句粗口,很是郁闷。
  杨嗣昌听了他的话,自动忽略了那粗口,对于其他的话,他点点头回应,关于这一点,他还是认同的。
  后衙再次安静了下来,杨嗣昌抬头看看外面的天色,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声,又是一天要过去了。难道自己在这任上毫无建树,就只能这样和一个粗鄙武夫喝喝茶,聊聊天,数数羊,混吃等死?
  说句实话,他是很不甘心的。武事方面没法可想,他就又自己低头沉思起来,是不是该向父亲求援,多要些关内囚犯过来挖坑,可包头的交通不便,这矿就算挖出来了,东西有了,运往关内也非常地麻烦啊!
  想来想去,杨嗣昌想得一头包,却没有一丝办法。
  或者是真得无话可聊,满桂站了起来,抱拳向杨嗣昌一礼道:“如今草原上的狼又开始猖獗起来了,明日末将亲率一些人马去草原猎狼,回头把头狼献给中丞大人!”
  没办法的事,总不能闲着,就当散散心了。
  杨嗣昌点点头,算是回应了。对于这种献头狼的事情,他其实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政绩,是功劳,是升迁。
  满桂见此,便转身就走,马上就走出大堂了。
  可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急促地脚步声,一名杨嗣昌的亲卫出现在视野中,神色有点匆忙,快步而入。
  不知道为什么,满桂见此,心中一喜,立刻停下脚步,又转身往里走去,想听听是什么消息。
  “报中丞大人,卫拉特蒙古使者还有五里左右到包头,夜不收急报,说卫拉特蒙古诸部受重创,急需大明援军!”
  听到亲卫的禀告,杨嗣昌“嗖”地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惊讶地问道:“什么?”
  而门口刚进来的满桂,则是快步入内,一下站在亲卫的身边,大着嗓门,同样惊讶万分地问道:“鄂齐尔图汗打了个大败仗?”
  他们两人,那脸上带着惊讶,可语气中,却并没有担忧,反而是惊喜。
  “具体战况不明,不过据夜不收禀告,似乎败得很惨。”那名亲卫回答道,“好像鄂齐尔图汗重伤!”
  听到这话,杨嗣昌和满桂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的兴奋。
  杨嗣昌立刻快步走向外衙,同时吩咐道:“使者一到,立刻带来见本官,不得有丝毫耽搁!”
  “遵命!”亲卫答应一声,匆匆而走。
  满桂则跟在杨嗣昌的身后走出去,同时咧嘴笑道:“中丞大人,卫拉特诸部求援,这出兵的话,怎么地都要轮到包头这边了,对吧?”
  从地理位置来说,是这个理没错。
  不过走出来被风一吹,杨嗣昌已经冷静了不少,严肃了脸说道:“且先听听具体战况,按理来说,卫拉特蒙古就算被固始汗带走了不少精锐,可不至于如此惨败,连鄂齐尔图汗都重伤吧?”
  满桂一听,稍微愣了下,涉及行军打仗,他却是老手了,当即考虑下后说道:“好,看看鄂齐尔图汗这个大败仗是怎么打的?”
  他要是二愣子,就活不到现在,更不用说,他以前在朝中并没有关系,完全是一步一步地从小兵打仗,立功升迁上来的。
  五里路,对于骑马的人来说,真不远,转瞬就到的。可是,杨嗣昌和满桂等人硬是等了好长一会时间,在出乎意料的等待之后,才算等到了卫拉特蒙古的使者。
  只一见这使者,杨嗣昌便明白了,为什么短短五里路而已,这使者却花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无他,这个使者,已是强弩之末,很显然,他是拼命赶来求援,路上没有一丝停顿,已经累到不行了。
  大堂之上,使者已经站不住了,亏得巡抚衙门的两名亲卫扶着他。
  还是他示意之下,亲卫才从使者的怀里掏出了一份羊皮纸,呈送给包头巡抚。
  杨嗣昌展开一看,不由得一惊。这是一封血书,是用血写成的。上面写得都是汉字,盖有卫拉特蒙古大汗的印信。
  稍微一看,杨嗣昌就皱了眉头,立刻抬头问正在喘气的使者道:“鄂齐尔图汗伤势如何?”
  “大汗被火器击中,虽然取出了铅子,可时常昏迷。族中巫医说,凶多吉少!”使者憋着气,一口气说到这里,又赶紧喘气,而后哀求道,“大汗恳求大明速派援军,否则卫拉特蒙古危矣!”
  边上站着的满桂听得有点抓耳挠腮,听到这里,就再也没忍住,插嘴大声问道:“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好端端地就打成这样了?”
  对于满桂,只要是蒙古人,都是认得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崇祯皇帝一直把他放在草原上当榜样来的。
  卫拉特蒙古使者也不例外,认得满桂,当即回答道:“喀尔喀蒙古和沙俄在去年冬季的时候,就悄悄地勾结在一起,今年的冰雪刚融化,趁着我们卫拉特诸部刚过完严冬,没有防备的时候,就突然来袭,措手不及之下,诸部都是损失惨重。其中我们和硕特部和准葛尔部是他们突袭的重点,因此损失最惨,鄂齐尔图被沙俄的火器打中重伤。”
  说到这里,使者又喘口气之后,满脸悲容地主动补充道:“这一次和以往和喀尔喀部族的战事不同,不管是喀尔喀部族,还是沙俄,全都见人就杀,连妇孺都不放过了。特别是那沙俄军队,更是灭绝人性。如今卫拉特蒙古诸部已经无力反击,全都四散而逃了!”
  杨嗣昌听到这里,回想起来了,卫拉特蒙古其实有两大敌人,一个是沙俄,一个是喀尔喀蒙古。不过沙俄地处更西边,以前的时候,和卫拉特蒙古的冲突还不是非常大。没想到,这一次,沙俄竟然也对卫拉特蒙古下了狠手。
  他心中如此想着,又问了一些问题后,便立刻说道:“此事,且等本官立刻禀告皇上!”


第1175章 煎熬
  崇祯皇帝此时才刚到扬州,便收到了包头巡抚杨嗣昌的禀告,于是,他万分抱歉地通知田贵妃,不好意思,这次扬州探亲之旅要取消,他必须得立刻赶往京师处理紧急事务。
  田贵妃听了,不但没有一丝不高兴,反而非常赞成崇祯皇帝要以国事为重,只是要求,下一次一定要陪她回扬州一趟。
  崇祯皇帝自然想都不想,就答应了。此时他的心思,已经全在北方了。
  自从辽东被收复,满清被灭之后,大明北方已经没有敌人。大明的重心,其实是转到了藩王封建海外这个国策上,重点则是南洋。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安南、南掌、吴哥,甚至和莫卧儿王朝都有战事,而再远一点,吕宋也已经被打下,接下来的大概率大战,就是南洋和西方殖民者的战事了。
  但是,这些南方的战事,都是以南方军队为主。这个时代,要是调北方军队前往南洋这边的话,不要说和敌人打仗,光是水土不服的非战斗减员,就不是大明能承受得起的。
  这也就是说,大明以前重点建设的军队,也就是九边重镇的军队,基本上就成了摆设,丢在那里闲着了。这个,并不符合大明的国家利益。军队要是不打仗,就算平时再有训练,战斗力都会衰减的。
  因此,崇祯皇帝也一直想给北方军队找事干,因此,他还特意埋下了卫拉特蒙古的伏笔。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有了回报。不趁这个机会,让北方军队动一动,就亏了那么多军饷了。
  不过北方军队一旦大规模出战,那就不止是军饷的消耗了。因此,崇祯皇帝必须先算一算这个出战的成本和收益,看怎么样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崇祯皇帝在聊天群中,当机立断地吩咐杨嗣昌道:“卫拉特蒙古乃是朕之藩属,如今遭遇危难,朕绝不会置之不理。卿且派人联系鄂齐尔图汗,告诉他,大明立刻整军备战,救援卫拉特。只是大军开拔,还需钱粮军队调拨,需要他再坚持一二,等待大明军队到达!”
  杨嗣昌得到这份旨意,不由得大喜,总算有了获取军功的机会了。就不信了,这次往西出兵,还会没有自己这个包头巡抚的份!
  正在这时,崇祯皇帝又补充道:“鄂齐尔图汗身负重伤,可速来大明,朕派遣最好的御医去草原,为他医治伤势。”
  在吩咐完这些之后,他又立刻通知九边重镇的巡抚总督,清点可用人马和钱粮,并同时也通知内阁首辅温体仁,让他也清点朝廷的钱粮,他要知道,以目前朝廷的能力,能支持大明在北方发起多大的战事。
  虽然此时没有准确的数据,不过崇祯皇帝心里其实也有点数。这几年,大明开海,由冷面阎王孙传庭的主持,所收税银都抵得上以前的国库总收入,甚至还要多了。
  而在南方发动的战事,则多是用了各地藩王的钱粮,朝廷付出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好处却有很多。不但藩王所占的大批粮田,在经过拍卖之后,不影响祖制的情况下,成为了税收田,更为重要的是,藩王新建,分流了大量的灾民和流民,减轻了大明内部的压力。
  原本历史上,最终压垮大明王朝的民乱,自从陕西流贼被镇压,藩王封建启动之后,就压根没有形成什么气候,极大地缓解了大明的财政,也让大明各地的民生免遭破坏。
  另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就是藩国新建,又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大明王朝隐藏在民间,被藏在地窖中的银两,也被调动了起来,参与到了商品生产、流通和藩国的建设中去。这个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好处,在短期内还不明显,但对于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来说,已经确信,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带动大明的经济腾飞。
  在这方方面面地好处下,崇祯皇帝有理由相信,他想要在北方打仗,应该不缺钱,不过粮食倒是一个问题。为此,他又重点向他的臣子,比如归化总督洪承畴,吏部尚书徐光启询问了有关高产作物在这几年的推广情况。具体的数据,他在京师召开御前会议之前,一定要拿到。
  不说崇祯皇帝风风火火地赶往京师,就讲在包头这边,杨嗣昌得到皇帝的旨意后,便立刻请回下去休息的卫拉特蒙古使者,转达了大明皇帝的意思。
  这卫拉特蒙古使者一听之下,顿时喜极而泣。要知道,此时是卫拉特蒙古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大明此时伸出援助的手,比起其他任何时候,都要显得珍贵了。
  这个时候,这名卫拉特蒙古使者真是万分感激固始汗,正是由于固始汗有先见之明,力排众议,交好当时毫无联系的大明,结果,在这关键时刻,得到了最宝贵的帮助。
  如此一来,相信有大明的出兵,还有固始汗的回援,卫拉特蒙古这次肯定能渡过难关了!
  这名卫拉特蒙古使者如此想着,心中激动万分,同样也想让自己的族人能及时知道这个好消息。便在杨嗣昌的帮助下,派了他的随着,领着杨嗣昌派出的使者和护卫,日夜兼程,赶回去报信了。
  目送着送信队伍的远去,卫拉特蒙古使者虽然自身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回去见到大汗,但他却能想象到,大汗获知这个好消息后,会多么地激动。
  ……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350千米,最宽处达8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天山上,常年积雪,无论春夏秋冬。积雪融化所形成的淡水,养育了天山周边的所有一切,自然也包括了在这周边的卫拉特蒙古。
  而此时,卫拉特蒙古遭逢大难,不少卫拉特蒙古的各部族人都躲进了天山,才逃过了一劫。这其中,就包括和硕特部的一些头领,包括他们的汗王鄂齐尔图。
  他们实在没想到,竟然会遇到这样大的劫难。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乃是再所难免了。
  鄂齐尔图汗当了一年多的汗王,自然也历练出来了。他见到这个情况,心中虽然同样很惶恐,但表面上却不会表现出来。每次昏迷醒过来之后,就安慰他的族人。
  “我们卫拉特蒙古不是没有遭遇过劫难,以前一样有被喀尔喀蒙古打败过,可最终,我们不是一样把他们打回去了么!”
  “你们放心,本汗已经向叔汗和大明都派出求援使者,相信很快就有援军会赶来的。”
  “你们要有信心,就算大明太远,派兵无能为力,可叔汗那边,血浓于水,是肯定会领兵回来救援的。”
  “叔汗带走的,是我们卫拉特蒙古的精锐,而叔汗又所向无敌,大家只要耐心等待,我们一定会有报仇的那一天的!”
  “……”
  每次,鄂齐尔图汗从昏迷中醒来之后,就不断地安慰他的族人,这让他的族人都安心了不少。因为,他们觉得,鄂齐尔图汗说得没错!
  慢慢地,卫拉特蒙古中,其他几个部族的人也找了过来,消息便都汇总到了鄂齐尔图这里。
  卫拉特蒙古,以和硕特部和准葛尔部实力最强。因此,这一次遭遇突袭,也是以这两个部族承受了最大的打击。其中准葛尔部因为处于最西边,和沙俄接壤,那些沙俄人,对于卫拉特蒙古人来说,是真正的赶尽杀绝。准葛尔部,损失也是最为惨重,族长头领,几乎全灭,唯有一些没有集结过冬的小部分牧民得以逃脱。
  情况非常地不乐观,每一次有新的族人到来,随之带回来的消息,也必将让所有人的士气低落一分。
  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