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务农总兵官佟养性派人回报,松花江流域确实适合种粮,有了江水灌溉,没有干旱之忧,粮田长势良好,预计能收获不少粮食,解决大清的粮食之困。
  这个消息,对于皇太极来说,真可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了。甚至他都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注重农耕,再也不要受粮食之困,竟然硬生生地把大清大好局面搞成如今这种龟居一瓯的局面。
  转头瞭望明国京师方向,皇太极心中暗自说道:“等着吧,朕休整个两年,我们再来看看,到底孰强孰弱?”
  就在这时,一名宫女进来禀告道:“陛下,两位福晋想款待下远道而来的客人,还请部下恩准!”
  皇太极听了,自然知道,这是要招待刚到达沈阳的海兰珠。他便点点头道:“准了!”
  粮食的窘迫,让胸有大志的皇太极很忧心,因此在下达宴席禁令的同时,他也决心以身作则,规定宫里必须遵守这个禁令。也是因此,连宫里款待海兰珠,都要先来找皇太极恩准。
  看着宫女离开,皇太极的心思不由得有转到了海兰珠身上。这个草原上的明珠,充满了女人的魅力,一举一动,时刻扰动着他的心,很想把她占为己有。为此,之前都甚至向科尔沁族提亲过,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此时此刻,想着海兰珠在宫里,皇太极的心思便又活络开了。他心中想着,是不是再向科尔沁族提一次亲事?三国里刘皇叔对诸葛亮倾心,始有三顾茅庐的美谈。如今朕为了这颗草原上的明珠,也来个“三顾茅庐”的话,后世的才子佳人,怕也会把这段往事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流传吧?
  大白天的,皇太极意淫了好长一会时间,回过神来后,便下旨道:“摆驾后宫,有客人来了,朕这个主人也得去见见才好!”
  而此时,在后宫某殿,海兰珠的脸上带着担忧之色说道:“姑姑,妹妹,清国怎么到了如此地步,连这种事情都要去向皇帝请示了?”
  布木布泰听了,微笑着回答道:“姐姐不用担心,等今年秋收之后就能缓过来了。”
  “是的,等秋收之后就能好了。”海兰珠的姑姑则是叹了口气说道,“这也都怪那明国皇帝,老是动刀动枪,还到处搞破坏,去年那么多的粮食,都被他们坏到了地上,也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海兰珠听了,稍微沉默了一会,而后脸色诚恳地邀请道:“姑姑,妹妹,既然沈阳这里生活如此清苦,要不,你们先回科尔沁草原住一段时间吧?那里毕竟是你们的娘家,再穷再哭也不至于如此!”
  她的姑姑一听,心中倒有些意动,但布木布泰却先开口说道:“姐姐,我们是陛下的人,自然得要在一起同甘共苦才行。”
  言外之意,她还是拒绝了。
  海兰珠一听,有点急了,她这次过来沈阳,目的就是要把这两位亲人接回去,因此连忙又说道:“难道你不想额祈葛么?额祈葛最近倒是经常念叨你们啊!科尔沁是你们的娘家,回去走走也是常事。要是担心皇上那里不同意,我这里有额祈葛的信,你们可以给皇上看……”
  “姐姐,不是这个意思。”布木布泰听了,连忙摇头说道,“要不这样吧,姑姑回去看看也好,妹妹我刚去过不久,就留在沈阳好了。”
  对于海兰珠来说,她最为愧疚的就是这个妹妹,小小年纪就嫁给了那个胖子。后面事情发生变化之后,要是留在沈阳的话,十之八九下场会很惨的。
  因此,海兰珠还待再劝说之时,就听到外面传来一个胖子的声音:“呵呵,一家人在聊什么呢?”
  殿内的人一听,纷纷跪迎。海兰珠却不愿和那胖子相见,便想躲避不见,但皇太极却已经大步走了进来。
  “姐姐说额祈葛想我们了,想接我们去草原住一段时间。”布木布泰微笑着抬头回答道。
  “平身吧!”皇太极呵呵笑着说了句,眼中无视了海兰珠站那不跪迎的无礼之举,依旧笑着说道,“要不这样吧,朕亲自把他们送往科尔沁,同时也和布和再商量下以前的事情。”
  以前的事情?海兰珠一听,立刻警惕了起来。
  而布木布泰两人听了,却吃了一惊,同时谏道:“陛下,皇帝可不能轻易离宫。陛下要是有事,自当让他人前来觐见为是!”
  “呵呵,朕也是私事而已,总要有点诚心,朕相信,哪怕是铁木,在朕诚心之下也有开会的那天!”皇太极说到这里,胖脸笑得那眼睛只成了一条缝,问海兰珠道,“你说对不对?”
  海兰珠看他这表情,感到很是恶心,以她的聪明,也一下猜出来他的目的是什么?心中忍不住冷笑,国家都要败亡了,还满腹色心,自己以前果然看错了他,什么雄才大略,比起崇祯皇帝,真是连提鞋都不配!
  她没接皇太极的话,这让皇太极不但不生气,反而心中更是痒痒,这是一颗鲜艳欲滴的蜜桃,真恨不得一口吃了她。
  他还想再说些什么时,忽然有一名内侍匆忙而进,甚至差点被门槛绊倒,慌里慌张地禀告道:“陛下,辽阳派来八百里加急信使,说明军大举来犯!”
  “什么?”皇太极一听,升腾起来的浴火,顿时被浇了个透心凉。
  眼下正是休养生息,指望着能缓过一口气来的时候,明军竟然大举来犯,这具体情况如何?皇太极急了,再也顾不得海兰珠,立刻拔腿便走,匆匆赶去崇政殿了。
  他这一离去,海兰珠松了口气,还想再劝下自己的两位亲人时,转头看去,却见两位亲人都对她冷了脸。


第939章 危机中的机
  只要不是眼瞎的,都能看出来,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热切,那眼神,简直是赤裸裸的。这种情况,任凭她们之间有再亲的关系,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好感。
  因此,海兰珠试图再劝她姑姑和妹妹回科尔沁草原时,却得不到任何回复,且态度更为冷淡了一点。甚至她姑姑在话语中,隐隐还透露出一个意思,大清眼下很穷,怕是要招待不周,还是早点回草原去的好。
  这个结果,让海兰珠很是伤心和失望。她也无奈,也知道自己不能久待,大事马上要发生,便只好早早地回转草原,当然了,压根就没和皇太极去打招呼,否则还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
  对于这一点,海兰珠其实多虑了。此时的皇太极,早就把儿女情长给抛一边去了,焦头烂额地,在召集他的一群大臣紧急商议前方军情。
  原本上,他还是想让代善去和海州的明军消耗的。可没想到,明军竟然是三支大军齐集,由登莱巡抚亲自领军,而且还带了十多门红夷大炮。有那威力强大的火炮,还有什么城池能称得上坚固的?
  这一刻,他们都认识到,今后的战争形态将会改变,再不是以前那种攻城要三倍的兵力,要耗多少人命在城下的战争模式了。
  而对于大清来说,偏偏在火器方面,远不及明国。目前大清所拥有的火器,多是以前打下辽东时,缴获之明军的。
  “陛下辽阳那边说得对,要打败如今这支明军,不能寄希望于拒城而守了!”济尔哈朗脸色严肃地奏道,“当集大军在明军进军辽阳途中,寻机决战,一举击败明军。”
  此时的建虏,对于大军野战,还是有信心的。毕竟他们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对于盖州城下的那一战,事后想来,也多是因为己方太急,导致犯了各种大忌,才一败涂地的。
  因此,在听到济尔哈朗的建议之后,不少建虏都是点点头,赞同这个决议。皇太极也觉得只能如此了,不过他还是很遗憾,如今真到了休养生息的关键时刻,这大军一调动,必将元气大伤,要不是离沈阳太近了,他还真可能会掂量掂量再放弃一些地方的。
  正当皇太极要点头下旨之时,却见范文程进言道:“陛下,奴才以为,或者可以麻痹明军,使之顺利进军辽阳城下,在其攻城之时,我大军出击,截其退路,而后和辽阳城内里应外合,如此,当能以最小损失消灭明军,并顺势南下,夺回鞍山驿堡,甚至有可能,再利用缴获的红夷大炮,把海州,盖州,金州也一并拿回来……”
  他的这番话,让建虏的眼睛都为之一亮。
  “……如果关宁一线真的没有了红夷大炮,而只有我大清手中有缴获红夷大炮的话,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宁锦,赶在明军从关内运红夷大炮出关之前,以牙还牙,用红夷大炮轰下这些城池!”
  范文程说完之后,恭敬地站在那里,低着头,等待皇太极的意见。心中却不无得意,因为从在场情况看,也只有他看出了如今的危机之中,存在的好机会。
  在他说完之后,崇政殿内很是安静了一会。在场的这些建虏,不由得都被范文程这个反败为胜,很有可能一举挽回这两年劣势,并进一步扩张大清势力的建议所震惊。
  “好,陛下,这确实是个机会!”代善作为所有臣子的头,第一个附议道。
  就连以英明著称的济尔哈朗也是点头称善道:“陛下,此战在于一举击败来犯明军之后,速战速决,以最快速度完成接下来的战事,事先的准备,必须要充足才行!”
  岳托也是一脸兴奋,跟着插嘴奏道:“击败来犯明军这事,也得尽快。否则的话,一旦关宁明军从关内运来了红夷大炮,那打下宁锦的希望就小了。”
  其他建虏首领,比如阿济格等人,也全都兴奋着,各自发言,就希望在这扭转乾坤的一战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连废太子豪格,皇太极规定他只能听的,也忍不住插嘴说话。崇政殿内的气氛,不知不觉间,一下火热了起来。
  皇太极倒还沉得住气,虽然脸上已经带着兴奋之色,可还是没有立刻说话,只是在听着底下臣子的“嗡嗡嗡”地声音。与此同时,他心中自然也在衡量着的。
  如果真要按范文程所说的打,那就要把大清所有的兵力都调用,所有的物资都集中起来,就为了能打赢这一仗,并迅速反应,前往攻打海州、盖州、金州、锦州和宁远,甚至是山海关了。金州和盖州还可以再放一放,但海州和锦州、宁远这条线是必须最快速度打过去的。
  这一仗,要是真按计划打赢了的话,那巨大战果的诱惑,实在是让人难以拒绝。可要是真这么做的话,就等于赌上了大清的国运。所有的兵力、所有的物资都集中在这一仗,万一有个什么变化,那真是万劫不复了!
  崇政殿内,热火朝天地议了好一阵,而范文程却一直默默地装谦虚状。因为他知道,他是首倡之功,只要这一仗赢了,他的功劳是怎么都跑不掉的。这时候要是太显摆了,反而会被这些满洲勋贵记恨,犯不着。
  终于,当殿内众人都发表了看法之后,有点安静下来,都拿目光注视着他们的皇帝时,皇太极终于做出了决策。不管如何,皇太极在这个时代,也算是雄才大略的枭雄,有足够野心的。衡量之后,便严肃了脸说道:“此战事关大清国运,朕决定御驾亲征。传朕旨意,全国动员,科尔沁族也尽快会盟,击败明军,夺取关宁!”
  “万岁万岁万万岁!”崇政殿内众人,齐声高呼,仿佛他们已经取得了他们想要的胜利一般。
  散会之后,动员令下,十五岁以上的建虏,全都要出征。一时之间,建虏以沈阳为中心,开始鸡飞狗跳起来。而豪格在散会之后,也是兴冲冲地回到府里,乐呵呵地把旨意向全府通告。这听众当中,自然也包括了钱富贵。


第940章 秋后的蚂蚱
  于是,很自然地,建虏的应对策略,就通过聊天群,由钱富贵禀告到了崇祯皇帝这里。
  崇祯皇帝上线看到这条私聊后,久久无语。
  自己只是不想让皇太极安生,要折腾他们一下,虚兵攻打鞍山驿堡。这次的战事,其实也只是打下鞍山驿堡就结束了。毕竟粮草物资还不足够军队继续推进。但没想到的是,范文程那个狗汉奸,脑洞还真不是一般地大,竟然想出了这么“厉害”的一个应对策略,很牛嘛!
  当然了,这也是崇祯皇帝坐着说话不腰疼。他有聊天群这个神器在,对于建虏那边的动静,掌握的一清二楚;就如后世,蒋大光头开御前会议,他只能得到一份会议纪要,但他的对手那里,却能从三个渠道得到三份会议纪要进行核实。这种情报不对称的情况下,以弱胜强都不稀罕,更不用说如今的明军,经过崇祯皇帝的整顿,实力并不比建虏弱了。
  “群主,建虏倾巢而战,听豪格的意思,是志在必得。”钱富贵却不明底细,担忧地提醒道,“还请群主千万告诫朝廷大军,一定要小心啊!”
  崇祯皇帝看到他发过来的这条信息,不得不点头同意。如果这一仗真是这样的话,以目前建虏军队的军事素养,又是在他们的本土作战,明军这边就算真有五万人马,搞不好也真能被他们打赢这一仗!
  然而,建虏的这个计划,是以一个错误的假设为前提,呵呵,坐看演戏吧!
  于是,他回复钱富贵道:“没事,建虏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你且看着好戏便成,相信你衣锦还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原本以为要光复辽东,击败军事实力强大的建虏,必定要有众多将士的牺牲,经过艰巨卓绝的战事,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可从如今看来,自己只是抓住了辽东贫瘠这个弱点,折腾了建虏这么多次,无形中发现,建虏的败亡,竟然比想象中容易多了!经过这一次的折腾之后,搞不好,明年就可以御驾亲征,一举光复辽东,成就自己中兴大明的英名!
  建虏一去,接下里的目标,该是倭国了!还有沙俄是不是?不对,应该说整个地球,都应该插上大明的旗帜,要不,还真对不起带金手指穿越的自己了……
  得,先不想了!崇祯皇帝想了好长一会时间,回过神来,摇头笑叹了下自己,点了此次相关战事的几个人,把消息通传给了他们。
  “哈哈哈……”曹文诏听到李定国通传的消息,不由得大笑道,“陛下所定之战略,收到的效果,竟然远超想象,厉害,厉害啊!”
  笑完之后,无奈侄儿曹变蛟不在,只好收了笑声,抬头看向远处的鞍山驿堡。还能看到侄儿已经在就近指挥,新军这时候,已经杀进城去了。
  城墙坍塌处,到底都能看到击飞的土石,砸在就近的城内各处。有砸坏房屋的,也有砸坏守城器械的,自然就还有砸死建虏的,这附近的地方,能看到有不少建虏尸体就被遗弃在那里,明军的迅速攻入城内,让建虏都来不及清理尸体。
  新军的一部分,沿着破损处,迅速攻上了城头。戚家军中最为著名的军阵,立刻出现在城头,十来个人一组,或者二十来人一队结阵防御。而在他们身后的燧发抢手,则在队正的口令之下,分三段式前进,越过军阵站立,早已装填完成的燧发枪紧握在手。枪口对着城墙上,呐喊着冲过来的建虏,一动不动。
  这些燧发枪兵,是从京营中挑选出来的。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可就算这样,在面对素有凶名的建虏时,能看出来,不少人都很紧张。只是训练的惯性,又或者战争有利的局势,让他们还保持着不动。
  一般而言,建虏在对付明军的火枪手时,要么利用骑军的机动性,假装冲锋来引诱明军开火,而后死士突进;要么就是躲在楯车后面接近火枪阵,靠近了厮杀。
  可此时此刻,在这城头上,这两种建虏常见的手段都没法用,唯有凭着他们骨子里的悍勇,想冲上来把明军赶下去。他们呐喊着,壮大自己的气势,举着刀枪斧头等等,狂奔而来,狰狞着的脸,就像要吃了眼前的明军一般。
  近了,更近了,但队正却没有下令开火,只是大声喊着稳住。
  终于,有狂奔而来的建虏,觉得距离够近,就扔出了飞斧之类的投掷类的武器。然而,燧发枪都没开火的地方,凭人力扔出的武器,自然就难以讲究威力了,多是落在燧发枪阵前面而已,掉落城头,发出“叮里哐啷”地声音。
  就在有飞斧要投到明军身上时,队正一声令下,硝烟冒起,“呯呯呯”地声音响了起来,燧发枪阵前面飞奔而来的建虏,就犹如绊到了什么一般,一个个成了滚地葫芦,躺了一地。
  “呯呯呯”地声音还在继续,滚地葫芦越来越多,终于,冲在前面,最为悍勇的建虏死得差不多了。或者说,前面被射中的建虏,终于吓到了后面跟着冲锋的建虏,知道这样冲不过去,一个个都犹豫了,夺回城头而鼓起来的士气顿时便泄了。
  组成小三才阵的新军将士,在一声令下,越过燧发枪兵,主动向建虏发起了进攻,为后续同袍开拓空间,占领高地。
  新军中的神箭手出现在城头上,居高临下,掩护攻入城内的同袍向大街小巷的建虏发起攻击。这种情况下,燧发枪兵就没有神箭手好用了。
  这鞍山驿堡并不大,明军攻入城内,在占据了城头之后,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城里的建虏便全面崩溃,从北门夺路而逃。毕竟他们也是人,被红夷大炮轰了一阵,又被燧发枪,这种不用火绳点火的火器射了一阵,还被明军的神箭手点名,知道北门可逃的情况下,不跑就怪了!
  未到傍晚,鞍山驿堡便落到了明军手中!


第941章 恐慌
  临近傍晚之时,辽阳城内已经完成动员。城头上,人头林立,特别是面向南方一侧,更是如临大敌。城头上的建虏,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南方远处。
  关闭的城门,不时会打开,隆隆地铁蹄声,从城里飞驰而出,迅速远去,唯有带起的尘土还弥漫在空中。
  辽阳守将府内大堂,一群人还在这争论。
  “主子,必须立刻出兵,晚了鞍山驿堡就危险了啊!”
  “主子,前方敌情未明,不宜轻举妄动,当探马回报再行决定!”
  “住口,你这是耽误军情!”
  “你才住口,轻举妄动,想害死族人么?”
  “……”
  主位上的阿敏,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心中确实有点决定不下。
  说句实话,如今他手中的兵力,是他在大清国内立足的最大依仗,也是之前在沈阳的时候,皇太极不敢动他的原因所在。这一点,阿敏心知肚明。从道理上来说,接到军报之后,就应该立刻驰援。可他只是往沈阳派了信使,除此之外,就是派出了探马南下,虽然沈阳城内在整军,可却迟迟未有下一步动作。从这点来说,他还是倾向于保存实力,等到有进一步消息再做决定的。
  在争论中的一个人,忽然把矛头一转,放弃了争辩的对手,直接对阿敏说道:“皇上对主子多有忌讳。要是主子不动的话,鞍山驿堡丢失,就正好给了皇上一个借口。主子,不管如何,必须得有该有的姿态啊!”
  一听这话,阿敏顿时一震,一下回过神来。这手下说得不错,要是真这样的话,搞不好皇太极就会以此为借口,说自己能力不足以带兵,很可能会趁机剥夺自己的兵权。
  想到这里,他伸手猛地一拍,发出“啪”地一声,顿时大堂内为之一静。
  阿敏扫视着底下,厉声喝道:“本贝勒决定,立刻出兵增援鞍山驿堡。”
  说完之后,他就开始分派任务,骑军先行,步卒跟上,不管时辰,连夜行军,务必在鞍山驿堡失陷之前赶到,把明军堵在鞍山驿堡外面,而后才有这个底气,去向皇太极诉苦,要求其他各旗也来协防。
  一声令下,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照在辽阳城内,犹如泼上了一层鲜血。城门又一次打开,连绵不绝地骑军鱼贯出了城门洞,带着一片尘土,又往南方而去。在骑军过后,尘土间,又走出一队队的步卒,吃着骑军的灰尘赶路。大军行进,带起更大的灰尘,蔓延开来,几乎笼罩了整个辽阳城。
  阿敏并没有亲自带兵出征,不过他也来到了南门城头的箭楼上,同样吃着尘土,目送增援鞍山驿堡的军队远去,同时心里想着:红夷大炮确实厉害,希望能坚持到援军到达吧!否则的话,没有了鞍山驿堡,到辽阳的这段路上,将无险可守。五万明军,蜂拥而入,自己派出去的这支援军,怕是会有危险。
  这么想着,他觉得不能再耽搁了,便想转头下令,笔墨伺候,要给皇太极那边再派八百里加急信使。可就在这时候,他边上一名亲卫,突然有点诧异地喊道:“有探马回来了!”
  阿敏一听,连忙转头看去。果然,就见南边的远处,有一队骑军正飞驰而来。在他们的身后,能见更多的尘土飞扬,显然还有更多的骑军。
  顿时,阿敏的心中一紧,有点不妙的感觉。再定睛细看时,却又离得近了一点,能看到骑马回辽阳的那些骑士,一个个都惊慌失措,沿途似乎还在喊着什么。让那支正在开往鞍山驿堡的援军,纷纷停了下来。
  难道……难道鞍山驿堡沦陷了?阿敏心中想着,感觉有点不可想象。考虑到距离,这样推测的话,明军岂不是没用多少时间,就把鞍山驿堡给打下来了?
  就算有红夷大炮,可攻进城还要时间的啊,怎么可能这么快?阿敏心中满肚子都是疑惑。眼睛盯着外面,却越来越确信,鞍山驿堡那边是真得败了。因为他有过命令,如果鞍山驿堡来不及救援的话,这支派出去的援军就必须尽快返回,避免在路上遭遇五万明军。此时他看到,当疾驰而来的探马过后,那些援军先是停下,而后纷纷转头,往辽阳而回了。
  没过多久,探马就扑到了阿敏的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禀告道:“主子,明军已经夺取鞍山驿堡!”
  “什么,怎么会这么快?”阿敏虽然心中已有准备,可还是大惊,连忙问道,“具体战况如何?”
  这些探马是从鞍山驿堡逃出来的那些大清军卒身上得来的消息,因为他们一人双马,因此才能先一步回来禀告。他们没见到具体的战况,就把败卒那听来的消息禀告给阿敏听。
  之前的盖州一战,阿敏并没有去,对于新军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当探马描述说新军用的是戚家军阵法时,阿敏就回想起了当年的浑河血战。当年的时候,他就在努尔哈赤身边,是见识过戚家军的厉害的。一听明军当中竟然又有这样的军队,那震撼的心情可想而知。
  谁知这还没完,探马又禀告说,明军还多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火器,不用火绳点火就能射击,而且很少炸膛,非常厉害,好多大清勇士都倒在了这种火器之下。
  阿敏听得有点慌了,连忙又问明军是否有连夜追击的意图时,就没得到探马的答案。他不敢赌这个,连忙传令,让出城增援的军队快快回辽阳城内。与此同时,他立刻写信,准备派八百里加急送往沈阳再次求援。
  可是,没等他把信发出去,从沈阳而来的信使便先找到他了。阿敏比崇祯皇帝要晚半天时间知道沈阳的决策,当即大喜过望。这下好了,面对来犯明军不用他一个人扛了,而是整个大清来扛。如果能击败明军的话,甚至有可能反败为胜,一举夺下以前从未拿下的宁远锦州。
  得到这个消息,阿敏的脑子又开始转了起来。


第942章 一定要配合演好戏
  这场战事,可以说是会发展成一场大战,一场决定大清命运的国战。如果失败,自然就不用说了。可要是成功,必定和当年的萨尔浒之战一般,成为大清史上最为关键的战事之一。如果能在这一战中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一份功劳……
  阿敏心中这么想着,便打定了主意,得好好瞅准这次机会,好做点什么。
  天色将近入夜之时,代善领着骑军从沈阳赶到了辽阳。战马身上犹如刚出水一般,全身都是汗,打着响鼻,无力地抗议着主人的不人道;骑士倒还没什么,并没有多劳累的样子,只是每个人的脸色都有点紧张或者严肃。
  这增援来得还真是够快,估计是接到消息不久就立刻出兵了。阿敏心中想着,却又有点纳闷。一下来了这么多骑军,却没见有粮草物资,这人吃马嚼的,得吃掉辽阳多少东西啊?
  粮草物资的问题,一直是这两年来满清的敏感问题。代善对阿敏也是了解,因此,见面之后,便立刻解释道:“皇上让我尽快增援,当前最为要紧的是稳住局势,先把明军多留鞍山驿堡几天,方便我大清完成布局。至于粮草物资,这次是毫无保留,全部都拿出来用,少不了你这旗的。”
  一听这话,阿敏松了口气,他也没觉得被代善说中心中所想而有不好意思,因为这事情是很现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反倒是对于代善话中的另外一个事情,他有点无奈,只好立刻回答道:“鞍山驿堡已经被明军攻占了,大概是今天下午的事情。”
  “什么?”代善一听,大吃一惊,好歹鞍山驿堡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了守住鞍山驿堡,又多次加固了城防的,怎么就这么快破城了呢?
  于是,阿敏就把得到的消息转述了一遍。在这之前,已经又有败卒逃回来了,因此过程更为详细。还有,一般而言,败卒不管如何,都会在无形中夸大对手的实力,这样就能减轻自己丢城失地的罪责。新军的实力又摆在那,经过这些败卒的描述之后,顿时,战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如此强大的明军实力,让阿敏在转述的时候,都有点脸色严肃。但代善听了,却露出了一丝欣慰,这让阿敏看得很是不解,心中忍不住嘀咕,要换了别人,还真要怀疑代善的屁股坐到明国那边去了,又或者他是否是明国的内奸了?
  代善似乎看出了他的想法,便对他说道:“来犯明军越是强大,就越是说明明军的实力,可见明军这次发动战事,其目的很可能是想攻占我沈阳。由此,其必定是精锐尽出。只要我大清在这一仗中,把这些来犯明军歼灭,那么整个辽东,将重新被我大清所掌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那么多红夷大炮,估计也确实是搬空宁锦那边了。明军,这是孤注一掷!”
  说到最后,代善的语气已经是斩钉截铁了。
  说完之后,他也不敢犹豫,和阿敏商量,连夜派出骑军,往鞍山驿堡而去,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先迫使明军不能立刻扑向辽阳。一定要坚持一到两日,等大清这边集结完成,布置好陷阱才能把明军放过来。与此同时,代善和阿敏又联合派出信使,向还在沈阳的皇太极通报最新军情。催促大军完成集结,尽快赶来辽阳。
  接下来这两日,满清这边注定是无眠的。以沈阳为中心,各地的建虏,纷纷向沈阳集结,能调用的兵力都已经调用,能抽调的成年人也都已经抽调,到处都是火把,黑夜之中,犹如点点星光,在大地上移动,向沈阳汇聚。又有一条条地火龙,连夜从沈阳出发,开拔前往辽阳的战场。
  就连废太子豪格,也要出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