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太平港的一处高地上,郑芝龙陪着亲自过来的孙传庭,注视着眼前看到的一切。说句实话,他是相当震撼的。混了这么多年的海上,这是第一次经历一面倒的屠杀!
第929章 原来传说是真的
以前的时候,海盗不是没有上过岸,包括他自己当海盗的时候,都有上岸劫掠过。当然,他当年做事就比较聪明,劫富济贫,对于沿海的那些贫苦渔民,他不但不抢,反而给予帮助,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众多的眼线。
那个时候,他感觉岸上的官兵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拼得是谁不要命,谁更悍勇,气势弱的那一方,便是作鸟兽散。就算郑芝龙后来成了海防游击,和岸上那些将领都为同僚,他也并没有把岸上那些兵当回事,因为还是一个样。
虽然他去过一次北方,经历了几次大战。可是,他是水师统领,只是负责运送人员和物资,并没有上岸去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因此虽然觉得官军会厉害一些,但也没有太深的印象。
可是今天,他亲眼见证了一场岸上官军针对海盗的大屠杀。官军的人数其实比海盗还要少,但是战事却是一面倒的屠杀。当他看到军卒结阵而出,如林的长枪阵齐步逼向前,如雨的箭支遮蔽阳光,连绵不绝地火绳枪声,面对这一切,人数众多的海盗压根就没有一丝拼命之心。
郑芝龙在心中暗暗做了比较,假如是自己的手下面对这一切的话,他无奈地发现,最终的结局并不会有意外。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相信嘉靖年间,戚家军当年屠杀倭寇的事情,绝对都是真的。现在想来,以前的自己,觉得戚家军对上倭寇,经常是零战死的事情,是别人夸张的说法,还真是幼稚了。
也是直到此时此刻,郑芝龙才相信,海盗看着势大,可一旦朝廷认真起来,就绝对不会有任何便宜,最终的结局,就如今天所看到的一般。想想以前的时候,众多海盗,包括自己在内,在东南沿海称王称霸,无视官府的做法,其实真是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那其实是朝廷并没有全力去对付,不在意海上而已!
刘国能的这支军队,在北方并不算强军,可对付上岸的海盗,却是如此轻松。原本郑芝龙觉得剿灭海盗实在是有点难度,可在东厂介入,又有巡抚府的全力支持后,竟然变得如此轻松。刘香他们这些海贼,早已被算计而不自知。
其实说来也是,任何海上的势力,难道能大得过朝廷?像朝廷这样的巨无霸,真得用心要对付海盗,其实跟碾死蚂蚁并没有多大区别。真要说有区别的话,就是碾死蚂蚁的速度快慢而已。
郑芝龙正呆呆地看着太平港,心中想着事情时,就听到孙传庭那冷冷地声音响了起来:“传令下去,解除戒严!”
“中丞大人,战场还没打扫,这就解除戒严……”刘国能一听,连忙提醒道。
郑芝龙听了,转头看向孙传庭,心中也是同意,这才刚打完,都还没来得及清理,尸山血海的,会吓死人……
刚想到这里,他忽然一下回过神来,当即明白了孙传庭的意思:海盗不是猖獗么,就让百姓商人都来看看,猖獗的海盗,在朝廷大军面前,压根不值一提,朝廷有这个能力击败海盗,保护他们!
果然,就听孙传庭给自己的心腹手下解释道:“让他们都来看看,本官不止是会收税而已!”
刘国能听了微微一愣,随后也明白过来,便马上遵令而行。
于是,太平港这边,从昨天开始的戒严被解除,一些胆大的百姓,当然,主要是那些海商的伙计,在听闻了喊杀声,炮火声,哭爹喊娘声等等之后,带着忐忑、惶恐、好奇、不安等等心态出来一看究竟。
连郑芝龙这样的海上枭雄都被震撼,由此可知,当这些人看到岸上、海面的尸山血海之时,会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了。据后来的统计,太平港这边酒楼的肉食生意,一下跌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据说太平港的海水红了好多天,甚至还迎来了海里的凶兽。孙传庭这个冷面阎王的外号变得更加响亮,已经到了能让幼儿止哭的程度。
不过此时此刻,郑芝龙却听到了孙传庭说了他意想不到的话,就听孙传庭冷冷地说道:“发出告示,招安海盗,只要海盗上岸投降,除罪大恶极者外,朝廷都会赦免,令他们将功赎罪!”
“中丞大人,眼下正是一鼓作气剿灭海盗的……”
孙传庭身边的一名幕僚连忙提醒,不过还没说完,就被孙传庭冷眼一扫,就闭上了嘴巴。
或者是孙传庭的心情够好,他竟然给出了解释道:“皇上有旨,今后大明将用到这些熟悉海事的人,都杀了有些可惜。”
郑芝龙一听这话,脑中马上出现那位年轻皇上的脸,回忆起当初在金銮殿上,皇上曾经对自己说得那些话,大明必将争霸海上,扬威异域。西夷能来得我大明,难道我大明水师就去不得西夷!
他正在想着,却见孙传庭转头看向他,冷冷地吩咐道:“此战海盗逃散甚多,必有不甘心失败者,不服王化,接下来才是麻烦的时候,还需要你出大力进行清剿。西夷既然参与了进来,本官也再给你宽限期限,等登莱水师一到,本官要刘香、红夷等海贼的脑袋!”
郑芝龙一听,不敢怠慢,连忙应下。
登莱水师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奉皇上的旨意集结南下。虽然在战船数量上,还没有福建水师多,可两支水师一合起来的话,哪怕今天也损失了不少战船,也有足够的实力去剿灭海盗了。
目前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就如中丞所言,接下来的时间,才是大麻烦的时候。大海无垠,海盗要是四散劫掠,还真是不好抓!希望中丞的招安令能有用吧!
太阳升到了头顶,天气炎热,太平港的军卒终于在边看边吐的百姓注视下,开始收拾战场。而与此同时,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总算放下了心。后面没有了追兵,已经安全了。再一统计,他发现自己的舰队就少了两艏,也不知道是战没了,还是逃散了。
回首太平港方向,想着戏剧般地经历,他不由得心中郁闷了。
第930章 散伙
原本以为,以自己的舰队和刘香等海盗船相辅助,这一仗是稳赢的,结果倒好,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更为关键的是,明明自己有强大的力量,却压根没把这种力量用出来,就稀里糊涂地败了!
这次的战事,要是传到其他地区,那这面子就丢大了。要是再传回欧洲去的话,这总督的职位,怕是也要没了吧?
唯一能补救的方法,就是马上打胜仗,马上有足够的海货运回去,马上能赚到足够的钱!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利用自己舰队的优势才行!
心中有了主意,普特曼斯回想这次的战事经过,更是想不到,找来艾碧阁问道:“这次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明国这明显是设了埋伏!”
“总督阁下,这绝对是陷阱!”艾碧阁一口断定道,“岸上那支明军原本是驻扎在福州的。我觉得这事,该去找刘香要个交代!”
普特曼斯一听,立刻点头同意道:“转舵,找刘香去!”
其他逃出去的海盗头子,都有和他类似的想法,也纷纷转去找刘香要个交代。
在聚义厅内,刘香阴沉着脸,一脚踩着主位,冷眼看着梁晓珍喝问道:“你他娘的到底怎么回事,把兄弟们往陷阱里带,死了多少兄弟,你看到没有?”
聚义厅内的人,比以前稀疏多了,还能站在这里的人,都一个个看着梁晓珍,眼神有点不善。
但梁晓珍可是三当家,没点能耐也混不到这个位置上,因此,听到刘香的质问,立刻辩解道:“大当家的,我也不知道那是陷阱啊!当时只是把我知道的消息说了下,我并没有建议去太平港啊!”
当时听了消息后,做出进攻郑一官老巢决定的,恰恰就是刘香自己。他一听之下,脸上顿时涨得通红,脸色变了几变,似乎要恼羞成怒了。
梁晓珍那会不知道他的脾气,立刻又再辩解道:“我听到的消息绝对是真的,不信大当家回头可以派人去查!”
说了这个,他知道还不够,就又立刻给出台阶道:“或者,这就是郑一官的诡计,故意散布了这个消息,然后暗地里埋伏了官军。又或者,他确实派人去抓那些洋和尚了,但担心老巢,才有那些官军驻扎。至于后来的那些船,或者是刚好抓洋和尚回来了。”
他这个回答,也不能说没道理,刘香一听,脸色虽然还是很难看,可程度却减轻了不少。
“对,郑一官向来诡计多端,肯定不会留下大破绽,让他自己的老巢空虚的!”一名头目,和梁晓珍走得比较近点,出声发表看法道。
另外一名头目,顺着这个想法也提道:“该不会是钟斌那厮透露了什么,又或者郑一官从钟斌那知道了什么,所以才会有这个埋伏吧?”
“……”
聚义厅内的意见,渐渐地归结到了郑一官的诡计多端上。这让刘香的脸色始终有点难看。回想当时自己为什么会上当,好像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那些人把自己吃穷了,就想着快点一战定胜负。所以才会没有多想,就想着端掉郑一官的老巢。他一直想取代郑一官,成为海上的老大。可是,这次的事情说明,他不是郑一官的对手,这让他情何以堪!
他正难堪着,就有手下进来禀告说,李国助来了,说他损失了好多兄弟和船,要大当家给个说法!
刘香听了顿时就怒了,还没说话,又有手下来禀告说,某某来了,也要这边给说法!
到了后面,刘香听到连红夷也来要求个说法,他忍不可忍,便招呼了所有人去了码头。
此时的码头上,虽然逃出来的海盗头子基本带着他们剩下的船过来了,但明显不如之前那么多,至少没了三分之一还多。他们聚集在码头这边,看到刘香过来,都气势汹汹地说开了。
“刘大当家的,兄弟信你,可你也不能把我们往陷阱里引啊!”
“刘大当家,你看兄弟死了那么多手下,是不是该补偿兄弟一点?”
“……”
基本上,这些海盗头子都是来埋怨刘香,以此要求一点补偿。
这让刘香出离愤怒了,他当即怒喝道:“你们没长眼睛么,老子不也死了那么多手下!老子叫谁补偿去?”
“谁让你是盟主呢?”一个阴阳怪气地声音,在人群中回应道。
梁晓珍一听,立刻大声怒喝道:“是谁在放屁?有种出来,老子剁了你喂王八!”
“啊呀,很威风啊!有本事去找郑一官威风去啊!”阴阳怪气地声音继续说着海盗头子们的心声。
刘香的其他手下也怒了,当即对骂起来,之前还称兄道弟的这些海盗们,只是因为一次败仗,就开始翻脸了。
这种事情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双方最终不欢而散,应邀而来,想着消灭郑一官的众多海贼势力,全都各回各家,灭郑联盟,就这么散了。
当普特曼斯带着他的舰队到达时,刚好看到众多海盗骂骂咧咧地四散而去。纳闷的同时想靠岸,没想到刘香那边不让他靠岸,问了来意之后直接让他滚蛋。
这里毕竟是刘香的地盘,普特曼斯的舰队虽然强大,却也没法为所欲为,最终郁闷而去。
就这样,灭郑联盟,就如同一场闹剧一样,满怀希望地聚集,却稀里糊涂地死了不少人,最终带了一肚子怨气散伙。对于太平港这一仗,到底怎么输了,有的海贼到死都不知道真相。
而此次做出很大贡献的东厂,始终没有浮出水面,他们躲在暗处,已经移驻到了福州。王承恩派了番役中的精锐,开始暗地里查梁晓珍提供的线索。只有抓到了那个挑拨离间,暗地里在捣鬼的人,他才算是完成这次出京的任务,才可以回到舒服的北方去。
在某一处民宅深处,有一人正在发火:“都是一群猪,一个大好局面,竟然搞成了一塌糊涂!真是要被那群蠢贼气死了!”
“这么多船,只要分散开来威胁,郑芝龙的水师又不多,必然疲于奔命,最终就算朝廷不问罪他,也能牵制着他,在合适的地点灭了他。猪,真是一群猪,气死我了!”
第931章 考核指标
这人显然熟悉朝廷上下,所讲得对策很实际。不过有一点,他却是猜错了。
就算真按照他所说那样,海贼四处肆虐,而郑芝龙因为兵力不够而疲于奔命。有崇祯皇帝当他的后台,也不会因此而获罪。只会调集朝廷的力量,为郑芝龙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为郑芝龙打赢海盗创造足够的条件,一如这次的战事。
虽然郑芝龙确实是海盗中最有权威和智慧的,他对于刘香他们也有防备,可要是只凭他单打独斗的话,这次的战事,结局如何还真难说。
亏了东厂的介入,有了刘国能军队的调用,还有聊天群中人的密报,才使得刘香等海贼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诱使他们踏入了陷阱,沉重打击了这个海盗联盟,在进一步提高了朝廷威信,给海商以信心之外,还迫使灭郑海盗联盟解散,众多海盗重新成为了一盘散沙。
崇祯皇帝在聊天群中接到太平港之役的战报后,心中也很是高兴。这场战事的规模,虽然比起北方动辄几万人的大战来说,显得有点小了。但在大明海事上的意义却不可忽视。
这一仗是在开海后的海上最大战事,用海盗的尸首证明,朝廷决定开海,就算原本海盗再多,也无可阻挡朝廷的决心。看似猖獗的海盗,一旦朝廷真正用心,便犹如樯橹灰飞烟灭,螳臂挡车,在朝廷开海大势之下,不堪一击。
有一点,其实那人猜得没错,在孙传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收取商税之后,虽然崇祯皇帝已经用罚薪的形式表明了朝廷的态度,可是,还是有很多弹劾孙传庭的奏章,甚至是要求处罚郑芝龙的奏章,不断地递进宫里来,借口就是海波难平。甚至有一些激进的奏章,都要求重新禁海,理由是不给海盗生存空间,要饿死他们。
对于这些奏章,崇祯皇帝原本的处理方式都是留中不发。而在此时,就见崇祯皇帝传旨召来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笑着对他说道:“今早在福建太平港,孙中丞一举重创海贼。具体的战果,大伴可以向王承恩了解。那些留中的奏章,可以批复下去,并明示天下。”
曹化淳一听,便知道是一场大胜,心中欢喜,连忙躬身领旨。
看着他退下,崇祯皇帝的好心情一直保持着。孙传庭那边已经报上来半年的海税收入,如果海盗都被剿灭,海贸旺盛的话,年入千万的目标,就能早日达成。这开始源源不断的银子收入,能有效解决朝廷财政困境。
不过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大明水师必将远航南洋,为大明海贸船只保驾护航,甚至在将来,还会远航到欧洲、美洲等等地方去。而这,是和欧洲那些国家的利益相冲突,双方迟早都要有战事发生。
既然这样,就先从荷兰人身上开刀,把在台湾的那支荷兰舰队消灭或者驱逐掉。在原本的历史上,对于这些西夷的火枪火炮,明军是在经过多次血的教训后才得到了对付的经验,可如今,却可以省掉这个过程。再说了,如今朝廷重视研发火器,大明军队手中的火器,未必会比他们差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又问了下李芝奇登莱水师的位置,便点了孙传庭的图标,私聊他道:“向澳门佛郎机人通报太平港战事,并就传教士汤若望一事,要求他们给出解释,目的,迫使他们协助我大明水师攻打台湾的红夷,并从南洋运粮!”
之前梁晓珍所说的派水师捉拿汤若望一事,确实是真的。只是出去的水师,大部分杀了个回马枪而已。
孙传庭收到私聊,立刻答应一声,传了洪云蒸面授机宜,派往澳门去了。
崇祯皇帝对于这些细节,自然不会操心。他现在所关心的,还是粮食问题。眼下已经有一些省份反馈了去年徐光启巡查天下推广的粮食作物。
不得不说,徐光启去年一年跑出去,还是有用的。他推广的番薯、玉米、土豆等作物,并没有占用原本的农田,因此不管多少,都是在原有粮食基础上的补充。
在第一年中,虽然有徐光启带着的老农介绍经验,但由于是第一次种植的原因,多少有些影响,产量并不大。不过徐光启作为钦差,每到一地都有要求专人负责种植。而且去年就明示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将作为地方官考核的重要方面。
这几方面的因素加起来,虽然今年的所得,基本上只能作为本省的种子或培育新品,能作为百姓食用的,也就福建、广东和浙江小部分地区而已。
崇祯皇帝有理由相信,这么坚持几年后,肯定能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至于这几年,就先省吃俭用,从他国获取粮食吧!
想着这些事情,他就又下旨给吏部,强调地方官的高产作物推广。想想还不够,又给内阁也下了旨意,把这事再提高一个高度,各地封疆大吏,如巡抚、总督等,也要为此负责,作为考核的指标。
由此一来,高产作物的推广,在十七世纪初年,比原本的历史上,要提高了无数个重视等级。
忙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关心鄂齐尔图他们是否已经到了归化城,便又上了聊天群,准备去问问洪承畴,有关情况如何了。
谁知刚上聊天群,就收到了李德明的一条私聊。是朝鲜那边的消息,派出去的夜不收终于有消息传了回来。说现在朝鲜的情况很糟,十室九空,农田荒废,千里无鸡鸣。
建虏的活动,主要在大城周围,大多数地方已经放弃了。在汉城那边,有传言说建虏从倭国搞来了粮食。从朝鲜那边的反抗军那知悉,似乎还有建虏坐船去了倭国。
看到这条私聊,不知为何,崇祯皇帝的精神为之一振,倭国也参与进来了么?
这么想着,他立刻回复李德明,让东江军加派夜不收,查探朝鲜的情况。
第932章 就不如你的意
倭国,对于后世的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结。灵魂来自后的崇祯皇帝,也不例外。对于大明来说,倭国不是个好东西,万历年间两次发起大规模的战事,就是想来打败大明;而建虏则更不用说了,同样不是好东西。在原本的历史上,对于华夏大地的伤害,更是厉害。如果让他们两家先去狗咬狗,最后再由大明去收拾残局,那会不会很爽?
当然,实际利益也是有的。至少倭国的硫磺、银矿,还有大明将来要谋取美洲的话,倭国的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
崇祯皇帝听到消息后,心中便不自觉地盘算了很多。他倒不担心建虏和倭国联合,只要把建虏逼到倭国的话,就那么几个岛,他们互相之间必定会发生冲突。也就是说,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把建虏逼去倭国?想了一会,了解到的情况太少,实在想不出来。
崇祯皇帝想了一会,想起郑芝龙的老婆好像就是倭国的,他在那边有个家。于是,他便点了刘金生的图标,向郑芝龙传达旨意,令其派人去倭国那边探听动静。而后,又分别点了辽东那边聊天群成员的情况,让他们收集有关的消息。
这一问之下,顿时有个情况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
钱富贵说,过年以来,皇太极一直三令五申地强调农耕之事。甚至还亲自带着建虏的文武百官出城,就在一块地里亲自扶犁耕田,以示重视之意。到了最近,甚至还专门派出巡查使,到各地视察农耕情况。
而海兰珠那边的消息,则说沈阳北边,建虏一边出兵,在大规模掠夺生女真补充兵员,一边任用汉臣,调用汉军八旗的汉人,在大规模开垦荒地变粮田。如果这么下去的话,估计等到明年,建虏会恢复不少战力。
崇祯皇帝想着这事,建虏在鞍山驿堡这边把城门都封死了,摆明了放弃沿海地区的意思,感情是在关起门来种田,休养生息啊!
呵呵,皇太极,你想做的事情,朕偏偏不想让你如意!
于是,他立刻拉了个临时群,把高应元(曹变蛟),魏木兰(卢象升),刘王氏(孙承宗),李定国(曹文诏)都拉到了一个临时群中,介绍了情况,讲述了自己的目的。
“陛下,曹大帅以为,建虏探马被打得不敢出城,如今我军优势很大,完全可以发起战事,打败建虏!”李定国先在临时群中发言道。
崇祯皇帝没有马上说话,等着其他臣子发表意见。
果然,刘王氏也很快开口,不过是反对道:“陛下,孙阁老以为,目前物资储备不足以发起攻打建虏的战事,估计还得要一年左右的准备才可以。”
“陛下,卢中丞还在登州,说他想立刻前往金州,实地查看军情再做决断。”魏木兰跟着说道,“如果朝廷要打的话,他可以从登州带一部分粮草过去,而后从金州出兵策应。”
“陛下,曹师将说如有战事,他愿为先锋!”这是高应元的发言。
崇祯皇帝看到几方面都有发言,正想说话时,就见魏木兰又发出了一条信息道:“陛下,卢中丞以为,从大的方面看,我军未做好战事准备,不方便发起战事。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建虏又何尝不是。他们这个时候,应该是最不想打仗了。卢中丞觉得,原则上可以打上一打,或者就如之前一样,派出骑军破袭建虏的粮田,让建虏的粮食再次歉收!”
“陛下,不可。”刘王氏说话,代表着孙承宗反对,“阁老以为,以我大明的实力,就算耗也能耗死建虏了,最好不要打准备不足的仗,从而丧失目前良好的局面!”
“……”
临时聊天群中,四个代理人各自代表后面的人发言,观点各不相同,有激进的,也有稳重的。崇祯皇帝就静静地看着,等了好长一会时间,感觉他们的观点都说得差不多了,便开口说道:“建虏想安心休整,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没准备好,这也是客观事实。但朕觉得,大的战事不打,小的战事还是可以的!”
他一说话,群里立刻没人发言,全都在静静地看着,并把圣意传达给各自代表的人。
“而建虏那边,并不知道我们的实际情况。因此,朕觉得可以这样。”崇祯皇帝把自己听取他们的意见后综合起来的想法说了出来,“海州出兵,打下鞍山驿堡,并作出攻打辽阳的态势。如此一来,建虏不知道我们是否真得要打辽阳,而辽阳又是沈阳的门户,其必定紧张,吸引建虏上下的注意力。而后,朕再启用一支奇兵……”
他说完之后,临时聊天群内沉默了一会,显然几方人物都在考虑。
很快,高应元最先开口道:“曹师将以为,陛下所言乃是良策,愿为先锋,打下鞍山驿堡!”
李定国跟着开口道:“曹大帅说,海州已有十一门红夷大炮,运至鞍山驿堡,要拿下来毫无困难!”
“陛下,卢中丞说,东江军愿为奇兵,骠骑营随时可以出击!”魏木兰几乎是和李定国同时发言。
刘王氏落到了最后一个发言:“孙阁老以为,如果战事只是打下鞍山驿堡的话,倒是没任何问题的。”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微微一笑,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所的出来的结论,看来还是不错的。于是,他就拍板道:“鞍山驿堡,就由海州曹大帅所部拿下,新军休整也差不多了,和关宁军进行交接,移驻鞍山驿堡。东江军这边,除守住金州,以保旅顺港口安全之外,其余兵力,不用再去皮岛,移驻复州,先把沿海守护安全了,把粮田都开垦出来。”
对于这个决定,没有人反对,不过刘王氏没有在临时聊天群,而是私聊了一条信息给崇祯皇帝问道:“孙阁老问,陛下所言之奇兵,是要启用皇妃那支么?现在动用,是不是为时过早了?”
第933章 疑神疑鬼
崇祯皇帝所指的奇兵,其实不是骠骑营,而是科尔沁族这支。对于这个,孙承宗是知情的,他对于这支暗地里的力量,有很高的期待,就希望在决战的时候,突然从背后给建虏来一下,那肯定是致命的。也因此,他才有此一问。
然而,崇祯皇帝却有他自己的打算。原本他的想法,其实也和孙承宗的打算差不多。但考虑到,海兰珠已经多次提过何时归顺大明的事情,一直留在建虏那边,也有一定的危险。总得说来,科尔沁族多次提供重要军情,是立有大功的。
当然了,另外原因也有,崇祯皇帝便给孙承宗解释了一些道:“……建虏已经被我大明给毁坏过农田,以皇太极的精明,肯定会再次重点防备这点。因此,要是和以前一样,从正面派出骑军,不管是关宁军还是骠骑营,朕担心派出去的骑军,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可能踏进陷阱而损兵折将!”
“反过来,如果是科尔沁族那边出兵的话,一个是近,另外一个是出其不意,相信能收到想要的破坏效果。”崇祯皇帝继续解释道,“如此一来,建虏那边连续受粮食困扰,要想缓过来就难了。”
这些话发出去之后,过了一会后,刘王氏忽然回道:“孙阁老说,陛下此番布置,似乎重西边而轻东部,不知是何意思?从兵法来说,各个击破方是正理,屯兵鸭绿江两侧,切断辽东建虏和朝鲜建虏的联系,才是合乎正理!”
崇祯皇帝看到这条信息,不由得点点头,姜果然是老的辣,竟然从自己的一番布置中察觉到了这点。于是,他就回应道:“朕确实是有意为之,最好是迫使建虏全都逃入朝鲜。至于下一步如何,朕还在获取更多的信息,回头朕再给诸卿明言!”
听皇帝这么说,孙承宗有点纳闷,不知道皇上这葫芦里要卖什么药?难道是让建虏逃无可逃,最终一网打尽?可要不是这样做,就算建虏能逃到极北方去,那种地方又不适合人住,还不照样能灭了他们!
想不明白,又不好逼着皇帝先露底,就只好把这个疑问憋在肚子里了。
崇祯皇帝的这份旨意一下,都没有惊动京师这边,战事就开始了。这是因为,这场战事,对于大明来说,只是让海州的军队,行军个六十里路,然后摆上红夷大炮轰城,如此而已。在海州储备的物资,兵力,完全足够这次战事之用。换而言之,这场战事,对于大明来说,是小的不能再小的战事了。至于对建虏而言,是一场小战事,还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就不好说了。
从鞍山驿堡以南,基本上再没看到建虏的影子,原野上,多是大明夜不收纵横驰骋的身影。因此,关宁军和留守盖州的新军交接,很是顺利。等新军赶到海州休整一天之后,大军便出动了。
为防万一,大量的夜不收撒了出去,在行军道路上先打前站,保证后续军队行军的安全。而后才是一队队的兵卒出城。有新军中的火炮营,已经补充到位的燧发枪兵,车营等等,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