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殿又开始变得很静,静的能让群臣听到彼此的心跳声。大唐的汉王和吐谷浑王子比试,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啊!而此时群臣们都紧张的注视着大殿中央的两人,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期待李恪能够好好的教训慕容顺,能够在吐谷浑人面前扬威。
“唰——”
慕容顺嘴角露出了一抹冷笑,快速的拔出了弯刀冲向了李恪。
李恪在慕容顺把刀的瞬间左脚后撤,身体微微后仰,避过了慕容顺斜劈而下的弯刀,随即快速的移动到了慕容顺的身边。慕容顺被李恪的速度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没有想到李恪脚下会这么快,瞬间就到了他的背后。他急忙弯刀回收,向身后劈了过去,同时他的身体随着刀转了360度。李恪刚到慕容顺身边便猜到慕容顺的第二刀,他身体微微后仰,在弯刀划过自己鼻尖的时候突然身体直直立起,左脚高抬,“碰”的一声,狠狠的踏在了慕容顺的胸膛。
“蹬蹬——蹬”慕容顺别感觉自己胸口想被针刺了一样疼,身体不由控制的向后退了三步方才站稳。可是李恪绝对不会给他再次反击的机会,慕容顺刚站稳,李恪已经疾步上前腾空而起,右脚有结石的踏在了慕容顺的胸膛上。
李恪的这一句力道奇大,慕容顺顿感胸口快要疼的炸了,他“喷”的喷出一口鲜血,弯刀脱手,直挺挺的仰面摔在了大殿上。
静——大殿里静的可怕!
汉王李恪只用了两脚就踢翻了吐谷浑的王子慕容顺,群臣看到了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只是震惊于李恪的勇武镇住了,半晌还没有回过神来。
萧禹、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等一脸喜色,长孙无忌没任何表情,王珪一脸的不解。
大唐武将中尉迟恭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色,好似通过李恪的勇武在回忆他当年的战场上的辉煌,军神李靖都目光炯炯有神注视李恪不知道在想什么。
而高高在上的李世民也没有想到李恪只用了两招就解决了慕容顺,而且感觉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因此,他在看李恪的时候脸色露出了欣赏的神色。
只是他的欣赏让李承乾和李佑两人脸色阴晴不定,心里更加的开始妒忌李恪。而让李泰也陷入了对沉思,今天李恪的表现让他开始思考当初王珪给他的建议是否的对的呢?
半晌,大殿才响起了众人的吼彩声,而慕容顺这时已经回过神,他捂住自己的胸部慢慢的爬起来。
此时,李恪不在注意他身后的慕容顺,上前对李世民施礼。可是,就在此时慕容顺突然从大殿上捡起了弯刀,快速的砍向了李恪的后背。
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一样的玄武门政变
“殿下小心!”
“三哥——”
“混蛋!”
慕容顺拿刀砍李恪的瞬间大殿里传出了众人的惊讶、怒骂和提醒之声。
李恪自从练了刘温传给他的那套呼吸吐纳运气之法后耳观六路已经达到了另一种境界,早就感觉到慕容顺扑向了自己,而他突然转身,侧身躲过慕容顺的用尽全力的一刀,左脚扬起高高的踢在了慕容顺的肩上,同时在左脚落地的瞬间右脚再起,又结实的踏在了慕容顺的胸口。
“噗——”
慕容顺口中吐出了大口的鲜血,狠狠的砸在了大殿上。
“王子?”
“王子——”
吐谷浑左贤王伏真和几个侍卫急忙上前查看躺在大殿一动不动的慕容顺的情况。而李恪不理会众人,对李世民拱手道,“儿臣出手太重,以至于伤了王子慕容顺,还请父皇治罪。”
而此刻的吐谷浑左贤王伏真已经确定了慕容顺的伤势,他只是被踢伤昏死过去而已,并没有性命之忧。伏真本来就对慕容顺背后偷袭李恪颇为不齿,现在又见李恪主动向李世民请罪,他岂能不知道李恪的用意,便急忙上前对李世民道,“皇上,汉王殿下和王子比武所伤乃属常情,况且殿下又没有伤及到王子性命,还请皇上不要责罚汉王殿下。”
“恩!”
李世民对李恪的表现很满意,特别是他在取胜慕容顺之后不但没有趾高气昂的向群臣炫耀自己武力,而是主动向自己请罪,让吐谷浑左贤王没有了发难的机会。而恰恰是这点才是他最为欣赏李恪的地方,“左贤王深明大义,朕深为佩服,既然左贤王替李恪求情,那朕今天就饶恕他一次,罚他半年俸禄,等到王子醒过来之后再让他当面跟王子道歉。”
李世民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继续道,“不知道左贤王意下如何?”
“多谢皇上,那伏真就先告辞了。”
伏真看了一眼依旧躺在地上的慕容顺道。
“左贤王慢走,来人,派御医到驿馆为王子诊治。”
李世民吩咐道。
“诺。”
王德应声道。
而经过陈其刀劈昂达,李恪脚踢慕容顺,太极殿群臣对宴会已经失去了兴趣。李世民也适时的宣布了宴会结束,众人这才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杨妃等一众嫔妃离开之后退出了太极殿。
今天,李恪得罪了慕容顺,而且还在李承乾、李泰和李佑三人面前暴露出了自己的能力,而相对于李世民的夸奖,这样的举动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不过他的举动虽然让三人对他更加忌惮,可是赢得了军方诸人如李靖,尉迟恭等人的好感,可谓有失有得。
宴会结束,李恪没有回汉王府,而是到了杨妃的千秋殿。李愔、李蓉和李敬还有李雪雁四人早就在千秋殿中等待李恪给他们讲故事等的望眼欲穿了,现在见到李恪来到千秋殿,四人都跑到李恪身前,特别是李蓉知道李恪今天是为了她才会挺身而出跟慕容顺结仇,因此站在李恪面前的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眼泪不断的从眼中流了出来。
“傻丫头,哭什么啊?再哭就不漂亮了啊!”
李恪轻轻擦拭掉李蓉的眼泪,而李愔和李敬还有李雪雁都一脸敬佩的看着李恪,现在的李恪在他们心中已经变得很伟大。
此时,杨妃听到李恪的声音立马走了出来,李恪看见杨妃便上前施礼,“恪给母妃请安!”
“恪儿,让母妃好好看看,你受苦了。”
杨妃抚摸着李恪的面颊低声说道。
“母妃,是儿臣不好……”
李恪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杨妃打断了,“恪儿,你不用说什么,母妃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现在你长大了,母妃能看到你成人就已经很欣慰了,不管你做什么母妃都不会怪你。”
“多谢母妃!”
李恪感觉道,他知道自己心里想什么杨妃一清二楚,而杨妃的回答同样表明了她不会反对自己,反而会支持自己。历史上杨妃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妃子,而现在为了自己她却说要全力支持,李恪岂能不感动。
杨妃将李恪扶起,吩咐侍女香儿将李愔、李蓉、李敬和李雪雁带到偏殿。李愔岁数已经不小了,看母妃说的这么郑重其事,便乖巧的带着李蓉、李敬和李雪雁三人跟侍女香儿离开了正殿。等四人离开,杨妃又遣走了殿内的宫女,这才跟李恪说出了想要告诉他的事情。
傍晚时分,李恪在李愔和李蓉还有李敬三人的依依不舍中和李雪雁离开了千秋殿。
出了皇宫,李恪将身边的李雪雁带上了自己的车架,对身边的陈其说道,“去任城王府。”
“诺。”
陈其答道。
车架开始缓缓移动,李恪在车内陷入了静静的思考中。
今天杨妃在千秋殿遣走宫女之后告诉他的事情让他内心震动不已,直到现在还不能恢复平静。虽然,杨妃并没有告诉自己关于自己的外祖父隋炀帝杨广留下来的宝藏,可是她说出了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当年的恩怨。而通过杨妃对他的告诫,他隐约的肯定了自己当初的猜测,那就是玄武门政变果然不像历史上叙述的那么简单。
同时,李恪发现要是玄武门政变真像自己猜测那样的话,那自己今后所要面对的敌人就不止长孙无忌这一个人了,甚至可能比长孙无忌更加可怕!
想到这里,李恪的脸色有些难看,他还是第一次发现大唐的政治环境原来会如此复杂,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通过他诸多的经历不断的了解,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人和事远非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那我现在又该如何行事呢?李恪开始有些迷茫,好像一下子迷失前进的方向。
李恪在沉思的时候李雪雁乖巧的坐在他的对面,她见李恪闭目沉思便没有开口打扰李恪,只是略带崇拜的默默注视着李恪。今天在大殿上李恪为高阳公主李蓉挺身而出的举动给她内心的触动很大,她没有想到李恪会为了自己的妹妹敢于阻止连皇上都难以阻止的政治婚姻,李恪在大殿上面对慕容顺步步紧逼从容应对的画面不断的浮上她的心头。而此时的李雪雁心里却有了一个古怪的念头,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哥哥呢?她开始羡慕起被李恪呵护的高阳公主李蓉,羡慕她有这么一个疼爱她的哥哥。
“殿下,任城王府到了。”
陈其的声音传到了车架中,李恪从沉思中醒来,发现李雪雁怔怔的注视着自己,不由的问道,“你在看什么?”
“呃——我——我没有看什么啊!”
李雪雁一脸绯红的说道,随即钻出了马车。
李恪看着一脸娇羞的文成公主的背影,心里为眼前这个一脸纯真还不知道自己今后远嫁吐蕃的女孩子的命运感到有些悲哀。
把李雪雁送到任城王府邸是杨妃的意思,而他正好想借此机会拜访一下李道宗便答应了杨妃。
走出车架,李恪看着眼前匾额上的“任城王府”四个大字心中感慨万千。任城王李道宗可是唐初三大名将之一,是李唐宗室中仅次于李孝恭的强悍存在啊!
第二百一十九章 任城王
“吱呀——”
任城王府的大门洞开,就在李恪还在感慨眼前匾额的时候,任城王李道宗已经通过家人的禀报大踏步的迎了出来。
“父王!”
李雪雁看到迎出府门的李道宗,她喊了一声便扑向了李道宗的怀中。李道宗将李雪雁抱在怀里,爱怜的摸了一下李雪雁的头,将她递给了旁边的妻子赵氏,随后向李恪走来。李恪在李雪雁喊出“父王”两个字时回过神来,发现李道宗已在眼前,他急忙上前两步就要施礼。李道宗虽是李恪堂叔,但李恪乃是当今天子李世民的亲生儿子,因此他不敢以长辈自居,急忙在李恪还没有施礼之前扶住他。
“恪,见过王叔!”
李恪问候道。
“殿下不必多礼,多谢殿下将小女送回府上,请殿下到府上一叙!”
李道宗给李恪施了一礼,方才客气的邀请道。
李恪的本意就是想来拜访李道宗,自然不会拒绝李道宗的邀请,他对李道宗也客气道,“王叔请!”
然后两人一起步入了任城王府,而在经过任城王妃赵氏身旁时李恪也不忘了给她见礼,让自己在赵氏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而李恪之所以对赵氏的尊敬有加除了出于她是李道宗的妻室自己的婶婶之外,更重要的是赵氏乃是关陇集团八大家族的赵氏一族的女子。而关陇集团现在的势力渗透到大唐的方方面面,赵氏现在虽然只是赵家嫁出去的女儿,但李恪同样不敢小视她。
李恪和李道宗两人来到前厅分主宾落座,侍女奉上茶水退出客厅,李道宗这才笑道,“殿下今日在太极殿力挫吐谷浑王子慕容顺真是大快人心啊!”
“王叔过奖啦,慕容顺趁我大唐跟突厥关系势如水火之际仗着吐谷浑区区数万骑兵就敢不将我大唐放在眼里,本王对他略施惩戒也只是打击一下他的嚣张气焰而已。”
李恪谦虚道,“本王倒是对王叔当年能够横刀立马,攻城略地,拒敌骑于国门之外的壮举颇为向往!还想着有机会要跟王叔学习一些兵法韬略呢!”
“岂敢!殿下漠北一战,用三百黑衣卫击溃一千血狼卫,五千鬼面骑歼灭两万突厥骑兵后成功突围辉煌战绩已经传遍天下,就是兵部李尚书对殿下也是赞不绝口,倒是殿下自己显得有些谦虚了。”
李道宗客气的说道,说完之后他紧紧的注视着李恪,想看看他究竟是什么反应。毕竟,得到大唐未尝一败的军神李靖的赞赏和肯定的人,李恪可是第一人。
“哎!”
李恪并没有像李道宗想的那般对李靖的赞赏表现出很欣喜的样子,反而略带伤感的叹息道,“这次幽北草原一役鬼面骑损失将近一半人,就是胜利了也是惨胜,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恪担不起李尚书的夸奖!”
“恩。”
李道宗不由自主的点头道,他对李恪的回答很满意,“没有一场战争是不死人的,而为将者能做的就是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已,殿下也不要太过伤感。”
李道宗刚才这句话就是在试探李恪,想看看他是否是那种仗着自己的功勋就骄傲自大的人,现在发现李恪表现的很沉稳,他的心里突然感到了一丝安慰,同时安慰道。
而他试探李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李宗。他还在朔方的时候就听到了自己儿子李宗和李恪的亲密关系,只是苦于自己远离长安李宗又不在他的身边,他不能确定李宗和李恪的关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李恪作为李世民的儿子有意储位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李道宗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参与其中,因此才会这么关心李恪和李宗的关系。
只是等到他被李世民调回长安出任礼部尚书和鸿胪寺卿后才发现李宗已经成了汉王党的主要成员,成了李恪的心腹。而他也旁敲侧击的劝过李宗退出汉王党,可是李宗不但不听他这个父亲的话,而且对李恪的推崇已经到了他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此,他就想亲自试探下李恪,看他是否就如同李宗推崇的那样。而李恪在幽北草原的一战,李道宗在知道李恪的辉煌战绩后不再怀疑他的统军能力,只是还想了解一下李恪做人处事的风格和品行,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李宗就是对李恪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对李道宗处世日久的人来说还是想亲眼见识一下。
今日太极殿挫败慕容顺的阴谋,李恪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处事的手段和能力,也让李道宗心里有了底。
而他刚才的试探就是想了解下李恪的品行,是否是那种取得一点点胜利就骄傲自大的人。因此,他才会搬出李靖这个大唐军人敬仰万分的军神,想以此来试探李恪。没有想到李恪不但不骄傲自满,而且还表现出他仁爱的一面。至此,李道宗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他相信以李恪的能力和品行,李宗跟着他不会吃亏。
“多谢王叔的教导,本王一定会铭记王叔今天的教导。”
李恪脸色有些缓和,正色的说道。
“三哥——三哥你怎么会来府上呢?也不跟我说一声,害的我现在才知道。孩儿叩见父王!”
而就在这个时候,正在后院练武的李宗从下人的口中听到李恪来到了府上,便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客厅。
“宗儿,看你毛毛躁躁的成何体统,见了殿下还不快行礼。”
李道宗看到李宗冒冒失失的闯进了客厅便吼斥道。
“王叔不用责怪宗弟,他也不是故意的。”
李恪急忙替李宗辩解,同时阻止了李宗对自己的行礼,“宗弟,你都多大的人了,怎么还是这副急躁的样子,以后行事可不能这么急躁,遇事要沉着冷静,知道吗?”
“是孩儿的不对,还请父王恕罪。”
李宗除了在李恪一事上忤逆过李道宗之外,平常情况下对李道宗都很恭敬,他见李道宗没有发怒,便果断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又对李恪说道,“三哥的话我记下来,以后一定会改掉这个毛病!”
李道宗看到李宗对李恪说的话的反应就知道自己的儿子听李恪的话胜过了听自己的话,心里不由的微微叹息,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随即,他将这一表情掩饰了过去,心里好似下了一个决定,对李恪恭敬的说道,“既然宗儿如此听殿下的话,殿下又是他的兄长,自古长兄如父,以后宗儿就要多蒙殿下教导了。”
李恪自然明白李道宗这句话的含义,他知道李道宗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忙道,“王叔尽管放心,恪一定会尽力替王叔约束宗弟让他少惹事端,督促他勤练武艺。”
“那我就放心了!”
李道宗看了眼前一脸欣喜的李宗,语气中透露出了一丝欣慰之情。
李恪到任城王府拜访李道宗的目的就是看看他的态度,没有想到因为李宗的缘故李道宗会这么轻易就做出了选择,心里不由的欣喜不已。
而他的目的达到,便也不想这么快就要李道宗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知道这样做会将事情弄得适得其反,便跟李道宗聊了一些兵法布阵方面的东西,这才告辞了李道宗出了任城王府。
第二百二十章 不详的预感
出了任城王府,登上车架,李恪这才露出了一脸的欣喜之色。今天他之所以要亲自送李雪雁到任城王府的目的就是想探探李道宗的口风,看他对自己争储方面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没想到因为自己和李宗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李道宗的决定,隐喻的表明了要站在自己的一方,而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还得到了军神李靖的夸奖。
对于李靖,李恪很敬佩,不管是他的军事机会才能,还是他的为人,都让李恪很仰慕。
坐在会汉王府的车架中,李恪欣喜之余,不由的在脑海里回想了一遍关于自己知道的李靖的资料。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而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孙、吴,就是兵家最为推崇的孙武和吴起,可见名将韩擒虎对自己的外甥是多么的看重。
而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想到这里,李恪有些奇怪,既然牛弘如此称赞李靖,怎么没有提拔他呢?还有左仆射杨素当时可谓权倾一时,而他对李靖的评价那么高,怎么就任由这样的人才从自己身边流失呢?
而当年李渊太原起兵,想要造反,李靖知道后冒死前往长安告发,虽然最后未能得逞被抓,随后被李世民所救。但是,在当时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朝就要灭亡的时刻,李靖还有这样的忠君思想,足以表现出他的人格不凡。不久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而让李恪敬佩的是除了李靖冒死前往江都向隋炀帝进谏以李渊谋反,以尽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之外,他在大唐开国之后一直秉持着军人不敢政事的原则,不参与任何的政治斗争,这点让李恪很欣赏。
当初,李世民宣武门政变的时候,就曾派人到李靖和李绩军中,暗示支持自己。没想到李靖当场就拒绝了,说他不支持李世民,但也不会破坏他的行动。李绩作为李靖的部下,也因为李靖的缘故没能参与到这件对他来说最大功勋的政变当中来。由此可见,李靖确确实实是大唐军人不干政的楷模。
而这次李世民有意将李靖调入长安,入职兵部,除了李世民想收拢兵权之外,李恪猜想他也是有意想让李靖入职宰阁,让他封相。毕竟在大唐,封相的荣誉要高于大将军、大总管等的军职。
而李恪也通过历史了解到,李靖在入职兵部之后变得沉默寡言,听的多说的少,甚至一度隐退在家不问世事。
所以,能够在自己风头正经,在外人看来已经表明了要跟李承乾有争储之意的情况下,李靖还能直言不讳的夸奖自己,这已经打破了他对自己沉默低调的要求的底线。可见他对自己的欣赏之情不是一般的敷衍,而是真正的欣赏,发自内心的欣赏,而李恪认为李靖这样的欣赏要远比李世民的夸奖更加难能可贵多。毕竟,他知道大唐在今后对突厥的战争中,和对吐谷浑的战争中,李靖都是行军主帅,而他现在如此欣赏自己,那自己以后不管是对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中取得的功勋,还是今后得到军方将领的支持方面,都要比李承乾和李泰要强上不少。
“恩!确实的有得必有失啊!”
李恪叹道,他在车架中想的都是今天在任城王府的事情,因此,不知不觉中车架已经到了汉王府。
回到汉王府,他将朱童招的书房,询问了关于今天未能在李泰关于四国使团的确切情报。朱童自然不敢怠慢,将自己所知悉数告诉了李恪,李恪听完朱童的回答后很不满意,因为朱童对他说的这些情报李泰今天已经在祭天祭祖时对他说过,两人所说的内容没有多大出处。
“殿下,我们在长安的情报系统主要负责和关注的是朝廷局势和各部官员之间的动向,对于四国使团没有投入太大的人力,因此得到的情报也就只有这么多。”
朱童发现了李恪对自己情报的不满,随即解释道。
“恩”李恪沉吟道,他不否认朱童的解释,他给朱童的命令确实的没有太多的提及四国使团,而四国使团中的高丽和吐谷浑七月十一那天才到的长安,没有投入多大的人力能得到这么多情报已经很不易了。
“从今天起你要密切监视高丽、吐谷浑和扶桑三国使团的馆驿,随行初入的人也不能放过,本王要确切知道他们此行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
李恪命令道,他自始至终都觉得高丽、吐谷浑和扶桑这次来到的长安的原因并不像李泰说的那么假单。
“诺”朱童答道。
李恪又跟朱童询问了一下侯若依的情况,朱童将自己知道全都告诉了李恪,李恪听后放心了不少。至少从朱童的回答中他听到候若依最近过的很少,除了情绪有些低落外,身体已经完全恢复。而她情绪的低落,李恪自然知道原因,只是自己现在还不能将过多的精力放到这件事情上,至少在没有弄清三国来长安真正的目的之前他不跟掉以轻心。
“那你出去吧!”
李恪对眼前继续等待他命令的朱童说道。
“诺”朱童躬身退出了书房。
朱童离开后李恪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虽然今天他得到了不少的情报,有了不少的收获。可是扶桑、高丽和吐谷浑三国突然出现在长安,参加了今天的宴会之后,他有种不祥的预感,总觉得这几天长安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
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家都有想法
李恪在书房中为三国使团来长安的真正原因百思不解,同样李承乾和李泰还有李佑三人在自己的书房中和自己的心腹也在商讨着关于李恪来长安的真正原因。
今天太极殿上李恪的完美表现,征服了大殿上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李世民,因此,李承乾和李佑对李恪很妒忌,想跟心腹讨论关于李恪回长安的问题,而一贯想发展壮大的,想让李恪跟李承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李泰,今天也因为李恪在太极殿上的表现对李恪有了警惕之心。
东宫,李承乾的书房,他的心腹分列在两边,他们分别是王仁表、崔知机和赵节三人。而真正的太子党长孙无忌、高士廉、长孙顺德、刘政会、唐敛等人都不在,他们依附于李承乾是因为长孙无忌,没有长孙无忌参与的会议他们自然视如不见。
“汉王今天在太极殿上的举动太嚣张了,简直不把孤放在眼里,可父皇一点都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很欣赏,你们说说,孤该怎么办?”
李承乾显得很忧心,自从李恪去了太原,再加上他娶了太子妃苏娟之后,在没有李恪的压制及苏娟的不断努力下他急躁的脾气有所改观,已经不在像以前那么暴躁了,但他的话依然很冰冷。
“太子殿下,微臣认为汉王在太极殿上的举动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因此皇上才会没有怪罪于他,至于说他得到皇上的欣赏。”
王仁表看了一眼李承乾,见李承乾表现的很淡定,便继续说道,“微臣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要是皇上真欣赏他,他也不至于被贬到太原镇藩而回长安还需要皇上批准。”
“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也认同王舍人的意见,皇上今天对他欣赏只是限于他大殿上阻止了高阳公主的婚事,力挫吐谷浑王子慕容顺而已。”
催志机也劝谏道,“要说汉王得到了皇上的欣赏,那还要看今后皇帝对他的态度才能定论,如果皇上依旧让他镇藩太原,回长安仍需皇上批准才行的话,那么汉王何来被皇上欣赏一说呢?”
确实,李恪年初被李世民降旨到太原镇藩,这在任何一个人看来都是失宠的信号。毕竟,像李泰和李佑跟李恪年龄相仿,他们也被封为一方都督,可依然没有被下令牧守地方。而且,李世民还限制李恪回长安的自由,非要经他的批准才行,以往的历史上只有皇子失宠了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因此,李承乾才没有像往常那样看到李恪表现稍微好点就发火,而王仁表和崔志机回答李承乾的时候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唯唯诺诺。
“你们说的对,孤确实不该以他今天的表现就认为他已经得到了父皇的器重,只是孤咽不下今天在太极殿上的这口气,你们说说看孤该怎么办?”
李承乾淡淡的道,通过苏娟半年的耳边风,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自己的情绪有了很好的掌控。
“太子殿下,现在大唐要面对的是北方强敌突厥,汉王今天虽然力挫了慕容顺,但同样也得罪了慕容顺,慕容顺是吐谷浑可汗最为喜欢的儿子,吐谷浑可汗岂能看着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受人欺负?因此,皇上今天对汉王的欣赏是因为他维护了大唐的尊严,可是一旦吐谷浑可汗为了今天的事情跟大唐兴师问罪,那么到时候承担责任的人又会是谁呢?”
赵节对李承乾道,然后露出了阴险的笑容。
“恩。”
李承乾会意,不由的露出笑道,“确实是好办法,那到时候孤王就等着看好戏吧!”
相对于崔志机和王仁表,赵节的分析更让李承乾受用。
“所以,殿下何必为了汉王今天愚蠢的表现让自己不高兴呢?殿下这几天应该出宫散散心。”
赵节继续说道,“听说候若依情绪很低落,殿下也该去侯府看看她,安慰安慰她了。”
“好!孤明天就出宫去趟侯府看看候若依。”
听到候若依三个字,李承乾的笑意更浓,他心里知道赵节的这个提议明显是针对李恪,是对李恪的一种打击,“明天你就跟我一起去吧!”
心情大好的李承乾微微的看了一眼赵节说道。
“诺!”
赵节同样的欣喜不已,他这么卖力的讨好李承乾,不光是因为李承乾是太子的缘故,而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支持李承乾的长孙无忌。
越王府,越王李泰的书房,聚集的是李泰的心腹王珪、杜楚客、苏勖、韦挺、温彦博、杜淹等人。
“汉王今天在太极殿上的表现你们都看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