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刂屎驼揭饧吧币庖彩遣荒苋鄙俚模
“恩——”
两人对李恪的话很赞同,不由的点头表示同意,而就这在这个时候,鼓声响起,军营中吹响了牛角号,表示阅兵演练结束。
李孟尝和孙贰朗及时收手,各自看了对方一眼,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是佩服对方的勇武,心里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情感。两人将各自的部下带回,重新组织士兵,整齐的站在了刚才演练的校场上。
李恪对张公谨和杜君绰微微一笑,起身走上前,大声说道,“将士们!”
“唰——”
所有士兵拔出了佩刀,竖直的用右手举刀胸前,喊道“杀——”
“将士们——你们都是合格的大唐军人!”
李恪继续说道,“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三个月来你们的努力,本王想告诉你们的是,你们是最强的,你们是最厉害的,本王将以你们为荣!”
“杀——杀——杀”两营士兵吼道。
“将士们,你们大概已经知道,本王率领五千鬼面骑出兵幽州,可是回到太原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三千人。”
李恪说到这里,校场上所有的士兵脸上露出了忧伤的神情,而李恪继续说道,“将士们,你们也知道本王出资在太原修建英雄冢想将这次牺牲在幽北草原的同胞们立碑的举动。可是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会被叫做英雄冢吗?”
李恪说到这里大声吼道。
校场一片肃静!
李恪吼道,“因为,每一个死在战场上,每一个为大唐荣誉而战的士兵在大唐百姓的心里都是英雄!”
李恪这句话说完,校场上的士兵突然“唰”的抬起了自己的头!
“你们都是大唐的军人,为了大唐的百姓,为了大唐荣誉,你们出生入死,你们都是英雄!本王为大唐能有你们这样的军人而荣,大唐的百姓因为有你们这样的大唐军人而荣;本王今天可以大声说,有了你们——大唐的军人,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李恪努力的吼了出来。
“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左右营两万将士喊道!
“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李孟尝和孙贰朗吼道!
“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点将台上的诸将吼道!
“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李恪大喊道,此时的他早已热血沸腾,同时他在心里怒吼道,“突厥人算什么,吐谷浑算什么,高丽又算什么?倘若能给我三千铁甲,我将率领他们将大唐的旗帜插遍全球!”
第六卷
第二百零五章 国士之心,兄弟之情
阅兵演练结束了,但是军营中左右营士兵发出的高呼声震撼天地,让所有的将领为自己看到的这一幕感到不可意思,同时也为李恪超凡的统帅能力惊讶不已。
但是,他们还没有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眼前出现的一幕又让他们彻底的陷入了疯狂。只见辕门外扬起了一片尘土,大地开始颤抖,杀气就像夜里的凉风一样袭来。慢慢的,大地颤抖的越来越厉害,“啪嗒——啪嗒!”
马蹄声越来越近,尘埃散去,就见八百骑兵疯狂的冲向了大营,马上骑士黑衣黑甲、长愬唐刀、三石硬弓的标准配置让诸将妒忌不已,而他们在冲进军营之后没有停住,而是继续向点将台而来,就见他们左手单手持愬,长愬倒提,右手握拳平胸给李恪行了黑衣卫特有的标准的军礼,然后慢慢的“唰”一声,整齐的停在了点将台前。
诸将震惊,诸将疯狂,双腿驾驭战马可以肆意奔驰,这需要训练多久才能达到啊!而且,优良的战马,只有大唐禁卫军可以配备的装备。而张公谨和杜君绰则是彻底的放下了他们镇定的表现,脸上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刚才八百骑兵远在五百步之外的杀气就让他们震惊,现在马上骑兵这样的身手,他们怎么能不知道这就是李恪身边名震漠北的铁骑黑衣卫鹰卫,而更加可怕的是这支军队从训练到成军不到三年的时间。
“禀殿下——”
陈其骑马上前说道,“都督府酒宴已经准备妥当,末将特来迎接殿下和诸位将军!”
“恩。”
李恪微微点头,他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两边诸将,见他们露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又见张公谨和杜君绰两人现在同样的一副不可思议,他心里暗自高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并州都督府管辖州府的范围地属北部边疆,跟突厥这样强悍的游牧民族接壤,各地驻守的将领都是经历过大仗,都是有战功在身的宿将,别看他们现在对自己很尊敬,那都是表面上的服从,可他们心里还是对自己不服气,而李恪这次安排这么一出,目的就是震慑这帮人,别让他们以后对自己阴奉阳违。
李恪见自己的目的达到,看了诸将一眼,微笑道,“诸位将军,你们刚到太原时本王念你们舟马劳累便没有为你们接风洗尘,今日各位述职完毕,而并州左右营阅兵演练也圆满结束,本王已经在都督府准备好了宴席,就当是给诸位接风洗尘吧!诸位将军——请!”
李恪继续对身边的张公谨和杜君绰两人道,“两位将军请!”
“殿下——请!”
诸将谦让道。
“殿下请先上马!”
张公谨说道。
李恪骑上了战马,在诸将和八百黑衣卫铁骑的护卫下回到了都督府。进了都督府,来到了都督府的大殿,宴席早已准备就绪,在李恪和诸将的相互推让下众人按部就班的入席,而被安排李恪这一桌上的人除了张公谨和杜君绰之外,就是他的心腹苏定方和许敬宗、陈其,还有已经归属于他的李孟尝及郭侍封和即将归附他的孙贰朗。
李恪高举酒杯,对诸将道,“今日本王有幸能够和并州各位将军齐聚一堂是本王的福气,大家干!”
“殿下过誉了——干!”
诸将也同时举杯高呼!
宴会气氛很热烈,酒过三巡,肉过五味,不知道是酒醉了还是故意为之,就见苏定方低声吟出了李恪在长安渭水边做的那首盗版加修改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渭水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被李恪盗版修改过的民族英雄岳飞的这首表现了他精忠报国思想的《满江红》名句被苏定方这样勇武豪迈的军人吟出,诸将听在耳中,胸中豪气顿生,他们自己似乎就已经身在定襄,生在草原,带领着千军万马在跟突厥激战。战鼓雷雷,战马嘶鸣,刀枪剑戈,血流成河。他的眼前,他的心中,涌起了战场上的豪情。而他身后的鹰卫虽然识字的很少,但是听到李恪读出如此豪壮的诗,也是热血沸腾,似乎也跟李恪一起在屠杀突厥的骑兵,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一样!
“好——好诗——苏将军好豪迈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张公谨喝了一口酒大声吼道,“我等男儿就该上战场,杀敌寇,卫大唐!”
苏定方微微拱手,“张都督过奖了,定方怎能做出这么慷慨激昂的诗句,此诗乃是殿下在长安渭水边有感而发所做,只是今日定方酒兴大发,又经历阅兵仪式,被殿下的一句话‘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激起了心中的感慨之情,让张都督见笑了!”
然后他拱手对李恪道,“定方唐突还请殿下恕罪!”
“此诗乃殿下所做?”
张公谨惊讶不已,身为军人的他能读得懂这首诗句中包含了诸多的仇恨,而诗句的含义又透露出杀伐果断的意境,他认为这样的诗词一定是出于征战沙场的大将之笔,没有想到会是眼前和蔼的没有一点杀气的李恪所做。不单是张公谨,就是坐在李恪另一边的杜君绰心中的惊讶也不亚于张公谨,内心的触动不低于张公谨。
“定方过奖了,本王只是在渭水边想到大唐和突厥的渭水之盟有感而发而已,难登大雅之堂啊!”
李恪很不要脸的谦虚道,“定方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本王自然明白,岂能有怪罪你的意思!本王敬你一杯!干!”
“干——”
苏定方也举杯一饮而尽!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敌人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张公谨吟完,目光中露出了一丝兴奋、喜悦、激动还有不为别人察觉的坚定,大声说道,“殿下心中之志乃末将终身之愿,强敌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只要强敌犯我大唐,殿下剑锋所指,我张公谨第一个冲上去!”
而张公谨的话刚说完,李恪还没有开口,就见杜君绰突然起身说道,“男子汉大丈夫,保家卫国,舍生取义乃是职责,而作为大唐的军人,杀敌卫国更是我们的本分,强敌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只要强敌犯我大唐,殿下剑锋所指,我杜君绰只会前进,决不后退!”
“好——好!”
李恪大喜过望,他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有招揽,张公谨和杜君绰就已经被自己的行为所折服,他看了身边的苏定方一眼,高声说道,“换大碗,上烈酒,本王要跟三位将军连饮三杯!”
“诺!”
黑衣卫领命,然后换了大瓷碗,搬上来了三坛子烈酒,这是李恪上次出兵漠北专门为自己和黑衣卫配备的,用于驱寒驭暖,而这样的烈酒喝起来更能表现出男人的豪情。
“咕咚——咕咚——”
四个大瓷碗,斟慢了烈酒,烈酒浓烈的酒香散到了整个大殿,李恪端起大碗,对着张公谨、杜君绰和苏定方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使大唐双将在,不教突厥过云州!——干!”
李恪话中的大唐双将众人自然明白,比喻的是现在的张公谨和杜君绰,因为他们两个一个是云州守将,一个是管辖云州军务的都督。
“干——”
四人道,张公谨和杜君绰被李恪的豪情所感染,已经不在乎他诗中所说的这两人到底是谁了。
李恪端起第二碗酒,“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人不怯,仇必雪,看我华夏男儿血。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饥啖美酋头,渴饮罗刹血。强敌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干!”
“干——”
四人一饮而尽,沸腾的鲜血,男儿的斗志,男人之间的豪言,李恪和三人豪言壮语在夜幕的黄昏中就像四尊战神发出的誓言,让大殿里的诸将胸中澎湃不已。
李恪端起第三杯酒,心里生出了一种对三人生生相惜之情,他突然低沉的说道,“今日是兄弟,永远是兄弟;有水一起趟,有火一起闯,今日不醉不归!——干——”
“殿下……”
张公谨语气哽咽,举碗的手有些颤抖,男人之间不需要说太多,只需要两个字兄弟,平淡的两个词就包含了很多的话语,李恪敢于跟他张公谨论生死兄弟,张公谨岂能不感动!
“扑通——”
一声,李恪的话就连杜君绰这样的一个硬汉也不由的动容,他跪地语带哽咽的喊道,“殿下——末将——”
“殿下——”
即使李恪不是第一次对苏定方这样表露兄弟情谊,可是苏定方却仍旧激动不已。
“干——”
李恪大碗平举,坚定的不容反驳的语气打断了三人的话语!
“干——”
三人都是七尺男人,今天终于被李恪言行和举动所感动,常言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而今天李恪以兄弟待他们,他们岂能不以兄弟代之?所以,他们三人目光坚定的注视了李恪一眼,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而此时的李恪在他们眼中已经不是什么大都督,不是什么汉王,而是一个男儿,一个重情重义的热血男人,一个值得他们誓死追随的霸者!
酒宴还没有结束,可是大殿中的诸将已经醉了,他们醉在了李恪的兄弟情义,苏定方、张公谨和杜君绰的忠君爱国的豪情之中。
汉王李恪、张公谨、杜君绰、苏定方四人今天终于在都督府的大殿中用他们爱国豪情写了终生矢志不渝的誓言,强敌胆敢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之!
第二百零六章 李治出生
翌日,李恪将张公谨和杜君绰亲自送出了太原城,看到两人远离消失的背影,他这才回到都督府,而他一回到都督府就将许敬宗和陈其两个人召到了书房。因为这几天各州府军事主将要跟他汇报军务,再加上左右营要校场上演练,让他耽误了不少时间,他从幽北回来之后就一直没有时间追查究竟是谁向突厥泄露自己行动的秘密,没有及时找出那个给突厥告密自己出兵幽州行踪的人,而现在所有的事情处理完毕,他清闲了下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潜在的威胁,他便想立即开始追查和处理这件事。自己身边这个潜在的威胁一日不能除掉,他自己就觉得一日不能安宁。
而此时的都督府书房,李恪正在和许敬宗、陈其商量这件事情,因为他们两个是负责黑衣卫情报工作的主将。
“殿下放心,微臣一定尽力而为。”
许敬宗说道。
“陈其,七杀的行动最近进展如何?”
李恪也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组建的黑衣卫七杀在这段时间有没有真正打击到长孙无忌潜在的实力。
“禀殿下,到现在七杀还没有发来具体的消息,末将也不清楚他们的行动如何?”
陈其回禀道,他作为黑衣卫的副将,鹰卫的主将,黑衣卫七杀也是他手下的一个组织,李恪问话他自然要回禀。
“传令七杀,两个月内我要见到行动的效果,不然本王撤了这个组织。”
李恪对七杀的钱财投入很大,对于他们三个月连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回来颇感失望,才会如此愤怒。
“殿下,你的意思是加强长安的情报侦察力量?”
许敬宗不敢确定的问道。
“恩,本王认为我们这次的行动泄密很可能与长安某个人或者某个势力有关,自从本王撤出长安来到太原之后,长安那边的情报系统有所减弱,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强大了,很多发生在长安的事情我们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可靠的信息,可是我们自己的实力减弱了,而我们在长安的敌人的实力却有增无减,这样的形式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很不利,毕竟长安才是根本,太原只是一席之地,所以本王决定让朱童去长安坐镇负责长安的情报系统。”
“诺。”
陈其应声答道,朱童是他的部下,李恪只是说了个大概,细节还是需要他自己去安排,“殿下放心,末将待会就去安排。”
“恩。”
李恪点头道,“长安的情报系统要加强,但太原的情报部门也不能松懈,这次在幽北草原的遭遇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防止身边那些不为我们了解的敌人,所以太原府的情报系统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延族这件事本王就交给你负责,你一定要将我们在太原的敌人卧底挖出来。”
“诺!”
陈其答道。
“恩,延族,本王再交给你一件任务,皇后怀孕也有一个时间,本王估计六月份可能就会诞皇子,父皇对皇后很宠爱,孩子百岁的时候父皇肯定会设宴款待群臣,你务必要在那个时候替本王写份折子,内容就说本王为了表达孝心要回长安给皇后和母妃请安,要给新生的皇子或者皇妹庆满。”
“殿下放心,微臣知道该怎么办。”
许敬宗在李恪说话的时候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不急不慢的答道。
“恩——该吩咐你们的都吩咐了,你们就先下去吧!”
李恪一边翻开了书桌上的书详细的看了起来,一边摆手示意道。
“诺。”
两人躬身离开了书房。
时间过的很快,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李恪在这半月内除了处理都督府公务就是在都督府校场练武。不是说他闲的没事干,而是他有很多事情,只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而已。就在这半个月他至少去过李言的府上两次,他是想跟太原的士族们拉拉关系,探探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可是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李言这支老狐狸就将话题引开,李恪知道自己的实力现在还是很弱,他们不敢过早的把宝压在他的身上,所以表现出观望的态度,对现在的他不感兴趣,因此他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也不想急于一时,只能想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慢慢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让他们认可自己。
而在这半个月的练武过程中,他的心里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经历了几次大战,他的剑法更加的娴熟,通过在战场上的不断磨练他的进步可谓神速,只是越是进步神速他就越觉得自己所练剑法不适合战场上大规模的厮杀,反而刀法更适合劈砍。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他就想结合自己的剑法,结合自己战场上的经验,创出一套适合配唐刀的士兵所习练的刀法。
天空烈日高照,校场上的李恪热汗淋淋,他将手中劈出的唐刀收回,将唐刀交给身边黑衣卫士,从兰儿的手中接过锦帕擦去自己头上的热汗,自语道,“真想要创出一套适合战场上杀敌的刀法还是缺少实战经验啊!”
“殿下,你在说什么呢,什么杀人的刀法,实战经验的?”
兰儿听见李恪自言自语说的不是很清楚便开口问道。
“没什么,本王只是刚才练武有所感悟而已。”
李恪看了兰儿一眼笑道,“校场太热,我们回去吧!”
“恩。”
兰儿乖巧的跟在李恪的身后,两个人刚回到前厅,就见许敬宗急急忙忙的走了进来,他看到李恪后也不施礼便急切的说道,“殿下,微臣得到从长安传来的消息,说皇后于三天前的子时诞下一名皇子,皇上知道后很高兴,当场就给皇子取名为治,听说还要在治皇子满月之日在太极殿大宴群臣,表示要与民同乐,想为皇子祈福。”
“恩。”
李恪听完完沉默不语,他在想李治终于出生了,传说中的唐高宗终于降临到了大唐。突然,他看到了身边还在静等他回话的许敬宗,急忙收回自己的思绪,“延族,你立刻替本王向父皇上奏折,本王必须要趁这个机会回趟长安。”
“诺——”
许敬宗道,“如果殿下没有别的吩咐微臣现在就去写。”
“恩,你现在就去写吧,送到长安的时间不要太早,免得父皇起疑心。”
李恪告诫道。
“微臣明白!”
许敬宗躬身离开。
许敬宗离开,李恪坐在榻上,兰儿及时的给他沏了一壶茶放在了案几上。可是李恪半晌都没有动那杯茶,他的心里现在只想一个人一件事,那就是李治。
历史记载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宠爱达到了别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种宠爱在长孙皇后病逝后便被转移到了她的幼子李治身上。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便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然而,对于李世民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在《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
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得到复证。
这就是说李世民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的心灵。同时,因为李世民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依旧多年无子嗣。
想到这里,李恪又想到许敬宗刚才汇报给自己的消息,说李世民要在李治满月之后在太极殿大宴群臣,表示要与民同乐,想为皇子祈福。
“哎!看来李治还真是子以母贵啊!”
李恪叹息一声,不过沉默了片刻他又释然,对于现在只是一个婴儿的李治他倒是没什么好怕的。自从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后的追杀到一个月前他在突厥被突厥骑兵围困截杀,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实力决定胜利,只要你去努力,只要你去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他经历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争夺储位胜出的几率越大。刚开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不能登上皇位是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恪不是嫡出,他不是皇后所生,古代封建王朝有个制度那就是传位首选就是嫡出。
二是李恪是杨妃所生,杨妃何人,她乃隋炀帝之女,他也就是隋炀帝的外甥,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骑射,在当时也不可能让他当上皇帝。就算李世民想立他为储,那群跟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下大唐江山的大臣也会玩命的反对,立太子这种大事,不可能由皇帝一个人决定。所以,他是没有得到士族的支持。
三是国舅长孙无忌的阻扰,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当然希望皇位传给他的外甥。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在朝臣中权重无比,为了在太宗之后仍维持这种局面,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应该由一个仁孝听话的外甥充当,这样,自己会得到尊重,权势会得到保障。而晋王李治生性懦弱,自然成为他极力支持的对象。
可是,现在看来这三个原因未必就是自己不能登上帝位的真正原因。不是嫡出这个事实他改变不了,他也不想去改变,他只能说是他争储最大的劣势。而第二个原因说他是隋炀帝的外甥,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而李恪觉得这个说法不成立,太站不住脚了。自己的身上是有隋炀帝的血脉,同样也有李世民的血脉,自己是李氏子孙,岂能因为前朝的关系就很草率的说自己登上皇位的话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呢?谁会信这样的言论?李世民不信,大唐的朝臣肯定也不会信。
所以,李恪认为自己不能当皇帝的原因不止这么简单,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像玄武门政变并非历史上所记载的那般一样。至于有多复杂,以他自己现在所了解的信息和掌握的情报还是完全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
但是,对于皇子李治,李恪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李治现在还只是个婴孩,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对自己根本没有威胁,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于他成年之后的举动。因此,想要将这个威胁扼杀在摇篮里就必须要在李治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他进行养成教育,以自己的手段不难将他教育成一个不贪恋皇位尊敬兄长的好弟弟。至于怎么教育,李恪想到这里不由的“嘿嘿”一笑。
李恪现在不担心新生的皇子李治,而是担心李世民是否能够批准自己回京。他急着回京是因为候若依的事情,从漠北回到太原之后他就得到了鹰卫传来消息说候若依病好已经回到了长安。而现在的太子李承乾已经大婚,候若依没有成为太子妃,但已经是降至许配给李承乾的人了,所以她回到长安之后的处境很尴尬。她既然已经许配了李承乾,虽然没有当上太子妃,在礼制上仍然是太子嫔妃,李承乾有权利随时将他纳入东宫。而最近听说太子李承乾经常去侯府看望候若依,有想将她纳入东宫之意。因此,李恪才会这么急着想回长安,目的就是阻止候若依进入东宫。
自己的女人绝对不会让别人抢走,绝对不!这里李恪对自己在经历了漠北一战之后给自己的誓言,只要自己争取就有希望,不争取什么都没有!
第二百零七章 理想是禽兽
李恪在太原焦急的等待着李世民的回复,急切的盼望着能够回长安看看候若依,而恰恰这样的等待才是最让人煎熬和难受的,他就像被上百只蚂蚁在自己的骨髓里撕咬一样,李恪难以忍受这样的等待,每天不能安静的在都督府看书或者在校场练武,只能率领鹰卫出城去打猎,纵情于打猎之中以排解自己心中对候若依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之情。
而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的很快,距皇子李治出生的六月十三日已经过去了十五天。这天正好到了六月二十八,李恪刚吃过早膳便和陈其、王中长三人跨出都督府想要到郊外打猎,他们刚出了都督府大门就见十多匹快马急促的奔向了都督府。李恪举目远望,看到马上的士兵的装饰不像是黑衣卫的军服,而等到骑兵距离他只有三百步的时候他才看清楚原来来骑是李世民的禁卫军千牛卫。
十三匹战马上的千牛卫老远就看到了都督门口的李恪,他们在距离都督府还有五十步的距离便勒住战马,快速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十三名千牛卫整整齐齐的给李恪施礼,等到李恪示意他们请起时,他们当中的一个校尉这才从身上拿出公文递给李恪。
千牛卫对自己的恭敬让李恪颇为不解,虽然自己是大唐汉王,贵为王侯,但是千牛卫是护卫李世民的亲卫,今天怎么会对自己这么尊敬呢?而当李恪看到手里拿的竟然是盖有兵部大印的公文时心中就疑惑不解,他不知道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兵部对自己下发公文还要让千牛卫送信?自己只是给李世民上奏请求庆祝李治满月的奏章,他也用不着用兵部公文回复自己吧?难道是另有旨意不成?他快速的拆开公文,一目三行的快速将内容看完,脸上严肃的表情一扫而光这才露出了笑容。
“诸位将士们一路辛苦了,还请随本王府中的侍卫前去休息。”
李恪对千牛卫说道,然后他又对身边的王中长道,“你安排几位千牛卫的将士去府中休息,给他们每人赏一贯钱。”
“多谢殿下!”
十三名千牛卫高声喊道,李恪在太原的事情他们有所耳闻,特别是三百鹰卫破一千血狼卫,五千鬼面骑破两万突厥骑兵还能够安然回到太原的传闻让他们对李恪好奇的同时也很敬佩。而今天看到李恪的和蔼和大方,让十三名千牛卫对李恪更加恭谨有加。
李恪不再理会跟随王中长离开的十三名千牛卫,神情愉悦的对身边的陈其说道,“命令鹰卫解散,我们回府,今天不去打猎了。”
“诺。”
陈其答应一声,一挥手,门外三百鹰卫有条不紊的从侧门进了都督府。
李恪回到书房,静坐在书桌前,心中高兴的同时有些忐忑。兵部发给他的公文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他回长安详细汇报这次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只字未提是要嘉奖他还是处罚他。而对于这次的幽北战役,李恪不想张扬,毕竟没有通过兵部的同意他就擅自出兵,已经违反了朝廷的制度。只是,五千骑兵出了幽州,三千骑兵又从漠北回到了云州,这样的大事李世民不知道也难。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李恪对兵部的这份公文百思不得其解,他重新拿起公文看了一遍,见上面除了刚才的这些内容再无其它的意思,他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突然,他猛地抬起头似乎想到了问题的关键,难道是李世民用兵部的名义同意了自己要求回长安给李治庆贺满月,才会让兵部给自己发这么一份公文。恩,李恪觉得应该是这个意思,李世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