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依,你过了今年就是十六岁了,也该到了出嫁的年龄。”
侯君集语重心长的说道,“如果,你真的喜欢汉王,就跟爹爹说,爹爹就是拉下这张老脸也要跟皇上说让他赐婚与你。”
若依听到侯君集如此说,心里喜道,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己的父亲,半晌才道,“我们只有一面之缘而已,爹爹你就不要再取笑女儿啦。”
她嘴上如此说,心里却也是一酸,自己确实和他只是一面之缘,也不知道他是否也像她一般在想自己呢?
侯君集哪有不明白女儿的心思的,他突然笑道,“那就好,不喜欢他就好,爹也不用拉着老脸去求皇上给你赐婚了。”
“爹,你——”
若依在听到自己的父亲说要请求皇上赐婚给她和李恪,心里甜蜜不已,但听到自己的爹说她不喜欢李恪,就不去请求皇上,心里一急,觉得委屈,低声道,“但凭爹爹做主。”
侯君集听到若依如此说,笑道,“若依真是长大啦,心思已经不在爹爹这里啦。”
然后,恢复了严肃的表情,“但是,这件事情你不要伸张,我还要跟你娘商量商量后再做决定。”
“谢谢爹,女儿明白。”
若依起身娇羞的说道。
“那你休息吧,我就不打扰你了。”
侯君集说完,离开了若依的房间。
侯君集一离开房间,香儿就走了进来,看到若依的神色不正常,小心的问道“小姐,老爷没说你什么吧?”
“没事,你把画收了吧,我困了,要休息会。”
若依说道,她确实喜欢李恪,可是当自己的爹爹说到要让皇帝赐婚的时候,她的心里很乱,她不知道李恪是否也会喜欢自己呢?毕竟自己只跟她有过一面之缘,还因为香儿的缘故让他对自己的印象不是很好。还有,他身边那个女子到底是谁呢?看他们的样子不像是主仆关系啊。
如此一想,她的心里又升起了一丝淡淡的愁绪。
侯君集在走出若依的房间后没有去正妻郑氏的房间,而是径直来到了自己的书房。他虽然是一个武将,但身为世族大家的子弟,他也时常翻阅一些书籍。他深深的知道,在大唐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之后,最需要的不再是勇猛的悍将,而是懂得智谋的能臣。所以,他对一个人是否有学识看的尤为重要。他认为,一个人的勇猛是天生的,是天性使然,而学识是后生所学;只有懂得学习,懂得运用智谋的人才能在仕途上一片坦荡。
今天,通过自己女儿口中的叙述,他又重新的认识了李恪。通过若依的叙述,再通过李恪这段时间的种种举动,他似乎察觉到李恪的不简单。
举办蹴鞠比赛,聚集自己的在民间的威望和人气;习练王羲之书法,博得李世民的青睐;举贤不避亲的上书举荐苏定方,显示出了他的识人之能。种种举动,要不是因为若依,自己差点就被他的外表迷惑。
如此的费尽心机,如此深城府,作为一个皇子,如果不是为了皇位,还能为了什么呢?
“太子懦弱,东宫皆由长孙无忌说了算。”
侯君集暗自道,“皇上年轻气盛,还有数十年的精力。如果,长孙无忌真有什么不测被免职或者流放,那李承乾在东宫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东宫十有八九要易主。如此一来,如果长孙皇后不再生下皇子的话,最有资格入主东宫的当然是卫王李泰。可是如今有了李恪,以他的计谋和表现出的势力分析,李泰入主东宫必败无疑。李泰一败,那除了李恪谁还有资格坐上太子的位置呢?”
侯君集如此一想,心里有了定计,“既然如此,若依又喜欢他,我又怎么能不搏一搏呢?太子今年十五,明年十六岁就要大婚。太子大婚之后,李恪也该到了娶亲的年龄。如此算来还有两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足够让自己和他搞好关系。等到若依真要是嫁给他,等他做了太子,当了皇帝,自己难道还不比长孙无忌强百倍?”
侯君集如此想着,脸上慢慢的浮现出了笑意,往昔压在他心头的烦恼早已一扫而光。可是身在汉王府的李恪却不知道,他在元宵灯会上的表现,已经让人在他的身上打上了主意。
此时的他正在想如何提高大唐的印刷质量和数量,让自己接下来今后所要的做的事情能够更加顺利。
第九十九章 书房论势
李恪在看书的同时想着如何提高印刷的质量和数量。因为在唐朝还没有活字印刷术,所以书籍的价格很高,不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是看不起书的,所以如何提高书籍的印刷数量就成了他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很大,推动大唐文化发展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会让他得到天下读书人的心。因为,书籍有了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价格就会便宜,这样会让更多的贫家子弟买得起书,能让他们读得起书,学得到知识。如此,他们以后也有机会考取功名,再也不会觉得读书只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享有的专利。
除此,他心中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大唐办理一所类似于后世的综合性大学。这是他期待已久的事情,而印刷术的提高会对他开办学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此一来,他的日子倒是过的清闲,除了看《论语》就是和府中聘请来的工匠研究活字印刷术。但是,他过的好就会影响别人的心情,这个人自然就是太子李承乾。苏定方入主千牛卫,明眼人就能看出是李世民在刻意的提拔他,目的就不言而喻,是为了组建新军培养将才。而他自己推荐的赵节却被李世民直接无视,奏章也毫无音讯,这如何能让身为太子的他顺心呢?他可是太子啊,大唐未来的皇帝,自己推荐的人怎么就比不上李恪一个王爷推荐的人呢?
所以,东宫众官员成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不是对身边少师李刚的授课不满,就是对少傅张玄素平时生活上的规劝冷言冷语的耻笑。即使这样他还发泄不了自己心中不满,要不是长孙无忌及时的制止他,他又该做出殴打宫女和内侍这样的事情来。
所以,他的元宵过的极为郁闷,特别是李恪在场的时候让他心里极为不舒服,看他很不顺眼。要不是元宵赏灯的时候李世民在身边,他肯定不会给李恪什么好脸色。
而相对李承乾,李泰对这件事情表现的很淡定。他本身就不喜欢武略之事,对军队的事情就更加不感兴趣。只是他妒忌李恪在李世民面前受宠,看到他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才会跟在李恪身后上书举荐程名振。其实,在他的心里认真做学问,得到李世民的夸奖才是最根本的,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认为太子之位的争夺不能靠武力,而是靠才学,谁能得到李世民的青睐,谁就有可能夺得太子之位。但是,有一点他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他和李恪得不同之处。他是嫡子,是皇后所生,而李恪不是嫡出,还有就是他是隋炀帝外孙的身份,注定不可能和李泰一样靠才学夺得太子之位。
所以,李泰对自己的老师王珪这个人比较上心。元宵节的前几天王珪、杜淹还有韦挺三人已经入京见过父皇,正式担任了他的谏议大夫的职位。对于李世民任命他为卫王老师的身份他也没有反对,所以李泰在想如何处理好自己和王珪的事情。是否能把他收为己用呢?虽然王珪职位不高,但他身后所代表的世家的势力不小,而且才华学识也是当时翘楚。
就在李泰想如何收复王珪为自己所用的时候,下人禀报他说王珪求见,正在客厅等他。李泰一听,急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和下人一起来到客厅。
远远的就见一个四十开外,身形不高,面貌清瘦的青衣男子坐在客厅饮茶。李泰知道这人就是王珪,忙快步上前施礼,“青雀见过恩师。”
王珪在李泰现身客厅的时候就发现了他,只是他想试探下李泰,所以才装作没看见。如今见李泰给他行弟子之礼,立即起身将李泰扶起,“殿下大礼,老臣不敢承受。”
但是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极为满意李泰的态度,能够抛下皇子的身份,执弟子之礼,这不是平常的皇子所能做到的,特别是李泰还只有十四岁,能如此尊师重道就更加难能可贵。这让他对李泰的印象有了改变,觉得这个皇子还是有地方值得自己教导他的。
李泰微微一笑道,“圣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既然老师已经被父皇任命为青雀的授业恩师,青雀岂能不行弟子之礼?再说老师学识渊博,青雀向你请教学问之事,就该执弟子之礼才对。希望老师以后不要推辞,让青雀背上不尊师重道的骂名。”
王珪在听到李泰的这几句话,心里一惊,随即对他赞叹不已,内心忖道,“此子不简单啊,以退为进,让他没有选择,以后自己只能硬生生的要受他的大礼。”
又想到自己当年在东宫李建成身边时何尝被人如此尊重过,不由暗自叹道,“自古君王礼贤下士也不过如此啊。”
如此一想,他心中有了决定,倒是想有意的想试探下李泰的态度。
“殿下,老臣当年跟随隐太子殿下身边出谋划策,如今幸得皇上赦免,才能高居谏议大夫之职,老臣实在是感激不尽。虽然皇上任命老臣为殿下之师,但臣实则还是建成余党,终究不能为外人所容。殿下如此待臣,岂不自毁名誉尔。”
李泰听王珪如此说,知道他在试探自己,心道,“你已经被父皇赦免,都是朝廷谏官,岂有建成余党之说?”
所以,他表现的更加诚恳,“老师此言差也,父皇任命老师为谏议大夫,又任命老师教导青雀,乃是看重老师的才学,老师岂能妄自菲薄,让自己陷入不义呢?再者,老师教导青雀,青雀就该对老师执弟子之礼,岂能因为他人闲话而做违背师道之事呢?青雀岂能是这种贪图名誉之徒?”
然后就见李泰施礼道,“还望老师不要再做推辞。”
王珪听李泰说的诚恳,心中动容,这才哽咽道,“谢殿下,老臣毕定不负殿下所望,尽心教导殿下。”
李泰看到王珪的神情就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内心喜欢不已。像王珪这样的读书人很重气节,他只要答应你尽力教导,就不会再做不仁不义的事情。所以李泰也就直接问道,“青雀确实有一事不明,还望老师赐教。”
王珪听到李泰跟他请教问题,神情严肃的道,“殿下请说。”
李泰将王珪让到座位上,自己坐定之后才道,“如今父皇组建新军在即,朝中大臣文武百官,无不上书陈述建议,举荐人才,不知道青雀该如何行事?”
王珪听完李泰的问题,微微沉思了片刻,问道,“殿下想如何行事?”
李泰知道王珪想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将自己如何上书,李世民如何置之不理的事情跟王珪说了一遍。王珪听完之后神色不变,依旧问道,“殿下如此行事,所谓几何?”
李泰被王珪一问,半晌不语,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王珪。他的举动很明显不是举荐人才,再说他也没有值得举荐的人才。虽然程名振是个将才,但对于骑兵之道他还是不精通。所以,他要是说假话,说自己为了举荐人才肯定会遭到王珪的反感,认为他不信任他,不够坦白。但是,如果说自己看到李恪发展实力而跟风,想浑水摸鱼,又很难开口。
王珪见李泰不语,神情依然不变,慢慢的饮着茶,静静等候。
李泰内心挣扎了片刻,权衡一二之后作出了决定,“汉王举荐府中校尉苏定方组建新军,本王才如此行事。”
李泰说的很简单。
王珪在李泰说完之后才开始思考起来,因为李泰的坦诚,他的心才真正的归到了李泰的身边。毕竟当年在李建成身边时,李建成就对他不够坦诚,做什么事情都不明言,不然事情的结果也不会闹到今天这样的身首异处的地步。而李泰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坦诚才会让王珪彻底的归附到了他的身边。
“恕老臣直言,殿下此举不妥。”
王珪突然道。
“还请老师指点青雀。”
李泰诚恳的说道。
“殿下如此做目的何在?老陈不必说殿下自己也清楚。”
王珪看了着李泰,字斟句酌的说道,“只是殿下有没有想过你和汉王的不同点呢?”
“不同点?”
李泰疑惑道。
“殿下乃是皇后所生,皇上嫡子,而汉王虽是殿下兄长,但只是杨妃所生。自古兄弟,虽有年龄之分,但庶嫡有别,如何行事岂能相仿?所以,殿下所行之事,不适合汉王。而汉王所做之事,也不适合殿下。”
李泰听王珪说的隐晦,还是有些不明白,看了一眼客厅,见没有任何人,这才端正态度,“请老师明言。”
王珪心已归附李泰,也不在意自己说的话是否被他泄露出去,直言道,“殿下是皇上嫡子,如果东宫有所不测,那入主东宫的将会是谁呢?殿下不会不清楚吧?所以,老臣才说殿下和汉王有不同之处。他是庶出,你是嫡子,殿下比汉王更有资格入主东宫。所以,有些时候汉王是在兵行险招,而殿下岂能学他?白白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呢?”
王珪如此一说,李泰的心里恍然开朗,细细一想,他确实觉得王珪说的有道理。如果东宫李承乾出什么问题,那他是李世民的嫡子,他才有资格做太子。而李恪只是庶子,自古立储不立庶,所以李恪当太子的机率很小。是自己最近被他种种举动所引导和诱惑,才至于做出如此不智的事情。
想到此处,李泰觉得自己今天终于遇到了可以给他出谋划策的心腹,心中感慨不已,心道,“若是不遇到王珪,自己还真就误入歧途了,看来以后什么事情还要多向王珪请教才是啊。”
想通这点,他又恭敬的问王珪,“老师以为青雀今后该如何行事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王珪很自然的说道,“并且,殿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帮助汉王,只有如此今后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李泰听到王珪的回答,细细揣摩了片刻,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心里豁然开朗。然后他看了一眼王珪,见王珪也在看他,两人相互注视会心的笑了起来。
让李恪和李承乾相斗,让他们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出手。而李恪的实力越大,李承乾就越加不是他的对手,李世民也就越会的提防他。到时候李承乾一倒,即使李恪取得了胜利,恐怕也不溶于李世民的眼中。
王珪看到李泰懂了他的意思,心中也是高兴不已。他给李泰的计策确实是条诛心之计,只要李泰能按他的计策行事,太子之位迟早是他的。随即又想到当初,李建成要是像李泰这样和他坦诚相待的话,估计大唐的皇帝早就是他了。
李泰知道今后自己该如何行事了,心里积压的惆怅一扫而光,又问了一些王珪在京城的生活和起居,这才将王珪送出卫王府。
李泰有了收获,而同样李佑也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东西。他和权万纪还有薛大鼎、昝君莫等人商量组建的护卫死士的事情今天终于有了结果,昝君莫终于给他训练出了一百名死士。虽然,这些人的实力不能跟黑衣卫相提并论,但是这些人贵在以命相搏,可以为他做任何事而不会暴露他的身份,这比起李恪黑衣卫更加的让他用的放心。但是,同样他也得到了薛万彻和王文度的回信,信中表示了有支持他的意思,让他觉得自己离太子之位又进了一步。所以,他这几天来过的虽不舒畅惬意,但对于苏定方入主千牛卫的事情倒不是像李承乾那么般的大发脾气。
第一百章 新军主帅
王珪在拜访完李泰回府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履行其他谏议大夫的职责,给李世民上了几条有针对的建议,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而同时他也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和青睐。
而侯君集也在这天登门拜访汉王府让李恪吃惊了不小。侯君集是谁?关陇集团中的军方代表,世家大族中的豪门子弟,李世民的身边除了李靖李绩李道宗李孝恭之外最能征善战的大将。如今突然来拜访自己,自己如何不惊呢?他和侯君集没什么交往,而侯君集也表现出不怎么喜欢他。所以,李恪自始至终就已经将他划到了李承乾或者李泰的一方,根本没有想过跟他有什么接触。可是,今天他突然到访,究竟是什么目的呢?李恪确实不知道,他很疑惑。他一边走一边想,如此想着,不多时人已经来到聚义殿。
侯君集身为李世民秦王府的老人,对以前的秦王府也就现在的汉王府极为熟悉。所以,他坐在聚义殿里显的很平静,就像一个离家的浪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一样。看到李恪走了进来,他起身施礼道,“末将侯君集见过殿下。”
李恪在侯君集还没有施礼之前就已经将他扶住,笑道,“潞国公不必多礼。”
然后,一摆手道,“请坐。”
侯君集随着李恪的话音落座之后,李恪才开始仔细的打量起他来。就见他长的身形健壮,孔武有力,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长年在外征战让他的脸上已经有了几条皱纹,但仍然掩饰不住他久经沙场所历练出来的彪悍之态。
李恪在看侯君集的时候,侯君集也在注视他。眼前的李恪温文尔雅,丝毫不像他以前经常看到的那个神态高傲,性格孤僻的王子。而现在他表现的如此谦虚,表现的和蔼,让侯君集第一次真正的感觉李恪在被刺后性情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李恪遇刺之后,他就没有再跟他接触过,即使昨天从自己女儿的口中得知他的才华,还有他遇刺后的一些举动,他还是很怀疑李恪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如今再看眼前的他的表现,淡定和从容已经超出了他的年龄,如此的城府,如此的心机,终于验证了他的猜测。他遇刺后性情的转变,如此掩饰自己,确实不是想当一个王爷这么简单。如果要不是自己女儿的叙述和他因为久在秦王府而对他有所了解,还真被他的举动给瞒住了。想到此处,侯君集心中大定,知道自己的推测没错,而只有这样的李恪值得他为此一搏。
李恪见侯君集也在注视他,忙收回目光,“潞国公能够光临王府,汉王府真是蓬荜生辉啊。”
他心里已经将侯君集排除在了自己所能收服的武将行列,所以在心里一直很排斥他。因此,侯君集突然拜访他,他倒是不知道该怎么跟侯君集交谈,只是象征性的说些客气话,也不问他来汉王府的原因。
而侯君集此行的目的,一是为确定李恪是否如他所想,隐藏自己的实力,有意东宫之位。二是想跟他叙叙话,拉拉关系,以至于让李恪对自己产生好感然后再得到他的信任。所以,说话的时候也显得很客气,毫无世家大族的蛮横,也无军旅之人的粗犷,两人倒是谈的也挺愉快。
“殿下说的哪里话,末将连日来公务繁忙,直到今日方才空闲,特此过来探望殿下。”
侯君集笑道。
“多谢潞国公挂念,本王深感荣幸,本王也想跟将军请教兵法韬略,排兵布阵之道,只是将军公务繁忙,不敢打扰尔。”
李恪说的也很谦虚。
李恪毕竟还年轻,说话方面有所欠缺,这句话一出口便被老人成精的侯君集逮了个正着,“殿下无须顾忌,末将最近并无大事,公务也不甚繁忙,殿下如果有什么问题,直接可以询问末将,末将在府中恭候大驾。”
李恪听侯君集这么一说,心中后悔不已,悔不该太过谦虚把自己给卖了,只能讪讪一笑,“会的会的,本王一定会登门请教。”
侯君集见自己的目的达到,而且还让李恪自己给自己摆了一道,心中高兴,而李恪却愁苦不已,但是脸上依然没表现出来,两个还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聊了片刻,侯君集见时候不早了,这才告辞离开,而李恪也很有礼貌的将他送到门口。等侯君集离开之后,李恪陷入了沉思。
侯君集除了他关陇世家的身份之外,不但是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且还是一位政务精通的能臣。历史记载,魏征就曾向唐太宗推荐过侯君集,让他任仆射,并说,“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可见其才能并非像一般的武将可比。而他自己也比较敏而好学,在贞观十二年(六百三十八年)迁吏部尚书后发现自己学术上没有造就,欠缺很多,便发愤读书学习。后来做到了“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给他的仕途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但即使当时魏征举荐他,李世民依然没有任命他为仆射,他认为侯君集喜欢自我夸耀,爱慕虚荣,所以没有重用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侯君集颇有见解,它就是卫国公李靖。唐太宗要他教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
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君集意不在人,必将反矣。”
至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而侯君集的谋反验证了李世民的识人之能,侯君集确实不满他对自己的分赏和职位而怨恨在心,才会作出谋反之事。但是,在同样的事情上体现出李世民作为君王最为大度的一点,他不但没有撤销凌烟阁侯君集的画像,还特赦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流放到岭南,也算是给了这个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一点安慰。
因为这些问题,李恪始终不敢打侯君集的主意,始终跟他保持着距离。因为,这个人是个危险分子,就像是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爆炸,伤及自己。但是,今日的交谈,自己已经亲口说有机会要跟他请教兵法,人家还说会在府中等候。这不去肯定不好,去的话就又跟他有了牵扯,让李恪好生为难。
时间又过了三日,朝廷讨论已久的组建新军问题也有了眉目。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封德彝、萧瑀、房玄龄、魏征和杜如晦等人的讨论下初步确定了苏定方关于组建骑兵的法案,李恪重骑兵组建方案也在大家的讨论中最终确定了下来。新军方案的确定后,主帅的人选就成了议题之一。
对于这个人选,讨论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慎重,举荐的人才不是当世名将,就是战功彪赫的宿将。但最终只确定下来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李靖、李绩和侯君集。
就听见李世民在御书房中对着众人叹道,“李靖是组建新军的最佳人选,可是他领兵在外,防御突厥和吐谷浑边境,短时间内难以抽身;而李绩要防御梁督师,并且要随时做好发兵攻他任务,所以也是脱不开身。其他的将领要是让他们领兵打仗,冲锋陷阵,确实能够取胜。如果让他们训练新军,打造一支威猛的雄师恐怕很难胜任。如此,能担任此任的也就侯君集一人而已啊。”
“皇上所言甚是,如今在朝的将领,也只有侯君集能担当此任了。”
封德彝适时的拍马屁道。
李世民见除了封德彝众人都不说话,随即问道,“玄龄、玄成还有克明,你们对侯君集出任新军练兵使有何建议和看法?”
“皇上,臣以为侯君集能担当此任。”
魏征简短的说道。
“臣等人也同意侯君集担任练兵使一职。”
众人在李世民询问之后答道,李靖、李绩和侯君集三人都是他们选出来,任何一个担任练兵使他们都不会反对。
李世民一笑,“既然你们都同意,那组建新军主帅的问题就这么定了吧。还有,苏定方的骑兵建议不错,其人也忠勇可嘉,就让他担任副使一职,协助侯君集吧。”
李世民说完,看了众人一眼,见大家都没有反对,这才让中书省拟旨。而众人中唯有长孙无忌一人没说话,侯君集身为李世民身边的老人,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他倒是没什么觉得不妥,只是苏定方一个王府校尉突然升为一军的副使这就让他觉得值得揣摩。但是,他在这件事情始终跟大家保持了一个态度,因为他不想把自己针对李恪的态度做的太明显。
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协力
侯君集从汉王府回到府中,就将李恪会来府中拜访他的事情跟若依说了一遍。若依听后很兴奋,当即问侯君集,“爹爹,不知道汉王殿下什么时候过来?”
侯君集看到女儿欣喜的神情,心中微叹,淡淡的说,“为父也不知道,等等吧!”
他今日在汉王府中对李恪的表现很满意,不卑不亢,从容淡定,这样的人将来成就肯定不会差。即使他现在只是一个皇子,只要给他时间,侯君集能肯定李恪一定不会放过机会。而他又看了眼前自己乖巧的女儿一眼,觉得李恪娶自己的女儿,也不会委屈了她。心里顿时感到安慰,同时也坚定了要辅佐李恪的决心。
而若依回到自己的闺房之后,兴奋的拿出了李恪的画像看了半天,这才放下,俏脸一红暗自道,“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够来到府上呢?是来看我,还是……”
想到这里,她觉得自己有点冒失,不由的脸更加红起来。幸好没人看见,倒是没有让她显得尴尬。她将画小心的收起来,细心的放好之后,走到窗前沉思片刻,这才提笔又在纸上画了起来。
自从她知道自己喜欢的男子是李恪之后,她就通过闺中密友们的口中了解到了李恪的一些情况。比如他的善书法,尤其对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深受李世民的赞赏。所以,她想着有一天如果遇到李恪,非要让他给自己的画上题字。
而今天,侯君集告诉她李恪过几天要登门拜访,她想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他给自己的画题字。可是给哪幅画题字呢?在窗前沉思的时候她有了决定,所以才提笔想快点赶制出心中的那幅画可以让李恪题字的仕女图来。
而李恪在侯君集走后,冥思苦想也想不通侯君集拜访他的目的,只能作罢。然后,他又将心思放在了两天之后二月初一的一月两次的朝会上。他觉得组建新军的问题也该落实了,朝会的时候可能就是李世民要宣布新军主帅的人选。
如此,又过了两天,终于到了朝会的日子二月初一。李恪的车架在玄武门停下,他下车径自走到太极殿的时候,早就有群臣在相候,很多人见他给他施礼,而他也给每个人行礼,等到一个身着绿色官服的中年人给他施礼的时候他愣了一下。
“微臣长安县令狄知逊见过汉王殿下。”
“狄知逊?”
李恪突然想起来眼前这个人不就是年前李世民钦点的长安县令吗?难怪会一身绿袍,原来是长安县的县令。长安县作为京城长安的军事行政中心,虽然县令品级低小,但权力很大,贵为皇城的县令,所以有资格参加每月两次的朝会。
李恪明白了眼前之人,这才细细打量起狄知逊来,看看什么样的一个人能培养出狄仁杰那样的一代名相来。狄知逊样貌清瘦,两眼炯炯有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