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他便召集了所以的部落的族长,大家商议的结果就是定襄城不能丢,要尽快夺回来。突利不能丢失这样一颗钉在大唐腹背的钉子,不能失去这样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城池。
因此,颉利下令个部落首领、族长调集部落精兵到阴山圣地,他要集突厥三十万大军亲征李恪。
而现在,颉利就在跟各部落首领个自己的心腹将领在王帐中讨论行军路线。各部落的首领对颉利越来越坏的,动不动就杀人的打骂的脾气敢怒不敢言,只能低头忍受,大家心里想的,只要颉利不故意找自己的麻烦,自己倒是不会跟他过不去。而颉利的三个心腹将领,除了已经被陈其斩杀了的执失思力外,只剩下了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两人。除此就是突厥的右贤王,颉利的儿子施罗德,他坐在右侧的首位脸色阴沉的看着在坐的部落首领,他跟李恪的死地,这次李恪击败了伏真和执失思力,施罗德心里也很不服气,想着要和李恪一决生死。
“诸位部落的首领,你们该请吃大唐这两年对我突厥虎视眈眈,如今李世民不但派自己的儿子李恪不但帮助突厥斩杀了我突厥左贤王伏真和将军执失思力,而且,还让突利还收编了伏真手下的数万精骑,想着突利手中最少有十五万精骑。”
颉利没有说出十万突厥骑兵被李恪的心腹爱将苏定方坑杀的真实情况,反而说是被突利收编,他的目的就是夸大突利的势力,而眼前的这些徒具部落的首领当初支持颉利派兵攻打突利,他们可以说跟突利已经结仇了,现在突势大,他们得罪了突利,只能跟着自己,只能跟随自己亲征。
所以,颉利有了这层心思,才会歪曲事实。再者,他好友另一方面的思考,那就是说李恪歼灭了十万突厥精骑,这会让眼前的很多部落首领对李恪心里产生畏惧,对自己率兵亲征不利。
所以,颉利继续说道,“所以,本汗不能容忍我突厥叛臣突利跟大唐勾结,威胁到我突厥权益和利益。”
“谨遵大汗之命!”
突厥被颉利统治之后成了他一个人的草原,他说一句话没人敢反驳,现在的商议军事成了颉利的一言堂。所以,众部落首领才会这么说,他们不敢反驳颉利的说的话。
“好,本汗要的就是你们这份团结的心。”
颉利冷冷的扫了一眼众部落的首领,然后将目光移向了支持自己,最为忠心的一个部落的首领脸色,语气缓和的道,“纳威达,突厥的左贤王伏真已经被斩杀,但是,想要治理好我们突厥部落就不能没有左贤王,今天本汗就任命你为突厥左贤王,希望你不要让本汗失望啊!”
“多谢大汗,纳威达绝对不会让大汗失望,纳威达愿意做大汗的先锋,率兵踏破定襄城,攻入云州,杀到长安。”
纳威达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身体高大,脸上一脸横肉的中年人,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任命为突厥左贤王,先是一愣,便明白了颉利的意思,欣喜的同时不忘了跟颉利表忠心。
“恩——”
颉利对纳威的表现很满意,而颉利的威严和一言堂的原因,使得这次让他任命纳威达为突厥左贤王的坐在帐内的其他部落的首领都不敢反驳。
听完颉利的任命,帐内个部落首领的脸色都很难看,他们都知道纳威达是颉利的心腹,而突厥左贤王在突利部落里是一个位高权重的王。颉利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继续铁血的统治突厥,继续实行他的一言堂。另外让众部落首领比较忧心的问题就是突利,他们已经相信了颉利的话,都相信现在突利已经有十五万精骑,十五万精骑啊!这不能不使得曾经只会颉利讨伐突利的部落首领心惊和担忧。
第三百一十五章 汉王的担忧
李恪大军又奔袭了三天的时候,渡过了图论河,他这才命令大军驻扎在河边,静等苏定方、张公谨、杜君绰和李孟尝等人,想汇合大军做再一步的商议。毕竟,这里已经远离了大唐,深入了突厥腹地,在没有苏定方和张公谨两人的粮草辎重支持的情况下,李恪也不敢在冬季的漠北草原深入太远。
整个大军在孙贰朗的指挥下扎营,李恪就在帅帐里开始跟几名心腹将领商议具体的事宜,现在帅帐里的人都是李恪的心腹将领,像孙贰朗、陈其、郭侍封和许敬宗、孟山、王中长等人。
首先,李恪对许敬宗问道,“延族,给朝廷的奏报已经发了吧?”
“回殿下,两天前已经发了!”
许敬宗回道。
李恪点头,又向负责情报的孟山道,“苏烈和张公谨他们到了什么位置?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回殿下,苏将军和张将军已经全歼了突厥残部,正在率军正向殿下靠拢,估计两到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跟我们汇合。”
孟山回答道。
“突厥颉利那边有什么情报吗?”
李恪又问道。
“还没有详细的情报,可能路途遥远的关系吧!”
孟山说道,他被李恪任命待在漠北,关键就是负责突厥的情报工作。
所以,孟山的话李恪还是很相信,他也没要多问,只是想许敬宗,“延续,你看我们是否想朝廷禀明我们的意图呢?”
“殿下,微臣认为还是发一份奏报为好啊!”
许敬宗分析道,“这次大唐跟突厥交战,涉及到今后数年之内的军权格局,很多人都想着争这份功劳,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是想用极少的代价打败颉利,减少朝廷的损失,可别人不这么想啊!”
“呵呵”李恪微微一笑,倒不是他觉得许敬宗说的不对,而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像许敬宗说的这样伟大,“现在的长安城,可能已经为了大唐向突厥交战而让谁统领大军争吵不休了吧?延族你认为我们是否再添一把火呢?”
李恪想许敬宗问这么句话的时候,脸色露出了一丝坏坏的笑意。
“殿下的意思是?”
许敬宗问道。
李恪也不避嫌,帐内都是他的心腹,他不想隐藏自己想法让这些人觉得跟自己生分。所以,他停顿了一下,分析道,“大唐可是为了跟突厥交战已经准备了四年,包括长安城外训练了四年的十万新军。现在,本王歼灭了突厥十万铁骑,突利又投向了大唐,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突利战力低下,大唐这个时候跟突厥一战取得胜利的机会很大。所以,不少人就把这次战争当成了自己升官的捷径,而也有那么几个人想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势力渗入军中。”
李恪话说道这里,看了认真倾听的诸人,继续说道,“所以,统帅全军的主帅就成了最为耀眼的职位,毕竟他指挥全局,只要战争胜利,就有他的功劳,可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战争肯定会胜利。所以,这份功劳的板上钉钉的,不会出什么差错。而且,只要担任了全军的统帅,再通过自己的权利在必要的战场上安排自己的部下,让他们获取军功,只要战争胜利了他们就肯定能够升职,还会得到一部分军权。所以,不少人才会为此争的头破血流。”
“殿下,那你想怎么添把火啊?”
陈其不由的问道,只要对李恪有利,他就觉得对,只要李恪说的话,他就认为是正确的。
“现在主帅的人选有不少,但集中在三个人之间,李靖、李绩——”
李恪话说到这里,他便没有继续说下去,而孙贰朗又很不识趣的问道,“那第三个人呢?”
李恪见孙贰朗这么一问,大淡淡一笑,道,“第三个人就是本王——”
“李靖是父皇心中的人选,李绩是长孙无忌想推荐的人选,至于本王吗?”
李恪说道这里,举目望向长安城的方向,叹息道,“肯定是李靖推荐的人选。所以,想要让本王能够顺利担任这全军主帅,我们也必须要向父皇推荐一个人才行。”
“殿下的意思是推荐李靖?”
许敬宗问道。
“恩,就是李靖,父皇心中的人选是李靖,我们就推荐李靖为全军统帅,而李靖有推荐本王,那你想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李恪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许敬宗道。
“结果肯定是李绩别说是全军的统帅,可能连副帅或者某一路的将军到当不上。”
许敬宗笑道。
“那这件事情就交给延族你去办吧!”
李恪淡淡的笑道,又对身前是孙贰朗和陈其说道,“大军驻扎在河边,要将斥候安排到周围十五公里的范围之内,还要注意苏烈和张公谨他们的动向。”
“诺——”
孙贰朗和陈其回道。
“没事了,你们先下去吧!”
李恪摆手示意道。
然后,陈其、孙贰朗和许敬宗等人离开了大帐,只剩下王中长和孟山两人,作为李恪的亲卫统领,王中长还身兼亲兵的职责,而孟山负责的情报工作,很多秘密情报他需要跟李恪单独汇报。
“孟山,你给长安的朱童发消息,让他通知马周还有岑先生、褚遂良和孙伏伽等人,要建议父皇,支持李靖担任全军主帅。”
李恪语气浓重的说道,现在的他倒是没有了刚才的洒脱,颇有大帅的威严。
“末将明白!”
孟山领命。
“还有——密切注意吐谷浑的动向,本王就不信大唐采取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他们就能无动于衷,还能坐得住。”
李恪冷哼道。
“末将遵命!”
孟山道,他见李恪没有什么吩咐,便离开了大帐。但脚刚迈出了大帐的门口,见听李恪喊道,“派人暗中包括侯若依,还要查清楚金城坊会昌寺有个叫辩机的和尚,将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收集汇总,等的本王回长安后再看。”
“诺——”
孟山答声道,只是他不知道为何,当李恪说出最后一道命令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所谓的辩机的生命可能就要到尽头了。
李恪见孟山离开,让王中长出去候命,而他自己也陷入了沉思。特别的对长安最近的情况,他有点捉摸不透。他总觉得长安城表现的太平静了,太安逸了,太诡异了!而在李恪的影响中,越是平静、安逸的时候,越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让他心里不安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口中所说的金城坊会昌寺。他总觉得这个会昌寺肯定藏有秘密,不然怎么自己一想起它的名字,心头就布满阴冷之意呢?
第三百一十六章 朝堂上的战争
长安城。
两仪殿,大唐重臣们已经为了任命谁为唐军出师突厥的主帅而争执了好几次,主要争执的是长孙无忌为首的太子党和王珪为首的魏王党。而且,其中还有李世民依为左右手的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牵涉其中。当然,像魏征这样的谏臣肯定也会参与其中,而保持沉默的就是李恪一派的汉王党。
毕竟,李恪在朝堂上的根据不稳,魏征还不能算李恪的心腹。所以,中枢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心腹。
长孙无忌是想让李绩为统军大总管,统帅整个大唐军队跟突厥交战,而他列举的关于李绩在军中的威望和资历都足以说明李绩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李世民心中最为倚重的自然是大唐军神李靖,而且他绝对这场大唐对突厥的战役非同寻常,用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的话他很放心。可是,李世民在长孙无忌提出李绩为行军大总管的时候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不想当面反驳了他。所以,他的意思只能通过杜如晦和房玄龄委婉的表达了出来。
而长孙无忌在杜如晦和房玄龄提出李靖的时候,他心里就清楚了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注意,不然依房杜两人的性格和心性,他们是不会跟自己起争执的。只是,他也不反对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可是有一点他心里很清楚,李靖举荐了李恪,要是李世民非要让他担心行军大总管的话,他选择副总管的第一人选肯定是李恪,而李恪在漠北军方的势力很大,只要他担任了副总管,这参加突厥大战的功劳基本都是会被他和他的手下收入囊中。所以,长孙无忌就是知道房杜两人举荐李靖是李世民的意思,在看到李世民没有跟他亲自点破之后便他就装作不知情,愣是跟房杜二人争执,他想让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
长孙无忌敢于触犯李世民而跟房杜相争,并且不惜得罪李靖的主要原因是,他清楚的意识到一旦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要是让李恪为副总管的情况下,李绩的处境会很尴尬,别说是他能够但任某一路的将军,估计就连参战的机会都不会有。
还有一个让他理直气壮的跟房杜二人相争的原因是,李靖始终不敢担任行军大总管,这就使得长孙无忌非争不可。毕竟,李靖的推辞可以看成是他对举荐李恪当行军大总管而不受李世民同意的一种怨念。
只是,长孙无忌据理力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另一方面的盘算,他这次要是失败的话,他的威信会下降一个台阶,他在朝中的人望会再次降低,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长孙无忌喜欢权力,他喜欢众人仰视他的感觉。
长孙无忌有这样的想法是源自王珪一派的魏王党,刚开始李泰和王珪是支持他的建议让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的。但是,当房玄龄和杜如晦提出李靖的时候,王珪从其中扑捉到了一些信号,立即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这使得长孙无忌很愤怒,他觉得导致王珪见风使舵的原因是自己的威望不够高,权利不够大。
其实,长孙无忌这是当局者迷,王珪自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改变立场,像王珪这样的辅佐了两代帝王的人,房杜敢跟长孙无忌据理力争,他能清楚的意识到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意思,也就是说李世民最中意的人是李靖。既然,他知道了这个信号,自然不会冒着得罪李世民的危险支持你长孙无忌。再说王珪和李泰跟长孙无忌只是合作关系,又不是从属关系,王珪不觉得对长孙无忌落井下石有什么不对。毕竟,相对于得罪李世民,他更喜欢得罪长孙无忌。
至于,魏征,他是很支持李靖,但他认为除了李靖之外,李恪常年跟突厥打交道,最近又是一战歼灭了突厥十万精骑,他认为李恪熟悉漠北情况,李靖在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同时,李恪可以任副总管。他虽然人单力薄,但他的谏言一向都很中肯,深受李世民的重视,使得朝堂上的众臣对他的话颇为慎重。
所以,李世民再召集这几位重臣在两仪殿里商量了几次后都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果。没办法的他只能将讨论的问题放到朝会上,让众臣一同参与商议和讨论,但结果依然很让他失望。朝堂上的意见也分成两派,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支持李绩的一派和以房玄龄杜如晦支持李靖的一派。当然,其中还有以李泰为和王珪为首的魏王党,依李泰的话来说,既然得罪了长孙无忌,那就要斩草除根得罪彻底,彻底让长孙无忌颜面无存,绝对不能让他的计划得逞。其他的朝臣,都不敢得罪这两拨人,再加上魏征的谏言,他们只能选择中立。
所以,今天李世民又在太极殿早朝,再次商议北征突厥的行军大总管的人选问题。就见李世民的话刚说完,刑部尚书刘政会出班说道,“皇上,微臣举荐朔方李绩为行军大总管。”
刘政会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李世民心里自然清楚,刘政会的态度表达出了长孙无忌的态度。所以,李世民听完之后脸色有点难看,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下面的朝臣。而刘政会说完,唐敛、高士廉和长孙顺德等人也出班谏言,说他们举荐李绩为行军道大总管。
看着眼前的刘政会、唐敛、高士廉、长孙顺德以后站在众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李世民一想到他们是跟随自己东征西讨的旧将,是自己忠心耿耿的臣子的时候心里愤怒异常,他之所以没有当面反驳长孙无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让自己面前的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们,因为自己的反驳而没有颜面。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尽然不领自己的情。
而长孙无忌一党大佬们都出言举荐李绩,他身后那些党羽都不敢落后,稀里哗啦的站出了一大推人,大家都举荐李绩。李世民当政的时候明令朝堂上畅所欲言而不受罪,这使得这些人胆子比较大,不怕自己发怒而贬斥自己。
见长孙无忌一党开始发力,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不敢落后,不敢耽搁了李世民安排给他们的任务,只能出列跟刘政会和唐敛等人据理力争,而王珪和李泰也不敢落后,这样魏王党的不少人也出列支持李靖为行军大总管。
李世民举目一望,就见朝堂是三分二的人都参与了这次争议,而且有一大部分人是跟随自己征战几年的老臣子。李世民压制不了自己心中的怒火刚想要发怒,就见一名千牛卫神情焦急的走到大殿门口将一份东西递给了一名内侍,那名内侍一看交给自己手中的东西,也不及走以往的程序,急忙快步走到殿前,高声喊道,“启禀皇上,汉王殿下六百里军报!”
第三百一十七章 君王的心思谁也不透
“呈上来!”
李世民对台阶下面的内侍说道。
内侍将军报呈给了台阶上的王德,王德将军报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翻开军报,细细的翻看,他看的很认真,以至于看了很久在将军报放在玉案上,这使得众臣的心里很疑惑,到底是什么要军情让皇上看的这么仔细和慎重呢?
李世民看了一眼眼前的一帮臣子,再想想远在漠北征战的李恪,心里想起了以往跟李恪单独面谈时李恪的种种表现,心里微微叹息。
“皇上——”
王德见李世民不说话,而太极殿上的大臣猜测不出军报的内容,在这个时候不敢搭言,他便小声提醒道。
“恩——”
李世民被王德一喊,顿时回过神来,看了一眼众臣工,将目光盯在了魏征的脸色。他记得魏征的提议就是让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而让李恪担任李靖的副职。起初,李世民也觉得魏征这是在刻意帮李恪说话,可是他知道魏征的秉性,魏征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不可能为了私情而公司不顾。所以,李世民对魏征的提议深思熟虑之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那就是李恪要是但仍李靖的副职,对他最大的帮助表示胜利之后的封赏,而是跟随在李靖身边能学到很多东西,是让李靖变相的教授李恪兵法谋略。魏征的表面意思就是这样,但李世民想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魏征的意思是要重点培养李恪,让李恪能够成为大唐今后军方的基石。
毕竟,李世民心里也很清楚,当自己和一批当年打天下的臣子们都老了之后,谁还能够撑起大唐军队方面的天呢?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李世民懂,大唐至今能够从艰难时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能够拥有今天这样可以跟突厥一战的军力,除了自己和众臣的治国有方之外,那就是大唐的军心很稳定,军队的士气很高昂。因为,大唐出了李靖,出了这样一个未尝一败的战神。
所以,魏征提议的背后也在提醒李世民,那就是让李恪跟谁李靖学习兵法韬略,培养他成为今后大唐军方的定海神针。
因为,李世民想到了这点,才会一直压着长孙无忌举荐李绩的奏章不批,而且还暗地里指使房杜两人举荐李靖。他这么拖着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就是看看朝堂之上到底有多少人会参与其中,长孙无忌的威望到底有多大。
李世民这样做不是说不相信长孙无忌,不信任长孙无忌,只是作为君王,作为皇帝,他跟长孙无忌先是君臣,然后才是挚友。
其次,李世民拖着自己心中人选是李靖而不宣布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他想考验李恪,看他是顾全大局呢?还是贪恋权势。作为马上皇帝的李世民很清楚李恪心中的心境,当一个将军有能够指挥数十万大军作战的机会,而且能够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就绝对不会轻易的放弃这样的权利。
所以,李世民一直在等李恪的奏报,就想知道李恪是否能够懂得放弃,是否懂得能够舍取。他要是等到放弃,那说明他不贪权,自己可以今后可以给他更大的权利,要是他不懂得取舍,那他可以做全军的主帅,但今后未必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他的权利也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魏爱卿,你的意思呢?”
李世民问道。
魏征在李世民盯想自己的时候就知道了李世民的意思,所以,他也不含糊,出班说道,“微臣举荐兵书尚书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并州大都督汉王李恪为行军副总管。”
“恩——”
李世民显然对魏征的回答很满意,微微的点头,将目光移向了李恪汉王党一派的诸将,像岑文本、马周和孙伏伽和褚遂良等人,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让他们支持魏征的提议。
果然,岑文本、马周等人都是心思透彻之人,再加上李恪早有指示,就见岑文本出列道,“启禀皇上,微臣赞同魏秘书监,举荐兵书尚书李靖。”
“微臣也举荐兵部尚书李靖!”
马周出列道。
“微臣也举荐兵部尚书李靖!”
李恪一系的汉王党铁杆都出班说道,看到这几个汉王死党支持李靖,中间派大臣自然清楚了这肯定是李恪的意思,他们当中很多人看到李恪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想投靠他,只是没有机会,今后不就是效忠的最佳时候吗?所以,有不少中间派大臣都出班支持李靖为行军道大总管。
有了这一部分大臣的参与,支持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的人数超过了一般多,长孙无忌看了看身后的一帮自己的党羽,只能无奈的摇头叹息不已。
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便开口说道,“刚才李恪上奏,北伐军在夺下定襄城后损失惨重,特别的漠北的冬天,辎重钱粮供给不足,这会影响的军队士气。而且,他认为突厥新败,士兵士气低落,再加上漠北苦寒,他建议这个时候正是攻打突厥颉利的最佳时候。所以,他希望朝廷派遣大军北征颉利。”
太极殿上的大臣一听,觉得这奏章说跟没说不是一样吗?都在心里嘀咕,这样一份军报需要六百里加急吗?需要李世民看的那么仔细和慎重吗?
不想又听到李世民道,“而且,李恪建议兵书尚书李靖为行军大总管,李绩为行军副总管,统帅大军北征突厥,他愿意当先锋大将。”
李世民在说出军报的内容的时候脸色没有任何的表情,可是离他最近的房杜和长孙无忌等人还是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欣慰之情,这说明李世民对李恪的这份奏报很满意。
李世民没有给众臣说话的机会,继续开口说道,“既然朝中有这么大臣支持李靖为北征突厥的行军大总管——”
李世民话说道这里,语气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大殿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众臣,这才开口说道,“中书省拟圣,任命李靖为征北行军大总管,李恪为行军副总管兼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谨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合兵二十万,全部受李靖节度,即日起封面命分道出击突厥。”
李世民的任命一下达,群臣哗然,特别的长孙无忌和太子党的众臣显得很沮丧,但在这个时候不敢开口谏言。就听见李世民继续说道道,“另外粮草辎重由房玄龄会同兵部和民部(唐朝是户部叫民部)一起协同负责。”
“另外——”
李世民话说道这里,又对站在朝堂上不远处的尚书左丞狄孝绪看了一眼道,“狄孝绪年事已高,任职尚书右丞公务繁忙,恐难胜任,改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命岑文本为尚书右丞,监督兵部和民部负责钱粮之事。”
尚书右丞正四品下,佐仆射,掌钱谷等事,李世民让这个职位的官员负责监督钱粮之事倒是很正常,只是突然中书舍人岑文本升任尚书右丞,难道这是李世民的一个信号?这让众臣心里疑惑不解。只是让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升任正四品下的尚书右丞只能说的一种常理的提拔,众臣倒也说不出什么。而狄孝绪的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三品,要比正四品下的尚书右丞官阶要高两个档次。虽然只是散官闲职,但对他这样的臣子也是一种安慰。
李世民见自己的任命众臣都没有意见,便下旨散朝,而他让王德将几个心腹召集到两仪殿,开始具体商议出征突厥的事务。
第三百一十八章 命中克星
早朝结束,李世民回到两仪殿,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王珪、高士廉、魏征和岑文本还有李靖等几人得到王德的通传,慢了几步跟着李世民来到了两仪殿。众人刚走进大殿,李世民就开口说道,“北征突厥军情刻不容缓,中书省要立刻拟旨,兵部要尽快出兵。”
“诺”兵部尚书李靖道。
李世民扫了众人一眼,将目光定格在李靖身上,语重心长的说道,“药师,北征突厥就靠你了,朕和诸位臣工还有大唐的子民等待你们凯旋归来,不知道大军需要准备几天,什么时候出发?”
即便是作为帝王,李世民对李靖很尊重,军事方面还是要询问李靖的意思。
李靖本真韬光养晦的策略不想北征,不是说他推卸责任,只要他觉得李恪能够胜任。如果没有李恪这个异数出现的话,李靖会毫不犹豫的担任北征的行军大总管,就因为李恪的异军突起,他知道以李恪的才能能够胜任这个任务才会多方拒绝。现在,朝中有那么多大臣在举荐他,李世民又很倚重他,他岂能推辞呢?再说李世民让李恪作为副总管,李靖很明白李世民的心思,李世民就是在告诉他的一个道理,你放心,不会有人妒忌你的功劳,你就当成是给我儿子保驾护航吧!
所以,李靖想通了这一点,对北征突厥心里没有芥蒂,见李世民询问自己,便严肃的回答道,“回皇上,定襄道,通汉道,金河道,畅武道思路兵马都在边塞,都跟突厥接壤,只要兵部发诏书,他们收到诏书就可以立即出兵。而且,定襄道,通汉道的大军都在汉王手中,他们已经出了漠北,进入了突厥腹地。所以,现在紧缺的就是粮草辎重问题,臣认为该尽快送到边关才是。至于老将我,新军随时都在准备着北征突厥,随时都可以出发,老将准备明天就想率兵尽快赶定襄城。”
“恩——药师,辛苦你了,朕明天就拜你为行军大总管,为你和新军将士们送行。”
李世民听到李靖豪言壮志,颇为佩服李靖的对待战争的态度,语气凝重的说道。
然后,他看了一眼房玄龄和岑文本,对两人道,“玄龄,你和文本要尽快组织民夫将粮草和辎重送到前行。文本,粮草辎重涉及到前方战事的胜败,你要严格督查。”
“微臣遵旨!”
房玄龄和岑文本拱手道。
“皇上,兵书尚书李靖率军出征突厥,兵部没有主事不行啊!”
房玄龄继续说道,钱粮方面需要和兵部打交道,现在李靖这个兵部要统兵出征,兵部没有了主事的人,房玄龄负责钱粮方面的事情,他不能不考虑到这个问题。
“恩——这倒是一个问题!”
李世民淡淡的道,他看了一眼自从走进两仪殿都没有啃一声的长孙无忌,开口对杜如晦道,“克明,你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杜如晦是吏部尚书,主管就是官员的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