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道-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隼词比窗迅J俑似鹄础
黄牛儿因为要练武,因此每日里都是闻鸡起舞,这毕家的兄妹毕竟年幼,自然没必要叫起来陪练,福寿惊起出门一看,才发现天边才露朝阳,的确是很早,便为尾随着黄牛儿进了灶房,不由一愣:“少爷,今早可是吃面?这怕也太多,昨夜夫人也不过和了半升便够吃了。”
黄牛儿瞧着桌上的硕大面团,也是哭笑不得,却也不好对福寿吐出实情,便道:“多是多了些,却也不怕,俺是要试一下师尊传授的面食法子,看看灵不灵。”
说着又往稀软的面上掺了些干面,便按照梦中的样子搓揉起来,来回搓揉了百十次感觉软硬适中后,便掐了一团下来搓成条子,这便开拉。谁知第一下拉开,就看见面条子虽然轻松拉开,可身上却是开满了口子,对折一拉便断了。
随后黄牛儿便是拉了断,断了拉,足足弄了有小半个时辰,也没能把面拉到四折,不过也比头一回好了很多,能拉到三折才断。
“这是做甚?”也就在黄牛儿弄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不知何时起身的爹娘却是进了灶房,姚二娘一脸诧异看着桌上的面团和一身面粉的黄牛儿,怒从心头起般喝道:“看娘不打死你个小畜生,上好的麦面就敢这般糟践?”
慌了神的黄牛儿急忙解释道:“娘莫急,俺这是在做吃食,是师尊传下的秘法。”
一听是师尊传下的秘法,姚二娘顿时蔫了,昨日里的秘法可就叫她大吃了一惊,此时又提秘法自然不敢乱说,只能问道:“是何秘法?”
黄牛儿急忙将手中拉断的面又搓成条子,说道:“乃是叫做拉面一种吃食,俺吃过师父做的,却学不成,也不知哪里不对。”
说着就将手里的面条子一拉,可还是四折而断,这一次当着爹娘的面,也不管断了几根,硬着头皮又拉第五折,这第五折虽然断了过半,但还是有小半被拉成了筷子粗细。黄牛儿见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强拉第六折,不过这次的面条虽然全部断了,可也有不少被拉成了比筷子还要细的细条儿。
黄牛儿便苦着脸道:“俺师傅做时,可是能将这面条拉成头发丝粗细,能够对开十六折,到俺这里却是不成了。昨夜娘给俺做了面,俺就是想学着也给娘做一碗。”
要说做吃食,姚二娘的手艺自然要比黄牛儿高多了,瞧见黄牛儿拉的面条不由也好奇,上面拿起六折拉出的细面丝,不由好奇道:“怪了!这面竟能被拉细,我儿的秘法可是在和面的方子里?”
“嗯!”黄牛儿点点头,直接将装有蓬灰水的水瓢递来,道:“主料便是这料水,俺可是按着方子来的,这面应该是没问题。”
姚二娘想了想,又伸手掐了掐拉剩下的面头子和桌上的面团,问道:“做法可是如你刚才这般拉么?”
“嗳!应该是!”黄牛儿搔搔头,却是把手上的面粉弄到了头上。
“起开,娘来试试!”姚二娘心有明悟的推开儿子,用手巾擦了擦手后,直接把黄牛儿拉断的面条儿揉成团丢到一边,伸手从桌上的面团上掐下一团来,简单搓揉成条子后便轻轻一拉,可拉成长条的面条身上依旧开了不少口子。
二娘想了想,却是将面对折贴上,伸手沾了点蓬灰水在面条身上一抹,又搓揉了两下拉开。这一次拉开后,倒是瞧得出面条身上的裂口少了许多,当即二娘又是折起来抹蓬灰水。就这般往复几次后,面条子变得水滑不少,拉开后裂口也几乎不见,随即姚二娘便开始折拉,这一次可是足足拉到了五折才开始断裂,六折断了一半,七折才全部断完,可第七折拉出的面条就已经是只有筷子的三分之一细了。
第十六章 【脚店】
今日已改A签,即日起每日二更,恳请收藏票票,拜谢!
****
指着二娘拉出来的面,黄牛儿可是目瞪口呆道:“是了!师尊平日里做给俺吃的便是这般粗细了。”
姚二娘也低头仔细看了自己拉出来的面,发现六折断掉的面就已经比起自己做的刀切面要细至少一倍,而七折拉出的面虽然比不上头发丝,可也是非常细了。她想了想,又把这次拉出的面揉成一段丢在一边,直接将剩下的面团全拿过来,一番抹水折叠后,便再一次开拉。
这一次的面团可是要比刚刚用的面团大上不少,因此足足拉到了六折才开始出现断裂,七折断了小半,八折又断了一半,将完好的苗条与上一把七折的面条一比,竟是一般粗细。
“明白了!”姚二娘面露喜色,虽然她不知道黄牛儿的秘法为何能让面粉有这般的韧性,但拉面的技巧却是初步的研究了出来。
嗅嗅灶房里弥漫的腊肉香味,二娘直接把桌上的面全都聚成一团搓揉起来,更道:“锅里炖的可是腊肉?还不把火烧大,准备吃面了!”
有了经验,姚二娘拉起面来自然迅速,也不强求拉成细面,拉个五折有筷子的一半粗细就下了锅,等煮好捞起来吃上一口,且不说腊肉熬煮的汤味如何,这加了蓬灰水的拉面咬起来多少还是有些筋道的,虽不至弹牙,但至少要比死面做出来的手擀刀切面更有口感。
不一会,一大团面就煮出了好大一盆,黄老倌和黄牛儿一人捧着一个脸大食盆就蹲在院中吸溜吸溜的大口吃着,福寿和月梅也捧着小碗吃的花口花脸,最后当姚二娘也端着一个脸大的食盆出来吃时,黄老倌倒是当先笑了起来:“好!这面好得很!想当年俺们家祖上就是靠一碗羊杂捞面翻身起家,等以后攒够了钱把俺们家的脚店赎回,俺们就卖这羊杂拉面,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愚不可及!”黄牛儿吸溜一口吞下一口面条,用筷子一敲食盆道:“爹,脚店不急,晚些再赎也不怕跑了,这拉面何不早些做起来?”
老倌听了一愣道:“早些做起来?没有脚店如何做?”
黄牛儿干脆将碗一搁道:“爹,俺听娘说了,咱家中不是攒了十几贯钱,加上昨日里拿回来的五贯,能凑个二十贯吧?”
老倌点点头,却是叹道:“前些日子爹才打听了,这牛家老哥倒也愿意让俺家赎回,也不加价,还是原价一百五十贯,却是要的现钱,不若爹再去问问?”
感觉自家老倌的脑筋还没转过弯来,黄牛儿不由叹道:“唉!二十贯肯定是赎不回来的,倒不如就去水市口子上搭个草棚食肆,一来卖俺家的羊杂拉面,再来还可以卖俺昨天制出的皮蛋,估摸着一天就卖一百碗拉面和一百个皮蛋,想要挣出赎回脚店的钱,也不过三五个月的事。”
老倌一愣,却是道:“可俺们家的脚店是祖上传下来的,如今盘给了牛家,俺们不去赎回,却又跑去开食肆,这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黄牛儿听了一呆,问道:“什么意思?俺们不赎回脚店,就不能卖吃食了?”
“就是这个理儿!”一旁吃面的姚二娘出言解释道:“当初你爹得病,牛家出了一百五十贯盘下了脚店也学去了老黄家羊杂捞面的方子,这老黄家要还想在黄州城里做吃食,就得先赎回脚店,拿回方子。要是按我儿说的,跑去水市开个食肆,怕是真要被这一城的人戳脊梁骨儿。”
“要是不在黄州卖成不成?”黄牛儿当即没了辙,只得梗着脖子问道:“俺们去东京汴梁、去杭州、去江宁府、去应天府,这总不会被人戳脊梁骨了吧?”
“嘿!混小子!”老倌用筷子敲了黄牛儿的脑袋,喝骂道:“俺们老黄家祖上虽然是北地来的,可这黄州如今就是俺们老黄家的根,再说你母舅爷如今可是主薄。去东京汴梁作何?可是平地里有蛋捡么?”
一听这话,黄牛儿倒也才知道老爹不傻,再想前天夜里老爹可是一眼就看出了这万家娘子和浪里子的事儿,此时想来不由得刮目相看啊!
其实想想也是简单,这老黄家破落之前,老倌可是管着一家脚店和一铺肉档,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可经营和接人待物方面的经验自然是黄牛儿如今拍马都追不上的。
也就在黄牛儿转着脑子想着如何办时,就听吸溜溜一声,却是姚二娘把食盆里的汤面吃了干净,见她把食盆交给月梅,却道:“牛儿,你拾到拾到换身衣衫带好料水,这就去母舅爷家走一趟。”
“嘿!去母舅爷家做甚?”黄老倌一听站了起来,满脸错愕的问道。
姚二娘却是伸手拢了拢耳后的虚发,大声道:“带牛儿去给三郎做些拉面尝尝,顺便讨些银钱来赎回你老黄家的脚店。”
老倌听了脸色一变,当即大声道:“啊!这……这俺老黄家的脚店,怎能要你姚家的银钱?再说这拉面的方子也是俺老黄家的……”
姚二娘却是啐了一口,喝骂着打断道:“狗屁!这牛儿可是老娘身上掉下来的肉,他跟他师父学的方子怎么就变成你老黄家的了,要不要脸?”
“婆子,你……”老倌遭了抢白,一时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仔细一想也对,黄牛儿弄出的可是拉面,又不是老黄家的羊杂捞面,这老婆子要拿拉面的方子去找娘家人弄钱,他可真没法拦着。
“你呀!就好好赶你的大车去,死倔骡!”姚二娘狠狠的白了老倌一眼,便回屋换衣裳去了。
“唉!”黄牛儿两口把碗里的面条吃了,也把碗交给福寿,然后走过老倌身前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回屋换衣服去了。
老倌楞了楞,再次蹲地上吃起了面,可不过他一边吃着,双眼却是发楞,口中念念有词,若是凑近了听,倒是能听清说的是:“羊杂捞面六文一碗,已是没有多少赚头。如今羊肉价高,不若整治成羊肉拉面,大碗重油,至少也得要价十文,一碗纯利怎说也有五文。待赎回了脚店,就把骡车改成汤车,安在水市头子,两边一天买上两百碗不在话下,差不多就是一千来文的纯利。如今这官价是七百六十文做一贯,一天就能赚一贯多,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是四十来贯,不用三月就能把脚店的帐清了,不用两年就能把祖田和肉档也赎回来,嘿嘿嘿嘿!”
第十七章 【表妹】
老倌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之时,姚二娘和黄牛儿也换好了衣服出来,母子俩回了灶房,黄牛儿用一支竹筒壶将剩下的蓬灰水装了,二娘也用一只陶琬将没用完的面头和擀面杖也装了,都放在一个提篮里这便出门去了。
走到主街,二娘又去肉档割了二斤羊肉,三斤下水,又称了一架羊骨,这便要走,黄牛儿瞧见不由好奇道:“娘,便用这些去煮羊汤?还是说俺家祖传的羊杂汤用料就是羊骨?”
“便是!”姚二娘点点头,反问道:“煮羊汤不用羊骨用什么?”
黄牛儿忙问:“莫非并无秘方?”
姚二娘听了一笑,却是贴着黄牛儿的耳朵道:“也是有的,待会我儿便瞧见了。”
见老娘胸有成竹,自然也就不用多问,母子俩便沿着主街往姚家行去,走了不远转进菜巷买了些萝卜、蒜苗、老姜、蒜头,接着拐进杂货巷从药房里卖了些陈皮粉、肉桂粉、大小茴香和山茱萸,这才转回主街去了姚家。
今日姚政要在衙门当值坐班,此时自然不再家中,舅母领着两个姨娘迎了母子俩进门后,便要请去花厅说话,谁知姚二娘却是直言今日里是黄牛儿要来做吃食与母舅的,寒暄了几句便直奔灶房而去。
进了灶房,姚二娘便似掌厨一般将黄牛儿指示得团团乱转,洗锅、生火、烧水、割肉、敲骨、洗羊杂,又将萝卜、老姜、蒜头洗整出来,这才净了手对一旁作陪的舅母笑道:“瞧好了,今日给三郎做的可是老黄家祖传的羊汤,最是温脾养人。”
舅母听了却是惊讶道:“可是姐姐夫家祖传的方子?却不敢学了去啊!”
姚二娘持刀拍起了姜蒜,笑道:“莫怕!学了便是,一个方子罢了。若不是昨日三郎念情,我儿和家里的老倌只怕就要惹上祸事,方子怎有人命值钱?”
舅母听得一脸莫名其妙,看来姚政还没把昨日的事情给家里说了,姚二娘干脆将黄牛儿打拐子救人的来龙去脉说了。当然手中也是不停,一旁的黄牛儿也仔细几下了这老黄家祖传羊汤的做法。
首先就是羊肉和羊骨焯水,分割成块的羊肉在滚水里翻上两翻就先捞起,然后就用刀背来回敲打,待将肉筋拍散后再放进锅中煮上一刻,去浮沫后便将头汤舀起,重新加水放盐、姜蒜、陈皮粉、肉桂粉、萝卜切块和大小茴香大火熬煮。
至于秘方,却是汤开时姚二娘将从家中拿来的擀面杖洗净后投入了锅中,解说道:“这羊汤的秘方,除了几样用料之外,最关键之处就是这松木制的擀面杖,便是牛家也不曾传他。”
大火煮了二刻左右,便将羊肉起了锅,又把擀面杖取了出来,随后把之前取出的头汤一起放入,又取了小锅舀了点汤将羊杂煮熟拿出来冷凉切好,最后灶膛里用糠壳盖了火,这羊汤也就算是熬好了。
这边让黄牛儿看着火头,姚二娘却和舅母姨娘们去了花厅说话。
直到近午,姚政这才下值回来,一进灶房姚政便拿眼直瞧黄牛儿,笑道:“好小子,凭地这般胆大?”
黄牛儿知他话里意思,急忙起身行礼回道:“唉!舅父不知,昨日俺爹回来一说,可是把侄儿惊着了,侄儿也不知道怎地就把那拐子给打死了。”
姚政却摇头笑道:“却不是你打死的,是溺死的。听你爹说,你只是用斧背砸了一下,都未曾皮破,却不知道这一下竟将他肩骨砸断了。而后他投水逃遁,可肩骨断了走路还好,入了水却要了命,活活溺死,倒也怪不得杰儿。”
跟在后面的舅母和姨娘们听了,这才瞪眼捂嘴的瞧着黄牛儿,舅父的小妾春姨娘更大胆的叫道:“哎哟!官人,昨日里西便河捞起的浮尸,竟是小牛儿打死?”
姚政点点头,也道:“那人乃是江上的浪里子马三,此贼作奸犯科,罪大恶极,乃是六府海捕的大盗,一颗头颅值得二十贯悬红。”
舅母和姨娘听了都啧啧称奇,倒是姚二娘走上起来,却道:“还不跪下给你舅父叩头,若不是你舅爷使计,岂能脱了此间干系?”
本来黄牛儿听说自己是用斧背砸断了拐子肩骨,还心有不满,此时听二娘发话,便急忙熄了心思,跪倒大礼拜下:“侄儿拜谢舅父大恩!”
姚政见了急忙来扶,笑道:“起来!起来!又不是年节,怎可行此大礼?”
又对姚二娘道:“一家人说甚两家话,姐姐这是作何?”
伸手拉过舅母,姚二娘笑道:“三郎受这一拜如何不能,适才予与燕娘说了,牛儿虚岁十四又将进学,玉儿也满十二,待明岁择了吉日,就要改口称岳丈了。”
姚政一听,伸手一抚颌下的短须,笑道:“说来也是!倒也受得!受得!”
黄牛儿一听,却是脑中一嗡,姚二娘刚说的玉儿乃是姚政的大女儿,也就是黄牛儿的表妹,今年才十二岁。黄牛儿虽然假装失忆,可也记得自己很小就跟表妹定下了娃娃亲,没曾想竟然姚二娘借口来做拉面,实际上却是来把这门亲事给坐实,而且瞧舅父和舅母的脸色,对这门婚事竟然一点反对的意思也没有。
这舅父既然说了受得,黄牛儿也就只能按照规矩对舅父舅母两人拜了三拜,这才站起身来,一张脸却是羞得如猴屁股似得,说不出话来。
众人见了,自然哈哈大笑起来,而舅父的另一位小妾秋姨娘却是转身去了后宅,不一会便牵了一个小娘子出来,黄牛儿一认便知是表妹玉儿。
玉儿今年不过十二岁,眼瞧着也就四尺多的身高,还不到黄牛儿的肩头,一张鹅蛋脸也没长开,却也继承了舅母的七分颜色,说是小美人坯子也不为过。此时身穿一件浅绿色夏衫,脚蹬双雀云鞋,腰带上绣着荷花叶儿,还挂着一块文佩和一个绣着绿鸭戏水的香囊,瞧上去倒也可爱,更瞧见她脸上也是红扑扑的,怕也是羞臊得慌。
不过这表妹倒也懂事,忙对姚二娘和黄牛儿行了礼,还故意嗅了嗅道:“好香!灶房里可是表哥煮的羊汤?”
“是是!今日来就是要做些吃食与母舅、舅母还有表妹尝尝。”黄牛儿急忙答了,却是用眼来瞧二娘,姚二娘自然明白,便将要做的拉面与平常面食不同之事说了。
第十八章 【银钱】
当即姚二娘把从家里带来的面头子与蓬灰水一起又和了二升面,和好之后却是没有直接就拉,反而是取了一只铜盆洗净盛了面,就放在了一旁。
然后将盐放入羊汤,冷凉切好的羊杂和羊肉放入小锅里炖着,又在另一灶生火烧水,待水开时这才开始拉面。因为早上做时二娘已经找着了窍门,又用的是发过的面头子饧面,所以这一次上手极快,眨眼便拉出了一碗五折的细面来。黄牛儿取来海碗,从清水锅里捞出煮好的面条,然后浇上油亮亮的羊汤,搁上炖烂的萝卜块、羊肉羊杂、切碎的新鲜蒜苗和辛辣的山茱萸粉,又撒上舅父家里的胡椒粉,一碗喷香扑鼻的,鲜辣美味的清汤羊肉拉面便成了。
可这第一碗拉面却是没给舅父姚政,黄牛儿直接端到了表妹的面前道:“表妹,尝尝可好?”
玉儿看着脸大的海碗,面色有些难看,可瞧着碗里白色的萝卜、青色的蒜苗、粉色的羊肉片和浅黄色的面条儿,还有透亮浓香的汤水,闻着诱人的喷香味儿,还是忍不住接了过来,拌了一下便夹起一大筷吹了吹塞进嘴里,随后双眼一愣,鼓囊着嘴道:“唔!好……这面,好……好……好脆!”
“好脆?”姚政听了好奇,忙催促道:“快!杰儿,快给舅父盛上一碗来。”
这母子配合得好,很快又盛了一碗给舅父,黄牛儿想来姚政吃了面自然不会像表妹这样只会说好脆,却不想他根本就没空说话,将一碗面吃得稀里哗啦,也是眨眼的功夫就连汤带面全倒进了肚子里。
吃完姚政却是抱着碗道:“好!好美味,汤鲜味美,面也好吃,说不出的筋道,怕只有汴梁的河漏汤面可媲美之。来,再来一碗,辣不够且多放茱萸!”
这宋时无辣椒,民间食辣无非姜辣、蒜辣、芥辣和茱萸辣,姚政这么一提倒是让黄牛儿想起这拉面不可或缺的一味主料红辣椒油,再一想却是苦笑,似乎后世的知识里说过这红辣椒的种子就在什么南美洲,却在地球的另一边。
等等,地球又是什么鬼?
正愣神的时候,倒是二娘唤了一声,黄牛儿忙醒过来盛面。
前后忙了一刻多时辰,终于算是把舅父一家上下十几口全喂饱了,等姚二娘和黄牛儿各自端着一碗羊肉拉面开吃时,表妹玉儿竟也把她那大碗的拉面给吃完了,而后鼓着肚子喘着粗气,瞧着黄牛儿手中海碗恋恋不舍的回后院去了。
看不出姚政饭量也大,前后吃了三碗,也是撑着了。只能在灶房门口慢走消食,姚二娘端着碗靠着门扉,边吃边笑道:“三郎,如何?要是将黄家的脚店赎回,卖这羊汤拉面,可有利市?”
“大好!”姚政直点头,回忆道:“记得姐夫祖上也是靠一碗羊汤捞面起家,挣下了偌大家业。当年若非如此,爹娘岂能许了这门亲事,谁知却让姐姐受苦了。”
“命数如此,怪得谁来?”姚二娘轻轻一叹,却话头一转:“三郎若觉得大好,可拿得出一百五十贯钱来?”
姚政一听,却是一拍大腿道:“是了!这等好吃食,定要拿回脚店才好做。姚伯,快去昌隆号支两百贯银钱来。”
正蹲在灶房一角吃面的姚伯忙站了起来,可姚二娘却笑道:“莫急,吃了面再说!”
昌隆号是姚家的产业,主要做些南北货生意,也因为姚政身为主薄的关系,拿了官牌做银钱兑换的钱引生意,所以家里并不会放许多现金。
虽说不急,可姚伯却是三两口吃光了面,急急忙忙就奔了出去,姚政也说下午公门里还有杂事,自便去了。
没多久便拿了一口布袋回来,打开一看五两一枚新崭崭的银判子怕有三、四十个,解释道:“本想拿些散碎银子好给二娘花销,可赶巧今日里有北来的客商要走飞钱,号里的管事也就干脆将积存的碎银子一炉炼了。”
姚二娘接过来也不客气,一五一十的数了起来,足足四十枚银判,也就是二百两银子,便愕然来看姚伯,姚伯却是笑道:“可对数,老奴记得当初那牛家盘下黄家老店可是花了一百五十贯钱,又听三爷说姑爷已经将搬回来住的事情应承下来,这二百两怕是也够了。”
此时黄州的官价是一两官银可换九百五十文钱,七百七十文做一贯,可民间的市价则是视铜钱的新旧和银子的成色上下浮动,手上这新崭崭刚刚出炉的银判,兑换个一千又六、七十文也是简单。
此时的低温火炼银因为杂质较多,容易锈蚀起银霜,损耗颇大,平均十两足银要是放在地窖里存上一年,而后将银子表面生出的银霜用药水洗去,要损耗至少一钱的分量。因此,这姚伯拿来的银子要是兑换成铜钱,可就不止两百贯了,粗略算下来换个两百五十余贯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见姚二娘面色有些难看,一直在旁作陪的舅母便笑道:“姚伯说的是,官人只怕都未想到此节,姐姐只管拿去花销便是。”
姚二娘见舅母都如此说话,也就不再多说,将银子收好后便道:“予也不多说了,黄牛儿可要记得,日后定要好好孝敬你舅爷舅母。”
“俺理会的!”舅爷家这钱给的痛快,黄牛儿自然也答得痛快。
当下也不闲话,姚二娘就让黄牛儿跑回家中去唤老倌,待老倌来了一家三口便向城南门的祖传老店行去,沿着南北向的主街不过百余步就到了地头。
脚店乃是一栋三脸开间的砖木通屋,一水的青瓦白檐,梁柱用的都是上好柏木,北向的第一间三面无墙,挂着遮阳竹帘,里面摆着大小十二张方桌;第二间乃是脚店正门,屋内摆着柜台、四眼的灶台和摆酒的架子;至于第三间却是住人的里屋。
走到脚店门口抬头望去,就见门脸上挑头的大旗上写着“牛家店”三字,下面两个小招旗分别写着“烧酒”、“捞面”,这便是老黄家当年让出去的祖传老店了。
这黄州城其实说大不大,虽然苏东坡在《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中诗云:“黄州小郡夹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
又有苏门四学士张耒也在《明道杂志》中记述说:“黄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有藩篱,城中居民才十二三,余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
但实际上作为淮南路的通衢大城,城中居民虽然不足万余,可因为有了临江水市的便利,这是四乡八里往来贸易非得入黄州城不可,因此在这车水马龙城门之畔的小小脚店,转让费值个一百五十贯钱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十九章 【珠钗】
还没进店,黄牛儿就特意瞧了瞧北间里坐着的客人,此时不过未时二刻,倒也还在饭点儿,可坐着的客人不过七个。
再细细一打量,七人中有五个是穿着短衫的苦力,每人面前摆了个装捞面的海碗正在大嚼,余下的两人一个是穿着半旧直裰的书生,面前摆了一盘羊杂一壶烧酒正在小酌。还有一人却做道士打扮,头顶系的是束发莲花冠,身穿葛色正一道袍,脚蹬一双云耳的麻鞋。肩上背着一把至少四尺长的松文宝剑,腰下挂着一只鼓鼓囊囊的招文袋,他的桌上倒是摆着一壶酒、一碟羊杂和一碗捞面。
黄家三口进门时,却叫黄牛儿注意到这道士竟也斜眼来看,神色看起来似乎疑惑不解。
“牛家哥哥,近来营生可好?”黄老倌当先叉手为礼,对坐在柜台后面的一个精瘦老汉寒暄,又扫望一眼,问道:“却不见嫂嫂那里去了。”
精瘦老汉大名唤作牛老实,也是这黄州城里的土著,当年得知黄家要让出脚店,因为家中与黄家也算有故,便出手接下,并应承了若是日后黄家希望赎回,不会推脱。
见进来的是黄老倌,牛老实也忙起身道:“哎呀!老倌怎地带着弟妹和小子同来,你家嫂嫂这几日心疾发作,正在里屋躺着。”
“自然是给老哥哥报喜来了!”黄老倌拉过黄牛儿笑道:“老哥哥不知,小儿已经被弘文学馆的张思之张老夫子收做了关门弟子,又卖了俺家母舅爷的面子,下月初六在明秀楼办拜师宴。俺合计着,这四邻街坊往日多有帮衬,自然要饮水思源,却不能忘了本儿,便想借了老哥哥的宝地,也摆酒答谢一番,如何?”
“哎呀!这可是好事!喜事!”牛老实双手一拍,瞧着黄牛儿喜道:“好好!俺早说了小牛儿是个读书种子,自然不会错了。”
可转脸却是对老倌道:“至于这摆酒之事,俺这个做哥哥的只怕是有心无力啊!”
老倌当即摆出一副关心的样子,问道:“怎地?可有什么难处?”
牛老实当即伸手让了让道:“唉!一言难尽,还是坐下说。”
也就在牛老实准备让一家三口都让进店里说话的时候,一辆带遮棚的牛车却是停在了店外,一个穿着麻布短衫,头戴遮阳斗笠的赶车汉子扬声道:“牛老实,且打两角酒来。”
说完就将手中的酒葫芦往站在门口的黄牛儿身上一丢,黄牛儿可不敢让葫芦摔了,忙伸手接住一看,这葫芦上倒是挂着了一串铜钱。
牛老实忙答应一声,匆匆走过来从黄牛儿手上接过葫芦,进店打好了酒后,却是将葫芦交给黄牛儿道:“来!小牛儿且帮俺把葫芦送去。”
黄牛儿只得拿着葫芦走出店外交给了赶车汉子,这汉子却是瞧都没瞧黄牛儿一眼,接过葫芦灌了一口,便摇着缰绳赶了牛车就走。
也就在牛车从黄牛儿面前经过时,却听见细微的叮咚一声,黄牛儿就发现脚边竟然多了一根银色的发簪,愕然中拾起来一看,还居然有些眼熟。这纯银的簪子莫约有个四寸长短,簪子头上刻着梅花,枝儿顶上还嵌着一颗红色的小玉珠儿,倒是一支做工精细的珠钗。
想了想,这分明就是那夜万春奴从自己头上扯下用来自杀的那支。
别的记不起也就不说了,这事可万万不会记错,一想到万春奴,黄牛儿就忍不住回忆起那一只跳脱在抹胸外宛若白玉般的小椒乳儿,还有那山峰上颤颤巍巍的红豆豆。
瞧着已经走远的牛车,又回头看了看已经坐着聊天扯淡的老倌、二娘还有牛老实,黄牛儿一咬牙便跟了上去,想看看是不是万春奴又被拐子绑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