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道-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路上岳丈和女婿都是各自闭目养神,是心怀了鬼胎还是无话可说,也就没人知晓了。
此时的黄州上下,因为有了姚政和姚玉的上下打点,城外野林中发生的重大命案自然被压了下去,如今挠头的就只有知州曹大人自个儿。
至于挠头的原因,就是如今摆在他眼前的一方枢密院使直领,可自由出入禁中的腰牌,自打府衙的马快班头从尸堆里起获此物后,曹知州便如获至珍的将它藏着,哪怕去给寿春和江陵府的公文中都未敢提及此物。
而在现场起获的断手残臂,虽然当做证物保存在了仵作处,可上面的紫服衣袖却是已经由曹知州的家仆连夜送往了东京汴梁,目的地是曹家的靠山府上。
“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曹知州一脸苦涩的看着桌案上的腰牌,看了眼身边的文吏,问道:“文甫,你道如何?”
那文吏年纪约在四旬上下,容貌朴实并无可表之处,下颌蓄了山羊须子,一双三角形的眯眯眼微微睁大后,见他笑着用一口纯正地道的东京汴梁口音道:“东翁勿恼,不过是神仙打架罢了!城门固有失火之危,却与东翁无干!”
“哦?这是为何?”曹知州摆正了脸,来瞧这文甫,他这亲随本是汴梁子,姓赵名春字文甫,二十多年前曹知州赴京应考时收他做了门子,如今算是曹家内府的管事和公房中的师爷。
赵春笑道:“行凶者用的是禁器,杀得又是禁军,之所以选在城外,就是不想与东翁为难。至于城门失火之危,解救之法想来定在城中是也!老爷不妨等来汴梁消息,再做打算!”
曹知州听了将两手一拍,便将那腰牌扫进了桌上的一堆书卷中,哈哈大笑的领着赵春离开了。
此后的十几日,淮南二路的提刑司以及无为军探哨、寿春府的仵作先后来到,可都压制了消息行事,黄州府的马快也被发散了出去,到处去搜查一个新近断臂之人,城中的捕快和弓手们也提高了戒备,增加的巡城的时段和加强了对进出百姓的查验。
可是在这一切涌动的暗流之中,过年的气氛倒是越来越浓烈,将一切都冲淡于无形。
眨眼腊月二十四,这便是北宋的小年了。
在古代中国没有“小年”这个节日,但是根据小年的活动,这个节日的来源与古代的有祭祀灶神的节日。祭祀灶神的节日由来已久,在论语之中也有记载,也有的史料认为从夏朝就开始祭祀灶神了。
古代祭祀灶神的日期是在腊日,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也就是说日期是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戍日。可是到了南朝,祭祀灶神的日子改成了十二月八日,也就是与腊八节重合,根据《荆楚岁时记》“其曰,并以豚酒祭灶神”。
到了宋朝,已经有了小年的雏形,在北宋称为“交年”,在南宋称为“小节夜”。
《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在这一天,东京汴梁的人们会请来高僧念经,准备美酒、水果、菜肴来送神,还会去烧“合家替代钱纸”,将画有灶马的画贴在灶门上,用酒糟涂抹灶门,这个举动被称为“醉司命”,夜里还会在床底上点灯,这个举动被称为“照虚耗”。
黄州人的小年习俗,此时自然照搬汴梁,不过黄家和姚家各事都做了齐备,却是不敢请了高僧来念经。虽是小年,老店和食汇街自然也是正常营业赚钱,这日一早黄大郎便领着万春奴和家中众人打扫除旧,近午的时候刚准备用膳,却听着门外传来喜庆的锣鼓之声,旋即便有人叩门道:“恭喜黄家大郎,董员外昨夜在留仙居关扑出了混纯儿,特将周娘子赎身送来与黄家大郎合亲咯!”
第一百六四章 【故人来】
也就在这日午前,黄州城外野林处。
今日虽已经是小年,可今冬黄州却是少雪,官道上一片暗白,却是被寒风冻住的冰霜。
二百多号身穿捧日军号服铠甲的军士护着十辆双牛牵引的大车和两辆载人的碧油车列队行军,虽然整体的速度缓慢,可人人口鼻之中喷的白雾远远看去却似一条行云踏雾的游龙。
在一名骑驴胥吏的指引下,这队人马很快在道旁的野林外停了起来,胥吏下了驴来到领头骑着枣色高头大马的红袍银甲小将面前,指着野林方向道:“刘制使,案发之地便在此处。”
红袍小将穿的是一身西军制式的冷锻连铠片甲,胸前护心镜和双肩兽头甲都贴了烂银,头上的制式鏖兜竖着一束斑斓雉尾,人也是剑眉星目,英姿飒爽。
只见他与那胥吏点头,却回头跟身旁骑着黑色战马的少年道:“九弟,传令全军就地歇息!也随某前去瞧看一番!”
那少年也穿的是一身制式冷锻甲,不过甲胄却是成人的型号,只见他叉手道:“得令!”
随后策马掉头,沿途对军士大喝道:“将主有令!就地休息,速速举火烤食,都莫冻着了!”
军士们听了,便迅速从官道上移到路边,将各自兵器架好后,便分派了人手,拾柴的拾柴,生火的生火,很快就升起了数堆篝火。
随后少年这才策马回到野林前,下马将缰绳交给从人,便快步走了进去。
野林中,胥吏正与那红袍小将讲述十数日前在此地发生的命案,因刚刚才讲了个开场,少年虽然来迟一步但也没缺了精彩部分。那胥吏前后说了差不多一刻时辰,才将当时的种种情况说了个明白,众人便也出了野林来到路边,自然有仆从将烤好的面饼和加热的肉汤送到众人手边,红袍小将就着肉汤吃下了一小块面饼后,便对少年道:“九弟,如何看?”
少年也正用面饼沾着肉汤吃喝,闻言便停了下来,不假思索道:“兄长,如今在枢密院中执役者,皆为神卫军精锐,此事定为内奸所为!”
红袍小将听了点头道:“不错!按那麻城县小押司的说辞,三十神卫军精锐尽数遭伏,无一人脱逃,且使的又是禁器,便只有如此才说得通了。”
少年想想,将汤饼放下道:“只是有一点,弟弟觉得奇怪!既是灭口,为何又偏用禁器露了破绽,这神臂弓用普通箭只不成么?”
“成是成,威力却要打些折扣!”红袍小将干脆也放下手中的汤碗,搓着下巴道:“叫为兄看来,这伙得手之人该是一路穷追不舍,劫杀于此,也来不及多做打算才是,人数该是不多才对。”
少年也皱眉道:“应不少于二十人十副神臂弓,听闻还有几人头颅皆被碎裂,面目全非,该是内应才对。”
也就在这兄弟俩商议之时,只见一辆碧油车中下来一个青衣小娘,款款来到后行礼道:“见过刘钰将军、刘锜小将军,小姐使予来问二位将军,不知此地离黄州还有多远?”
那叫做刘钰的红袍小将起身还礼道:“此地已是黄州境内,离黄州城不足三十里也!歇了这一气,便要直达了!”
青衣小娘听了,便再次行礼谢过忙回车中,上车之后便对车中困坐的年轻小姐道:“廿娘妹妹,听那刘钰将军说,此地已经是黄州境内,离黄州城不足三十里了。”
青衣小娘说了,却瞧见小姐神色未动,似乎在怔怔出神,便去摇动道:“廿娘,快醒醒!”
廿娘被摇得醒了神,惊叫一声后,却听青衣小娘笑道:“廿娘妹妹,可是还想着那苏阁老的遗命,让妹妹嫁给那黄大郎的事儿?听闻那黄大郎还不满十五岁,廿娘妹妹若是不愿意,便不嫁他就是了。予瞧着那刘钰将军还不错,是个能疼人的好郎君,便是那刘锜小将军也是好人儿,不若予替妹妹去问问刘钰将军的意思?”
“青禾姐姐,休要乱说!”廿娘听了着恼,便伸手推了青衣小娘一把,道:“老祖的遗命,岂能违背?方才……方才予却是在想……在想些别的事儿。”
青禾听了噗嗤一笑,伸手摇了摇廿娘道:“廿娘妹妹,姐姐在太尉府里做了多年的使女,可见得多了。如刘钰将军这般的郎君,如今却是可遇不可求,须得把握好了,再说刘将军家翁乃是泸川军节度使,这般家门与廿娘也算良配。”
“姐姐!”廿娘听得小脸儿一红,倒也不知如何辩解。自从上月从东京城出来,刘钰刘锜这兄弟俩护着苏廿娘一行南下黄州,一路上风餐露宿多有接触,这刘钰倒也的确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如今黄州近在眼前,倒叫她如何是好?
只说队伍歇息好了,便也熄了篝火重新上路,由于目的地在望,且又吃饱歇好,三十里的路程不过一个多时辰便走完了。径直入了黄州北门后,刘钰便亮出了太尉府的腰牌,让门卒引路直赴黄州主薄姚政的府邸。
哪知才走到府前引街,就被沿街摆开的长街喜宴给堵住了去路,一问才知道今日里姚政的侄儿家中正办喜事,听说是要纳了黄州有名的花魁娘子做妾。
刘钰听了,便也神色古怪的去到了碧油车前将此事与苏廿娘说了,而后先让队伍退避道边,这才让弟弟刘锜带了名刺去投姚府。
不一会,姚政便领着黄大郎前来引接,先让押司姚榕将二百多捧日军的军士引去城内厢军营地歇息,而后便将刘锜等一干人等迎入了姚府。
入姚府的虽然只有二十余人,可从十辆双牛大车上卸下的东西,却惊住了众人。但见车上卸下的不但有一箱箱的书籍字画,甚至还有不少金石竹简和碑拓铭文,苏廿娘更捧着一轴画卷悲悲切切的交给了姚政和黄大郎两人,只道她家老祖苏澈所遗之事,尽在画卷之上。
姚政与黄大郎将画卷展开一看,却是一幅山水人物:只见江南山色如烟,一人抱伞独行,似观风景,路上稚童正赶着几头仔猪行走,道旁的稻田内,几个农人正农忙,远处的农舍顶上尚有几许炊烟残留。
留白处题的,却正是苏轼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第一百六五章 【遗命】
一直以来,世人少知《猪肉颂》,知者多道这不过是苏轼居黄州时,信手所做的一首打油诗,却是无人知道这《猪肉颂》的出处竟是一幅画卷。
而且,看看落款处的印鉴,这画卷赫然还是苏轼自己的亲笔。想起当初苏澈亲自作画打造苏轼商标时的音容笑貌,又见眼前这幅《猪肉颂》出处的画卷,黄大郎当即忍不住便热泪盈眶,不忍低泣起来。
当初黄大郎制作罐肉只为牟利,诓骗苏澈进来为他奔走也是为了更好的牟利,却不想苏澈竟是因此而逝,如今更将毕生书籍的治学手稿全部赠与黄大郎,所遗之愿竟然就是当初黄大郎用来诓骗他的广传东坡肉于天下之事,叫黄大郎如何不感到愧疚。
黄大郎甚至自责,若自己当初不曾诓他入彀,这般年纪的苏澈也不至于舟车劳顿去往东京汴梁,最终因病而逝于颍川。
也就在众人见了这画都自悲切的时候,苏廿娘却是看向了一身常服的黄大郎,露出欲言又止的模样,一旁的使女青禾见了便打着胆子问道:“敢问姚主薄,方才听说今日令侄纳妾,纳的还是黄州花魁,可有此事?”
青禾年纪比廿娘要大上许多,身上穿的又是一身太尉使女服色,姚政不敢妄自揣测她的来历,便与她直说道:“此事说来却有些失礼,今日之事,始作俑者乃是黄州屯田员外郎董德,腊八那日,董德从黄家贩去雪糖三斤,以此做彩与人关扑博胜,昨日在黄州留仙居与人关扑时,结果叫他投出了混纯,便赢了下了留仙居的头牌娘子周燕奴,董德道雪糖乃是贩自黄家,又甚是喜爱吾侄大郎聪慧,便将周燕奴赠与吾侄为妾!”
姚政一番话倒也说得清楚,苏廿娘一听不是黄大郎年少风流主动纳了这什么留仙居的花魁做妾,一刻悬着的心倒也落下,可又想到老祖遗命,脸上不免露出难色。
一旁的青禾看了,便也悄声道:“廿娘,此话只怕全是托词!不过无需担心,此等青楼娘子,纳之通买。如今廿娘可想好了,苏阁老遗命遵是不遵?”
廿娘听了一呆,青禾又暗暗推了她一下,道:“如今便是个好时机,此时只要搬出苏阁老遗命,定教他不敢推辞!”
苏廿娘听了脸颊儿瞬间飞霞,便低着头扭捏道:“全凭姐姐做主就是!”
青禾一听这话,扭头看了一眼表情凝重,样貌憨厚的黄大郎没来由的叹了口气。叫她看来,眼前的黄大郎身材粗大,身高虽然快要与成年男子相当,但他的浓太眉,眼虽大却是眯眯眼,扩鼻海口,嘴唇厚实,下颌唇边还生出了细密乌毛,长相非但谈不上英俊,更有一股子北地粗汉的土气。
也就不拿别人比了,黄大郎的颜值最多只有护送她等来黄州的刘钰地五分之一,这等粗壮的少年郎岂能是苏廿娘这等苏氏后人的良配?
真不明白,苏阁老为何会留下遗命,非要苏廿娘嫁给这黄大郎,莫非就是因为高太尉献给官家的罐肉么?
青禾降头微微一摇,还是上前对姚政道:“太尉府使女青禾见过姚主薄,此来黄州之前,高太尉已将苏娘子收为膝下义女,特命予等随行斥候。且阁老临终前留有遗命,意将苏娘子嫁与令侄为妻,主薄意下如何?”
青禾的话语,仔细听来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但意思也让姚政和黄大郎听的明白:如今苏廿娘已是高俅高太尉的义女,苏澈遗命要她嫁给黄大郎为妻。
姚政听闻此事脑中还在分析,黄大郎便立马起身道:“俺早与舅父独女姚玉订下婚事,怎能再娶苏娘子为妻?”
青禾一听便有些恼怒,喝道:“不娶为妻,苏娘子如今贵为当朝太尉义女,莫非却来与你做妾么?”
黄大郎听了这喝问,却是不怒反笑道:“小小太尉府使女,简直可笑!为妻为妾,与你何干?廿娘,俺与玉儿之事,昔日你与苏阁老客居舅父府中时也是知道。俺虽然不知为何苏阁老要留下遗命要你嫁俺,俺却也万万不能因你而负了表妹,若信得过俺,虽与俺为妾,但俺定以正妻之礼待之。”
话说道此处,旁人这也才明白过来,方才这青禾居然在言语之间,以太尉的威势威压姚政放弃姚玉与黄大郎的婚约,而黄大郎也是反应迅速,三言两语便将这事与苏廿娘挑明了。
其实旁人还不知道,今日里黄大郎遇的闹心事可不止这一件,就说他大中午的正准备吃饭,结果便有人敲锣打鼓的用四人抬着的中轿将周燕奴给送上了门来。
按照常理,这般别人馈赠的小妾,且又是长者相赐,黄大郎倒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可真让他闹心的事儿,却是这周燕奴根本就不是什么董员外真投出混纯赢来,而是据说她腹中怀了黄大郎的孩子,而且是近三月的身孕了,董员外得知后便借口关扑之事安排了一切。
要死不活的是,留仙居的人将这话说与黄大郎的时候,万春奴就在一旁听着,自然是一口气打翻了醋坛、水坛,本来这万春奴嫁进黄家两个来月肚子没有动静,就已经心中有隙,如今听闻一个青楼的女子居然有了黄大郎的孩子,且还是近三个月身孕,以她那般聪慧的女子,如何猜不出来。
于是乎,这边是长者赐不敢辞,留仙居的人自带一条龙喜宴班底在黄家门前摆出了长街流水席,那边是万春奴哭哭啼啼不知如何劝慰,谁知刚哄好万春奴,这苏廿娘却又带着大队人马杀上了门来,托孤也就算了,看在这十车嫁妆的份上倒也忍得,可要黄大郎负了表妹,推脱了与姚家的这门亲事,那是万万不可啊!
青禾听了黄大郎的话,倒也真被激怒了,她名义上是太尉府上的是使女,是高俅送与义女苏廿娘的陪嫁,可毕竟出身太尉府,见过的市面可大了去。
当即她便冷笑一声,从怀中摸出了一册文书道:“好个以正妻之礼待之!王监事,还不宣旨,更待何时?”
“哼哼!杂家久候多时了!”一声冷哼,一个身穿亲卫服色的人捏着尖细的嗓音上前喝道:“黄州主薄姚政、童生黄杰,上前听旨!”
第一百六六章 【无相忘】
在大宋,能够宣旨的官员很多,但中旨这种出自天子官家个人的旨意却只有禁中的宦官才可以宣敕,并且这类能够出东京汴梁宣旨的宦官品秩也相对较高,可以说绝对是官家的身边人。
可姚政却起身看了那太监一眼,又看了青禾手上的文书问道:“此乃何人伪诏,敢称圣旨?”
“大胆!”王监事大喝一声,双手从青禾手上接下书册展示与姚政道:“姚主薄,听闻你曾在东京太学研读,可识得官家字迹?”
待见这展开的书册上却是一张上好的梅花笺,抬头写的是“敕黄州府主薄姚政”,内文则是:罐肉之事具悉。朕闻子瞻遗物,甚慰。太尉高言之卿舅侄彧使其为军用,飨食九边,朕心大慰。以卿之能,岁制十万,可敷军用呼?另闻苏老遗命,欲以其孙苏廿娘为令侄之配,朕观此女贤良淑德,乃良配也,卿可代夺之!故兹诏示,想宜知悉。政和二年冬月廿四日
笺上的字体铁画银钩,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形如松鹤,正是如今天子官家管用的字体,而且末尾还盖有官家“天下一人”的独特画押,因此定然是真诏,也是典型的手谕,并非更为正式一些中旨。
这道手谕的内容说来也不复杂,可以理解为:罐肉的事情知道了,听说这事苏轼苏子瞻传下来的美食,我感到很欣慰。太尉高俅说你们舅侄俩想将罐肉搞成军用食品,让边关的将士都能吃上,我感到非常非常欣慰。以你姚政的本事,一年能不能制造十万罐?够不够供应军队呢?另外听说苏澈留下遗命,要将他的孙女苏廿娘嫁给你侄儿为妻,我看着苏廿娘很不错,肯定是个好老婆,所以你就代替你侄儿做主好了。
可以说,官家赵佶的这道手谕下得很是圆滑,开头就把调子定的很高,把罐肉的功劳大半都给苏轼。然后还顺带给高俅背书,让姚政硬承高俅的引荐之情。再来也并没有给出什么实际的赏赐,反倒是抛出一个疑问,那就是能不能先在一年时间内整出十万罐来,看看能不能供应军队,眼下之意也就是如果姚政能够做到,赏赐和加官进爵也才会有。最后有关苏廿娘和黄大郎的婚事,赵佶虽然没提高太尉收了苏廿娘做义女的事情,可一个“贤良淑德”就把苏廿娘抬上了天去:瞧瞧,当今官家都认为“贤良淑德”的娘子,你不赶快哭着喊着娶进家门,难道还想弄个串天猴上天么?
顿时姚政可是傻了眼,人家真有相当于圣旨的官家手谕,而且这手谕还真提了苏廿娘的婚事,并且口气虽然带着商量,但这等不似赐婚的口气比真下了中旨赐婚还要难办,至少这中旨你要是“臣妾办不到”,是可以当做“乱命”奉还的。可手谕就不行了,因为人家皇帝并非是勒令你必须照办,而是在跟你商量。
可如果你连这点“面子”都不皇帝,后果如何可就谁不知道了。
黄大郎在一旁看了,心中一急,道:“舅父,此乱命也!不可从之!孩儿这便修书一封,与官家言明定亲之事。”
“哼!哼哼!好胆!不过小小童生,也敢上书与官家?”那王监事冷笑两声,将手谕收了教到姚政手中,却拿眼来看黄大郎道:“来得路上,杂家还有些好奇,你这小郎如何能得苏阁老青睐,那什么杈烦汉域钩,也不过如此。如今见你,倒也真是好胆,敢称官家手谕为乱命,如今苏阁老尸骨未寒,你这般推脱这般亲事,就不怕寒了天下苏门之人的心,寒了高太尉的心?”
黄大郎闻言也是皱眉,但还是道:“苟富贵,无相忘也!昔年家父患疾,全赖舅父照拂,彼时舅父不曾因黄杰家贫而退亲,今日黄某何能因为官家的一道手谕而改弦,还请先生教我?”
“哈!哈哈!好个伶俐的人儿!”王监事突然大笑起来,后退一步仔细瞧看了黄大郎,道:“好一个苟富贵,无相忘!如今又不是让你退亲,你只管去了苏娘子为妻,再娶了你表妹做妾也就是了,何须认此死礼?”
黄大郎听了还想辩驳,却是被姚政突然拉住了,道:“监事说得是,大郎勿要多言了,此事舅父自有计较。”
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道理自然不用人来教姚政,此时他也算想明白了过来,为什么苏澈要留下遗命将苏廿娘嫁给黄大郎,这当然是想将黄家还有黄家的罐肉与苏家死死绑定在一起。虽然就算此时黄家和他姚政满大街的敲锣打鼓说罐肉还有东坡肉根本就是黄大郎自己一个人研究出来的,跟苏轼完全没有一分钱的关系只怕也不会有人信了,可还是不保险啊?
所以,只要黄大郎娶了苏廿娘,哪怕是千百年后的后人一想到罐肉和东坡肉,说不定就会在某个百科上查到诸如什么:罐肉和东坡肉乃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创造,后苏轼的曾孙女苏廿娘嫁给黄州开脚店的厨子黄杰,这才将东坡肉和罐肉的制法传遍天下。
这特么根本就不是拿黄家做了什么过墙梯,而根本就是绝户计啊!
一个曾孙女送出去,换回来一个万古流芳,你说这要是逮着谁,谁不干啊?
“好!此事倒也不急,便先说说眼下的急事。”王监事与那青禾对视一眼,青禾便转身从一个侍从手上接过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快速打开了之后呈了上来,只见包袱里竟是几十枚金锞子和一叠钱票。
王监事指着包袱道:“此为高太尉馈赠义婿的笔墨钱,计有黄金五百两,官引十万缗。太尉让杂家借问一句,不知以此做本,可否制得十万罐肉?”
按照黄大郎早前折算的成本,一罐两斤装的标准罐肉成本约在六十文上下,要是建成作坊和饲养基地,成本至少还要降低三成。而这样的罐肉,售价至少也得一百二十文,就算供应军队怎么说也绝对要保证一倍的厚利,因此收一百文并不算过分。
而此时五百两黄金的价值,差不多等于六千来贯钱,至于官引十万缗(贯),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三、四万贯的现钱,合起来相当于五万贯,要制十万罐的罐肉自然是绰绰有余了。
想不到这素未谋面的高俅高太尉,居然是如此的豪爽大方,出手就是五万贯的投资啊!
第一百六七章 【中旨】
见姚政和黄大郎瞧着金锞子和钱引票子都不说话,那王监事还道这舅侄俩此生从未见过这等大钱,被惊着了,忙唤了一声道:“姚主薄,不知这一罐东坡肉,本钱几何啊?”
“啊!这个……这个下官不知!”姚政被问醒了神,忙回道:“罐肉乃是下官侄儿黄杰制出。”
王监事便来看黄大郎,黄大郎也知道这事眼下可瞒,但瞒不了长久,便道:“答王监事的话,黄州猪肉虽贱,均价也要二十几文一斤。一罐东坡肉,用猪肉两斤,约合五十文钱,用香料一两,因有肉桂、肉蔻、茴香、桂皮、香果、胡椒、八角……等十几种名贵材料,料钱也约合三十文,至于人工、柴火、陶罐和蜜蜡统共至少也得二十文,因此成本要在百文左右。当然,若建成作坊大批量制作,香料和人工、物料的价钱应该能降下不少,只不过到时只怕猪肉供不应求,价格反倒要涨上不少。”
“不错!倒也答的条理清楚,在东京时,官家也推算这一罐东坡肉,本钱怕真要上百文,再运往东京,两地差不多相距一千里,怎说也得要算上一倍的火耗折损,报个两百文一罐倒也不多。”王监事此时一改之前因为苏廿娘婚事的问题而摆出的咄咄逼人之态,和颜悦色的对黄大郎道:“来时,官家特意嘱托过杂家,罐肉虽小,可事关国用。这边关,乃是苦寒之地,将士们饮风餐雪,卫国守疆,两斤一罐岂能足了胃口,或可改为十斤的大罐,用料也须得足了,万万不可寒了将士们的心呐!”
黄大郎听了暗笑,这话说得冠冕堂皇,还打着官家名义,他却知道必有后话,也就顺他意思给了个台阶儿:“便是五十、上百斤一罐,也做得出来,可这本钱……”
果然王监事便直言道:“无妨!高太尉也与你等想到了办法,太尉的意思,用这些本钱,赶在明年端阳之前先做出几万罐的小罐肉来运往东京发卖,得了钱便可制大罐肉分两批在八月节和除夕之前运往边关犒劳将士,这买卖也就活了。”
果不其然,高俅自然也是有想法的,但比起童贯那厮来,倒也强了不少。想来还是念在了苏轼的面上,或还得加上苏澈遗命要苏廿娘嫁给黄大郎的情分,所以也不明枪暗夺,直接开诚布公的要求分润。
王监事将高俅意思说了之后,便盯着姚政看,姚政却摇摇头伸手暗指了黄大郎,意思这事还得大郎做主。王监事在来黄州的路上,倒也跟苏廿娘探过口风,知道的情况自然要比高俅和官家多,再说刚才他也见识了黄大郎的口才,见姚政如此表示也不诧异,便扭头来看他。
黄大郎和姚政其实早就对罐肉献出后将会出现的事态做过预判,最好的打算就是让高俅占上两成的份子,另外再给赵官家三成。如今这般不谈份子,只要总代理实惠的要求,两人还真没商量过,而且高俅也会做人,还主动送来了启动资金,想要讲条件还真不知道如何开口好。
黄大郎想了想,道:“不瞒王监事,如今俺家在离黄州向北四十里外的麻城县境内寻了一个庄子,想将作坊建在庄内。不过如今恰逢年节,还未动工,且从各处收来存储的仔猪也不过二百余头,想要赶在端阳之前制出几万罐来……却不敢应承。”
“此事无需担心!杂家还有一道手谕,与罐肉有关的一干事物,皆可便宜行事。”王监事将手一挥,一个亲兵装束的小监便急忙捧出了一个小锦盒来,打开一看倒是一张明黄色绢帛制成的正式中旨,王监事倒也不作宣读直接给了黄大郎,只见抬头是“敕淮南西路诸有司”,内容也非常简明扼要,敕升姚政兼黄州水陆随军转运使,专司督制军用罐肉,一切与罐肉有关的事物皆可便宜行事。
比起之前像是私信手札一般的手谕,这一道敕升姚政官职的手谕可就是正儿八经的中旨了,是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的。
这所谓转运使的官名,最早出自唐代,后各朝都用作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本朝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一般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