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道-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老种这一手实在太狠,等到依旧窝在檀州的完颜宗弼回过神来,派出探子查出要从檀走去往雄州城下,除掉白沟河这条界河不算,至少还要横渡十七条十余丈宽的大渠,否则就要绕行至少二百余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悔之晚矣。
转眼到了十一月初三,这日一早,赵桓身边的近臣吴敏又千里迢迢跑到了黄州,直来见了郑太后道:“上皇思念甚紧,太上皇后可北归焉?”
谁知郑太后却是笑问道:“上皇在龙德宫居得可随心呼?既然思恋本宫甚紧,何不亲来?”
顿时将吴敏闹了个大红脸,随后吴敏又去见赵福金,却是被拒之门外,恼怒之下便来寻了黄杰,劈头盖脑便道:“汝不放太上皇后北归,是何居心?”
黄杰听得无语,便也笑答道:“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黄某如今欲挟太上皇后以令诸侯,如何?”
顿时便将吴敏怼得没了脾气,只得悻悻然而去,不过黄杰这句“欲挟太上皇后以令诸侯”却是很快就从汴梁城中传播开来,在如今天下人皆知赵桓将他亲老子赵佶软禁在龙德宫中的大背景之下,黄杰这句看似“玩笑话”的“玩笑话”,无疑是再一次打了赵桓的脸,而赵桓偏偏拿他没有办法,甚至于朝中有人提出将黄杰贬黜,随便流去江南某地,然后伺机接回太上皇后的建议,赵桓非但没有采纳,还把提出这个建议的倒霉蛋给流去了岭南。
说实话,若要论起赵桓此生最为害怕的对象,如果金人排第一的话,那么排第二的铁定就是黄杰这个亲妹夫了!
到了这年的十一月(冬月)十五,估计也就是吴敏赶回汴梁,将没办法哄了太上皇后北归的消息传给赵桓之后,黄杰的便宜大舅哥便也只能悻悻然下诏,将一拖再拖的泰山封禅付诸实施。
赵桓最终确定的节礼是冬至,十五这日的大朝会上便连下了十二诏书,一股脑的将汴梁城中的皇亲国戚和各国使臣,包括被软禁在龙德宫内的赵佶一块打包上路,以捧日、龙卫和御车三军为护卫,浩浩荡荡往泰山行去。
这次负责护送去往泰山的捧日、龙卫和御车三军共计十万人,而赵桓一行去往泰山封禅观礼的人也不过区区万余,这般的护卫人手自然是够了,加上近年来赵桓暗中也是多次彩排,并且还命人将汴梁去往泰山的官道多加修缮,诸般准备怎么看都是万无一失的样子。
而冬月十八的时候,黄杰这个名义上本朝唯一的上柱国外加便宜妹夫也接到了赵桓发来的诏书,要求他带上赵福金和太上皇后同去泰山观礼,自然黄杰依旧选择了封还,理由还是自己病体未愈,太上皇后和赵福金偶感风寒。
黄杰又不傻,自然也就没兴趣跑去什么山高水远的泰山看赵桓弄的封禅闹剧,再说赵桓对郑太后的打算大伙又不是不知道,三番两次来骗都不曾给他得手,如今又怎么会给他送上门去。
只是,待到冬月二十八,先听得赵桓的封禅队伍刚抵达了曲阜,祭祀了孔夫子并将孔家第四十八孙孔玠封为衍圣公,便就得了种师道的八百里飞递,称探得金军一路过万人马突然自檀州往西经儒州(今延庆)、弘州(今阳原)抵达了应州(今应县),动向不明。
到了二十九这日,种师道的后续情报便也传来,却是金国派了使者抵达了雄州,向大宋兴师问罪而来。
而金使所问之罪,一共到有三条:其一、大宋未按升平之约将余下的赔偿如期交付;其二、未曾如约割让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给金国;三、临潢府守备右都监耶律余睹作反使得耶律敖鲁斡攻破城池,并使得弃城逃走的谙班勃极烈完颜杲被活捉,后经查实搜得耶律余睹与南朝(大宋)书信十余封,其中两封是之前童贯意图策反耶律余睹的书信。
这三条罪中,前两条自然是赖不掉,毕竟大宋这边没有履行“升平之约”是国策,板上钉钉之事如何推脱?
至于这第三条就有些不讲道理了,当初童贯暗中策反耶律余睹就算是真,如今也是时过境迁,再说那耶律余睹后来作反也没有叛了大宋,反倒是投了北辽的天镇帝耶律敖鲁斡,这如何能算到大宋的头上来?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十章 【天意不可违】
消息传到黄州时,黄杰也是一脸的莫名其妙。
按理说,前不久那天镇帝才搞了一把胜利大偷袭,不但打破了临潢府,还把金国的智囊完颜杲(斜也)也给抓了,就算不是打断了脊梁骨一般的伤害,至少也得算是个断爪之痛,这个时候金国没道理跑来找大宋开怼才是。
其次,从之前得到金军派出一队过万的人马西行迂回去往应州的动向来看,这次金人显然不是什么虚张声势,而是摆明了要开战,就不知道对方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最后再来说“升平之约”这事,当初赵桓与金使吴孝民的确签订了“犒军费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绸各一百万匹,牛马各万匹,割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给金,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退兵”的条约,白纸黑字倒也抵赖不得。
只是赵桓在汴梁城中大势搜刮了一番,拿出了几百万两银钱的首期之后,就对后续履行约定的事情百般抵赖,到了如今的确是一没给钱,二没给地,真要摆在桌面上谈,的确不够丢人钱的。
而紧接着,赵桓对此事的反应倒也不出意料,身在泰山脚下的他此时绝然不能被这事给扰乱了封禅的大事,因此急忙下诏再次派出了张邦昌加李邦彦这个二人组前往雄州,准备在此施展忽悠大法将这事给忽悠过去。
谁知道,转眼腊月初五,代州(今代县)便也传来发现大队金军南下的消息,而这时“张李二人组”才刚刚走到德州境内。
到了此时,也就毫无疑问的看出,金国派出使者去雄州兴师问罪不过是障眼法,派往应州的这支部队南侵大宋才是真正图谋。
当即,种师道急命折可适、姚平仲二人率领精锐步骑三万前往真定府阻截金军南下,又命杨可世、辛兴宗领轻骑一万直奔太原府增援,又令王禀领精锐步卒两万南下回援大名府。
然而,种师道这时的判断明显有误,他还是惯性的认为金军这次南下一如前次那般主要战略是以劫掠、抢夺粮草钱财为主,认为金军避开雄、霸而走,绕路走应州南下,战术目的应该还是以袭击太原府和真定府为主,所以在调遣兵力方面依旧以堵截为目的,只是往三路派出了五万人马,而自己依旧坐拥十余万大军在雄州,以防止金军的大部队经渝关(山海关)或古北口南下。
对此,黄杰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也只是认为金军极有可能二次围攻东京,而在听说此次南下的金军也就一万多人不足两万的模样后,也不认为这股金军真有胆子来攻东京,或许真如种师道判断的那样,不过是寻了借口南下来打打草谷遛遛弯。
然而,形势的发展却是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腊月初六,代州南面的忻州(今忻县)传报发现金军队伍;初八,辽州(今左权县)传报发现金军绕城而走;初九,大名府北面的洺州传报发现金军队伍向南急行;到了初十这日,开德府(今濮阳)便也发出急报,称发现大队金军往东面的濮州方向急行而去。
由于黄杰所得的军报,多是从雄州转发而来,因此当他得知初十这日金军沿途绕城急行,一趟子跑到了开德府附近时,已经是腊月十五的下午。
而这时,就算是个睁眼的瞎子,也能看出这股金军南下的目标非常明显,可不就是如今正在泰山搞封禅的赵桓!
这期间种师道倒也在初九、初十连续传书给赵桓,要他赶快结束封禅仪式返回东京,至于赵桓到底听是不听,却就没人知道了。不过从后续传来的消息看,赵桓应该还是听了种师道的意见,于腊月十一从奉符(今泰安)起驾,先是前往龚县(今宁阳),又连夜赶往兖州还把新任衍圣公孔玠一家也接到了兖州。
然后又让捧日和龙卫两军就在兖州城外列阵,又把两万八千御车军连带三百余辆战车环城布阵,将小小不足百亩方圆的兖州弄成了铁桶一般的阵势。
到了腊月十四这日,便也见得差不多两万金国精骑经济州,过任城,直往兖州奔来。待见得兖州城外有近十万大宋禁军严阵以待之后,这支部队竟然主动后撤,退至兖州城西三十里外的磁阳山脚扎营,并且向兖州派出了使节,而来使也不是生人,正是当初亲自与赵桓签下“升平之约”的金国汉臣吴孝民。
不过,有关吴孝民入了兖州之后究竟是如何与赵桓谈判,黄杰一直等了许久都没得到确切的消息,只是知道吴孝民是腊月十五入的兖州,又在腊月十八出的兖州,并且随他一道出城的还有百余车各类财物,到了腊月十九这日便就传来消息,说扎营在磁阳山下的金军居然开拔北去了。
而黄杰直到腊月二十五这日,也才得了腊月十九从兖州传来的确切消息,知道这股约有两万人的金军乃是由完颜宗弼率领,银术哥和郭药师为副。
得了这个消息时,黄杰尚且诧异那郭药师什么时候混成了完颜宗弼的副手(靖康五年宗望南下时,郭药师为范阳守备,不战而献城降金),转眼才过了两日,便也接到安插在兴仁府中的夜鹰发来的绿林烽火急报,那赵桓、赵佶父子,连带着宗室亲王、贵胄等三百余人,于腊月二十二的午后,在兴仁府东面的鱼台(今山东鱼台)遭到金军伏击,生死未卜。
瞧着手中的急报,黄杰自然是满头的黑线,也根本就摸不着头脑,这不是刚刚才传了消息,似乎赵桓这厮又用百余车的财物将吴孝民和宗弼给忽悠住了,怎么转眼他父子就在鱼台这个地方遭了金军的伏击呢?
取来地图一看,便也看出这鱼台处在兖州的西南方约百余里之处,而且距离位于正西方的兴仁府也不过百余里,还真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可他怎么就没来由的跑去这地方中了伏?
而这个疑问,直到五天后的大年三十夜里,由身在御车军中的岳飞从兖州传来消息,也才叫黄杰知道了什么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又或者说是“天意如此,夫复何求”。
总之,直到这一刻,那“天意不可违”的说法,黄杰当真是信了!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二章 【匡扶】
对于到底该筹谋何事的这个事情,郑太后并未言明就也歇息去了,便留下黄杰与赵福金夫妇两个人大眼瞪着小眼都是摸不着头脑。
还是赵福金首先开口道:“母后话里意思,夫君可曾想明白了?”
黄杰便也摇头道:“不明所以,夫人可解得了?”
赵福金想来一叹,便也道:“当朝官家和与太上皆被敌国虏去,不说本朝,便是前朝也是未有之事。夫君以为,如今与朝中重臣而言,何事为要?”
黄杰一想,倒也很快想到:“册立新君?”
赵福金忙道:“不错!便是册立新君,只是不知诸王之中,谁人侥幸得脱。”
黄杰听来一笑,便也问道:“便是如此,与我等何干?”
赵福金急忙解释道:“予为帝姬,夫君为驸马,自然瞧来并无干系,只是母后可并非是不相干的妇人,乃是当朝的太上皇后。如今遭此国难,只怕与母后定有牵连。”
赵福金这么一说,黄杰也才猛然醒悟过来,他与赵福金虽然与赵氏国祚看似没了相干,可郑太后毕竟如今还是名义上的太上皇后,而且在此之上并无地位更高之人,当真要册立新君自然不可能绕过了她去。
一时间,两人都是互相瞪眼,自然想到了此中的种种干系。
而且,从眼下行在之中的朝臣尚且封锁消息的行为来看,也不知道吴敏、耿南仲、唐恪等人到底是个什么想法,反而此事叫黄杰很是被动。
夫妇俩对坐半夜,却也当真想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便也趁着守岁的机会,与众多娘子们说了此事。而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众人也是一脸懵逼,也弄不出什么想法来。
总之,大伙都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可又完全想不出这个事情很黄家或者说跟赵福金与黄杰两人有什么关系,最多也就是想到了郑太后有可能会被请去东京主持册立新君的事情而已。
倒也怪不得众人愚笨,毕竟这等国君和太上皇都被虏走的事情乃是前所未有的事件,一时间还真没有人能寻着此事的关窍所在,而黄杰虽然有奇梦之助,可他毕竟生性淡漠于朝堂,且平日里对这赵家的国祚也没有什么野心,叫他围绕着此事动脑筋,当真是为难了他。
也不说黄家之人对这事如何来想,待翌日一早,却不想第一个来拍黄家大门的却不是别人,竟然是一身风尘仆仆的吴敏。
吴敏在这大年初一上门,自然不可能是来拜年的,黄杰亲自引他入内之后,他便也直接哭倒在郑太后的脚边,将赵桓、赵佶和赵谌爷父孙三代,连带二十九位亲王以及三百五十四位赵氏宗亲,并二十四位帝姬和十六位驸马等全部被金军一网打尽的消息给汇报了出来。
此时,赵佶膝下共有三十三子,其中四子早殇,又有三十三女也早殇了好几人,听得吴敏这般一汇报,当即郑太后便昏了过去,而就算是在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黄杰,也被这个消息给吓了个目瞪口呆。
也不知道赵桓到底是发了什么失心疯,居然将所有人组成一队,全数送给了金国当肉票。
待得黄杰好不容易将郑太后救得转醒,吴敏也才哭哭啼啼的继续禀道,说是耿南仲、唐恪在此事发生之后,便在暗中谋划册立新君,而吴敏得知消息后首先就想到了郑太后,便也连夜从兖州急匆匆赶来,希望这次郑太后能够随他北上东京,主持大局。
至于郑太后去了东京,到底该主持怎样的大局,吴敏却也说不清楚。不过显然他的思路是对的,因为如今这事可谓是亘古未有之句,游戏又该如何进行,还当真说不清楚。而现如今,摆在台面上的地位最高之人,除了郑太后这位太上皇后,便也只剩下东京后宫中闲居了两位宋哲宗的皇太妃了。
黄杰忙让赵福金将心力交瘁,六神无主的郑太后送去休息之后,便也直接来问吴敏此事的来龙去脉,也才知道了当初赵桓君臣忽悠住吴孝民,就是郑望之向赵桓提议,说如今既然已经忽悠得金军北退,不如趁着机会使一个金蝉蜕壳之计,暗中将御驾秘密撤回东京。
也不知道赵桓这厮是如何想的,居然也就欣然答应,忙也要吴敏、耿南仲、唐恪依旧还是唱足了戏码镇守兖州,暗中却是点了两千龙卫军跑路。
而且,他还在李若水等人的极力反对之下,执意带上了太上皇赵佶和太子赵谌,并将随他前往泰山封禅的众亲王和众帝姬、赵氏宗亲都一并带上,这才搞了出如今这般惊天大事来。
听得吴敏说辞,又详细问了情况后,黄杰也才惊讶发现,如今不但赵桓父子、赵佶所出诸王和帝姬尽数被虏去,就是哲宗、神宗所出的赵氏宗亲也被一网打尽,如今若算赵佶、赵桓这父子两代所遗嫡系,除了郑太后这位太上皇后之外,便只有赵福金这位茂德帝姬一根独苗了。
黄杰当即便来问吴敏道:“如今太上血裔尽失,若要册立新君,何如取之?”
吴敏忙也答道:“或从英宗、仁宗旁裔择了根苗?”
如此说来,倒也合理。历代之中,多有帝薨无后择了叔伯兄弟之后来继承帝位的举动,如本朝的宋英宗便是仁宗养子,他本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为仁宗无后,这才得以继承帝位。
而如今耿南仲、唐恪等人要效仿前朝之事来办,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这些与他又有如何关系?
哪知道吴敏却认为关系不小,就听他道:“太上皇后此去,岂能与驸马无干。驸马身为上柱国,怎说也得匡扶社稷,助太上皇后北镇国朝才是。”
黄杰听来好笑,便也问道:“黄某一无兵权,二无积威,不过区区一介驸马,如何北镇国朝?如何匡扶社稷?”
谁知道吴敏却是嘿嘿一声冷笑,就从怀中掏出一册黄绢来,道:“谁言驸马无有兵权,驸马却是忘了,太上曾敕封驸马为成都玉局观提举,护国法师并信阳军节度使?”
黄杰听来一愣,却也见得将那黄绢展开,但上面并无一字,只在落脚出打上了一枚朱色印鉴,便听吴敏指着黄绢道:“如今官家也封驸马为信阳军节度使,这兵权不就有了?”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三章 【向北行】
吴敏的想法,说白了不过是“奇货可居”的新翻版而已。
既然按照传统和惯例册立一个赵氏后人为新帝,除了肯定要弄个自己人之外,这人也得铁定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而对吴敏的想法,就算黄杰不曾看过奇梦中的种种演绎,此时也自然猜得通透了。
说实话,在这一瞬间,黄杰对这事是抱着拒绝的态度,因为不管郑太后回了东京究竟册立谁人为新君,自己和赵福金必然都会被牵扯进去,而纵观历史,这史上但凡与帝位有牵扯的人,基本上得了好下场的还真不多。
只是,此事可谓是真正的事关重大,还真不能由黄杰决断。
但也说郑太后缓过气后,与赵福金商量半日,便决意北上,而且叫黄杰感到莫名其妙的的是,郑太后不但要求赵福金随驾返京,甚至连赵庚子也要一并带去。
而吴敏在见了决意北上还京的郑太后之后,也捧着“新鲜出炉”的赵桓“亲笔”诏书出来,宣布黄杰火线上岗成为了淮南郡王、太师、信阳军节度使,及京畿十五路防御制置使。
如果在算上之前就挂上的上柱国大将军、护国法师、成都玉局观提举等等荣勋,此时的黄杰已经算是贵为天子之下第一人了。
先说这淮南郡王,倒也并不突兀,毕竟黄杰早先因为勤王之功就已经被赵桓封为永安郡王,虽然黄杰当时是封还不受,但基调算是定好了,如今既用着他护送太上皇后北返东京“匡扶社稷”,就算是吴敏假传圣旨,也有郑太后兜底,所以弄一个比永安(县)更高的淮南(省)的郡王之阶,倒也不算什么。
至于太师一职,虽然位列三公之首,也不过就算是给了黄杰在朝臣中的最大话语权而已,倒也并没有什么大用。不过信阳军节度使和京畿十五路防御制置使这两个职务,却是一个代表兵权,一个代表军权(军事调动权)倒也是至关重要的。
瞧着吴敏一脸烂笑的捧着新鲜出炉的赵桓“亲笔”诏书,黄杰一时间也是哑口无言,只得入了后堂,与郑太后道:“母后当真决意要去东京?”
郑太后如今虽然也不过四十五、六岁年纪,华发却早有霜丝,这一日间更是忧思惊惧过甚,容貌瞧起来更是转眼老去十来岁模样。不过见黄杰这般来问,却也见她心意甚坚的答道:“不错!”
瞧着郑太后的神态,看起来她也应该知道此去东京将要面对的状况,黄杰本想最后再来劝说一回,却瞧见坐在郑太后身边的赵福金突然急打眼色,虽然不明白赵福金用意如何,黄杰便也按下心意,问道:“如此,明日动身便是!”
说着黄杰回头来看吴敏,便也与他道:“我有千余水陆转运差役,并五百御车军学员,算上家丁、护卫,可凑出两千步卒护卫太上皇后北上。”
吴敏忙也点头:“若是明日动身,老臣可持诏先去信阳军,有陛下并太上皇后旨意,可征调信阳军随行护驾。”
黄杰冷眼瞧了吴敏一眼,便借了一步,低声与他道:“吴少宰,事已至此,可敢与黄某一句实话,究竟是何人指派吴少宰前来?”
吴敏闻言满脸苦笑,只得点头低声道:“元中(吴敏字)既不敢诓骗驸马,亦不敢于太上皇后不敬,此事却非元中本意……”
黄杰也不让他当着郑太后的面说完,便也忙执他之手去了偏房,便也问道:“此事如何谋之,细细说来。”
吴敏当下也不隐瞒,急忙合盘托出,说是此次赵桓跑路,也就是他和耿南仲、唐恪被留守兖州,其余如李棁、郑望之、何栗、李若水等人都自随驾,结果全都遭了囫囵。但是,还有两人却是侥幸得脱,便是之前被派出去搞事情的“大忽悠二人组”,这张邦昌和李邦彦二人也才刚走到大名府,金军便自跑到了兖州城下,所以他二人便也一直滞留在大名府。
然后,当赵桓在鱼台出事之后,吴敏和耿南仲、唐恪就如何处理此事发生了分歧,吴敏当时的想法自然是大力救援,将手中所有部队都派出去设法救援,而耿南仲、唐恪却认为应该封锁消息,在出兵救援的同时也要考虑拥立新君的事情。
见与耿、唐二人起了分歧,而自己势单力薄,于是吴敏首先想到的就是跑到大名府找了张邦昌和李邦彦商议,结果张、李二人在同意吴敏要大力救援的意见的同时,也对耿南仲、唐恪提出的考虑拥立新君的想法表示认可,最终三人商议下来,这才想出了让吴敏这个“熟面孔”跑到黄州来求郑太后北还东京主持大局的办法来。
得了如此确切消息,黄杰也算心中有底,便与郑太后辞去,开始布置北上事宜。
首先,黄杰忙命人将舅父姚政请来,将吴敏传达之事和郑太后决意北上的决定与他说了,待他惊魂稍定之后,便也与他将这次护送郑太后北上之事好生商议,而所谓的商议,其实也就是黄杰吩咐,姚政照办而已。
旋即,姚政便急忙往黄州府衙升堂,张榜四县征招民间骡马,而黄杰也以水陆转运衙门的名义开始征调整个黄州辖内的各式运载车辆。
由于这些年黄杰把黄州罐肉这个产业做强做大,除在黄州境内有黄万连庄这个最大的产业集群外,还有许多民间来搭顺风车的小业主们也是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自然,作为外运主力的各式运载车辆和相应的骡马数量,这些年也是爆发式的增长。
所以,仅仅是一个下午,光是黄州城内和方圆三十里内得了消息前来应募的私家车辆便多达四百余辆,加上水陆衙门实时统计出的,眼下手中能够调节的运输车辆,转眼就凑出了一个八百余辆各式大车,一千二百余匹骡马组成的车队。
黄杰虽然跟吴敏说什么能仅凑出千余水陆转运差役,并什么御车军学院,家丁护卫,实际上肯定还是征调黄州卫。而黄州卫这些年作训的主要科目之一,便是快速集结,因此就在这日下午通过黄州卫信道将征调命令传出之后,当夜便有上千的受调黄州卫进了城来,按照黄杰说法全部换装成了转运差役。
尤其是这所有现役的黄州卫,基本上都是从水陆转运差役转职而来,这般变装自然是天衣无缝一般。加上黄杰一直以来都在做驰援东京的准备,因此各项措施也都是早有预案,因此一旦行动起来,倒也有条不紊。
因此,也就在乾道二年(1129年)的正月初二,一支由近千辆各式骡马大车组成的队伍,便也浩浩荡荡的出了黄州北门,往东京方向急行而去。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十四章 【护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正月初二的淮南一隅,虽然处在长江这条不冻江边上,但在凛冽寒风之中,大地自然也会封冻。但也见得从黄州出来的官道上,近千辆各式大车鱼贯而行,在由三合土和条石铺就的平坦大道上,以可称之为“迅驰”的速度疾奔而走。
“诚哥儿!今次是不是又叫女真奴围了东京?”
此时,车队中的一辆四轮大骡车上,一个穿着一身破旧转运差役制式夹袄的汉子用半拉屁股挂在车座上,半屈着双腿用了个不丁不八的马步来综合骡车的颠簸,竟也还有闲情与边上的另一个汉子闲聊。
但见他唤作诚哥儿的汉子却是咧嘴一笑,摇头道:“不曾听说啊!不说老种相公北镇雄州,怎会又让女真奴南下?”
汉子听了,便也笑道:“若不是女真奴南下,主上却又如何没来由的动用咱等?这大正月的,难得好好歇歇。”
那诚哥儿听来,却是斜眼做鄙视样儿瞟了这汉子一眼:“你若想歇,早几年何不就拒了俸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你可知道?”
也在这时,但也见得坐在车头御手位置边上的一个身穿号服夹袄的汉子突然扭头低声喝道:“万诚、朱顺,休要闲聊!尔等可是大车坐得腻歪,想要下去走动走动?”
“何队将,我等知错了!”被唤作万诚的汉子急忙脸色一变,腆着脸忙来认错,倒是那朱顺一脸不屑,就见他挪了挪屁股,与那何队将道:“三妹夫,这车上又没什么外人,却与俺好好说说,今次到底是不是叫女真奴又围了东京?”
听得朱顺这么一说,那何队将脸色就是一变,不过再打眼一瞧,这四轮大骡车上,也不过坐了七个人,而且除了这何队将所领的五人小队外,赶车的车夫也是相熟的老黄州卫,倒也真没什么熟人。
瞧着朱顺的脸色,何队将先是皱了皱眉,最后还是没有绷住气势,只得低声道:“舅哥休要坏了规矩……”
哪知朱顺却是浑然不管,只是凑近了道:“开拔前,俺可是瞧见了大队正寻了各队的队将去说话,见你转来时脸如锅灰,定是得了什么消息才对!”
听得朱顺如此一说,其余的黄州卫们都是一脸恍然,便也都是齐齐拿眼来瞧那何对阵,便是万诚也忍不住凑上前来,低声道:“队将只管与俺们说道,规矩都懂,不该听的不听便是!”
瞧着大伙儿一个劲眼巴巴的瞧着自己,何队将也是为难,最后还是没能忍住,也就小声道:“要说这次,俺们接着的乃是一个护送任务,只是知道要护送将主家中住着的贵人去往东京。”
众人听来,有人恍然大悟,有人却是摸不着头脑,便如朱顺就道:“阿耶!这不是混话是甚,将主家中的贵人好些位,到底是哪位贵人却又不说,急死个人来!”
何队将也是急了,便也道:“俺就知这多,怪得谁来?反正队正说了,此去东京或有差池,大伙万不能掉以轻心就是。”
这话说来大伙都是满脸诧异,就听万诚问道:“只是护送个贵人,难不成还能与人交战不成?”
何队将也是摇头道:“交不交战倒也不知,不过将主平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