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道-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胜捷军全数换装,看样子到时去往接收析津府定然就是这支部队了。
而太子赵恒去往雄州,显然也不是什么“督战”,恐怕是将他请去镀上一层金的。
看着每日里滑州城中飞递往来如穿梭,却没有一封是给自己的,黄杰也是郁闷得不行。虽然他几次都想提笔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写出来上呈给赵官家,可他自己也清晰的知道,如今大宋上下恐怕都已经集体沉浸在终于“收复”燕云之地的狂喜中,这个时候自己要是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恐怕不被人重视倒还好说,若是被人曲解为“恶诅”,反倒是要惹祸上身。
所以,二月初八这日,黄杰便也拉着赵福金和苏廿娘,三人一道联名向赵官家上了一道请求回乡省亲、祭祖、扫墓的请求。
按理说,要是放在平时,在这么个节骨眼上黄杰提出要返乡省亲,只怕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准的,毕竟黄杰身上还背着官司,从金国出使归来后连汴梁都没能入,也没有交卸差事并述职,并将金国公主送达。
可是他如今却被羁绊在滑州动弹不得,不论是前线还是朝堂之上,多他少他都是一样,还不如请假回乡干点别的。
奏疏呈上去也不过三天,赵官家的回复便也来了,竟然妥妥帖帖的准,更指派岳飞和他所领的一营御车军骑兵继续护送黄杰和赵福金、苏廿娘一家子返回黄州。
黄杰原本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思,谁成想居然准了,倒也叫他有些措手不及。不过,黄杰既做了赵官家不准的思想准备,也做了赵官家放行的行动准备,这事倒也不算为难。反正姚二娘带着众女来时差不也跟搬家一样乘了十几辆黄杰车坊的四轮轺车,如今要走自然装车便也能行。
只是,兀鲁和骨欲的去留就有些叫人伤了脑筋,可就在黄杰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二女的时候,宫中的郑皇后却是来了懿旨,先是撤走了之前派来伺候二女起居的宫女和尚宫,又从宫中派来了一批新人和三位与赵福金相熟的尚宫,并与了赵福金一道懿旨,要她随黄杰返乡期间负责“管带”金国公主。
这黄杰与金国公主有私的事情,对外自然要瞒了天下人,打死都不能承认。而对内,早在赵福金她们赶到滑州来见的时候,黄杰也就亮出一身的伤疤大大方方承认了,自然赵福金也不可能帮着黄杰隐瞒,早就报知了郑皇后。
而郑皇后在知道了其中的来龙去脉之后,身为母仪天下的过目,又岂能没有大智慧,如今自然是帮着顺水推舟,将此事往好的方向去推动。反正当初答应完颜兀鲁与太子赵恒的这门亲事,本来也是捏着鼻子的,如今阿骨打已死不说,黄杰在护送完颜兀鲁归宋的时候又把现任金主吴乞买的儿子杀掉一个,所以眼下这兀鲁由黄杰来接受,对大宋而言自然是好事一件。
有了赵官家的许可,并得了郑皇后的帮衬,黄杰回乡祭祖之事自然也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也就在接到执意的第三天,黄杰便也急匆匆的领着一家老小上了路,更派人通知了留守汴梁的黄老倌,要他带上了黄家在汴梁的相关人等,赶了五十余辆四轮大车装满家什便自往南行去。
两支车队一前一后,走到差不多颍昌府的时候便也碰了头。
一年多没见,老倌的身子倒也不错,只是头上的白发多了几许,倒也还能叫人接受。只是同老倌一道同反黄州的队伍里,却多了许多大腹便便的孕妇,甚至还有不少更是怀里抱着一个个的小人儿,却是叫黄杰一时间难以接受。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黄州卫的女娘,都是在黄杰出使金国后,得了苏廿娘开恩准了婚配,而且全部嫁的黄州卫,倒也没有肥水流了外人的田。且如今超过半数都是开了花结了果,所以才是如今这般景象。
得此消息,黄杰也是苦笑不得,他当初倒也立下过规矩,身为黄州卫,宿卫当值期间是不可谈情说爱,更不可私定终身。谁想他前脚才去金国出使,后脚苏廿娘便坏了他的规矩,如今也就只能顺水推舟。捏着鼻子认下,还命人给了成婚的黄州卫夫妻们每人补上一份价值三百贯的新婚贺礼,也算把人主的心意给尽到了。
从颍昌府往南,路便好走了许多。
虽然黄杰也不明白,为什么汴梁至颍川的官道还是老式的通衢官道,可从颍昌府往南之后,沿途的道路全是黄州式的双向四车道,不管是路面硬化还是路肩的绿植,都如从前黄杰修建黄光路时订下的标准一般。
细细打听之后也才得知,虽然黄杰也为修路的事情先被弄去成都读了几年书,后来又北上东京做了驸马,可舅父姚政这些年却是并未闲着,而是记下了黄杰当年所发的想要将路修到东京汴梁的宏愿,得空便也派人游说沿线的县府,加上自打黄州的黄家罐肉称为了御用军需之后,负责押送的水陆转运衙役往来北方也是频繁,运送物资的车队对道路要求也是很高,结果就这么陆陆续续数年间,便把双向四车道的新路修到了颍昌府。
趁着新路好走,加上黄杰如今的身份也不缺马,所以便是差不多一千多里地的远路,也不过走了半月便赶在了清明之前抵达了黄州。
卷八 靖康变 第七百一六章 【童贯封王】
黄杰的祖籍乃是渭北,祖上自曾祖那一辈便逃难来到了黄州,算来黄杰已经是第四代了。早年黄杰祖上也是穷哈哈的苦人,自然买不起什么风水宝地或是龙虎山头,所以黄杰的曾祖父、母都是葬在了城外义庄墓园。
到了黄杰祖父这辈,因为经营羊汤捞面有了身家,便也在黄州城外够得了田地,死后便也留下遗言,希望葬在自家的田间看顾后代子孙,所以黄老倌便也依言将黄杰的祖父母就葬在了城外田边,这也是后来黄家就算没落了下来,黄老倌每天赶着骡车营生也非要存钱赎回祖田的缘由。
如今黄杰得势,既做了皇家的驸马,又取了一个金枝玉叶的公主,又得了一位名满天下的苏门后嗣,且也还是一位郡主,加上黄杰自己又还挂着一个车骑将军的殊荣,想来也该风光大搬,或为先人找一块风水宝地挪挪地方,谁知道这第一个反对的却不是别人,正是黄老倌。
扫祭这日,黄老倌领着黄杰先去了义庄的墓园,指着园中围绕着曾祖周围的一圈墓碑道:“当年这些先公,都是随你曾祖南下的乡亲,殁后皆不愿归乡,只到这黄州山好水好,比起家乡渭北,好似天堂一般,因此你曾祖便留下遗言,故后要与众家先公为伴。”
后来黄老倌又领着黄杰去了自家田间的祖父母墓前,指着墓前的几十亩上好水田与黄杰道:“这些田地,都是你祖父祖母,靠着一碗一碗羊汤捞面挣来,因此便发愿去后边要坐居于此,守着家田。”
最后,黄老倌指着远处的回龙山道:“其实一早,你与母舅盘下回龙山做茶园时,你爹便也想好,若有一日时辰到了,便为后人守着此山也就是了。如今知会你一声,你记下就好!”
听了交代,黄杰也是无言。只是突然想起,按照皇家的规制,自己如是百年之后,怕是要葬近赵家的皇陵,却是不如自家老倌和祖父母、曾祖这般任性而居,竟也是小小的感到了一丝无奈。
祭祖之后,黄杰便对自己用了几针,又服了几副自己配的药,便告病伤疾复发,赖在黄州不走了。虽然期间赵官家连着派了三批太医前来为黄杰诊治,但在赵福金的配合之下,最终赵官家也只能无奈的许了黄杰在黄州养病,直到病好自后再回东京。
而与此同时,大宋收复燕云之地的历史进程,也并未因黄杰小小扇动了翅膀而有所变化。
靖康二年二月二十四,宋军胜捷军指挥使王禀率军入燕京授城,自此辽国析津府所辖版图就此归于大宋。
二月二十八,童贯领三军入燕京,并从金军手中又接下了范阳、固安、永清三城,并涿、易二州所辖十二县。
三月初一,赵官家传旨天下,晋升童贯为太师,并加封他为徐国公。
三月十五,太子赵恒入燕京,持赵官家亲笔御敕金册,遵宋神宗遗照,若有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四月初一,赵官家再次明旨传召,宣布大赦天下,并减免河北诸路三年徭役,以及免去当年京畿十五路夏秋两税。
四月十五,童贯传檄九边,与金人在燕京城下订下燕山之盟,约定此后宋金为兄弟之国,互开边榷,且大宋每年将与金国价值三十万贯的银铜(铜钱)和十万匹绢帛作为岁赐。两国以原先辽国所属的檀州、景州所辖长城为界,并约定金军一旦向东打下平州以及渝关(山海关)、向西打下丰州(今呼和浩特,此时耶律大石已携萧妃逃至此地)后,也会将这些地方移交给大宋。
五月初一,广阳郡王童贯,班师回朝!
看着童贯班师回朝的邸报,黄杰仰望北方久久不言,脑海之中不由闪过了当初在奇梦中所见的童贯生平:童贯(1054…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20岁净身入宫。北宋徽宗时期的“六贼”之一。据《宋史》载,童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
神宗时期,童贯进宫后,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作徒弟,跟随李宪出入前线,打下军事根基,但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哲宗后,徽宗即位,年近五十的童贯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方才得到徽宗赵佶的重用。徽宗曾令童贯监军西击夏国,合军十万取青唐。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贯回师。童贯因见战机成熟,断然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果获大胜,连复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晋升为校检太尉(当时的武官最高职位),领枢密院(仅次于皇帝的军事首长),开了宦官主持枢密院之先河。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15万,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450余日,杀起义军7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就此,童贯位极人臣,辉煌灿烂。当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ǎo)相”。
宣和七年(1125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那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握兵20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北宋之亡,根本在于徽宗的不作为而招致朝廷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里的官员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1126年)被一连三贬。7月贬吉阳军(今海南崖县)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九月初七日,张澄押回童贯的人头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观者如堵,京城轰动。中国史上握兵时间最长、掌控军权最大、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就此了结一生。
一年之后,中国史上巨型悲剧―“靖康之难”发生。
卷八 靖康变 第七百一七章 【调整】
还记得,在奇梦中后世之人论人世的悲哀,其中最甚莫过于——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黄杰此刻所思所想,自然也是如此:却怪自己知道得太多了,以至于面对大宋终于达成百年夙愿,收回燕云之地的特大喜讯非但无动于衷,反倒还悲从中来!
不过瞧着黄州城里到处张灯结彩的模样,还有哪怕是披红挂绿的花楼都挂出了“普天同庆六折酬宾”的牌子,倒也承认这喜庆的确是大宋百姓眼前所迫切需要的。
此外,朝廷明旨宣布收复燕云之后,天下儒林也是震动认同山崩,很快就有两河大儒联名上书希望赵官家改元新号,以开盛世。不过朝中却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自打改了靖康这个年号之后,大宋便顺风顺水,如今又顺利收复了燕云,已经隐隐有人喊出了“靖康之治”和“靖康盛世”的口号,赵官家自然从善如流,拍板决定继续沿用“靖康”的年号作罢。
叫黄杰看来:好一个靖康盛世,只怕这盛世早晚会如他所愿!
所以,一面随着大流,给所有黄氏所属产业的工人每人发一贯钱“普天同庆”红包,一面黄杰也派人去将尚未如期前来点卯的三批人马传召来黄州。
这后三批人里,一批是应该刚从成都出发,由老君庙祖庭召集的道教奇人异士团队。人数预计在八十人前后,本来黄杰计划是用他们去辽金和漠北等地传播道教,好似奇梦中后世那奇道长春真人丘处机一般,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来。
一批则是应该由凌振父子率领,该从泽州(今山西晋城)出发的“雷神部队”,人数约在二百上下,携带着这数年来父子俩研究成功的大批加强版火器。之所以他们要从泽州出发,是因为如今大宋境内出产硝石的主要产地也就是东京、大名府和泽州三处,而因为东京与大名府政治敏感性,所以泽州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至于最后一批,倒也是最不急切的一批,也就是如今还在东京青云观中深造的传教士们,不过如今黄杰等着的可不是当初的首期,而是算起来的第二期。首期的那批传教士在结业之后,虽然始终没有等到赵官家允许他们走出大宋远赴外遇的批复,但最终还是老倌按照黄杰的交代,拿出了数万贯的钱财与他们做为盘缠,以私人赞助的方式将他们送了出去。
而眼下的这批二期的传教士们,所接受可不是首期那般为期一年的填鸭式集训,而是为期三年的系统性学习,算算时间如今倒也还未结业,还需要等到八月末时才算完成。
这批人马的统带倒也不是别人,正是黄杰原先的管家亨利。并且黄杰也答应了他,待到第二批传教士们培训出来,便让他回英格兰。
见燕云回归和童贯封王这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期发生,而黄杰这些年来苦心经营的种种“变数”,并未在某些方面对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影响,黄杰倒也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将原先的“攻势”全面转变为“守势”,不论未来这金国会不会攻击大宋,两次东京保卫战会不会发生,黄杰都将会把战略重心全面迁移到黄州来。
当然,退路他也是一早就想好了,若是未来当真阻拦不住金国的攻势,他也不会死守黄州,而是会放舟直下转移琉球。
所以,在一面抱病称恙,死活不愿回东京去凑热闹的同时,黄杰也开始加紧了物资和人员的调度。对北面,花容所领的猎鹰小队开始收缩,并栖身御车军中,除掌控金军必要的动向之外,不再展开。杨宗保所领的五百天道盟好汉,如今已是差不多按照原先的计划应募加入了北伐军中各支部队,倒也不必要他们有所异动,见机行事也就是了。
至于卢二带领的琉球船队,则按照早前与萧干的约定继续向奚国输送物资,反正如今萧干这厮倒也拿得出真金白银,待到何时不能为继,何时再说其他。
说道此处,倒也要顺带提一提萧干,自打金军援兵自得胜口南下之后,萧干的奚军便在燕东一带由盛转衰,不过萧干毕竟也算是辽国的一代名将,手下的奚军又多是子弟兵,并且作战目标还是保卫乡土(燕京一带自辽立国便划归奚人游牧),所以很快也调整了过来,如今与金军竟然还能打得攻守兼备。
加上琉球船队所输送的物资,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对萧干的奚军起到了支援的作用,目前虽然局势还不算明朗,但至少平州、营州以及石城一线,奚军守得还算牢固。倒是西面由完颜宗翰率领的金国西路军主力,如今打到了何处又打成了什么摸样,却是不得而知了。
也就在黄杰就不可知的未来做出一系列调整的同时,赵福金和苏廿娘她们除了大力配合之外,也没忘记在兀鲁的事情上尽些心力,应两女的所请,最终由郑皇后降下了懿旨,以秘而不宣的方式将完颜兀鲁贬为庶女,并赐赵姓,改名为赵福禄,配与黄杰做妾。
至于耶律骨欲的安排,由于自始至终并未暴露过她,世人也不知道黄杰在拐带兀鲁的同时把她这个辽国前长公主也一并拐来,因此干脆就当她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算作是赵福禄的侍女一并充入了黄府为仆了事。
对于完颜兀鲁的安排,就眼下看起来也就只能如此了,因为也就在童贯与金国缔约,结下所谓的宋金兄弟之好的同时。吴乞买也正式与大宋历靖康二年的正月初一在会宁府正式继位为帝,并将自己的女儿乌姑册封为大长公主。
至于当初被黄杰一枪捅死的完颜宗固(突鲁),也被册封为豳(音宾BIN)王,但要黄杰脑袋来做冷猪头贡品的事情却是就此打住,不再拿来啰唣。
因此,凭着郑皇后的一道懿旨便将兀鲁来个了改名换姓,也就毫无压力了。
最后的最后,也就在五月中的时候,朝中明旨传召,种师道以检校少保、右卫将军身份致仕退休,而刘延庆则升任河北制置使、北伐军都统制。
得此消息后,黄杰思索良久,最后还是忍不住动笔与种师道写了一封书信,邀他来黄州。
卷八 靖康变 第七百一八章 【惊世之学】
回龙山,位于黄州西北,是一座此前并未有什么名气的小小山峦。
不过由于黄杰当初为了安置难民,将整座回龙山承包下来开辟为山场,并组织茶户开垦山田种植茶树,如今整座回龙山早叫以往大变了模样。
且因为茶户的不断积聚,以及茶山的产出收益也是年年翻番,如今山下聚集的茶户、民户便差不多有二百余家,在山脚下的一处三岔路旁自发聚拢成镇,去年终于得了黄州官府的承认,将此地命名为回龙镇。
又是一年仲夏,七月的天骄阳似火,回龙山下的回龙镇畔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
进过数年的经营,如今的回龙山茶,虽然还未名扬四海,称为榜上有名的贡茶御茶,但此地所出的茶砖、细叶和明前茶也算是小有名气,远近闻名。如今时值七月,正是出产大叶茶砖的好季节,因此每日这镇上来往的人群里,十有八九是慕名而来的茶商、脚客。
这日一早,黄州城里来了支车队,长车辚辚竟有十数辆之多,且随车护卫的还是旗甲鲜明的大宋禁军骑兵。但只要瞧着这支禁军打着的“御车”二字旗号,附近百姓便也知道车队的主人便是最近在黄州城里卧着的那条真龙!
将黄杰比喻为真龙,倒也不是市井百姓夸张,毕竟这皇帝女婿本就顶着一个“乘龙快婿”的名头,在加上黄杰不但娶了一个皇帝的公主女儿,还捞得了一个郡主女儿,甚至还听说他竟从遥远的金国又拐带回来一个长公主,这样的人若不是真龙,什么人还敢称得真龙?
但说车队迤逦而来,缓缓经过了回龙镇后,便来到回龙山脚下一块地势异常平坦,被一垄垄茶树环绕在中心的草地上,缓缓用长车组成了一个车阵。
这块草地初时平整出来后,附近的百姓很是不解,偌大一块怕不下十来亩的地方,又是用碎石夯实地基,又是平整填土,甚至还从别处移来青草种植其上,还插了牌子说是什么茶山主人的专用营地。
到了后来,随着回龙山上的茶树规模日渐成型,再来从这营地前往四面一望,也才发现此处竟然风景独好。因此但凡春夏秋冬天气晴好的日子,此地也就成了黄州城中风雅之人最爱的踏青赏景之所。
而那茶山主人,倒也是大度,会在自家要来的前三日在此处挂牌示意,平日里则是完全不管,将此地开放成了功用的踏青地。
如今,但见车队之中不但插着禁军的旗号,还挂着一位公主和一位郡主的凤旗,不过在布置车阵的时候,却是并未将整块营地全都包圆,而是仅仅占了风景较好的东南一角,将其与的四分之三让了出来。
但见车阵布置迅速,不一会便四面成墙,将内里遮罩了起来,叫外人再也瞧不见里面的情况,并且长车之上还升起了木制的角楼,有持弓的禁军作为哨探,观望四周警戒。
此时车阵之中也是忙碌,但见车上随行的仆人侍女流水一般从车上搬下了诸多什物,如硕大的遮阳雨伞,可折叠的桌椅板凳,还有各式的锅碗瓢盆,甚至还有一架可以烧烤大型动物的旋转烤架。
不多久,待下人们整治完毕,便也瞧见一辆华贵车中开始下来衣着不俗之人,最先是几位艳丽娘子,随后下来的却是一位身材高大,背影厚实,但面色蜡黄的病汉。
不过病汉下车时倒也不用人扶,反倒是下车站定后,恭恭敬敬往车前一让,道一声:“种公,脚下留神!”
但听一声豪迈长笑,车上便也下来一位华发红脸的老者,瞧老者面容虽然苍老,但双眼之中却是炯炯有神,又听病汉与他的尊称,也就不难猜出此人是谁来了。
“咦!此地景色倒也当真不错,瞧这茶树错落有致,横竖如一,有如军阵,不错!不错!”
红脸老汉下车站定之后,左右一看便也眼露意外,一番夸耀之后,便伸手一指回龙山前一处似有人正在动工修建房舍之处,有些好奇道:“哟!何人在此动土,不怕坏了景致?”
“种公莫急,此处便是小侄所说的回龙书院!”黄杰一笑,指着动工之处道:“也莫怕坏了景致,书院建成之后,定然会为此地增色不少!”
种师道伸手捋了捋胡须,仔细看了看后,虽然从建得半拉的房舍中瞧不出日后可增色之处,不过也算是瞧出了一些门道,不由点头道:“子英呐!你这书院,规模也忒大了一些,怕是建成之后,能养得数百学子?”
黄杰听了笑道:“数百?种公却是猜少了,一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可容纳八百学子与教授在此生活学习,二期工程则预计扩容至一千五,三期希望能达到三千人。”
“嘶!三千人?可成一军呼?”种师道听来眉头一展,虽然口中语气充满惊奇,但眼中却是充满了期待。
黄杰却是笑道:“可或不可,还得看看种公能不能留下坐任山长,若种公在此任山长,则一切皆有可能!”
种师道听来哈哈一笑,先是一句“一切皆有可能”,而后这才摇头道:“官家要老夫致仕,却又不与还乡,又岂能容得老夫留在黄州?”
种师道本是洛阳人士,这次赵官家容他以检校少保、右卫将军身份致仕退休,却在东京赐了宅第,并未准他告老还乡,这言下之意,只怕是日后还有用着他的地方。
虽然老种今年已经是七十有余,但毕竟坐镇西北多年,今次北伐虽然未曾建下什么大功,但宋军在河北将防线修得固若金汤,也是全靠种师道在一旁拾遗补缺,所以如今他这等老帅赵官家还当真放不的手。
但说种师道的自问之语,黄杰自然不敢接茬,随后两人就天气和风景闲话了几句之后,种师道突然发问道:“不知这龙山书院,日后准备教授些什么学问?”
黄杰不假思索,直言答道:“自然之道,惊世之学?”
老种听来面色一奇,不由问道:“你那自然之道,老夫倒也是略有耳闻。至于这经世之学……却不知又是些什么学问?”
黄杰却是笑道:“种公怕是听差了,小侄所说的惊世之学,乃是惊吓的惊,而非经济的经。”
“哦?惊吓的惊?”老种听来一愣,不由问道:“何等学问,敢称惊世?”
黄杰呵呵一笑,便也扬声道:“凌教授,还不快将你的雷神请出来,更待何时?”
卷八 靖康变 第七百一九章 【火器展示】
随着黄杰一声轻呼,但见一个黑脸的老汉应声而出,先来以军礼见过种师道,而后便使人搬来了大小六七个箱子。
黄杰便也与种师道引荐道:“这位凌教授,单名一个业字。本是军中火器使,最善制作火毬、火毯和猛火油柜,后来年老卸甲便去了代州府(今山西忻州市代县)的甲仗库做库使,却是叫俺寻来做了教授。”
然后又指着凌业身后帮着摆弄家什的一个瘦高汉子和一个红脸老汉继续介绍道:“这汉子乃是凌教授之子,单名一个振字,也是官军任职,原先是东京甲仗库副使炮手,也善制炮,便寻来帮手。还有这老汉,名唤薛献,原先也是一路绿林好汉,对火器也算有些心得。”
也就在黄杰为种师道介绍三人的同时,三人也指示帮手们在一块空地上摆好了三个架子,但见这第一个架子上,从小到大摆放着好几种瓜型的什物,但见最小的约有成人拳头一般,最大的要比人头略大。
至于第二个架子上,摆放的东西就有些古怪,但见这些什物一个个造型奇特,从尺长到丈长皆有,头部最细的摸约有小儿手臂粗细,如竹筒一般,最粗的却是比成人手臂还要粗些,而尾部有些便是绑着一根长长的竹条,有些就叫人看不大明白,似乎在尾上贴着如羽毛一般的东西。
至于第三个架子上,摆放的东西倒也抢眼,却是一根跟从细到粗,用上好的黄铜打造的管子,最细的管子约二指来粗(约5CM),最粗的只怕能塞进一颗人头。
摆弄好后,又见那凌业指挥着人手,在架子之前的一片空地中插上了数个木人,有些木人身上还穿着军中常用的披甲,待一切准备妥当,便来请黄杰和种师道移步。
种师道毕竟久为军中统帅,过来一瞧,便也瞧出那第一个架子上摆放的瓜型物体很是眼熟,便伸手一指,问道:“此物莫非是军中的霹雳炮?震天雷?”
黄杰也不说话,凌业自然上来拱手道:“老相公说的是,正是京师火药窑子作出产的震天雷!”
刚才种师道发问,虽然瞧出个大概,却不敢肯定这到底是霹雳炮还是震天雷,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宋军火器在形制上还没有明确的做出区分。所谓的霹雳炮,乃是一种投石机发射的专用爆炸性弹丸,而震天雷既可用时由投石机发射,射至远处爆炸,也可以点燃以人力投掷就地爆炸,所以两种火器的外形外观看上去相差不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