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机,取一些巧,铠甲不行。”

王巨又拿出一件铠甲说道:“这就是新式铠甲,重二十五斤(近三十斤),不过防御力并没有削弱。”

“成本几何?”章楶也立即听出它的意义。

“三十余贯。”

“很不错,很不错。”

“质夫兄,勿要乐观,这是眼下作坊制造的成本,换成了作院等官作坊来制造,会有胥吏贪污,会有大量浪费,唯独一个优势,那便是少了一些运费成本。但换成了朝廷想打造一模一样的铠甲,必然超过四十贯,否则打出来的铠甲又是劣制铠甲。”

然而得从哪方面看,虽然贵了一点,可轻了二十几斤,那么士兵行动会更迅速,在战场上也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朝廷如何选择,一看未来一战的比较,二看朝廷有没有懂的人。这不是王巨说的算,也不是章楶说的算。

“难怪蔡公也想将部分将士进行换装。”

“那怎么可以?”

这又是一个王巨以前在延州读书时未想到的问题,那就是低效。

特别是铠甲。

铠甲为什么造价这么贵,不仅是材料,是不错,从铁打成甲片,得需要千锤百炼,一副五十几斤重的铠甲往往会需要两百多斤的铁,但这个费用也不惊人,好的熟铁不过三十几文钱一斤,运到华池县加上运费一斤不过五十文钱。以及其他材料,总体材料价值不会超过十贯钱。

为什么最后造价变成了四十贯?

效率太慢了,往往一个熟练工匠打造一副铠甲最少一两个月时间,生手要三四个月,并且还是宋朝已经出了原始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否则时间更长。

这么长的时间,仅是人力成本就得花不少钱了,再加上胥吏贪污,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其他种种,于是才成了四十贯钱一套铠甲的造价。

王巨这边没有贪污,也没有大的浪费,然而三分之二成本便是堆在人力上。

去年冬天听到官匠讲述后,王巨立即召募了大批的学徒,所以京城几个工匠离开后,作坊里还有一百多人。不但如此,王巨又派了一营官兵轮流驻扎,而不是一都,这不是为了保卫,而是为了人手,让官兵打下杂,提高效率。

即便现在有了足够的材料,有了足够的钱,所有人扑在铠甲上,每个月最多只能打出来两三百套铠甲。不要提换装了,就是蕃骑的马甲,到了秋后也未必满足,况且其他兵器不打造了?

“这也不难,蔡公打算从庆州作院调来大量工匠。”

“庆州作院能调来多少工匠?除非蔡公还能从其他地区调来大量工匠,最少一百名以上,否则我不会答应。”

“大约不会太难吧,我回去说一说。”

“还有,让蔡公再向朝廷通知一声,请朝廷从京兆府拨出大批量铁过来。”王巨道。虽说朝廷财政困难,可这把火马上就烧到眉毛了,当真朝廷一点都不支援?

“这个大约也不难,对了,为什么我与蔡公讨论时,我说了一句,能否拿下疆砟堡,蔡公却说,国家财政困难,能击退敌军即可,不能多事,此堡不能拿。”

“蔡公竟然这样说?”王巨一呆。国家财政困难他是知道的,但与拿下疆砟堡有什么关系?若拿不下疆砟堡,马上那么多野利族投奔过来,王巨头就肿了。

第二三四章喜上加喜(第九更)

“子安,朝廷财政真的很吃紧,”章楶将很咬得重重的。

承蒙王巨力荐,蔡挺开始关注章楶,不久发现章楶确实有些才华,蔡挺便渐渐重视,包括有商议谋划时,会将章楶喊过来做一个参谋。所以章楶也了解了一部分蔡挺的为人,与自己很类似,一个很实际的长官,什么叫很实际呢?

就是不会胡话乱扯,什么手一挥,贺兰山就拿下来了,但也不会害怕西夏人,能清楚地知道敌人的长处与短处,敢于合理理智的步步击败削弱西夏。

所以这个新知州与懦弱无关。

但为什么说出这句话?

只有一个原因,财政太紧张了,紧张到无法再维持一场真正的战役地步,所以蔡挺见好就收,能在秋后打败西夏人就心满意足了,没必要占领一个堡砦,从而掀起第二场战役。

“我也不大清楚,大约很吃紧,”王巨说道。

据传史上赵顼继位后兴冲冲地跑到三司查账薄,朕要做事啦,但做事手中得有钱,这就是宋朝了不起的进步。

就包括一些大儒,如叶适与陈亮,就坚决反对“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利为可略”,“务实而不务虚”,讲那些存天理,灭人欲,实际吗?国家百姓没钱能办好事吗?然后又说人欲是本性,不能“教人抑情而徇伪”,不XXOO,不享受美食,不看歌舞,不重名,不重地位,二程老朱你们能办到吗?自己都办不到的东西,如何让其他人去做?

那怎么办呢,适当的节制不好的人欲,加以引导,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宋朝就出现这样有远见的言论了,不是王巨说的,而是吏部侍郎叶适说的。

其实就是在南宋朱熹也不占据上风,不过后来朱元璋乱认祖宗,祸害来了……

所以赵顼立即看财政支出收入,结果一看傻了眼。

但说开了也无妨,不就是一些财政赤字吗,王安石只要敛一两年,就全部解决了。

战争必须得打,持续地打,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就是不能给敌人喘气的机会。财政赤字可以放在后面慢慢地去解决,这才是高明的手段。

不过也不能怪蔡挺,现在是韩琦为首相,他岂能不担心?

但蔡挺有蔡挺想法,王巨有王巨的想法,疆砟堡不占领,那些个野利族人如何安置哪?

想到这里,王巨说道:“打了再说。”

章楶啼笑皆非,别人是说了再做,王巨则是做了再说。

不过也没那么简单的,想要占据疆砟堡,必须未来一役,将西夏人打痛了,短时间不能再发起一场更大的战事,那么蔡挺才不会有异议。至于几年后,几年后蔡挺还会在环庆路吗?或者说嵬名山的事发生后,西夏还在乎一个疆砟堡吗?

章楶又说道:“听说程公在延州去世了。”

这就是章楶的远见之处。一般人不会在意的,不过章楶在意了,并且刻意通知王巨。

原因简单,就是那条华敷道。

王巨果然一愣,许久才问:“新知州是谁?”

“陆诜公,”章楶道:“自从侬智高叛乱后,交趾越发骄狂。”

“那个交趾不是一个小国家吗?”李妃儿在边上好奇地问。还真将章楶问住了,现在的交趾不是越南,南边还有一个敌对的占城国呢。只相当于越南的一半大。并且严格说,它才刚刚独立不过一百几十年,以前还一直属于中国的领土。然而就是这个小国家,人家偏偏桀骜不驯,怎的?

“妃儿,不得乱说,国家重心在北方,因此南方羁縻而己,只要不生事,大家也就眼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当时侬智高叛乱,几乎席卷了整个广南,非是我朝力量不足,而是南方驻兵很少,似乎驻扎的禁兵还不足十营。然而交趾人却产生了错觉,一个被他们打得象狗一样乱窜的侬智高,却能将大宋打得狼狈不堪,从此开始藐视我们大宋。”

“子安,说得中的。因此陆诜来到桂州赴任,交趾派使者黎顺宗来,出言不逊。陆诜当面折责,又前去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峒首,让他们派麾下五万丁壮集训,又置土兵将吏,铸印给之,交趾人害怕之下,这才派使入贡。所以朝廷将陆公派到延州接任。”

恭?他们才不会恭呢。况且陆诜真有那么大能力吗?

但就是王巨,他也不能将注意力放在南方,没办法,力量就那么大,如何在南方兴兵?

并且还早呢。

王巨就在想着这个陆诜,这个陆公以后与种谔的恩恩怨怨,他不会管的。然而这让王巨有些头痛了。

程勘与他也有着恩恩怨怨,不过后来双方“把手言和”,即便王巨来到华池县后,还略略有些合作。因此王巨修了华敷道,如果程勘继续在延州,到了关健时候,请求十营八营官兵来支援恐怕不可能,但请求五六营官兵还是有把握的。打到最关健的时候,不要说五六营官兵了,那怕一营官兵来了,也是好的。

然而这个陆诜来了,自己能否求到延州的官兵支援?看来,那天得找蔡挺谈谈心,至少陆诜不会买自己面子了,就看他买不买蔡挺的面子。

…………

蔡挺再次来到华池县,并且带来了许多官员。

王巨做了一件大事,与军事无关。

去年王巨劝大家种冬小麦,现在宋朝天气仍未迎来北宋末年的小冰河天气,虽然也有大寒的冬天,不过相对而言,总体是暖冬年代。所以冬小麦种植的范围能北到幽州,辽南地区。

不过北方百姓庄稼的种植,仍多是一季为主,两季为辅,为什么呢?正是冬小麦的收割时间,一般多在五月初才能收割,例如熙宁元年开封冬小麦正式收获时季就是五月七日,载于史册。

因此想要两季收成,那就会很麻烦了,必须在春天时拨开麦苗,用工具打下小坑,撒上豆粟的种子,上盖草木灰与发酵的粪肥,不过这样一来,豆粟的幼苗芜在茁壮成长的冬小麦里面,难以长好了。冬小麦收成有了,但豆粟的收成下降了。所以明为两季,只能说是一季半,这也导致了北方总体亩产只有两石,直到江东圩正式出现,高产的江东圩才将宋朝亩产拉到三石。

并且冬小麦种植管理又比豆粟更繁琐,废工不提,对水要求又更严格,西北本来又缺水,于是西北有许多百姓懒得种冬小麦,只种一季豆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巨教导了百姓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移载。

冬小麦照种,可是粟不再象以前那样,直接种在田间,而是单独育苗。

先将农家肥与肥沃的淤泥搅伴在一起,王巨又免费向百姓提供一种工具,下面一个铁筒,上面一个活塞,活塞提起来,按在混合泥上,再将活塞按下去,提起活寨,一个筒状的营养钵便出来了。

再在营养钵上撒上高梁种籽,放在小田里管理。

冬小麦收割好了,将营养钵移载于大田。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高梁,更适用于棉花。

但略有些麻烦,不过现在王巨有了威信,加上春天到来,王巨骑着马到处跑,好在华池县面积不大,于是挨村挨寨的监督,工具又是免费提供的,百姓也执行下去了。不过开始时,庆州官员没有太注意,随着冬小麦成熟,大家终于看到其好处。

这边冬小麦一天天临近成熟,那边高梁的苗子同样在茁壮成长,并且远比以前那种撒种籽式的种植长势更旺盛。

宋朝重视内治与文治,所以范仲淹提出重农桑,但喊口号不行的,你得推出一些实际的方法,否则喊与不喊有什么区别?这个重农桑不要说宋朝,春秋战国就有人喊出来了。

因此蔡挺听闻后,立即带着庆州大大小小的官员过来察看。

“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蔡挺赞扬道。

其他官员一起额首。

往小里说,如果两季都不受影响,每户人家那怕增收几百斤粮食,一些极端贫困户就不会挨饿。往大里说,如果推广开始,一户增收五石粮食,整个北方就会增产两三千万石粮食,粮食就不会出现危机。

或者摊于西北,若是陕西推广,整个陕西一年就会增加几百石粮食,那怕朝廷用钱购买吧,这个增产的粮食也能将军粮勉强保住了,那得节省多少钱帛?

其意义不可估量。

但是蔡挺仍疏忽了,这种移载意义岂止如此?

以前种豆粟,是往地里撒种子,一个坑里能撒上五六粒种子,但粟的根系就那么大,往往有三四株高梁幼苗得活,然后就在这有限的面积里争肥争水,如何能高产?

但现在这种单株移载,只有一株苗,那么它可以尽情地吸引土壤里的营养与水份,并且因为它开始长在小田里,弱苗就可以摘除出来不用,还有呢,幼苗是长在肥沃的营养钵里面,因此它的根系从小时候便开始往下扎,移到大田后,它的根可以扎得更深,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营养与水份。而非是象以前那样,因为下层土壤板结,根系只能向表面的土壤延伸。

王巨略略说了其意义,但有的没有说,因为说了大家也未必能弄懂。除非他那本更深层次的数学书出来,里面对一些物理化学地理知识做了简介后,大家又读了,又反思了,然后再说,才能明白。

并且它产量会增加到多少,王巨心中也没有底。

反正这种方法,比以前一季种植还会增产。

“若此,功莫大矣。”

“蔡公,也不能想得那么乐观,两季种植本来费工,这一来会更费工,为了鼓励百姓用这个方法种植,春天时下官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再看整个北方,都缺少水源,更缺少耕牛,所以还是薄种广收的年代,即便朝廷推广,也不会有很多百姓选择这种方法去种植。除非整个北方大兴水利,然后象下官这样,不将牛计入户等,甚至饲养耕牛者,还给予一些奖励,鼓励百姓积极饲养耕牛。”

说易行难,就是这两项条款执行下去,得花多少钱帛,得减少多少赋税?

蔡挺笑容渐渐敛去。

“蔡公,秋后庄稼收获了再说吧,并且那时收成出来了,才有说服力,说不定那时会是喜上加喜。”

“哈哈,也是,这也是老夫前来的第二件事。”

第二三五章秋硕(第十更)

蔡挺走到一边,西夏人即将入侵,知道的人并不多,整个环庆路除了几个重要的人物知道了,许多官吏都不知道。以免走露风声。蔡挺也不会做那傻事,到处乱说。

蔡挺低声说道:“朝廷拨出三十万匹绢,二十万贯钱,调给环庆路资用,同时又从永兴军等各地作院,抽调出两百名工匠,赶赴环庆路,有的即将到达了。又拨出一百万斤熟铁,不日也运到庆州。”

“这么少?”王巨惊诧地问。

工匠不少了,钱帛与铁少了。

治平时宋朝一年课铁量大约达到了两千万斤左右,这是课量,也就是归朝廷所得的数字,实际产铁量可能达到五六千万斤铁,三万吨左右。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锡铅等等结合在一起,课量已经超过了一亿。还有大量的非金属矿坑与一些作坊,它也是后人疏忽但却是宋朝一项重要的收入。实际收益能达到两三千万贯,能超过榷盐与榷酒的总和。所以王安石只是整合了一下坊场河渡,便使宋朝最多时每年增加了五六百万贯收入。

不提实际产铁量了,只提课量,宋朝是北铁南铜,铜坑主要在南方,铁坑主要却是在北方。仅是陕西的铁坑一年课量就有好几百万斤。

这时候还不往庆州调,那么这些铁用来做什么?况且也不是浪费,打造了铠甲武器,以后维修一下,照样继续用。

再说,一百万斤铁又能做什么?浪费一下,三四千套铠甲就将它用完了。

这个钱帛更是少得可怜,不用多,仅是将西夏的岁赐停下来,一年也有四十万贯哪。别的不说,就是一人放五十支箭吧,打算三万人参战,一百五十万支箭,十支箭造价六七百,十二支箭就是标准的一贯钱,仅是箭支一项,就得要十几万贯。所以未来种谔绥州第一战花掉了六七百万贯钱,那个账目还是不对头的,引起了许多大臣弹劾。不是钱用得多,而是用得少,利用那个义勇免费地运粮押粮,甚至逼迫义勇家属免费资助粮草,整将陕西百姓坑苦了。否则就是那一战,最少得花一千多万贯。

“所以老夫又写信请王懿臣(王举元,知永兴军),请他帮助老夫。”

得不到朝廷大力资助,蔡挺也急啊。

先是写信给王素与李参,隐晦地将庆州的危机在信中说了,又说了他的困难。王李两人还不错,立即回了信表示支持,不是支持财力与物力,而是派出一些胥吏,对那些蕃子打招呼,配合庆州过来的商队,交易烧酒。

官府直接出面,那比私下里一家家地交易谈判联系,方便多了。这是一个好消息。于是蔡挺又写信给王举元。不是让王举元替作坊买酒,那个只要有钱,出的价格公道,各个酒商不用吩咐,会自己儿将酒送上门。

请求的是政策上的扶助,比如过往场务时,各个征税的胥吏勿得盘查,就是盘查了,也不能耽搁时间。再比如提供一些便利,如舟船车马。前方交易通道打开了,后方就得要快,以便迅速敛出更多的钱帛,投放到庆州,换转为战斗力。

可能蔡挺这样做,更有违制度。

蔡挺也不怕,咱们体量朝廷的困难,如约地没有请求后方增兵。其实不用多,他请求后面增援三四十营官兵,面对西夏的十万大军也不算多吧。

可是这些官兵不仅要吃饭,还要喝酒,这都是粮食,况且还有其他的种种物资,包括穿住等等。那么三四十营官兵从永兴军或者京城,到达前线所带来的后勤供给费用,那会花多少钱帛?

也不要求抽出七八百万贯钱帛支持这一战,实际就是抽出七八百万贯钱帛,相对于宋朝其他战役的成本,也是少得可怜了,但最少抽出一个三四百万贯钱帛吧。

然而朝廷却很好,只抽出了五十万钱帛过来。

钱帛严重不足,又想俺打退敌人,只好想办法了。

事实朝堂上现在正为濮仪之争,吵得不开可交,那有人有心情管他?

不过王巨很怀疑,说:“蔡公,它仅是一个酒,下官就算京兆府,泾原路与秦凤路几路官员配合蔡公,又能销售出多少酒?况且它的时间那么急。朝廷的拨款才是真正的来源。”

“老夫也无奈。”

“蔡公,不行,你还得要写信向朝廷要,向陛下要,能要多少是多少。再者,朝廷调来的钱帛立即花下去,不用等秋后,秋后那一战打完了,难道朝廷不向将士发放奖励抚恤?”

“呵呵,这似乎也是你的行事风格吧。”

“不这样不行,反正国家那些钱帛也是不明不白地冗掉了,不如多逼朝廷掏出一点,做一些实事。”

“这个老夫再想办法,另外老夫前来,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作坊在华池县,可是路程更远了一点,真正的干道却是庆州到宁州到京兆府的干道。所以老夫打算于马岭水畔找一处险峻的河段,再置一作坊。这个要请华池作坊的工匠去指导,不过你放心,老夫也会抽出五十名工匠,二十万斤熟铁,两万匹绢,一万贯钱,拨给华池县。”

王巨有王巨的小算盘,他肯定得先往华池几营官兵头上扒,蔡挺也有蔡挺的小算盘,他得往环庆路将士头上扒,这是害怕王巨将打造出来的铠甲武器,一起拨给了华池县几营官兵,到时候庆州其他官兵分不到了。

王巨一乐:“蔡公,不用蔡公说,下官也知道轻重,至少大顺城与柔远寨的官兵也要武装起来。不过蔡公,仅是官匠,人手还是严重不足。”

“老夫打算从后方抽来两营厢兵打下手。”

“另外还防止官吏贪墨。”

“谁敢在这时候伸手,老夫会立即砍掉他的手。”蔡挺凶恶地说。

…………

去年王巨拨款调来三千石小麦做种子,在这时代,数量很大的,足足拉了四百大车子。但实际能播种多少亩地呢?

少得可怜,只有一百来顷。

没办法,这是一个薄种广收的时代,一亩小麦收成能不足两石,却需要近三十斤种子。看着那些短小的麦穗,王巨又想着后世的亩产与麦穗的样子,觉得很悲哀。

所以宋朝出现一个说法,那就是一家人想要在交纳税赋后保持温饱,最少得拥有三十亩到四十亩的自耕地。就是这样,若是遇到灾害,还不得不逃荒去。

这是王巨想法,但其他人不会那样想了,不仅是这些冬小麦,在王巨再三劝说下,有百姓也自发购买了种子,播种冬小麦。因此仅是冬小麦这一项,华池县便增加了近四万石的产量,若不算马,只算官兵的口粮消耗,仅是这个增产,足以能满足了。

但还不能确定,若是按照以前的收成发展,收了冬小麦,秋粮收成就会减少,即便百姓勤劳,豆粟幼苗成长期杂在小麦里生成,也会影响到产量。

究竟如何,那只能看高梁一天天地长高。

闷热的夏天渐渐过去,八月临近,高梁一天天也快要成熟了。

移载的高梁不多,不足两百顷,也就是王巨劝说种植冬小麦后的那些耕地,仅占华池县耕地的五分之一。

并且百姓同样也在怀疑,一个简单的道理,原来一个苗坑里撒上五六粒种子,能长成四五株高梁,现在变成了一株高梁,这个收成能保障吗?

好在王巨有了足够的威信,百姓这才将信将疑地听从了王巨劝说,一一移载。

是否有保障,现在能看出来了。

每一棵高梁的穗子足足是其他高梁穗子的三四倍大,并且籽粒更饱满,沉甸甸地垂下来,还略带一丝炎热的秋风一起,立即掀起一道道金色的波浪。

长势是如此的喜人。

连蔡挺在百忙之余,都忍不住几次骑马带着官员过来观看。并且它们的长势惊动了周边各县,许多安化县、龙蟠县,甚至子午山那边的直罗县、敷政县百姓也抽空跑过来,央请当地的百姓将这些高梁留下来,别要吃掉,卖给俺做种子吧。

“王巨,你说它们一亩能收多少石?”蔡挺问。

“下官难以断定,不过应当很高很高,但它也是特例,今年整个华池百姓不缺粪肥,若是放在其他地区可能产量会低些了,”王巨答道。

与蕃寨的粪肥无关,现在蕃人同样是半耕半牧,虽然他们养了许多牲畜,不过肥料留给自己了。

然而因为私商的繁荣,华池县许多百姓养了牲畜,并且华池县有许多战马,王巨又准许了百姓用粮食换马粪。

与敛财无关,若是真敛财,王巨都不会抽出许多钱帛买牛,买种子,无偿地送一些工具。

这也是被逼的。

前线将士用粮,一是前线百姓的税粮,若是收成好,官府会抽出一些钱帛购买当地百姓的粮食,一是后方的粮食,或者运到前线,或者调动将士到后方就食。

后者无论蔡挺或王巨都不敢承受,将士调到后方就食,还想作战吗?或者从后方运粮过来,那个粮食真心吃不起啊。

能接受的只有前两种办法,可是税粮是定额的,但今年那怕整个环庆路五谷丰登,也不能多征,越是在这时候,越来越需要民心所向。

那么只好用购买的办法解决,但钱帛太紧张了,能省一点是一点。但无论是让百姓用粮食换马粪,还是无偿地将马粪交给百姓用,这些粪肥都堆在庄稼上了。

况且王巨那些水利措施,今年也逐渐开始见了成效。

“也不错了。”蔡挺夸奖道。

“是不错,说不定极少数高梁产量会给大家一个更大的惊喜。”王巨将蔡挺带到一块长势最旺的高梁地,指着它们说道。

“这块地亩产会有多少?”

“下官也不敢说啊。”

“哈哈哈,”蔡挺大笑道,其实大伙儿要求真不高,那怕出现一亩三石的产量,那便是一个大大大的惊喜,甚至能上报朝廷,当成嘉穗,当成祥瑞。

两人正说着话,李三狗骑马飞奔而来,来到两人身前,飞快下马,说道:“报蔡公,报王知县,山那边传来消息,西夏开始点集兵马。”

第二三六章不安

“终于来了,”蔡挺有些担忧有些喜。

迫于对方的实力,蔡挺也急了,主要是胜利成为一种常态,大家心态也就能坦然,但失败成为一种常态,大敌再次来到,换谁都会急。

蔡挺疯狂地向朝廷要钱要帛要武器要物资,韩琦都让蔡挺要得不耐烦。

并且在蔡挺软硬兼逼下,三路长官王素、王举元、李参也弄得不胜其烦。但这一逼多少也起到了效果,三人只好支持,他们支持那是很给力的,于是烧酒交易量激增,每天都有无数烧酒通过舟船车马,在向吐蕃那边倾销,然后换回皮毛药材,还有南丝绸之路那边运来的西域商品,倾销到京兆府,再由京兆府的商人倾销到中原各地。

这些钱帛变成了战马,让环庆路十几营骑兵人人有马。

变成了武器铠甲,有的开始让将士换装,有的进入了州库。

变成了肉食,再加上苦练,使士兵身体变得更强壮。

变成了钱帛,不断地变法赏赐下去。

只不过蔡挺做得很小心,环庆路的兵力不是在环州与庆州,前线的兵力除了蕃落与强人,再抛去华池县的兵力外,也不过十余营官兵,这十余营官兵为了迷惑敌人,继续在装弱。

赏赐没有发放到士兵手中,蔡挺同样学习王巨,于后方发放给了士兵的家人。所以西夏斥候是无法打听到的。

真正练兵的场所除了华池县,那已经公开了,不需要隐瞒,也不必隐瞒,再练兵强军,也不过几千兵马,不会放在西夏人眼中。余下的尽数在在张玉与种诊带领下,带到后方偏僻河谷或者砦堡集训,并且蔡挺下令封锁了所有道路,不得让外人进入。因此西夏人也没有打听到。甚至为了迷惑敌人,就连蕃落军都暂时没有发放马匹,而是放在后方山谷里饲养着。

两大作坊兴师动众,几百名工匠,外加三四百名学徒,这些学徒是从百姓家中征来的青年子弟。

古代学艺规矩很严格,甚至要交钱才能拜师,拜师后师父往往还会隐瞒手艺不教,直到学了N年后,让师父榨取了许多价值后,才看徒弟的表现传授真正的手艺。

打铁也是一门手艺,并且官府还给了一些钱帛,因此在这个学徒上,百姓没有怨言,只不过为了隐撇,没有公开,否则还会有百姓踊跃报名。

另外抽了许多官兵做下打杂。

但两大作坊保护得水泄不通,所以西夏还没有打听到真正有用的情报。

酒更是兴师动众,不过惊动的是一些宋朝高层的官员,又是在大后方,西夏人能打听到,但没有人会有那眼光去注意了。

可这是瞒西夏的,朝廷不能隐瞒。

所以蔡挺也下海了,一旦秋后西夏不侵犯,连他也犯一个天大的笑话。

闻听西夏人开始点集,准备出军,胜负难料,蔡挺多少有些担心,不过他悬着的心也掉了一半下去。

不管怎么说,西夏人确实即将出军了,也不会有人敢笑话他了。

王巨一颗心也落了地。蔡挺官职虽高,他只是跟随者,自己才是首开先河的人,不入侵,环庆路动静却那么大,真相揭开后,朝中的言臣们会能用唾沫将自己活活淹死的。

他说道:“蔡公,西夏人才开始点集,大约他们也想等秋粮收下来后,才会出军,这样能携带更多粮草过来。但对我们倒是一件好消息,至少时间又能拖上一个来月。”

大战每晚来一天,环庆路的实力便能提高一分。拖得越晚,环庆路各营官兵战斗力便会越强。

“王巨,从我们这个角度来看是如此,但你有没有想过,西夏现在才开始点集兵马,如你所说,是为了等粮草,但他们等粮草,那么必然会派出更多的军队。否则若是西夏出兵的兵力少,他们去年与春天都是丰收,大约粮草也够了。况且他们出兵还会抄掠,抄掠又能补充一些粮食。那也不用等他们的秋粮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