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朝行政制度只到了县一级别,就是县一级别,顶多也只有知县、县丞主薄与县尉四个官员,余下的要么是诸监官员,然而那与政务无关了,其余的便都是胥吏了,其实放在后世,这些胥吏同样是重要的地方官员。
但蔡确这话儿不能当真。
他都要为退相后准备了,那还有心思顾得上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
并且就是王巨,也不敢大声吼着,除了恩荫与科举,国家必须要从胥吏中提拨大量人才担任国家的官员。
然而段天水与张荐哪里知道内中情况哦?
两人晕乎乎地离开中书,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一是做了正式官员。
二是主持这么大水利,说不定就能留名青史。
三是弄不好,成了国家开始正式任用胥吏的“先河”。
不过两人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大半天后,张荐率先清醒过来,道:“子涯兄,朝廷风向不对啊。”
一个一土盖天出来,加上朝廷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至京城谣传纷纷,多数百姓持着悲观态度,以为朝廷开始对王巨猜疑了。
王巨与蔡确在百姓心中是一体的,朝廷打压王巨,必会打压蔡确。
没有蔡确支持,这项水利工程如何得以成功?
“录平,倒也是啊。”段天水同样担心起来。
没有朝廷大力支持,两人身份又低微,下去主持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那不是做官,扬名立腕的,而是找死的。仅是一个利益纠纷,就可能将两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他们不是多担心,这恰是高智商的表现。
当然,没有这份高智商,就没有以往他们出色的表现,也不会被蔡确手下从千万胥吏中挑选出来。
正在这时,一个青年士子从一家酒肆里跑出来,大声欢呼:“打起来了。”
段天水与张荐一愣,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样喜欢看热闹,因此停下脚步,什么打起来了。
谁知道后面又出来几个士子,一个士子说道:“大宋崛起,从今而始!”
来自王巨于横渠书院里刻下的那句,为大宋崛起而读书。
读书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
“这位贤弟,什么打起来了?”张荐忍不住拦下一个士子问。
“朝廷下诏,正式伐夏。”
原来计划是打算三月下旬,才开始伐夏。
那时天气刚刚好,还有一些物资与器甲未来得及送到前线,高丽人得到了武器,同样也要到那时,才能送到前线,才能对辽国产生一些掣肘。
但因为黑汗的突然用兵,王巨不得不将行动提前近一个月。
朝廷议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外交一直很笨拙的,对外仁义,对外守信,都忘记了春秋战国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统一中国的,讲仁义信用的齐国最后是什么下场的。
王巨都不想说这个问题了。
因此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个理由便是那句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
我们宋朝这么大的优势,居然同意议和了,但你们西夏为什么还要派斥候潜入陕西路,大肆宣传这个谣谶,离间我们宋朝君臣?
既然你们西夏没有遵守和平的想法,我们宋朝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份和议?难道宋朝下贱到这地步!
这样,大义便有了。
于是环庆路与鄜延路大肆抓捕这些西夏的斥候,并且用严刑取得了口供,然后将这些斥候送往京城,最后再送给辽国。不是我们大宋不给你们面子,而是西夏逼得我们大宋不得不撕毁和议条约。
但在这些斥候送到京城之前,这些口供先行用快马送到了京城,于是京城下了诏令,撕毁和约,下诏正式伐夏,或者说正式灭夏。
诏令在二人进入中书前就开始下达了,但因为两人地位低,没有听到。可能这几个士子有一定的门路,刚刚听到这道诏令,于是喜极而狂,欢呼雀跃。
“好啊!”张荐一拍大腿,这不仅是宋朝的好消息,也是他们两人的好消息!
第848章诱饵
“你看,应是如此用弓。”一个教头手把手地教导着四周的义勇。
姚麟看了看,满意地点了一下头。
前几年五路伐夏,之所以有种谔与折家军的北二路,主要原因是不将银夏数州夏军扫荡,必然让西夏骚扰后方与后勤供给。
道理似乎是这么一个道理,但这样做,问题来了,五路大军离得遥远,不能相互很好地配合,又犯了宋太宗时第二次伐辽的病。
但根本问题是那时辰光快到八月,时间根本来不及。除非宋军能在两月内拿下西夏,那是不可能的,纵然西夏不反抗,也不可能在两月内跑完西夏全境。
如果做不到,冬天来了……
故那次伐夏不成功,是谓必然。
这次王巨有意惩鉴了上次伐夏的教训,将时间推到春天。现在又提了一个月,时季上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然后数路军队伐夏的路线同样做了改变。
一是河西路,王文郁是主将,种谊是副将,刘仲武、赵隆为前行,李宪做为三军总监军。
不过这两路宋军兵力出动得不多,主要还是来自河湟的蕃军。
原先董毡多次对河西走廊用兵,对付河西夏走廊的西夏人与回鹘人,蕃军有心理优势,对当地的地形气候也比较适应。特别河西走廊地势略有些高,现在温度仍然有些寒冷,夜间普遍只有几摄氏度温度,甚至一些高寒所在,仍在零度以下。但这种气温与地形,是最适合蕃军作战的。
有了这次总动员,实际也是一次真正对宋朝认可的过程。
节约兵力与军费。
再一次进行甄别,原先各为其主也就算了,但现在河湟全部收复回来,如果还不认可宋朝,以后则可以打压了。这个打压与扶持不一定得用武力,战后奖励的分配,以后道路商业的开发,以及扶贫资金的调度,都可以进行打压与扶持。甚至过份一点,可以将那些三心二意,只出动少量壮丁的部族战士,直接当作炮灰使用,用此来削弱这些部族的力量。
还有极个别部族仗持自己部族强大,直接拒绝宋朝的调动,那更好办了,此次伐夏不可能拖到秋后才结束的,在这关健时候都不愿意听从宋朝的调度,大军撤回来后,随便宋朝怎么做,也有了理由。
因此此次合计调动了六万多蕃军,不过防止高仙芝那次失误(指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葛逻禄军队突然反水,导致唐军失败),整个河湟路的蕃军是全部打散后,再进行整编的。
当然,这样问题还是多多,不过这一路看似兵力庞大,但不是主力。西夏人已经顾不上河西走廊了,要么就是黑汗,如果黑汗看到宋军到来,主动撤退最好不过。如果宋军到来,他们还不撤退,能打则打,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打回西域!不能打,则开始防守,静候北方消息,但务必将黑汗东下的势头阻止下来。
这一路仍是分兵,王文郁带着三将宋军,以及数万来自西使城、熙巩秦数州的蕃军,西上凉州,余下的宋军则调往渭州,支持北路主力部队。
种谊也带着三将宋军,以及来自河湟的蕃军,打散的蕃军主要就是他这一路,翻过癿六岭,北上凉州,在凉州与王文郁的军队汇合。
虽然分了兵,但一直保持着相隔不能太远,以便能够互相侧应,而不是各自为战。
不过河湟地区原来的宋朝驻兵则不调往渭庆,一是太远,二是新近收附,当地必须要保留一些宋军,以防一些有不诡之心部族乘机反叛作乱。
中左路主将乃是熊本,副将乃是苗授,总监军就是那个很能打的李详。这一路同样兵分两路,苗授带着熙巩以及秦州的宋军,自天都山出发,强行扫荡位于天都山北侧零波山、惟简山、柔狼山之间的西夏西寿保泰军司,然后自西夏应理县渡口,强行横渡黄河,再沿着黄河到达鸣沙城对岸。
熊本则率领着泾原路三军再度攻打赏移口、割踏寨等萧关以北西夏诸军寨,然后攻克鸣沙城、韦州城,于鸣沙城西黄河上架设浮桥,与苗授军队汇合,两军再隔着黄河继续北上,黄河西侧宋军兵指青铜峡北的顺州城,黄河东岸的宋军则兵指灵州,与中右路真正的主力宋军汇合。
这一路也分了兵,但同样相隔很近。
总之,这样的分兵依然显得有些笨拙,不过现在的宋军只能如此了,想象唐朝李靖灭吐谷浑那样分兵,又能相互成功的配合,相互建功,那是不可能的,不说兵了,就说将,现在宋朝是有一些很能打的武将,但有几人能及得上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与契苾何力?王巨也犯不着冒这份风险。最少这样虽略过笨拙,但很稳,不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中右军乃是真正的主力军队,这也是地理因素造成的结果。
因为很早就做了提前准备,将京兆路与河东路的援军集结到保安军、庆州与环州前线,十几天就足矣了。但集结到萧关前线,恐怕得一个月时间,不可能拖上一个月之久的。
另外就是物资,除了提前在平夏城与萧关准备的物资,余下的物资多是从中原调集而来,也不可能舍近求远,将物资慢慢运到萧关。
因此王巨坐镇庆州,这一路军队不但集合了环庆路、鄜延路、京兆路的宋军,还从河东路那边抽调了大量兵力与民夫过来。
主将是王巨自己儿,副将是刘昌祚、种师道,监军则是“三朝老臣”梁从吉,此人平过王则,与西夏多次作战,有着丰富的对夏战斗经验,曾官拜年皇城使,而且资历老,对宋朝忠心耿耿。有此人监控三军,一是能让宋朝放心,二是不会成为三军的拖累。
这一路还是分成了两路,刘昌祚出兵盐州,拿下盐州城后,派驻一部分兵力防守,余下的兵力则南下橐驼会,兵指灵武大道溥乐城,与王巨主力军队汇合。
王巨这一部兵力则是出兵虾蟆寨,同时派出一部侧翼扫荡横山北部的青岗峡、清远军城、萌井、折姜会等西夏驻军地,于溥乐城与刘昌祚兵力汇合后,径向灵州城。
不过这样的用兵有一个缺陷之处,那就是放过了宥州、洪州、夏州、铁门关这些大后方。并且辽国已经再三派使“调解”,若是这些留守的后方夏军与辽军汇合,则严重地威胁了宋军后方的安全。
所以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西北最强兵种折家军,以及银州到代州的原有宋朝驻军,没有敢调向南方,以防辽国有所异动。
不过好在这次伐夏准备充分,就象这次三军调动,涉及到河湟路、秦凤路、兰州、泾原、环庆、鄜延、府麟以及河东数路的兵力,如果包括蕃兵与民夫,兵力达到了惊人的近六十万人,比前几年那次伐夏还多了十万兵马!在中国整个冷兵器史上,单方面用兵数量也挤入了前十位。
而且为了防止辽国反应过来,调动的时间十分紧急,除了民夫征调出现了一些混乱,但各营官兵却始终没有出现大乱子,正是准备充足之故,自去年起,就开始陆续安排下去了。
另外就是前线推移到了天都山、横山,节约了行军时间。
包括物资,大多数也提前运到了前线,再不会发生前次伐夏,物资跟不上来的情况。
不过缺陷仍然存在着,即便河东前线、府麟路与银州地区,派驻了许多兵力,监视着辽国的动静,但夏洪地区仍在西夏掌控之中,因此又逼得宋朝不得不将灵州拿下,才可以真正用兵河西兴庆府。
然而宋朝虽然前年乘西夏不备,攻下灵州,又催毁了许多城墙后,才撤回来,不过相隔了一年多时光,作为河西最最重要的门户,西夏已经修葺完备,熊本带着兵力,已经完成了三军汇合,灵州仍没有拿下。
这逼得后方不得不调动大量物资支援灵州会战。
加上作战计划提前了近一个月,后方大批物资未能及时运达前线,因此这支后勤队伍庞大至极,仅是各种马匹就达到了近万匹,其他各类拉运货物的大牲畜达到了三万多匹,数万辆大型辎重车,除了从陕西路本土调来一万余名蕃兵蕃强人,当成了临时民夫,又从河东路那边调来姚麟训练的那近两万名边军,以及近四万名由其他州府壮丁、弓箭手组成的民夫大军。
不过后面这四万名壮丁与弓箭手也是一次有意的安排,一是陕西路本土丁壮不足,二是借助这次机会,让他们抵达灵州,适度地参与攻防战,让他们感受一下实战,毕竟未来边防的重心将会从陕西路渐渐转向河东路与河北路。
但这些民夫军事素质十分差,大半人连黑漆弓,也就是宋朝官员所用的复合弓,都不会使用。不过与章楶无关,河东路实际也训练了许多边军,但将姚麟这支边军抽到陕西战场后,为了防止辽国有异动,这些边军与戍边的禁兵,以及西北少量蕃兵包括折家军,一起驻扎在边境,不敢再调动了。
于是姚麟抽调了一些老兵,塞入河东各营壮丁弓箭手行列,每到傍晚安营扎寨之时,抽空轮流教导他们使用朝廷的制式武器,整合队伍行列。
姚麟转了转,然后看着远方。
这一庞大的后勤押运大队刚刚过了溥乐城,前面就是耀德城,原来是宋朝所置的两个戍兵驻地,灵夏失守后,成了西夏的戍兵场所。但现在全部收复回来了。
耀德城过去就是灵州,如果情况正常,两天时间便可以抵达灵州城下。
但现在不行了。
朝廷诏令下达,这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朝廷诏令允许,春节时又达成了和平协议,王巨冒然用兵,那还不得有多少大臣弹劾呢。
不过赵顼与几名宰相心中有数,这只是做一个样子,实际上王巨下令抓捕西夏斥候,逼问口供的同时,就开始下令各地驻军进行准备。
诏令迅速用快马送到王巨手中,王巨立即下令各地官兵向各自目标进发,边境的官兵进入西夏,将西夏缘边堡砦迅速拿下,如盖朱城、赏移口、虾蟆寨。
不然这么多军队民夫的调动,西夏很快能得到消息,必然派精兵派驻这些缘边堡砦,并且这些堡砦多位于地形险恶之所,那时候则会拖累后面大部队的行军速度。
西夏也不是一点防备也没有,更不会相信宋朝真的就议和了,尽管他们心中多少抱着一份侥幸。但这次宋军来的速度太快了,快得出忽西夏意料。接到宋朝出兵消息后,梁乙逋立即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宋朝暗中与黑汗联手了。
这可是一个比雪上加霜还要糟糕的坏消息。
于是梁乙逋做出一个疯狂的举动……堀堤!
堀堤非是为了水淹宋军,他也不可能指望王巨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况且王巨这一次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用兵力求两个字:平稳!也不可能给西夏这样的机会。
之所以堀堤,乃是水淹沿途的道路,以此拖慢宋军的行军速度,然后调兵遣将,又向辽国求援。不过好在黄河与沿途各条支流春汛还没有完全上来,因此宋军几支主力先后陆续到达了灵州城下。
堀开的也包括耀德城边上的灵州川,现在河水陆续下去了,即便有积水的区域,也被主力军队铺上了泥袋,不过沿途依然有许多区域的道路比较泥泞,也就是原本从溥乐城到灵州,这一行顶多三天时光,但现在恐怕得要用五天时间。
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忽然远方几匹战马飞驰而来,来到近前,几名牧民打扮的斥候匆匆下马,说道:“姚公,刘公,李将军,大约有五六万骑自北而来,离我军仅是一个来时辰的距离。”
“好,你们下去休息吧。”姚麟道。
刘绍能道:“来得正好。”
姚麟点了点头,又转过头看着李三狗道:“李将军,你年岁已高,可以指挥,但切莫贪功,否则我不好向太保交待啊。”
李三狗哈哈一乐。
这一战,对于许多老将来说,都可能是最后一战了,同样也是李三狗的最后一战。其实于其用他的武力,不如说用他在蕃人心中的威信。
姚麟开始下令,此时营地已经扎好,虽然是后勤军队,还有许多民夫,但一路行来,都是按照行军标准扎营的,有营栅,有壕沟。
不过就是在行军过程中,也不害怕敌骑突袭,因为辎重车太多了,又有意地组成四车以上的车队前进,将车队一分为二,连在一起,就是两道标准的防御战线。当然,现在来袭,有了营地那更好不过了。
但为了稳固,姚麟依然下令,将辎重车推到营栅前,与营栅联在一起,以防敌骑冲突。
可是那几万来自河东的弓箭手壮丁,开始出现了慌乱,有许多人脸上闪着恐惧的表情。但这正是姚麟所需要的!
宋朝如今在辽国那边仍没有什么发达的情报网,不过西夏因为梁氏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让王巨轻松地将情报网秘密地铺到西夏大片地区。
王巨出兵不久,就接到了一条消息,西夏于铁门关西边的白池城一带,潜伏着近万名骑兵。
接到这个消息,王巨就立即判断出西夏人想打宋军后勤的主意。原因很简单,现在宋军走的是灵武大道与葫芦川道,与古长城边一点关系也没有。攻打的重心就是灵州,灵州拿下后,兵发河西,直指兴庆府,执行斩首政策。
这个行军计划都是摆明着的,因此西夏没有必要将近万名骑兵置于古长城那边。还有就是宋军行兵本身的漏洞,为了保持几路军队顺利的配合,离得都很近,同时也舍弃了西夏北侧的地盘。因此无论西夏在北边有什么动静,宋军都鞭长莫及了。
当地的地形,古长城以南,盐州以西,溥乐城以北,耀德城以东,西夏人称这片区域为瀚海。
这是西夏的说法,真正的瀚海不是这一带,而是指蒙古高原、贝加尔湖或者准噶尔盆地一带,之所以西夏人将这片区域称为瀚海,乃是这一带是以沼泽、盐泽、干草原、沙漠戈壁滩地形为主,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多是无人区,同样不适合宋军用兵,无他故,没有充足的水源,小股部队倒也算了,大军又是以步兵为主的大军过来,仅是一个水,就让三军望而生畏了。
不过这个瀚海终是一个搞笑的瀚海,如果是清一色的骑兵,贯穿这片“海”,规模小对后勤要求不高,半天时间就差不多了,因此庆州大捷后,王巨派出大股游骑,自盐州来到灵州郊外,骚扰西夏人。如果是大股骑兵,只要带上足够的干粮与水源,一天辰光同样能贯穿这片“海”。
因为多数地区是无人区,王巨又主动地放弃了北方,为西夏奇兵袭击宋朝的后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即便中伏,因为这样的地形,也能利用骑兵的优势迅速的撤退。
这次宋朝出兵的数量,为了能顺利地拿下西夏,王巨不计成本,出动了大量军队与民夫,同样每天都产生惊人的消耗。虽然前期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物资,但后期必然从后方调运粮草过来。
然而不可能从中原调往关中,再一步步调向渭州,从渭州调向萧关,再调到前线,那样会产生多少浪费?因此必然还是从庆州而来。
但是王巨也不能判断,西夏究竟会调动多少兵力,准备袭击宋朝的后勤,不仅仅是这一万骑兵,还有南北河套有一些游牧民族,这还不是王巨所担心的,最让他担心的就是辽国那边,无论辽国自白达旦那边发兵,或者自阻卜那边发兵,它们都是在西夏最北方,也都是宋朝斥候打探不到的所在。
于是王巨便制订了这次计划。
这次运输的物资很多,很多才让西夏人心动。如果这批物资他们都不打主意的话,以后也不会打宋军后勤主意了。
其次只有一部分姚麟训练的部下以及蕃军着上铠甲,这也很正常,这么多物资运输过来,难道不派军队护送吗?
余下的皆没有着甲了,特别是这几万名壮丁弓箭手,他们名为弓箭手与壮丁,实际与民夫有何区别?要的就是这种表现,如果个个都象姚麟训练的部下,又是这么多兵马,西夏还敢来袭击么?
诱饵有了,接着就要计算西夏人可能袭击的地点了。多半不会在虾蟆寨到溥乐城这一带,因为太过深入,到了这里,多半会被宋朝斥候察觉,即便成功袭击粮草,也容易被宋军切断后路。
为了防止西夏人犯神经病,王巨又有意于这一地区广派游骑,当然如果这样,西夏人还在这一带打主意,那没办法,只好打了。
也不可能在耀德城到灵州这一带,离宋军主力太近。
因此袭击的地点,多半会在溥乐城与耀德城之间,虽然离灵州也不算太远,然而因为西夏提前堀开灵州川的河堤,使得许多低洼地区布满了积水,这拖慢了后勤部队的行军速度,也拖慢了救援宋军赶来的速度。同时它的上方就是真正的“瀚海”,几乎都是无人区,容易潜行过来。
就象这时,虽然让宋军扎下营地,但这几万敌人的骑兵临近大营时,已经天黑了,正是袭营的好时光!
一道道命令下达,陕西路的保捷与蕃兵以及姚麟原先的部下,全副武装了。
那几万名河东路的壮丁弓箭手们没有铠甲分配,不过同样打开辎重车,拿出武器,或执弓,或执刀枪长矛。不过这些人神情多数仍然很紧张,不过以河东百姓的强悍,只要经历过几场实战,渡过对战争的恐惧,那么多数人则能成功地化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了。
宋军继续在布置着。
敌人就来了……
第849章冷处理
王巨正在看信,蔡确的信。
张荐与段天水已经前往华亭县,不过黄浦江暂时没有几人知道。
这条运河不是画一条线就能解决的,得要下去察看当地的具体地形,各条河水的流向、水流量,才能确定具体的位置,深度与宽度。
同时还要对各条支流进行一些疏导浚修,安排大量陡门,也就是各个船闸与水闸。
就算段天水再能干,也要花费几个月时间。
但时间不会产生冲突,因为正式修建这条运河也要等到秋后了,才能避过汛期,水位线也相对比较低,百姓也正好到了农闲时候,那时才能真正开工。
因此段天水下去察看后,再写一份计划方案,递到秀州,再于两浙路财政中抽调一些钱帛,就可以动工了。而且就在于两浙路低调地将这条运河方案处理了,不会惊动很多人。
不过两人的任命,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声。
想一想,有多少权贵子弟与四五甲进士正排队等着朝廷候补差职呢,现在朝廷却让两个胥吏出身的人物担任紧县的知县与主薄,大伙能乐意么?
蔡确答复也简单,张荐虽是胥吏出身,但从密州市舶司,再到密州银行务,京城银行司,都证明了他的才干,国家用人必须唯才是举。
至于段天水同样很简单,华亭县虽是东南第一大县,不过华亭整个中南部地区地势低洼,时常遭受涝灾之苦,国家不乏治水人才,但这些人不可能让他们仅担任一个华亭县的主薄了,在找不到好人选的情况下,蔡确才选择了段天水。
以及郏亶。
张段二人还好一点,毕竟是低级官员,但郏亶的任命,引起了许多人反对。
当年郏亶将苏州折腾得“天怒人怨”,现在朝廷又将他调往两浙路,是何意思?
但这些争议声一直没有闹大,目光一起被西北吸引了。
朝廷撕毁和议,下达伐夏诏令,同时又下达了一份诏令,发行国债!
王巨用兵十分奢侈。
还要大量移民,移民安置的费用,补贴,这些费用同样十分惊人。
此外,考虑到局部地区交通不便,造成极度落后,又要大修道路。
未来北方还要陆续修起一道长城。
不是有了长城,就可以安然无事了,明朝有了长城,鞑靼人照样南下抄掠。杨六郎在河北广植树木,深挖湖泊,形成一道绿色长城,宋真宗时,辽军照样南下。
但有了长城,无疑增加了防御厚度。就象唐朝,因为幽云在自己手中,所以突厥人在武则天时南下,不敢深入到中原,后路会被断掉的,后路一旦断掉,意味着全军覆没。或象辽国那次在澶州城下,他们没有力量进一步南下,随着宋朝援军源源不断而来,宋真宗亲临前线,定州还有王超的十几万宋军,辽国那次真的真的很危险。
然而王超这厮太不争气了,所以两国就“和好”吧。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帛,国库钱帛不够用了,因此赵顼与宰执们十分担心,于是王巨想出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国家借助银行司共发行四千万贯国债,年息四分,比银行司本身存款还要高上一分,共分四批,每批一千万贯,第一批后年银行偿还,同时还包括八十万贯的利息。第二批大后年,偿还一百二十万贯利息。依此类推,第三年偿还一百六十万贯利息,第四年偿还两百万贯利息。
这批国债于全国按照各州府的经济情况,分批发行,由百姓自发地带着钱帛前去各行务认购,购完为止。
当然,到了后年,西北应当基本安定了,只要国家不再大规模用兵,依现在国家收入情况,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盈余,这一千来万贯,并不算沉重的负担。
实际上只要西北不再爆发大规模战事,仅是兵费一项,一年也能节约出来一千多万贯。想一想,因为西夏,这八十几年宋朝花了多少钱帛?直接的间接的,能达到十几亿贯,甚至二十亿贯!
对这个模式大家也不算是太陌生,比如以前各州的积欠,其实就是变相的国债。
彼岸那次大采购,也是一种变相的国债。
但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当打不当打。
到了这一步,大家一起恍然大悟,敢情皇上、王巨以及几位宰相,将辽国当猴耍了。
为朝廷果断走出这一步欢呼喝彩的人占据了多数,但是还有不少“精英”,对此严重不满。
这种思想的源头,也就是来自赵匡胤那个玉斧画大渡河,开拓边缘地区国家受益不多,相反的,还会浪费大量中原百姓的血汗钱,如果来上几次大叛乱,那更是雪上加霜。
不如就这样吧,虽然疆域面积不大,但能经营一个太平国度。
真若是这个思想那也是一说,关健越往后就越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想法,那就是超级厌战。甚至到了南宋时,俺们占据南方也蛮好的,照样升官发财,所以与金人议和吧。
然后元蒙来了,如果两宋之时,不排挤岳飞、韩世忠,再重用二吴兄弟、刘锜,匡扶中原,以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元蒙能不能灭掉宋朝?
并且这种可怕的想法就象瘟疫一样,一代胜似一代。
到最后老百姓爱国不是好的,而是贼!恐怕就是秦桧汪精卫也不敢说爱国者是爱国贼吧。
当然,与那些精英一样,这部分士大夫也不是想宋朝灭亡,而是害怕灭不掉西夏,又激怒辽国,宋朝就危险了。不如就象现在这样,软一点就软一点,跪一点就跪一点,俺们照样升官发财。不过相比于宋朝,****更复杂,比如诺基亚状告华为,作为国家最争气的企业之一,国家要支持吧,NO,前面诺基亚在状告华为,后面中国移动和诺基亚签署了1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因此朝廷收到了许多弹劾书奏。
有人说国家已占据山河之势,西夏不可能危害到宋朝,得塞外寒凉之地无益,毁信坏约,激怒辽国方忧。
如果从水土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