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耍屐镜郏巳宋蔫何渎圆⒉辉谔铺谥拢欢蛭渴频母盖自偃蜓梗嘌梢桓銎纯瘛U庋男宰樱懿荒苁屎系惫鳎俊
“再到滔儿,他还小,看不出来,不过我将他带到身边仔细地观察过,他性子颇类他的母亲,比较疏淡,这更是好性子了。然而做为国主行不行。莫要说仁宗,仁宗时猛人同样很多,因为政见也产生了巨大的争执,但有没有闹得象官家这样不可开交的地步?所以仁宗看似性格仁厚疏淡,实际心机罕有人能及之。并且这边又是各个岛屿,管理起来就更困难。”
也就是他这三个儿子,不管性格是好是坏,不算是坏人,但个个都不是做皇帝的料。
“我再说各个产业,开始时,由我指导,在你们带领下,开始开发这边,但在你们心中,这些产业,包括船业,作坊,果园,牧场,耕地,坊矿,甚至连百姓都是我的。这一点我很感谢你们。然而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所有的产业都混杂在一起,最后越来越乱。于是我在广南时授意你们改革行政与产业的制度以及规范。”
“但我这次过来,又出现了许多混乱。为何,产业太大,太杂了。这是我们还在,又是从我们手中创造出来的,大家都比较珍惜。然而我们一走,这种又杂又大的产业混乱可想而知。所以这次我将许多坑矿作坊全部拍卖给个人经营。以后还要精简,除了一些重要的产业外,余下的还会尽量地拍卖给个人经营。至于保留下来的产业,以后每年拿出两成利润交给皇室,四成利润,将会分配给诸位有功之人,余下的四成,则交给国家救急之用,或者协助国家兴修水利学堂,或者赈济扶贫,抚恤烈士家誊。”
“这怎么可以呢。”有人说道。
“为何不可以,这份名单会很长,长达数千人,看似你们得到了四成分红,实际均摊到个人手中并不多。至于皇室……你们不要狐疑,也不是你们所想的皇室。这是我要说的新制度,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国家设立总理总统制度,所有军政事务由此二人掌管,但与宋朝的不同,这两人每四年一届,最多只能任用两届,一旦任期满后,就必须得彻底离开政坛。至于国主,则是国家名义的首领,权利只有两条,一条是任命罢废总理与总统权,每届总理与总统交接时,作为一国之主,必须任命一个贤良的官员交接。至于如何挑选,一是国主本人方方面面的观察,二是下面六部官员的弥封推荐,三是你们或你们的后代,每年必须派出一百名代表,轮流掌管各个产业,并且协助国主,做好表率,另外就是向国主推荐总理或总统的合适人选。如果第一届两人很不合格,那么作为国主就有权罢免之。如果是严重不合格,则立即罢免之。”
“第二条,凡是所有重大用兵者,必须经国主同意,方才能发兵。当然,是否同意,也要国主谘询各方意见,才可做决定。此外,做为皇室,可以保留一千羽林军,他们与战争无关,而是专门为负责皇室安全准备的。其用度也从那二成分红中克扣,不需要国家支付。这就是大约的新制度,各位再思虑一下,看看有何补充的,等我再度回来后,就要立即执行。”
主要难就难在前面两百年,一旦适应了,基本就太平无事了。
想一想,争这个没有多大权利的皇帝干嘛?
就是争这个总统与总理,不说两人会形成平衡,就是不平衡,任期顶多八年。并且做得不好,还会随时下台。
争还会争的,可犯得着为它而谋反么?
当然,这世间没有永远的国家,不过这种制度,必须会使国家存在的时间远远长过真正的帝制国家。
但这种制度,让大伙一起茫然了……
第746章三个要求
“张卿、葛卿,为何王子安还没有回来?”赵顼看到他们三人回来,却没有看到王巨,心情没由来一阵烦躁。
“陛下,太保回来了,但人在密州。”
“在密州,”赵顼脸色立即缓和起来。
永乐城之战后,实际西夏消耗同样很严重,但他们没有甘心,无他,虽然两次让宋军惨败,然而无定河以东几乎全部沦陷给了宋朝,就连大里河北岸的细浮图寨也被宋军占领,改成了克戎寨。这还好一点,若大的兰州也被宋朝占领了。
于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西夏对这两处发起了多次进攻。
双方各有胜负。
实际这还是国力的原因。
宋朝虽然两次惨败,但因为庞大的国力支持,特别是熙宁变法后,国库与内库敛来大量储存,并没有象宋朝二伐辽国那样,产生全国经济危机。西夏虽然大胜了两次,却似强弩之末。
但宋朝不知道啊。
因此宋朝君臣面对着西夏一次次强势的反扑,心中多是惶惶不可终日。
只要王巨来了,那就好办了。
真不行,派人将王巨生生捉回来!
于是他问:“那他为何没有进京城,难道他还不满意吗?”
“非是,太保说,如果陛下想让他回来,请陛下务必答应他三个要求。”
“还要提要求啊?”
“这三个要求并不过份,”张商英道。
“说。”
“太保说不管怎么说,他与大长公主有染,确实有妨礼制,因此这个中书令不能接任。所以请求陛下蔡相公担任门下侍郎,王公担任中书令,由他来担任中书侍郎。”
也就是三人调换一下。
但王巨不能进入门下,那是审议部门,没有决策权。
如果这样,未来中书则还是老王与王巨,还有张璪,门下则是蔡确与章惇,尚书则是李清臣与范纯仁、蒲宗孟以及六部尚书侍郎。至于西府,没了。冯京接替文彦博,外放到了洛阳。
还有一些政敌。
如安焘,当时在大家一起弹劾王巨时,他一直没有作声,赵顼也就没有处罚,此次改迁为户部尚书,那已经翻不起大浪了。
赵顼想了一想,问道:“他不是要权吗?”
这话说的……
张商英总算明白王巨这个要求用心了,不管怎么说,王巨“乘机勒索”,皇上还是不开心啊,所以将中书令推让给了王珪,于是他又说道:“太保他还是向陛下要了权。”
“哦。”
“这是他第二个要求,太保说,如果推行银行司,必须推行齐商税。然后又让臣将在彼岸所看到的,仔细说给陛下听听。”
“你看到了什么?”
张商英有些向往地说:“彼岸虽然群龙无……”
赵顼冷哼一声,张商英不敢说首了,如果群龙有首,那才坏菜了。
不过他看到太多太多了,而且这次王巨有意安排了人,带着他到处转,看到太多太多的新制度,然而在宋朝却是无法推广的。
就象那个用善款抵消税赋的举措,这才是真正的子路受牛啊。
但在宋朝能执行吗?
人家连两税都要隐田,何必多此一举?
于是他将彼岸所看到的一切,一一说了出来。
也不能说彼岸就没有压迫吧,有人的地方就有压迫,就有贫富不均,不过相对于宋朝,那要好得多。或者说与宋朝对比,彼岸差不多接近于孔夫子所想像的大同世界。
而且他主持了南方十二路发运司,对财政了解也比原来的深刻。
那才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模式啊,可笑的是国内那么多精英,竟然不如一群粗鲁的海客。
“去年那边的商税有几何?”
“陛下,六百八十一万有余。并且太保说,如果没有意外,五年后就能达到一千两百万贯左右,那时候仅是赋税就可以支持彼岸的财政需要,不需要海客支援了。”
一千两百万贯对于宋朝财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字。
但考虑的是这个收入全是商税,并且彼岸能有多少百姓?
因此这个数字就吓人了。
赵顼沉吟了一会,又问:“那边为何有这么多支出?”
“现在没有这么多,去年的支出只有八九百万贯,但五年后,人口进一步增加,那么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但这个支出还有点多。”
“陛下,是有点多,可那边陆续地还有战事,这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两百年,是没有办法将土著问题解决的,如果将土著问题解决,兵费上就立即节俭下来了。同时百姓到了彼岸,还有安置的费用。平时除了官员将士的薪酬外,还有大量胥吏衙役以及授学先生的支出。并且还要带着百姓兴修道路水利,修建港口等等,也会产生费用。”
相对而言,那边物价还比较低,否则这个支出还要更高。
同时开发彼岸的彼岸,以及在宋朝这边接受百姓的费用,并没有加上去,否则也会更高。
至于土著,也许一两百年后,彼岸土著解决了,但彼岸的彼岸土著一两百年也解决不了的,那个时间会更长,说不定哥伦布麦哲伦的船队来到时,那边还会在战斗不休呢。
但这个张商英就没有观察到了。
“他第二个要求是什么?”
“太保说,如果执行齐商税,到时候旧派大臣必痛恨之。但财政增加后,并不代表敛财。实际能够灭掉西夏,也未必花费多少钱帛。反过来不能灭掉西夏,花费再多钱帛,也灭不掉。”
“他这么说的。”
“是这么说的,但想灭夏,必须国内升平,百姓安乐,此消彼涨之下,就能将西夏一举歼灭之。故此。他刻意安排海客们,将大量烈士家属迁徙到彼岸,特别是陕西路各个保捷蕃兵义勇与民夫的家属。他们所得到的抚恤有限,再加上将领与官吏的克扣,到这些家属手中的抚恤甚至变得很可怜。反过来迁徙到彼岸,无形中是等于替朝廷减少一个大包袱,能够轻装前进。”
“原来如此,孙固害朕。”
确实是如此,否则何必迁徙陕西的百姓,那得多花多少钱帛哪,多引人注目啊。况且这些百姓久在北方,只能安置到澳洲的中南部地区,不能安置到各个热带岛屿上。这样用费就更多。
张商英心中说,如果不是孙固,那六十万人如何能牺牲?说不定这时候西夏早就拿下来了。
但他不好说的,继续道:“想要百姓安居乐业,必须轻敛薄征,因此手实法,青苗法,宽剩钱,全部得免除掉。同时拿出一些钱帛,改善保马法与保甲法,废除各地的苛捐杂税。但如此,又会让新派大臣不乐之。因此请求陛下必须大力支持。因为他在中书,只承诺呆上三年。三年必须将这些事落实下去,让国内升平。然后再去陕西,但到陕西后,请朝廷必须信任之,给予他比在两广时更大的权利。然后他承诺,在后面三年,会替大宋灭掉西夏。不过到真正灭夏时,不但给予他在陕西熙河的权利,还要举国支持,任何人不得猜疑。否则仍不会成功。他还补充了一句,知己知彼,能在南方百战百姓,但未必能胜西夏……”
赵顼深有体会了。
而且王巨用了一个裂车来比喻过。
他沉吟一会说道:“这一条朕也准了。”
其实这一条很重要。
许多人为韩琦隐,实际赵顼才即位时差一点让韩琦架空,对赵顼一生心路影响颇是深远。
赵顼为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熙宁,二是元丰。
熙宁变法时,赵顼不知道王安石重要吗?
知道,然而偏偏在朝堂上保留了许多旧党,甚至自始至终用文彦博对王安石掣肘。
这就是帝王心术,或者宋朝的异论相搅,或者是所谓的制衡术。
但这一条,几乎没有任何砖家提到过。
所以王巨才开始也发生了误判,不然会做得更好。
这是熙宁,再到元丰,这一时期又叫铁腕强硬时期,或者叫独裁时期,最主要的表现有三条,原来负责新法的部门乃是司农寺,但元丰时下诏,凡涉及到新法的大事,不得随便交所属部门讨论,必须先奏取旨,一下子将司农寺权利收回去了。
第二条便是乌台诗案,虽然是苏东坡大嘴巴自找的,但如果不是赵顼有意识的封杀士大夫的胡说八道,那么李定提议能得以通过?
第三条便是元丰改制。
其实王巨所说的害怕新旧两派大臣排斥,不是真害怕新旧两派大臣排斥,而是害怕赵顼本人排斥。
赵顼也没有深想,问:“为何是六年?”
“陛下,臣也问过,太保说如果陛下给予六年的信任,还不能替陛下实现,那么是他有负陛下的重托,还有何颜面呆在朝堂。但如果实现了,那么他的功劳将是我大宋诸臣中赵普以下的第一人。为了避免其他大臣有什么想法,只能学习郭子仪了。如果到了这时候,他又何必在朝堂上。到时候退隐岂不是更好?还会成为史书上君臣相宜的佳话。”
也就是到时候必然功高震主,没办法在朝堂上呆下去了,只有退!
“朕是这种心胸狭隘之人?”
还真不好说,张商英心想。
但他那敢将这个想法说出来,道:“陛下,以臣之见,先行应之,毕竟两次惨败,须王子安回来稳定人心,稳定士气。”
“恩,那么第三条呢?”
“第三条有点古怪。”
“有何古怪。”
“他说若想他回来,陛下必须按照每天饮食按照这份食谱来,若不然,他还不会回来。”张商英递了一道食谱。
食谱上写了许多肉食菜蔬以及水果名字与份量,特别是一些橙桔类,刻意标明,每天多食之。另外还有一个嘱咐,那就是不得饮酒,任何时候都要不能喝酒。而且刻意说了一句,什么时候赵顼饮酒,什么时候王巨就会立即离开朝堂。
“为何让朕这么做?”赵顼奇怪地说。
第747章六个大礼
“是奴婢多嘴说的,永乐城之败后,陛下曾不愈过。于是太保多次询问了陛下的病情,然后请了许多大夫根据奴婢所说做了判断,这才有这道食谱,”黄和道:“特别是饮酒,几名大夫皆说过,想要陛下长寿万年,千万不能沾酒。太保担心了,毕竟无论是推出银行司、齐商税,还是灭西夏,必须要得到陛下支持。不过奴婢想问题也不大,陛下终不是嗜酒之人,不过……”
如果不是王巨出现,宋朝的酒多是低度酒,所以一些妇孺都时常饮酒。
赵顼虽不嗜酒,但于一些大典或宫宴时,也要与大臣吃上几杯的。
但现在就不准了,这是否合适呢。
黄和语气转了一下:“但奴婢以为,这是太保对陛下的关心。”
赵顼是怎么死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记载,赵顼在集英殿大燕群臣,“酒五行罢,以上服药也”。
后面李焘还做了补充:“放翁家世旧闻:元丰秋燕,神祖方举酒,手缓,盏倾覆,酒霑御袍。时都下盛传侧金盏曲,有司以为不祥,遂禁之。”
《老学庵笔记》又有一则记载:“元丰七年秋宴,神庙举御觞示丞相王歧公以下,忽暴得风疾,手弱觞侧,余散霑污御袍……”
好了,死因出来了,风疾,中风也。
引发中风的原因就是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
赵顼虽生性多疑,不象宋仁宗那么从容,但在生活上是一个有节制的人,不会恣酒纵欲。
那么只能是前两条原因,想独裁了,什么权利都收回去了,那么处理的政务就会多起来,饮食不当是有可能的。
并且朱元璋与雍正也因为如此,英年早逝。
两次惨败,忧思恼怒,也是必然。
具体的王巨不大清楚,只知道他是死于中风,然后在某将宴请群臣的宫宴上,酒吃多了,中风发作,并且这个时间快要临近了。
所以才有了这道食谱,强行禁止赵顼吃酒。
这玩意儿一碰酒,才是最悲催的。史上那次赵顼严重中风,酒是主导原因。
否则赵顼多活上几年,熬到宋哲宗长大成人,高滔滔不得专政,那么就没有了元佑党争。而且赵顼在,宋哲宗病重了,宫中也不会讳之不敢医,更不会容忍小程在宫中虐待宋哲宗,将宋哲宗身体熬得很差。
后来为什么明神宗在张居正死后,虐杀张居正全家老小。道理是一个样,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吃。使得明神宗生活差得还不如一个平民,但张居正自己呢?却暗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明神宗能高兴吗?
小时候落下病根子,发育时又因为小程的灭人欲存天理,由高滔滔支持,小程监督下,赵煦只能得到可怜的饮食,营养一直跟不上来,甚至整个少年时光不能玩耍欢笑,所以宋哲宗才那么地短寿。
也就是赵顼多活上五年,宋朝整个历史就会重新改写……
明白这些前前后后,就知道王巨为什么痛恨程氏兄弟了。他们不是宋朝的理学家,而是宋朝两个最恶毒的岳不群!
“传御医!”
一会儿,十几名御医带了过来。
赵顼问道:“朕去年生了病,所以不得饮酒是否?”
领首的御医刚要说话,忽然看到张商英三人,并且张商英暗中使劲地挤眼,他立即醒悟道:“陛下,是最好不要沾酒。”
“你们为何不说?”
“臣等是怕陛下不悦。”
“朕不悦,你们就不说?”
张商英立即替这些御医转圆场:“陛下龙威肃穆,他们胆子小罢了。不过太保说过,不管陛下答不答应,但这次他回来了,就会献给陛下六个大礼。”
“六个大礼?”
“臣也不大清楚,可能是一些高产的粮食种子,从彼岸的彼岸带回来的。”
“彼岸的彼岸?”
“恩,离宋朝很远,近四万里路遥。还有一些机械技术武器吧。但太保又说了,非是他不守君臣之礼,先行去密州,是等候倭国调来的银两。”
…………
“这也太摆架子吧。”安焘心中不满地想到。
他还不知道王巨提出的三个“无理要求”呢。
但就是知道了,他敢说什么,什么也不敢说。
那么多人因为此子被清洗下去了,甚至他以为吕公著与冯京也是因为王巨被清洗下去的。
一行人来到城外五丈河畔,一处比较荒凉的盐泽地。
王巨迎上前拱手道:“见过陛下,见过诸公。”
大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陛下,请派侍卫立即将周边三里方圆所有行人百姓驱逐出去,让他们稍一会再回来。”
“为何?”蔡确问。
“与一样武器有关,为了保密,不得不这样做。”
那还什么,赵顼立即让近卫驱逐百姓。
王巨说道:“请陛下接收臣第一样礼物。”
他说着,手一挥,下人们抬上来几个箱子。
王巨打开箱子说:“这是三样粮食作物,它们都是耐旱粮食,而且十分高产,亩产可以达到几石几十石。为了得到它们,牺牲了两千多名壮士。不过有了它们,可以立即使我朝粮食产量得以提高,甚至缓和了人口增涨的压力。”
这三样作物就是土豆、红薯与玉米。
到了明朝,它们也出现在中国了,但因为统治者没有注意,所以在中国推广得很慢。这一点也说明了明清这些皇帝们,还不及被评为昏君的宋真宗呢。
其实彼岸还有许多好东西,如番茄、南瓜、花生、辣椒、向日葵……但王巨派人主要除了这三样粮食外,余下的就让他们寻找橡胶了。不仅是找到橡胶树,这玩意可以迁载,但想得到树胶又要好久了,这边又等着树胶,因此除了找到树苗过来移载外,还要在那边切割大量树胶带回来。时间又急,再加上当地各强悍的土著时不时骚扰,因此就没有再找了。
不过在回来时,留下了三千人,开拓了三个定居点,作为未来的桥头堡。
但还没有接触到彼岸的文明核心。
总之想完全征服彼岸,以现在的兵器优势,难度还比较高。
但这个也不急。
因此一旦大规模百姓上去后,正式开垦了,这些蔬菜水果杂粮,早晚还是能找到的。
“陛下,这是它们的种植方法。”王巨递了一篇奏本。
这可是亩产几十石的产量。
赵顼很慎重,对工部侍郎熊本说道:“熊卿,你来负责,派有经验的老农来种植,种植成功后,将产量统计下来,然后推广之。”
民以为食为天,它们确实是一道大礼。
王巨又说道:“陛下,诸位,请上船。”
三艘古怪的中小型护卫船,用了蒸汽机为动力的,从汴水进入桓沟,停泊在梁山泺,然后与王巨一道汇合,驶到京城。
王巨带着大家上了其中的一艘,船舱里放着满满一船的密封箱子。
下人们打开一个个箱子。
大多数是金条银条,一条八两重,也就是半斤重,相当于291克。
本来王巨想铸成一两一条的,但金银的密度太高了,铸得太小,成本有点高,反正是做本金的,非是流通货币,于是铸成了半斤重大小。
除了铸成长条形外,上面还铸刻着一个大字:宋。
还有少数是七大八小的银锭,刚从倭国那边调运过来的。
王巨说道:“陛下,这里合计有一百四十万两金子,八百六十七万四千两银子。未来六年内,从彼岸还会调来一些金银,准备凑成三百万两金子,两千万两银子。有这些金银,想来推出银行司足矣了吧。”
“足够了,足够了。”赵顼欣喜地说。
这可是吓人的金银,如果换成铜币则相当于一千亿文,一亿两千多万贯。
“陛下,彼岸的商贾对此颇有意见,但经过臣的压制,终是同意了。不过陛下要承诺,这是彼岸海商的提前支付,而不是额外捐助。”
也就是提前支付了三十多年的捐助。
“准之,准之。”
王巨扫了一下余下的大臣,他们同样被这么多金银亮瞎了眼睛,又说道:“因为捐出这么多银,未来六年彼岸所有人都要熬日子了。虽然可能他、们久在大海上飘泊,性格桀骜,但论爱国,有多少士大夫及之?”
王巨又捞了一大把金条说:“并且诸位未计算过,如果未来设置银行司,按一分利贷,三十多年后,这些金银就等于番了三倍多,如果按存息计算,三十多年后,也等于番了一倍多。”
“所以臣以为它们是彼岸所有海客与百姓献给陛下的第二道大礼。”
有了这句话,未来再有人用海客说事,那就叫不识相了。
其实它还真是挤出来的。
若是靠盈利,是不可能交出这么多金银的,尽管贸易逆产与暴力开采得到大量金银。
除了贸易外,还有拍卖了许多坑矿作坊所得,除了一部分留下来以防万一,余下的所得全部带过来了。
安焘心情沉重。
这只是六样大礼中的两样,还有四样呢。
有了这六样大礼,这小子就是犯了严重错误,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向朝堂!
王巨带着大家重新走上岸。
赵顼看着古怪的烟囱,好奇地问:“听张卿说,彼岸新近出来一种庞大无比的海船,就是这种样式的船舶?”
“陛下,这些都是试验船只,它上面装载着一种新式机器,很早以前臣就委托我的学生们在彼岸研发,但一直不是太成功。臣去了彼岸后,亲自主持,又从彼岸那边的彼岸派人带回来一种树胶,用它做成了密封圈,这才勉强成功。但究竟如何,得看它实践如何。事实这一路航行过来,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只要发现了问题,就能解决之。”
蒸汽船舶不仅是蒸汽机本身,还涉及到螺旋桨的铸造技术。
总之,这一船过来,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不过好在并没有取消风帆,因此一路修理,并没有阻碍航行。
而且王巨也有意乘坐着这种船舶,虽然他不是专家,但余下的人更不是专家,至少没有他的眼界。
因此长途航行后,陆续出现一些问题,王巨就在陆续找出这些问题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了。
也就是说这几艘船只是临时的蒸汽机船,明年大幅度改进后,基本上就可以正式与风帆搭配使用了。
至于那几艘特大船只,经过这次航行后,则是彻底宣告失败。
虽然用了粗钢为龙骨,不过船底潮湿,再加上海浪颠簸,大面积的龙骨开始生起铁锈。也就是说想正式推出这种新式大船,必须研发真正的防锈漆,以及刨光技术。
但也不算失败,虽然几艘庞大的船只花了不少钱,可这些船的打造过程中,就等于积累了大量经验。
赵顼听到这里,他与大伙全部听明白了,新技术是好,可想研究新技术,会烧很多钱,甚至几艘载重达到四五万石,造价不菲的超级大船也是烧的……
第748章六个大礼(中)
“陛下,国库与内库还有多少金银?”王巨问。
虽然那个金矿与倭国的银矿源源不断的提供着金银,还有利用贸易差,从西方得到大量的金银,但彼岸内部也需要钱帛的。
而且撬动的是整个宋朝的经济,眼下这些金银看似多,实际真的不多。
“王卿,两库大约能调出六十万两黄金,四百多万两白银。”赵顼心中合计了一下说。
这说明两条。
虽然两战惨败,但并没有将两库消耗得一干二净,也说明赵顼将权利回收,否则不会对国库的储存那么清楚。
“看来得找几个能人进入三省了。”王巨心中想到。
大伙将公务一起处理了,赵顼想处理,都不行了。那么减少了劳累,就能多活几年。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就象张载,若按历史上走向,早死了数年。因为王巨出现,生活无忧,什么又看开了,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如此,银行司的置立更加稳妥,”王巨说。
这样一叠加起来,等于有了两百十多万两金子,一千三百两银子。
其实民间还有许多金银,《开封府状》里记载:
大金副元帅府指挥:
契勘二庶人誓约,愿献犒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先续过纳金二十四万七千六百两,用情准四万九千五百二十锭,银七百七十二万八千两,准一百五十四万五千六百锭。不欲照五十两一锭旧例,所缩已多,是依庶人续约,准折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具详别幅,仍缩金三十四万二千七百八十锭,银八十七万一千三百锭,限五曰内尽数津纳,如仍隐匿延稽,当府即纵兵大索,毋贻悔吝,须议指挥。
右下开封府准此。
大金天会五年三月十四曰。
别幅:
契勘庶人手允事目,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良家女一人准银一百锭。照封先续申状遣解人数,左司申验名册,汰除不入寨者,未应计数。自余见在及汰还名口,用情统计,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都准金六十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