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象司马光等人篡造的王安石三不畏。

王安石有类似的思想,但不会激进如此,更不敢公开吼出这三个不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那么王安石还能成为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么?

可后人不知道啊,九成人以为真是王安石说的。

于是支持王安石的人便说人言不足恤,老百姓眼光浅,所以不要考虑他们的议论。反对王安石的人则说,不谦卑的倾听人民心声,就不会是一个好政府。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小贩子摆摊卖东西,可以说这些小贩子乃是百姓中活得最卑微的群体,真正的弱势群体,所以城管来了,他们便会说,俺要生活。但市民们不乐意了,这些小贩乱摆摊占了俺的道,影响了环境。

这时倒底听谁的声音?

不要说安置小贩的生计,那么多小贩,国家根本就没有那经济安置这些小贩的生计!美帝都不能禁止小贩,况且天朝。

再者国企改革,国家必须要轻装上阵,所以将经营不良的企业一起拍卖,那么国家经济好了,就可以投资基建,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可那些下岗工人却苦逼得一塌糊涂。

这时候又听谁的声音?

所以诸葛亮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是不听,而是要“会听”,很深奥的学问……

再到祖宗不足法,支持的人说祖宗的规矩不一定要效仿,国家穷了,二祖来改革,这是对的,甚至说让一部分人带头富起来也是对的,但国家经济上了轨道,后面的人就得要立即注意贫富分化,以及贫富分化所产生的种种不公正公平公道,还有贫富分化所带来的拜金主义,道德败坏,官员贪污受贿……

这就是王巨所说的冬天必须要穿厚衣服,夏天只能穿薄衣服。

因时制宜地不断调节,国家才能健康的发展,那有一成不变的法?

但也不能将祖宗的一切打倒,没有祖宗就没有后人,或者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做子女的超过父母,父母会很开心,但做子女的能将父母当猪狗看待么?甚至有时候还必须要适度地借鉴他们的智慧与经验。这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

再到天变不足惧,或者换成另一名更有名的话,人定胜天!

人真能胜天吗?且看南河套、腾格里沙漠以及西域、大非川,这里以前都是水草丰美之所,但从宋朝起,就全部恶化了。这便是人定胜天的后果。

所以不能说天变不足畏,必须得畏惧,但不是草木皆兵的畏惧,也不是迷信地畏惧,更非是人定胜天,而是人要合理地顺天。

能说是环保,但也不能说教条式的环护,难不成让大家一起不吃饭,来还一个青山碧水?那叫环保么,是法西斯!

其实还可以换成其他词语,适度、分寸……以及王巨所说的中庸。

今年还困难,但到明年不困难了,所以王巨也要适度地“环保”了。不但珊瑚,一些珍稀木材,也要合理的砍伐,而不是滥砍滥伐。

正是这种中庸思想,王巨今年让海船又带来了一样物事,那就是鸟粪。

售价有些高,一石四百贯,让许多人责骂,说这些海客们想钱想疯掉了。

其实真心不贵,论肥效鸟粪比化肥还要强,关健它还没有什么负作用,能有效地恢复“地力”。

并且从开采再到发酵,然后装船运到内陆,一石四百贯其实也赚不了多少钱。这就是国与民之间的中庸,一旦推广起来,会极大的增加粮食产量,给百姓更多的活路。否则王巨现在可不想推出这种物事。

不过这一年并不是为了销售,而是无偿地交给一些正派的主户,让他们试行使用。

鸟粪是小事,关健贵重货物一起走私掉了,并且以王巨现在手中的力量,官府想查都查不到。无疑内库等于一下子少掉近七百万贯收入。内库官员立即向赵顼禀报。

赵顼也傻了。

七百万贯,一个榷盐才有多少净收入?

他立即下诏让市舶司的官员询问,各个船上的主管回答简单,海外资源同样有限,前几年支持朝廷用兵,大肆开采,现在必须要保护了。

这无疑是推脱之词。

但是怎么查?

最少得查到,查不到如何处理?

赵顼这才想到了王巨那句话,朝廷贪得无厌,并且许多人弹劾指责,海商们不满了,反正做良民也没有落得好处,那么何必做良民?

有大臣建议得派官员去海外管理了。

管理就能堵住走私?或者说,如何管理?就象未来的云南路,大伙都不愿去,况且是海外。

不过那是几个月的事,眼下大理之战才是大家最关注的……

第692章声东击西计

高升泰匆匆回去。

孙权肯定不会听从汉献帝的命令,当然他也不会听段正明的命令。

不过王巨手中有了段氏兄弟,必然是一个大大的麻烦。

回到善阐城,他将情况逐一禀报。

高智升也是色变,他想了良久,喊来一名手下,说道:“派使将情况通知杨义贞。”

“还说什么?”那名手下问。

“还说什么……”高智升茫茫然毫无头绪,过了半天才说道:“对他讲明,如果他不同意联手合作,或者提出太过份的要求,我只好投奔宋朝。”

“喏。”那名手下骑马离开。

“父亲,其实投奔宋朝是一个好出路。”

“你怎会有此想法!”高智升喝道。

高升泰有这个想法,是高家现在情况真的很不好,东有王巨主力军队,西又有杨义贞的庞大兵力,随着和斌燕达两路兵马夹击,高家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而且随着家园被王巨攻占,田宅等产业一一瓜分,各部联军头领人心惶惶,战意低落。

高家现在形势到了万分危急之时,至于统治大理,已经是一个痴想了,因此投奔宋朝,也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泰儿,我问你,为何这小子要均分田地?”

“便于治理。”

“如果不均分田地,用兵会不会更容易一点?”

其实王巨均分田地,大多数人认为是这一个很危险的趋向,不过还有极少数一部分人认可的。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便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均分了田地,结果那片地区成了宋朝兼并情况最轻的地区。兼并轻,相对而言,百姓也就能安居乐业了。所以李觏与张载等人提出了古井田制,实际就是想变相地均分田地。这是痴人说梦,在内地那是不可能实现了。

就是在南方,王巨不停地用兵,也不能让所有地区都实行均田制,只能说勉强让五分之二地区实施了这个政策,就这样,已经让王巨费了九龙二虎之力。如自杞州,王巨用了那么多心思,一心想打造一个典型,示范,先后两次大规模的用兵,也不过三分之二地区勉强实施了均分耕地。

而且这样做,无疑确实是增加了用兵难度。

但不这样做,这些地区以后还是不能很好的直接治理。不能很好的治理,继续羁縻,何必费那么大心思?

高升泰忽然醒悟过来:“父亲,他从一开始就想图谋我们大理,甚至早几年前就想图谋大理了,不然不会用兵自杞地区。”

“就是啊,可惜我也才刚刚醒悟。”

“那为什么不能投靠宋朝?”

“投靠宋朝可以,但将我们,以及我们重要的族人亲戚,一起送到宋朝的开封软禁起来,你愿不愿意?”

“这个肯定不行。”

“不行就只有死路一条,无论是我家,还是杨义贞家,重要的成员,此子会全部杀掉,不然他如何让宋朝以后顺利治理这一地区。”

“那他为何收留段氏兄弟?”

“段家除了段氏兄弟,还有其他人吗?”

“没有了,可以后段氏子孙永昌怎么办?”

“那得多少年过去了,宋朝早就安定人心,那时段正明兄弟无论有多少后代,又能对宋朝构成多大威胁?”

“不错啊,只能浴血奋战了。”

“只能浴血奋战,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不是老夫,而是这小子啊。”高智升懊悔地说。

杨义贞听完这则消息。

当然,他心中最清楚不过,就是到现在,还在到处搜捕段正明兄弟呢,不过这是秘密进行的。但他有些不大明白,段正明如何逃到王巨那边?甚至他还怀疑段正明不是王巨手中,而是在高家手中。

想了许久,他做了一个决定,派使询问王巨,并且责问王巨为何违约?

反正最危险的是高家,不是他杨家。

杨家听使者问完,答道:“不错,段氏兄弟是逃到我这里了,是从东北方向逃过来的,如何出城的,据他们说是城中有贵人相助,具体的我就没有多问了。”

让杨义贞疑神疑鬼去。

“然后他们找到我,说献出大理,他们是段氏唯一的嫡系子弟,可以说现在代表段氏的只有他们兄弟俩了,段氏则代表着大理,他们献出大理,我能不收吗?”

“可是少保当初……”

“当初我说了什么!”王巨脸色一变道。

当初是说了,借郑宣和的嘴巴与杨义贞搭成了一个口头约定。可这个能算数么?

其实就是王巨履行了这个约定,未来杨义贞若有能力将大理安定,会不会算数地不图谋东川石城二郡?

杨义贞手下无言。

“但是大世子对高家真有好感哪,还劝我许高智升布燮(大理最高荣职,比辽国的于越还高贵,罕赐之。)”

杨义贞手下脸色一揪,如果高智升倒向了宋朝,自家主人那就真完了。

不过王巨大手一挥说道:“这方富饶之地,三雄逐之,最后落入谁手中,就看各自本领了,但我对高家这样的枭雄却是很不满的,因此首先对付的是高家,至于你家主人可以见机行事了,以后能战则战,打败我,我撤军。若是被我打败,还可以投降,我保他一命。”

图已穷,匕自现。

王巨不再隐瞒自己用意了。

但是说了一番让杨义贞头痛的话。

杨义贞听到这个消息,同样羞怒万分,他现在也醒悟到自己被王巨耍了,于是派使与高智升沟通。

我派人确认了,段氏兄弟确实逃往王巨处,不过王巨说了,他憎恨你们高家,因此首先对付的就是你们高家,然后再与我决一胜负。他若败撤军,他若胜许我投降,保我一命。因此你我联手,还是原先的条件。

高智升气得要跳脚,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瓜分大理捞便宜。但迫于形势,只好低下头,说我同意了,不过你们也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宋军比较强大,想要打败他们万分困难,但他们兵分三路,这是宋军最大的弱点。

因此我们两军必须立即联手,先将南路或北路一股宋军吃掉。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杨义贞立即同意,不过他又提出一个要求,先对付北路宋军。非是燕达好对付,而是燕达大军同样对杨义贞的军队构成了威胁。当然对于高家来说,那一路宋军都构成了威胁,但这个杨义贞可不会管的。

这个小算盘瞒不过高智升,高智升无奈,同样都面临着火灾,可大火离杨义贞还有几步路远,但大火却烧到高家的眉毛了,于是高智升只好同意,不过他提出了自己的难处,无论王巨主力军,或是南路军,都对善阐府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分兵留守。所以双方联军以杨家军队为主,高家为辅。

这就是姚麟所说的两家分割,不足惧哉的原因。

不管两人有何等的智慧,想彻底拧成一股绳,那是不可能的。

杨义贞默想了半久,才说道:“你回去对你家主人说,我可以出动四万大军,但他必须要出动三万大军,不然我就不同意联手,而是坐山观虎斗。”燕达带走的是两万兵马,但经过数场惨战,如今只有一万五千多兵马,余下的或牺牲或重伤退到石城郡疗伤了。

七万兵马对付一万五千名宋军,难度应当不是那么大的。

高智升也想了许久。

其实抽调三万兵马走了,他手中的兵力还是很吃紧的,善阐府必须要留守重兵。弄栋府这里同样得留下一支军队,防止杨义贞偷袭。不过他也知道,即便打败燕达的宋军,损失不会小,如果自己出动的兵力少,杨义贞不会同意的。高智犹豫良久,最终同意。

然后将各部首领,以及各重将一起召集,说道:“诸位,如今我们大理头号大敌不是逆贼,而是宋军。宋朝让我投降,但我没有同意,原因你们也看到了,宋朝为了治理这片地区,将所有首领一起处死。因此我投降后,还是死路一条,也包括你们。”

有一人问道:“宋朝那个少保不是许以高官厚禄吗?”

“你看到他们去开封享受荣华富贵了?出了那么厚的薪酬,养了那么多官员,你认为宋朝会同意吗?”

反正大家没有看到,高智升可以冠冕堂皇的欺骗。

但他也没有想到,居然让他说了离真相八九不离十。

“我与你们共存亡,你们会与我共存亡吗?”

不管怎么说,他的话还是感动了一部分首领,于是纷纷附喝。

高智升这才做安排,又让他儿子高升泰领导这三万兵马,刚才他看到许多首领眼中还是有疑问的,他人领导高智升不会放心。

另一边杨义贞也在做安排。

可是最宝贵的时间一点一滴地在过去。

高智升实际说的还真不错,分兵可以灵活机动,打出各种各样的战术配合。不过分了兵,兵力就松散了,容易被各个击破,这就是宋太宗第二次伐辽失败最大的原因。无论潘美与田重进如何胜利,曹彬败了,两人只好退兵。

同样,对于王巨来说,分兵的掌控,还是很差的。

因此若是一开始,两家不扯皮,用兵某一路宋军,说不定就会有翻盘的机会。然而现在因为双方都在算计,时间一天天拖了下去,燕达已经拿下了会川城,到达了环州寨。和斌也拿下了阿僰部,还顺手将东边的哈迷部与最宁城解决掉,接下来就兵指秀山城了。也就是说这两路兵马离王巨都不那么遥远了,不遥远就能掌控,就不会出现致命的失误!

高杨两家大军陆续出发,情报也迅速回馈到王巨手中。

“高家亲信的军队在善阐城中?”王巨问。

“喏,出动的三万军队多是各族联军。”踏白军都头陆挞子说道。

“看来高智升将善阐城看得还很重啊。”王巨笑道。

黄骅心中一动说道:“少保,可学曹操破西羌之战术,向杨家军队有意示好,让两军产生猜疑,然后让段正明加入军中,至少高家联军中有不少是支持段氏的乌蛮士卒,先将这三万兵马攻破,两军合一,再对付杨家的四万兵马。七万大军一败,两家亡矣。”

姚麟说道:“不妥,环州寨周边多是山区,不易展开大规模作战,大规模作战才是我军之长。这有点象少保当初在庆州的情形,不过庆州的地利现在变成大理的地利。”

苗履说道:“不过善阐府城中皆是杨家豢养的死卒,加上城墙坚固高大,不易攻打啊。”

王巨摸了一把胡子,说道:“醇厚兄的意见可以采纳,但只能采纳一半。”

这时候时间很宝贵的,王巨立即做出判断,随着将军令送到燕达手中。

环州寨战役打响。

此环州非彼环州,一个小寨子,不过位置很重要,在它南面就是段正明兄弟逃命的地区华竹部,向东就可以到达善阐府,向西也可以到达弄栋府。这也是杨义贞要求先对付北路宋军的原因。

不过这里多是山区,看到两家大军联手而来,燕达抢在前面,倚山旁水筑修了一道大型军寨。反正这一带地形不利于大规模作战,但极利于防御。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处便利的防御地点。

两家军队到达,向宋军大营发起进攻,宋军最善长的是什么战术?守城战,防御战。

虽然这支宋军多是广南西路新募集的土兵,不过由燕达率领,仍将防御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两军在进攻,宋军在从容防御。

然后喊话开始了。

对高升泰部下各族联军喊的:“你们不要进攻了,段正明段正淳两位殿下还活着,他让高家与宋军配合,讨伐逆贼,结果高家不听,这是高家也要谋反了。”

“快点投降吧,不是向宋朝投降,是向殿下投降。”

又有人对天发誓,段正明兄弟活着,就在石城郡,这些士卒就是王巨安排前来环州寨的,他们全是乌蛮子弟,也确实看到了段氏兄弟,还有人认了出来。

又有人说:“你看,我们都在尽量让你们产生伤亡,难道还不相信吗?”

这更是事实,两军都在进攻,可是宋军对杨家那边的军队却施了辣手,为了杀伤,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掷出猛火油瓶,然后用火箭射杀,烧得鬼哭狼嚎,这个死法太残忍了。但对于高家这支联军要温和得多,只是一次次地将他们逼退。

高升泰忍无可忍,只好撒谎道:“两位世子如何能逃到石城郡?不要相信宋军的谎话。”

但至少有些乌蛮将士有些忽信忽疑了。

燕达哈哈大乐,道:“这战术好。”

第二天继续,宋军又换了喊法,说道:“你们真的要相信啊,两位殿下不久就会来到这里,到时候你们如何面对殿下?”

这一说,怀疑的人更多了。杨家那边也很恼火,派人过来责问,你们这是什么意思,是联手攻击宋军,还是意欲投降?高升泰只好派出军法官执行军法,后退者斩,然后又将情况向高智升返馈。

但宋军喊话并不是闹着玩的,因此王巨真派出一万兵马,由苗履率领,驰援过来,并且主帅的旗帜打着的正是段正明旗号。还有斥候眼尖,看到段正明确实在这支军队里。相信只要段正明到达了环州寨,稍稍露一下面,这三万联军就自己儿整乱了。

虽然后面有杨家四万兵马,他们才不会顾段氏那个子弟露面呢。

不过宋军与自己三万兵马拼得你死我活,杨家军队不乐于看到这种局面吗?

第693章完了

就在他不知怎么办时,东面又传来一条消息,说是王巨大军从石城郡出发,并且从当地聘请了许多百姓押运着大量粮草辎重向嵩明部杀了过去。

这次聘请其实也很有意思,专门请的是比较贫困的百姓,实际就是一次变相的资助。

当然,后面的高智升自动过滤掉了,他是在想王巨的用意。想来想去,觉得很苦恼,石城离善阐府城太近了。要命的是自己抽走三万兵马去了环州寨,弄栋府的兵力是绝对不敢抽回来的,秀山城那边驻扎的防御兵力同样不敢往回抽。如果抽了,让南路宋军攻破秀山城,只要顺着镇池西北而上,善阐府就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高家彻底完了。

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这里交战,那怕王巨就将段正明旗号打出来,人和的优势是在高家的。

只能说有段正明,比没有段正明要好得多。

更不能指望这几个月来的治理,作为一个外来者,王巨能让当地百姓不是那么痛恨,就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了。

所以在情报上高智升占有着巨大的优势。

于是在王巨迅速拿下嵩明部同时,另一条消息传到高智升手中,王巨看上去大军西上,实际在西上时,又从后方调去五千兵力,向段正明的那一万大军追去,并且这五千宋军还全部是骑军。

实际王巨手中的兵力也不算多。

温水之战五万宋朝官兵西上了,另外就是从后方调援支持姚麟的一万宋军,春天后随押着粮草物资,又陆续到来的一万名官兵。

至于王巨从乌蛮与罗殿召募的一万余战士,高智升并没有害怕,大家彼此彼此。如果仅论兵力数量,用得着害怕宋军吗?

害怕的就是这七万宋朝官兵,可是陆续产生了近万名官兵减员,也就是现在王巨手中的兵力如果抛去燕达的部下,与那支援的一万五千名官兵,真正让高智升忌惮的只有三万名宋兵,余下的就是那一万余滥竽充数的新兵了。

高智升也在拼命地想,如果野战,自己城中的兵力比人家少,战斗力也比人家差,用兵能力可能自己也比人家差……那就是找死的。

不过自己有城啊。

想要攻破善阐城,那有那么容易?

然后他就在想北方的两股宋军,还真不能小看了,有了三万宋朝官兵,再加上段正明的号召力,自己两家又不齐心,说不定环州寨下七万将士将会大败。

忽然间,他似乎明白王巨用意了,先是让燕达防御,顺带着挑衅两家不和,然后从后方派出一万五千官兵驰援,又有段正明的号召,里外合击,先行将自己的三万兵马拿下,调过头来,再对付杨义贞的四万兵马。

七万大军一败,两家兵力去掉一半,又不能齐心作战,没的打了,要么束手投降,要么就准备逃亡天涯吧。

他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于是将诸将领一起召集,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并且说了一个关健原因,善阐城有那么好攻打吗?但据他所知,燕达帐下粮草不多,这一万五千名驰援的宋军为了速度,所携带的粮食同样也不多。

这样一说,诸人眼睛就亮了。

一系列命令下达。

立即从城中抽调五千将士,前去禄劝甸,禄劝甸与自杞差不多,西北高,多山区,东南低,有许多平坦的河谷草甸子。

而禄劝甸是宋军援兵必经之路,因此只要在禄劝甸西北几处险恶所在,立即布置起防线,再加上五千将士,足以将东路宋朝援军活活堵死。而环州寨那边利于防守,同样也利于包围,只要两家将兵力利用茫茫群山的优势,将兵力布置好,燕达的宋军就插翅难飞了。一旦粮草消耗完了,这一万五千名宋军就会不战而败,两家联军再调头东下,将这一五五千名宋军拿下。三万主力兵力惨败,王巨乖乖回去吧。

当然,抽走了五千将士,城中防御力量有些吃紧,但是十几天难道都守不住吗?只要守住了十几天,燕达军中就要人吃人了。

五千将士迅速从善阐城中出发。

命令同时也到了高升泰手中,高智升也不能命令杨家四万兵马的,所以得让高升泰在前线将利害关系向那一边说明,让他们配合。

高升泰立即派人通知杨家那边,那边也迅速给了答复,强攻了几天,那一边损失惨重,这样围而不攻,坐等其败何乐而不为?

王巨也置了军将。

但他用意非是兵知将,将知兵,而是方便指挥。

就象现在,三十几名正副军将坐在这里,几乎就可以一边吃酒一边议论下一步行动了。否则换成以前,各正副指使,那得近两百号人。

王巨接到消息时,正在将一块羊肉往嘴里塞。

古代一些古板的文士讲究食不语,王巨入乡随俗,有时候与一些关系不亲密的士大夫谈话时,也食不语。

不过在军中,大家都无所谓了。

接到消息后,姚麟道:“果如少保所料。”

一名军将问道:“少保,为何高家不从弄栋府将兵力抽调回来?”

这些军将多是从广南西路历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者,逐步提拨上来的。

所以得感谢燕达海外那次实战训练,正是那次训练,让一些表现好的土兵脱颖而出,然后渐渐成为军中的中层将领。

当然,到了军将这一步,算是中高层甚至高层将领了。

不过他们还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或者许多大臣以为灭交趾虽残忍,但不是真正打出来的。占城同样也用了土著牵制,七成又是蛮人,所以并没有承认他们的战功,至少认为他们还不能般配做军将。

这个内幕王巨隐瞒了,否则会打击这将军将积极性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就象邕州惨案,如果苏缄不是自废武功,城中有一万官兵,交趾能否攻破邕州城。现在道理一样,如果善阐城中兵力充足,即便准备充分,想拿下来还是很困难的。

王巨耐心地解释:“高家从弄栋府撤军,杨义贞会不会乘机将弄栋府占领?”

“这不会吧。”

“我说一说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给你听听。”王巨将关羽之死前前后后说了。

“太骄傲了。”

关二爷还没有后来的名声,所以听完,许多军将不屑地说道。

王巨又将孙刘两家为荆州扯皮的来历说了一遍,然后又说了最后三国的走向。

“这样说你们会意了吧,孙刘两家很弱,曹魏则是很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如果关羽水淹曹军之死,孙吴立即用兵江淮,曹魏危矣。但是孙吴为了收回荆州,导致两家联盟猜疑,甚至相互用兵,其实从关羽败走麦城时起,两家已经不可能打败曹魏了。这是孙权,杨义贞能及孙权么?况且他们两家还有着世仇。只要高智升敢撤军,杨义贞绝对不介意暂且替高家管一管弄栋府。”

不过王巨放下手中的羊腿,说道:“图穷匕现了,所以我们立即出发。”

之前的布置是有意让高智升产生错觉的,以为自己将主战场放在环州寨。

如果自己真的用兵善阐城,高智升指不准为了以防万一,真从弄栋府撤军回来。

那样,自己反而弄巧成拙了,甚至被逼着大军向北,在环州寨那个苦逼的地形里,与两家七万大军苦战。

三军立即开拨。

这时临近傍晚了。不过各军将与各指使神情比较平静,他们从宋军各个将领嘴中听到许多关于王巨的故事,包括王巨喜欢夜战。

现在只是夜行军,岂不是很正常?

而且现在正是三月上旬,天气不冷不热,从这里到善阐城又是平坦的大道,因此没有一个人质疑。

不仅天气好,道路平坦,而且很近。

天色蒙蒙亮,高智升便接下手下传来的消息,说是宋军眼看就要临近善阐城下。

“宋军真的来攻城了?”高智升不大相信地问。

这没有道理啊?

由不得他不相信,很快一批批宋军就兵临城下。并没有立即攻城,一部分军队整列待令,防止城中的高家军队出城袭击,余下的官兵一起砍伐树木,结营立栅。接着无数押运粮草辎重的百姓也鱼贯到来了。

其实这时高智升还有一个机会,立即命令弄栋府的手下撤回来,那么他还有几份翻盘的机会。虽然这拨兵马必然被王巨围点打援掉,但杨义贞的军队放进来了。两支军队牵制,王巨想攻破善阐城则变得困难。而另一边燕达手中的粮草也确实只能维持十几天。王巨只要连攻几天,攻不下来,那么只好前去营救。

不过高智升对他的善阐城太迷信了。

三军在忙忙碌碌,王巨则看着眼前这座高大的城池。

善阐城就是昆明城,作为城池,比大理城历史还要悠久,加上高家这么多年来的陆续修葺,已经不亚于宋朝的许多雄城了。除了城墙,还有一道清澈的护城河。

但王巨这一回可带来了许多好东西,可他没有立即攻城,而是下令三军继续休息,养精蓄锐,又派出许多斥候四散打探。

夜色很快就降临下来,善阐城中仍是一片人喊马叫。

石城郡离善阐城太近了,因此自王巨用兵石城郡时,高智升就在城中准备了大量防御武器,也不算什么高明的防御武器,就是滚石檑木,不过在这时代常见的守城武器就是它们了。

宋军在休息,城中的守兵与百姓将这些滚石檑木一个个搬上城头。

高府内也是一片灯火通明。

有一将问:“他们为何不攻城?”

“也许在休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