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不仅是木棉司,因为海商迁徙百姓,北方许多赤贫户走投无路,于是纷纷南下,虽然总数量不及木棉司移民之多,但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夏天,南下的规模却超出了木棉司任何一次迁徙规模。”

“就是。”

“是如此,虽然福建路疟疾危害不及岭南,然也有之。但为何没有出事,因为他们是分批而来,多者不过千人,少者只有几十人。而且多在走动的,到了目的地后立即疏散,即便有疟疾患者,也多隔离了,所以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恶性传染。可惜章子厚离开三司去了湖州,不然陛下可以向他询问之。然而三军行军则不同,几十万人拥挤在一起,有时候行军,有时候扎营不动,于是蚊子互相吸血,互相传播这种病菌……因此以臣之预料,郭公此次南下,可能因此出现伤亡,甚至可能伤亡数量超出了战斗性的伤亡数量。况且交趾乃是热带雨林气候,河流密布,丛林浓密,几乎无法见天日。即便郭逵拿下交趾的都城,只要交趾国主带着手下大臣撤退出去,就会成为第二个李继迁。并且比李继迁那边的沙漠戈壁地形更让人头痛。如果继续剿灭下去,滞迟的时间越久,军民非战斗性减员数量就会越大,最后只能撤军。也就是郭公此次南下,能击败交趾,但不能灭掉交趾。”

“你看这道奏疏。”赵顼又摸出一道奏章,是章楶写的。

章楶还在河北,他听到朝廷六月发出大军南下,先是不大相信,又派人打听确认后,立即想到了他以前在庆州,王巨就专门与他讨论过如何灭掉交趾。

于是上书,将种种弊病说了一遍,大体上与王巨所说的差不多。

又说道,若是想灭掉交趾,不能这么打,除了王巨,没有第二人选可用,然后又说了那次议论,章楶隐晦地指出,那时王巨大约就已经料到了有这次兵祸发生了。

他的奏章到了京城,大伙儿有点不相信,那时就料到了,这也太神了。

然而还有王巨这道莫明其妙的奏章呢。

因此赵顼将王巨召到京城询问。

王巨看了看,当然,章楶绝对不会产生歹意,这也是为了国家推荐人才。

他想了想说道:“陛下,是有这么一次谈话。”

“那是什么辰光?”

“熙宁四年,当时臣侥幸大捷,不过看着朝堂动向,知道朝廷不欲继续用兵了,于是着手治理庆州,以便让百姓迅速由乱入安,并且还推出就着百姓手中的余钱,推出那个发展基金。然而臣随后通过朝堂种种动向,隐约感到苟安派占据上风,加上臣没有站队伍,朝堂不会有多少人替臣说话。那么这次大捷不仅是无功,可能还会引起许多士大夫的反感。当然,在庆州的时间同样不会呆多久,所以臣那个发展基金先是有十年五年,随后全部取缔了,变成了一年。”

王巨大大方方将站队伍说出来了,让赵顼无言。

“然而当时臣也想自己的出路,朝堂上臣是不想呆了,况且诸位士大夫也不会让我回朝堂。因此臣就暗中思考一处所在,既能对朝廷略有所贡献,也不会让人注意,便想到了泉州。”

得有一个说法,不然太妖异了。

“不过想到了泉州,忽然无心就想到了交趾。南方始安,百姓越来越富裕。可交趾那边征战不休,缺少人口,缺少财富。并且南方我朝兵力空虚,交趾会不会产生觊觎之心呢?臣又想到一件事,侬智高叛乱时,李佛玛主动向宋朝表示派两万兵马助宋,因此乘势以邀利。侥幸狄青坚决反对,交趾没有得逞。然后侬智高向交趾求援,李佛玛立即派兵相救。可能李朝兵刚至,侬智高已兵败,李佛玛立即撤军回去。说明从那时起,交趾就对我朝有一些想法了。”

“非是与沈刘二人有关?”

“与他们有何关系,主要原因是三,一是契丹派人勒索我朝,我朝重心于辽国,二是大灾,三就是苏缄自废武功,由是交趾果断出军。”

“苏缄,苏缄……”

“也不是苏缄一个人,至少他能慷慨就义,例如当年的郭劝,山遇惟亮来投,郭劝反过来将他一家送给李元昊射杀。然而这如同民间谚语所说的那样,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越是怕生事,就越会有事情发生。越是想求和,和平反而渐行渐远。如果仅靠仁义便会和平德化,那么国家何必需要律法?这是中国的百姓,况且是化外之辈,与他们讲仁义,未必管用哪。”

“那时你就猜料出来……”

“也不是,臣那有那种远见,也只是想到了,顺便与章质夫聊了一聊。”

“为何你不早点提醒?”

“陛下,那真冤枉臣了。就象臣前年进京述职时就说过,不能轻视交趾,以臣的想法,朝廷应当有备,哪里想到苏缄……”王巨说道,这也是事实,在他想法中,交趾会入侵,毕竟机会难得,大旱灾,王安石继续敛财,导致百姓更加困弊,加上契丹逼迫宋朝,交趾如何能放过这次良机呢。不过边境有备了,损失应当不会很大。但天知道苏缄居然反着做。

“苏缄露布上讨伐三人,其中就有臣的姓名,臣如何不避嫌?直到听闻朝廷出兵,臣才派人打探,消息确实后,思付不妥,然后才有了这道上书。这也是无奈,实际上若不是情况特殊,臣真的不想碰兵事。败了马上处罚,胜了,嫉恨的人多,早晚还会贬罚……不过臣希望臣的预料是错的,郭公此行一举灭掉交趾,那是最好不过。”

“如果万一灭不掉呢?”

“那么陛下就许臣主持两广事宜,并且有便宜行事的权利。而且交趾情况特殊,就象当年李继迁在大沙漠里一样,甚至比大沙漠更复杂。非是用兵多少问题,用得好,仅是两广一路的土兵就足够了。用得不好,即便象郭公这样带着几十万军民南下,也无法全功而返。所以得给臣三年以上的时间,学习潘美那样,等臣将交趾情况摸清楚了,于当地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土兵,而且他们对疟疾的免疫力比较强。”

赵顼又想了想潘美平南汉的故事,潘美确实没有动用多少官兵,部下多是他在荆湖南路训练的土兵,而且那次用兵花费很少,这样相比,王巨说法也是可行的,于是问:“兵力不重要?”

“不是兵力不重要,得看什么地方的兵,如是两广训练有素的大军,那是越多越好。”

“免疫力?”

“正是,说白了就是各人的抵抗力,就象北方人耐寒,南方人耐热。臣初到南方去,每年到夏天来临,酷热不知避处,不过几年呆了下来,现在也渐渐习以常了。这就是免疫力。”

该表功时还得要表的,赵顼眼光也柔和下去。

“需要三年时间吗?”

“可能比这时间更短,也可能更长,毕竟那是一个国家。不过还是最好能听到郭公的佳报。”

其实这时候交趾还比较好对付的,只是郭逵嘛,就那么一回事,连一个出兵时间都把握不住,还能说什么。

然而往后去,立国时间越久越难对付了,那可是让蒙古铁骑都吃瘪了两回所在,后来朱棣大帝虽然将它灭掉,但因为难以治理,不得不撤退回来。

因此王巨很早就在想策略。

不是他去了两广呆三年时间,就一定能灭掉交趾,还是很困难。

直到航海的推动,他才想出那个北部湾海盗计划,一个比较残忍的计划。但也不能怪王巨,是交趾在前面先做的。而且南方这些猴子们,后来屠杀起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与他们讲仁义,那无疑就是苏缄郭劝这样的傻逼。

然而具体的想法,王巨也就不说了,并且他还给郭逵保留了一份面子。

但为什么是郭逵?

人选是王安石挑的,章楶在北方做得不错,朝廷不敢动,而且章楶似乎没有独立率军的经验。王韶厉害,可是王韶反感出兵交趾,认为不划算,而且也未必能胜利,况且王韶因为河湟征税与王安石闹出矛盾。至于王巨,王安石自动冷处理了。那么除了郭逵,还有谁有资格统领这几十万南下的军民?

“可有万全的计划?”

“有一些,甚至到时候还要那些海商支持。”

“让海商支持?”

“陛下,恕臣卖一个关子,况且郭公此行,未必如臣所想的那样。”

赵顼不好再问下去,再说郭逵未必就象王巨所说那么悲观,几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宋军,灭一个交趾还做不到吗?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害怕疟疾带来多少伤亡,而且王巨在赴京的半路上,南方已传来消息,说是军中确实在传染疟疾,死了许多民夫与军士。

但事已至此,不能说收兵回来吧,只好继续打下去。

因此他换了一个话题,问道:“这次有多少百姓迁徙走了?”

“有四十多万百姓,”王巨答道,实际是五百五十多艘船,全部隔舱装载,共带走六十余万百姓。不过这些百姓来自天南海北,有许多还是各州府的隐户逃户,除非将王巨那个秘密大铁柜强行打开,翻看账薄,不然就是赵顼下诏派人下去查都查不出来具体的数字。

“他们有没有疟疾?”

“有啊,臣提示下,海商们带着百姓做了许多防范,但还是有疟疾发生,虽然危害不严重。特别是一个岛屿上,尤生恶蚊,尽管那个岛屿上有无数檀香树,最后还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地方。陛下,对于这些移民,你尽管放心,海外严重缺少人口,那些海商比官员更爱护着这些百姓。”

赵顼啼笑皆非,道:“最后那些檀香树如何处理了?”

这个他还是比较关心的,尽管海商们赚了钱,可那是近千户海商,另一边则全归了内库,真正说起来内库才是赚大头的。

“陛下,放弃了,实际我也教导他们,不可胡滥砍伐,毕竟这些香料成长起来一般比较慢。所以一边砍伐的同时,另一边要广种幼苗,以后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财源。”

“载种香料,挖矿,种粮食,牧畜,难怪需要大量百姓。”

“不仅是这些,而且三十七路安居点。”

“咦,不是十九路安居点吗?”

“陛下,地方太广大了,就象密州市舶司,有的海客从倭国航行回来,都能让风吹到契丹那边。因此想要比较安全地航行,最少需要一百处安居点,甚至更多,航行才能变得安全。”

“一百处安居点?”

“陛下,我知道陛下的想法,尽管是海外之地,可现在变成了中国百姓在安居种植经营,理论上就属于陛下的疆土了。不过现在还不行,最少建设一百个安居点,并且一切稳定下来后,朝廷即可派官员去管理了。”

“那需要多少百姓?”

“最少三四百万百姓。”

“这么多?”

“陛下,错也,是这么少,如果不是大臣们已经有了争议,臣会激励鼓舞这些海商于全国招揽赤贫百姓,最好几年内招揽两百万户,一千多万百姓,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口危机,海外也可以顺利建设起来。况且这些赤贫百姓也是朝廷头痛的问题,然而他们迁徙到海外,则立即给朝廷直接或间接带来大量收入,以及朝廷紧缺的资源,比如铜铁。不过臣也怕了,只好由着海商们自己去做。”王巨轻描淡写地说道。

今年又发资了,是整整两大船铜锭,以及六船炼好的钢铁。

宋朝严重缺铜,同样也缺铁。

正是因为这种种,许多大臣眼睁睁地看着泉州大批地迁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那现在如何管理的?”

“陛下,三十处安居点,几十万百姓,一处不足两万人,还不及韩公家的佃户多,有什么不好管理的?”王巨又轻描淡写地说,实际很是麻烦的,不仅是管理,这是真正的开创,无数事务,纷至沓来,但王巨不能说。

王巨又说道:“对了,说到移民,臣想问陛下,现在可有积欠?”

“还有。”

“还有啊……”王巨喃喃道,不说自己以前带来的收入,就说这个航海,这几年直接间接地,每年平均起来也给朝廷带来了八百万贯以上的收入。但想想也释然,变法不过几年辰光,可这几年内,先是庆州战役,后是开边熙河,熙宁大旱,眼下又要发兵交趾,所以收入大,支出也大。不过看赵顼的脸色,显然就是还有赤字,也不会多了。

因此他又说道:“陛下,变法有些举措虽是迫不得已,但确实也伤害了赤贫百姓,加上去年秉承大灾,收成不及往年,朝廷却没有宽减税赋,所以贫者益贫,这才是百姓不得不离开家园,主动投奔海外的原因,即便这次迁徙的规模浩大,如今泉州仍有十几万赤贫百姓在逗留着,让我无可奈何。还望积欠偿还后,陛下略略宽爱百姓。”

为什么有这么多百姓愿意逃到海外去,朝廷自己儿也要找找原因。但王巨没有深说,赵顼还想攒钱灭西夏,收燕云呢。

“朕也想宽减的……”赵顼同样没有往下说,去年为了这件事,韩绛与王安石闹出了很大的矛盾,但朝廷需要王安石,于是将韩绛罢相。然而下面许多官员反映,赵顼再问王安石,王安石生病了,赵顼只好一请再请,最后不提此事。

因此他在心中说了一句,王卿,朕只能让你再次回江宁休息了。

王安石罢不罢相,与王巨无关,他又说道:“不过陛下,臣眼下最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第627章动心

“何事?”

“陛下,臣自庆州离开时,已初具模样,然而楚建中去庆州后,一切又还了原。范公虽爱护百姓,仍不及臣离开之时。”王巨说。

该表功时还得表。

王巨才不象张亢那样呢,别人让他消失,他自己儿配合着主动消失……

赵顼微微有些叹息。

“庆州是军事重州,非是商业重州,只要百姓安静,诸堡砦不失,不让夏人过来抄掠,便算是有功了。然而泉州不同,许多海商就是泉州本地人,或者周边各州军人氏,所以海外贸易皆随着泉州在转动。建设困难,拆毁容易。最怕的就是苏缄楚建中这样的官员,他们本心是爱国爱民的,却正因为如此,反而更加贻害。臣在泉州又只有四年多时光,一切方兴未艾,所以臣恳请陛下,如果臣真的调往岭南,请让葛少华替代之,并且从现在起就下诏,让葛少华担任泉州通判,以便提前熟悉泉州事务。”

“葛少华?”

“就是我家原来那个傔客,”王巨索性挑明了说,他不说以后也会有人挑出来,不如提前放在台面上,将理由说出:“陛下应当记得吧?一开始时是由内库名义经营木棉,那时正是葛少华与内侍苏利涉在主持木棉事宜。后来介甫公收为三司经营,置木棉司,由是让章子厚主管木棉司。章子厚在京城遥控指挥,岭南还有一批官员在配合,或在下面指挥,也包括葛少华。不过章子厚离开木棉司后,葛少华又调到武仙县作为知县。”

知县也不错了,毕竟葛少华只是一个举子出身。不过武仙县乃是象州一个小县,户册上的户数连一千户都不到,甚至现在赵顼都不知道武仙县在哪儿。

不说葛少华的功劳,就说这么多年的苦劳,这次调迁也是屈了的。

王巨继续说:“后来章子厚调到三司,重新将葛少华调回木棉司,虽然木棉司经营盈利与葛少华无关,然而他在两广主持了移民的安置,木棉的种植与技术改进,各种围田建设,并且还参与了两广与荆湖南路、江南西路五条道路的开拓,以及灵渠的重建,同时还兼顾了蔗糖作坊的一些事务。至少木棉司逐年扩张,移民又没有出现重大事故,葛少华功不可没。当然,如果只凭借科举的名次,年龄资历,而非是政绩选官,臣什么都不说了。”

这怎么可能呢,也要看政绩的。

不过现在泉州太重要了,不仅是内库榷香的海量收入,本州的商税同样也在激增,赵顼略有些犹豫不决。

王巨说道:“这是臣唯一的请求。”

不过赵顼也不傻,他不答反问:“海外什么时候才能安定?”

葛少华去泉州,也许是有这个能力,主要还是配合王巨的政绩,以便顺利继续向海外迁民。

那就迁吧,不过迁得多,朝廷也要管理吧。

你就不要模棱两可回答了,什么三四百万百姓,给一个准确时间。

其实是一些大臣提出来的,王巨这么干不对,有了矿石,那么海外肯定在用火药。上次在密州,一些当地豪强蛊惑灾民上船抢粮食,结果船上的水手纷纷提出复合弓与提刀扑出来了,几下子就将灾民逼退,甚至在人群中根据长相,将这些豪强夹在灾民中的家仆一个个射倒在地,捉到船上逼出口供。这说明了海外已经在制造武器。

对于这个,赵顼倒不是很在意。

王巨没有说,他也不会问,因为王巨说过,海外有一些凶悍的,都能吃人的不开化土著人,想要开垦,必然会有一些战斗,那能缺少武器吗?

想要高效的开矿,能离开火药吗?

而这些技术王巨都会,火药配方也正是王巨改进的,不仅是火药,冶钢与器甲的改进中,王巨同样功不可没。

这个能理解,关健后面还一段话,开始百姓不多,这就无所谓了,但现在迁民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泉州迁民数量巨大,手中有粮食,有铁,有技术,有财富,有武器,迁徙百姓越多,丁壮越多,虽然散落在近千个海商手中,不过王巨在这些海商心中有着巨大的威信,也就是王巨可能遥控地掌握了几万几十万名丁壮,而这些丁壮随时能装备成战士。

这句话终于让赵顼略有些不安。

他将王巨召到京城,一问交趾之战,二问迁徙的百姓,并且后者在赵顼心中,比王巨想的重要得多。

问题是现在赵顼害怕王巨发毛了,臣这样卖力替朝廷做事,你又来怀疑我,得,让臣回家休息吧,那么马上就会一地鸡毛了。至少传到那些海客耳中,他们心中是冰冰凉的。

所以赵顼也不大好直接说出来。

王巨不知道这其中的内幕,但知道移民数量到了这一步,朝廷必然会忌惮了。

若是几千人,那怕几万人也就罢了,当数量以十万人为单位计算,无论是私自上船,或者雇佣的形式,都必然会惊动朝廷。而那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只会让朝廷更加忌惮。

而且确实这时候王巨有私心了,只是与那几个大臣弹劾的不同,王巨并不是想谋反。

他想了想说道:“陛下,这样吧,等人口稍稍稠密一点……我回去与这些海商们协商一下,五年后,至少那个大陆上的有五处定居点人烟比较密集,朝廷可以尝试着派官员去管辖。”

五年,时间不算太长。

然而王巨话音一转说:“陛下,但如何管辖,朝廷也要订下一个制度,全部划州那是不可能了,必须置路,最少置五路,再根据情况置州分县,以及衙役差役胥吏,税赋制度等等。否则官员贪苛,导致百姓暴乱,朝廷连平叛都难以进行。”

那就管吧,可怎么管?

别的不说,有那个官员愿意去一万多里外的海外,去当知州知县?

赵顼不由地拧眉毛。

不过王巨也头痛,现在有许多秘密,不便于暴露。

可十几年过后,这些地方怎么办?王巨也想不清楚了。

但必须先将赵顼应付过去,王巨又说道:“其实海商们更希望朝廷派官员前去管理。”

“咦?”

“陛下,且听臣说,如今海外多是地广人稀,所以耕种的百姓,往往上田一户能分到一到两顷地,中田则是三到四顷地,至于下田根本就没有,上田都种不过来,哪有心思去种下田。至于畜牧地面积更大,往往能分到十几顷二十几顷。并且这些都是永业田。”

“永业田?”

“陛下,以后莫要管,地太广了,是不是永业田重要吗?”

赵顼也不由苦笑。

但他再想,这也太奢侈了,这么多地能种得过来吗?

不过他也疏忽了,现在种不过来,几代人繁衍后,实际就不多了。而且衣食无忧情况下,人口增涨起来会更快的。

“然而这是现在,虽然各户拥有的土地很多,不过多选择水土优良的地区定居,虽各户地广,但百姓是集中在一起的。因此在几千人,那怕近万户的情况下,各个海商能派管事与经济人先行管理起来。可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就必须拥有更多的百姓,人口多起来,渐渐分散。而且现在迁徙过去的多是赤贫百姓,他们带着感恩的心情,容易管理。久了,这种感恩的心情淡化,加上渐渐分散。这些海商们就不易管理了。那时候他们便会渴望借助朝廷的威名,去管理百姓。而且他们获财方式,还是两地的香料珠玉矿产物产的差价,而非是通过敛苛佃农谋财。朝廷管理与他们管理,有何区别?”

“这也是……”赵顼想了想道。

“陛下,再将辽国的地图拿过来。”

“辽国地图?”赵顼道,不过他立即吩咐太监将辽国的地图取来,只是这个地图不是太标准。

王巨说道:“昔日太宗欲取燕云,曾派高琼借舟自沧州出发,从营州登岸。可是这些船只很小,运过去的兵力有限,而且缺少物资粮草。因此高琼此次分兵无功而回。但是朝廷若有一千艘木兰舟呢?”

“木兰舟?”

“不仅是木兰舟,这几年在臣的指导下,海商赚了不少钱帛,因此许多人纷纷制造大型海船,以至这几年船只数量激增,不过想要安全,想要利润高,必须船更大。而且一旦百姓多了,那时候运输的不仅是香料,包括粮食、肉类、矿石、木材,甚至战马。”

“那边也有马?”

“那边也许有,也许没有,不过臣鼓励一些海商去了辽东,换回一些马驹放牧。想要运马,船必须更大。现在有的海商派工匠在设计更大的木兰舟。”

也不要以为有多大,极限不会超过一千五百吨。而且就是这种船只,必须对现有的船体、舱、桨橹、帆、舵等技术要进行全面改进,否则依然不能投入航运中。

但王巨说的也是实际话,暴利收入终不是长久的,以后运输的还多是普通的民生物资,那就要以量取胜了,所以船只必须越来越大。

“如是有千艘这样的大型船只,再搭配一些战船,能载多少兵士、战马、粮草?”王巨随着用手顺着渤海湾画了一下。

赵顼立即激动了,这意味着宋朝随时能将二十万以上的兵力,包括战马粮草投放到辽国的后方。

王巨松了一口气。

只要赵顼产生了这个盼头,以后多半没有关系了。

“所以朝廷派官员管理,陛下就勿用担心,海商们不会抵触的。只是它的意义远比海商们想的重要。然而若是派官员管理,如果官员苛敛呢?制度又如何立?还有官员愿不愿意去?再者,海船运输成本高,朝廷既然管事了,这个赋税怎么办?不可能无偿征用海商的船只。那样若是激怒了海商,他们自发地禁航,官员都不能回来了。这些都是头痛的问题,臣苦思良久,也没有想出好办法。不过陛下提出来了,还望陛下与大臣们群策群力,在这五年内想出一条稳妥之策。”

慢慢去想吧……

赵顼已经隐晦的两次说了,说明朝廷动心的人很多了。那么这些困难也要亮出来。

然而王巨眼光也迷茫了。

中国一直是守内虚外的国家,所以对海外的开拓一直不重视。但王巨却是知道的,后来欧美强大,正是工业时代与殖民。不过相比于欧美那点可怜的人口,以及经济,就是清朝末年,中国在经济上仍占有领先优势的,就不要说这时候了。因此一旦移民成功,依托着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未来不可想像。

可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变化,还有朝廷没由来忽然改变了想法,居然对这个海外真动了心思。

所以王巨想不清楚了。

看到王巨迷茫的眼神,赵顼更迷茫了。

过了好一会儿,赵顼才大笑:“慢慢来吧,这事儿……”

然后又问道:“王卿,我朝用兵交趾,辽国那边会不会提出更多的勒索?”

实际本来沈括基本都能谈好的,王安石派韩缜换下沈括,好了,宋朝松了口,宋朝退,辽国就进,于是又提出了一些更无理的要求。不要说讲道理,从开始要求重划疆界,辽国就没有打算讲过道理。

正是因为对辽国过于看重,对交趾轻视,在王安石的指挥下,发生了一系列的误判……

第628章苦涩的胜利

今年六月,王安石再让郭逵出兵时,曾经与赵顼有过一番交谈。

王安石说:“当时交趾李乾德初立,各州峒想内附,那时只要募二万精兵、择五六中材之将,必得到交趾。如臣料到有今天不轨,当初当不惜一举。”

赵顼说,前代兴王欲有为,须先练兵而后动。

就算那是一个好机会,可南方未练兵,还是来不及,也就是做事后诸葛亮都做不了!

王安石说:“举事则才自练,如果不举事,练兵则是很困难。但日夜教之坐、作、挽、射,不知道遇到敌人,士气如何?但举事使尝之有功,则人之材不材自见。材者见赏拨,则不材者亦自备。”

平时训练看不出人材,只有打起来,才知道那个将领能打。平时训练也未必管用,得要实战。

但实战重要,平时训练不重要吗?若不是王韶在秦州将弓箭手练了那么久,手中如何能一支强悍的军队,如何收复熙河?

两万兵就将交趾灭掉了,可见王安石对交趾的轻视。

正是这种轻视,正在率军从潭州准备向桂州出发的郭逵接到两份诏令。

第一份是:安南之举,惟万全速了为上。卿等可更体国,精加筹策,博极群议,亟期殄灭,以尊强华夏,使边隅自丸稍知敛戢。

朕给了你十万官兵,二十万民夫,快点将小交趾灭掉吧,不然契丹又要来敲诈勒索了。

为什么后来赵顼痛恨契丹,也就是契丹这次来敲竹杠子,导致了整个战略制订都出现了严重错误。

第二道诏令,则是要郭逵平定交趾之日,依照内地的行政,在哪里列置州县。

也就是王安石自始至终根本就想不到拿不下交趾。

还有刘彝,就算他公报私仇,也不能做得如此明目张胆吧。

还是王安石。

交趾入侵,王安石不知所措,于是在中书发出诏令,让刘彝详审处置,戒巡检使臣严守备,无轻出战。

诏书教俺这么做的,俺也没办法救邕州了。

每一个人都会出现判断失误,就象现在王巨以为赵顼产生了一些忌惮,一是迁徙的百姓多了,二是贪财了。

实际根本不是这两样,重要的是害怕王巨能将这越来越多的迁民控制在手中,一旦产生了这个情况,等于王巨手中掌控着一股能威害到宋王朝存在的力量。

赵顼又不大好说出来,否则王巨又能解释。

因为误判,这个还会继续缠杂不清下去。但这个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么重大事务发生了误判,那就致命了。

郭逵接到这两道手令手,他也傻了眼,本来去南方,因为不大熟悉,心中忐忑不安,最少给我摸清楚一下情况才能用兵吧,但现在朝廷却让他紧急南下,迅速将交趾灭掉。

有那么好灭的吗?于是郭逵不情不愿的在思明州磨蹭了七十多天,直到燕达逼降了广源州大酋长刘纪,才率领大军跨过国界线,向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