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王巨将地址选在富阳,不仅后世富阳与夹江竹纸好,交通发达,文化基础也不错,并且这里造纸业比较发达,从越州到杭州出了不少名纸,也有了一些竹纸的工艺基础。
几家听从王巨的意见,派人立即下了杭州,得要抢新竹子上来,然后在富阳浙江江畔买了一个竹山,又高价聘请了十几名纸匠,薪水很高,不过签订了天价的赔偿契约,只要作坊继续在支付着这个高薪,这些纸匠们就不能将技术泄露,否则得赔偿作坊十万缗钱。
富阳知县看着契纸哭笑不得。
竹纸啊,什么好东西,于是也就同意了。
王巨之所以想出这个竹纸,也是担心,眼下他手头经济不紧张,可盐不是长久之计,但天知道什么时候中进士,即便中了进士,若是名次不高,还得慢慢磨勘。
那怕熬成知县,象张载这样,花销也就够了。可熬成知县也不易的。要么中状元……那个会汗滴的。
并且竹纸出现,对读书人也有帮助。
在他心中还隐隐有些想法,即便做了官,手中也要有资源,这些商户若是捆绑在自己战车上,同样是一种资源,只是那个还遥远。
王巨试了试,然后看着朱欢带来的工艺,想了许久,指出几条,让朱欢派人下去明年再改进。
能用了,但还没有达到王巨心中的目标。
这个不急,王巨正月里就说过,可能会到明年,并且已经出来了,大家也等得起。
朱欢又道:“那本书张公有没有修好。”
“我来问问,”不过王巨去张载家,又带了一样物事。
第七十章润笔费
“恩师,那本《横渠对录》修好了没有?”
王巨正月回来,便整理了三万多字的书稿,后来又整理出近两万字稿子出来。但在张载反复修改下,整删掉了大半,只有两万字来字。
也不错了,现在是大字印刷,又是蝴蝶装订书,能印出一百来页的小册子。
不过这时代著书太重要了,于是张载反复修改,曹雪匠写《红楼梦》修了八遍,张载差不多快修了有二十遍。
修得王巨心惊肉跳,如果将后世那本神书《从零开始》交给张载修改,得要改多少年啊?那会改崩溃的。
“差不多了吧。”
可能张载还不满意。
王巨无语,将那物事拿出来。
“算珠?”
“恩师见过?”
“我在京城见过它,不及竹筹好用。”
算盘不及竹筹?王巨想乐,他又拿出几张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它就是珠算口决。字有些多,也不及后世珠算口决全面,但注释清晰。
张载仔细看了半天后,拿过来算盘一边敲打一边琢磨,过了一会说道:“这是好东西。”
算术在宋朝是小道,这很让王巨无语,数学乃科学之母,变成了小道,不过这时候科学弄不好反被人咬成奇技淫巧,那就更无语了。
但张载与二程不同,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人,为万世开太平嘛,不提管仲那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也说过,“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有人才能富,人越多越富,劳动力才是创造财富的根本。
富了才能谈教养,想一想,都饿得七死八活,有几个人能做到继续守道德,谈教养?
想富就得学会理财,想理财就得学活算术。
“王巨,你拿出它打算怎么用?”
“我想将它附于这个小册子中。”
词是小道,放在苏东坡身上就起着锦上添花的妙用。
字也是小道,但放在蔡京身上,铸成了权相之路,北宋灭亡之路。
俭朴宋朝士大夫还真不在乎,但成就了王安石的声名,也被司马光利用起来,活活恶心死了王安石。
但它不能放在自己身上,一无法解释,二说不定还会邪化。
所以将功劳再次推给老师,老师有名声,自己好在后面继续划划水。
张载倒没有在意王巨这些小心眼,他也看出来了,这个弟子未必如程勘所讲的那样可怕,但有些小鸡肠子,心思眼子也多。
“想放入书中,这个文字有些零乱。”
“恩师,那你就快点修改吧,朱员外都请好了雕匠,在等着这本书呢。”王巨急了,再改啊,得改到那一天?
“你啊……程公写信说你性子刁钻,朱员外说你做事果断,其实都不要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便周处那样的顽劣性子,或者姚崇的青年时代,后来岂不同样成为一代名相名将?你要好好读书,学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若是你将心思放在治国救民上,相信会救更多更多的百姓。”
“放心吧,恩师。”
“说起来国家虽然不错,终不及开元文景之时。”
开元盛时,文景之治,还是避免不了会有这些悲惨的事发生,落后的生产力,无奈!除非将士农工商来一个颠倒,改成工农商士,大力发展科技。
但王巨不敢说,恐怕就是张载也接受不了这种观念。
不过宋朝许多弊病越来越严重,这让张载感到叹息。
“你说儒学,实际儒学不要讲多少大道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百姓富足,万世太平……”
王巨却定住了,横渠四句哪,就快要形成了。
“所以你急功近利,我虽不喜,也不反对。但要记住我的一句话。民,我同胞,物,我与也。”
“民,我同胞,物,我与也。”王巨喃喃道。
再想一想未来的横渠四句,以及这句话,王巨面对这种胸襟,除了敬抑还会有什么心情?
它是宋仁宗养士发出最强的吼声。
不过它也是绝响了。
但张载这种性格并不适合做官,进取心太淡薄了。以前王巨就说过,学一学苏东坡欧阳修他们哪,至少这些人是“君子”吧,学什么呢?平时可以对朝政种种上书言事,反正言者无罪。时常上书,皇上与大佬们就会记住了,地方上还有这个人哪。再问问政绩,政绩不差,那么以后有空缺出来,那就会优先迁用。
若是运气好,皇上亲自考察,调回京城参加制科(皇帝主持科举外的考试,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涉及文武、才艺、德行、政事等方方面面。便于重点培养官员,提携民间遗漏人才),或者运气再好一点,参加贤良方正科,象苏东坡那样,真不行,象张方平富弼那样,来一个茂才异等科也中啊,那么以张载的才德,就能飞黄腾达了。
张载却说了一句:“孽徒,找打。”
未打,但又说了:“君子立德求道,岂能用旁门歪道求富贵,存,吾顺也,没,吾宁也。”
这种浓浓的君子之风让王巨羞愧了。但事实这种谦谦君子之风格,不适合在官场上混。
“你过于功利,老夫不喜之。但不过切记,最少心要持正。程公说你会是丁谓,切莫做丁谓。”
“弟子铭记。”
张载这一回没有再拖,第二天朱欢便拿到了书稿。
现在朱欢对王巨越来越看重,不仅是带来的财路,还有仕路。朱俊去了京城科举,包括他在内,几名延州举子毫无意外,名落孙山。
但在这时代,有钱无势还不行,特别出了延州地界,这次细盐让大家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
王巨想走上高官之路尚早,先替他博一个名吧。
几乎是不计工本的抢刻抢印,七月初九得到的稿子,八月二十八,仅五十天,便将样书拿过来。
“咦,”看着样书,张载讶然。
“这样装订很好。”张载迅速意识到它的价值。
也就是线装书,能两面印刷,比原来的蝴蝶装节约了一半纸张,书成本就会便宜两成,书便宜了,才会有更多人买起书。
王巨挠挠头,心里说,这才是一个开始呢,一旦竹纸大成,书价将会下降一半,甚至还超过了一半。
但这个技术无从解释,所以王巨吩咐朱欢不要对外泄露,包括张载。
张载又在翻看着样书,有些自得。
王巨心中好笑。
宋朝常说的榜下捉婿,王巨怀疑张载同样也被捉了去。无他故,张载生在陕西,中进士前也一直活动在陕西,郭氏却是陈州人氏,并且成亲时间就在中进士后。
而且郭氏的首饰衣着也不象平常人家出身的,不要说张载是知县,清官,基层官员,手中能有多少钱。
有时候王巨想问,但不知道张载是怎么看的,于是没有问了。然而张载傲气,并没有沾郭家的光。做官也清廉,对权势看得同样淡。
不过文人嘛,不爱钱不爱权,却会爱名的。
这本书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书出来了,张载沾了王巨的光,包括出书资,一些王巨暗暗的启发,至少在这本书中张载儒学观点开始成熟。王巨也沾了张载光,没有张载,未必会有那么多士子默认。
但王巨是来自宋朝文化沙漠的延州,延州读书人的骄傲。
因此先印了一千册,数量不多,加上装订书比较便宜,一出来便被抢购了,朱家兄弟,赵家兄弟,尤滔与杨都一人包办了五十本,王小郎是俺的好友,咱用它送人行么?
几个少年胡闹,却点醒了延州那二十几户参与细盐的盐户,对啊,这也能算是一种示好。
于是还没有出来呢,就被包办了九成。
延州一直未出进士,难得出了一个人才,于是士子竞相夸奖,秦氏便有些紧张,重阳节到了,在宋朝重阳节比中秋节要隆重得多,于是让李万元带着李妃儿来云岩看一看。
兄妹俩来了,还带来一笔润笔费……
第七十一章天塌了
润笔费就是稿费,从司马相如开始的,陈阿娇失宠后,想起了司马相如,“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要仰仗文豪的大手笔东山再起,结果司马相如不辱使命,写成了绝唱《长门赋》。
唐朝韩愈官做得不错,文章写得好,因此一生也拿了不少润笔费,杜甫才情更高,可官小,于是“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
宋朝拿润笔费最多的乃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包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知制诰等。
杨亿起草了一份诏书,评议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宋真宗看了立即提拨寇老西为宰相,老寇听后非常高兴,支付了规定的润笔费外,例外给白金百两。
是不规范的稿费。
“这个钱我不能收,”张载看着四十贯交子说道。
他的想法有些别扭,朱家出书赚了自己就拿润笔费,那么亏了朱家就倒贴,这是那一门道理?
“恩师,你想一想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这是第一笔润笔费,以后还会有。如果著书立说,能得到一笔养家费用,会不会有更多的大儒著书立说,宏扬儒家之道?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它也是劳动所得,比你那个薪酬拿得还要光荣。”
“你这个小鬼精灵,”郭氏笑嘻嘻地嗔骂。
“恩师,不要再想啦,不就是几十贯交子吗。金贵,师兄带你爬山去。”
重阳节,整个大宋都在放假,但张载照例得宴见乡老。
于是王巨抱着张载的儿子离开。
郭氏脸上浮现出一片欢喜。
张载结婚迟,能算是中年得子,可能以后还会有子女,不过眼下只有这一个儿子,也十分稀罕。
王巨来了,二妞三牛时常带着金贵玩耍,还讲故事给金贵听,有时候还带着金贵上街买一些零食吃。
所以郭氏越来越喜欢王家兄妹。
李员外说当成了半子,不仅是王巨的才学,才学是一部分,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家,先替李万元兄妹安排客栈。
朱欢替王巨租的这间屋子地理位置极好,而且也适合,不过终是小了一点,三间正屋,中间做了客厅,东厢房铺了两张床,摆了一张书桌,以及几个书架子,又是书房又是王巨兄妹的卧室。西厢房便让全二长子住了。
手中有了经济,王巨便从云岩县城里请了一个中年女佣,一月给二贯薪酬,吃过早饭来,洗衣服打扫卫生,有活就晚点回去,没活就早点回去。
实际有许多活儿王巨与弟弟妹妹代劳了,虽请了女佣,王巨并没有疏忽弟弟妹妹的动手能力。
虽然薪酬不算高,但胜在活儿轻,王巨随和,因此妇人也喜欢。
不过客人来了就得住客栈。
安排好了,立即去登山。
兄妹三加全二长子,以及李万元兄妹,加上一名赶车的车夫,能算是浩浩荡荡的一班人马。
王巨在这个小县城里呆了一年多,一路走着,便有许多乡亲热情的打着招呼。
“你为什么当初骗我?”李妃儿问。
女为悦己者容。
来到云岩县城时,李妃儿刻意在牛车上重新化妆,身体也长起来,一袭白裙,宛若出水芙蓉一般。
不过她还是小,让王巨依然有些罪恶感,可能再过两年,这种罪恶感才会自动消失。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你在这里过得很好。”
“还好吧。”王巨答道,只能说衣食无忧,却与奢侈沾不上边的,也许对于妹妹弟弟来说,那是进入天堂般的生活。
“那你当初……为什么说很苦。”
王巨哈哈大笑。
实际前年小姑娘就来了两次,给王巨的印象不恶,长相也美丽。不过前年他还小,李妃儿就更小,这时谈婚论嫁王巨心中颇有些排斥。
还有他前世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阴影。毕竟李妃儿是锦衣玉食长大的。
“不好说啊,如果我不能唱名东华门,再怎么努力,也暂时不如你家。”王巨用了暂时二字,不过李妃儿未注意。
事实他以读书为主,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自家力量也单薄,有了财富也未必能保得住,况且未来蔡京还喜欢吃大户。
但他要读书,要科举,这些生意中他只能站在暗处,所以在这十几年内,财富休想能超过李家了。
“若如愿以偿,就是做了官反而更苦。”
“咦。”
“你想一想,我朝官员都是流动的,三年换一个地方。若是换在前线,就有兵祸之危,若是换在南方,生活会很不习惯。若是到了京城,勾心斗角非是你所能想像的。李小娘子,官员看似风光的背后,也不好做。”
“那也比老百姓强吧。”
倒也是。
“当初朱家代我向你家求亲时,你是怎么想的?”
“若不是娘娘,我才不答应呢。”李妃儿说完得意地乐着,跑到前面给二妞他们三个小家伙买果子去。实际当时朱家替王巨上门提亲,小姑娘心中十分的欢喜,可让她怎么说出口啊。
李万元在后面也微笑。
他与王巨也认识很久了,知道王巨一些品性,比较重感情,只要对妹妹不排斥,将来妹妹不会吃亏。
云岩四面都是山,不过山不高,正好天气也不错,秋高气爽,于是几人爬了好几座山才回来。
是丈夫门生的小媳妇儿,郭氏便挽留李家兄妹在家中吃饭,又刻意与李妃儿说了好一会儿话。
张载夫妇不摆架子,李家也是大户人家,因此李妃儿应对倒也得体。
吃过饭,王巨先将他们送到客栈,回来后郭氏说道:“那个小娘子不错,比你心思单纯,你要好待她。”
“师娘,你是在夸我呢还是在贬我呢?”
张载忽然问:“你与李家小娘子是前年订亲的?”
“不错。”
“当时你还是一个穷小子,李家怎么看上你的?”
王巨满头冒黑汗,原来老师也喜欢八卦啊。于是嘿嘿一乐:“恩师,难道你吃味了,不过恩师命运也好啊,看看师娘多贤惠。”
“你这小子。”张载生生让他说得气不得笑不得。
郭氏却笑着用拳头打王巨的背,然后道:“官人,这就是缘份。”
但说得中的。
当初有好几个小娘子来王家寨玩耍,对王巨最有意的不是李妃儿,而是孟家小娘子。不过王巨一个小娘子也没有动心,这叫自知之明。他还小,未成长起来,何必着急,说不定反能遭到不必要的羞侮。
然后朱清乱点鸳鸯谱,还真让他与朱欢点成了。
其实现在看起来王巨自己儿也满意,无论长相还是品性,李妃儿都算是不错的,虽小了一点,只是订亲,也没多大关系。
李家兄妹在这个小县城呆了三天才回去。
李妃儿有些依依不舍。
不过多少得要顾一点名声,得要走了。
王巨便说:“自古以来,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某些人还没有嫁呢就成了泼出的水,二妞啊,你千万不要学习某些人啊。”
二妞笑弯了腰。
“我才不是那个泼出的水呢。”李妃儿笑骂道。
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李妃儿这才羞羞答答地离去。
似乎王巨又恢复了往日平静的苦学生活,但就在这时,一个衙役从鄜州送来急报。
张载将急报打开一看,脸色巨变,报文掉下来都不知道。
“恩师,怎么啦。”王巨在边上奇怪地问。
“天塌了。”
这句话说的,王巨于是将报文捡起来看,也喃喃道:“是啊,大宋的天塌了。”
第七十二章悲情
十二年前,开封府来了一僧一青年,要见开封府尹钱明逸,卫士喝斥,僧人说:“不得无礼,此乃太子。”
几名卫士刹那间觉得天雷滚滚。
不过也没有关系,宋仁宗政治比较清明,四川一个士子屡考不中,一怒之下写了一首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放在任何朝代都要诛灭九族了,但赵祯好玩,看到此案后说老士子可怜,考不中快得失心疯了,还赐了他一个司理参军的官职。
所以卫士也没有抓捕,虽觉得雷,只是将他们赶走。但这两人又跑到相国寺开讲,曝出猛料,说十几年前赵祯看中了一个宫女,一夜临幸,于是这个宫女被其他妃嫔嫉妒赶出宫门。但这一夜却让这个宫女怀了孕,在外面生下了一个皇子,宫女怕人陷害,不敢对外公布,直接儿子长大了,才让他找爸爸……
香艳,阴谋,宫斗,离奇,都有了,听者如山。
钱明逸坐不住了,派人将这两人抓来,谁知青年高高在上的喝道:“明逸安得不起!”
那可是开封府尹哪。
但钱明逸憋了半天后,脸涨红了,慢慢地站起……
他不敢审了,交给了包拯。包拯便问赵祯,陛下,以前你可有这一回事。
赵祯也傻眼,在**里那么多妹妹,他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东采采,西采采,天知道有没有采过那个小宫女,若是几年时光还能记得,都十几年了,朕怎么想得起来呀!包拯无奈,只好从其他方面入手,结果查出来,纯是假冒产品,将假皇子弃市。
但那一天,赵祯失望,大臣失望,整个宋朝近亿百姓失望。那是一个痛苦的真相,皇上无子!
虽然赵祯从宗室里抱养了两个孩子,但他继续在拼命地造子。这更透支了他羸弱身体的健康。
大臣可不管赵祯的生活,你死了,帝国得找接班人,于是上书要求立皇嗣。好玩的是谏官范镇,没事就跟赵祯叽歪早立太子,说了七次赵祯不理,他一急之下一夜白头,然后索性壮起胆子说,你要不立太子国家迟早完完,你完了我也完了,得,你现在将我早点杀了吧。赵祯还是不听,也不生气,反升了范镇的官,范先生活活郁闷死了。
最终选了赵宗实。
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人选。可惜现在没有心理学这个词。
首先他父亲是赵允让,已经做了赵祯以前的备胎。再到赵宗实自己,因为赵祯头一个儿子死了,四岁时接到宫中再次做备胎。但在赵祯第二个儿子出世后,又赶出了皇宫。后来又做了备胎。父子三番五次,会产生什么心态?
不过没关系,虽然他母亲乃是一个乞丐,但有一个好妻子,高滔滔,高滔滔有一个好姑母,曹太后!
大臣们好不容易劝说了赵祯,但到了赵宗实这边,再次傻眼,俺生父赵允让刚去世,在家里守孝,拒不认命。
其实这就是未来的大问题。
放在一千年后,也许是孝顺,毕竟是生父嘛。但现在非是一千年后,而是在宋朝,有宋朝的准则。这时代生产危险,养育更困难。因此出家不认家,送出去的孩子,养父母才是绝对的父母。那怕是柴荣那样的雄主,父亲非是他亲生父亲柴守礼,还是郭威,只给了柴守礼司空的闲职,并且严守古礼,父子不得相见!
赵祯就有些愠怒,真不行就换一个吧,宗室子弟不要太多。
韩琦急啊,奶奶的,你父亲不是你父亲,你养父才是你父亲,守奶的孝啊。但他也苦逼了,这时候他押宝押到了赵宗实身上,上了这条贼船,怎能下来。因此就苦劝,此事岂可中辍,请陛下写亲笔诏书,让宗实知道乃是天意,自然就会听命。
赵祯于是亲自写了诏书。
但更好玩了,赵祯连写了十八道诏书,赵宗实却连回了十八道辞表。韩琦便替赵宗实解释,不是皇子不明事理,乃是名份不对,知宗正寺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明确立皇子,皇子才能接诏。枢密使张昪感到古怪,便问赵祯:“陛下不疑否?”
然而这时赵祯非是前几年健康时的赵祯,内有曹皇后,外有韩琦与欧阳修,他哪里听出张昪的话外之音,反而说了一句:“朕欲民心有主,只要是姓赵的就行了。”
于是八月初七,赵祯宣布立皇子,并正式改名为“曙”。
何谓曙,国家的希望。
但赵曙还是不接诏,连赵祯强行下令宗正寺派小轿子抬他进宫,都不进,还美其名曰,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让你做皇太子,避屁的祸啊。
最后还是一个王府记室孟阳厉害,他说了一句,你是皇子了,天下都知道,就算你请辞得准,回到王府,就敢保证没有后患吗?
赵曙一下子吓得爬起来,不生病了,活蹦乱跳的进宫。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正是赵祯一生最好的写照,怀疑吕夷简了,吕夷简就得下去,信任吕夷简了,那就会重用,无论孔道辅与范仲淹怎么搞,还是用。信任范仲淹了,任由改革,但没有做好,那立即就得下去,那怕写出了《岳阳楼记》。
既然决定用赵曙做皇储,今年元旦节,将赵曙接到皇宫,又喊来所有宰执、内宫近侍、三司使、台阁官、两制官、主兵官与宗室驸马,也就是所有重量级人物一起喊来陪从,带着赵曙进入天章阁与龙图阁参观祖宗遗物。
再送一把,未来赵曙位子才能坐得稳……
然后又在宫中设宴,君臣同乐,还刻意将韩琦喊到面前,赐一杯鹿胎酒,立储首功之臣。
无论是做为韩琦的君王,还是做为赵曙的父亲,做到这份上,够了。
实际赵祯内心什么想法,没有人去管去问。
也许觉得都放下了吧,赵祯羸弱的身体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活力,连连病重。
但在这里,有一只小翅膀狠狠扇动了一下。
王巨也听了小公主的一些事,但离得远,传得妖异,不可信。只有一条确认,赵念奴听从了他的计谋,成功地与李玮和离,然后被赵祯关在宫中。关是好听的说法,得给一些大嘴巴大臣一个交待。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赵祯有女儿,但那几个女儿岁数小,只有赵念奴长大成人。正好现在呆在身边倍伴着赵祯,时常哄父亲开心开心,于是赵祯心中郁结之气便淡了一些。
这一变,使赵祯晚去世了近六个月。
重阳节那天赵祯突然起了兴致,带着一群大臣去了开封城北的铁塔,又于北山登高,不想受到一点秋寒,随后就病重。
韩琦等重臣进宫探望,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入赵祯的寝宫,但眼前所看到的让他们所有人呆住,帷幕之内,赵祯所用的幄帟、裀褥皆质素暗敝,久而不易。也就是床榻上的床帘与被褥差得不能再差,因为久而未换,看上去破烂不堪。
要知道这是天下共主的房间。
那怕韩琦他们少吃一次花酒,就足让房间里的一切焕然一新。
看到大家不说话,赵祯说了一句:“朕居宫中,自奉止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轻费之哉!”
想一想他的生前死后,实际上这句话将这个苦逼的皇帝悲情推到了中国几千年所有人君的巅峰。
不久后赵祯去世,赵曙继位,朝廷用快诏通知全国各州县,也就是张载与王巨看到的这份快报。
王巨又看着快报,心中默默地想,如果不立皇储,赵祯会不会活得更长一点?这是王巨一厢情愿的想法。
立皇储本身没有错,在封建时代,一个国家得要准备一个接班人,国家才能平稳过渡,错的是未来英宗陛下这个滚肉刀,错的是韩琦与欧阳修看到赵曙的种种,还要欺上瞒下,强行将赵曙推上了皇嗣之位。
赵祯死了,据传京城所有军民一起罢市同悲,数日不绝,连乞丐与小孩子都买来纸钱来到皇城门前焚烧。随着他死讯传出,几乎全国百姓都在悲痛,甚至连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几十年后金人入侵,唯一不动的就是赵祯的陵墓,也刻意放走赵祯还活着的女儿鲁国公主。
就是云岩县也有许多百姓戴孝烧纸钱,如丧考妣一般。
“也许新君是一个好官家吧。”张载默默说道。
“好官家?”王巨不由想放声大笑。
PS:这两章过渡,主要背景太大了,不交待后面不大好写。下周蛋痛的小推,那么本书月头不会上架了,可能是八号,不提了。不过对大家来说也许是幸事,明天承诺的大爆,这么长时间公众版,又没新书榜字数限制,以后肯定还会大爆,那么公众版会是多少字,四十万,五十万,呵呵。
第七十三章自作孽(大爆开始)
“某些人自作孽,不可活,”王巨心中默默想到。
赵祯去世,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
可能他非是一个英主,可他却是一个另类的皇帝,而这个另类只能让人肃然起敬。
但某些人的报应马上就到来。
实际,宋朝从这时候起,分界线便到了。
赵祯死了,韩琦飞黄腾达来了,他是真正的从龙之功臣哪。来……了。
第一步,得立即让赵曙登基,然而赵曙看着龙袍,在寝室里飞跑,一边路一边大声道:“我不能为,我不能为。”
韩琦整傻了眼,软的不行来硬的,几个大佬开始玩相扑,虽然都是老家伙,赵曙是中年人,不过老家伙决心大,让老家伙们将我不能为按住,强行扒衣服,换上龙袍。
第二步,宣遗诏,这得有哭礼,况且全国老百姓都在痛哭,你做儿子能不哭吗。赵曙还挤出几滴眼泪,但无哭声。难道这是无声的痛哭,悲伤到了极点?
知道真相的只有那几名顶尖大臣,其他官员不清楚,一起这样议论。韩琦松了一口气,第二关过去了。
第三步,赵曙在宫中开始发神经病,动不动就打人,宫中太监宫女经过宋仁宗洗礼,一下子从天堂到了地狱,如何受得了,只好向曹大妈反映。曹太后出面,与儿子交流。然而不一会她掩面而逃,究竟说了什么,曹大妈不好意思了,只对外说赵曙出言不逊。她无奈了,整个皇宫让儿子弄得乌烟瘴气,戾气冲天,只好找韩琦:“韩相公,你挑的人怎能如此无礼,竟敢对母后无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