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因为姚兕的善心,中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王巨不得不将刘昌祚先行调到凤川砦。随后计划一变再变,最终还是让王巨成功地会合了王君万与刘昌祚这两支劲旅。然而虽是如此,却因为上次的调动,让王君万风头劲出,刘昌祚几乎象消失一般。包括刚刚一战,因为各军所在的位置关系,刘昌祚不得不殿后了。
刘昌祚本人也没有怨言,他的性格太好了,所以史上被高遵裕坑爹了。换作王君万,他能听高遵裕调动,不立即趁胜攻灵州城,反而率领三军眼睁睁地看着灵州防御增强,自己三军却在灵州城外眼巴巴地等着高遵裕来到?
所以这次王巨刻意给刘昌祚一次脱囊而出的机会。
他还有意地将杨文广所部也调到追击大军中,原因也简单,在这些诸将当中,窦舜卿位置最高,次之便是杨文广,他乃是鄜州的知州!再次之便是西边的周永清与种古,以及延州过来支援的高永能,正在半路上潜伏下来的燕达。
其他人差不多,要么就是姚兕名气比刘昌祚大,不过谁让姚兕这次犯下了一个错误。
军令用旗号传给了诸将,不过战斗依然在继续。
接到军令后,林广、李三狗与姚雄三人率领着三军往回杀,但因为窦高二人率领着大军在两边挤压,他们只好率领部下从中间生生强行杀开了一条血路。
可没想到这次强行回杀,却成了一次误打误撞之举,本来中军士气涣散,再加上三支宋军不讲理的杀入中路,立即让中路夏军失去了所有安全感。
仅是一会功夫,整个中路夏军就炸营了,特别是那些骑兵,一个个率先向西逃去,余下的步卒同样不要命地向西狂奔。
大败!
惨败!
梁乙埋痛苦地差一点想拨剑自杀。
没用了,注定了惨败,他只能下令,三军撤退。
至少从现在起就组织撤退,比整个三军溃败逃跑,效果要好一点。
他想法是没有错,可现在战场上那么多如狼似虎的宋军,其中不乏多名勇将,哪里轻松地让他得逞。王君万与刘昌祚诸将继续带领着手下不停地将夏军绞杀分割。
看到中军逃得快空荡荡了,终于兵力最多的西夏前军也失去了最后一份勇气,尽管梁乙埋下令是撤退,但实际是演变成了崩溃逃亡。
王巨又立即下令追击,同时让三军齐呼投降不杀。
这时才是逼降的时候。
梁永能这次可能幸运一点,他逃在最前面。中军可能也幸运一点儿,他们逃得也比较快。但前军现在变成了后军,他们名义是在逃跑,实际一直与宋军绞战在一起。
无数的夏兵眼看着自己被丢在后面,同伴不停地被宋军击毙,只好举起手抱着脑袋投降,甚至许多骑兵因为夹在拥挤的人群中逃不出去,也不得不下马投降。特别是那些负装沉重的铁鹞子,开始时他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因为顶在了最前面,现在成了最后面,战马装备沉重,无法逃脱,不得不下马投降,要么就被击毙。仅是在柔远寨前,梁乙埋所带来的铁鹞子就折了七成!
柔远寨之寨成了庆州战役最大的亮点。
在这次战役中双方投入了惊人的兵力,梁乙埋几乎投入了十二万多兵力,王巨投入了近八万兵力。如果将白豹城的夏军、姚麟燕达的宋军克除不算,双方投入的兵力也超过了十七万人。
自宋朝立国以来对外战争中,虽然兵力数量还不及高梁河与岐沟关这两战的总兵力之和,但整个战役兵力却能几乎与之相当,而且是完全颠倒过来的,那两战中是宋军兵力占据着绝对优势,辽国的兵力要少一点。但现在是宋朝兵力少了很多,西夏兵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结果同样颠倒过来,那是宋军惨败,现在成了敌人惨败。
而且这一战不管什么阴谋阳谋,它是正大光明的野外大型战役,没有夜袭,没有堡砦,完全是两支军队的正面野外对撞。
这场战役也改写了宋军对外作战的历史,自从岐沟关会战大败后,宋军在正面单个战场上罕见投入大军,定川砦投入的兵力已经是颠峰了,但那次投入的兵力越多,败得越惨重。
严格来说,这次投入的兵力比定川砦还要多,并且是在真正单个战场上的投放。
这一点不象西夏,李元昊多次率领十万以上的军队作战,并且多将这十万军队放在单独战场上对宋军对辽国剿杀。
因此柔远寨之战,破掉了宋朝开国以来对外战争史一个个记录。而且它还让一大批宋朝士兵得到实战的锤炼,也增强了他们的士气与信心。同时锤炼的还有大批将领的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想像能力、配合能力。同时也改变了宋朝百姓对宋朝官兵的鄙视,好铁不做钉,好汉不当兵,就是从宋朝传出来的。
甚至可以说,只要以后指挥者不象高遵裕葛怀敏那样乱来,将这些原班将士调集起来,就能发动一次象样的战役,并且胜利的机率仍达到七成以上。
况且胜得如此地光彩,这无疑象一道春雷,在宋朝的上空炸响,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第541章放过梁乙埋
王巨带着三军追击下去,刘昌祚先是林广姚雄尾随大军身后,配合追军抓捕战俘,又让曲珍带着骑兵配合后面的七营官兵继续抓捕身后的西夏逃兵。余下人等打扫战场。
这个战场范围太大了,几乎长达六七里路,不仅是这条山沟,附近的各条小山沟与一些低矮的峁岭,都成了战场。
但这个大家都喜欢,战利品就是财富啊,有一半是属于他们的!
当然战俘也是财富,而且这次西夏逃兵会很惨,不象以前,附近都有夏军,只要找对了方向,即可逃出生天,但现在西夏人败退下去了,上哪儿找夏军去?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他们马上得吃什么?还有呢,虽然天气渐渐回温,可是到了夜晚依然是零下摄氏几度的寒冷气温,又饿又冷,就是铁打的人,能坚持几天?
结果等到百姓从后方陆续返回时,他们在许多荒山野岭处,都时不时发现饿死冻死的西夏兵士。
甚至有的西夏将士又冷又饿之下,主动跑出来,找到宋军,俺们投降,给俺们一点吃的吧。
但这是未来几天的事。
眼下各军任务依然很重,王巨带着庞大的宋军追击下去,刘昌祚派出部分骑兵抓捕战俘,余下打扫战场,接着做饭,然后就要出发了。明天环州,他们还要面临着一场血战。
姚兕走了过来问:“刘将军,我上次没有给明公带来麻烦吧?”
“姚将军,你说呢?”刘昌祚差一点无语了,若非这老小子,那容得王君万在自己面前得意嚣张。
但刘昌祚还不算郁闷的,最郁闷的乃是燕达。
他顶在淮安镇,死死地将仁多零丁几万主力军队拖住,这才有了庆州城业乐镇城下大捷,萌门三岔之捷与马岭川大捷。可朝堂上有几个大臣能懂,军功啊,你杀了多少敌人,抓捕了多少战俘?
能说王巨不重用自己吗?将自己顶在淮安镇,就是一种重用,可这个重用……此时伏在一个山窝里的燕达想一想其他将领的情况,不由地想流口水啊。
“唉,当时真的两难哪。”
“过去的就过去了,并且你在荔原堡表现也不错。”
“惭愧惭愧,”姚兕说道,就是表现好,还能如李三狗吗?
“明公也说过这件事,如果换成是他,当时同样也很为难,不知如何选择,而且明公对你很欣赏。特别明公对你长子的重用,你应当欣慰才对。”
“这也是,”姚兕转忧为喜,心中想到,真不行,等战后再象王巨道一个歉吧。
不过姚兕那件事,以后会引起很多争议。
从感性他做得没错,人命关天。
但从理性上来说,他确实做错了,就象宋军用西夏战俘做肉盾,无论梁乙埋或是仁多零丁,一点也不手软。
而且这个例子也不能开,否则以后西夏人突然抓捕了大量宋朝百姓押到城墙下面做肉盾,城头上的宋军该如何选择?
然而王巨现在也没有心思想着姚兕。
大军滚滚向北。
有人讥笑宋军会打顺风仗,其实最会打顺风仗的是西夏军队。
一旦败了,他们逃起来比谁还要快。
不要说梁乙埋了,就是李元昊亲自率军,都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马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梁永能被部下卷带着向前逃,没有多久,就撞上了从前方重新撤退回来的夏军。
看到这支援兵到来,梁永能头脑清醒过来,前面还在打着呢,我怎么逃跑了?整杀蒙了,都不知道为什么逃出来了。
因此他立即勒令三军停下,不得逃跑。柔远寨附近这几条山沟都比较阔大,但再往前去,山沟便变得狭小了,实际也不算是小山沟,但对于这么多将士来说,是一条狭窄的山沟。再加上梁永能的命令,逃兵不得不停下。
梁永能下令,让大家集结。
不过他还没有想清楚,该不该重新杀回去,因此想了想,正打算派几名斥候回去打探情况,中军又败退下来。同样也卡在这里了。
实际上这时梁永能继续逃下去,伤亡还会小一点。
前面道路被自己人堵住,后面没有追兵,这些夏兵一个个停下,茫然不知所措。
梁永能继续让他们集结整编,然后让斥候回去打探。可斥候只离开一会,不用斥候回来禀报了,西夏的庞大前军败退下来,并且宋军一直缠住绞杀过来。
既然前军也败退,后面宋军一直在绞杀,那就逃吧。可是因为梁永能的耽搁,几万名将士一起停在这里,前面的道路又越来越狭窄,这意味着通行的速度必然放慢。
于是前面在逃,后面的前军迅速也就逃过来。再后面是宋军在疯狂地狡杀,要么投降,要么就击毙。向王巨投降,能有什么好下场。但逃又没办法逃,然后最残忍的一幕便出现了。
大家一起想逃,道路又变得狭小,于是越想逃便越堵。要命的是西夏军中此时有大量骑兵,因此那些骑兵直接扬马往身边的步兵身上踩过去。
甚至有一些骑兵因为战马的相互碰撞,撞翻在地,后面又被其他的骑兵踩上,活活踩死。
“作孽哦,这得糟蹋多少钱哪,”王君万说道。
他身边的亲兵哄笑,然后大声喊着:“盐州,盐州!”
梁乙埋在前面听到后面的喊声,面色苍白,这不是一句口号,如今白豹城后面的整个后方兵力空虚,不要说盐州,可能灵州都保不住了。
无数夏军继续向北逃跑。
眼看就要到了安疆堡。
这个堡砦梁乙埋也刻意派人重新修葺了一番,本来是打算将宋朝原来的堡砦拆掉的,但因为成了重要的中转站,梁乙埋改变了主意,顺着这个堡砦向东又重新修了一个简陋的城堡。这也是迫于地形,防止宋军突然攻击安疆堡的举措,因此现在安疆堡占据了整个山头,一直延伸到山头的东侧。
却没有想到今天会派上用场,如果冲入安疆堡中,三军也就能安全。
就在梁乙埋以为能逃出生天之时,姚麟与秦渤突然带着五千兵马从侧面的小山沟杀出。
这一下子等于将整个西夏败军拦腰切为两段了。
梁乙埋吓得魂飞天外。
不过姚麟与秦渤才不会这么蛮干呢,他们虽然将夏军切成两段,但始终顺着这条山道的西侧杀敌,继续将东侧的空档保留出来。
有了空档,就有逃命的希望,西夏将士便不会顽抗。
然而这样一来,整个狭窄的山道更加拥挤,西夏人相互践踏得更厉害了。
“一路向北,缠着敌人,夺回安疆堡。”姚麟大声喝道。
他们昨天晚上潜行,来到西边一个秘密山谷里,等的就是这一刻。
有的夏军已经逃入安疆堡,然而看到宋军裹着西夏败军,就要临近安疆堡了,安疆堡的守将不知所措。现在不能关城门,大部队还在下面呢,况且梁乙埋也没有进堡,他只好看着梁永能问:“梁将军,怎么办?”
“太狠了,太狠了。”梁永能喃喃道,他看着下面,不得不下令说:“立即撤退,迅速撤退,以便让后面的兵马得以逃脱的空间。”
这一回他终于算是反应过来,宋军只是有意利用这段地形,想一口将十几万夏军全部吞下啊。但他们兵力有限,还设下这支伏兵,难道那个小子胆子这么大?
其实王巨是迫不得己,手中就这么一点兵力,如果全部投入到柔远寨一战,大捷的把握会更大一点,但战果就有限了。就象现在,如果不让姚麟与秦渤率领兵马埋伏于此,而安疆堡中又有不少西夏驻军,大多数夏军逃入安疆堡,城门一关。马上王巨就头痛了,那么就要提前准备攻城器械,但就是那样,也未必能拿下安疆堡。至少不能很快拿下安疆堡。
随后夏军徐徐撤向白豹城,再借助白豹城构成第二道防线,那么西夏三军就可以将后方诸堡砦城防稳定下去,不要说盐州了,能夺回白豹城就是幸事了。
梁永能率领着三军逃向白豹城,姚麟与秦渤裹着败军也杀入安疆堡,但他们没有分兵驻守安疆堡,继续裹着敌人厮杀下去。
梁乙埋也带着三军逃入安疆堡,继续逃亡下去。
身后的王巨也带着三军杀入安疆堡,王巨只吩咐了一句:“赵余庆,你立即驻守安疆堡,看守好堡中的粮草辎重,然后打扫战场,围剿逃散的敌兵。”
这也不算王巨有意打压赵余庆。
赵余庆本人能力有限,可他手下都是来自庆州的蕃兵,战斗力强,但到了安疆堡这里,已经属于横山的山麓地区,地形复杂,几部兵马,也只有赵余庆才熟悉这里的地形。
并且因为刚才姚麟拦腰一切,整个夏军的后面军队全部炸营,包括许多骑兵都纷纷逃向各个小山沟,步兵则爬上各个山峁,至于他们逃出主力军队,以后怎么办,天知道,先逃出去再说吧。
这些崩溃的逃兵数量还不少,也必须要有好几营凶狠的官兵去抓捕。
而且杀到这里,马上粮草就是一个问题,因此安疆堡内储存的粮草,十分重要。
但王巨也勿需解释,这一战大捷,至少在庆州他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就是现在李克忠,恐怕都不敢质疑王巨的安排。
“喏,”赵余庆答了一声,安排他手下各营去了。
“追。”王巨带着后军继续追了下去。
从安疆堡到白豹城这条道更加崎岖,加上姚麟与秦渤在中间梗阻着,高永能与归妹浪埋的延州前锋军队,已经与高秦二部会合在一起了。尽管他们杀到这里,一直有意让出右侧的道路,但夏军仍产生了大量践踏,甚至这种践踏都波及到了宋军。实际前面的宋军不是杀敌,而是如何迅速往前冲,然后努力使自己阵型不被冲散,不被敌人践踏波及。
“我恨哪,”梁乙埋看到这种情景,心中悲愤地大叫着。
太惨了,比上次大顺城惨败还要惨。
不过梁乙埋自己也努地往前面冲,眼看就要逼近前面的夏军,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句:“那是梁乙埋,让他逃回西夏。”
不知道是那一个宋朝将领吼的。
这一吼侧面的西夏败军莫明其妙,那将又吼道:“放回这个宵小,让他折腾西夏,对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
“啊,啊。”梁乙埋气得哇哇大叫。
可想而知,这句话若是传回西夏,加上这次惨败,他自己,以及梁家,会产生多大的危险。
并且宋军还真的听从了这个命令,无论梁乙埋怎么往前跑,宋军就是不抓他,也不杀他。并且他一路往前跑,一路有将领认出来,马上就传令,放过梁乙埋!
在这一刻梁乙埋还有何威信?即便他下令,许多夏兵眼中怒视,也不大听他的命令。
夏军一路北逃,宋军一路北追,眼看就到了白豹城,忽然又有一支宋军杀出,那就是燕达的六千兵马。
而且这次他切得狠,整整切去了五分之四的夏军,仅有梁永能等少数军队在他的前面。但不是意味着这五分之一的夏军就安全了,燕达将夏军切断后,立即尾随追袭着前面的逃兵。
这一切来得太狠了,而且那是燕达,五百打三万的主,能让仁多零丁忌惮的都不敢强攻淮安镇的主。
况且逃到这里,天色已暮,因此西夏败军再次疯狂地炸营,无数将士向两侧逃去。很快白豹城的守将又遇到刚才安疆堡守将的难题,这个城门不能关哪,再梁乙埋还在后面未跟上来呢。
逃吧。
梁永能与白豹城的兵马又再度逃了下去。
但在这里宋军开始了凶猛的狙击,随着高永能杀入白豹城,立即封锁城门口,然后让归娘浪埋手下的蕃兵大吼:“除了梁乙埋外,余下人等立即下马投降,反抗者死。”
梁乙埋还没有进城呢,但你老人家可以放心大胆进城吧,进了城,我们还继续放你走……
第452章一路向北(上)
“曾公,庆州战况如何?”杨绘问。
接到诏令,他仅用了三天时间便从开封骑马赶到了长安。
一千里路,三天时间,够拼命的了。
或者有人质疑,这个速度若是骑马不算拼命,只能略算是比较快。但比较一下大苏,从黄州到汝州的路况岂不比白豹城到安疆堡的路况更好?而且也不过几百里路。但为了舒服,非要乘船顺长江而下,再转到大运河,结果半途很是凄惨……再如比文彦博接到赵曙诏令去长安,走了大半个月还没有到潼关。俺老了,得坐车,并且不得颠簸,那岂不是慢了?
所以作为一个生活比较享受的士大夫,以这个速度到达长安,算是一个奇迹。
曾公亮通过这一点,马上就甄别出杨绘的立场。
尽管曾公亮老了,也不能小看曾公亮的智慧,就象赵顼与韩琦斗智斗法,他隐在暗处,不公开得罪韩琦,却暗暗下了一些套子,最后与赵顼联手逼走了韩琦,终于真正走上一号首相之路。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保守派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声中,曾公亮为了保住地位,选择了妥协,这才退出权利中枢。
可不管怎么样,他比杨绘要强得多。
自己不能装傻卖疯,说我不知道,那你还不致仕干嘛?
也不能说知道。
不要看王巨打得极其光彩,可能憎恨他的大臣反而会更多。
无他,苟安才是士大夫主流的认识。
可能后人看到这段历史,觉得想不通。实际它自有原因,一是宋朝从开始就是守内虚外的政策,于是造就了士大夫本身的自我洗脑。
在这个宗旨下,重文轻武、将从中御等等政策一起出来了,因此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结果每战每败,败得越多,士大夫越是反对战争。
所以自澶渊之盟开始,再到宋真宗五路伐夏失败,苟安派渐渐占据上风。庆历三大惨败发生后,苟安派终于成为主流。
不要问原因,原因很多,失败了怎么办?就是大胜,西夏穷凶极恶,不顾百姓生死反复地发起报复性战争怎么办,就算一胜再胜,因为战争带来的开支,财政压力怎么解决,百姓能不能承受得起?或者说辽国在边上又来参和一脚,又当如何?这样想得越多,越不敢打。
反正将两个时空对叠,形式几乎一模一样,连外部压力都差不多,比倭国更流氓不守信用的西夏,不亚于美帝的辽国。只不过宋朝疆域更小一点,挤地皮与财政、科技、文明,是站在了世界巅峰,也稍稍强硬一点。
当然,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财政,可是富裕了,也不意味着国家就能强大,那怕象宋朝这样,经济占据着世界的百分之六十!
这小子为了王巨那个莫明其妙的和平协议,这么拼命地跑到了陕西,可想他的立场。
曾公亮岂能说知道?
说知道了,那么这小子会暴跳如雷,自己又如何表态?支持杨绘,不要搞错了,那必然会得罪皇帝。不支持杨绘,说不定文彦博等人,又要给自己喝上一壶。
并且这小子为了博出位,胆子贼大。
因此摸清楚杨绘的来意,曾公亮又理清楚了自己的思路,他慢条斯理地说:“听说前方又打了起来。”
“不是议和了吗?”
“难哪,那个梁乙埋几乎举西夏一国之力,发动三十万大军而来,可是数次惨败,损失惨重,他如何甘心议和回去?”
“曾公,能否详细说一说。”
“元素,老夫乃是判永兴军。”曾公亮道。
其实细节曾公亮不清楚,消息也延迟,比如今天柔远寨之战,他在长安城中还没有听到。不过有的还是知道的,比如蔡挺奇袭天都山,昨天的马岭川之战。
而且蔡挺与王巨派出报信的驿卒,已经离开长安,前往开封了。
然而曾公亮不愿意说出来。
杨绘无奈,不能说曾公亮说话粗暴,他判永兴军,管的就是永兴军的事,如果将手伸到庆州,最后结果就可能会扯皮。
看到天色已暮,只好先行休息。
但曾公亮也有些糊涂,为什么皇上会派出这个人去庆州主持议和?
很没有道理的,是战是和,他是站在中立立场,之所以配合王巨,并不是因为他支持战争,或者说支持王巨。至少现在的王巨,不会让曾公亮放下身架去折交。
这个原因主要是赵顼,赵顼是主战派,并且是西夏主动入侵,如果曾公亮不支持,而掣肘王巨,反馈到皇上哪里,曾公亮也会喝上一壶的。
所以赵顼让杨绘来到西北,让曾公亮想不明白了。
而另一边则正在喊话。
归娘浪埋带来的全部是蕃兵,所以用党项语喊的。
当然梁乙埋不会进城,但这却将他恶心了。
这便是王巨有意的安排,将梁乙埋放回去,会让西夏增添许多变数。人死了,不管对错,都是烈士。就是抓住了又如何,为了“国际友好”,宋朝还不是乖乖将梁乙埋释放回去。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释放,那么不管未来产生怎样的变数,对宋朝都会有利。
羞侮又如何,梁氏为了当政,同样还不是用宋朝立威,一再羞侮宋朝。
现在王巨所做的,也不过是用彼之道,还彼之身。
梁乙埋带着手下亲信,向侧面的小道逃去。
不但他,现在许多夏兵全部炸营,往这些山道小道逃去。
燕达进了城,姚麟、秦渤进了城,高永能、归娘浪埋也进了城,但现在城中只有高永能与归娘浪埋这两股宋军,余下的全部继续追赶下去。
然而并不是为了想将西夏前面逃跑的军队全部吃掉,那是不可能的,最终这十几万西夏兵马,击毙与抓俘的能达到一半,王巨就很开心了。就象现在西夏炸了营,一起四散而逃,宋军能抓捕多少?这个绝对不能心贪,得让他们炸营,得让他们逃跑,否则全部堵死,一是没有这个兵力,二是让西夏人鱼死网破,就会给宋军带来沉重的伤亡。
因此燕达他们所做的,主要还是通过缠追在一起,一路追击下去,借助这个势,将沿途的横山一个个小寨子顺利拿下。
与宋朝不同,宋朝的各堡砦相对来说,比较大,就象大顺城,达到了八百亩,比宋朝许多县城面积都要大。一般稍稍重要的堡砦,也与二百五十亩面积的荔原堡相仿佛,即便东谷砦这样的小堡砦,也达到了六七十亩大小。
但西夏的堡砦很小,就象横山地区,各堡砦多达八百多个,实际各个寨子与宋朝的军寨皆不相同,九成半的寨子非是军寨,而是村寨。各村寨将寨子筑在险要之处,闲时为民居之所,战时就成了军寨。
从白豹城穿过横山,近百里的山道上,各个寨子多达到四五十个,寨子小,只有简单的寨墙,而且许多村寨丁壮一起抽调到了军队中。想要攻破难度不大,不过它终是寨子,终是防御工事,况且沿途还有五六个正式的小军寨。因此顺势拨掉,能节约时间,能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只要将这条道路打通,那么大军就能逼近盐州了!
高永能让归娘浪埋带着保安军的蕃兵留下来看守白豹城,不让夏军逃进城中,余下的任务与赵余庆一样,看管城中的粮草辎重,等会打开城门,看押宋军抓捕的战俘与战马,另外还有一个任务,那便是做饭,做好干粮后,立即派蕃骑出城,送到各支追击的宋军手中。
命令下达,高永能也带着手下追了下去。
不过他殿在后面,任务不是追击,而是收押前面抓捕的战俘战马,接管沿途各个山寨。
白豹城前依然在战斗,夏军当中还有一些不要命的人。但他们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虽然赵余庆部留在了安疆堡,高永能等各军进入了白豹城,但王巨现在手中仍有战斗力强大的王君万第六旅,还有窦舜卿、杨文广、刘阒、刘绍能四将的部下,这几军当中,也只有杨文广的鄜州官兵之前未参加过什么战斗,余下的都经过了数场战役的考验。就是鄜州这一支,杨文广个人指挥能力也将这个短板弥补了。甚至不用王巨吩咐,各自便将这些负隅顽抗的西夏将士扑灭。
这只是少数人,大多数夏军拼命地向四面八方逃去。不过这里非是大顺城,那一年败成那样,最终还让许多夏军成功逃回西夏。现在这里是白豹城,它真正位于横山山麓下面,
这意味着他们想回家,那么面临的是真正的大山,再也不是他们身背后的那些土峁,但主干道上的白豹城又被宋军控制。
那么这一条回家之路会有之难,可想而知。
并且不仅是他们要回家,身后还有数万宋军在不停地追杀。所以许多西夏人明智地向金汤城那边逃去,那也是梁乙埋逃跑的方向。
不过刘阒已经提前去了那条道路堵击。
他能放过梁乙埋,但不会放过其他夏兵。这一逼,又将西夏三军将士逼得向两边山野逃去,又成了一条艰难的回家之路。
天色渐渐黑下来,王巨下令让所有骑兵押着战俘进入白豹城休息。
在这片地带,已经不需要骑兵去抓战俘了,但明天还有一场惨烈的战事继续打响。
…………
“韩公,子安拿下了白豹城。”章楶说。
主要就是白豹城,它倚山而建,易守难攻,其险恶不亚于安疆堡。虽然宋朝曾两度得手,但无论是王珪还是刘绍能,都是出其不意派人摸到城中得手的。并且因为它位于敌境,虽然摸掉了一些夏军,随后都撤了出来。
这个军寨,如果防备森严,一味强攻,那怕夏军士气低落,不付出几千官兵的生命,都休想拿下来的。
现在白豹城得手,后方的一些小寨子不用担心了。
韩绛松了一口气道:“这个子安好大的胃口,居然还成功了。”
虽然他早就接到了柔远寨大捷的情报,可现在的表情依然是一副兀自不相信的样子。
“难道韩公不高兴吗?”章楶说道。
不过他心中很是鄙视,开始时看上去庆州局势很糟糕,你为什么不来庆州,连蕃大捷了,立即赶到庆州。不能怪章楶产生这样的想法,韩绛去宁州,那时王巨已经取得庆州城大捷与业乐镇大捷,但韩绛不知道啊,他只知道大顺城那边打了一个光彩的胜仗,至少庆州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能保住不失了。
保住不失,就是最大的胜利。
所以他来宁州找王巨,可王巨不在宁州,于是第二天又来到庆州。
这个时间未免太巧了。
但怎么办呢,他是当朝宰相,陕西路宣抚使,整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