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了也不会拨款,只能指望蔗糖了。

最后就是一个小小的私心,大大不良的私心。

第四三九章房杜李王

这个王巨就没有再说,赵念奴也没有问,而是道:“你今天前来有何事?”

无事不登三宝殿,王巨来肯定不是谈蔗糖的。

王巨将来意说了说。

可能赵十八是无心的,但在这个多事之秋,王巨怎能不怀疑背后有阴谋。赵十八派媒婆上门求亲,自己肯定不答应,万一背后有阴谋,稍一挑唆,赵十八就会痛恨自己,甚至连带着其他宗室子弟都恨上了自己。但王巨又不好上门解释,也不能解释,干嘛,你以后肯定能进中书啊?

王巨只好找到赵念奴。

赵念奴听后也感到古怪:“为何?我替你到官家面前说一说。”

绕了一个弯,两天后,赵顼就亲自来到军器监,并且带了一个人过来。

王巨奇怪地看着章楶:“质夫,你怎么……”

赵顼抢在章楶前面说道:“章楶前些天写奏,请求朝廷拨一些铠甲给保捷军,朕于是下诏让他进京述职。”

蔗糖作坊的利润拨给了郑白渠,但第一年收入依然有限,就那么几十万贯,只能铸造武器,甚至铸造武器都不够,铠甲那就别想了。但是西夏再度发起进攻,章楶同样意识到战争随时会爆发,那么这几万保捷军也随时会上战场,等不及了,这才写了这道奏折。

实际不仅是西北战场,还有河湟呢。

但章楶仍忽视了赵顼对这几万保捷军的重视,前些天,赵顼在政事堂刻意将两府宰执召集,专门商讨府兵与屯兵制度的优劣。

这后面有一个背景,王安石的开源开得天下骚动,那么最好还是将主意放在节流上。节流只能节两大费用,冗官冗兵,直接裁减官员很麻烦的,看看王巨在军器监的种种,那还是基层官员,因此唯一的主意还是在冗兵上。

前次裁兵裁得很厉害,不能再裁了,这个赵顼也与王安石商讨过,至少在边军未增加之前,这个数量不能再减少了。但现在宋朝禁兵、厢兵、保捷军、蕃军与土兵在内,还有一百一十余万。这还不包括各地义勇、壮丁、弓箭手、强人等民兵,这些民兵虽不发薪酬,多少也有些补贴的。也就是经过那么大规模裁兵之后,这个军费开支依然是惊人的数额。

因此赵顼看到章楶疏奏后,立即将章楶召到京城,不仅问那几万保捷军如何,还问了蔡挺与王韶在渭州秦州的屯田。

王巨说道:“陛下,臣现在只负责军器监事务与军器监内器甲的制造,器甲制造出来拨给谁,自由陛下与两府宰执决定。”

赵顼问:“西夏还会不会侵犯我朝?”

“这个要看了,如果西夏连年五谷丰登,梁氏又是桀骜不驯之辈,他们失去了绥德军,必然会侵犯报复我朝。”

赵顼扭过头问章楶:“西夏那边这两年有没有灾害?”

章楶摇了摇头。

赵顼皱了皱眉头,王巨道:“陛下,勿用担心,梁氏远不能与李元昊相比。”

“郭逵与王韶相比,谁人更胜于军事?”

郭逵能凑合吧,至少比葛怀敏、韩琦强了百倍,但郭逵用什么与王韶相比,不过这个王巨不好明说了:“陛下,臣难以知之,但看王韶孤身说服包顺,仅凭此胆略就能与王玄策、班超相媲美,臣想其军事才能不会差的。”

赵顼喜,道:“带朕看看器甲。”

“喏。”

王巨先带赵顼看刀,这个最容易比较,王巨让胥吏将一把提刀开锋,然后找来一把库房里一年前生产的提刀,相互对砍,原来那把提刀差一个点被劈成两半,豁口生生劈到刀背处。

“能否与桃溪剑相比美?”

“不能,想生产桃溪剑那样的刀剑,军器监也可以办到,不过其成本太高,但现在军中至少一半器甲不合格,包括刀剑在内,这些器甲必须及时换掉,不可能象桃溪剑那样制造了。”

赵顼微微叹了一口气。

王巨又带着赵顼看神臂弓,赵顼试了试,居然他也拉满了,尽管拉得很吃力,又道:“这个新弓好。”

“新弓虽好,成本太高。”

说来说去还是钱,所以王巨对苏东坡呕心沥血写的那个长奏评价是不三不四,国家富强难道也有错?

看完了神臂弓,王巨才带着赵顼看铠甲。

这个铠甲还是王巨在华池制造那种铠甲,只是京城物价贵,更没有免费的下杂工,所以生产成本更高。

赵顼问:“这一年能制造多少套?”

“如果经费充足,一年大约能生成六万多套。”

“能不能更多一点?”

“陛下,钱啊。”王巨道。

实际一年能制造出来六万多套已经很不错了,这是王巨用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否则产量更低,毕竟它是铠甲,一个一个的甲片慢慢打造出来的。

但这个产量子也不算太少,况且还有各路的作院也会制造出一些器甲,两相配合,只要能保持住这个产量,五年便可以将禁军所有不合格的器甲,以及布甲皮甲纸甲全部换装下来,九年在内,包括边军在内,全部换装。

那么还象史上的那个时间伐夏,至少整个军队全部能用上新式的铠甲。

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就说这六万多套铠甲,就要花费两百多万贯,这是王巨在,王巨不在,各方面伸手捞一点,那么就得花费三百多万贯,器甲仅是一部分,况且还有各路作院的开支。仅是器甲一年就花费一千万贯,赵顼同意,各个大臣也不会同意的。

章楶笑了笑,然后伸手掂了掂铠甲的重量,至于质量他没有太关心,有王巨把关,想差也不可能会差。

其实这个重量在史上宋朝一直很悲催。宋初宋辽两国对铠甲都不重视的,罕有全装重甲,因此李继隆用了田静的重骑兵,生生将耶律休哥杀得落花流水。

直到宋夏交战,李元昊的冷锻重甲,特别是铁鹞子,屡屡击败了宋军,于是田况建议工匠用冷砧打造纯钢甲,宋朝的步人甲这才出现。然后到了金国,宋金交战,因为步人甲笨重,败则是全军覆没,胜又因为速度笨拙,不能奔驰,下令无所取,无故俘虏,于是更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马甲又易为皮甲。

因此王巨打造的这种轻钢甲,在大顺城之战中将西夏人杀得傻了眼。不过西夏人也不差,看到它的妙处,那边也在仿造,只是困于财政,武装得不多,又没有得到碳钢化技术,质量也不及现在这种轻甲。

然而王巨依然很不满意,毕竟负重达到了三十斤,依然拖累了行军速度。

只是他没有经济也没有精力去研发骨瓷甲,况且未必能成功。

王巨的心思赵顼不知,总之,看了看几库的器甲后,赵顼很满意,又说道:“王卿,你那件事朕替你解决了。”

那件事,王巨会意,道:“谢过陛下。”

赵顼说完离开军器监,留下两人说话。

“子安,刚才官家问铠甲,你为何不说?”

铠甲打造出来,不会一直放在军器监的,必然要换装给各营士兵。如果章楶不要,朝廷多半全给禁兵换装了。然而更大规模的战争即将到来,天知道那时候这些禁兵轮戍到哪儿了。最惨的是给近卫禁军换装,那纯成了装饰品,根本就派不上战斗。

“质夫兄,你不懂,西府两个首宰是文公与吕公,他们喜安静,加上他们与司马公关系默契,而我又与司马公交恶,故他们对我多不喜之,我不说还好一点,一旦我说了,你什么铠甲都讨不到。”

“然而大战在即。”

“是大战在即,并且可能王韶一两年后还会开边河湟,只是陛下害怕大家反对,隐忍没有说。”

“这个也有可能,但更要重视了。”

王韶现在所做的,一是消化俞龙珂,也就是包顺的属部,二就是屯田蓄粮草,一旦准备完毕,十之八九就能发兵河湟,别人看不出来,然而章楶绝对能看出来。

“如何,你可以问一问章子厚。”

朝廷的情况章楶也听说了一些,但没有想到会如此严重,默然道:“那我此行来则不是白跑了一趟?”

“也不会,你是陛下特意下召进京述职的,想来陛下是同意了,我再教你一策。”

“何策?”

“你再写一封疏折给西府,只论述一件事,今年西夏入侵绥德军只是一次试探,恐未来规模更大,西府会主动放大给保捷军铠甲的数量。”

章楶思考。

“质夫兄,真大规模战役打响,只要保捷军装备了,必然用保捷军,用保捷军又省费用,你说吕文两公会作何想?”

章楶苦笑,道:“子安,听了你的话,我觉得心中有些憋气。”

“勿用,如若不是如此,千古以来,何来的那么多王朝更替?你憋气,然而不在京城,我却呆在了京城。实际等到军器监事了后,我也打算想办法离开京城。”

“那么来西北吧。”

“恐怕不大可能。”

“难道朝廷不重视你的军事才略?”

“正因为重视,有的人不想我立功,有的人不想我多事。”

“然而是介甫公为相。”

“陛下召我进京,正是想我辅助介甫公变法,可是我没有同意,天知道介甫公心中是怎么想的。”

“介甫公如何?”

“请看房杜李王。”

“李王是谁?”房杜章楶知道,房玄龄、杜如晦。

“李沆、王旦。”

圣相李沆不用说了,宋朝最牛逼的内治咸平之治,李沆要占据一半功劳。王旦这个人评价略有些复杂,特别他担任了那么多年首相,居然没有阻止宋真宗拜大神,以至他在临死前忏悔,要他儿子将他头发剃掉,穿上僧衣下葬。但奇怪的是在他为首相时,无论宋真宗如何拜大神,宋朝还能继续保持发展、繁荣与稳定,但问王旦做了什么,还真说不清楚。还能有一个比较,王旦死后,寇准与丁谓这两大强人先后为首相,看看那几年宋朝乱的,还不及刘娥主持国政呢。

“我懂了,那么祖宗之法当不当变?”

“我只说一件事,佛教。世人皆指责周世宗排佛,于是遭到报应,但太祖去相国寺,问相国寺主持赞宁,这个佛,朕该不该拜,赞宁无奈说,如来是过去佛,陛下是现在佛,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仅仅拱手而已。我朝大雨不止,太祖派人去龙门广化寺无畏三藏塔前对佛发出宣言,若雨不止,定拆此塔。然后到太宗,当时江东有一僧上书说他愿意为佛祖修一大庙,庙成之时愿焚身报之。太宗准之,寺成,太宗派内侍卫绍钦来了事。那僧人不同意,说我到京城当着陛下的面焚身,卫绍钦理都不理,直接将那和尚扔到火坑里,然后向太宗禀已经了事。然而现在有多少大臣不信佛?”

“但太祖太宗……”尽管两人是好友,章楶也不敢往下说,但意思是两个皇帝都不得好死,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匡义生生是伤口发炎,几乎将腿烂到骨头而死。

“可真宗呢,仁宗呢。”宋真宗信佛,但也是生病而死的,宋仁宗更不用说了,那是史上有名的仁皇帝,然而一个儿子都没有活下去,好不容易抚养一个养子,还弄了一个濮仪之争。至于赵曙更不用说了,真正的现世报,三十几岁,仅当了三四年不舒服的皇帝,便病死了。

“然变法不可能清静无为。”

“质夫兄,太宗有没有改变过太祖时的制度,真宗发起咸平之治,仁宗又是一变,但他们什么时候高喊过变法?”

“我懂了,房杜李王难学,但可以学习子安,不管什么,做了再说。”

“哈哈哈,”王巨大笑,又狠狠擂了章楶一拳头。

第四四〇章天知道呢

“老苗啊,这些小崽子不知为何人所用啦,”王君万喝了一口烧酒道。

浓烈的酒香立即散发在醉人的春天气息里。

苗授略不悦,这可是专门给士兵疗伤用的烧酒,而不是市面上所卖的那种饮用烧酒,王君万也犯错误了,尽管错误很小。但他随后又看着夕阳余晖下的诸士兵,眼神有些欢喜有些忧。

几万保捷军在训练。

也许是章楶听从王巨计策得功,或者是赵顼本人就对保捷军十分重视,这几万保捷军成功了,变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才能有理由执行王巨谋划的余下裁兵精兵方案,到了那时候,军费才能进一步节省。

因此朝廷拨给了郑白渠诸保捷军一万把神臂弓,两万套铠甲。

首先是武器,这个铸造时间很早,王巨刚到京城,赵顼便下诏,让陕西转运使挪用陕西路的赋税,先行给诸营保捷铸造武器,再由内藏库垫付给三司,实际就象前年的棉花,去年的蔗糖一样。但蔗糖作坊并不是内藏库的,内藏库仅占了一半契股,然而谁去管呢。但正因为如此,没有人在王巨经商上计较了,反正这些收入王巨基本都交给了朝廷,那还说什么。

这个武器质量也勿用置疑,一是上面关注,章楶不时来过问,再者苗授领手,苗授如何,也勿用怀疑的,最后是诸将士轮流打杂工,要知道这些武器全部是他们在用,而不是给别人,他们本身就在监督。国家给了他们这么多福利,甚至在王巨支持下,去年还继续购买许多耕牛,西北局势又一直不太平,不用想他们迟早会上战场,武器好坏能不关心么?

因此到了这时候,每一个人手中的武器也快差不多装备起来了,还差一部分,那是在等神臂弓。

神臂弓现在只给了四千把,这个生产有些慢,花费也大,材料征集同样也困难,军器监生产出来的肯定不止四千把,但又拨了一部分给了延州与秦州,但主要是秦州,因为秦州王韶要开边,同时王韶也招募了一些稳定的弓箭手,又有大量的屯田,在赵顼想法里,哪里将会是第二个正式保捷边的聚集地。延州则是因为绥德军,但延州有种种缺限,首先是禁兵是轮戍制度,就是装备了,下一年又不知轮戍到哪儿,蕃兵朝廷还有些忌惮的想法,也有保捷军,不过这些保捷军无法聚集,比较松散,一支无法聚集的保捷军召集时就比较困难了。当然,这个赵顼也有些想法,那就是绥德军大三川口的屯田与青涧城的营田。不过数量有限,只好据轻重拨下去。

实际这也是运气,正好有了木棉司这笔收入,西夏又发起进攻,朝廷才拨了一笔不小的款子给军器监,否则没有了钱帛,王巨本事再大,也变不出器甲。

另外就是近万套铠甲。

余下的铠甲,也要等。不仅是铠甲,还有神臂弓专用的箭,眼下一人只给了十支,然而到了实际战场,最少每人得装备五十支以上。这个也要等。

至于余下没有装备铠甲的那没办法,就是禁兵还有四成也只是布甲纸甲皮甲呢。

其他六成的恐怕还有近半铠甲不合格,合格的也是那种笨重的旧式铠甲。

因此这些器甲到来,简直让苗授喜出望外。

于是他与王君万等人商议,又刻意去了长安,与章楶商议,那就是实战式的演习。

一是为了地形,战争中地形气候因素极重要的,比如元蒙军队在平原上几乎天下无敌,但到了大海与热带雨林地区,马上就息菜了。

气候问题不大,对付是西夏人,气候差不多,然而地形不行,郑白渠多是关中平坦地区,有丘陵,不过远不及边境地区,山陵密集。

其次就是实际练习。

几个将领就春耕生产未到来时,将所有保捷召集,分成了两军,苗授与王君万各领一军,箭去箭尖,刀不开锋,枪去枪尖,尖部醮红墨,击中算是受伤亡退出战场,然后拉到山区实战。

苗王二人各自不向对方透露作战方案,这样练一练,不仅练了军队,提前熟悉战场,也训练了斥候,携带粮草以及将领的指挥能力。

当然,还有一些兵士受伤的,不过现在仅是受伤,未来那可是直接关系到生死。

这个也是王巨的想法,王巨未走时说的,不过说得不多,包括他们对章楶的态度,同样是王巨的嘱咐。

拉练了十几天后,几万保捷军渐渐有了大模样。

所以王君万才说出这句话。

强军仅是战争胜利的一部分,决定战争胜利还有许多因素,比如天气地形,当时百姓支持反抗与否,后方供勤,国家财政是否健康,人心是否所向,有没有权臣在后方掣肘,以及一个重要的因素,统帅之能。

如果换王巨来指挥,大家必然喜出望外。

如果换葛怀敏来指挥,那怕就是换韩琦来指挥,就是有了这支强大的军队,又能打败敌人么?打不败,又几乎全是步兵,那意味着什么?覆没!

不仅全军覆没,恐怕他们同样也会步王珪、郭遵等勇将的后尘。

“想来不会吧,王明公还在朝堂呢。”姚麟说道。

若是朝廷派庸才来指挥,王巨会同意么?要知道这几万保捷军同样聚集了王巨数年心血。

王君万道:“虽如此,王明公官职太低,没有话语权啊。”

也不能这么说,王巨虽官位低,但受赵顼信任,又有军事才能,至少在这上面还是有许语权的。

究竟如何,天知道呢?

…………

天知道呢?

有可能这段历史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但它真的很重要。

比如朱无璋的政策,朱元璋差了吗,他的能力不比太祖差的。或者说杀贪官错了吗?其实也是借鉴了宋朝的弊病,宋朝士大夫那么高的薪酬还不满足,人人为私,那么何必用那么多的民脂民膏养这群贪得无厌的官员。所以低薪,所以杀贪官。

时间长河再过几百年,同样证明朱元璋政策是错识的,反而内斗在明朝更加重。

想一想汉唐的威风,再想一想后面的对内强横,对外软弱的历史,能不让人叹息。实际起点就是这几年。

熙宁三年的春天则是这个变化的起点。

春天来了,桃花还没有开,桃树依然是光秃秃的,但是那些褐色的树枝上星星点点亮色,多少让人感到那种暖意即将到来。

虽然王宅不小,却以房屋为主,绿地空间却很小,于是窗户的几株桃树也成了王巨家最大的亮点。

王巨让琼娘沏茶,然后看着眼前的两个人,一个是章惇,一个是新贵,曾布。

春天到来,某些人所等的机会也到来了。

青苗法,故名思义,春荒之时发贷钱,秋收收贷钱。

但王安石准备筹集的青苗贷是一千七百万贯,这个钱相对于宋朝经济来说,并不算多,然而青苗法之来由,是针对农村青黄不接,大地主对百姓发放高利贷而去的,也就是对象是贫困农民。

想一想,一个富裕的国家农民能占其中多少经济吧。

如果原来对象是北方四路,那么一路得发放四百多万贯青苗贷,这个数字可能还不大清楚,还能换算一下,北方百姓多以麦粟为主粮,一斗麦不过三十文钱,一斗粟不过十文钱,如果换成麦,则是发放近六亿斗麦,十七亿斗粟。

打算北方四路五千万户吧,那么一户全部放麦贷则是十二斗,放粟则是三十多斗,宋朝内治还可以的,能放那么多青苗贷吗?或者再做一个比喻,整个宋朝的两税,高者不过五亿多,中者是四亿多,有时候灾害大了,也有三亿多。再看看青苗贷换算成麦粟后的数字!

放不下去怎么办?于是往城市里放,往南方放。

好了,王安石与吕惠卿所承诺的不摊派,不扩大,一起不攻而破。

再说青苗贷本身的收获,现在没有,但在最高峰时,净收入达到四百多万贯,这是官府在经营,净收入是四百多万贯,毛收入可能会有八百万贯。

八百万贯,如果按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人民币价值来计算,最少达到了四十亿人民币,按照宋朝此时人口,每人要摊派三十多元人民币。请不要忘记了,这是在宋朝,一个落后的年代,可能全世界所有国家总税赋不过两亿来贯。而且与银行性质不同,银行发放的对象是商人,企业家,它发放的对象则是平民百姓。

然而为什么王巨不推出更先进的银行措施,只请问一句,货币呢?难道成立银行,也以布帛为货币吗?

所以随着春天到来,青苗法所产生的弊病越来越多。

来了!

这么多漏洞,况且去年起在司马光等人宣传下,变法与吕惠卿就已经被丑化。如何不来!

先是范镇上书,常平仓起于汉之盛时,贱则贵而敛之恐伤也,贵则贱而散之恐伤民。这就是常平仓的用意,粮贱了,国家出钱帛购买,提高粮价,提高农民收入,粮贵了,则将常平仓的储粮卖出,调控粮价,打压奸商的囤积居奇。表面上看是对的,实际呢,这个粮食储存的损耗,范先生,你看到了吗?然而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颇迷惑人。

然后范镇又说,而青苗者,唐衰乱之世忽为,苗者青在田,钱估其直,收敛未毕,而必其偿,是盗跖之法也。今以盗跖之法而变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迺者天雨,毛地生毛,天鸣地裂,皆民劳之象也。惟陛下观天地之变,罢青苗之举。

右正言李常与孙觉接着上书,青苗法起初说是二分利,只试验于河北陕西数路,不得抑配。然而提举官则以多散为功,包括京城都变成了三分利,然后强行抑配,不管需不需要这个青苗贷,第一等户给十五贯,第二等给十贯,第三等给五贯,第四等给一贯五百,第五等给一贯。民间喧然,而王广廉人等,则称民间欢欣鼓舞,歌颂圣德。

这确实是事实,那么当真一点都不好吗,不久李定来了,他说是好的,然而同样是事实,这个原因何在?

于是赵顼下诏,诸路常平、广惠仓散给青苗钱,本为惠恤贫乏,并取民情愿,今虑官吏不体此意,追呼均配抑勒,反成搔扰。其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违者禁止立以名闻,敢沮遏愿请者,案罚亦如之。

诏书到了中书,曾公亮与陈升之感到不对,取诏,削去最后一句。

为什么要削,既然施行了青苗法,想不抑配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不变法,不敛财。

只能说诏书警告一下,让各地官员不能做得太过份罢了。

然后到张方平。

张方平丁忧结束,回归朝廷,按例举言臣二人,张方平立举李大临与苏东坡。

李大临与张方平交集不大,但与苏东坡同为开封府推官,苏氏父子与张方平的关系那太深了,因为苏东坡,所以张方平顺带推荐了李大临。苏东坡本人现在颠三倒四,李大临受过文彦博恩惠,张方平与这两人交往,多少受了一些影响,而且王安石变法,确实弊病一大箩筐。所以张方平也上书议论了变法,但说得比较含蓄。

这让王安石大为不快。

赵顼以张方平为宣徽使留京师,这个宣徽使分南北院两个宣徽使,不常设,其地位在枢密使之下,几乎与枢密副使想齐。是一个重职,不过张方平以前是参知政事,担任宣徽使是绰绰有余有了。

然而王安石因为不快,便说:”此大除拜,若如此,必更致人言。不知陛下以此旌其功善为,但悯其资历?”

赵顼不好说,若无张方平,俺怎么将韩琦弄下去,只好说:“但悯其资历。”

OK!王安石立即道:“方平奸邪,人孰不知。恐如此除拜,无补圣政。陛下留方平甚不便,方平为御史中丞,附贾昌朝之徒,误仁宗赏罚甚众,今留于内,於陛下何所补?但令群邪更有宗主耳!”

赵顼不语。

但话就传到张方平耳朵里,张方平气节很高的,当初不是附贾昌朝,而是不附范仲淹与韩琦,什么庆历新政,纯粹是胡闹。因此人家也自觉,俺还是呆在洛阳吧。

然后上书,说了一些青苗法不好的现象。

接着侯叔献督促提点开封府界县事吕景散青苗钱,吕景说开封数县各有屯兵,没有钱发青苗贷,于是条例司从陕西盐钞钱中抽出五十万贯为青苗钱,让吕景发贷粮二十几万石,又发青苗钱十五万贯。吕景逼得没办法了,只好上书,这么多青苗贷抑配下去,民力不堪承负。

这件事的真相是侯叔献是逼得太狠了,然而开封府二十多个县,当真不能发放青苗贷,至少能发放一半数额下去吧。

不然何来的党争,两方面都不好。

要命的是韩琦上书。

说王广廉为河北转运使,尽管朝廷下了诏书,但继续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根本不是开始所说的抑兼并、济困乏。又说,各乡村每保须有物力人为甲头,虽朝廷说了不得抑配,可上户不愿意请贷,下户想请贷却贷不到,能贷到必难催纳。虽然国家财政困难,只要陛下躬行节俭以先天下,自然国用不乏,何必兴利之臣,纷纷四出?

然后韩琦又说了,青苗贷限于农民,为什么又放到城郭户上了?

人家确实是十年首相,看看说得多有道理啊。

然而事实是韩琦多少家产了,一旦变法种种执行下去,韩琦得损失多少收入?

赵顼便将此奏示于两府执政,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大约是强与之乎!”

为什么赵顼会说出这番话,为何变法,主要就是敛财,不然何来财政将那个黑窟窿填上,然后还要攒下大量钱财平灭西夏?

不说其他变法的手段,只说一个青苗法,有了它,若是王巨还继续呆在军器监,基本就能保持军器监的花费,然后每年向军队提供无数精良的铠甲武器,不用持续十年,所有将士尽数换装!有了这个结果,当真不会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可是赵顼看到那么多疏奏上来,以为外面当真是天塌了,敛财虽好,若是敛得天下百姓揭竿起义,那就是适得其反了。

但赵顼却不知道,这一示,那可不是一个好征兆,示好,无疑保守派气焰会更嚣张,什么法也不要变了。

因此王安石勃然大怒说了九个字:“苟从其欲,虽坊郭何害!”

皇上,你想要敛财啊,那还能顾得了坊郭?就是他们说的是真的,一等户不过十五贯,一年敛三贯钱,若是三分利,不过四贯五,就这点钱他们能造反吗?

至于五等户,只是一贯钱,一贯钱只有七百几十文,三分利不过两百几十文,能造反吗?

这就是这九个字包含的意思。

只是王安石不好直接说出来罢了。

然而这确实有违青苗法之初的宗旨,包括曾公亮、陈升之在边上同样说,青苗贷可以,但就不要在城郭户发放了吧。

王安石无辄了,得,俺一不贪二不墨,所以变法,全部是为了你皇上,连你也不支持我,俺何苦之,因此称病不出,俺生病了,不能处理政务了。

老大摇摇欲坠,老二吕惠卿丁忧回家,老三韩绛吓得不敢说话,下面一大群小弟急了,因此章惇与曾布来到王家,找王巨想办法。

第四四一章火拼

王巨听后心中苦笑。

王安石真能得罪人哪。

其实王安石在设置条例司时,得罪的人并不多,改革改革,王安石又是中书宰执,如果不设置这个部司,如何插手三司,如何插手财权,那么还如何改革?

然而在实施变法中,却一步步地将许多栋梁之材统统得罪,比如小苏,如何王安石开诚布公,放下身架,与小苏交流,小苏会不会那么愤怒?

然后就是张方平,不说张方平在经济上的能力,就说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