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下等户偿还能力有限!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高等户需要这个青苗贷吗?不强配可能吗?
所以它是以敛财为主,惠民为辅的变法。
就是敛财!
因此王巨说,不求不强配了,但求不加利息。
如果按照原先的策划,只有二分利,至于一些遇到困难百姓,可以让他们拖到来年辰光好的时候偿还,这个是征二分利,还是按年限征四分利,吕惠卿奏章里未说。
但不管怎么样征,它的年利就是二分!
那么就征吧,然而实施下去,本来向豪强摊派就引起了不满,又打击了高利贷,更加不满!但征的时候又冒出来三分利,甚至有的百姓拖欠后,胥吏按照半年三分计算,一年则变成了六分,两年则变成了十二分。比如一户贫困百姓春天借了十石粮食,当年遇到困难,无法偿还,但可以拖欠,第二年略有丰收,偿还十二石粮食,那不会有怨言的。就是偿还十四石粮食,百姓还会感谢朝廷。然而经胥吏一变,则变成了偿还二十二石粮食。百姓如何偿还?
那么不仅是敛财,而且还成了苛政!
如何不落反对派的口实!
王巨说的永不加利,就是指这个。
吕惠卿显然低估了下面的官吏,他点头道:“本就是惠民之举,如何加利呢。”
惠民之举?王巨无奈地笑,又说了一句:“吉甫兄,为什么刚才你读这篇奏章里,满朝文武没有一人反对?”
第四二二章楹联
“为何?”
“吉甫兄,他们正等着你们犯错,好自为之吧。”王巨说道。
现在说得天花乱坠的,司马光、吕公著不好辨驳,难道说俺们家人放高利贷就是对的吗?或者说常平仓与广惠仓没有问题吗?
因此一个个明智的没有说,等着青苗法实施后,各个地方官吏敛财犯下的错误,然后新账老账一下清算!
王巨说完了,他回到了军器所。
军器监也是草创,究竟归于那个部门管辖还不大清楚呢,于是王巨将军器所当成了未来军器监的办公地点。
一个小吏沏上一杯茶,然后恭声问道:“明公,今天要做什么事?”
“你去将各局的官员、作家、作头、甲头一起喊来,我有话要对他们说。”
“喏。”
小吏退下,王巨看着名册。
这个有点慢,有的局、作、院、库、所在城内,有的局作在城外,有的还在大内,而且不在一个方向。比如兵器贮藏这一块,就是很麻烦,有大内掌管的军器库,还有都大提点军器库所、提兴内军器库等机构。
在史上中书曾提议将军器库划到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管辖,但被赵顼否决了,直到元丰改制后,才统一划到了卫尉寺掌管。这个一系列的在京城有几十个局作院库所,每一个还能细分,如军器库又分成兵器、衣甲、枪、弩、箭各五库。
一句话,就是臃肿,超级臃肿。
这个王巨不大清楚,现在赵顼居然听从了王巨的建议,将这么多庞大臃肿的机构,划到了一个部门,有三个原因,第一个经王巨提醒,赵顼亲自看到器甲的粗制滥造到了可怕地步,第二是王巨多次说了宋朝三大害,冗兵、冗官、冗政,这就是冗政。第三个原因就是对王巨的信任。
它却是很重要,如果赵顼不给王巨这个权,那怕是一个军器,实际论述起来,它只是军队后勤中器甲、粮秣、布帛、钱银四部分中的一部分,王巨都很难办。
王巨接到授命后,摸查了两天。
这是第一次集结诸官员与主要工匠。
上午小吏带着下属去集结,直到中午,诸人才勉强来齐,近两千号人。
王巨摸了摸脑门子,别的不看,就看这个人数,也让人感到头痛了,要知道来的无论那一个人,都是拿着高薪的。
这仅是京城的兵器生产贮藏机构,许多州府还有不少作院未计算呢。
就是这么多人,还有少数人因为有事,或者没有当值,或者没有当成一回事,不知道上哪儿玩去了,他们都没有来。否则还要加上七八百号人。
不过王巨没有急,他看着诸人说道:“诸位,朝廷并诸局诸库于一监,你们都知道了。诸位以前生产与贮藏的器甲质量,你们心中更是有数。以前不究,朝廷并成一监,就是为了改变以前军器生产的种种陋习浪费。因此今天我只说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作家作头甲头的明确划分,以前作家作头甲头有的是因为技术高超提拨上来,指拨各匠人生产的,有的是因为聪明能干提拨上来管理大家的。但真实情况……究竟多少人是因为出身好,才成了作家作头,我也不想多说了。现在我统一划分一下。以善长技术提拨上来的,统一为作家,技术特别优秀的则是都作家。善长管理的,则是都作头,作头与甲头。各局各库官员,限你们十天之内,将这些名册整理好,上交给本官。十天后,作家负责技术指导与研发,作头与甲头专门负责管理。”
“第二件事就是问责制度,以前器甲不合格,一是管理混乱,现在并成一监,管理明确下来,二是贪墨克扣,不好意思,这一条本官是最不能容忍的。诸位,请看这副楹联,”王巨手一拍,两个小吏拿上一副楹联,上书:歪门斜道,请走他路。贪官污吏,莫入此门。
“就将它贴在门口吧。”
“喏。”
这就是一种态度,对贪官,王巨是零容忍政策!
“诸位,各位也许抱着侥幸心理,我朝对贪墨处理得越来越宽松了。无妨,各位怎么贪,我未必会处理,我只处理器甲,如果造成器甲严重不合格,我会上书,按照轻重问责,轻者削职为民,重者刺配,甚至流放沙门岛。我在郑白渠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好官,更不是烂好人,我会救人,也会杀人。”
最后一句话让少数人打哆嗦。
别人说杀人,也许是假杀,但王巨说杀人,那是真杀!
“第三件事,我看了两天,看到很多问题,如制造器甲,平时大家都在休息,然而到了战争来临时,又立即赶制。结果闲时,朝廷养了一大群闲人,忙时,又因为抢工时,不能完成任务,造成了器甲不合格,这也是军器监原来各局作库的一大弊病。这一条我也会渐渐改进,以及各局作的配合,管理,当然,你们若有良策,也可以向我进献,我一道上书朝廷,最后成为军器监的制度。”
“第四件事,便是裁减与简政,我仔细地看了一些作局,特别是弓箭院,我以前一直以为朝廷任务繁重,诸工匠无法竣工,所以才粗制滥造。实际错,非是无法完工,实际平时工作很清闲,之所以有时候很紧,就是我刚才第三条所说的那样。不日后我会上书改进。但问题是各作院库里有大量不良工匠,手艺很差,因为门路关系得以上位。还有的有手艺,却是好吃懒做,不想做事。我不久会制订工作量,好吃懒散者,没有手艺者,我会一律驱退出去。用这些钱帛,对各个工匠、习学,进行加薪。”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仅是京城的弓弩造箭院就养了一万多名各色官匠,然而到了河湟开边时,因为缺少弓箭,史上宋朝不得不下诏,于民间购买制作弓箭。
不提各州府的几十个大作院吧,就说这一万多名官匠,怎么着,一年也能生产三四十万弓弩吧,顶多两年,所有官兵都可以从无到有装备了。就不要说现在官员顶多缺三分之一弓弩。
当然,战斗时有损耗,可河湟开边动用了多少宋军?
这也太坑爹了。
不是坑爹,连妈都坑了。
但因为军器一直是以宦官为首掌管的,即便王安石变法,都没有注意到此节,尽管后来也设了军器监,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不但我会订下工作量,还有逐一细察其质量,以及各作院库里大量的官员,我知道你们有一些是外戚,有一些是权贵子弟,无妨,我不管你们是什么出身,做得好,本官一律会向官家替你们请功立赏。做得不好,同样一律,我会将会议黜出军器监,并且这个数量不会低于三分之一人数。你们好自为之。”
这就是王巨说的四条。
但还不止,一些同样功能的作院库,王巨会一一兼并整合重组。
再进这个四条整理融合后,那么军器监便是一个高效的机构了。
最后王巨又说道:“没有能力的,还有其他一些想法的,本官劝你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有门路的立即找门路,乘早离开军器监。没有门路的,自己琢磨着,该怎么做,才能让本官不会惩罚与黜退你们。”
王巨又翻了翻名册道:“不错嘛,本官第一天来此集结,便有那么多人不来,毕道。”
“在。”叫毕道的小吏恭身上前。
“你马上给这些没有来的人统统记上一次大过,以后我制订好章程后,凡是违反三次章程者,一律黜退。”
“喏。”
下面的人听着传话官吏将王巨每一句传达下去,许多人心中冷嗖嗖的,王巨这是狠整军器监了。
这就是王巨与王安石想法不同之处。
不能说王安石敛财不对,若不敛财,宋朝这口气是缓不过来的。
休想指望这些豪强在国家存亡时说不定会出力,前世他看的《大明殇》中有一段正正中的。
李自成大军都来到城下了,豪强们都不愿意拿出一文钱捐助明军。
宋朝有钱人很多啦,多得都不能想像,金人南侵时,这些豪强呢?豪强未看到,倒看到了两个伪皇帝。
所以宋朝不能产生大量积欠,那不是积欠,是原子弹,随时都能点爆的原子弹。
不过总体上来说,经济还不是大问题,只要敛出来了,财政不困难了,宋朝最大的危机依然是军事,也包括器甲。虽然器甲在王巨心中地位一直很低,现在不是有了一个神臂弓么。
王巨又说道:“张都知,李定,你们出来。”
外面小吏要点名的,还有一会才散去,王巨将两人喊进来,还是为了神臂弓,准确说是为了马黄弓。
军器改革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大家都在变,可是王巨是不说只做的人,当然,他所做的规模要小一点,侵犯的利益也小得多,因此放在王安石一法未成的变法前提下,奇怪地让人都没有注意。
王巨在军器所呆了一天,傍晚时返回家。
“官人,今天上早朝看到了什么?”李妃儿好奇地问。
“大娘子,那能发生什么,不过一大群官员于待漏院等候进宫,再由内侍引到朝殿,拜见一下,多半就出来了。如果上奏,现在也没有官人的份。”琼娘在边上说道。
“琼娘,你这一回没有说中。”
“哦,难道官人参奏了?”
“参奏个鬼啊,”王巨没好气地说。
这时候若与军器监无关,他才不会参奏呢。
自己还是将军器监整顿一下,想办法外放吧。王巨心中想到。
琼娘吐了吐舌头,她知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但明智地没有问。
张载踱了过来,说道:“王巨,范尧夫是一个君子。”
范纯仁是好人哥,王巨不当骂范纯仁是白痴。
张载刚说完,“白痴”找上门了。
门房进来禀报:“外面有一人自称是修起居注范尧夫,要会见明公。”
这个明公是指王巨,与张载并无关系。
张载说道:“巨儿,去迎一迎他吧。”
王巨却不悦了,难道你不是白痴吗?难道骂了一句,想上门来讨公道?道:“让他进来。”
第四二三章画花
琼娘妙目里闪过一份好奇的光彩。
赵大与赵普推出的齐人口号,也不能说是忽悠,这是统治者自我认识的进步。当然,它只是口号,实际当中根本不可能做到。于是朱元璋只做不说,惩治贪官,一批批的杀。
两人略有些误区,就是略有些片面。口号要喊的,实际也要去做的。
舆论与手段去控制各个方面的悬殊扩大,才能进一步做到所谓的齐人。不过那还是一种梦想,实际当中,人与人不可能是相等相齐的。
比如薛向,许多人就攻击薛向乃是恩荫得进,科举没有考中,“来历不正”,一定是一个奸人小人。
再比如范纯仁,他生下来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这个金不是指物质,而是指他老子巨大的名气。因此范纯仁那怕小时候所做的一些事,都被放大传颂,甚至有的记于史册。
“琼娘,范尧夫好大名声吧?”
“是啊。”
“那行啊,等他来了,我将你送给他。”
琼娘吓得花容失色,不过看到王巨古怪的笑容,立即知道王巨是开玩笑的,于是抚胸道:“奴家只是仰慕他的清名罢了,官人为何打趣我。”
“得,你别一会奴家,一会妾身了。”
“巨儿,你们聊。”张载道。
“恩师,勿要走,我们一起看看他要说什么。”
范纯仁被带了进来,他有些哭笑不得,最少两人官职品级还差了好几级吧,结果自己来,连一个迎接的人都没有。
“坐。”王巨说道。
张载也是直皱眉,道:“巨儿……”
“恩师,难道你要我做一个谄媚之辈?”
“两位,莫要争了,见过张子厚。”
“见过尧夫公。”张载道。
“说吧,范公,你来为何事?”王巨在边上道。
范纯仁心想,谁说这小子脾气好,我以后就与谁急,难怪程颢会受辱。
妃儿站在边上有点急,她来到京城也有十几天了,听到京城的一些大人物,这个范纯仁并不是最高层那一群官员,但论影响力却能排到前三十位!
丈夫做得太失礼了。
然而范纯仁没有当一回事,君子嘛,欺之以方就行了,那怕也用茶水往他头上浇,只要说出一个理由,范纯仁也未必会生气,因此范纯仁苦笑地说道:“朝会过后,朝廷下诏给我,将我调到河中府。”
“河中府好哪,司马迁说河中乃是天下之中心,有山有水,范公调过去难道委屈吗?”王巨装傻卖疯地问。
以范纯仁的品级外放河中府,不算屈的。
这就是王巨鄙薄王安石的地方,打压嘛,索性打压狠一点,这样不痛不痒地,对手能害怕吗?
“子安,你曲解我意思了。”
“是嘛,范公的意思是说一旦你离开朝堂,奸臣就会得逞,或者说宋朝离开你,就转不起来了?”
这太损了。
琼娘差一点乐起来。
“琼娘,不准笑,许多人心中实际还真以为离开他,或者他们,宋朝就转不动了。”
“喏。”琼娘盈盈施一礼,恭敬地站在一边,嘴角却继续洋溢着笑意。
范纯仁噎得要死,这样谈,还怎么谈下去?
张载眉头却跳了跳,看似王巨在胡闹,还真不是胡闹。这个问题王巨以前与张载也讲过,不能一棍子将所有士大夫全部打死,论私心,人人都有私心,只不过公心与私心相撞时,看这个私心能让出多少给公心。
其二就是士大夫经常用来论述的一件事,赵普与赵匡胤辨论时所说的一句话,天大地大,道理最大。然而何谓道理,道理变成了最大后,未必是道理最大,而是天大地大,都没有老子大,老子说的话就是道理。
因此他在边上转了一圆场:“尧夫公,弟子之意乃是有时候考虑问题,得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得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一下。”
“子厚,我来就是为这件事,你也上了早朝,也听到吕惠卿的奏折,青苗法一开,天下自此以后再无宁日。”
“话虽如此,但尧夫公找到我们,我们又有什么能力?”
“子厚,你没有能力,可你的门生有啊。在陛下心中最看重的只有两个大臣,一是王介甫,一个就是你的门生。我不说军器监了,只说青苗法,子安,你说你为了国强民富,愿往之。那么青苗法当真置若罔闻?”
“范公,说老实话,也许你心中认为你离开朝堂了,不大高兴。然而换成是我,不要什么河中府了,那是弄一个小州让我去做知州,也高兴啊。”王巨摊手说道。
范纯仁的问题,直接答是没有办法回答的。
难道青苗法当真是对的吗?
况且青苗法后面还有一大堆法,免役法还好一点,后面的市易法,免行法,保马法,保甲法……
就是为了弥补国家的黑窟窿,也确实敛得过头了。
不过这次范纯仁来说话“态度比较好”,王巨语气也缓了缓,说:“范公,我只想问你几个问题,真宗时天下耕地五百多万顷,如今百姓为了耕地与山争,与海争,与江争,与湖争,自古未有之,但户部账薄上的耕地有多少顷?”
“南北朝时北魏官员没有俸禄,唐朝后俸禄越来越重,今天天下俸禄福利超过一万贯的官员有多少,这些官员得要多少百姓来供养?”
“大家都在寻找一条利国利民的道路,以前国家收入少,想不到买和这一条道路。到了我朝,国家收入增加,于是包括你父亲在内,都支持买和。不错,如果真能买到和平,这点钱还是划算的,但你扪心自问,能不能用钱就能买到真正的和平?或者说,再加上一倍岁币,西夏与辽国就不会危害我朝了?那么南唐是如何灭亡的?”
“杜子美只是一个小吏,大多时候颠簸流离,居无定所。论才情,范公,你远不如他吧,他喊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滑,你是不用担心你家人会有杜子美家人的下场,但这天下间有多少冻死骨?”
范纯仁道:“那么更要仁爱百姓。”
“我相信,你有这个心思,然而法不变,朝廷现在趋势是仁爱那一个百姓,难道权贵是百姓,百姓就是猪狗?”
“王子安,难道你说青苗法是仁爱百姓之策?”
“我没有说,王介甫在做一个尝试。范公,你今天穿的衣服不少吧。”
“何?”
“天凉了,必须加衣服。这个简单,放在国家上,就不那么简单了,我说的介甫公尝试,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不等他做了再说?”
“青苗法……”
王巨立即打断他的话:“青苗法施行,介甫公一是想惠民,二是想惠国,惠国必然谋利,一谋利,必然敛财,一敛财必然苛民。因此我也不赞成,不过你所说的不动,正是这个不动,国家积欠几何,你知道吗?此时全国上下如同水煮一般,不用虎狼之药是治不好了……所以我现在两难,我都没有想好,如何劝陛下?或者说,你想好了吗,如何将国家这些弊病一一解决?若是范公想好了,不妨,我想办法向官家呈奏!”
“天下既如水煮,开药方更要稳重。”
“积欠几何我不知,纵有上亿又何妨,陛下已经开始裁减恩荫,裁减将士,裁减开支,只要陛下不言兵,一年节约一千万,十年就可以偿还清了。”
“子安,既知介甫做法是错的,为何现在不进谏。如此,君何来的大顺城之捷?未雨绸缪也,而非是亡羊补牢!”
…………
两人辨了许久。
范纯仁说得口干舌躁,王巨也说得毛躁。
这是没办法谈了,王巨心想。
其实问题的关健还是四个字:以史为鉴!汉唐收入远不及宋朝,所以没办法,只好打吧。可打到什么时候,西汉将匈奴打败了,东汉有了西戎之害。唐朝将东西突厥打败了,又有后突厥、铁勒、吐蕃、回鹘、契丹之害。仿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特别是唐朝,因为重开边,于是不是不给武将重权,由是有了安史之乱。
因此澶渊之盟给了宋朝士大夫一个新的模式。
精粹起来就是范纯仁所说的两字“粗具”。
兵甲器仗粗具就行了,反正宋朝有钱,再用一些钱买安,两者兼备,宋朝就不会灭亡了。
所以到了南宋还是这种思想,一是买安,二是“粗具”。或者说当初赵佶不想开边,不想收回幽云十六州,那么辽国阻挡着女真人南下,北宋能灭亡吗?
又掉到坑里了。
事实它确实有些头痛,不能说大多数士大夫想得不对,如何根治游牧民族,确实太困难了。
内治也是如此,人口膨胀与兼并压力,许多人也看到了,然而国家问题主要还是以清静为主,一旦产生分裂,从内部崩溃,比外部入侵危害还要严重,毕竟是大国,那么多地方。矛盾太多了。现在宋朝内治还算是太平,为何要让内部产生骚动?
再次掉到坑里了。
王巨没办法,拍了拍范纯仁肩膀道:“陛下想变法,变法主要负责人乃是介甫公,老范……”
一个老范,范纯仁如同挨了一记天雷,嘴角不停的抽搐。
当然,这也说明了两人辨论的性质,与司马光辨论是辨不好的,私心太多了,那怕是吕公著,同样私心很重。但范纯仁私心不重,绕不过来的就是那个坎,然而这个坎确实一般人很难绕过来。
所以这次争论,比较光明磊落。
“老范,看看,现在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你让我如何说服介甫公?这样吧,我作一幅画。”
“作画?”
“画一个花吧,老范,你想画什么花。”
几个老范让范纯仁仙仙欲死,不得己说道:“菊花吧。”
“老范,你好大的杀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菊花是什么气?”
“这样说来,老范隐然有归隐之意了。”
“你……”
王巨一边杂七杂八,一边也真在绘画了。
“这是什么花?”
王巨的画技……琼娘都扭过头,不好意思再看下去了,然而让他七描八划的,半朵大花也渐渐成形,但绝对不是什么菊花,究竟是什么花。这涂鸦一般,范纯仁都看不出来了。
“我画的是牡丹。”
“这是牡丹啊?”“老范”看着这幅涂鸦,真的要倒了。
第四二四章军监司
不但范纯仁,张载与妃儿看着这朵“牡丹”,也雷倒了。
“老范……”
“别,你称呼我尧夫兄吧。”范纯仁被一声声老范喊得眉角直跳。
“那我就托大了,以后以兄弟称喟。”
什么兄弟啊……范纯仁眉毛又连跳了几跳,他被弄得没办法道:“随便你吧。”
其实这就是关健!!!
现在王巨看似威风八面,小小年纪,就身居高官,至少对于他这个年龄,官职很高了。最重要的是深得皇上恩宠。不然范纯仁都不会找上门来。
实际王巨身居险境,弄不好就成了第二个苏东坡。
所以他明智的一直将司马光当成敌人,针对的对象也只是司马光,程颢若不找上门,王巨都不想与程颢闹矛盾。
两者是一样的道理。
那就是不想面临更多的敌人,特别是范纯仁这样的敌人。
“那就尧夫兄了。”
“……”
“你太惫懒了,”张载想要掩面。
“尧夫兄台。”
“咳咳,你说吧。”范纯仁满脸黑汗。
“尧夫兄台,你想让我画菊花,然而我画了牡丹,那怎么办?”
范纯仁不是傻子,当然不说会凉伴。
这话是有深意的。
“琼娘,来,你替我将这朵牡丹画完吧。”王巨道。
“喏。”
琼娘答完,开始执笔,醮着颜料,替王巨将这朵牡丹补画。
家有一个才女,也不是一无是处啊。
王巨也不以为耻,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那能做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呢。即便有这个精力,自己也没有大苏那样的天赋。舍己之长,学己之短,王巨才不会做那傻事呢。
当然,范纯仁也不会耻笑王巨,这更是小道,王巨有才情,才情不在这上面。
不一会儿,一朵鲜艳夺目、贵气逼人的牡丹渐渐在王巨的涂鸦上成形。
“画得不错,”王巨手搭在琼娘的肩膀上,夸奖了一句。
琼娘心怦怦跳了几下,这还是王巨当着大家的面,第一次有一个亲密的动作。
“尧夫兄,看明白了吗?”
“不易啊,你的画还没有画成形,故琼娘子能补好,若是成形,让琼娘子如何做补?”
“尧夫兄,你小视天下英雄了。”
“某拭目以待。”
范纯仁说后,便离去了。
“你们说什么?”妃儿奇怪地问。
“妃儿,我意思是范纯仁想画菊花,但王介甫却一心想画牡丹,那么怎么办?让他画。只要能画好,菊花与牡丹一样可爱。画好了千好万好,画不好,我们大家一起将这朵牡丹补画好。范纯仁是担心王介甫画到一半没有画好,却不愿意收手让别人画,最后别人想改都改不起来。”
“官人是说你以后有能力让介甫公收手,让你来补画,但你的资历……”
“妃儿,不用担心,况且介甫公未必能将这幅画画坏了。”
…………
“王巨,依朕之意,不如将军器监改成军器司吧。”赵顼扬了扬手中的王巨奏章说道。
“陛下,不可。”王巨立即说。
开玩笑,一个监一个司,两者区别太大。
用监遮一遮,自己还能做一些事,若是改成司,那自己也休想有宁日了。
但王巨灵机一动,难道……
他试探性地说:“不过它不用司,而是用监,也不大象。”
“不错,朕正有此意。”
王巨仔细地盯着赵顼的脸色,终于会意,说道:“陛下,这样吧,暂时造、藏由臣来统领,等臣将它理顺,重组后,弊病一一消除,依然分成两部分,造是一部分,藏是一部分。造有士大夫统领,藏还是由内藏库统领。”
“这倒是一个办法。”赵顼道。
也许九成士大夫没有将军器制造与贮藏当成一回事,但在赵顼心中,还是极为看重的,甚至比王巨更看重。
现在由王巨重组,这个监确实已不能称为监了,即便称为司,也不亚于群牧司。
“故陛下还应将它置于三司盐铁司胄案之下。”
“这……”
“陛下,先给臣一个安定的环境,理顺后,随便陛下置于西府或其他部司之下。”
置于胄案之下,说明军器监的地位仍然很低。不过这恰好是王巨所需要的,反正是做事,何必要这个虚名?况且不置于三司,多半就要置于西府了,然而西府首相乃是文彦博,那才有百害无一利呢。
“朕听说前几天范纯仁去了你家?”赵顼问。
放心,宋朝没有锦衣卫,没有大内密探,不过一些大的消息,宋朝皇帝还可以通过采办货物太监,以及皇城司的人之嘴听到的。
这个无所谓。
张载一直认为他这个门生心机很深,实际王巨恰恰相反,有时嫌自己心机不够深。不过王巨一直尝试着让自己心机变得更深,包括他的做事风格,能传出去的,基本都是能见得光的。但那不是能见得光,而是一种更高明的阳谋之道……
“是有这回事,范纯仁临去河中府前,刻意来到我家,劝臣说服陛下。”
“说服什么?”
“他就是担心青苗法。”
“青苗法怎么了?”
“没、没什么,然后臣画了一朵花。”
“画花?”
“我没有说服他,他也没有说服我。无奈之下,我画了一朵花,问他,老范,你想画什么花。”
“老范?”赵顼哈哈大乐了,笑完再浮想这一声老范称呼后,一本正经的范纯仁表情,又哈哈大乐。
“他说要画一朵菊花,于是臣就画,却画了一朵牡丹。然而臣画功很差,画成了四不象的牡丹,然后又让臣的小妾将这朵牡丹补齐。”
“但你现在没有补。”赵顼也会意了,说。
“不是不补,关健是大家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