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30-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是什么事情?”方以智问道。
“自然是为了流民而来。”郑森道,“张献忠复叛之后,战乱又起。而如今朝廷已经无力再组织‘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了,甚至就连给给各路军队的军饷也出不起了。如此一来,官军就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了,官军一直奔走于流寇之事,屯田什么的早就荒废了,若不劫掠民间,这些官兵拿什么填饱肚子?而且,密之先生也应该明白,很多时候,流寇什么的到也不见得如何难对付,只是这流寇消灭之后,往往容易遍地诸侯。就像汉朝的黄巾,唐朝的黄巢,不过旋起旋灭。然而,此等流寇覆灭之后,天下却是遍地诸侯,朝廷之令,不能出京师半步。如今左良玉在湖北,据说残害百姓,比之张献忠犹有过之。于是湖北一带遍地流民……”
“原来阿森是为这些流民来的。”方以智道,“又是要送到台湾去吗?”
“只怕不是台湾,而是吕宋吧?”顾绛毕竟对郑森的事情了解的更多一些,便这样问道。
“确实是这样。”郑森点了点头,“宁人兄也知道,我们和西班牙人讲了和,西班牙人将原本属于华人的土地财富都退出来了。只是在此前,西班牙人已经把华人杀了大半,如今吕宋的华人人数少了很多,又和当地的土人发生了冲突。虽然如今他们手里也有了武器,但是当地土人人多势众,加上后面又有西班牙人支持,华人的情况不是太好。所以那边的华人就提出,希望能从中国再移民一批人过去,当然,这钱都是他们出的。这些人过去了,估计也是要给人家当佃户的。宁人兄和密之兄都知道,台湾的田地虽然不算肥沃,但是因为一年三熟,总的收成还是不错的。而吕宋那边的田地,却不像台湾,都是荒地,他们那里都是熟地,同样一年三熟甚至是四熟。这产量自然比台湾更好。到了那边,至少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了。
况且如今左良玉残害百姓,那些百姓都变成了流民。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唯能。若名,苟无恒产,则无恒心……’左良玉这是要将整个湖北的百姓都变成了无恒心之人了。呵呵,这样一来,还担心流寇没有人手吗?说不得什么时候,这些流民中就又会冒出一个张献忠,一个李自成出来。”
“所以,大木打算将这些人都卖到吕宋去?”方以智道,“这也不错,也算是和周公分封有相近之处了。下一步便是努力将西班牙人从吕宋排挤出去了吧?嗯,我记得以前你们家都是在江浙一带招揽流民,如今却要跑到湖北去招揽移民了吗?”
郑森喝了口茶,道:“若是还和以前一样等在江浙招揽流民,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流民们从湖北走到江南,一路上怕是要死不少人。而且说不得就会发生什么变故。二来呢,这些流民自己走到江南后,就算没死,怕也只剩下半口气了。必须要好好静养一段时间才能出海,否则,海上风高浪大,体弱者在船上很容易得病,怕是路上又要死掉不少了。而如果能直接在武昌让他们上船,直接运到松江,这一路上,就不太会死人了,然后到了松江,也不会饿的只剩下一口气,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和钱才能勉强补回来一点,然后坐海船的时候得病的,死掉的自然就更少。所以,无论是从救人上来算,还是从钱财上面来算都是直接在武昌那边来招揽流民更为方便。只是要在湖北干这事情,就必须要有官面上的人物的支持,尤其是必须得到左良玉那个害民贼的允许,要不然,这家伙能干出什么事情来,我还真不敢猜。”
“左良玉……”方以智摇了摇头,又道:“临侯先生(袁继贤)据说和他关系还不错。另外,他受过若谷先生的恩惠,若谷先生的公子,侯朝宗倒是正在此间,若是大木要走门路,本来倒是可以通过他的门路试试。只是前些日子侯朝宗和宁人因为见解不同争执了起来,怕是对大木你也有些成见。不过大木你先休息一两天,我安排个时间,组织一次文会,大木你也可以和侯公子见上一面。”
“如此便有劳密之兄了。”郑森回答说。
……
要说方以智的号召力还是不错的,第二摊,他就来告诉郑森,他在准备在两天后在碧峰山披雪洞组织一次文会,邀请了侯方域等人参加,当然,顾绛本来不想去,却还是却不过方以智的面子,同意去了。方以智也向郑森表示了希望他能调和一下顾绛和侯方域的关系的意思。
“多谢密之兄安排。”郑森向方以智道谢道,送走了方以智,他便打算去找顾绛。
“公子那里去?”李香君问道。
“自然是先去找找宁人兄。”郑森道,“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若是宁人兄不肯和解,那我找侯朝宗又有何用?况且,我和宁人更为熟悉,说服他也要更容易一些。”
“其实公子倒是不用太担心顾公子那边的态度。”李香君道。
“为什么?”郑森问道。
“顾公子心中极有主见,他若是认定了什么,别人说也没用。不过顾公子也知道公子如今要做的是救人的大好事,自然不会带累公子的。况且顾公子是何等聪明的人,既然答应了要出席文会,态度不问可知。”李香君回答道。
郑森听了,点了点头,又踱着步子在屋里赚了半圈,然后道:“你说的有理,只是宁人兄这人颇有傲骨,有时候脾气上来了,呵呵……万一侯公子在文会上有个什么挑衅的行为,我有些担心……况且,要宁人兄为了我委屈一下,我自然要先去和他打个招呼。”
“公子说的却是正理。”李香君微笑道。
郑森听了,也不再多说,只是微微一笑,便走出门去。
顾绛住着的地方距离郑森的小院并不远,出了院门,绕过一座假山,就可以看到一处池塘,池塘边绿柳掩映之处又有一个小院。顾绛便住在这里。
到了门口,却见顾绛的书童正等在这里。见郑森过来了,他便迎上来道:“郑公子,我家公子在里面等着你呢。”
郑森笑道:“倒是有劳你了。”便跟着这书童走进了小院,直接到了顾绛的书房里。
“大木,你不用多说,你的来意我全都知道。而且此时往小里说,那是为了救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要往大里说,这是为华夏开疆辟土,千秋之业。只要那侯方域不要太过分,我便不会和他计较。”顾绛一看到郑森,还不等他说话,便这样说道。
“宁人兄,其实也不必这样委屈。”郑森道,“若是他有礼貌,我们也就和他讲礼貌,若是他先无礼……他父亲虽然对左良玉有恩,但是这也不过是搭上左良玉的一条便道而已。真要在湖北招揽流民,还是少不了要给左良玉银子的。其实只要给左良玉银子,就算没有侯公子的引荐,左良玉还会把银子往外面推不成?走他的门路,其实不过是省些银子罢了。不过银子虽好,但如果要曲学阿之,却也不值得。”
顾绛听了,笑了起来,道:“有你这话,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过银子这样好的东西,还是能节省就节省……只是大木,这银子给了左良玉,让这人知道贩卖流民也能赚钱,只怕搞得不好,这人能弄出更多的流民出来卖钱的。这样一来,却是有点为虎作伥的感觉了。”
听了这话,郑森也叹了口气道:“这也是一个问题。当初我和我叔叔也提到过这事情。家叔说:‘老虎要吃人那是一定要吃的,不在于你如何。’我们不在湖北招募流民,左良玉也不见得不劫掠百姓,不把百姓变成流民了。相反,要是他知道了流民可以换钱,长远一点看,为了能持续不断地换钱,他反倒应该约束一下,不能对百姓任意杀戮,也不能一下子把太多的百姓都变成流民。”
顾绛点点头道:“这样想想倒也不错。只不过左良玉未必想得明白。另外,大木,这两天我看了一下虞山先生的批注,虞山先生的学问自然不是我能够比的,只是其中有些地方,他的解说似乎还是有些问题。你来看,这些地方,他的解说就建立在比附而不是推导的基础上,还有这一处,也是如此。不过这些问题都不算特别大,只是虞山先生的解说很多地方似乎太过温柔敦厚,我觉得反而是有所曲解……”
第二百零九章 士林(5)
碧峰山披雪洞是桐城附近的名胜,距离城市不远,而风景却很是不错,一直以来,也是桐城的文人雅士们喜欢去的地方。郑森和顾绛跟着方以智乘着马车出了城,没走多远就到了一处村庄。就见有一群人已经抬着几个轿子在路边等着了。原来这村里的人,大多都是方以智家里的佃户,方家在这村中还有一处小小的别院。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这个时代的人的营养状况普遍不好,所以五十多岁的人就已经是两鬓花白,显得很老了。)迎来上来。
方以智赶紧下了车,这老者便道:“听说公子要来,小老儿已经吩咐人连夜把别院都打扫好了,公子和列位公子都可以先进到别院里喝杯茶,然后再上山。”
“忠伯,有劳了。”方以智也回答道。
这处别院方以智也和郑森提到过。其实在这村子里,真真正正的是方家的产业,也就是这个别院,至于其他的佃农以及他们的土地,其实都不过是来归附他家的而已。
在我大明,士绅乃是特权阶级。当初明太祖定鼎的时候,给予了读书人一些特权,比如说,若是考上了功名,家中就可以有多少土地免除各种捐税。如果只是考了个秀才,那所得倒也有限。但是如果能中个举人甚至中一个进士,那能够得到的优惠就非常多了。明朝初年,太祖成祖那会儿,税负总的来说还算轻,但是到了后来正税之外的各种赋各种费却迅速的增加了起来,依照黄宗羲后来的研究,每一次为了降低百姓赋税压力的改革的结果都是赋税水平在短时回落之后,又迅速的上升到比原来的水平更高的位置上。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黄宗羲定律。郑森有时候甚至都会觉得,这简直就像是“任何试图增加一定范围内的负熵的做法,都将在更大范围内导致整体熵值的上升”的这一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导在社会领域的一个变形了。
随着赋税的增加,普通人家越来越难以承担这样的压力,于是一种奇怪的避税方式就产生了,那就是自耕农们带着自己的土地,以及自己一家,投身到那些中了举人,进士的人家的名下去,在法律意义上将土地,乃至自己全家都赠送给这些士大夫。以求得躲避税负。(其实就是改变向朝廷缴税为向士绅交租,只要租子比赋税低就行了。)而那些士绅当然也要大发慈悲的收容他们,将他们算作自己的的奴仆,让他们享受免税的待遇。在郑森上辈子看到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后,立刻就有人自己带着土地田产,自己跑来求着范进接受他们,让他们做他的奴仆,也就是这个原因。于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士绅和这些自耕农就完成了“双赢”,自耕农“心甘情愿”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士绅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片土地和财富,而朝廷也就失去了税源,但是原有的开支却是减不下来的,只好在还能收税的土地上,收取更高的赋税,然后就有更多的自耕农……如今这个村子里的长期佃户,其实都是这样的人。
“忠伯,山上可准备好了?”方以智上了轿子,却掀开轿帘,向在一边跟着的“忠伯”问道。
“回少爷的话,山上都准备好了。”“忠伯”赶忙低头回答道。
一行人就都上了轿子,进了村子,一直到村子东头,就远远看到了方家的那座别院,虽然不算太大,也算不上华丽,但是粉墙黛瓦依着山脚,掩映在绿柳桃花之中,却也极为雅致。
轿夫们把轿子抬进了前院,就赶忙退了出去。这一行人中虽然没有女子,(李香君扮成了书生,而环儿则扮成了书童)但是这里依旧不是他们这样的下等人能长呆着的地方。
几个人下了轿子,方以智道:“其他朋友还要一阵子才能来,我们且在这里喝些茶,等他们到了,再一起上山。其实本来清早上山,到山上观日出倒是另有一番味道。只是清晨山路上都是露水,极为湿滑,不少地方怕是坐不得肩舆,要自己下来走,颇为不便。所以还是在这里等等,休息一下比较好。”
郑森知道他所谓的不便指的是什么,其实无论是郑森还是顾绛或者是方以智自己,爬上这座算不得太高的山,其实都算不得什么,只有李香君裹了小脚,平底里走走倒也罢了,要爬山却是不能。
“多谢方公子体恤。”李香君也低声道谢。
在别院里略等了一下,就有人来报,说是归德侯公子并其他的几位公子都来了。几人赶忙迎了出去。却见几顶小轿已经远远的过来了,不一会儿就到了门口。轿子落了下来,几位身着儒服的年轻公子从轿子上下来。当先一人手持一柄湘妃竹的折扇,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却着实有一番浊世翩翩佳公子的味道。
“朝宗贤弟。”方以智迎上去道。
“密之兄。”那人也向方以智行礼道。
“朝宗,我这里有几位朋友,真要向你引见一下。”方以智便拉住了侯方域的手,向他介绍起了郑森等人。
“这是晋江郑大木,大木乃是虞山先生的门生,为人最是热忱,正是我辈中人。这位……”方以智望着一身儒服的李香君,一时却不知该如何说,倒是李香君主动一揖道:“江宁府李香,见过侯公子。”
侯方域听了这名字,眼光猛地一闪。他乃是在花丛中打惯了滚的,如何看不出李香君乃是女扮男装。如今听到了“李香”这个名字,自然知道,这就是前一段时间在“媚香楼”给自己吃了闭门羹的那个李香君了。不过他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只是还了一揖道:“郑兄弟,李兄弟,小可在南京时,就久仰二位之名!只可惜当时两位都不在,未能一见。今日一见二位,果然是人中龙凤,珠联璧合,幸会幸会!”
“弟等亦常闻先生之名,今日一见,幸何如哉。”郑森也道。他自然听出了“珠联璧合”里头的意思,而李香君则微微的低下头,轻轻的向着郑森这边横移了半步。
郑森也知道侯方域吃了李香君的闭门羹的事情,考虑到自己搅散了《桃花扇》里的传奇,再加上上辈子看的那些争风吃醋的低智商电视剧的影响,倒是很想看看侯方域见了李香君之后,有没有什么精。虫上脑的表现。但如今看来,这人对此似乎一点芥蒂都没有的样子,到让他隐隐的有些意外
这其实并不奇怪,其实在这种在花丛中打惯了滚的人,见过的美女多了,哪有那么容易一见钟情的?在他看来李香君多半也只是一件很让人赏心悦目的玩意儿罢了。相比之下,郑森是东林领袖钱谦益的弟子,家里又是有钱有兵。为了这么一个女子和他交恶,实在是并不值得。甚至于,对于他来说,此前和顾绛的争论,乃至关系紧张,其实也未必不是获得声望的一种办法。因为虽然他和方以智都算是“复社四公子”之一,但如今方以智因为上血书为父辨冤,以及学术上的成就而获得了更大的名气,而他却还只是以文笔和所谓的“操节”出名。但侯方域也知道,这种名声和方以智的孝行之名,学问之名一比,都不过是虚名而已,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甚至就是年纪比他小不少的郑森,靠着所谓的“实学”,也被视为是将来的一代学宗。单就这个期待,就不是他侯方域能够企及的了。
本来侯方域和顾绛唱对台戏,不过是为了养出点“有学”之名。他知道,凭着自己的天资学问,想要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一代学宗,几乎没这个可能,况且他的志向也不在这里。通过和公认的有学养的人辩论,对他的学说进行指责,这也是出名的办法之一。而且破坏本来就比建设容易,更何况他们的那学说还没有完全建构好呢。
不想,顾绛却是个很有些古板的人,在学问上异常的认真,但他并不是个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家伙。侯方域的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这种故意扭曲学问的做法,顾绛当然也察觉得到,而这种察觉自然让他愤怒不已,于是两个人就杠上了。不过侯方域比顾绛明白得多。老实说,他对郑森、方以智、顾绛他们的那门学问并没有真正的痛恨,所以自然也不会因为在学术上郑森方以智是天然的会站在顾绛这边而向他们挑衅。毕竟,和顾绛不同,这两人都更有背景,也更有力量,无缘无故的得罪他们,完全就没有必要。
“大木,李公子,这位是昆山王公子,这位是铜陵赵公子,这位是……”方以智又一个一个的向郑森他们介绍其他的几位公子。
厮见完毕,方以智便向侯方域道:“朝宗,你看我们是先进来在喝杯茶呢,还是直接就上山去?”
侯方域抬头看了看山,笑道:“自然是上山,山上的泉水烹茶,却不比你这里的水好?谁要在这里喝什么茶?”
于是方以智便又叫来了忠伯,吩咐了一声,不一会儿,就有一群农夫抬着十来副肩舆过来了。方以智便和其他人上了肩舆,回去头来,却见郑森和顾绛并没有坐上去,他知道,顾绛多多少少的有点恐高,爬山的时候,本来就有不少路在崖壁边上,坐在晃悠悠的肩舆上就越发让人头晕,所以顾绛上山总是习惯自己走的,他便向郑森道:“大木,你怎么不上去?”
“出门登高,我还是喜欢自己爬上去。而且宁人兄也不上肩舆,我正好和他一起,一边走一边说说话。”郑森笑道。
“也罢,随便你了。不过你们要是落在后头了,我们可不等你们。”方以智道。
第二百一十章 士林(6)
这个时候旅游业并不像后世那样已经是能赚大钱的行业,山上的路自然也比不得后世,翠峰山上的路大部分都属于鲁迅先生先生所说的“走的人多了”就自然出现的那种,还有一些路甚至可能是走的动物多了就出现了的那种,只在极少数的,很有些陡峭的地方,才有人工在岩石上凿出来的一些又窄又浅的台阶。而且因为走的人少,台阶上还长满了青苔,显得格外的湿滑。
一行人沿着山路慢慢向前,进到了一处山谷中。然后又沿着一条清澈的溪水向着上游走了一段,就听到远处传来了隐隐的轰鸣声,远远地听去,就像战舰上24磅火炮的低沉的炮声。
郑森知道,快要到地方了,这声音大概是披雪瀑布发出的声音,前天难得的下了一场雨,想来这瀑布应该变得壮观了不少。
“一会儿他们多半又要吟诗的,不知道公子准备好了没有。”李香君坐在肩舆上笑盈盈的对郑森说。她知道,郑森不是不能写诗,考上了秀才的人,无论如何,试帖诗还是会写的,只是郑森的才华并不体现在诗歌上,或者说,郑森的心思根本就没放在诗歌上,所以写出来的诗歌,不要说和方以智他们比,就算,嗯,就算是和旧馆的那些姐妹比,也算不得出色,不过是能押韵,能合平仄罢了。
“准备个什么。”郑森笑道,“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我?便是准备了,其实和没准备也没太大差别。好在我酒量不错,总有办法应付的。”
听了这话,李香君顿时笑得花枝乱颤。李香君知道郑森的意思是做好了罚酒的准备了。依着秀才们文会的规矩,一般要作诗的话,常常会点起一根线香,用来限定时间,若是到了时候诗还写不出来,那自然是“依罚金谷酒数”了。不过我大明虽然已经有了烧酒,但是秀才们的酒量却普遍有限,而且秀才们又不是讲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泊梁山的好汉爷,用的酒具一般来说倒也小巧,若是用烧酒,那多数时候用的酒具就不过是两三钱的梅花盏而已。郑森在穿越的时候,却似乎是把上辈子的酒量一起带过来了。想当初,他可是在酒桌上放倒过俄罗斯专家的人物,就算对上智深长老,也不是不能比一比,对付罚酒什么的自然是不在话下。
两人说笑之间,脚下的路却又转了个弯,于是一条雪白的瀑布就出现在几个人的眼前。瀑布不算高大,但却显得很是秀气。肩舆继续向前,一直到距离瀑布很近的一处平旷之处才停下来。秀才们纷纷从肩舆上下来,而这处地方也早就有人摆好了座椅,以及各色的果品和瓜子什么的。
方以智从肩舆上下来,活动了一下手脚,却对郑森道:“大木,你可注意到这瀑布有什么特别之处?”
郑森听了,便携了李香君走过去道:“却是不知。还等密之兄指点。”
“你看那里。”方以智用手指着瀑布旁边道,“看到那边了吗?那里有个洞。”
郑森细细看看,在瀑布旁边背阴的地方确实是有个洞口。
“那就是披雪洞。”方以智道,“若是夏天来,这洞口不阴常雨,盛夏犹雪,却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不过如今来,山花正盛,却也是别有风味。”
“不错,上次小弟来的时候,正是盛夏,的确和密之兄说的一样。如今春天里来,一路上山花烂漫,却又是一番美景。”郑森还没有答话,侯方域却摇着扇子走了过来,对方以智说。接着他又向郑森一揖道:“大木兄弟是第一次来这里吧?这里的山泉,用以烹茶,虽然比不得龙井,却也很是不错。也算的是一绝了。”
郑森见侯方域似乎毫无要来找场子什么的意思,自然也不会有意去找他的麻烦,两人便攀谈起来,当然,谈来谈去,无非是骂朝中有奸臣,而且翻过来覆过去的也就是骂他们是阉党余孽。自打八千女鬼被灭了之后,只要是和东林不对付的,东林党人骂他们的时候,几乎就只有一个骂法,那就是:你是阉党余孽。
不过他骂的人倒还真能算是奸佞,(话说如今大明的朝廷上,还有几个不是奸佞的?)而且也确实是阉党余孽。侯方域在痛骂的正是当今的首辅薛国观。郑森当然知道侯方域痛骂此人的原因,侯方域的老爹侯徇因为得罪了温体仁和薛国观被关进了监狱,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侯方域四出奔走,一来是为自己养望,二来也有联络力量,帮自己老爹脱身的意思。
“唉,好不容易,去了温体仁这奸贼,不想又上了薛国观这奸贼!”侯方域痛心疾首的道,“我等正道,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其实薛国观也不难对付。”郑森突然道,“就像当初温体仁,看着地位何等巩固,还不是一朝瓦解?我听说因为内阁理财无方,使得国用日蹙,薛国观为了救急,便鼓动圣上向天下勋贵捐助朝廷,逼迫之下,吓死了武清侯,甚至弄出了孝定太后冥责之事,令天子受不孝之责。出了这样的事情,天子哪里还会继续信赖他?我又听说,天子知道奸党的官员多有贪贿,尝以此问薛国观内阁何以不能治。薛国观却道:‘此非内阁无能,实在是厂卫无能,若是厂卫得力,安能有如此之事?’此言一出,天子自然不喜。朝宗先生,您想,天子问此事于内阁,是信任内阁而不欲使厂卫随意参与其事,以免内宦权大。那薛国观却不但不能为天子分忧,反而诿过于厂卫。是不得于天子,并不得于内宦。只不过前些时间天子过于信重此人,加上朝中少有正人,所以彼尚尸居余气而不自知耳。如今之时,只要有一正人,上书弹劾此奸,则此奸之罢黜,可计日而待。待到此奸倒台之时,那些蒙冤被害的正人君子自然能重新回到朝廷。”
侯方域听了,吃了一惊。他原本知道郑森颇有背。景,能量很大。而且此前他去找张溥商量的时候,张溥也让他好好结交郑森。不过侯方域还是没想到,郑森居然能对数千里外的京师中的动静如此清楚。
“大木你说的可都是真的?”侯方域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小弟家里在京师也有些生意。”郑森却缓缓说道,“京师中的一些外戚勋贵也参股其中,所以小弟能听到一些传言。至于是不是真的,小弟却也不敢肯定。不过小弟觉得,此事倒是值得一试。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奸佞当道,祸国殃民之时,仁人志士,便是没有机会,也当鸣之不已,况如今还有这样的可能呢?”
事实上,郑森说的这些,不过是原先的历史上的记录,而且那些发生了的事情,比如吓死了李国瑞,孝定太后在阴间发怒之类的谣言也是在这一时空中得到了验证,所以郑森判断,这段历史应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侯方域听了,赶忙向郑森深深一揖道:“谨受教!若是能就此救出家父,方域自当结草衔环以报。”
郑森也赶忙还礼道:“我等皆是出身东林。自当勠力同心,一扫奸氛。何必如此?近来小弟听说朝宗先生和宁人兄因为小弟的《物种起源》,有了些争执误会。郑森想,这定然是因为郑森学养不足,有些地方写得不够清楚,才弄出了这等误会。好在家师也看了这书,且又加以斧正。匡正了这书中很多的错漏。小弟也将家师斧正后的书带来了,朝宗先生要是有兴趣,也可以看一看,说不定就没有误会了。”
侯方域也知道,郑森抛出的这个消息对于自己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说对自己绝对是有大恩。如今郑森提出“误会”的事情,他要是不赶紧跟着把这个误会消除掉,那只怕就要被人说是忘恩负义了。况且他的本意也不在学术,而且为此向郑森低头,也不会有损他的声望。同时他也知道,学术上的声望对于郑森的重要性,所以他赶忙道:“此事全是我自己性子太急,没有细细研究,就胡说八道。这些日子我又细细的研究了一番,确实是微言深意,令人佩服。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向大木好好学学。”
“其实大木如今有一件为难的事情,朝宗贤弟倒是正好能帮得上忙。”方以智恰到好处的插了一句。
“不知何事,但有能效力之处,方域安敢推辞?”侯方域赶紧说。
方以智便将郑森打算招募流民开荒之事对侯方域说了。又道:“朝宗,张献忠祸乱地方,害的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偏偏又没有赈济的钱粮,难道真的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百姓饿死?况且百姓失了产业,便失了恒心,就容易为流寇所用。大木招揽流民开荒,也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是他在湖北并无太多门路,所以需要朝宗贤弟帮个忙。”
第二百一十一章 梼杌(1)
安江号的船头轻轻地推开江水,逆着长江继续上行。晨风吹来,将白色的风帆吹得鼓鼓的,也吹动了站在船尾的郑森身上的青衫。这时候东方的天空虽然已经显出一抹绯红,只是太阳也还没有出来,虽然已经是阳春三月,但这时候正是小冰河时期,清晨的时候依旧很有些冷。
“公子在看什么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