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30-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黄台吉还是调了一些其他旗的人来辅助他的,比如正蓝旗的博和托就带着几个牛录跟着他过来了。
若是依照多铎以前的脾气,见到尚可喜之后,多半是要狠狠的教训教训他的。不过在吃过郑家军的亏之后,听说尚可喜对上他们,一样束手束脚,吃了不少亏,心中倒是隐隐的有点高兴。不过他很快就遏制住了这样的不应该的情绪,对前来迎接的尚可喜道:“智顺王不必多礼,如今军情紧急,智顺王还是和本王讲讲军情吧。”
尚可喜赶忙将多铎让进大堂里,两人坐下后,尚可喜便将模范军每每趁夜用小船越过河岸的监视,袭击后方的村庄的情况给多铎讲了讲,又道:“前几日接到圣旨,皇上指点奴才,将小庄子并成大庄,以增强防御。我就遵旨行事,如今袭击少了不少,更是在没有庄子被海寇打开,男女皆为杀戮的事情了。不过就在昨晚,却又发生了一次特别的袭击。也是晚上,那些海寇,用一种大号的火箭,从大庄子的围墙外面射进来纵火。虽然我们也早有准备,水呀、桶呀都准备好了,但那火却格外的邪门,普通的火,用水一浇,自然就灭了。这种火,用水一浇,火苗还一下子就冒起老高,甚至这火还能在水面上继续烧,顺着水流动。加上这火烧出来的黑烟格外的厉害,一般人吸个两三口,就会局的胸闷气喘。所以这火烧起来之后,烧死的人算起来比前小庄子受袭击的时候好像还多了点。”
多铎听了皱起了眉头,他想了一想道:“本王觉得,一味地等着他们来打我们可不行。其实海寇最为犀利的,不过是火器而已。夜间看东西看不远,到了晚上,他们的枪炮都不顶事了。我们其实也可以组织一些骑兵队,用于伏击那些海寇,并且增援被袭击的村子。只要我们能抓住他们几次,就能压倒他们。这一点智顺王想来也明白。不过本王来之前,智顺王手里的兵马有限,玩不起这样的战法。本王又带了些兵马来,都是身经百战的诸申勇士。等到晚上派出去,一定能给他们一个好看的。嗯,智顺王,不知道这城塞建得如何了?”
尚可喜赶忙回答道:“豫亲王,城寨倒还顺利,再有一两个月就差不多了,只不过就算修好了,火炮晚上不好用,还是容易被他们趁着夜晚混过去。所以我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这大辽河上再拉起几道铁链。让船只无法过去。若是没有船只帮助,他们要袭扰我们却也不容易。”
多铎听了,也点点头道:“这却也是个好办法!可以试试。嗯,再和本王说说对面的防御吧?”
尚可喜便又讲起了他发现的对面的防御状况。
“那个铁丝拒马怎么样?”多铎又问道。
“豫亲王,这个我就实在不太清楚了。”尚可喜道,“皇上不让我出击的。不过这东西到底怎么样总要打一下才知道。”
多多点了点头。
……
“快点!”随着一声怒喝,一支皮鞭狠狠的落在了李泰的背上,李泰浑身一哆嗦,差点就倒在了地上。不过他知道,无论怎么样他是觉不能倒下的。一旦倒下了,迎接他的很可能就是当头一刀。那些督战的白甲,杀死一个像他这样的包衣奴才,简直比杀掉一只蚂蚁都简单。他亲眼看见一个和他一样在推盾车的包衣倒在了路上,旁边的白甲兵见了,便直接上前,一刀便将那人刺死了。于是他努力的推着这个巨大而沉重的盾车。
盾车距离敌军的工事还远就开始陆陆续续的遭遇了城堡方面的炮击,炮弹呼啸着将盾车打了个稀烂。但是更多的盾车依旧在前进。他们要面对的威胁还不仅仅是对面的大炮,有的时候,地下面也会突然发生爆炸,将盾车的轮子炸个稀烂,很快,大部分的盾车都成了废物。
李泰运气不错,他所在的盾车一直都没有被大炮击中。很快他们就开始接近第一道壕沟。盾车在这道壕沟前面不得不停了下来,一队队的包衣,从盾车后面钻出来,将装满了沙土的袋子纷纷抛进战壕,很快这个并不算太深的壕沟中就弄出可以让盾车前进的道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不少盾车被大炮击中,但毕竟,这条壕沟再也挡不住他们了。而那些神秘的铁丝拒马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
第五百三十二章 铁壁(4)
事实上,如果牛庄堡的火炮全线开火的话,那些盾车肯定是没法推进到这样的距离的。只不过黄昭觉得自己要留一手,不能让清军完全知道自己这里的火力配备,因此只允许使用缴获的火炮开火。
随着清军的盾车的继续接近,缴获的那十多门弗朗机炮也开始开火了。
如果在较远的距离上,弗朗机炮的威力相当有限,很难对盾车造成多大的损伤。但是如今距离近了,即使是弗朗机炮,也能对盾车造成相当的杀伤了。只是弗朗机炮的炮弹还是偏小。很多时候,虽然击穿了盾车,却也只能在上面开出一个洞而已。若是那后面有人,挨上这一下,那人自然是死路一条。但是其他人却并不会受到多大的伤害,而这辆盾车,虽然前面有了一个洞,但却依旧可以推着前进。不像红夷大炮,若是命中了,整个盾车都会被打碎,乱飞的碎片,也会打翻一大排人。
李泰继续推着盾车前进,期间一枚弗朗机炮的小炮弹击穿了他推着的这辆盾车,炮弹先是穿透了前面的木板,然后又击穿了贴在后面的那层棉被,将不少的棉絮抛在空中,不过穿过来的炮弹却并没能击中谁。李泰也就继续推着盾车向前,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响,盾车猛地向着右边一歪,就翻倒在地。李泰也被带得失去了平衡,栽倒在地上。好在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白甲兵上来杀他了,因为他们距离那道铁丝拒马不过十多步了,那些清兵们也顾不得他了,都挥舞着武器冲了上去。
依据他们的想法,这铁丝网的铁丝并没有多粗,应该几刀就能砍开,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真要砍却并不容易。首先是要面对对面的火力。就在蛇腹铁丝网后面不远就是一道胸墙,后面都是模范军的战士。他们手中的枪支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的铁丝网区域。要砍开铁丝网,首先就要面对他们的火力。一群清兵扑上去,还没来得及挥刀劈砍那些铁丝网,就被模范军们一个齐射打倒在地。不过前装燧发枪装弹很花时间,所以这一批清军的死亡,倒是为他们后面的清军赢得了时间。他们冲上来,挥动长刀劈了过去,却发现这些铁丝网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砍断。因为蛇腹铁丝网并不是用铁丝在木桩子之间交错拉出来的,而是一圈一圈的。它的形状是靠自身的弹性来维持的,所以当刀砍上来的时候,那些铁丝却是可以滑动,根本就不受力,因此,也就很难砍断。但若是要往里面硬钻,又会被上面的刺勾住。
所以这些清兵们练练挥动长刀,砍了好几刀,却都砍不开这些铁丝网,而这时候,对面的模范军却也已经装好了子弹,又打出了一轮齐射。便将这些在铁丝网前面束手无策的清兵打倒了一片。接着已经换好了霰弹的红夷大炮和弗朗机炮一起开火,又打倒了不少的清兵。
“让勇士们退回来吧!”多铎放下望远镜道,“那个拒马我们今天是冲不过去的。”
于是铜锣声响了起来,还没死的那些清兵立刻掉头就跑。模范军的火炮进行了火力追击,又打死了一些清军,但是还是有一些清军退了回去。
……
这一战,清军投入的人数并不多,所以伤亡数并不高,不过要看伤亡比例的话,却相当的高。清军这次进攻,投入了二十辆盾车,连推盾车的包衣在内,一共投入了一千人,其中满八旗一百人,蒙古八旗一百人,其他都是汉人或是朝鲜人包衣。结果包衣死了近三百,而两百蒙满八旗,则损失了一百六十人,其中冲到了铁丝网前面的,活着回来的只有三个。
不过这次进攻,也让清军对模范军的铁丝网的厉害有了真正的了解。为了对付这种新玩意儿,多铎甚至让旗里的铁匠依照那些活着回来的士兵的描述,打造了一段铁丝网,然后开始认真的研究如何对付这东西。如今,多铎带着一群军官正在围着这一段铁丝网认真的研究。
“这东西只有几处用粗木桩子固定着。其他的地方都是靠着自己的弹性撑着的。刀砍过来,这铁丝便滑开了。你们看,刚才俄尔齐砍了好几刀,却都没能砍断这些铁丝。俄尔齐的刀法,大家都是知道的,就连他都没法一下子砍开这铁丝网。大家有什么对付这东西的办法没有?”多铎对其他人说道。
“王爷。”一个军官回答道,“奴才觉得,既然砍不断,我们能不能架木板在上面,然后从木板上过去?”
“这怕不行吧?”尚可喜摇着头道,“这东西是软的,木板在上面放不稳的。”
“若是能把这东西压在地上,那不是正好吗?”多铎道。
“王爷说的是。”尚可喜道,“只是我觉得还是要试试才好。”
多铎点点头表示赞同,他也知道,很多时候,想想觉得不错的办法,实际用起来却并不好用。所以还是要试试才行。
很快,便有士兵搬过来一块门板。他们将门板往铁丝网上一架,刚一松手,这门板就向着一边一滑,然后就竖着掉了下去。几个士兵又手忙脚乱的将门板拉出来,重新架上去,然后小心地松了手,这一次门板倒是压在了铁丝网上,没有再掉下来。一个士兵冲过来,一脚踩上门板,然后脚上一歪,一滑,顿时就失去了平衡,跌倒在铁丝网上。还好这山寨的铁丝网上面并没有倒刺,要不然,这个士兵就免不了要受伤。
多铎看了,只是摇头。这还是在没有敌军干扰的情况下,若是真到了战场上,敌军的炮弹枪子到处乱飞的,想要靠这种方式越过铁丝网?多铎觉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爷,奴才觉得,这铁丝网是用熟铁做成的。要说结实,其实有限。若是放在砧板上,一刀上去,轻松地就可以砍断。如今奴才砍不断它只是因为这东西悬空,砍上去全无受力之处。奴才想,咱们能不能做一把大剪刀。用剪刀来剪断这东西。若是剪得断,只要剪断几处,就可以拉开一个口子,然后就好说了。”又一个军官道。
多铎听了,点了点头道:“俄尔齐的这个主意我觉得说不定就能行,嗯,俄尔齐,你去和铁匠商量一下,看看做个什么样的大剪刀比较好用。做好了,本王重重有赏!”
那俄尔齐赶忙下拜道:“多谢王爷!”
第五百三十三章 谁家朝廷
就在多铎为铁丝网大伤脑筋的时候,他的哥哥多尔衮此时也在为进攻平阳(今临汾)而苦恼。自出兵之后,多尔衮一路打来,似乎又一次回到了当年入关,无往而不利的状态。沿路的明军(比如大同的姜瓖)要么躲在城中闭门不出,坐视清军掳掠;要么干脆连守城都不敢,直接带着军队出城,说是要去迎击建胬,出了城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总之,多尔衮等人如入无人之境。唯一的问题是大同一代他们来的次数多了些,如今这些地方能抢到的东西却也少了很多。以前破了关,随便到一个村子里,都有不少的人口、财物可供掠夺。而如今,大部分的村庄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偶尔有些村庄还残存着,这类村庄一般也都是些远离大路而靠近山脉的穷苦村子,村子里的人口很少,而且因为大同多次被入寇,村民们也大多很警觉,一发现不对,他们往往就拿上自己不多的那点家当,一溜烟的躲进了山里。显然,多尔衮的人是没办法,也没时间和他们在深山老林里面去玩躲猫猫的。所以虽然军事上相当顺利,但是所得却相当有限。
多尔衮便将攻击的目标转向了一些较小的县城。清军一路奔走千里而来,自然没法携带攻城的火炮。所以一些坚固的大城,多尔衮他们是不会去打的。比如姜瓖把守的大同,就算能打下来,多半也是损失惨重,得不偿失。但是一些县城就不同了,城墙本来就没多高,守军又多是废物,而且人数往往也很少。一般来说,只要只要抬上几具云梯,我大清的八旗勇士们只要一个冲锋,就能拿下一座县城。只是这些县城,这两年来,也不是第一次被洗劫了。我大清、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各路有名气,没名气的流寇,还有我大明官军,都不止一次的在这里劫掠过,结果,这些县城中虽然也抢到了一些东西,但是所得还是有限,比起前几次入关,还是差了很多。
这样的局面,多尔衮自然觉得不满意。而跟随着他们一起入关的蒙古人也觉得抢得太少。多尔衮自然知道,要想抢到东西,便需要继续往南。于是便带着大军南下,直逼朔州。
多尔衮忙于抢劫,这使得吴三桂得以提前了相当的时间知道了清军入寇的消息。此时他的大炮已经到位了,但是对潼关的攻击依旧不顺利。潼关的城池坚固,炮击了许多日,也只打开一两个缺口,却又被顺军很快就重新填好了。不过吴三桂也感觉到顺军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有所下降。他觉得,自己再坚持几天,应该就能拿下潼关了。而多尔衮却还远,吴三桂觉得,先拿下潼关,然后再依托潼关来自保似乎更好一些。
但是就在吴三桂打算向潼关发起总攻的时候,顺军的潼关守将却派人前来联络吴三桂,说是若是吴三桂能给他们一条出路,他们就愿意献城投降。
吴三桂听了,却很是怀疑,很担心这是顺军的缓兵之计。但依旧派出人员和潼关的守将田建秀相联络。派出的使者回来后表示,他见到的闯军将官多面有饥色。吴三桂对田建秀想要投降便又信了一两分。但吴三桂却并不因此放松,反而加紧了攻击。
又过了一天,吴三桂得到郑家的传信,说是几天前郑森率领两万大军已经逼近到了襄阳城下,并在和顺军的野战中获胜。如今顺军退入襄阳,郑森的大军正在准备攻城。
“看来李闯的局面不妙,难怪田建秀起了心思。”吴三桂想道,对于郑森在襄阳城外的野战中击败李自成的军队的消息,吴三桂并不怀疑。在和模范军进行过一些合作演练之后,他对模范军的野战能力非常有信心。吴三桂甚至在私下里和自己的弟弟说:“郑家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当今天下,包括建胬,也没有任何军队能与之匹敌,甚至于就是古时候传说中的那些强军,也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卓绝千古。只是太花钱,而且,对粮秣辎重要求太高。也就他们郑家养得起这样的兵,换了我们,把自己饿死都养不起多少。可是安平王他们家,开疆辟土,如今又自建体制,听说这一切全是安平王世子弄出来的。三辅,我觉得呀,这世子可不仅仅是名将之才,甚至也不是宰相之才了!”
“不知道世子对吴某还有什么交代没有?”吴三桂笑嘻嘻的向那个信使问道。
“世子想要告知将军的事情,尽在书信之中。”那个信使也彬彬有礼的回答道。
吴三桂送走了信使,便将自己手下的将领都召了过来,共同研究如今的局面。
“世子的信件中,又一次提到了建胬的入寇。”吴三桂道,“如今世子在襄阳与李自成决战,一时间也拿不出兵力来抵抗建胬。世子担心建胬与流寇夹击我军,所以希望我军能尽快解决潼关之敌,然后移师北上,据守住风陵渡,以防止建胬渡河。并同意上书朝廷,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军饷。说到建胬荼毒地方,伤害百姓,世子的担忧溢于文字。如今田建秀也派人来,想要投降。我觉得田建秀的意思倒应该是真的。所以本帅想要接受他的投降,然后转兵北上,赶在建胬之前,去临汾挡住建胬。你们觉得我们这样做可行否?”
下面的将领们便纷纷议论了起来,一人道:“大帅。田建秀是李闯的嫡系,颇为狡猾,只怕不可信。况且,我军就算拿下了潼关,这一路上我军不断作战,也早就疲惫之极了,又哪里还有余力北上去抵挡建胬?大帅只怕是把我们也当成了模范军了吧?”
吴三桂望过去,却见是手下的副将夏登仕。便问道:“那我们就坐视建胬掳掠了?”
“大帅,这不是我们坐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帅,这段时间以来,朝廷给我们的军饷和物资都很充足,兵仗器械都是精品,我军的实力颇有增长。比起流寇,我军即使做不到以一当十,以一挡三,甚至以一当五却也是做得到的。但是对上八旗兵,也能如此吗?况且安平王世子也只是希望我军能守住风陵渡,不让敌军渡河而已。”夏登仕回答道。
下面的其他军将们也都纷纷表示支持。吴三桂暗暗地在心中摇了摇头,四下望望,却见总兵何进忠。何进忠是吴三桂的嫡系,作战勇猛,颇受吴三桂的青睐。吴三桂见大家都在说话,唯独何进忠不说话,便问道:“何总兵,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何进忠却道:“这里面的事情太复杂,我老何搞不太清楚。不过大帅说要怎么打,我老何绝无二话!”
吴三桂点点头道:“诸君可知道我们关宁军如今和祖帅那会儿有什么区别?”
大家都摇了摇头。吴三桂道:“要说区别,这区别却是海了去了。首先,祖帅那会儿,辽东在我们手里,锦州、宁远一带,良田万顷,都是我关宁军的产业。在那些农田上耕作的人,都是我关宁军的军户。正是有着这样的基业,祖帅那会儿,大家的日子都过得不错。老实说,就算没有朝廷的军饷,只要不打仗,我们也能过好日子。而且若是有一天,天下有什么变故,这块土地也未必不能是我们的关中河北。但是如今……如今山海关那一块才多点田地?而且这些田地和锦州一比,又差了太多。如今我们关宁军,已经是没法养活自己的了。更不要说是其他的想法了。”
说到这里,吴三桂停顿了一下,又道:“诸君可知道如今我们在给谁打仗?”
“我们自然是在给朝廷打仗了。”夏登仕回答道。
吴三桂却摇了摇头。
何进忠便开口道:“我们关宁军自然是在为我们自己打仗。”
吴三桂点点头道:“这话我爱听。我们关宁军自然是为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富贵打仗。如今,我们想要的富贵从哪里来?”
不等大家回答,吴三桂便接着说道:“祖帅那会儿,我们关宁军处在朝廷和建胬之间。朝廷不敢不给我们富贵。不过如今,你们觉得如今的朝廷和祖帅那时候的朝廷有甚么不一样吗?”
大家都不做声。
“如今的朝廷……”吴三桂摇摇头道,“相比先帝那时候,如今的朝廷倒有点像是……总之,如今的朝廷要钱有钱,要军有军。你们觉得这乱世还能持续多久?我等的富贵还能从哪里来?”
“这……”众人想了好一会儿,最后副将杨溃按笏В┙醯茫颐枪啬母还螅故侵荒艽尤缃竦恼飧龀⒗础!
“那么如今的这个朝廷,到底是谁家的朝廷呢?”吴三桂又紧接着问道。
第五百三十四章 谁家朝廷(2)
这句话就问得非常的露骨了,大家都变了脸色,不敢接话。
吴三桂却笑笑道:“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如今和过去不一样了。早两年的朝廷,已经渐渐地指挥不动天下的军镇了,为什么?因为朝廷没钱!但如今的朝廷呢?你看左良玉,朝廷让他解甲归田,他就真的只能解甲归田了。为什么?因为如今的朝廷又有钱,又有兵。可是这钱,这兵,其实都是哪里来的?所以说,如今的大明朝,还是那个大明朝吗?如今,说起来是大明中兴……可就是光武中兴,兴起来的还是以前的那个大汉吗?”
“大帅……”何进忠道,“您的意思是,如今您打算前出到临汾,是为了向新……新圣人表个忠心?”
何进忠原本想说新的天子,但是又觉得这意思似乎不对,便又变出了这么个新圣人来了。
“说的是。”吴三桂到也不否认,“如今我们关宁军地盘太小,光靠自己是不行的,不归附于朝廷,还能如何?左良玉把手下的兵当做猪娃买了,换了不少钱,还有一个岛,据说盛产铜矿,如今他们家老老实实的当富家翁去了。只是某家却还没有老到只想当个富家翁,还想要奔个更大的前程。而且左良玉倒是自己去当富家翁,可他麾下的将官们呢?一部分去模范军的学校学习,学完了再出来任用。呵呵,模范军自成体系,他们直接去当军官,谁能服他们?去学习,我听说至少要学两年到三年。如今这天下的局面,两三年后,谁知道又是怎样一副样子?另一部分,便转到各地,当个镇守地方的小官,上面有文官压着,靠着几个死钱过日子。还有一些干脆跟着左良玉,去当岛主。就算某家真的想要弄个大岛,去海外称王,诸君如今也才刚刚做到总兵副将,难道就想着要和某家去南洋当岛主?”
这话却让大家都笑了起来。吴三桂却又说道:“要说风陵渡确实是个好地方,依靠着黄河天险,只要我们提前将渡口上的渡船收集起来,那些建胬还能插上翅膀飞过来不成?只是若是诸位是那多尔衮,你们会往风陵渡这边过来?况且,你们觉得这入寇的建胬有多强的攻坚的本事呢?”
“建胬攻坚全靠围困。”何进忠道,“比如当年大凌河,锦州,都是靠长期围困,一直围到城里没粮食了才能拿下。如今他们占据了锦州,有了自己铸造大炮的本事。只是末将觉得,敌军远行数千里,是不可能带着大炮的。若是带着大炮,他们现在只怕还在蒙古那里呢。若是没有大炮,建胬的攻坚的本事,和大凌河那会儿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吴三桂赞道:“何总兵说得好,我们也许野战打不过建胬,但是若是说守城,只要那座城池稍微像样点,再加上有足够的粮食,那就绝不是建胬短时间能攻下来的。建胬远来,也无法长期围困我们。所以,我觉得我们若是现在能结束潼关之战,大可挥军北上,占据平阳,以抵抗建胬。平阳山河环绕,易守难攻,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州治所在,是一座大城,可以容纳不少兵马。我军若是抢先占据了这座城池,建胬便不能继续南下,算起了也是更大的功劳。风险其实也不大。”
“大帅,那我们为什么不再向前一点,直接到太原去?”夏登仕又问道。
“到太原去,路要多不少,我们未必就一定能抢到建胬前面。而且,我们真的到了太原,那多尔衮就真的抢不到多少东西了。那他可真的要和我们拼命的。而且,诸位,一般来说,入寇的建胬什么时候战斗力最弱?”
“应该是抢足了东西,开始撤退的时候吧?”何进忠道,“那时候,他们一个个都急着回去,谁还想打仗?历次建胬入寇,我大明的军队也都是在敌军撤退的时候才能跟在后面,我大明和建胬作战,获得的斩首,很多都是在这个时候得到的。”
吴三桂点点头道:“我们若是在太原堵住建胬,建胬抢不到太多东西,就算最后要撤走,带的东西不多,能动用的后卫力量就更强,我们若是跟出去,被他们反打一家伙的可能性倒是更大。所以,我觉得,平阳相对来说,更好一些。你们看如何?”
……
不过田建秀却不知怎么的突然又犹豫了起来,又拖了两日才带着手下四千来人投了降。吴三桂细细查看了一下田建秀的兵,见田建秀的兵大多是真的好些天没吃饱了,再一问,才知道,田建秀的兵已经断粮了好几天了。田建秀投降后,吴三桂留下两千人守住潼关,又将田建秀手下的兵打散了,大多充当辅兵。然后便带着大军,一路向北,一直到了平阳。却说平阳城在前一段时间也曾经被李自成拿下过,那平阳知府原本想要抹脖子,但又怕疼,想要上吊,却又担心死后舌头伸出来,颇为不美,最后犹豫间便被李自成抓到了,然后,便毫不犹豫的投降了李自成。然后被李自成继续留用。可没想到李自成不中用,打下了北京没多久便被赶了出来。李自成一败,这位知府大人立刻又反正,只是朝廷虽然宽赦了像姜瓖这样的有兵的军头,但对于附逆的文官,却并没有这样的既往不咎。这为知府虽然反正了,但却还是被革了职,而他的位子便落到了马士英的妹夫杨文骢的手里。
杨文骢是举人出身,本来并不能直接授一方知府之职,但马士英却以杨文骢当年曾经参加过贵阳守卫战,“有战守之才”为名,将自己的妹夫推到了这个位子上。这平阳在这时候,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其实马士英把自己的妹夫丢过去,也不过是让他镀镀金,有些资历了,后面便好用罢了。却不想杨文骢刚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建胬入寇。马士英有意让杨文骢在家里装病躲一躲,等建胬退了,再去上任。却不想,这杨文骢知道了建胬入寇的消息之后,不但不怕,反而说:“文骢自幼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安有见贼寇而退避之理?”便不顾旁人劝阻,只带了长子杨鼎卿以及几个亲随便到平阳来上了任。
(杨文骢便是《桃花扇》中提到的那个杨龙友。此人是明末最为著名的画家,也是复社最初的社员之一。鼎革之时,杨文骢以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郑鸿奎的监军,郑鸿奎兵败后,南京陷落,百官俱降,杨文骢退往苏州,毁家纾难,组织义军,坚持抗清。清军派人招降,文骢斩杀使者,以示决心。后来唐王登基,文骢投奔唐王,继续抗清。后来清军围攻衢州,杨文骢帅军并全家三十余人前往增援,兵败被俘,不屈而死。阖家三十二人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只是因为他是马士英的妹夫,便被东林党人诋毁。《桃花扇》中不说他抗清殉国,却说他弃官而逃。实在是大大的不公。)
杨文骢到任之后,立刻便整顿城防,只是这平阳城中,如今所剩人口不多,又听说建胬逼近,一夕数惊,甚至就连官衙中的衙役也多有逃亡。更不要说组织义军什么的了,杨文骢忙得头发都白了不少,却才勉强组织起三百余人,准备守城。
杨文骢自然知道这三百来人是守不住平阳的,便也做好了取义成仁的准备。却不想,吴三桂带着大军赶在清军之前,到了平阳。杨文骢自然是大喜过望,赶忙亲自出城向迎,将吴三桂的大军请入了平阳。
吴三桂与杨文骢见了礼,便在知府衙门中商量起了如今的局势。杨文骢便拱手道:“要说打仗,吴帅身经百战,非下官能比,这守城的事情,自然是一切都听大帅的。大帅要是有用得着下官的地方,只管下令。下官百死不辞。”
吴三桂见这杨文骢如此的上道,却也很是高兴。要知道,我大明的地方官看不起武将,喜欢胡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