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30-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满清要想进入中原去争夺天下,就会非常困难。
  当然,满清也可以绕道蒙古入关,就像他们以前经常做的那样。但是这样做道路遥远,补给起来会非常困难,所以满清以前入关,都只能在关内劫掠一番,就撤回关外。因为后勤的问题,他们的军队事实上并不能长时间呆在关内。
  既然做了这样的决定,锦州暂时就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因为攻击顺利,清军没来得及烧毁府库,所以大量的被准备来支持清军作战的物资,比如粮食,比如生铁和铜,(虽然辽东矿产丰富,但事实上,直到这时候,满清依旧没有自己大量开采,冶炼金属的能力,这些战略物资,大多都是通过和山西商人的走私贸易而获得的。)比如布匹,比如皮革,还有大炮、刀剑、弓箭、火药等等等等,都落到了模范军的手中。郑森便下令,让模范军将用得上的物资,统计起来,以便于迅速搬走或者摧毁。同时下令模范军开始对锦州城的城墙进行破坏。
  满清自制的火药质量很不稳定,完全不符合模范军质量标准,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后,参谋部门向郑森提出,考虑到这些火药除了做鞭炮其实没什么太大的用处,所以他们请求郑森允许他们干脆就把这些火药全部用于对锦州城墙的破坏。和刘宗敏一样,他们也想要用火药炸开城墙。
  不过和刘宗敏不同的是,模范军中的一些人在玩火药方面要比刘宗敏有经验得多。所以他们的爆破方式也更为合理一些,他们先在城墙下面掏出一个能让一个人爬进去的洞,然后再转个方向,往下挖出一个可以放进一个木桶的垂直的小洞,接着便将一个装满了火药的木桶放进其中,再用竹管连出导。火。索,再将整个洞都堵上,然后再进行爆破。
  事实证明这种办法相当有效,虽然并不能一次将一整段的城墙炸碎(要做到这一点,靠火药的威力是做不到的,必须要靠正宗的炸。药才行。),但一次就可以在城墙根部炸出一个大坑,连续进行几次爆破,就足以摧毁一段城墙,这个效率,比起让士兵们用锄头挖可是要快多了。
  在隆隆的爆破声中,模范军的士兵们用马车将他们缴获的各种物资从城中拉了出来,通过临时建造的码头,将它们装上了内河舰队的船只。首先被装上船的是各种大炮和金属制品。这些东西在运输清单上都是最为优先的。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最为昂贵,更是因为它们是无法用焚烧的方式来销毁的。如果清军回师的速度够快,郑森可不想让满清把这些东西再缴获回去。虽然满清手中的各种大炮,依照模范军的标准来看都是不合格产品,但是,郑森完全可以把它们拿去卖给德川幕府或者是中南半岛上的那些国家。
  内河舰队的船只很快就装满了各种货物,而此时锦州的城墙已经被炸开了好几个大缺口。包括几座城门,都被炸毁了。其中的一处缺口连绵着又差不多两百多步,我大清如果要修复它,估计很要花些力气了。
  当内河舰队满载着各种金属物资离去的时候,模范军海军陆战队的一支部队也在笔架山登陆了。当初郑芝虎在笔架山上建立过不少的设施,不过后来在撤退的时候,大多都被他自己烧掉了。清军对这处地方并不重视,所以自然也没有在这里驻军,于是海军陆战队轻而易举的就占据了笔架山,并开始在这里重建营房仓库和工事。
  在内河舰队离开一天之后,模范军的部队,带着其他的一些缴获物,撤出了锦州城,开始向着笔架山转进。临走的时候,郑森又让人在城中放了一把火,将一些带不了的东西,还有整座城市都烧了个精光。


第四百五十九章 应对
  此时,黄台吉知道锦州城遭到袭击,并被攻占的消息相对较晚。这一来是因为模范军的轻骑兵部队很好的执行了战场遮断任务,尼堪派出的求援的骑兵都被截杀在半路上了。二来也是因为一直处于攻势地位的满清并没有做好被别人攻击的准备。
  在辽西走廊还控制在我大明手中的时候,从前线的锦州到山海关,一路上每隔一段距离,我大明就会建起一座城堡,每一处城堡到下一处城堡之间的距离都不大,用快马奔驰,从一个城堡将消息传到另一个城堡,用不了多长时间。除了城堡,我大明还沿着辽西走廊设置了大量的烽火台,虽然烽火台无法传递详细的信息,但是论传输信息的速度,却比快马又要快上很多。只是这些设施,在锦州失陷之后,就陆陆续续的被明军抛弃了。而处于战略攻势地位的满清,因为人口有限,也找不出那么多军队长期去占据这些城堡,于是除了有限的一两座城堡之外,其他的城堡,烽火台什么的,清军也不会去占据。于是这套信息传递系统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也就导致了锦州被攻占三天之后,黄台吉才因为按时间已经应该到达山海关前线的一批物资没能送到而发现问题。而等黄台吉确定锦州失陷的时候,已经是锦州失陷后的第五天了。
  锦州的陷落让黄台吉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因为缺乏大炮,(天佑军的大炮已经都完蛋了)黄台吉一下子也拿山海关没有太多的办法,而锦州的失陷却意味着大军失去了后勤的补给。如果继续顿兵于坚城之下,一旦军粮耗尽,就会非常危险。只是黄台吉却又很难做出直接撤退的决定。
  这倒不是因为黄台吉担心在撤退的时候遭到守军的追击。虽然在理论上,攻城不克,不得不撤退的军队的确很容易受到防御方的追击,而且撤退中的军队也非常容易陷入恐慌,导致在战斗中崩溃。但是黄台吉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防御方的军队有着不错的野战能力,而关宁军,也许依托坚城还能守一守,但是他们多年来已经被清军花样吊打得不止一次的怀疑过人生了,他们是绝对没有胆量出来追击清军的。
  只是两白旗的一些部队已经进入了关内,如果此时黄台吉撤退,两白旗的这些军队就会有不小的麻烦。虽然黄台吉一直觉得两白旗有些尾大不掉,想要削弱两白旗。但是黄台吉却不愿意用让他们在战场上吃亏的方式来削弱两白旗。无论如何,两白旗也是八旗的一部分,他们的损失,一样是满清的整体的损失。所以在黄台吉的心中,最好的削弱两白旗的方式是找机会消灭两白旗的上层,吞并他们的人口和军队,就向他当年对付正蓝旗的莽古尔泰那样,而不是让他们在战场上吃败仗。
  所以黄台吉决定再等一等,他派人入关去通知两白旗,通知多铎和阿济各,让他们做好从蒙古人的地盘上撤回来的准备,而他自己则继续带着大军,等在山海关下,以牵制明军。同时,他也让豪格和鳌拜,带上一万军队先行回师。
  “你们一路上谨慎为上。”黄台吉道,“先迅速回到宁远,确保宁远之后,再徐徐查探敌情。敌军能无声无息的夺取锦州,绝对不可小视。”
  “皇阿玛。”豪格道,“这些敌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么一下子就……”
  黄台吉道:“多半是郑家的人马。当年松锦之战的时候,明军便是依靠郑家的海运来保证补给的。前些日子,也是郑家的船只一直在给山海关运送补给。我想,一定是郑家的人发现我们在锦州的人少,便直接用海船在锦州附近登陆,然后袭取了锦州。看他们能如此顺利的拿下锦州,只怕出动的人数也不会少。”
  豪格道:“这帮海寇,只会偷鸡摸狗!皇阿玛,孩儿去了,定要把他们的杀个片甲不留!”
  黄台吉顿时变了脸,冷冷的道:“豪格,我刚才和你说的话,你却是半点都没听进去是不是?只会偷鸡摸狗的海寇?你要是抱着这样的心思,那就还是不要去了。我另派一个人过去!哼!无声无息的袭取锦州,是随随便便做得到的?”
  “皇阿玛,孩儿明白了。”豪格也是打了不少仗的,只要想想,自然也就反应了过来,知道要在敌后登陆,然后迅速的占据锦州,对一支军队有何等的要求,“孩儿会把他们当成当年的浙兵和白杆兵一样看待的。”
  黄台吉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挥挥手,示意他和鳌拜可以下去了。
  等豪格和鳌拜出了军帐,黄台吉又让人喊来了索尼。
  “参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索尼一进入大帐,就赶忙下拜叩见。
  “起来吧?别和那些尼堪一样,搞得那么多花样。”黄台吉道。
  “嗻!”索尼应了一声便爬了起来。他知道,黄台吉虽然嘴巴上说不要搞这些花样,其实在心里,他是很喜欢汉人的那套礼法的。
  “军中的情况怎么样?”黄台吉问道。
  锦州被袭取这样的大事,军中不可能完全不知情,尤其是在他做出了派人去通知入关的两白旗,以及让豪格和鳌拜带上一部分队伍先撤的情况下。黄台吉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这样问。
  “皇上,军中已经有一些传言了。”索尼道,“不过士气倒还稳定。大家都觉得,那些贼人不过是趁着我们不在,偷鸡摸狗的来了一下,就像当年的毛文龙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我们一去,他们也只有夹着尾巴逃跑的份儿。”
  这种情况倒也符合黄台吉的预料,这些年来,清军积累下了那么多的胜利,这些胜利使得清军在战场上表现得格外自信,清军的士气可不是这样的一时的挫折能够打垮的。
  “索尼。”黄台吉道。
  “奴才在。”索尼回应道。
  “朕在担心一件事情,你可知道?”黄台吉问道。
  “奴才愚钝,哪里猜得到皇上的想法。”索尼低下头道。
  黄台吉看着索尼,摇了摇头道:“朕担心,这些海寇,有了这次之后,会经常性的袭击我大清的沿海。你看我们该如何应对?”


第四百六十章 骑兵
  “皇上,奴才以为,对海寇的袭扰,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的做法。”索尼想了想回答道。
  黄台吉点点头道:“说。”
  索尼便回答道:“奴才觉得其他地方可以放弃沿海位置,比如在辽南,我们可以抛弃掉一些沿海的地盘。这些海寇依靠海船之力,在沿海的,能迅速的集中起力量来攻击我们的弱点,万一不利,也能靠着海船逃走。我们的人手有限,若是要守沿海,就难免处处以少打多,处处被动。相反,我们放弃沿海二三十里地,他们若敢于深入,我们就有机会集中起力量,给他们狠狠的来一家伙。其实,现在旅顺、金州一带沿海,基本上已经是这样了。而海寇也从没有到过距离海岸十里的地方。”
  说到这里,索尼悄悄地抬起眼睛,瞟了黄台吉一眼,见黄台吉坐在那里,低着头,右手放在桌面上,正用食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显然正在想事情。
  黄台吉见索尼的声音停了下来,便抬起头道:“怎么不说了?继续说。”
  索尼便接着道:“只是辽西这边却不一样。从锦州到山海关,这数百里地,地势狭长,却是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我国若是要入主中原,这里却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而郑家的海寇,也一定会从这里袭扰我军粮道。这辽西走廊狭窄,却正在海寇的活动范围内。因此,奴才觉得,这一带必须加强防守才行。”
  黄台吉点点头道:“如何加强防守?”
  “皇上,我们有一样却是可以向明国学的,那就是烽火台。”索尼道,“明国沿着辽西走廊,修了一系列的堡垒,又建有不少的烽火台。如今这些烽火台和堡垒都被明军抛弃了。我们满洲人少,不可能向明国那样,每个堡垒里面都摆上一堆兵。但是我们可以在关键位置留下一两支队伍,其余的每个城堡,每个烽火台略微放一些兵还是可以的。如此,海寇一靠近,我们便点起烽火,然后我军粮队便可以就近找一个堡垒固守。而我军的大军也可以迅速反应。如此应该可以确保粮道的安全。”
  黄台吉听了,点点头道:“你说的不错。只是,老是把这么多人马这么捆着,实在是……好在郑家的海船也不能永远在海上漂着,要不然,就又是一个毛文龙,甚至比毛文龙……”
  说到这里,黄台吉突然想起了什么,一下子站了起来道:“快,让人去笔架山看看,把笔架山守住,这里要是落入了海寇手中……马上通知鳌拜,让他带上骑兵,马上出发。若是敌军没有占据笔架山,就一定要守住它,若是敌军,那就趁着敌军立足未稳,迅速夺取此地,要不然,后患无穷!”
  索尼赶忙告退,出去将这事情通知给鳌拜,并且告诉鳌拜:“皇上说,笔架山虽小,干系重大,一定要把它拿下来!”
  笔架山这地方,鳌拜也去过,所以听了索尼转述的情况,鳌拜立刻就明白这里面的危险了。笔架山易守难攻,一旦让对手站稳了脚跟,那就等于是在辽西走廊这条咽喉要道上插了一把刀子。以后要保证这条走廊的安全,就需要投入不知道多少的人力物力了。
  鳌拜便道:“兵贵神速,事不宜迟。你去通知肃亲王,我立刻就去调集军队出发。”
  只是军队出发,无论如何还是有不少准备的,虽然黄台吉等人努力的配合,但是等到鳌拜带着三千多骑兵出发的时候,却又过去了一个时辰。
  鳌拜的三千骑兵中有一千人的满洲重骑兵(其实更多的是下马步战的骑马重步兵)和两千人的蒙古骑兵。为了保证行军的速度,以及到了地方还能有战斗力,黄台吉又把其他一些骑兵部队的马匹临时调拨给了他们,使得这三千骑兵每个人都有了三匹马。这样他们在行军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轮流骑乘来节省马力,加快速度。
  鳌拜带着这些骑兵出发,日夜兼程,不过一天半时间,在第二日下午便到达了宁远。满清在宁远也有一些驻军,鳌拜便让骑兵们在宁远略作休息,同时下令宁远守军立刻派出骑兵向锦州方向探查。
  在宁远休息了两个半时辰(主要是让马匹休息吃东西,让人睡觉),天还没亮,鳌拜便带着这些骑兵再次出发,继续向笔架山方向行进。
  “各位老少爷们,还撑得住不?”鳌拜骑在马上,向周围的清军问道。
  “撑得住,马都撑得住,人哪有撑不住的?”周围的人轰然回应道。
  “大家辛苦了,等灭了海寇,皇上少不得要给大家奖赏!”鳌拜高声的鼓舞道。
  虽然是三马骑兵,当这样长途的奔袭依旧是非常令人疲惫的。即使人可以靠着意志力强撑着行军,但是马匹却难以这样持续高强度的前进。一些体质不好的战马已经出现了体力不支的现象了,所以鳌拜不得不放慢了行军的速度,让士兵们下马步行,好让战马得以休息。
  从宁远到笔架山有百多里的路程,到天亮的时候,鳌拜的骑兵却也已经走了差不多一半了,鳌拜让自己的弟弟穆里玛带上一百来个骑兵在前面探路,自己带着主力缓缓跟着。
  到了这天巳时三刻左右,鳌拜得到穆里玛让人送过来的消息,说是发现了敌军的骑兵,大约有十多骑。
  “章京让我们回来报信,自己带着人追上去了。”那个派回来送信的人道。
  鳌拜听了,心中却是一沉。这地方距离锦州城还颇有点距离。若是敌军还在锦州,在这个位置上,不太应该会遇到敌军的侦骑,除非是……
  鳌拜想了想,便下令让满洲兵都上马,却让蒙古人依旧牵着马,加快速度往笔架山赶。满洲兵虽然是骑兵,却也能披挂重甲下马步战。甚至真正困难的时候,他们干脆是以步战为主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体力比马匹的体力重要。而那些蒙古人,却主要靠在马上作战,下马步战的能力有限,所以对于蒙古人来说,马的体力却比人的体力更重要。所以鳌拜让满洲骑兵骑马赶路,却让蒙古骑兵牵着马跟着。
  赶了不多时,便见穆里玛带着那些骑兵在那里等着了。见了鳌拜,穆里玛赶忙赶上来汇报。
  “你是说你们没能追上他们?”鳌拜听了穆里玛的汇报问道。
  “哥哥,那些敌军的马比我们的好,都是那种价值千金的宝马。而且我们的马本身就疲惫了,哪里追得上他们?”穆里玛道。
  “他们往哪边去了?”鳌拜问道。
  “往那边去了,看着像是笔架山的方向。”穆里玛回答道。
  正说话间,却见远方又有一队骑兵逼近了过来,看看人数倒是不多,也就百来人的样子。也没打什么旗子,只是慢慢的逼近过来。
  “就这么点人,也敢找上门来?哥哥,让我带些人上去,给他们一个厉害看看。”穆里玛瞟了那边一眼道。
  鳌拜却摇了摇头道:“你追不上他们的。如今笔架山肯定已经被他们占据了。不过他们多半还立足未稳,所以派了这么点骑兵来牵制我们,想要拖住我们,好让他们多些时间防备。我们可不能和他们纠缠起来了。我给你两百个蒙古人,你看住他们,不要让他们干扰了大军的行动。”
  “嗻!”穆里玛回应道。
  等到穆里玛把那两百蒙古人调动出来的时候,这队骑兵逼近到距离清军不过七八十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随着一声哨响,骑兵们都从马上跳了下来。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难道要步战冲锋吗?”穆里玛望着那些模范军的骑兵很是不解。
  却见那些骑兵从马上取下了一杆火枪,然后指向清军。伴随着一声哨响,这些骑兵打出了一个齐射,顿时便打倒了二十多个清军骑兵,不过这当中有的是人中了弹,有的是马中了弹。
  “该死!他们的骑兵居然是用鸟铳的!”穆里玛大惊道。
  这时候的清军的战斗意志和纪律性都还不错,吃了这一击,士兵们倒也没有慌乱,甚至都没有乱动的。
  “跟我冲上去!”穆里玛大喊一声,带着那两百个蒙古骑兵就冲了过去。对面的敌军却并不慌乱,他们打完了这一枪便立刻翻身上马,却不和穆里玛交战,只是催动马匹逃走。他们的战马提速很快,只是一下子功夫,便将穆里玛带着的蒙古骑兵甩下了一大截,不一会儿,便跑得老远了。
  穆里玛知道自己这边肯定追不上,便也不再追赶。却见那队骑兵在远处停了下来,而且从马上跳了下来,站在那里似乎是在给火枪装填子弹。显然他们是打算装好了子弹就再来一轮。
  穆里玛看了看距离,估计自己带着人冲过去,多半正好被人家用火枪糊一脸的。然后人家照样逃走,自己还是追不上。便也不追上去,反而退了回去,对鳌拜道:“哥哥,骑兵追不上他们,只能让弓箭手和他们对射了,我看他们似乎没有披甲,就是轻箭也能射死他们。”


第四百六十一章 骑兵(2)
  听了穆里玛的话,鳌拜却摇了摇头道:“要和他们对射,你们就要下马步射。你们下了马,他们就绕过你们就是了。他们其实不在乎打死多少人,我看他们的目的就是拖住我们。如果他们占据了笔架山,那只需要拖住我们一段时间。那边就要涨潮了。然后我们至少今天就没法威胁他们了。我们这些人都是骑兵,本来就没啥攻坚的能力,有那么一整天的功夫,他们说不准就建起一堵墙来了。所以,你们的人不能下马,一定要缠住他们。”
  鳌拜的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无论是满洲人还是蒙古人,使用轻箭,采用抛射的方式的确最远可以射击百步之外的目标,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下马使用步弓步射。骑兵在马上使用的骑弓是没办法把箭射出这么远的。骑兵在马上射箭的时候,因为立足不稳,腰腹上难以借到力量,是开不了大拉力的弓的,加上在马上颠簸,所以,骑手在马上其实也没法射击远距离目标,一般来说,骑射能有效攻击的目标其实不会超过二十步。所以骑兵弓一般都是很短很软的软弓。而要射击那样远的距离上的目标,即使是使用轻箭,也必须用拉力更大的步弓。
  这时候,模范军的骑兵再次逼近了过来。穆里玛也不再说什么,便带着那三百多骑兵又冲了出去,迎头向着那些模范军骑兵冲了过去。
  这一次,模范军的骑兵却并没有拨转马头和他们保持距离,相反,他们反倒将队伍聚拢了起来,依旧迎头朝着穆里玛他们撞了过来。
  “他们想要先在远距离用火枪轰我们一枪,然后趁乱和我们对冲?”穆里玛想。他又想:“如果他们打算这样做,那就太好了!”
  穆里玛知道,骑兵在对冲的时候,双方接近得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并不担心对手的射击。就像骑马射箭一样,因为马匹的颠簸,对手射击的命中率不会太高,而双方的迅速接近,也使得对手绝对没有再次射击的机会。相反,对手用火枪射击之后,立刻就要进入肉搏,他们就必须立刻放下手中的枪换上别的武器。而这个动作未必能在双方对撞之前完成,或者也是刚刚换上武器,还没做好准备,敌人就冲上来了。这样一来,开枪射击的一方,在挥动冷兵器对砍的时候反而会吃大亏。
  不过对手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穆里玛看到对面的那些骑兵都一转手将火枪背到了背上,顺手便拔出了马刀。
  “哼!骑马对冲,难道我们还会怕你们这些海寇不成?”穆里玛忍不住冷笑起来。
  在穆里玛看来,对面的那些家伙若是仗着自己的战马更好,和他纠缠,他还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但是要是骑马对冲,这些海寇还能比一辈子都呆在马背上的蒙古骑兵更强?
  但是他立刻就注意到,对面的骑兵收拢了队形,他们的队列变得非常的密集,几乎是战马挨着战马的变成了一堵移动着的墙壁。
  “他们这是在把骑兵当做步兵用吗?哪有这样用骑兵的,骑兵应该是……”穆里玛忍不住想到。
  不过他不能多想了,因为双方马上就要撞上了。穆里玛注意到,对面的骑兵实在是太密集了,这几乎意味着,他的战马很容易就会和对手的战马直接撞在一起。而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哪怕他穆里玛从小就练习武艺和骑术,哪怕功夫再高,马术再好,一旦战马和人家的战马撞上,那也只有一家伙摔倒在地上的份儿。然后说不准就会被一个新兵蛋。子的战马轻松踩死。
  “是不是避开他们一点?”穆里玛忍不住有些迟疑了起来。不过他立刻就清醒了过来,现在可不是迟疑的时候,现在硬着头皮也要撞上去!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马上就要撞上了,穆里玛死死的盯着朝他最近的一个敌人骑兵。那个骑兵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握着一把马刀,他将马刀向后伸,一直伸到自己的背后,做出了奋力劈砍的准备。
  “这也是个勇士呀。”看着那个士兵的姿势,穆里玛忍不住在心里想道。这样的姿势虽然有利于他劈出致命的一刀,但也使得那个骑兵面前的空门大开,如果遭到敌人的攻击,他的这种姿势是非常不利于格挡防御的。可以说他是以放弃了防御为代价,来换取向敌人发起猛烈的一击的机会。
  穆里玛觉得,如果这个战场上只有自己和这个敌军骑兵,那他有八成以上的把握,抢在对方的刀劈下来之前,击中对手,要了对手的命。但是对面的敌军实在是太密集了以至于,在这个骑兵右边和他紧挨着的另一个骑兵,也能攻击到他,而且那个骑兵并没有将马刀举到背后,而是向前伸出,做了一个准备突刺的动作。这个姿势既可以进攻,也可以转为格挡。甚至于,他都可以帮助他旁边的那个骑兵格挡。穆里玛知道自己身边的其他骑兵和自己的距离要比对面的骑兵之间的距离要大得多,以至于他的身边是断断没有人能帮自己格挡的。虽然自己这边人更多,但是因为无法保持这样密集的队列,在即将对撞的那一小片上,反而是对手的人数要比自己多不少。以至于每一个正面和敌军对抗的蒙古骑兵都要面对至少是两把,甚至是三把马刀。
  穆里玛此时已经觉察出对方的骑阵的危险之处了,但是这时候他也没有其他办法,甚至也没有时间再想其他办法了,马上就要撞上了。
  “马上……”穆里玛准备挥出手中的马刀。就在这时,对面的骑兵突然再次加速,然后三把马刀就趁着这个突然的加速,从不同的角度向着穆里玛或是刺或是劈了过来。
  多年的训练让穆里玛的手的反应甚至比他的脑子还快,他手中的马刀一挑,将朝着他胸口直刺过来的那一口马刀拨到了一边,若是一对一的单挑,他就可以顺势将马刀横过来,让对手自己撞在他的马刀上。然而,此时还有两把马刀朝着他劈了过来。若是他继续这个动作,只怕还没砍倒别人,自己拿刀的手首先就会被一刀砍下来。所以他只能放弃了反击,在马上一闪身,避开了照着自己脑袋砍下来的一刀,但是,另一把刀他却实在是没法避开完全避开了,这把刀直直的劈在他的左肋上。穆里玛披着双层的铠甲,这一刀并没有能直接砍穿铠甲,但是借着马力劈过来的这一刀,却也绝对是轻松的就能吃得消的。这一刀携带着的巨大的力量,就像是一个棍子狠狠的打在他的胸口上。穆里玛自己清楚地听到了肋骨折断的咔嚓声,同时嘴里一甜,一口血便涌了上来。
  在对冲的时候,战马总会努力的让出一点空间来的,对面的战马也不例外。所以,双方的马匹倒是没有撞上,几乎是肩膀擦着肩膀,双方交错而过。穆里玛抛掉了手里的刀,一手拉住缰绳,一手捂住左肋,在马上摇摇欲坠。然而就在这时,第二队模范军骑兵又冲了上来。
  和其他时候一样,模范军的骑兵,无论是重骑兵还是轻骑兵,在发起墙式冲锋的时候,总是将队伍分成前后两列,两列之间间隔大约十多步的距离,这样侥幸躲过了第一列的打击的敌人,来不及做出任何调整,就会面对第二轮的打击,然后……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就如预想的那样,侥幸没被砍死的穆里玛还没有缓过气来,两把马刀又朝他劈了过来,这一次,穆里玛再也没能躲过去,两把刀都结结实实的劈在他身上。其中的一把劈在他得的头盔上,在头盔上一滑就落在了他的肩膀上,砍断了他的右臂,另一把刀横过来,在他的腹部拖了过去,又落在了他的左腿上。穆里玛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就死了。
  这一次对冲就发生在在距离清军主力的眼皮子底下。我大清的骑兵们亲眼看到,不过一百多人的海寇骑兵和我大清的三百多骑兵对冲,结果却是,海寇骑兵的损失几乎微不足道,而我大清,在这一轮的对冲中,却至少倒下了四五十人,其中甚至还包括带队的穆里玛。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洲人,他们都觉得,骑马打仗,他们绝对是行家里手,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们在骑兵对冲中,会输的这样惨。一时间,整个大军雅雀无声。
  模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