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30-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综合了这样的几个因素之后,历史上著名的奸臣马士英就成了郑森的目标。
第四百三十五章 监国(5)
“马总督,想来你也知道已经知道福王殿下已经在山海关就了监国之位,而且如今刚刚率领大军击败了闯贼,不日便可收复京师。而且福王殿下与天子血脉最近,如今天子殉国,诸位皇子都不知下落,论理本来就该由福王殿下监国。南京诸人推潞王监国实在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当然,彼时他们立潞王的时候,尚且不知道福王殿下已经就任监国,而且已经亲率大军克敌制胜。因为国一日不可无主而临时立了潞王,也是无可厚非。如今福王已经传谕南京,令彼等遵从号令。彼等若是忠于天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办。如今郑总兵、吴总兵都已经向福王殿下效忠了,只是还没有一个够分量的文官,马总督若是能率先向福王殿下效忠,将来入阁拜相,也不是难事。”孔璋正这样对马士英说道。
“孔小友,这大败贼军的事情是真的吗?”马士英却这样问道。
“马总督您也是知道郑总兵麾下的军队的力量的。对这还有什么疑问吗?”孔璋反问道。
“只是南京那边未必就愿意服从福王。他们都觉得福王不贤。”马士英又道。
听了这话,孔璋却笑了起来:“马总督,福王以前是做藩王的,这藩王,混吃等死才是贤良不是?但今天,福王殿下能身先士卒,以宗室出征,克敌制胜,谁又还能说他不贤呢?况且总督你也知道,北京城中的粮食是有限的,京郊又大多残破,也根本弄不到多少粮食,吃了这个败仗之后,李闯肯定要退出京师,到时候再加上收复京师的大功,谁还能说什么呢?”
马士英却摇了摇头道:“天下的事情却不是都有道理讲的。”
“天下的事情,无外乎两样,一个是利益,一个是力量。有力量,便有道理。”孔璋却笑道,“如今福王殿下麾下已经有了郑吴两位总兵的百战雄师,若是马总督愿意支持我们,便又有了总督麾下的两位总兵,如此形势,南京拿什么不和我们讲道理?而且,马总督,你也应该明白,在这种问题上,首鼠两端是最吃亏的做法。而您若是效忠福王,必定可以入阁拜相;您若是效忠潞王,又能得到什么呢?”
这句话倒真的打动了马士英。入阁拜相,是几乎所有文官的梦想。马士英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他和东林党关系也还算不错,但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东林党的人,如果跟着东林党,最多也就是继续保着如今的这个位置罢了。但要是跟着郑家,前途显然要光明很多。
“福王与天子血缘最近,这个监国之位,本来就该是他的。而且福王殿下又能亲率大军,击破逆贼,与国家有功。若是有人能到地下,问于天子,天子也一定会属意于福王殿下吧。老夫这官,是从崇祯天子那里得到的,却不是从东林那里来的。老夫自然要忠于崇祯天子。若是能找到崇祯天子的皇子,老夫自然就支持皇子,若是找不到,谁和崇祯天子更亲,老夫就支持谁!只是,这江南,最好还是不要动刀兵的比较好。”马士英点点头道。
“马总督说的是!”孔璋道,“关外的建胬,听说我国之大变,也有些不安分,怕是又想要生事。说不定还想着要趁机入主中原,就像当年的元蒙那样。却也不可不防。所以吴总兵和郑少将军都要先顾着关防,一时间也抽不出多少精力来管江南的事情。但少将军于学生说,自古攘外必先安内,若是他和吴大帅在前面和建胬还有流寇拼命,后面南京的一帮子家伙却在扯后腿,那却是万万不可的。少将军说,如今东南能战之兵,不过黄帅和高帅。这二人也都在马总督的麾下。此外,郑总兵在福建,也还有一支精锐,必要时,也可以相助。马总督要是能尽快说服江南重归正道,则功劳还在收复京师之上。将来青史之上,我朝除了于少保,更有何人能与老先生相提并论?”
马士英听了,嘿嘿一笑。他当然知道,要参与这场政治分赃,自己必须有所行动。要不然,人家凭什么把这样的好事送到你的手上?不过他还是又问了一句:“钱虞山先生是郑少将军的老师,如今立潞王的事情,就是他一手操办的。不知道老夫在安内的时候,这位钱虞山先生却该如何处置?”
孔璋道:“钱虞山先生是东林魁首,天下人都敬仰的君子。这次钱先生一力扶潞王上位,想来一定是误听了小人之言,绝非本意。古语云:‘君子可欺以方。’钱先生一定是被人家骗了,所以才会对福王殿下有了偏见。钱虞山先生绝对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只要马总督和钱先生讲讲道理,他一定会幡然悔悟的。”
这个判断当然是郑森做出的。别人不知道,但郑森却很清楚,他的这位老师,才华能力都不差,但是要说身上的骨头,却并不硬。要不然,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不会弄出“水太凉”,“头皮痒”的故事了。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当江北四镇一起支持福王之后,原本一直反对福王,主张应该立贤,让潞王监国的钱谦益也一样跑去跪迎福王了。所以,这一次,郑森觉得,只要他们向东林展示了压倒性的军事压力,钱谦益一定会像历史上一样屈服的。东林党是江南一带大地主大商人的代表,郑森认为,自己的目标,同样是代表着这样的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的。自己和东林之间其实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东林的那帮子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嘴炮的确让人厌烦,但如果对这些东林党大开杀戒什么的,必然会对江南造成不小的破坏,那反而会损害了郑森自己的利益。至于说东林党专门会拖后腿,做猪队友,偷税漏税,挖我大明的墙脚什么的,郑森认为,这只不过是因为我大明的朝廷,并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能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朝廷,不是一个能不断地,主动的帮助这些大商人获得高额利润的朝廷。在东林的这些蠢驴们看来,给大明朝廷缴税,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拿不出引诱这些蠢驴向前走的胡萝卜。而且他们不但拿不出胡萝卜,也同样拿不出能抽驴子的鞭子。但郑森觉得这两样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所以,他自信还是能驾驭江南的那些大地主大商人的。
第四百三十六章 监国(6)
一旦下了决心,马士英行动起来倒是非常的快。第二天一早,马士英就召来了黄得功,向他出示了来自南京和山海关的两份文书,然后默默地看着黄得功将这两份文书看完。
“总督大人……这……这两份文书?”看完这两份文书,黄得功站起身来道。
“黄帅,我这次请你来,也就是商量一下该怎么办。嗯,先坐下,先坐下再说。”马士英却不动声色的回答道。
“谢总督大人。”黄得功便又把半边屁股放回到椅子上,同时还悄悄地向着门口,以及摆在右边的屏风那里望了一眼。
“黄帅觉得,老夫该服从哪边的命令?”马士英又问道。
黄得功听了,赶忙又站起身来抱拳道:“总督大人,黄某是个粗人,哪里懂得这些?总督大人您说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某将一切唯总督大人马首是瞻!”
马士英见黄得功虽然说得干脆,但是眼光闪烁,便知道他心中其实还颇有疑虑,便道:“黄帅你先坐下,待老夫先给你讲讲这里面的道道,然后我们一起参详一下。”
黄得功便又坐下了。马士英呵呵一笑道:“黄帅可知道福王殿下和潞王殿下谁和天子的关系更近……”
马士英将立福王和立潞王之争和黄得功讲了一番,又道:“过去,有传言说福王不贤。今日看来,这传言却也未必可靠。别的不说,单就协调统帅两路兵马,大败闯贼,就不是不贤的人能做到的。我看南京的诸位大人多半是误听了别人的谣言。”
一边说这些,马士英一边观察着黄得功的表情,他注意到,当自己说道福王原本就和天子更亲近,依照礼法更有资格担任监国之位,而且福王也不是不贤的时候,黄得功的表情似乎轻松了不少,他便知道,黄得功恐怕也是倾向于支持福王的。
这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如果要支持潞王,那就意味着黄得功不但要对付李闯,更要和辽镇以及郑家为敌。而如果他支持福王,那么他要面对的对手就少得多,几个军镇中,高杰被夹在李闯、福王以及自己之间,只要他脑袋还没坏,就知道不能同时和这几家都开战。而南京朝廷手中根本就没什么兵力,附近的军镇大概也只有左良玉可能支持他们。不过左良玉孤掌难鸣,而且距离也远。所以支持福王,却是保稳得多。更何况黄得功和郑家的关系不差,有不少生意上的往来。
“本官写了一封信,劝劝南京的诸位大臣,不要误信谣言,做出什么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不知道黄帅可愿意和本官联署?”马士英这样问道。
“总督大人抬爱末将,末将哪有拒绝的道理?”黄得功赶忙感激的说。
……
得到了黄得功的支持,马士英立刻派人送信给高杰,让高杰带兵后撤到徐州,他本人也同时赶到徐州去和高杰见面。
高杰在回徐州的途中就已经知道了如今出现了两个监国的事情,自然也就明白马士英找自己是为了什么。高杰一路快马加鞭的赶回徐州,这时候马士英却还在路上。高杰便先回到家里和妻子邢夫人商量这事情。这邢氏原本是李自成的老婆,后来和高杰勾搭成奸,高杰投降明军也是因为这个。邢夫人当初在给李自成做老婆的时候,就负责管理闯军的后勤,她为人颇有见识决断,不要说一般的女人,便是高杰,在很多事情上也不如她。所以但凡有大事,高杰都要先和邢氏商量一番。
“马总督一定是打算站在福王殿下那边。”听高杰说明了情况,邢夫人立刻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夫人为什么这样说?”高杰问道。
“以道理来说,本来就该福王监国,潞王的身份和福王相差甚远,如何能有监国的资格?除非他能为国家立下大功。马总督要是打算倒向南京,支持潞王,那一定会下令让你立刻带兵北上,伺机夺回京师。因为只有夺回京师这样的大功,才能让潞王名正言顺的压倒福王。若是马总督还在犹豫,打算和夫君商量一下,那就只会让夫君自己回到徐州,不会让夫君把队伍都带回来。如今,马总督既然要夫君把军队带回来,那就是他已经下定决心打算要站到福王一边,打算要用武力迫使南京服从福王殿下。夫君觉得,妾身说得可有道理?”
“夫人呀。”高杰一拍大腿道,“这事情我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还是你厉害,两句话就说明白了!我听说书的说,汉朝有个叫什么纸屋的,能什么什么之中,什么什么之外,夫人你就是我老高的纸屋呀!”
邢氏听了,却呸了一口道:“你这人就是一点学问都没有,身边那么多有学问的师爷,也不和人家学学。什么纸屋,那是汉朝开国皇帝的军师张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还纸屋子呢,还‘什么什么之中,什么什么之外’呢,也不怕丢人!”
高杰却不以为意的笑了起来道:“当着夫人,我老高还怕什么丢人?至于学学问,我老高这辈子是不想了,就看咱家儿子将来能不能有学问了。嗯,夫人,你说我们该怎么做呢?”
邢氏却斜着眼睛对高杰道:“这等事情,自然是夫君拿主意,那里轮得到我一个女流来说话的?”
“哎呀!我的夫人!”高杰四面看看,见周围没人,便一把把邢氏搂入怀中道,“谁敢说你是女流之辈?你就是我的诸葛亮,我的那个什么张子房呀!我不问你,却问谁去?”
“做什么!大白天的!让人看到了多不好!”邢氏立起眉毛来小声骂道,有轻轻的挣扎了一下,却并没有能从高杰的怀中挣脱出来,她也就不再挣扎了,却又道:“你这人就是不肯自己劳累一下,自己动动心思。我们如今自然是听马总督的了。我估计马总督早就和黄得功谈好了。然后再来找我们。我们要不愿意,夹在李闯、福王、黄得功中间,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而且,跟在南京后面又能有什么好处?南京那边人太多了,论功行赏什么的排到咱们,都不知道排到哪里了呢……嗯,你说我说的可是这个理?”
“夫人说的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呀!”高杰笑道,“可见我们是夫妻同心,什么什么来着!”
……
一天之后,马士英也到了徐州,高杰拜见了马士英,便直截了当的向马士英提起两个监国的事情,并且态度严肃的向马士英提议应该支持福王。
“没想到高帅如此的深明大义!”对于高杰的态度,马士英自然是非常满意,他满意的微笑着说:“不过老夫觉得,高帅是不是把事情想得太过了,南京的那些大人也素有忠名,他们扶潞王监国,想来也是不解实情,被有些小人骗了。只要老夫,还有高帅和黄帅一起去和他们把道理讲明白,他们没有不幡然悔悟的道理的,其实倒是用不着动刀兵的。”
“马总督说的是。”高杰低头道。
几天之后,马士英便带着高杰和他的一万多军队顺着运河南下,和中途赶来的黄得功回合后,合兵一处,一边准备前往南京,打算和南京的那些大明忠良们讲讲道理;一边也写信给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表示支持福王的态度。事实也证明了马士英的判断非常正确,我大明的那些忠臣们果然非常的通情达理。韩赞周向他们出示了马士英的信件,他们读了之后都深受感动。高弘图当即表示,他们之所以立潞王,完全是因为失去了皇子们,以及福王的消息,焦急之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的。如今既然福王殿下还在,而且还为国家立下了这样的功劳,那由福王殿下来监国,实在是“顺乎天而应乎人”。至于潞王殿下,那自然是应该退位让贤的。
对此钱谦益似乎有些反对意见,毕竟对于一直身负天下大名的钱谦益来说,要是真的拿到了拥立的大功,那入阁拜相的梦想几乎就在眼前了。而如果认输的话,只怕距离这个梦想就很远了。说起来作为东林领袖的钱谦益,好几次都摸到了内阁的边上,然而每次摸到内阁边上就出事情,这也不由得他不郁闷。
“虞山,天命毋容抗也!”高弘图见钱谦益还有犹豫之意,赶忙提醒他道。
钱谦益也不是笨人,一经提醒,立刻就明白南京附近没有任何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兵力,如今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便道:“天命如此,大明幸甚!我虽削籍,但已经赦矣。自当恭从天意,为王前驱。我闻监国督师在北,正欲恢复神京,当驱驰前往,投身军中,为福王殿下效命。”
既然事不可为,钱谦益立刻就改变了立场,准备倒向福王。东林党的领袖都这样了,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弄出什么幺蛾子了。于是当天晚上几位大臣就进入宫中,劝潞王让出了监国之位,第二日,南京朝廷就让张慎言、钱谦益带着表示拥戴之意的表章和书信北上,去拜见福王。
第四百三十八章 大敌(1)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拨一个多月,也就是福王刚刚宣称自己监国并且让人向南京以及其他地区发出诏令之后。虽然此后在南边发生了很多的斗争,但是,这些事情都没有被郑森、吴三桂,甚至也没有被福王太放在心上。因为建胬的大军已经逼近了山海关。
六月初,建胬向山海关派来使者,要求吴三桂亲自去清军的大营,拜见大清皇帝黄台吉,并开关投降。吴三桂却做出了完全出乎满清的估计的举动。他向清军派出的使者高鸿中表示,前一阵子他的确打算归降大清,但那是因为朝廷和天子都不存在了,没有了可以管事的人。而他愿意投降大清,那也是因为希望借助大清的力量为大行皇帝报仇。至于如今,福王已经就任监国,天下已经有了合法的主人,而他吴家,世代受到大明的恩典,既然大明如今已经有了主人,他自然就要服从这位新主人的命令。而监国的福王殿下,不同意他向大清投降,也不同意大清出兵来帮助大明剿匪,自然也不会允许大清的军队进入山海关。所以,他已经不能依照约定打开山海关让大清军队进来了。
“劳烦贵军一路驱驰,三桂真是又是感激,又是惭愧。只是王命如此,却不是三桂能够做主的。还劳烦贵使回去之后,代表三桂,向贵国陛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谢意。”在送走高鸿中的时候,吴三桂这样对他说。
高鸿中用手指着一脸诚恳的吴三桂,气得浑身都在发抖,他忍了又忍,才算是没有朝着吴三桂喊出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最后他猛地一甩衣袖,便离开了山海关。看着怒气冲冲的走出去的高鸿中,吴三桂却也鄙薄的低声骂了一句:“狗汉奸!”
吴三桂当然知道他这样的举动肯定会大大的激怒清军,但他如今敢这样做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段时间,辽海上的运输船只往来不息,给吴三桂带来了大量的好东西: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刀剑,甚至还有“一炮糜烂数十里”的大炮。如今山海关上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大炮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百,(当然,这里有很多是威力偏小的3磅炮和6磅炮,但是这里面也不乏真正的,24磅以上的红夷大炮)而且还得到了一批训练有素的炮手的直接援助。再加上足以让吴三桂的军队吃上大半年的粮食,再加上老龙头那边的港口有郑家船队的保护,不担心会被清兵围死,所以吴三桂觉得,他手中的力量足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顶住满清的攻击。而一旦满清怒而攻城……
吴三桂从城楼里出来,五月底温暖的阳光正照耀在他的脸上,他转过脸朝着东边望去,那边山峦起伏,长城沿着山势,曲曲折折地向着大海延伸过去,便如一条矫健的蛟龙。更远的地方就不太看得见了。但是吴三桂知道,有一条样式怪异,一旦航行起来,快得就像是在海上飞翔一样的小船正等待在那里。一旦关外的清兵对山海关发起攻击,或是离开山海关,从其他方向越过长城。(吴三桂觉得,就山海关的险隘的地形,非常不易于满清的攻击,所以,只要满清不是被气疯了,应该不会直接向山海关发起攻击,即使要攻击山海关,他们也应该会先从别的地方破口,然后再从关内迂回到山海关的后面发起攻击。仅仅就兵法而言,这的确是山海关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条船就会把消息立刻送到郑森的手中,然后郑森就会带着他的一万多人从海路直逼锦州,然后在大凌河的入海口附近登陆,并在内河舰只的支援下,沿着大凌河直逼锦州。如果能在满清大队人马返回之前夺取锦州当然最好,只是因为大凌河航运条件有限,虽然如今大凌河正在汛期,平均水深差不多有一丈左右,而且郑森也找到了一些当年在大凌河上跑过的水手渔夫之类的,对航线也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大凌河的宽度和水深,对于海船来说还是有些不足,也就能跑跑内河舰队的战船,而大凌河口处虽然有架设临时码头的地方,但是这样的码头,吞吐能力相当有限,难以卸载重型攻城火炮,而且从大凌河口到锦州的道路也不太好,虽然模范军有重型挽马,但是受道路限制,重型攻城火炮的运输依旧是非常困难。所以前往攻击锦州的模范军部队只有12磅炮可以指望。当然郑森为了攻击锦州,还准备了其他的一些手段,只不过到时候能不能起作用,却也说不准。
……
吴三桂的回复自然让黄台吉非常的愤怒,但愤怒之余黄台吉也知道,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预料之外的变化。要不然,以吴三桂的处境和性格不应该会做出这样的反应。黄台吉在脑子里思考了一下,他觉得吴三桂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多半是得到了明朝朝廷的支持,而且这个支持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的支持。显然,对于吴三桂来说,如果明朝朝廷还在,他肯定会觉得跟着明朝朝廷比跟着自己强。因为明朝朝廷能给他每年数百万的辽饷,这不是其他任何势力能拿出来的。
“可是明朝朝廷不是已经完蛋了吗?难道明朝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就新建了朝廷,并且还给吴三桂送去了足够多的东西?”黄台吉这样想着,便沉着脸向高鸿中问道:“吴三桂这厮说他如今奉了谁的命令?”
“回皇上的话,奴才听说是明国的福王如今成了监国。”高鸿中跪在地上回答道。
黄台吉点了点头,又转身对站在一旁的另一个人道:“洪先生,这福王是什么人?”
这人却正是洪承畴,如今却剃了个金钱鼠尾,穿上了满清的朝服。洪承畴听了这话,便上前一步,下拜道:“万岁,这福王,乃是明国老福王的儿子,老福王被李闯杀了,他却逃了出来,后来继承了福王的爵位,依着礼法算起来,除了崇祯天子的几个儿子,他确实是和崇祯天子关系最近的藩王。奴才以前听人说,这位福王殿下,不学无术,贪于荒淫。今日看来,这传闻怕是有些不确切。这位福王殿下,怕还真有几分本事。”
第四百三十九章 大敌(2)
黄台吉听了,点了点头,却并不说话。倒是多铎跳了起来,骂道:“你这南蛮,说话也不说个爽利,只说这么一半,却是故意卖弄什么!可不是欠揍吗?”
黄台吉听了,立刻立起眉毛来喝道:“洪先生说得已经很清楚了!你自己不肯花心思想,却怪人家!”
多铎听了,不再作声,但眼光闪烁,似乎并不太服气,不过黄台吉却也不再说他了。倒是洪承畴赶忙躬身行礼道:“豫亲王说的是,是奴才没有说清楚。奴才的意思是,这吴三桂若不是得到了天大的好处,而且确信能得到补给,要不然,他是没有胆子背叛我们大清的。如今北京被流寇占据,南方的漕运肯定断了。关宁军也不比以前,以前他们手里还有自己的大片田地,自己养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如今,山海关可没有那么多田地来养他们,若是没了漕运,他们根本就无法支持。福王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吴三桂这样做。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有本事呀!”
黄台吉点点头道:“洪先生可知道福王是如何做到的?”
说到这里,洪承畴转向黄台吉躬身道:“皇上,明国那边倒是有人能有办法在这个时候保证山海关的补给。福王一定是说服此人,才能保证山海关的补给。皇上,这人便是明国的福建总兵郑芝龙。”
对于福建总兵郑芝龙,因为拦截过满清的大炮,袭击过满清的水军的事情,黄台吉对他们倒也是有些了解的。于是他点点头道:“听说这郑芝龙和洪先生是同乡?”
“皇上,郑芝龙的确和奴才是同乡。”洪承畴道,“郑芝龙本来是海寇,后来被明国招安。他解着这养的身份,扫平了其他的海寇,垄断了天下的海贸,赚了数不清的钱。如今他的手中有数以千计的海船,倒是有能力保证吴三桂的补给。”
“登州水营总兵郑芝虎手上就有不少船。”多尔衮插嘴道。
“锦州一战的时候,先生手中的大军的补给就是依靠登州水军的船只吧?”黄台吉又道。
“皇上圣明,锦州之战的时候,奴才带着的明军,就是靠着登州的水师运送粮食辎重。”洪承畴回答道,“如今明国,也只有郑家有能力越过大海给吴三桂提供补给了。奴才觉得,福王多半是拉拢了郑芝龙和吴三桂联手,才有了如今的变故。所以奴才说,这个福王,到真有点不简单。何况,这位福王不是光联系上他们就能解决关宁军的补给的,他还要能说服江南继续把漕运往北运到登州,要不然,福建距离山海关数千里,哪里是那么容易保证补给的。”
“朕记得,福王一系和江南的东林党人有仇吧?”黄台吉又道。
“圣上明见万里。当年明国万历皇帝的时候,两边结下的冤仇。”洪承畴回答说,“按说这样的怨仇不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这个福王却肯定已经压服了江南。这样看来,这位福王,怕是比崇祯天子还有能干一些。只是他出来得晚了些,如今明国已经完全烂了,便是起太祖皇帝于地下,怕也是没什么用了。”
黄台吉听了,哈哈笑道:“洪先生说的是。不过这吴三桂如此可恶,我军如今该如何处置?”
洪承畴听了赶忙道:“如此大事,奴才怎么敢胡说?此事自然是皇上圣断。”
黄台吉听了,并不多说,只是转过身子向多尔衮看过去,道:“十四弟,你如今也算是打了不少仗了,你说我们如今该怎么做?”
“皇上,臣弟觉得,大军已经来了,难道还能退回去不成?若是不打,只怕是堕了我军的军威。只是这山海关,形势险峻,只怕强攻难以攻克。臣弟以为最好是另外找个地方破入边墙,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监视山海关,一路往南,直接杀到山东,切断运河,一边烧了登州,一边劫掠一番,虽然吴三桂敢耍我们,估计手里的粮食一时也吃不完,山海关在他们手里,我们也没法在关内长时间呆着,不过抢一把,也算是有些收获。”
黄台吉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这样也不算错。不过,如今明国一方面极度衰弱,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明君出现。所以,万万不可放过这样的机会,给了明国喘息的时间。仅仅只是再次破关还是不够……你们可都有什么想法没有?”
多铎道:“干脆先从别处破关,然后绕道山海关背面,两面夹击,我就不信这山海关就一定守得住!”
“洪先生,我们这些人中,没有谁比您对山海关更熟悉的了。”黄台吉道,“你说说,两面夹击山海关如何?”
“圣上,山海关大部分地方都是依山而建,地势险峻,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有关城所在倒是略为平坦一点,不过关城非常坚固,城高池深,上面又多有大炮,据说自从锦州之战之后,山海关中的大炮又多了不少。若是守军肯拼命,我军正面攻击,确实是非常艰难。不过也正因为关隘大多数地方在山脊之上,地方狭隘,放不下东西,容不得人住。而关城虽然坚固但是同样狭小,放不下多少东西多少人马。所以山海关中的人员物资很多都在关墙内建造的辅城之中。这些辅城,论起防御,却远远不能和山海关的关城相比,城墙普遍不过两丈,而且,都建在相对平坦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大炮。若是攻下了这些辅城,单靠关城,那便肯定无法支撑太久。所以,奴才觉得豫亲王不愧是当今名将,说得有理。”
虽然多铎看洪承畴并不太顺眼,但是受到洪承畴的吹捧,他还是很有点得意的,忍不住便昂起下巴,朝着多尔衮那边得意的笑了笑。
“阿济各,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