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清(熊猫)-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壕沟前组成第一道防线,用长枪去戳试图翻越过来的绿营。被步枪和虎蹲炮打得晕头涨脑的绿营被数百披甲庄丁和俘虏敢死队轻而易举地冲垮,三营府兵在大战中被杀二百七十余人,被俘超过六百人。梁直等人也在反击中为庄允城立下战功,不少人都因此顺利升级为监工,不但不用继续干苦力,还能得到更多的食物配给。

参将退入归安县时,出征的三营士兵共一千二百多披甲只剩下三百多丢盔弃甲的败兵,从本地征募的无甲县勇几乎都逃回家去了,把清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四面八方。后两天不断有零零星星的败兵进入归安县城向参将报道,不过也有一些人直接逃回了府城,顿时湖州就是举城哗然。

谭希闵下令府城戒严,严防庄家反击后,很快又得知各县都出现不稳。不少地区都哄传庄允城啸聚十万大军,厉兵秣马,要上杭州为自己讨还公道;甚至还有人说庄允城打出了清君侧的大旗,要直捣北京,和朝廷论一论是非——浙江士人都很同情庄允城,被冤枉的人不甘于束手待毙而是反戈一击,还打垮了让士人们又恨又怕的强大官府,当然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

在士人们的推波助澜下,湖州境内的土寇蜂起,不少山大王听风就是雨,认为浙江的天要变了,轮到庄允城做龙椅、朱佑明当丞相了。这些人打起声援庄大王的旗号,纷纷出动在官道边设卡收起了买路钱。除了这些山大王外,水面上的好汉也不甘寂寞,他们真的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开始大肆贩卖私盐、生铁、土布。

不过现在湖州府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失去了三营绿营后,谭希闵也就失去了镇压沿路收费的大王和贩盐的江湖人士的能力。在府城精锐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境内风云突变的时候,各县都不敢把绿营派出城,而是全力戒严,以防出现什么闪失。

没有官兵的干扰,各路好汉进行了串联后,不少人就信心膨胀,打算联合起来,打开一个县城作为给庄大王的见面礼。这些好汉包围县城后,县里除了紧闭城门,向府城求援外,也没有其他什么好办法。谭希闵发觉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府城也会陷入重围的,只好赶来杭州,请求省城出动大军帮助湖州恢复秩序。

“谭希闵,你到底是怎么办的差?”赵国祚指着湖州知府的鼻子骂道:“庄允城不是写反书的财主吗?怎么开始清君侧了?”

对付写反书的财主和拥兵自重的野心家,官府的处理办法当然会完全不同,哪怕庄允城是个山大王,官府都不会掉以轻心地企图派捕快把他缉拿归案;就算出动府兵对付一个山贼,参将也会认真地侦查地形,慎重地权衡强攻和长围的利弊,多次进行试探攻击,以观察对方的火力和支撑点,知府更不会给什么三天的时间限制。

现在赵国祚最恨的就是这个,湖州官府居然连对方是什么类型的对手都能搞错,明明是个需要怀柔的硬骨头,居然当做肥美多汁的大肉——不但杭州受了欺骗,还把这个假情报上报给了朝廷。

如果一开始就上报庄允城存心要造反,那他举起清君侧的大旗也不怕,因为这说明地方官对他的判断很正确。可惜杭州从来没有这么警告过北京,而是大谈特谈庄家的财富,这样庄家就不是居心叵测的反贼,而是因为地方官觊觎他的家产,才被逼反的豪强——杭州、湖州一个激起民变的罪名是跑不了的。主持此事的鳌拜绝对不会承担责任的,他只会认为他是被杭州坑了——杭州方面想拿辅政大臣当枪使,所以才隐瞒庄家、朱家的实力,蒙蔽朝廷,硬是把两条恶狼说成肥猪。

在心里盘算了一会儿,赵国祚沉吟着问道:“湖州要多久才能再次出兵剿灭庄、朱二贼?”

“至少要六个月……”谭希闵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得知三营绿营的损失后,谭希闵就知道湖州府已经破产了,六个月后能重建绿营已经是菩萨显灵了,到时候需要优先剿灭的也是成了气候的路霸和私盐贩子。至于清君侧的庄允城和朱佑明,他们不在六个月内带着党羽来剿灭湖州知府衙门就不错了。所以一定要从省城讨到援兵,否则谭希闵在湖州的统治就土崩瓦解了。

“六个月!”杭州将军松奎一蹦三尺高,大骂道:“别说六个月,就是三个月,朝廷能饶得了你么?”

“出动省城的镇军去剿灭两个庄主?你可是口口声声说过,他们只是写反书的财主的,”赵国祚现在面对的难题,和谭希闵出兵之前,面对的局面也差不多。要是向朝廷承认庄允城和朱佑明有席卷湖州的实力,那赵国祚的总督也就差不多做到头了,鳌拜肯定会认为蒙蔽朝廷也有他的一份,总督居然不设法安抚,然后伺机削弱这样的省内豪强,还千方百计地将其逼反;如果继续咬定庄允城和朱佑明只是财主,那总督还是差不多做到头了——杭州打不过川军那是因为川军比中央军还厉害,打不过张煌言是因为中间隔着大海。可现在居然赵国祚的手下连两个庄主都打不过了,都要堂堂的总督出动镇军去和两个庄主决一死战了!是不是连浙江督标和提标都得参战了?

“出动一镇还是两镇?庄允城一天就击溃了府兵,一镇兵恐怕不保险吧?要是两镇或是三镇兵,那开拔、粮秣和犒赏怎么办?这得几十万两银子吧?朝廷能同意我花这么多钱去打两个庄主吗?这笔亏空怎么办?我就是想自掏腰包都掏不起啊。”赵国祚在心里盘算着,不时向趴在地上的谭希闵投过去恶狠狠的一瞥:“要是万一,万一镇兵也被打败了怎么办?岂不是要全省大乱,而且到时候该怎么收场,是要两江或福建支援,还是请求朝廷派禁旅入浙——入浙来镇压两个庄主?”

被李星汉、任堂他们打败后,赵国祚一直在努力恢复浙江绿营的元气,还要赔偿福建李率泰借兵给他的损失,浙江的财政压力极大。而且禁海令还让浙江失去了大片的沿海土地,巨额的渔业、商贸收入,光靠农业,浙江比起内陆各省也没有什么优势。

“要不就招安吧。”赵国祚突然感到人生一片灰暗,恢复朝廷的信任,和邓名拉关系,弥补亏空,都还指望着这明史案呐:“我堂堂封疆大吏,居然被两个土财主逼得快上吊了!”

第42节中立(上)

直到五月初,赵国祚和松奎一起询问过几拨湖州的败兵使者后,二人才感觉这事蹊跷,一个庄主见到正规军,不但没吓得腿肚子发抖,反倒枪炮齐鸣,甚至还穷凶极恶地出来追击——庄允城竟然出来追击官兵啊,逃回来的府兵说敌人还盔甲齐全,枪炮更多得不像话。

“第一次也就是归安县派衙役去的时候,”赵国祚把贾振南的口供看了几遍,之前哪怕是县里对这份供词也不当真,但现在浙江总督都不敢掉以轻心而是认真分析:“官差客客气气地去敲门,在门前喊请庄老爷去县里解说清楚,结果庄里二话不说就乱枪齐放,把差不多四十个官差都打死了——好凶悍的老财。”

赵国祚和松奎都觉得这太不正常了,怀疑背后有人给庄允城撑腰,绿营形容的火器威力实在太强,听上去怎么也是军用火铳了,最关键的是居然还有虎蹲炮,这好像是汉八旗的制式装备——去年底淮扬发生的大战中好像有汉八旗参战,所以四川的大明保国公好像有机会缴获一批。

“还有重庆好像有汉八旗驻防。”松奎把朝廷历年来关于邓名的塘报一通翻,又找出了一些关于邓名的报告,这时他和赵国祚的脸色都发白了。

“有请保国公的使者。”赵国祚急忙向一个心腹吩咐道。

因为和四川提督兼长江提督兼扶清灭明军提督达成协议,明史案中浙江官府查抄的一半财物属于保国公所有,因此赵国祚同意邓名的人来查阅卷宗。邓名欣然派来了使者,而且还让这个使者带来了他的一封书信,信中建议赵国祚把这个使者定为常设——邓名说他认为领事是个不错的称呼,可以授予这些派给省城的使者,他还热情地邀请赵国祚也派一个领事去成都,以方便四川和浙江的沟通工作。

但是赵国祚没有把邓名的建议当回事,四川派来的“领事”抵达杭州后,赵国祚也没有和他会面的愿望,虽然使者不但要求进行沟通,但赵国祚觉得明史案还没有开始,根本没有见面的必要,派心腹把来人好吃好喝地供在一个秘密地点里,并下令不得干扰使者和明军的通信以向邓名显示浙江方面的诚意。

很快邓名的使者张韬就被带来总督衙门,赵国祚拐弯抹角地试探起来,想侦查一下庄家背后有没有邓名的影子。虽然赵国祚含糊其辞,但张韬却大大方方地承认道:“保国公早就命令我向赵总督说明,四川有军火商人正在向庄允城和其他涉嫌明史案的缙绅出售盔甲、刀剑、弓弩、步枪和大炮……”

听到张韬的商品种类后,松奎跳了起来:“保国公不是保证不干涉明史案吗?为何要出尔反尔?”

“保国公当然不干涉,他命令我向赵总督说明情况,也是为了表示他的诚意,而我几次求见赵总督都遭到了拒绝。”

赵国祚和松奎面面相觑,松奎的身份类似管效忠,不够他可比管效忠精明的多,上次就是他出面把赎城费交给了李星汉等人;后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松奎和赵国祚都紧密合作,因此浙江官场称得上是铁板一块,非常的团结。

“这么多武器,还有盔甲,保国公却说什么不干涉,这是自欺欺人吗?”赵国祚声色俱厉地嚷起来。

“这些武器和盔甲都是保国公卖给商人的,然后商人再转手卖给庄家的,并非保国公直接卖给庄家的,而且保国公若不是问心无愧,又怎么会命令我把此事尽快通知赵总督呢?”张韬侃侃而谈,脸上既没有丝毫的惭愧,也并没有因为赵国祚的叫嚷而露出怒色:“保国公在赵总督与庄先生的战争中严守中立,绝对不会出动军队助战。”

“那贩卖武器给庄家的商人,要是被本官拿到,保国公也不闻不问吗?”赵国祚追问道。

“那当然不行,他们都是大明的臣民,不适合由赵总督来审判——虽然现在大明与大清处于战争状态,但是赵总督和李星汉中校有秘密的休战协议,赵总督并不打算破坏它,对吧?”邓名给张韬的指示很明确:“此外,保国公还让我通知赵总督,军火商人还请了几个明军士兵去庄家帮助他训练庄丁,因为庄家支付给了军火商人报酬,所以保国公也不好阻挠;但保国公牢记和赵总督的停火协议,严令他们不得踏出庄家大院一步,如果赵总督发现他们离开庄家大院参与攻打浙江的府城、县城,那保国公就不再要求赵总督把他们交还给我方而是听凭贵方处置。不过若是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证据我希望能够看一遍,并旁听对这些士兵的审问,以把真情转告给保国公。”

至于庄家拥有的虎蹲炮,张韬也承认是明军出售给庄允城的。

在赵国祚和松奎召集幕僚连夜商谈对策的时候,又有几批军火从江南运入湖州。现在整个湖州府的局面已经失控,官道上根本看不到清军的影子;而那些设卡收费的路霸,看到庄家的旗号后都会毕恭毕敬地放行,因此庄允城购买的军火一路畅通无阻。

随着庄家的节节胜利,大批涉嫌参加明史案的缙绅都投奔到他旗下,这段时间来大批地方官都借机敲诈勒索,搞得人心惶惶;很多士人明明不在黑名单上,但也都被地方官吏折腾得很苦,误以为自己倾家荡产也多半摆脱不了大逆的罪名。之前这些绝望的士人因为无路可走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官府开恩,但湖州府绿营居然连两个地主都打不过,导致浙江绿营威信扫地。

很快嘉兴就有人秘密来拜见庄允城,经后者牵线搭桥,用一百八十两银子一杆的高价从安乐思的掌柜那里订购了二十支步枪。而打遍湖州无敌手的庄允城和朱佑明,因为压力减轻也向嘉兴府派出了支援——二十个步枪兵和百余披甲庄丁。湖州缙绅都很清楚省城的大兵不太可能轻易动用,现在不但要支援嘉兴起事,最好还要把战火烧到宁波府、绍兴府去,对杭州形成包围之势,这样省城的兵马就更不敢轻易派向湖州这里来了。

四月底、五月初,嘉兴府境内也是一片大乱,缙绅因为湖州庄允城、朱佑明的胜利而生出联合起来的胆量后,绿营就彻底变成了纸老虎。和山东的情况一样,只要大部分本地缙绅结成同盟,府县的绿营就开始脱离知府和县令的掌握,在嘉兴爆发两次小规模冲突时,庄允城、朱佑明派来的援兵和购买的步枪再次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镇压不利的嘉兴府吸取湖州府的教训,不敢出动府兵乱跑,而是集中力量保卫府城周边。

而湖州和嘉兴的缙绅也得出了和庄允城他们一样的结论,那就是要大量向安氏军火商行购买步枪,这种武器将给他们自保的能力——倾其所有的行贿依旧得不到一句宗族平安的保证,那还不如拿出银子来买步枪,而且局面越来越明显,只要缙绅们联合起来,至少府里是拿他们绝无办法的。

掌柜的称五月能有一百支步枪运到,这些货物被一抢而空,所有的缙绅都急迫地想拥有几支,让缙绅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安氏军火商行没有更多的大炮出售了,它拥有八门虎蹲炮已经售罄。

五月五日,嘉兴府的求援报告送到杭州,宁波府那边也报告说治下的富户动作异常,好像正在进行不利于朝廷的串联——湖州和嘉兴绿营的失利,不仅给浙东缙绅更多的信心,也导致宁波、绍兴的官府对武力镇压毫无信心,他们在之前与川军的战斗中损失更大,还受到舟山的严重渗透。问题最大的就是宁波府,因为禁海令宁波府还失去了半数的赋税,本来就是靠省城的支援在勉强度日。现在舟山军更加活跃,缙绅的态度也愈发不可靠,宁波府哀号说省城再不派军进驻,它就完全无法支撑下去了。

“向朝廷求援吧。”一筹莫展的赵国祚只能向北京请罪,希望北京能够减免浙江的部分赋税,同意大赦明史案相关人员——很多现在闹事的缙绅其实根本不会有事,都怪地方上的官吏贪得无厌,导致他们都去和庄允城一起清君侧了。

同时赵国祚还希望北京派一些汉八旗到浙江来,或是解除对绿营的火器限制——现在就算赵国祚想从邓名那里购买一些步枪来形成与缙绅的武力平衡,都无法将这些装备发给麾下的部队。

“不过凡事还是要望好的地方看,”见幕僚士气低迷,浙江总督鼓励他们道:“湖州和嘉兴两府的乱党只有虎蹲炮,这是保国公的领事向本官保证的,这种火器防守、防守他们的宅子没问题,但是无法用来攻打县城。当朝廷了解浙江的情况后,至少会给我们一些虎蹲炮的,到时候官兵再与这些庄主打,装备就不会差得太多了,还是有自保的能力的。”

第42节中立(下)

在给朝廷请罪的同时,赵国祚还派人赶去山东,急招挂浙江布政使的周培公火速返回杭州议事。

这个布政使的衔还是上次杭州和川军的谈判结束前赵国祚授予周培公的,事情圆满解决后,赵总督虽然没有过河拆桥,但也觉得周培公用处不大了,所以没有挽留他在杭州多呆,也没有进一步拉拢收买周布政使。现在火烧眉毛了,赵国祚又临阵抱佛脚地想起了邓名问题专家,而且发生在山东的事怎么看也和现在赵总督遇到的问题有些相似之处。

发出公文后,赵国祚也非常不安,生怕周培公会心怀怨恨不来杭州效力;但周培公的肚量远超赵国祚的想像,在第一时刻就通过济南的驿站系统回复杭州,称他在胶东的招安大获成功,本人会立刻动身赶回杭州为浙江总督排忧解难。

五月二十五日,得知周培公带着几个随从快马加鞭地驰入杭州大门后,忐忑不安的赵国祚和松奎都是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和当年的南京一样,赵总督下令大开总督府衙门中门,浙江百官集体出迎周大布政使,后者刚刚被山东总督祖泽溥保举为山东布政使,现在已经身兼六省布政使衔,绝对有和赵国祚分庭抗礼的身份地位了。

尽管如此,周培公依旧以下官之礼拜见总督大人,面对杭州将军松奎时也是持礼甚谨,杭州文武暗地里都啧啧称赞,认为周培公谦虚有德,乃是我大清年轻一代中的杰出人物。

在等待周培公返回的这段时间里,杭州和北京有过两次公文来往,一开始辅政大臣鳌拜显然是怒不可遏,扬言要让赵国祚和松奎一起去北疆啃老玉米,坚持要把明史案彻查到底,绝不和庄允城、朱佑明为首的袭击官差的恐怖份子集团妥协。不过在赵国祚进一步汇报浙江的险恶局面后,辅政大臣的态度也有所软化,前天送回来的第二份批复里暗示赵国祚可以先采用缓兵之计,稳住庄允城集团,待时局有变再秋后算账——就和山东对待胶东缙绅的办法一样。

“辅政大臣同意我们给绿营装备一些火器,不过限于虎蹲炮和三眼铳,不许给绿营提供鸟铳。”给周培公看过鳌拜的第二份指示后,浙江总督无奈地说道:“不过三眼铳好歹也是火器,总比没有强。”

至于同样属于绿营的总督标营,鳌拜倒是没有坚决禁止使用鸟铳,在邓名的前世,在三藩之乱前后,清廷对绿营的火器禁令也逐步放开。不过在这个世界里,在索尼、鳌拜眼中这些封疆大吏要不可靠得多,绿营这种汉人武装对清廷的威胁依旧很大,所以北京的顾虑也更多。

“问题的关键不在北京,而在成都。”认真阅读了浙江事变的各种报告后,周培公一针见血低指出:“能不能让庄允城他们接受招安,关键在于官兵能不能保证武器装备不落后乱党太多,要让庄允城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接受招安他们就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样才能迫使他们放弃围攻县城,肯坐下来和官府谈判。而要想让官兵能够和乱党对抗,无外两条路,一条就是让保国公停止出售步枪给乱党。”

现在北京或许还认为乱党使用的是鸟铳,可杭州已经察觉到他们拥有的是一种威力更大的武器,名字都搞清楚了,叫“燧发步枪”,一个看家护院的庄丁经过二到三个月的训练,就能把朝廷的猛将毙于马下。

周培公的话让赵国祚和松奎连连点头,真不愧是邓名问题专家,才进城一个时辰,对策就和杭州研究了一个月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不过随机浙江总督和杭州将军就开始摇头了,要是事情这么好办就简单了,邓名派来的那个领事态度很强硬,说什么也不同意停止对庄允城集团的军火销售。

“这条路恐怕走不通,那另一条呢?”赵国祚问道,听到周培公的话后,他意识到对方除了这个不太可能成功的方案甲外,还有一个备用的方案乙——周布政使的智力之高简直是傲视天下。

“那就是我们也向保国公购买步枪,用来装备绿营,现在朝廷已经同意我们生产虎蹲炮,只要官兵也大量装备步枪和虎蹲炮,庄允城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他就得坐下来和我们讨论招安的条件。”周培公胸有成竹地说道,见赵国祚和松奎都面露难色,周培公就把话挑明:“如果不能招安庄允城,或者说不能用一个合理的条款招安庄允城一伙儿,总督大人和将军大人就得被朝廷治罪,被流放宁古塔。然后朝廷就要换人来浙江,可新来的人就能解决问题吗?就能做得比总督大人和将军大人更好吗?明显还是不行!最后他们的解决办法肯定也是向保国公购买步枪,然后招安庄允城,迟早朝廷也会同意。对朝廷来说,这并没有丝毫不同,反倒拖延了问题解决的时间,而且还导致总督大人和将军大人蒙冤。”

赵国祚和松奎当然不会认为其他人在这个难题面前会比自己有更好的表现,周培公说得很有道理,要是后来的人最后也是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麻烦的,那他们被流放宁古塔确实太冤枉了——与其自己倒霉让后来人卖国,那还不如自己来卖,趁早卖还能替国家多保存一些元气嘛。

这个理由可以很好地解除松奎作为满州太君、赵国祚作为汉八旗干儿子的心理负担,不过朝廷还是绕不过去的,要是不顾鳌拜的禁令大肆用火器武装绿营,他们就算成功招安了庄允城集团,估计也要面对朝廷的怒火。

见二人已然心动但迟迟下不了决心,周培公就让无关的幕僚都出去,甚至连卫兵都赶到了门外,然后压低了嗓音对二人说道:“总督大人、将军大人!如果浙江和朝廷发生了一点误会,你们觉得保国公是不是可能保持中立呢?就类似于保国公在我们和庄允城冲突中的这种中立?”

……

北京,

鳌拜最近的心情非常不好,胶东的事情朝廷捏着鼻子认了,现在浙江又闹起来了,幕后的黑手毫无疑问就是那个毫无节操的邓名,他悍然破坏了争夺天下的潜规则,为了不让大清得到天下,他居然不顾后果地武装地主豪强。而赵国祚和松奎似乎已经要坚持不下去了,想用火器来武装绿营,他们还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吗?如果绿营变得这么强悍,那满洲大兵的威慑力还如何维持?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除了胶东、湖州这些妖孽外,居然辽东都出了状况,前些日子辽东来报,说是有些西洋人袭击了宁远——谁知道哪些鬼夷脑子里到底在琢磨些什么啊?清兵入关以来,辽东的满人几乎举族搬迁到关内的花花世界中,辽东苦寒之地都被放弃了,大明曾经的重镇宁远现在不过是连接北京和盛京的一个驿站,只有几十个包衣奴而已,那鬼地方到底有什么可洗劫的?

宁远的怪事并没有在北京引起什么大风波,一个驿站被抢也就抢了吧,事后很久才得到消息的清廷派人去疏通驿道的时候,哪些鬼夷已经撤退了,损失看起来也不大——也不可能很大,里面只有一些驿马。反正和盛京的通讯也不是很重要,现在又及时恢复了,北京也就不再把此事放在心上。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浙江的乱局,只要和浙江无关的事,辅政大臣们都不会花费心思去关注,也就是太皇太后处于对满洲的关心多问了两句,从三位辅政大臣口中得到此事无关紧要的保证后也就放下心来——去过宁远一趟的鬼夷看到那地方那么穷后,大概也不会再去第二趟了吧。

鳌拜和索尼、苏克萨哈商议了一番,认为若是必要的话,也可以稍微放缓一些对绿影的武器限制,等到镇压了庄允城这个豪强后,再收回他们的火器也不一定不成。

……

湖州,庄家大院。

二月后就消失不见的安乐思再次出现,庄允城把他介绍给来自浙江各地的缙绅领袖,和安乐思一起出现的还有两个高鼻梁的英国人,他们是被巴达维亚议会通缉的海盗,有条性能优越的快船。英国船主和他的大副被荷兰人追得在南洋无处藏身,就来到舟山想修理一下船只,补充下物资。结果在崇明收集荷兰瓷器商人情报时被安乐思招募,以两千两白银的代价雇佣去辽东跑了一趟。

这趟辽东之行对安乐思来说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标志着他从一个军火走私贩子,成长为跨**火大亨。

“这是十八磅红夷大炮,”安乐思给到场的缙绅介绍他最新推出的商品,两个英国绅士在安乐思发言的时候,向观众分发该商品的性能评估报告,安老板保证这十门大炮每卖出去一门,他们都还有分红拿:“江湖传言,能一炮糜烂数十里。五千两一门,欲购从速。”

第43节靖难(上)

宁远的红夷大炮本来是舰炮,从船上拆下来以后当做要塞炮用。这些炮的质量一般,而且年头很长,甚至还不如孔有德仿制的红衣大炮。安乐思知道,十门重量惊人的红夷大炮邓名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不过卖给这些财主当做镇宅之宝还是不错的,在运来的时候安乐思就把这些大炮仔细打扮了一番,化妆得漂漂亮亮地展示给缙绅领袖们看。

一通讨价还价后,十门红夷大炮被安乐思卖了四万多两银子。

给两个英国佬吃红的时候,这两个家伙兴奋不已,不住嘴地叨叨:“这种旧炮居然能卖这么多银子?安老板,以后我们合作吧,我们去找荷兰人拿炮,你负责卖出去好了。”

“也可以,不过我只要那种庞大的舰炮,小型、轻便的炮我可不要。”安乐思听邓名说过,所有的舰炮都不适合拆下来给陆军当做野战炮使用,而且邓名希望能够自己生产野战炮,这样军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向军火商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将来就算安乐思能生产出更轻便、射速更高的轻型火炮,估计这些老财也不会看得上眼,就算他们看得上,帝国议会大概也不会同意把先进的火炮卖给他们,至少身为帝国议员的安乐思没有这个打算。

留守湖州的掌柜告诉安乐思,他在四川的商行正全速生产燧发枪。上次送来的消息说,到四月时,成都的燧发枪月产量估计能达到一百二十支左右。看到浙江这边连两个月后的步枪都被预定一空后,安乐思的合伙人估计还会继续向银行贷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现在贷款对安乐思的军火商行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好几个在东南卖债券的银行家都注意到了步枪的热销,于佑明、冯子铭等人都写信给安乐思的掌柜,主动提出投资他们的军火商行。

“我今年又发财运啊,果真是好人有好报。”安乐思感到前途一片光明,这次能发财,和他积极响应邓名的号召是分不开的,要不是他自掏腰包研究邓名需要的武器,这种好事也轮不到他身上:“等回都府后,我们马上就开始研究轻型火炮。”

……

此时安乐思还不知道,杭州方面正反复提起他的大名。邓名委任的浙江领事张韬被叫到总督衙门后,一听官府想购买步枪就大摇其头:“这种事我可答应不了赵总督,别说我答应不了,就是保国公说了也不算。”

“保国公不是说中立吗?为什么卖庄允城步枪却不肯卖给我们,这能叫中立吗?”松奎一听就急了。

现在浙江的北部大乱,东部眼看也要崩溃,如果缙绅都联合起来,那他们的军队人数就会比一省的绿营还多。以前绿营还能靠盔甲和组织击败人数众多的乌合之众,可现在缙绅们有了步枪,绿营人数和他们相当都打不赢,更不用说还处于劣势了——这样下去,如何能说服庄允城停止清君侧,回到谈判桌上来?

“我方严守中立就是不出动军队进入浙江,不介入赵总督和庄老先生的内战。但武器并不是保国公卖的,也不是保国公生产的。据我所知,现在成都所有的步枪都是一位名叫安乐思的老板和他的几个同袍小股东生产的,就是保国公想要步枪,也需要向这位安老板购买,而且也要付钱。”张韬说了半天,才让赵国祚一伙儿搞清楚成都现行的武器采购机制:“帝国议会可以禁止商人把武器卖给某个人,但不能强迫商人把武器卖给某个买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