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清(熊猫)-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税,购买大量的步枪恐怕很难——再说也只有邓名知道步枪会彻底淘汰弓箭、盔甲、大刀、长矛,在其他人看来,就是购买这种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武器,其他装备的花费也依旧不能省。

所以燧发枪只能缓缓换装,而且要想用它取代弓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靠实战让军官普遍认可它的威力,而现在只能建立一些实验性部队。这样换装当然会让步枪的售价居高不下,而且这种为了满足邓名个人兴趣而开发出来的武器,因为无法大规模生产,那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工艺改良也会进展缓慢。

听到这种武器的昂贵价格后,很多军官都失去了兴趣,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应该过早地用这种完全陌生的武器来全面替换为人所熟悉的弓弩,哪怕是鸟铳看上去都要比步枪让人放心得多,更不用说还要花费这样惊人的军费。

“一共送来了二十杆样品,这是最后一杆。”演示完毕,邓名把最后一杆燧发枪收了起来,本来这些样品邓名都打算自己掏腰包买下,安乐思的商行研究了那么久,要是邓名嫌贵不掏钱,那以后更不会有人愿意花费精力去按照他的要求研究新式武器了。

不过剩下的十九杆邓名都让安乐思送去江南缙绅那里,要是他们肯买的话,邓名就不用掏太多私房钱了。毕竟这东西有个火铳的名头,而在江南缙绅的心目中,火器就意味着厉害,不然清廷也不会禁止绿营拥有火器。

当初邓名没想到燧发步枪会这么贵,所以就对安乐思随口说道,需要二百支来装备他的实验部队,以后每月可能还要一百支步枪。但现在邓名已经打退堂鼓了,他觉得有五十支让军官先认可这种武器就好,还要求安乐思把月产量降下来。邓名只保证每月二十支的采购量,多余的安乐思需要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安乐思称他的武器已经过了武昌,正在向下游运来,一旦运到,邓名就可以开始组建实验部队了。

邓名叹到:“一百三十支枪,就是百万呐,这得卖多少翡翠才能赚出来啊?”

……

抵达湖州后,安乐思受到了庄家的热情接待。明史案已经困扰了庄家好几年了,吴之荣、査继佐的诉告就像是一把悬在庄家头上的利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杀人。而为了自救,庄家已经不知道给县、府、省里送去多少银子了,但始终无法把这威胁彻底解除,能做到的只是让剑暂时不会落下来。

而最近风向变得对庄家更加不利,两年来一直为庄家遮风挡雨的浙江学政,江南提督都突然拒绝见庄家的使者,尤其是梁化凤,之前多次满不在乎地对庄家说,这种小事他一句话就能摆平,甚至不要庄家的银子,只要在书里替他梁化凤多涂抹两笔就行。但现在连附庸风雅的梁化凤都对庄家避之不及,那显然说明形势非常严峻了。

一开始庄家也以为安乐思是代表邓名来帮他疏通的,等听明白安乐思的来意后,家主庄允城就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据我们所知,此案是清廷的辅政大臣亲自过问的,如果我们没搞错的话,鳌拜已经指明要三堂会审此案,然后把结果上报给朝廷。”安乐思手中的情报并不比浙江总督赵国祚或是江南提督梁化凤更少,此言一出,庄允城更是脸色惨白。

“既然是辅政大臣过问,那一个大逆是肯定跑不了的。而且为了震慑浙江的士绅,对诋毁清廷的人都要杀一儆百,凡是位列参校的人都会被列入逆案,我们还听说,就是雕刻的版工,印刷的墨工,都要算大逆。可见清廷此举,并不完全是了银子,你们塞银子也没用。”安乐思把手里的情报都拿出来和庄允城分享:“浙江总督赵国祚打算判定十八个人凌迟,五百人斩首,三千七百人流放、充军。经过保国公求情,赵国祚愿意减为八个人凌迟,一百人斩首,剩下的都流放宁古塔——渡江时国公会安排人搭救,如果你们愿意去四川的话。”

庄允城愣了片刻,突然放声大哭:“冤枉啊,我父子从来没想造皇清的反啊,这大逆从何谈起啊。”想到此案还会连累浙江的大批士人,庄允城更是自责不已。

痛哭一场后,庄允城终于下了决心:“安老板有多少武器、盔甲?老夫都要了!”

旁听的庄家人无不骇然,登时就有人出来想劝家主从长计议,但庄允城却心意已决:“既然把这些武器都买下了,那老夫想送几个孙子先去四川,不知安老板能不能安排?”

“没问题。”安乐思一口答应下来。

庄允城让人去搬银子给安乐思的时候,对几个惊疑不定的儿子解释道:“我知道你们觉得这样太冒险了,一旦迈出这一步,那肯定是满门抄斩;不过以我观之,这位安老板说得不像假话,跟我们打听的情况相似,左右都是活不成,那还不如轰轰烈烈一把。而且保国公好像是要搅合得浙江鸡犬不宁,老夫就豁出这条命让保国公心满意足,那他总得看顾我的孙子们吧?”

如果不是庄丁实在没有战斗力而且时间来不及,庄允城都琢磨着要突袭湖州,闹个天翻地覆。接受了安乐思的武器后,庄允城马上就组织庄丁训练,教官也是多多益善,越快越好。同时在第一时间,把他每一房的孙子都送走了一个。

“庄老先生不必着急,此案大概要到三月才能开始,你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安乐思告诉庄允城,虽然对涉案人员的处置,清廷和东南各省去年年中都有了腹案,但却因为明军东进而被突然打断。现在清廷在招安胶东义军,确信长江一带安全之前,也未必会同意东南的官府动手。安乐思估计怎么也要等到三月了:“庄老先生要的教官,我也发信去要了。”

安乐思用的是清廷的驿站系统,不但能用,而且连八百里加急都能往四川发。

“多谢相告。”庄允城取出了一杆燧发枪的样品:“这东西要一百二十两银子,对吧?”

“不错。”安乐思也觉得这个步枪实在太贵,就算好用一些,也没法和二两银子的鸟铳竞争。不过他的商行还是花了不少钱研究出来并进行了制造,而他和其他股东都将之视为对邓名的感情投资——证明安乐思和他的合伙人最把邓名的事放在心上,不但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而且还建立了一个生产班子,甚至只要帝**国下订单,他们都能立刻开始生产。

庄允城一拿到枪,就让庄丁试着使用各种武器,对这些完全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来说,弩机还稍微好一些,而硬弓则无法掌握,就是弩机没有一年半载的刻苦练习,也很难达到正规军的水平。比起四下乱飞的弩箭,燧发步枪则精度惊人——相同距离鸟铳的命中率大概就是弓箭的四、五倍,而燧发步枪在使用丝绸密封后,精度更是庄家壮丁手中弩箭的十几倍。而且这种武器随着练习,进步显而易见,威力更是大得吓死人,当做靶子的厚木盾牌一枪就打得粉碎。

“好,不知道安老板还有多少?这燧发步枪有多少老夫要多少。”

“我还有……”安乐思欲言又止,他已经生产了一百五十支燧发步枪,然后计划以每月二十支的速度缓慢生产,可以满足邓名那支试验部队的需要。如果邓名把这些步枪都买下来的话,那军火行的投资也收回来不少了,而每月二十支的销售是用来维持这条生产线的,安乐思的商行并不指望靠这个东西挣钱。

而邓名确实对安乐思心中有愧,这次就把大量的缴获武器交给安乐思代售,这就足以弥补安乐思的投资而有余。虽然安乐思认为可以在其他方面收益,但能收回一些投资总是好的,而且等于是江南缙绅在承担武器的改良研发开支。

“国公说他要一百支步枪,不过他的脸色十分勉强,显然是舍不得花钱了。也是,帝**队顺风顺水,购买一支步枪的钱足够招募几个士兵了,军队里也会有埋怨声吧?”安乐思在心里飞快地转着念头,他刚才差点脱口而出告诉庄允城他还有三十支可以出售(一百五十支,刨除邓名要的一百支和已经带来的二十支样品,安乐思能够拿出来的就剩下三十支了。)

“我还有一百五十支步枪。”安乐思决定先尽可能地把步枪卖给庄允城,他回忆着邓名脸上那显得相当勉强的笑容,觉得对方多半会在听说自己把大部分步枪卖给别人后松一口气,再说要是邓名真的需要,那安乐思再给他生产好了。不但把所有的库存都掏出来了,安乐思甚至还把最近的产量都算进去了:“不过路途遥远,未必能够都完好,其他人或许也要,最后也许只有个一百三十支,庄老先生莫怪。”

“没问题。”虽然熟悉武器的工作只有短短一天,但庄允城全家上下都认为燧发步枪是安乐思货物中威力最大,最容易掌握的兵器,至于价格,庄允城更是完全没有放在心上:“银子不是问题。”

庄允城既是大地主,更是豪商,莫说浙江,就是两江、湖广也都知道他富甲一方,要不是银子多得没地方花,庄家也不会遍邀天下名士来编纂《明史》,要不是他给的钱够多,也邀请不来这么多人。但庄允城却不打算让逃难的孙辈带太多银子走,因为一旦离开湖州,那些逃走的庄家血脉就是无依无靠的遗族,在庄允城看来,他们的生死完全在邓名的一念之间。

如果庄家把惊人的财富都交在这些孤儿手中,庄允城觉得这无异于招呼别人来谋财害命;所以庄允城只让孙子们带走了可以让他们衣食无忧的银子。剩下的钱不花掉也是便宜了清廷。庄允城既然深知这一点,那就没有必要在武器的价格上斤斤计较,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好不好用、杀伤力够不够大。

“哦。”听到庄允城的话后,安乐思心中一动,试探着说道:“这些步枪都要从上游运来,庄老先生要得这么急,恐怕还要额外加点银子,要不您别要步枪了,多买些弓弩吧?”

“不,老夫就要步枪,银子不是问题。嗯,每支再加二十两够不够?”虽然安乐思自称只是一个川西的商人,但他手中不但有北京的情报,还能拿出盔甲、弓弩这种严禁私人拥有的货物,庄允城猜测安乐思必定是邓名的心腹,这个商人名义不过是一个掩护罢了。

“我闹的动静越大,给浙江总督找的麻烦越多,保国公就会越满意,就会越善待我的孙儿……而且我把银子都给了这个人,大概也就是给了保国公了吧?保国公拿到了我大部分的家产,又看我尽心尽力完成了他的愿望,自然要好好照顾我的家人,不然以后还有谁肯给他卖命?”庄允城在心里琢磨着,既然对方说官府要凌迟八个人,庄允城知道庄家肯定逃不过那一刀:“银子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可惜这步枪没有个几千、几万支,我仓促间也找不到足够多的土匪、倭寇,不然我去把湖州府打下来,将来家人们就是没钱了,保国公也得管他们一口饭啊。”

“二十两……”安乐思本想加个几两就差不多了,如果不算前期投资,一支燧发枪的成本也要不了这么多:“没问题,我这就发急报,租最快的船、最好的马,全速给您运来。”

谈妥了价格和加急的费用后,安乐思觉得自己简直是在做梦一样,卖给庄允城的价格比能卖给邓名的还要高很多。

“没想到步枪居然这么受缙绅欢迎,看这意思,要不是我手里没枪了,再有几百支他也要了。嗯,我别把样品都卖了,再多走几家看看,要是再有几个这样的豪客,我就大量生产步枪,有几个月成本就能降低到几百块了,再派几个伙计跟着看看实战效果,改良了再提供给帝**队——给咱们自己人的,当然要尽可能的物美价廉。”几句话就敲定了上万两银子的买卖,再加上其他的装备,庄家需要付给安乐思差不多两万两银子的报酬,但对方眼都不眨一下。

“不知道庄老先生还有什么需要?”安乐思进一步试探到。他不久前听邓名说又要研制什么可以伴随步兵前进的轻型野战炮,当时安乐思没有接茬,因为他的燧发步枪的研究投入还没有收回来,不可能听风就是雨,再在野战炮上投一笔钱进去。不过眼看庄允城就要帮自己收回燧发枪的成本了,要是对方再采购些昂贵货物,那说不定安乐思就可以考虑研发保国公需要的野战炮了。

“你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庄允城指了指手中的燧发步枪:“最好要像这步枪一样威力大,而且能够迅速学会。”

“我有一些废铜……哦,不,是虎蹲炮。”安乐思刚刚想到了野战炮,听庄允城这么一问,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他在重庆收的破烂。

虽然知道邓名对虎蹲炮没有什么兴趣,不过安乐思还是让废品公司尽可能地帮他收购汉八旗的武器,而在拿到了虎蹲炮后,安乐思经帝国政府许可,打算出售给张长庚加强他的实力。但首鼠两端的张长庚却迟疑不决,因为他的绿营不能明目张胆地装备火器,既然对方连买不买都还在犹豫,安乐思自然更难卖出一个高价来。

“虎蹲炮?”庄允城眼睛一亮:“是大炮吗?”

“大炮的一种,威力很大,一炮打死十几个衙役不成问题。”

“这么厉害?那就是来几百个人,一炮下去没死的也都要跑光了啊。”庄允城的假想敌目前还是本地的衙役:“安老板有多少?什么时候能到?”

“我有三门。”安乐思收来的废铜有几门放在武昌,还有五门被他运到了安庆,试图推销给剿邓总理周培公。周培公比张总督痛快的多,说等到正月就买,一千两银子一门,至少买两门——去年的剿邓总理衙门的盈利被两江和湖广分了,不过从今年开始,大家都同意给剿邓总理衙门留更多的款子建剿邓总队,所以到了二月,周培公就该有富裕钱了。虽然一千两一门明显太贵了,但除了明军这里,周培公也没地方买虎蹲炮去。

鉴于周培公和安乐思的良好关系,虽然对方连订金都没付,但安乐思觉得应该把周培公可能要的那两门留下来。

“老夫都要了。”庄允城心里暗自嘀咕:“保国公真的不是要我去打湖州吗?连大炮都肯卖给我。”

略一停顿后,庄允城这才想起来,问道:“多少银子。”

“两千两银子一门。”安乐思拖着长调说道,如果庄允城计较的话,他准备再降价。

“好,如果一个月内能运到,老夫再给你每门二百两银子的运费。”庄允城再次强调银子不是问题。

“其实我有五门。”安乐思说道:“武昌也有存货,我这就写信去给您催。”

周培公这厮连订金都没给,可见没有真买的诚意!

第38节整顿(上)

一月底,距离九江不远的明军营地。

“神射手部队,中士,郑尧君报到。”

刚才郑尧君的长官命令包括郑尧君在内的十个士兵去向邓名报到,紧接着郑中士,另外九个人也逐个向邓名致敬行礼。

“你们还没有看过这支枪,先来看一下。”邓名把最后一支燧发枪的样品拿出来,交给这支由浙兵组成的火铳手:“这叫步枪。”

简单的实验后,十个士兵都表示这支燧发枪看上去不错,不过没有点燃的火绳总是让人有些不放心,要是关键时候突然哑火就糟糕了。

“可是火绳铳也会哑火的,对吧?”邓名反问道。

“是的,但是火绳要是熄灭了我们能看见,这个燧发扳机要是坏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修理。”虽然燧发枪的优势很明显,但显然火铳手们对这种陌生的武器还有些不放心。

“我们要让士兵使用这种武器,熟悉武器,懂得如何修理失灵的步枪。”邓名点点头,只有长期和连续的使用,才能知道这种新式武器最容易损坏的是哪个部分,让士兵提出反馈意见,这样才能对武器进行改进。安乐思的军火行认为需要一年的时间,打坏二百支步枪以上,才能把这种武器改进得可靠——当然,这个时间和明军的武器使用频繁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明军一口气就让上千士兵开始使用步枪,每天不停地射击,不惜一个月损坏几十、上百支,那改良速度肯定会快很多,不过安乐思他们都估计邓名舍不得这样糟蹋昂贵的步枪,所以一年能有小幅度的改良就不错了。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装备步枪?”十个火铳手纷纷问道,他们还需要一些数据,毕竟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不敢大量装药,也不知道连续地射击会不会造成枪机部分炸裂。反正回四川的路上也是闲着,不如立刻开始,等到了四川正好拿出来测试报告。

“本来是想再过几天就给你们装备步枪,开始测试的,可是我们的一百多支步枪突然被卖给别人了。”邓名刚刚接到安乐思的急报,详细说明了他和庄家的交易,对这个交易邓名也很赞成。若是有实战的测试报告,当然对改良武器更有意义,而且邓名估计庄家的自卫战斗不会太激烈,激烈程度比较低可以让步枪这种新武器更好的暴露问题,但不至于导致太严重的后果——如果现在是和满清的正规军作战,邓名也不敢一下子用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步枪替换久经考验的弓弩和火铳。

“这批步枪会运到湖州交给庄允城庄老先生,他总计向安老板购买了一百四十支步枪和五门虎蹲炮。虎蹲炮那种东西我们没有兴趣再测试了,你们的任务就是训练庄老先生的庄丁,让他们掌握装填、瞄准等基本动作,可以对付衙役或是绿营的进攻。你们不许参加战斗,如果不幸庄家失守,你们就要向赵国祚投降,我会安排俘虏交换的——我需要你们把这一个月的训练,还要在战场上的实战效果都详细记录下来——在不影响你们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我需要你们尽量地帮助庄老先生取胜。”

现在庄允城担心即使抛弃家产逃到四川也是死路一条,既然邓名卖武器给他,肯定是希望他在湖州掀起一场大乱,那么他就依靠自己家族的拼死奋战,来给他的遗族争取一条进入成都的生路。

“你们告诉庄老先生,如果他能坚持半年以上,我就考虑给他投资移民的许可。”

就算让庄允城立刻逃亡四川,他也未必敢下决心,而且庄家的家大业大,想短期内搬走也不太可能,要是抛售房产、土地还可能引起湖州官府的警惕。所以邓名就提出坚守的要求,让庄允城觉得他的猜测没错,这样他也能有个盼头:“这个投资移民法令是帝国政府刚刚通过的,原来是为了给东南的督抚们留一条退路,所以规定那些对帝国有杰出贡献的人可以交钱直接获得同秀才的身份。”

邓名觉得帝国议会的这个法案太黑了,而且适用范围太小,很难满足有钱缙绅的条件。不过既然议会是这么定的,邓名也不打算就按照自己的心意修改——这个法案也很容易绕过去,杰出贡献是一个很模糊的词,可以由邓名说了算,说谁有贡献谁就有。

听说最开始进攻庄家的人可能只是当地的衙役和县城里的绿营兵后,郑尧君等人的脸上都明显轻松起来。在他们看来,一群衙役和县丁是很容易对付的。如果不是邓名严禁他们冒险参战,而且还规定他们必须使用步枪而不是那些熟悉的老武器的话,郑尧君觉得十个常备军士兵绝对能把衙役们打得抱头鼠窜,哪怕对方人数过百也不怕。

“我们有多长的时间?”不过既然常备军不许参战,那战争的胜负就不好说了,因为庄丁们比衙役还不如,尤其是在第一次对抗的时候。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动手就是杀官造反,所以对面的衙役哪怕是凶神恶煞地吼两嗓子,都可能让庄丁失去抵抗的勇气。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在三月份之前不会有什么危险。那时我们的部队会退到武昌一线,估计浙江方面感觉不到压力就会开始动手。”邓名估计,蒋国柱大概会在明军和清军都远离他的地盘后才动手。安乐思已经用八百里加急送信去成都了,要全力生产武器,不过即便如此,能够在三月内运到东南的步枪恐怕也不会很多。因此邓名也在考虑如何帮助金圣叹他们拖延一下时间,好让更多的武器能够运到苏州。

“恕我直言,这不可能。”听到邓名的回答后,郑尧君不假思索地说道:“一个月太短了,即使是我们熟悉的火铳,也要至少两个月才能让一个根本不会火铳的人拿着它上战场,而步枪我们都不熟悉。”

“确实,训练一个火铳手至少要两个月的时间,不过对新兵来说最危险的是什么?”邓名也学习过如何使用火绳枪,因此很清楚难点在哪里:“最危险的就是不要让明火接触到火药!”

给鸟铳装填有一套复杂的步骤,一个不小心就会爆炸,还要提防火绳碰到身上的火药口袋,所以两个月的训练几乎必不可少。虽然这个速度已经比训练弓箭手快很多了,但仍然不能满足庄家的需要。也正是因为火铳手需要认真训练,所以三眼铳才会大行其道,那个东西不太容易爆炸,也不用老老实实地苦练装填步骤。

“步枪是没有明火的,你们会摸索出快捷得多的装填步骤来,而且新兵也会安全得多。”邓名对面的几个人脸上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所以虽然时间紧一点,但不一定不够,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

郑尧君等十个人带着一百多支步枪启程离开了大部队,顺流而下直奔湖州而去。邓名这时又想到了一个拖延时间的理由,上次因为分红的问题,两江和湖广通过剿邓总理衙门联合提出抗议,要求邓名停止直接给他们手下的官兵发红,解决的方案就是各省不再把大明的债券直接摊派下去,而是以债券为抵押发行他们的欠条。

由于在淮阳的胜利,东南督抚对川军更加警惕了,他们现在既担心清军来找他们算账,也担心川军趁机吞并他们的领地。因此邓名拿发行债券和分红做借口在江西多呆一些时日可以,但如果呆得太久那张长庚和张朝说不定就会担心川军有什么入侵的打算了。

“董布政使有没有感到银子不够花?”见到来和自己谈判的董卫国后,邓名开门见山地问道,还发出了一声长叹:“现在我也是家大业大,到处都找我要钱,这日子不好过啊。”

这个问题让董卫国心里咯噔一下。大半年过去了,距离邓名偿还债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虽然邓名分过一次红,但董卫国还是担心到时候邓名会赖账。这次会面的理由是讨论债券问题,而邓名一见他就提银子不够花,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我琢磨了个赚银子的买卖,不知道董布政使有没有兴趣?”不过邓名没有谈债券,而是说起了一套董卫国完全听不懂的东西:“我打算在九江设立一个证券交易所,还有一个期货市场,这应该能为我们挣不少手续费。我出点子,制定规矩,用董布政使的地盘来开办,有钱赚了我们就五五分账,怎么样?”

听邓名说五五分账,又不用董卫国出本钱,董卫国自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于是就听邓名详细地介绍起了股票和证券交易的概念,还有那个期货市场更是十分新奇。

除了九江以外,邓名计划在武昌、安庆和南京都开办起来,不但允许买空卖空,而且保证金的要求也不高——以前看电视给了邓名一些关于此类交易模糊的印象,不过具体的细节规则都是他天马行空地自己想出来——所以邓名打算先在湖广和两江办起来看看,然后吸取经验教训,在成都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制度。

第38节整训(下)

淮阳战役结束后,杰书的大军也班师回朝,正月刚过就已经部分返回山东。明军在淮阳之战后主动后退,据说现在又去骚扰江西了,这让清廷上下松了一口气,因为明军的行动倒是和清军的宣传相符合。之前清廷声称明军惨败,清军顺利解除江南危机,要是明军在东南大举攻城略地,杰书的宣传就会引起大家的怀疑。

现在北京朝廷怀疑淮阳战事不是很顺利,不过即使是遏必隆都对真实情况有所隐瞒,他声称淮阳一战人数损失比较大的就是蒙古人。遏必隆心里明白,失败让清军的军心涣散,而且需要补充大量的军械、装备,为了恢复士气,遏必隆计划把军队分批整训,使官兵重新焕发出必胜的信念来。杰书和遏必隆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必须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向朝廷承认淮阳之战的失利。

李国英的情况也不怎么样,因为他的督标在淮阳一战中表现极差,简直称得上是望风而逃。要不是杰书和遏必隆通过这大半年的共事,深信李国英是朝廷的忠臣,说不定都会怀疑他是川军的内奸——如果搁在去年年初杰书和遏必隆对李国英印象最差的时候,说不定就真把他当做罪魁祸首绑送朝廷了。

因为督标的表现丢尽了李国英的脸,所以他现在也配合杰书和遏必隆对朝廷尽量隐瞒真相,就是隐瞒过去的可能性不大,也本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态度。

淮阳一战后,杰书和遏必隆都怀疑两江官兵和漕运官兵与明军有什么勾结,事后林启龙通过穆谭帮忙赎人一事更加重了他们的怀疑,觉得林启龙和穆谭的频繁来往给明军刺探清军军情、收买清军中的贪财分子提供了机会。不过八旗兵和绿营对赎人一事倒是很支持的,既然杰书和遏必隆也都从中受益,他们也不好追究林启龙的私通穆谭问题。只有李国英感觉这根本不是林启龙和穆谭有交情,而是邓名一贯的政策,明军谎称穆谭受贿、释放战俘只是为了骗康亲王,不过李国英无法解释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认识——这已经是长江沿岸封疆大吏间的常识了,最后李国英还是选择了沉默不语。

二月后,祖泽溥向杰书他们通报,周培公带了一群两江、湖广的杂牌军赶去胶东,配合山东绿营清剿扶清灭明军。而祖泽溥的战略构思就是恩威并用,以打促和。现在正在整训的清军还建制混乱,士气低迷,所以遏必隆也不和祖泽溥抢夺在胶东练兵的机会,再说胶东尤其是牙山周边已经被清军上次剿匪时抢得差不多了,遏必隆觉得胶东已经相当荒凉,前去作战不但无法提升士气反倒可能有害军心。

对于祖泽溥的战略,北京也是赞同的,上次讨伐胶东就花了军费百万银两,这还是在大军基本能就地解决军粮的前提上。现在胶东拉锯了半年,新冒出来的扶清灭明军又把府城、县城都打平了,再动员十万大军入胶东,看来不花个几百万是解决不了的。祖泽溥还向朝廷暗示,由于康亲王的横征暴敛,导致缙绅大批加入叛军作乱。听说胶东的缙绅都反了,索尼也觉得杰书之前在胶东大概是闹得太过了,他反复规劝过康亲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缙绅都逼反了,结果还搞成这个样子。杰书也就算了,遏必隆居然也这么不懂事。

缙绅都反了,那剿匪大军就更不用指望就地解决粮草了,最后索尼、鳌拜和苏克萨哈商议了一下,偷偷指示祖泽溥,只要胶东肯接受招安,并保证把今年的赋税交上来,那朝廷愿意赦免包括于七在内的祸害,而且还默认造反集团在胶东统治一段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